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市農業調研報告多篇

市農業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爲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爲農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項目。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着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創建畜牧大縣爲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爲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羣衆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戶,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進程,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覈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文件出臺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着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設備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戶,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脫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着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污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污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爲200萬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戶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污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戶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着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着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衛生監管由衛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設備,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說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設備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添加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纔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爲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xx”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創建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22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戶爲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羣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羣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爲抓手,以利中盆地爲中心,着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22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到戶,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爲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戶,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戶,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戶、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着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牀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持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設備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項目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項目、爭大項目;二是優化項目儲備;三是圍繞鏈接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兌現到場、到戶。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兌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臺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戶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戶)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第2篇】義烏市農業專項調研報告

吳子彥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爲進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進義烏市現代農業發展,日前,義烏市組織50多人分成13個組,分赴13個鎮、街道開展以法律法規宣傳、春耕備耕情況調查、低丘緩坡開發農業、耕地拋荒檢查爲主要內容的大型農業專項調研活動,通過聽取情況介紹、深入拋荒、低丘緩坡開發等實地勘察,詳細掌握基礎材料,確保此次農業調研取得有效成果,爲進一步細化扶農政策和開展農業工作奠定基礎。

一、基本現狀

1、貫徹市農村工作會議情況

自市裏的農村工作會議後,全市各鎮、街均能行動迅速、宣傳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開展傳達落實。如稠城、稠江、後宅、城西、大陳等鎮(街)多層次組織召開了農技員會議和專業大戶、農業企業會議,進行會議精神傳達貫徹市農村工作,部署了農業生產措施。佛堂、蘇溪、廿三裏等鎮(街)已草擬出扶農政策初稿,總體上扶持力度不減、資金不降。

2、土地拋荒情況

全市存在連片拋荒隱患的面積爲3491畝,涉及10個鎮(街)88個村。其中拋荒隱患面積100畝以上的稠江、後宅、江東、城西、蘇溪、稠城等7個鎮(街),合計面積爲3343畝,佔全市的95.76%。主要原因爲徵而未用、項目工程建設造成配套渠系毀壞,農田整理後未落實到戶等,也有部分是因種糧效益低下,農戶自己不願耕種又未及時流轉,引起拋荒。

3、春耕生產情況

4、土地流轉及農業項目開發情況

二、主要亮點

1、春耕生產亮點紛呈

一是示範畈建設成效明顯。在政策引導、效益影響下,農戶對建立示範畈有較高積極性。統計顯示,全市已落實50畝以上的早稻示範畈34個,面積3648畝,同比增長了600多畝。

二是內部種植結構逐步優化。品種優良、經濟效益明顯的蔬菜瓜果種植面積同比均有較大增長。農戶對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種植均有較高積極性,全市預計種植面積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長在5%以上。

四是設施農業強勢發展。爲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效益,義烏市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紛紛增加鋼架大棚等設施,生產大棚瓜果和反季節蔬菜,全市預計新增鋼架大棚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義亭發展了大棚西瓜1400畝,大棚甜瓜1550畝。同時依託全市10家水稻、植保和農機服務社,早稻機插水平顯著提高,目前已落實11個機插示範點1307畝,佔早稻面積的19.1%。

2、各地扶農力度進一步加大

3、有效嘗試股份制土地流轉開發

三、存在問題

1、對現代農業發展認識不足。近年來,政府有和有關部門在政策、資金、服務上採取了很多措施,但由於農業比較效益低下,多數對務農存在認識偏見,引致農戶發展農業積極性不高,總體見效不大。

2、土地拋荒情況尤其是零星耕地拋荒較爲普遍,鎮(街)及村均沒有有效措施。

3、春耕農業生產各鎮(街)進展不一。各鎮、街道安全生產等中心工作與獎金等利益掛鉤,牽扯農技員精力過大。個別鎮、街道出現移用農技人員現象。

四、對策措施

1、加大宣傳,落實措施,努力減少拋荒現象

一是加大《農村土地承包法》、《浙江省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等政策的宣傳,提高農戶對制止拋荒的認識。

二是加強與人大、政府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將拋荒列入責任制考覈內容。對各鎮(街道)轄區內較大範圍耕地拋荒特別是連片50畝以上(建成的標準田連片20畝以上)採取告知、督促形式,由鎮(街)採取一定措施,督促各村、戶恢復耕種,制止拋荒。

三是積極完善農田水利配套工程。因工程施工引起農田水利設施挖損、塌陷、堆積、壓佔及其它原因造成渠系不配套等耕種條件破壞的,要銜接相關鎮(街)、村,督促施工單位進行廢土清理和修復水渠,儘早恢復耕種條件。

四是創新方式方法,積極引導農戶依法、自願地流轉不耕種的土地,引進大戶進行農業開發。

五是加大“三新”技術的引進、培訓和推廣,提高農地產出效益,增強農戶種植積極性,努力減少拋荒現象。

2、創新方式,因地制宜,全面推進春耕生產

一是強化服務。積極發揮科技指導作用,引導農技人員更好地服務農民,指導實踐。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加快農技首席專家、農技責任大使及“雙聯”責任制、分片包乾負責制等制度的建立完善,大力倡導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戶解決春耕實際問題,推進春耕生產。

二是加強上下聯動,通過開展送科技下鄉進村活動等載體,提高鎮、街道及工作片農技人員的參與度,並及時分解落實各鎮、街道的糧食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工作任務,完善細化考覈機制,確保業務工作的精心。

三是牽線搭橋,培育大戶。農業大戶是當前義烏市的農業生產的主導力量,同時在政策的引導下,工商業主反哺農業熱情高漲。有關部門可因勢利導,提供土地流轉信息、開發項目推介等服務,努力引進和培育農業大戶推進春耕生產。

3、整合資源,突出重點,促進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努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尊重自然規律,立足義烏實際,有重點發展早熟梨、果蔗、馬鈴薯、竹筍、桃、田藕、有機茶、花卉苗木和健康養殖業,努力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做強主導產業,做精特色產業。

二是加快培育現代生產經營主體。深入實施農業企業化行動,積極培育發展帶動型、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陽光工程”“十萬農民培訓計劃”爲載體,普遍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推動農業勞動者分工分業。

三是強化現代科技支撐。在完善市、鎮(街)、村三級農技推廣體系網絡的同時,積極培育民營科研機構、農業科技型企業和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引導涉農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強化以市農業信息網爲主導的農業綜合門戶網站建設,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積極實施農機化促進工程,加快引進、試驗、示範、推廣農業主導產業各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裝備,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

四是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穩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是加快構建現代市場體系。積極實施品牌農業戰略,促進農產品流通。加快推進農業“走出去”,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有實力的專業合作社到市外建立基地、開拓市場。

六是優化現代農業發展環境。一方面增加財政對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健全農業支持補貼制度,發揮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導向作用,加大對糧食生產、生態農業、農業風險救助等方面的補助,增強農業效益。另一方面着力構建新型農業服務平臺。圍繞新形勢下農民所需所求,努力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構建爲農民辦實事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機制,促進現代農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第3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要求,近期專題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的思路和工作重點等問題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在合肥4個城區中,包河區農村區域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區域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城區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第一大區。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爲統攬,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爲城市形態,廣大農民轉變爲城市居民,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區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礎格局。二是生態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省創響旅遊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大圩鎮先後榮獲“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農家樂示範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三是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徽派風格、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彰顯特色,沈福、磨灘、董城等10個村被評爲省、市示範點,大圩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稱號。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專項行動,實施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村容村貌顯着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均被認定爲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項目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但對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農業與精緻農業共存的現狀,區域上存在着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反差的矛盾;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組織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市民化轉型進程相對緩慢與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矛盾日顯突出。

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構建與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相適應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係,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6大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工程。

適應濱湖大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把都市農業作爲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區文化爲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設成爲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大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彰顯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花園”的特色與亮點。加強區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治污力度,強化重點污染企業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溼地和生物淨化設施建設,逐步在集中居住點推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廣大羣衆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二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區域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管網、信息網絡、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加快推進村莊內部主次幹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以大圩土地整理項目、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萬畝大圩防洪達標工程、大小張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爲抓手,推進以農田水利爲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實施村莊整治工程。

全面啓動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爲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切實改變中遠郊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髒亂差”面貌,力爭通過2年時間的努力,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鄉村,實現“溝渠淨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牆面美化、衛生潔化”的目標,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實施農業園區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羣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爲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方式上,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爲突破口,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發展重點上,重點抓好東大圩、牛角大圩、馬圩以及大張圩等4個圩區功能開發,根據各個圩區的產業特色,東大圩着力打造“濱湖後花園”和“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牛角大圩結合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種植業和高端服務業;馬圩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爲龍頭,建設集人居、度假、遊憩於一體的生態水岸公園。義城鎮大張圩以萬畝速生林基地爲依託,大力發展林種林養經濟,着力建設市民休閒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實施旅遊營銷工程。

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打響“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進一步完善旅遊景點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遊的內涵和品位。突出宣傳濱湖、營銷包河,通過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六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

加快農民素質提升,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建築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禮,把農民逐步轉化爲農業產業工人;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的聯繫互動,直接爲農民羣衆提供信息、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和營銷水平;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和培育典型,切實提升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遊接待的層次和水平;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延長農業產業的鏈條,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程度。

【第4篇】區政協關於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按照區政協2011年度常委會工作計劃安排,區政協專門成立了由一名政協副主席任組長,區政協相關委室和區農業局的有關人員組成的調研組,就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張店區現有農業人口14.04萬人,耕地面積8.1萬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286萬元。2011年,爲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確定了“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村環境,富裕農民生活,服務城市需要”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着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成立了由政府牽頭、部門組成的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導意見》,對加快發展中心城區都市農業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1、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全區都市農業發展遵循“點線面相銜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則,因地制宜,着重建設“四個片區”:一是建設優質糧食生產片區。主要是依託馬尚鎮、房鎮鎮、中埠鎮等區域內的農田,發展精準農業生產,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建設生態涵養髮展區。以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區域爲主,深入挖掘山區特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三是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在傅家鎮、馬尚鎮、房鎮鎮重點實施濱博高速公路沿線經濟林產業。四是進一步打造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主要沿主幹公路、主河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以及環村、環鎮生態林,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經濟林果帶。

2、突出特色,全面推進

我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鮮明,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生態綠化修復初見成效,都市型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灃水鎮、中埠鎮、傅家鎮、杏園街道累計種植核桃8000餘畝;初步完成大規模沿路、沿河綠化,種植園林綠化苗木9000餘畝;黑鐵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面積2230畝,已完成苗木種植1200畝;實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6萬畝,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以建設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8000餘畝,計劃投資近9億元,已完成投資2.8億元,同時,注重引導園區積極與科研院所聯繫,引入先進的科技項目,種植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帶動都市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3、政策引導,全力扶持

區政府從財政上不斷增加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補助、獎勵政策。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規劃建設的單位,區財政按照當年實際投資額的5-10%予以補助;對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按照其調整面積,區財政按每年300元/畝的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當年提供300-500元/畝的苗木補助;對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鎮,區財政按照每調整1000畝獎勵2萬元標準予以獎勵。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優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區已兌現各類苗木補助款490.31萬元;對5個都市農業示範園區發放獎勵資金45萬元。同時,積極協助解決都市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已落實新增指標和掛鉤指標1654.2畝。

4、發展良好,成效初顯

目前,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正逐步實現由過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單一的農作物種植,向集體種植、優質種植、休閒觀光、增收增效於一體的多功能方向發展。華煜玫瑰生態莊園、吉田園、玉黛湖農業高科技示範園、淄博名典彩葉觀光園、淄博十三皇莊農業生態觀光園被命名爲市級都市農業示範園區。按照“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苗則苗”的原則,對孝婦河、濱博高速公路、張周路等重點地段,沿河、沿路種植了經濟林,對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點區域,實施大面積生態修復工程。土地流轉逐步規範有序,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得到了增強,在流轉的近2萬畝土地中,有98%以上的項目達到了50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標準,促進了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當前,全區都市農業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都市農業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目前,社會上對都市農業的認知度不夠高,對發展都市農業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效益認識不夠深,因此,對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尚未形成發展都市農業的良好氛圍。部分財政補助資金不能及時兌現,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不利於我區都市農業今後的健康發展。

2、發展都市農業與城市發展尚未實現有機統一。政府宏觀上對都市農業發展做出了部署,但難以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社會投資都市農業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於提高。有的園區和部門難以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對於國家有關土地政策未能吃透精神,靈活運用,限制了都市農業發展。

4、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有待於規範。政府宏觀的規劃需要進一步細化,使園區發展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導。目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沒有制定相配套的發展標準,多數園區存在發展自由現象,發展方向、目標不夠清晰,園區建設檔次低,發展層次不高,同時,容易造成個別園區變相圈地。

三、建議和對策

都市農業是隨着城市化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把城區與郊區、農業和旅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滿足城市人們各種需要的現代農業。我區都市農業發展應立足區位特點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形式、規模和佈局。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都市農業發展合力。一是進一步加大發展都市農業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發展都市農業的認知度,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二是不斷強化基層政府對都市農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同時,農業部門要結合各鎮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各鎮編制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促進我區都市農業健康有序發展。三是及時兌現有關都市農業發展的財政補助資金,充分調動和激發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

2、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夯實都市農業發展基礎。農業、規劃、土地等有關部門要充分結合中心城區“十二五”發展規劃,針對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根據地理特點,進一步細化我區都市農業發展佈局,使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科學合理,鑑於中心城區的發展規劃要求,建議我區都市農業今後可重點圍繞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東部地區進行發展。

3、科學實施土地流轉,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動爭取國土資源等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以鎮、街道爲單位,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平臺,將土地流轉納入基層政府管理,以鎮、街道爲主導,統一調配使用,在嘗試聯租、聯包方式的同時,促進土地流轉有序進行。二是要結合城市規劃、土地規劃,預防因短期性用地給園區建設帶來的投資浪費。三是在實施土地流轉中,要堅持羣衆自願原則,切實保護好羣衆利益。

4、進一步細化產業規劃,規範都市農業園區健康有序發展。逐步完善園區建設機制,制定出臺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標準,明確用地使用性質,實行園區准入制度,從建設面積、資金投入、種植標準、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規範,嚴把審批關口,建立農業、規劃、土地、財政等部門聯合審批制度,防止一窩蜂式發展,預防因盲目發展造成的投資浪費,杜絕變相圈地行爲。同時,對園區發展情況定期進行檢查、驗收、考覈,達到規範化發展。

5、強化服務意識,加強政策引導。一是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效率,重點對有發展潛力,並能實現長期發展的都市農業項目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落實都市型農業領導小組聯繫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好領導小組的協調作用,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三是積極借鑑外地發展都市農業的成熟經驗,引導和鼓勵採用新技術生產手段和精細化管理方式。通過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投資機制,提升都市農業發展後勁。四是加快西五路南延工程等一系列都市農業園區周邊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優化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環境。

附:1、本文有關名詞解釋;

2、都市農業15個重點建設園區。

【第5篇】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狂年,市政協圍繞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行了專題調研。各調研組深入各縣區、走進田間地頭,摸實情、察民意、匯民智,全面瞭解了我市農業發展現狀,認真分析和查找了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了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對策建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這次調研非常重視,在調研課題確定、重點內容把握等方面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指導,餘學友書記參加了推進農業現代化專題協商會,對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對深化調研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縣區和市直有關單位積極配合,對市政協調研給予了大力支持,確保了調研活動的順利開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和成效

奎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的良好機遇,着力調結構、轉方式、促提升、求實效,農業生產效益持續提升,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全市糧食生產實現連續增長,品質不斷優化。2022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41億斤,分別是1978年、2022年的3.9倍、1.9倍;平均畝產791.4斤,分別是1978年、2022年的3.4倍、1.6倍;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86萬畝、總產量居全省第一位,玉米優質率在95%以上。全市有3個縣(上蔡、西平、正陽)被表彰爲全國糧食百強縣,西平縣被確定爲“全省優質小麥生產重點示範縣”。特色農業加快發展,效益明顯提高。全市花生、蔬菜、菸葉、白芝麻、食用菌、花木種植和生豬、肉牛、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發展都達到一定的規模。2022年,全市油料總產量達到11.19萬噸,其中花生總產居全省第一位;肉類總產量達到86.22萬噸,其中豬肉產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擁有4個全國油料百強縣(正陽、汝南、泌陽、確山)和2個全國肉類百強縣(西平、正陽),正陽、平輿、泌陽縣分別成爲全國花生、芝麻、香菇生產第一大縣。

(二)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明顯改善。一是高標準糧田建設穩步推進。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9.7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項目536個,建成高標準糧田243萬畝。二是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先後實施了125座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工程等項目,打配機電井8.15萬眼(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3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復有效灌溉面積72萬畝,新增旱保田58萬畝。不斷完善農村土地、道路、電網、水網等農村農業公共基礎設施,改建縣、鄉公路336公里,新建農村公路連通工程115公里。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至2022年底,我市擁有大型農業機械的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組織達到800家;全市農業機械固定資產總值達到85.6億元,農機總動力達到了1451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1%,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羣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業生產區域化佈局、專業化分工、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產業化集羣加快發展。目前,全市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羣21個,銷售收入達414億元,帶動農戶82萬戶,其中11個被省政府命名爲農業產業化集羣,數量居全省第三位。農業產業化經營持續推進。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316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徑46家,有5家企業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326家,實現總產值1096億元。農業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至2022年6月,全市已註冊農民合作組織11464家,其中農民合作社8841家、家庭農場2623家。

(四)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不斷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全市已發展綜合市場、專業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430多個,年成交額超過50億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結合、功能比較完善的市、縣、鄉三級市場體系。汝南三門閘蔬菜批發市場已被確定爲農業部重點市場,正陽中原花生批發市場已成爲豫南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場,泌陽香菇市場獲得了“省徑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稱號。加快構建農業信息化體系。建立了“駐馬店農業信息網”和“駐馬店興農網”,基本實現了網絡一體化和農業信息資源的快速傳遞,部分地方已形成了“網上訂單、網上種植、網上收穫”的網絡農業生產新格局。積極推動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目前,我市已制定和發佈各級農業標準規範91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市級地方標準規範88項;全市“三品一標”產品已達170個;泌陽、西平和汝南等縣被列入“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示範縣”。逐步建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全市共有市、縣區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機構96個,其中市級14個,縣級82個,從事農技推廣和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1724人。規劃了89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已開工84個、交付使用4個,計劃在年內完成所有建設任務。

(五)農村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有序推進。全市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全部完成,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已完成30%以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已經啓動。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全市基本形成了村信息員、鄉鎮服務站、縣區服務中心、市網絡交換一體化的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各縣區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委員會。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縣級農村信用社全部完成了股權改造工作,有2家組建農商行正式掛牌營業,有2個縣成立村鎮銀行。不斷擴大農業保險範圍。全市小麥保險面積524.4萬畝,玉米保險面積275.9畝,花生保險面積86.5萬畝,財政保費補貼13460萬元,賠付金額8870多萬元。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從資金、稅收、水電、土地、登記管理等方面,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困難和問題

(一)農業發展基礎仍然薄弱。從總體上看,我市農業發展特別是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一是中低產田比例較大。目前,全市仍有600萬畝中低產田(佔耕地總面積的48%),其中有150萬畝基本是“靠天收”的崗地旱地,350萬畝爲低窪易澇地。這部分農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制約着糧食的穩產增產。二是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緩慢。我市目前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僅佔2022年規劃面積的四分之一。由於資金渠道分散和投入標準、建設標準不統一,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也存在着建設標準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三是農田水利設施不夠完善。全市規模較大的水庫、湖泊等水利工程設施不夠配套,有些年久失修,灌溉、排洪能力遠未發揮。如宿鴨湖、板橋、薄山、宋家場四大灌區涉及灌溉面積17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在50萬畝左右。農田灌排“最後一公里”水利設施線長面廣,國家顧不上,地方沒錢投,農民建不起,原有設施老化失修,新建設施難推進。因產權不清、使用和維護主體不明,水利設施管護不到位、效益發揮有限。另外,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項目建設和城鎮發展與農業生產爭地的問題將進一步顯現,加上各地出現的“非農化”、“去糧化”傾向,我市要實現到2022年糧食產量達到155億斤的目標任務非常艱鉅。

(二)集約化生產經營水平不高。一是粗放經營和分散經營普遍存在。一家一戶三五口人五六畝地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經營方式還處於傳統的粗放經營狀態,存在着農業科技難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難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保證等問題,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二是農業生產效益偏低。農業生產分散投入成本大,生產效益不高,抗禦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即使是在農業生產基地內部,“公司”和“農戶”之間大多停留於一般購銷合同關係,集約化、標準化生產體系遠未形成,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浪費和優勢產業的大起大落。2022年全市雖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393.84億元,但平均農業勞動力人均創造增加值僅有7164元。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不高。總體數量雖多,但真正形成規模經營的不足300家,“空殼社”的問題突出;縣區之間、鄉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有的縣還存在一些空白村;產業鏈條短,品牌層次低,市場競爭力弱;管理不夠規範,職業化經營程度低。四是土地流轉規模小。到2022年底,我市土地流轉面積爲148.7萬畝,僅佔耕地面積的12.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三)農業科技支撐作用發揮有限。全市農業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僅有53%。一是農業科技研發不健全。農業科技研發與農業大市地位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缺乏國家和省徑研究研發機構。二是農技推廣人才缺乏。縣、鄉級農技推廣機構人員少、工資低、條件差,留住人才難,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更難;有些地方對農技推廣人員的配備把關不嚴,非專業人員比例較高;現有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更新緩慢。全市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總體比較薄弱,專職農業技術人員與鄉村人口比例爲1∶3384。三是經費投入明顯不足。財政對農技推廣安排的經費非常有限,大多數農技推廣機構僅有的事業費只能勉強維持正常辦公,開展相關的試驗、示範等工作十分困難,連測土施肥、配方播種等一些簡單易行的實用技術也難以大面積推廣。四是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我市農村文盲、半文盲佔勞動力總數的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12%,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13%。特別是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中,老人和婦女佔較大比例,大多隻能從事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農業新技術在農村難以推廣。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仍然偏低。一是企業規模小,加工能力不強。全市1326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數處於“小、散、差”的狀況。全市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僅有2家,佔全國1253家的1.6‰;省徑只有46家,佔全省760家的6%。涉外經營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匱乏,對外形不成市場,對內缺少輻射力。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率爲1.58∶1,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區域內一些優勢農產品加工能力更是嚴重不足。二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脫節嚴重,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普遍聯繫不緊,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我市有全國糧食大縣、全國油料大縣和畜牧大縣10多個,至目前沒有一個農產品加工大縣,大多數農畜產品以原字號銷售爲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三是知名品牌少,市場競爭力弱。很多企業管理理念落後,科技創新意識不強,一些經營者對名牌產品所蘊涵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認識不夠,缺乏爭創品牌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駐馬店號稱“中原糧倉” 、“中州油庫”和畜牧大市,卻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農產品知名品牌。

(五)市場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比較滯後。一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不全。雖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市場,但規模普遍較小,大多處於區域性自我循環狀態,僅僅起着區域內調劑餘缺的作用,在全國缺乏知名度和影響力,輻射地域非常有限。二是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緩慢。儘管我市香菇、白芝麻、花生等優質農產品資源豐富,但在農產品期貨發展方面還幾乎處於空白階段,期貨市場風險轉移和價格發現的作用遠未發揮,造成近年來農產品“賣難”與“買難”交替出現。三是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滯後。缺乏負責收集、分析、預測和發佈信息的專門機構,各業務部門提供的農業和農產品信息零星分散且不及時,大部分農戶對市場供求把握不準,繼續沿習傳統種植模式和種植習慣,極易造成農產品的生產過剩和過度競爭,農產品交換經常出現“買漲賣低”的現象。

(六)融資渠道不夠暢通。政府投入方面,由於我市經濟基礎薄弱,全市財政收入用於農業生產和各項農業事業費的支出僅佔財政總支出的14.6%。金融投入方面,由於各級金融部門加大對不良貸款的監控力度,農村新增貸款必須有擔保或抵押物作爲放貸條件,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貸款十分困難。經營主體投入方面,絕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都是流轉過來的,成本較高,出於收益考慮,他們在農業生產方面投入的真金白銀不多。農戶投入方面,202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437元,只佔全省平均水平的87.7%、全國平均水平的83.6%,直接約束了農戶的投資行爲。2022年,全市農村固定資產投入78.24億元,戶均僅4289元。

三、對策和建議

在調研中,大家普遍認爲,推進農業現代化正逢其時,機遇難得。要堅持以改革爲動力,以市場爲導向,以富民爲根本,典型帶動,示範引導,全面推進,走出農業大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子。

(一)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加強引導,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支持具有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專業技術、善於經營管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青年致富帶頭人和回鄉大學生、復員轉業軍人等,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生產規模,成爲種養專業大戶。二是支持各類農業企業、種養大戶、農機經營大戶、經紀人、農業科研機構、專業協會和農村基層組織,依託自身發展基礎和專業技術優勢,組建種植、養殖、農機等專業合作社。鼓勵不同類型的合作社組成聯合社,提高綜合服務保障水平。三是支持專業大戶和在外務工迴歸農民、農村經紀人、農村能人等依託技術、資金優勢,開辦家庭農場。四是支持農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收購等形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拓展經營領域,擴大生產規模。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合作,組建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形成 “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模式。五是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經營的種養業,向農村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管理模式。建議市直有關單位和各縣區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範工程,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機制,高標準抓好一批典型,發揮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

2、注重規範,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建議各級政府建立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機構,並充分發揮鄉鎮和村級基層組織作用,深化課題研究,加強工作指導,總結推廣經驗。一是結合各地實際,區分不同類型,建立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註冊登記制度,防止“空殼社”的出現。二是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章程,建立運作機制,加強財務管理,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三是及時提供法規政策、土地流轉、農業科技、市場需求等信息,幫助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協調解決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難,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3、多措並舉,培育發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農民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農業現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現代化。建議採取多種形式,培育和造就“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一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提升農民的地位。推動城鄉一體化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淡化傳統農民的身份性質,促進有專業技能的農民自由流動,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爲依賴農業職業技能而非依靠土地的職業化農業從業人員,加快推進農民職業化。二是堅持普及和重點相結合,培育農業產業人員。依託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等專業培訓機構,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幹力量、農業經紀人、農業技術人員、社會化專業服務人員等的培訓,增強市場化理念,提升經營管理水平。通過縣區職業培訓機構和“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計劃”等培訓工程培訓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技能。建議有關培訓機構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區分不同類別,科學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完善“農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三是吸引各類人才,形成高素質的新生代農民隊伍。建議出臺能夠增強農村和農業對各類人才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在外務工返鄉農民、投資參與者等羣體投身農業現代化,成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力量。

(二)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1、完善政策措施,持續推動土地流轉。按照穩定所有權、維護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總體思路,以推動農村土地確權爲重要抓手,出臺相關政策,完善配套措施,鼓勵和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流轉,推動農業生產規模經營。一是按照《物權法》規定,賦予土地生產經營者的物權屬性,明確確權後的農村土地、集體土地使用權可以抵押、有償出租、轉讓。建議在完成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的基礎上,加快做好確權證書的發放工作。二是針對目前農民承包地條塊分割、分散佈局和部分農民不願參與土地流轉的現狀,建議各級政府出臺相關規定,在羣衆自願的前提下,對現有農村土地作出適當調整,把不願流轉的農戶土地向村莊周邊集中,解決大塊土地流轉難的問題。三是採取設立專項資金、利用糧食生產先進縣獎勵資金等形式,對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種糧大戶等流轉大戶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各級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2、強化服務保障,規範農村土地流轉。建議加快構建縣、鄉、村一體化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一是規範土地流轉流程,完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建立檔案管理制度,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的規範化水平。建議各縣區制定統一規範的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在區域內推廣。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培育和規範土地市場化流轉機制,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公開、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場環境。三是積極搞好信息提供、法律政策諮詢、資質審查、價格評估、合同簽訂和鑑定等服務。四是建立和完善縣區、鄉村土地承包經營和流轉糾紛調解仲裁機構,及時處理各種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切實維護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近年來,上蔡等縣通過建立“村有信息員、鄉有服務站、縣有流轉中心”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的進度,他們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鑑和推廣。

3、尊重羣衆意願,維護廣大農民利益。一是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干預,不下硬性指標,嚴禁“一刀切”。二是堅持農業家庭聯產承包的主體地位,對現有從事特色種植業、收益較好的農戶,不強行要求參與土地流轉;對以種田爲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應允許他們自主發展。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引導流轉雙方合理定價,並對農民在流轉土地上的勞動、使用家庭農業機械的報酬,以及入股分紅等事項作出明確規定,寫入土地流轉合同,保證農民在土地流轉中利益不受損失。

4、加強監管力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駐馬店作爲農業大市,承擔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建議在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防止 “非農化”、“非糧化”傾向。一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功能區規劃,劃定糧食生產和發展特色農業重點區域,明確界定不同地域的土地用途。二是針對目前農業補貼分散發放、收效不明顯的問題,遵循“誰種田補貼誰”的原則,逐步將各種農業項目補貼直接補給種糧大戶,並加大對農技、倉儲、良種、農資、水利設施的補貼力度,引導農民多種田多種糧。三是建立審查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嚴格管控土地開發和使用,保證土地的農業用途,嚴把基本農田“紅線”,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三)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1、持續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建議各級政府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穩產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充分發揮我市地理、區位、農業資源的多方面優勢,加強頂層設計,突出科學規劃,持續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下大力調整農業種養殖結構。加快發展蔬菜、芝麻、花生、食用菌種植等產業,大力發展花卉種植和林果業,持續發展牛、羊、生豬養殖等畜牧業,積極發展水產養殖產業,形成各種種養殖發展齊頭並進的局面。堅持發展種養殖業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並重。積極引進資金和項目,擴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模,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大力培育產業集羣。充分發揮我市農業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經濟效益明顯、上下游產業互聯、專業分工明晰、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集羣,形成具有駐馬店地域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一是科學搞好規劃,加強政策引導,着力抓好農業生產“六大基地”建設,即優質小麥、玉米生產基地,生豬、肉牛生產基地,花生、芝麻油料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蔬菜生產基地,水產、花木、茶葉、林產品等特色種養基地。二是依託產業聚集區和特色產業園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着力打造面製品加工、肉製品加工、油脂加工、皮革加工等基地。力爭今後5到2022年形成產值處在全省前列的農業產業化集羣1~2個。

3、不斷壯大龍頭企業。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議市政府選擇10個左右起點高、規模大、生產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大型龍頭企業,積極申請國家和省扶持項目,給予重點扶持,支持這些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擴大招商引資。以政府爲主導,圍繞發揮我市農產品資源優勢招商引資,引進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駐駐馬店。以中國“農洽會”爲重要平臺,組織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對接,擴大項目和技術合作,引進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和品牌,提高企業綜合實力。三是重視培育本土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已具規模和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傾斜,支持優先發展;對規模小、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企業,指導其創新發展思路,轉換經營方式,提升發展水平;支持本土企業之間合作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4、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結合農業大市實際,把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擺在我市質量建設、品牌創建工程的突出位置,出臺扶持政策,建立獎勵機制,健全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我市農業資源優勢,鼓勵龍頭企業依靠科技提高農產品檔次,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聯合開發新產品,以新取勝,以特取勝,以質取勝,大力開發具有駐馬店地域特色的高、新、精農產品,努力提升“夏南牛”作爲全國第一肉牛品牌的知名度,把“一加一”、“悅生合”、“泌陽花菇”等品牌培育成國內知名品牌,不斷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四)持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1、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建議市政府加快制定完善全市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近期和中長期規劃,加大建設力度。一是加強板橋、薄山、宋家場等大型水庫和宿鴨湖灌區配套設施建設,疏通引水渠道,增加泵站數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二是結合高標準糧田建設,加強灌排管網建設,完善機井灌溉配套設施。同時,儘早展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完善管護機制,使其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三是在確山、泌陽縣等淺山區和丘陵地帶,應加強小型水庫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不斷改善崗地旱地的灌溉條件。四是在高標準糧田推廣噴灌技術,在設施農業區域推廣滴灌技術,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2、加快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建議市、縣(區)政府抓住國家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和省居大高標準糧田建設的機遇,不斷加快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一是超前計劃安排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力爭提前完成高標準糧田建設任務。二是針對目前資金渠道分散、建設標準不統一的問題,積極向上級反映,促進國家政策支持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千億斤糧食規劃項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現代農業項目、土地整理項目等方面資金的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標準糧田建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注重長遠規劃,有效解決目前高標準糧田建設佈局分散、條塊分割的問題,實施區域連片開發,爲實施大型機械耕作、推廣農業灌溉新技術創造條件。

3、抓好低窪易澇地治理。建議市政府和各縣區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推進350萬畝低窪易澇地改造工程。加快實施低窪易澇地域的農田改造工程,增加田間排水溝渠管網密度,提高田間排澇能力;疏浚河道,新建閘站、涵閘、泵站,提高集中連片低窪地的排洪能力;通過新修水庫和擴大現有水庫的庫容量、開挖池塘等途徑,提高低窪易澇地域的蓄洪能力。

4、加大崗地旱地改造力度。我市有150萬畝的崗地旱地,這類土地保墒保肥能力差,應加大對崗地旱地農田的改造力度。實施土地整治工程,平整地勢相對寬闊的崗地,對山區陡坡地興修水平梯田進行改造,從根本上改變這類土地的形態;加深耕作層,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推行地膜覆蓋、植物保護等綜合栽培技術,提高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5、加快各種配套設施建設。一是加大鄉村道路建設力度,提高農村道路“村村通”建設標準,並逐步向田間延伸,不斷增加農村路網密度,爲大型車輛和農業機械進出提供方便。二是繼續抓好農村電網改造,增加田間輸電線路,加強配送電站建設,提高農業用電保障能力。三是完善農村信息化設施,加強無線通信站點建設,實施有線電視通村入戶工程,加快寬帶網絡在農村的推廣使用,逐步實現農村地區“三網融合”,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建立完善農業服務體系

1、建立完善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體系。一是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隊伍建設。加強市本級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建設,尤其是注重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充實縣鄉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改善結構,加強培訓,提高專業化水平;健全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力爭在每個村建立農技推廣示範戶;加快完成89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建設任務,落實部門責任,完善基礎設施,建立運作機制,使其儘早發揮作用。二是加大農技研發和推廣力度。在農技研發上,鼓勵農業科技研發機構自主研發農業種植新技術。在品種改良上,大力推廣小麥、水稻、玉米和畜禽、水產品、花生、芝麻、菸葉、林果、食用菌、花木等優良品種,努力培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特色優勢主產區。在生產加工上,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推動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三是創新農業科技進步機制。建立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機制,實現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機制,逐步形成以企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和各種產業化組織爲主體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設立農業科技創新獎和推廣應用專項獎,引導和鼓勵農業科技機構和企業大膽創新。

2、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加強統一規劃,積極引導國有、集體、個人和外商參與市場卡設,新建和改建一批佈局合理、服務規範、管理有序的農產品集貿市場,重點興建輻射國內外的優勢農產品批發市場,形成大小酷合、城鄉銜接、專業與綜合配套的市場體系新格局;大力發展農業市場組織,對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提供技術、資金、信息、經營管理方法等方面的諮詢和服務,使農村經濟和市場經濟接軌。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運銷大戶等以各種形式進入流通領域,培養一批大型“農產品聯營公司”。

3、建立完善信息服務體系。推進農產品期貨交易,建立和完善市、縣、鄉三級信息服務網絡,搞好各類市場信息的預測和分析,爲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和經營者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使現代農業朝着信息農業、精準農業方向發展。把電子商務作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加強與阿里巴巴、淘寶合作,着力打造電子商務阿里巴巴駐馬店產業帶和淘寶特色中國駐馬店館,努力實現生產與銷售的無縫對接,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對信息技術人員的培育和引進力度,逐步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適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專業人才隊伍。

4、建立完善農機服務體系。一是加快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特別是要着力抓好玉米機械化收穫、花生機械化收穫和設施農業、農作物植保、保護性耕作等農機發展重點。二是建立以農機合作社、農機協會爲平臺的農機服務機制,通過農機補貼、裝備引進等形式,進一步增加大型拖拉機等農機數量,擴大深耕面積,實現秸稈還田,改善品質,提高地力。三是要加強培訓,培養能熟練操作使用現代農業機具裝備的新型農民。

5、建立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以政府服務機構爲主導、以合作經濟組織爲基礎、以其他社會力量爲補充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爲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產中技術服務以及產後銷售、運輸、加工等一體化服務。建議各級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制定相關規範,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各職能部門要在各類社會服務組織辦理註冊登記時簡化手續,嚴格落實國家農業生產資料購置補貼政策,對經營有困難和新開辦的企業在稅收上給予減免的優惠。

6、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一是建立准入體系。建立政府信息發佈,廣播電視、互聯網向社會定期發佈禁用、限用以及推薦使用的農業投入品品種目錄制度,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抓好驛城區、汝南縣農產品市場準入試點工作,並在全市各縣區推廣,逐步達到只有經專業機構認定的農產品才能進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從銷售環節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二是建立檢測體系。爭取資金,補充設備,完善手段,充實專業技術人員,提高檢測能力,加快建設由市、縣(區)和批發市場三級組成、運行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動態監管。三是建立認定體系。選擇部分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大型超市,開展“三品一標”認定、產品包裝標識和連鎖配送、超市經營、專櫃銷售的銷售模式試點工作。

(六)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生態化水平

1、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按照規劃,在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和確山、遂平、汝南3個組團縣縣城周邊,以特色種植業、設施園藝業、生態休閒業爲主體,建設一批具有綜合功能的農業園區,打造一批集特色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休閒觀光旅遊和“菜籃子”工程爲一體的都市生態農業工程。

2、推廣生態化農業生產技術。一是引導各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對地表質地黏重的沙姜黑土、黃褐土等農田,通過大型農業機械深耕土地,活化土壤,改變土壤理化性狀。二是採取增加補貼的形式,鼓勵各農機專業合作社、專業戶購置和裝配秸稈還田設備,引導農戶搞好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三是各地農技推廣服務部門加強對農田養分豐缺狀況的檢測,根據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和肥料養分的利用率,爲農戶制定科學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施用方法,減少因過度施肥對土壤的破壞。四是在有條件的區域,積極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預防土壤板結和肥力流失。同時,要通過土地整治養護,儘可能擴大輪休輪作,加大劣質退化土地改造和修復的力度。

3、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探索基本農田、水源地、公益林等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渠道,明確補償的環節、主體、標準等,發揮激勵作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七)建立多元化現代農業投入保障機制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財政支農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逐步實現工業反哺農業;要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逐年增加財政在“三農”方面的支出。二是針對目前農業生產經營存在的“非糧化”傾向,增加種糧補貼項目,提高補貼標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三是針對傳統農區地方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財力有限的實際,建議各有關部門積極向上級反映,減少或取消重要農產區市、縣涉農項目資金配套。

2、創新金融支持機制。建議各級政府積極搭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投融資平臺,拓寬融資渠道,破解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瓶頸。一是落實中央“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引導金融機構提高涉農貸款比例;完善農村金融網點佈局,推動金融服務下鄉。二是主動對接農行、農發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展開試點工作,完善有關配套政策和細則,探索農民合作社產品訂單、大型農用生產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財產抵(質)押貸款的辦法。三是綜合運用優惠政策、稅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建設現代農業。四是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發展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支持組建主要服務“三農”的金融租賃公司,探索土地信託、土地銀行等新的融資方式。

3、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針對當前涉農項目資金種類多、管理渠道分散、使用效益低、浪費較大的實際,改變涉農項目資金的投放方式,統籌規劃,集中安排項目資金,發揮涉農資金的集聚效應。建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根據各縣區實際情況安排項目資金,保障農業重點建設任務;建立“一個項目庫、規劃一個本、審批一條龍、實施能同步、標準能統一”的項目運作機制,解決同一地域項目推進難同步、建設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4、積極推進農業保險。一是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二是引導和支持農業保險機構把保險的功能與農民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增加優勢農產品保險產品,提高小麥、玉米等糧食品種保險覆蓋範圍。三是加強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把農業保險機構向基層鄉鎮延伸,爲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農業保險信息、保險銷售和理賠等服務。四是加強農業保險政策與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之間的銜接,建立完善地方財政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政策。五是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機制,確保大災之年農民的基本收入和利益,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建議由農辦牽頭,聯合農業、農機、畜牧等部門,加強與保險公司合作,開展有關種植、養殖、農機保險的試點工作,推出適合當地實際的保險業務,制定完善政府財政保費補貼的措施。

【第6篇】2022年關於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今年,市政協圍繞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行了專題調研。各調研組深入各縣區、走進田間地頭,摸實情、察民意、匯民智,全面瞭解了我市農業發展現狀,認真分析和查找了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了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對策建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這次調研非常重視,在調研課題確定、重點內容把握等方面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指導,餘學友書記參加了推進農業現代化專題協商會,對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對深化調研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縣區和市直有關單位積極配合,對市政協調研給予了大力支持,確保了調研活動的順利開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和成效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的良好機遇,着力調結構、轉方式、促提升、求實效,農業生產效益持續提升,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全市糧食生產實現連續增長,品質不斷優化。xx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41億斤,分別是1978年、xx年的3.9倍、1.9倍;平均畝產791.4斤,分別是1978年、xx年的3.4倍、1.6倍;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86萬畝、總產量居全省第一位,玉米優質率在95%以上。全市有3個縣(上蔡、西平、正陽)被表彰爲全國糧食百強縣,西平縣被確定爲“全省優質小麥生產重點示範縣”。特色農業加快發展,效益明顯提高。全市花生、蔬菜、菸葉、白芝麻、食用菌、花木種植和生豬、肉牛、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發展都達到一定的規模。xx年,全市油料總產量達到11.19萬噸,其中花生總產居全省第一位;肉類總產量達到86.22萬噸,其中豬肉產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擁有4個全國油料百強縣(正陽、汝南、泌陽、確山)和2個全國肉類百強縣(西平、正陽),正陽、平輿、泌陽縣分別成爲全國花生、芝麻、香菇生產第一大縣。

(二)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明顯改善。一是高標準糧田建設穩步推進。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9.7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項目536個,建成高標準糧田243萬畝。二是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先後實施了125座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工程等項目,打配機電井8.15萬眼(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3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復有效灌溉面積72萬畝,新增旱保田58萬畝。不斷完善農村土地、道路、電網、水網等農村農業公共基礎設施,改建縣、鄉公路336公里,新建農村公路連通工程115公里。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至xx年底,我市擁有大型農業機械的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組織達到800家;全市農業機械固定資產總值達到85.6億元,農機總動力達到了1451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1%,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羣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業生產區域化佈局、專業化分工、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產業化集羣加快發展。目前,全市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羣21個,銷售收入達414億元,帶動農戶82萬戶,其中11個被省政府命名爲農業產業化集羣,數量居全省第三位。農業產業化經營持續推進。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316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46家,有5家企業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326家,實現總產值1096億元。農業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至xx年6月,全市已註冊農民合作組織11464家,其中農民合作社8841家、家庭農場2623家。

(四)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不斷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全市已發展綜合市場、專業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430多個,年成交額超過50億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結合、功能比較完善的市、縣、鄉三級市場體系。汝南三門閘蔬菜批發市場已被確定爲農業部重點市場,正陽中原花生批發市場已成爲豫南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場,泌陽香菇市場獲得了“省級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稱號。加快構建農業信息化體系。建立了“駐馬店農業信息網”和“駐馬店興農網”,基本實現了網絡一體化和農業信息資源的快速傳遞,部分地方已形成了“網上訂單、網上種植、網上收穫”的網絡農業生產新格局。積極推動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目前,我市已制定和發佈各級農業標準規範91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市級地方標準規範88項;全市“三品一標”產品已達170個;泌陽、西平和汝南等縣被列入“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示範縣”。逐步建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全市共有市、縣區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機構96個,其中市級14個,縣級82個,從事農技推廣和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1724人。規劃了89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已開工84個、交付使用4個,計劃在年內完成所有建設任務。

(五)農村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有序推進。全市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全部完成,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已完成30%以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已經啓動。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全市基本形成了村信息員、鄉鎮服務站、縣區服務中心、市網絡交換一體化的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各縣區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委員會。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縣級農村信用社全部完成了股權改造工作,有2家組建農商行正式掛牌營業,有2個縣成立村鎮銀行。不斷擴大農業保險範圍。全市小麥保險面積524.4萬畝,玉米保險面積275.9畝,花生保險面積86.5萬畝,財政保費補貼13460萬元,賠付金額8870多萬元。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從資金、稅收、水電、土地、登記管理等方面,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困難和問題

(一)農業發展基礎仍然薄弱。從總體上看,我市農業發展特別是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一是中低產田比例較大。目前,全市仍有600萬畝中低產田(佔耕地總面積的48%),其中有150萬畝基本是“靠天收”的崗地旱地,350萬畝爲低窪易澇地。這部分農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制約着糧食的穩產增產。二是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緩慢。我市目前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僅佔2022年規劃面積的四分之一。由於資金渠道分散和投入標準、建設標準不統一,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也存在着建設標準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三是農田水利設施不夠完善。全市規模較大的水庫、湖泊等水利工程設施不夠配套,有些年久失修,灌溉、排洪能力遠未發揮。如宿鴨湖、板橋、薄山、宋家場四大灌區涉及灌溉面積17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在50萬畝左右。農田灌排“最後一公里”水利設施線長面廣,國家顧不上,地方沒錢投,農民建不起,原有設施老化失修,新建設施難推進。因產權不清、使用和維護主體不明,水利設施管護不到位、效益發揮有限。另外,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項目建設和城鎮發展與農業生產爭地的問題將進一步顯現,加上各地出現的“非農化”、“去糧化”傾向,我市要實現到2022年糧食產量達到155億斤的目標任務非常艱鉅。

(二)集約化生產經營水平不高。一是粗放經營和分散經營普遍存在。一家一戶三五口人五六畝地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經營方式還處於傳統的粗放經營狀態,存在着農業科技難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難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保證等問題,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二是農業生產效益偏低。農業生產分散投入成本大,生產效益不高,抗禦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即使是在農業生產基地內部,“公司”和“農戶”之間大多停留於一般購銷合同關係,集約化、標準化生產體系遠未形成,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浪費和優勢產業的大起大落。xx年全市雖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393.84億元,但平均農業勞動力人均創造增加值僅有7164元。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不高。總體數量雖多,但真正形成規模經營的不足300家,“空殼社”的問題突出;縣區之間、鄉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有的縣還存在一些空白村;產業鏈條短,品牌層次低,市場競爭力弱;管理不夠規範,職業化經營程度低。四是土地流轉規模小。到xx年底,我市土地流轉面積爲148.7萬畝,僅佔耕地面積的12.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三)農業科技支撐作用發揮有限。全市農業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僅有53%。一是農業科技研發不健全。農業科技研發與農業大市地位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缺乏國家和省級研究研發機構。二是農技推廣人才缺乏。縣、鄉級農技推廣機構人員少、工資低、條件差,留住人才難,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更難;有些地方對農技推廣人員的配備把關不嚴,非專業人員比例較高;現有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更新緩慢。全市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總體比較薄弱,專職農業技術人員與鄉村人口比例爲1∶3384。三是經費投入明顯不足。財政對農技推廣安排的經費非常有限,大多數農技推廣機構僅有的事業費只能勉強維持正常辦公,開展相關的試驗、示範等工作十分困難,連測土施肥、配方播種等一些簡單易行的實用技術也難以大面積推廣。四是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我市農村文盲、半文盲佔勞動力總數的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12%,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13%。特別是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中,老人和婦女佔較大比例,大多隻能從事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農業新技術在農村難以推廣。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仍然偏低。一是企業規模小,加工能力不強。全市1326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數處於“小、散、差”的狀況。全市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僅有2家,佔全國1253家的1.6‰;省級只有46家,佔全省760家的6%。涉外經營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匱乏,對外形不成市場,對內缺少輻射力。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率爲1.58∶1,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區域內一些優勢農產品加工能力更是嚴重不足。二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脫節嚴重,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普遍聯繫不緊,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我市有全國糧食大縣、全國油料大縣和畜牧大縣10多個,至目前沒有一個農產品加工大縣,大多數農畜產品以原字號銷售爲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三是知名品牌少,市場競爭力弱。很多企業管理理念落後,科技創新意識不強,一些經營者對名牌產品所蘊涵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認識不夠,缺乏爭創品牌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駐馬店號稱“中原糧倉” 、“中州油庫”和畜牧大市,卻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農產品知名品牌。

(五)市場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比較滯後。一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不全。雖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市場,但規模普遍較小,大多處於區域性自我循環狀態,僅僅起着區域內調劑餘缺的作用,在全國缺乏知名度和影響力,輻射地域非常有限。二是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緩慢。儘管我市香菇、白芝麻、花生等優質農產品資源豐富,但在農產品期貨發展方面還幾乎處於空白階段,期貨市場風險轉移和價格發現的作用遠未發揮,造成近年來農產品“賣難”與“買難”交替出現。三是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滯後。缺乏負責收集、分析、預測和發佈信息的專門機構,各業務部門提供的農業和農產品信息零星分散且不及時,大部分農戶對市場供求把握不準,繼續沿習傳統種植模式和種植習慣,極易造成農產品的生產過剩和過度競爭,農產品交換經常出現“買漲賣低”的現象。

(六)融資渠道不夠暢通。政府投入方面,由於我市經濟基礎薄弱,全市財政收入用於農業生產和各項農業事業費的支出僅佔財政總支出的14.6%。金融投入方面,由於各級金融部門加大對不良貸款的監控力度,農村新增貸款必須有擔保或抵押物作爲放貸條件,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貸款十分困難。經營主體投入方面,絕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都是流轉過來的,成本較高,出於收益考慮,他們在農業生產方面投入的真金白銀不多。農戶投入方面,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437元,只佔全省平均水平的87.7%、全國平均水平的83.6%,直接約束了農戶的投資行爲。xx年,全市農村固定資產投入78.24億元,戶均僅4289元。

三、對策和建議

在調研中,大家普遍認爲,推進農業現代化正逢其時,機遇難得。要堅持以改革爲動力,以市場爲導向,以富民爲根本,典型帶動,示範引導,全面推進,走出農業大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子。

(一)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加強引導,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支持具有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專業技術、善於經營管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青年致富帶頭人和回鄉大學生、復員轉業軍人等,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生產規模,成爲種養專業大戶。二是支持各類農業企業、種養大戶、農機經營大戶、經紀人、農業科研機構、專業協會和農村基層組織,依託自身發展基礎和專業技術優勢,組建種植、養殖、農機等專業合作社。鼓勵不同類型的合作社組成聯合社,提高綜合服務保障水平。三是支持專業大戶和在外務工迴歸農民、農村經紀人、農村能人等依託技術、資金優勢,開辦家庭農場。四是支持農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收購等形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拓展經營領域,擴大生產規模。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合作,組建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形成 “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模式。五是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經營的種養業,向農村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管理模式。建議市直有關單位和各縣區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範工程,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機制,高標準抓好一批典型,發揮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

2、注重規範,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建議各級政府建立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機構,並充分發揮鄉鎮和村級基層組織作用,深化課題研究,加強工作指導,總結推廣經驗。一是結合各地實際,區分不同類型,建立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註冊登記制度,防止“空殼社”的出現。二是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章程,建立運作機制,加強財務管理,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三是及時提供法規政策、土地流轉、農業科技、市場需求等信息,幫助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協調解決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難,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3、多措並舉,培育發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農民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農業現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現代化。建議採取多種形式,培育和造就“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一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提升農民的地位。推動城鄉一體化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淡化傳統農民的身份性質,促進有專業技能的農民自由流動,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爲依賴農業職業技能而非依靠土地的職業化農業從業人員,加快推進農民職業化。二是堅持普及和重點相結合,培育農業產業人員。依託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等專業培訓機構,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幹力量、農業經紀人、農業技術人員、社會化專業服務人員等的培訓,增強市場化理念,提升經營管理水平。通過縣區職業培訓機構和“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計劃”等培訓工程培訓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技能。建議有關培訓機構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區分不同類別,科學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完善“農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三是吸引各類人才,形成高素質的新生代農民隊伍。建議出臺能夠增強農村和農業對各類人才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在外務工返鄉農民、投資參與者等羣體投身農業現代化,成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力量。

(二)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1、完善政策措施,持續推動土地流轉。按照穩定所有權、維護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總體思路,以推動農村土地確權爲重要抓手,出臺相關政策,完善配套措施,鼓勵和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流轉,推動農業生產規模經營。一是按照《物權法》規定,賦予土地生產經營者的物權屬性,明確確權後的農村土地、集體土地使用權可以抵押、有償出租、轉讓。建議在完成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的基礎上,加快做好確權證書的發放工作。二是針對目前農民承包地條塊分割、分散佈局和部分農民不願參與土地流轉的現狀,建議各級政府出臺相關規定,在羣衆自願的前提下,對現有農村土地作出適當調整,把不願流轉的農戶土地向村莊周邊集中,解決大塊土地流轉難的問題。三是採取設立專項資金、利用糧食生產先進縣獎勵資金等形式,對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種糧大戶等流轉大戶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各級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2、強化服務保障,規範農村土地流轉。建議加快構建縣、鄉、村一體化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一是規範土地流轉流程,完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建立檔案管理制度,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的規範化水平。建議各縣區制定統一規範的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在區域內推廣。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培育和規範土地市場化流轉機制,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公開、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場環境。三是積極搞好信息提供、法律政策諮詢、資質審查、價格評估、合同簽訂和鑑定等服務。四是建立和完善縣區、鄉村土地承包經營和流轉糾紛調解仲裁機構,及時處理各種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切實維護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近年來,上蔡等縣通過建立“村有信息員、鄉有服務站、縣有流轉中心”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的進度,他們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鑑和推廣。

3、尊重羣衆意願,維護廣大農民利益。一是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干預,不下硬性指標,嚴禁“一刀切”。二是堅持農業家庭聯產承包的主體地位,對現有從事特色種植業、收益較好的農戶,不強行要求參與土地流轉;對以種田爲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應允許他們自主發展。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引導流轉雙方合理定價,並對農民在流轉土地上的勞動、使用家庭農業機械的報酬,以及入股分紅等事項作出明確規定,寫入土地流轉合同,保證農民在土地流轉中利益不受損失。

4、加強監管力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駐馬店作爲農業大市,承擔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建議在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防止 “非農化”、“非糧化”傾向。一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功能區規劃,劃定糧食生產和發展特色農業重點區域,明確界定不同地域的土地用途。二是針對目前農業補貼分散發放、收效不明顯的問題,遵循“誰種田補貼誰”的原則,逐步將各種農業項目補貼直接補給種糧大戶,並加大對農技、倉儲、良種、農資、水利設施的補貼力度,引導農民多種田多種糧。三是建立審查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嚴格管控土地開發和使用,保證土地的農業用途,嚴把基本農田“紅線”,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三)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1、持續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建議各級政府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穩產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充分發揮我市地理、區位、農業資源的多方面優勢,加強頂層設計,突出科學規劃,持續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下大力調整農業種養殖結構。加快發展蔬菜、芝麻、花生、食用菌種植等產業,大力發展花卉種植和林果業,持續發展牛、羊、生豬養殖等畜牧業,積極發展水產養殖產業,形成各種種養殖發展齊頭並進的局面。堅持發展種養殖業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並重。積極引進資金和項目,擴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模,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大力培育產業集羣。充分發揮我市農業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經濟效益明顯、上下游產業互聯、專業分工明晰、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集羣,形成具有駐馬店地域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一是科學搞好規劃,加強政策引導,着力抓好農業生產“六大基地”建設,即優質小麥、玉米生產基地,生豬、肉牛生產基地,花生、芝麻油料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蔬菜生產基地,水產、花木、茶葉、林產品等特色種養基地。二是依託產業聚集區和特色產業園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着力打造面製品加工、肉製品加工、油脂加工、皮革加工等基地。力爭今後5到xx年形成產值處在全省前列的農業產業化集羣1~2個。

3、不斷壯大龍頭企業。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議市政府選擇10個左右起點高、規模大、生產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大型龍頭企業,積極申請國家和省扶持項目,給予重點扶持,支持這些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擴大招商引資。以政府爲主導,圍繞發揮我市農產品資源優勢招商引資,引進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駐駐馬店。以中國“農洽會”爲重要平臺,組織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對接,擴大項目和技術合作,引進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和品牌,提高企業綜合實力。三是重視培育本土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已具規模和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傾斜,支持優先發展;對規模小、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企業,指導其創新發展思路,轉換經營方式,提升發展水平;支持本土企業之間合作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4、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結合農業大市實際,把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擺在我市質量建設、品牌創建工程的突出位置,出臺扶持政策,建立獎勵機制,健全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我市農業資源優勢,鼓勵龍頭企業依靠科技提高農產品檔次,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聯合開發新產品,以新取勝,以特取勝,以質取勝,大力開發具有駐馬店地域特色的高、新、精農產品,努力提升“夏南牛”作爲全國第一肉牛品牌的知名度,把“一加一”、“悅生合”、“泌陽花菇”等品牌培育成國內知名品牌,不斷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四)持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1、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建議市政府加快制定完善全市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近期和中長期規劃,加大建設力度。一是加強板橋、薄山、宋家場等大型水庫和宿鴨湖灌區配套設施建設,疏通引水渠道,增加泵站數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二是結合高標準糧田建設,加強灌排管網建設,完善機井灌溉配套設施。同時,儘早展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完善管護機制,使其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三是在確山、泌陽縣等淺山區和丘陵地帶,應加強小型水庫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不斷改善崗地旱地的灌溉條件。四是在高標準糧田推廣噴灌技術,在設施農業區域推廣滴灌技術,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2、加快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建議市、縣(區)政府抓住國家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和省加大高標準糧田建設的機遇,不斷加快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一是超前計劃安排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力爭提前完成高標準糧田建設任務。二是針對目前資金渠道分散、建設標準不統一的問題,積極向上級反映,促進國家政策支持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千億斤糧食規劃項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現代農業項目、土地整理項目等方面資金的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標準糧田建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注重長遠規劃,有效解決目前高標準糧田建設佈局分散、條塊分割的問題,實施區域連片開發,爲實施大型機械耕作、推廣農業灌溉新技術創造條件。

3、抓好低窪易澇地治理。建議市政府和各縣區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推進350萬畝低窪易澇地改造工程。加快實施低窪易澇地域的農田改造工程,增加田間排水溝渠管網密度,提高田間排澇能力;疏浚河道,新建閘站、涵閘、泵站,提高集中連片低窪地的排洪能力;通過新修水庫和擴大現有水庫的庫容量、開挖池塘等途徑,提高低窪易澇地域的蓄洪能力。

4、加大崗地旱地改造力度。我市有150萬畝的崗地旱地,這類土地保墒保肥能力差,應加大對崗地旱地農田的改造力度。實施土地整治工程,平整地勢相對寬闊的崗地,對山區陡坡地興修水平梯田進行改造,從根本上改變這類土地的形態;加深耕作層,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推行地膜覆蓋、植物保護等綜合栽培技術,提高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5、加快各種配套設施建設。一是加大鄉村道路建設力度,提高農村道路“村村通”建設標準,並逐步向田間延伸,不斷增加農村路網密度,爲大型車輛和農業機械進出提供方便。二是繼續抓好農村電網改造,增加田間輸電線路,加強配送電站建設,提高農業用電保障能力。三是完善農村信息化設施,加強無線通信站點建設,實施有線電視通村入戶工程,加快寬帶網絡在農村的推廣使用,逐步實現農村地區“三網融合”,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建立完善農業服務體系

1、建立完善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體系。一是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隊伍建設。加強市本級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建設,尤其是注重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充實縣鄉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改善結構,加強培訓,提高專業化水平;健全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力爭在每個村建立農技推廣示範戶;加快完成89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建設任務,落實部門責任,完善基礎設施,建立運作機制,使其儘早發揮作用。二是加大農技研發和推廣力度。在農技研發上,鼓勵農業科技研發機構自主研發農業種植新技術。在品種改良上,大力推廣小麥、水稻、玉米和畜禽、水產品、花生、芝麻、菸葉、林果、食用菌、花木等優良品種,努力培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特色優勢主產區。在生產加工上,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推動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三是創新農業科技進步機制。建立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機制,實現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機制,逐步形成以企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和各種產業化組織爲主體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設立農業科技創新獎和推廣應用專項獎,引導和鼓勵農業科技機構和企業大膽創新。

2、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加強統一規劃,積極引導國有、集體、個人和外商參與市場建設,新建和改建一批佈局合理、服務規範、管理有序的農產品集貿市場,重點興建輻射國內外的優勢農產品批發市場,形成大小結合、城鄉銜接、專業與綜合配套的市場體系新格局;大力發展農業市場組織,對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提供技術、資金、信息、經營管理方法等方面的諮詢和服務,使農村經濟和市場經濟接軌。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運銷大戶等以各種形式進入流通領域,培養一批大型“農產品聯營公司”。

3、建立完善信息服務體系。推進農產品期貨交易,建立和完善市、縣、鄉三級信息服務網絡,搞好各類市場信息的預測和分析,爲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和經營者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使現代農業朝着信息農業、精準農業方向發展。把電子商務作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加強與阿里巴巴、淘寶合作,着力打造電子商務阿里巴巴駐馬店產業帶和淘寶特色中國駐馬店館,努力實現生產與銷售的無縫對接,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對信息技術人員的培育和引進力度,逐步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適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專業人才隊伍。

4、建立完善農機服務體系。一是加快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特別是要着力抓好玉米機械化收穫、花生機械化收穫和設施農業、農作物植保、保護性耕作等農機發展重點。二是建立以農機合作社、農機協會爲平臺的農機服務機制,通過農機補貼、裝備引進等形式,進一步增加大型拖拉機等農機數量,擴大深耕面積,實現秸稈還田,改善品質,提高地力。三是要加強培訓,培養能熟練操作使用現代農業機具裝備的新型農民。

5、建立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以政府服務機構爲主導、以合作經濟組織爲基礎、以其他社會力量爲補充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爲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產中技術服務以及產後銷售、運輸、加工等一體化服務。建議各級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制定相關規範,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各職能部門要在各類社會服務組織辦理註冊登記時簡化手續,嚴格落實國家農業生產資料購置補貼政策,對經營有困難和新開辦的企業在稅收上給予減免的優惠。

6、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一是建立准入體系。建立政府信息發佈,廣播電視、互聯網向社會定期發佈禁用、限用以及推薦使用的農業投入品品種目錄制度,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抓好驛城區、汝南縣農產品市場準入試點工作,並在全市各縣區推廣,逐步達到只有經專業機構認定的農產品才能進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從銷售環節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二是建立檢測體系。爭取資金,補充設備,完善手段,充實專業技術人員,提高檢測能力,加快建設由市、縣(區)和批發市場三級組成、運行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動態監管。三是建立認定體系。選擇部分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大型超市,開展“三品一標”認定、產品包裝標識和連鎖配送、超市經營、專櫃銷售的銷售模式試點工作。

(六)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生態化水平

1、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按照規劃,在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和確山、遂平、汝南3個組團縣縣城周邊,以特色種植業、設施園藝業、生態休閒業爲主體,建設一批具有綜合功能的農業園區,打造一批集特色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休閒觀光旅遊和“菜籃子”工程爲一體的都市生態農業工程。

2、推廣生態化農業生產技術。一是引導各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對地表質地黏重的沙姜黑土、黃褐土等農田,通過大型農業機械深耕土地,活化土壤,改變土壤理化性狀。二是採取增加補貼的形式,鼓勵各農機專業合作社、專業戶購置和裝配秸稈還田設備,引導農戶搞好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三是各地農技推廣服務部門加強對農田養分豐缺狀況的檢測,根據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和肥料養分的利用率,爲農戶制定科學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施用方法,減少因過度施肥對土壤的破壞。四是在有條件的區域,積極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預防土壤板結和肥力流失。同時,要通過土地整治養護,儘可能擴大輪休輪作,加大劣質退化土地改造和修復的力度。

3、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探索基本農田、水源地、公益林等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渠道,明確補償的環節、主體、標準等,發揮激勵作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七)建立多元化現代農業投入保障機制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財政支農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逐步實現工業反哺農業;要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逐年增加財政在“三農”方面的支出。二是針對目前農業生產經營存在的“非糧化”傾向,增加種糧補貼項目,提高補貼標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三是針對傳統農區地方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財力有限的實際,建議各有關部門積極向上級反映,減少或取消重要農產區市、縣涉農項目資金配套。

2、創新金融支持機制。建議各級政府積極搭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投融資平臺,拓寬融資渠道,破解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瓶頸。一是落實中央“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引導金融機構提高涉農貸款比例;完善農村金融網點佈局,推動金融服務下鄉。二是主動對接農行、農發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展開試點工作,完善有關配套政策和細則,探索農民合作社產品訂單、大型農用生產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財產抵(質)押貸款的辦法。三是綜合運用優惠政策、稅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建設現代農業。四是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發展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支持組建主要服務“三農”的金融租賃公司,探索土地信託、土地銀行等新的融資方式。

3、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針對當前涉農項目資金種類多、管理渠道分散、使用效益低、浪費較大的實際,改變涉農項目資金的投放方式,統籌規劃,集中安排項目資金,發揮涉農資金的集聚效應。建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根據各縣區實際情況安排項目資金,保障農業重點建設任務;建立“一個項目庫、規劃一個本、審批一條龍、實施能同步、標準能統一”的項目運作機制,解決同一地域項目推進難同步、建設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4、積極推進農業保險。一是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二是引導和支持農業保險機構把保險的功能與農民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增加優勢農產品保險產品,提高小麥、玉米等糧食品種保險覆蓋範圍。三是加強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把農業保險機構向基層鄉鎮延伸,爲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農業保險信息、保險銷售和理賠等服務。四是加強農業保險政策與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之間的銜接,建立完善地方財政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政策。五是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機制,確保大災之年農民的基本收入和利益,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建議由農辦牽頭,聯合農業、農機、畜牧等部門,加強與保險公司合作,開展有關種植、養殖、農機保險的試點工作,推出適合當地實際的保險業務,制定完善政府財政保費補貼的措施。

【第7篇】我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調研報告

6月29日晚,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以《好看的工程給誰看》爲題,對安丘市2001年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報道。《焦點訪談》播出後,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30日上午,市委副書記李寧迅速作了批示,要求“從中汲取教訓,舉一反三,檢查一下我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是否符合要求,對查出的問題要認真整改,亡羊補牢”。副市長王玉邦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要求,並安排以市政府辦公室名義將市領導有關指示精神傳達給各鄉鎮(街道)和農口部門。6月30日、7月1日,副市長王玉邦帶領市委農工辦、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市財政局等部門的負責同志,對2000年以來我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進行了檢查。(上級市)市×××書記的批示下發後,市委辦公室根據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意見,7月2日上午將×××同志的批示轉發到各鄉鎮(街道)和農口部門。根據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提供資料及檢查情況,現將我市近年來農業綜合開發有關情況整理如下:

一、三年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情況

2000—2002年,我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計劃總投資15095萬元,其中土地治理項目1049萬元,多種經營項目14046萬元。實際完成投資15095萬元,其中國家、省和(上級市)市投入1500萬元,我市配套192萬元,自籌資金12803萬元,銀行貸款600萬元。總的看,三年來,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能夠按照國家、省、市下達的任務計劃和建設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有針對性地落實開發措施,較好地完成了各項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

(一)土地治理項目。 我市2000—2002年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涉及相州、郭家屯、林家村三處鄉鎮,41個行政村,總人口3.45萬人。計劃開發面積3.5萬畝,目前開發面積全部完成。計劃投資1049萬元,其中國家、省、市673萬元,我市財政配套89萬元,鄉鎮自籌287萬元,按計劃資金足額到位。項目區開發治理總投工100.1萬個,完成土石方104萬方,建成高標準方田141個,基本實現了節水灌溉;建成農業科技示範園0.3萬畝;開展農業科技培訓1.6萬人次。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14萬公斤。2002年,項目區實現農業總產值達3.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7.3億元,分別比開發前增加12.9%和20.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90元,增加490元,高出非項目區232元。具體項目如下:

1、2000—2001年度相州鎮項目區。開發面積1.6萬畝,總投資458.8萬元。其中,中央和省投資293.1萬元,市縣投資40.2萬元,自籌125.5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爲:

(1)農田水利:新打機井60眼,修復機井107眼;新建大小橋涵160座,新修整修道路57公里,鋪路沿石15公里;架農電線路6公里,購噴滴灌設備93臺,埋設地下管道12公里。

(2)農業措施:深翻整地1.6萬畝,建方田66個,秸稈還田1.6萬畝。

(3)農業科技:建科技示範園1400畝,建曬場400平方米,倉庫130平方米,建良種示範基地1000畝,開展科技培訓4000人次。

(4)林業開發:營造防護林1.6萬畝,植樹19萬株,建苗木基地50畝。

(5)農業機械:購置拖拉機、收割機6臺,秸稈還田機9臺,植保機械30臺,其他農機具7臺。

2、2000—2001年度郭家屯鎮項目區。開發面積0.9萬畝,總投資286.2萬元。其中,中央和省投資171.9萬元,市縣投資43.8萬元,自籌70.5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爲:

(1)農田水利:新打機井30眼,修復機井53眼;新建大小橋涵94座,新修整修道路34公里,鋪路沿石10公里;架農電線路4.5公里,購噴滴灌設備47臺,埋設地下管道8公里。

(2)農業措施:深翻整地0.9萬畝,建方田38個,配方施肥0.9萬畝。

(3)農業科技:建科技示範園800畝,建曬場200平方米,倉庫70平方米,建良種示範基地1000畝,開展科技培訓2000人次。

(4)林業開發:營造防護林0.9萬畝,植樹11萬株,建苗木基地150畝。

(5)農業機械:購置拖拉機、收割機7臺,秸稈還田機4臺,植保機械20臺,其他農機具3臺套。

3、2002年度林家村鎮項目區。開發面積1萬畝,總投資304萬元。其中,中央和省投資168萬元,市縣投資45萬元,自籌91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爲:

(1)農田水利:新開挖平塘2個;新建揚水站2座,鋪地下管道2.5公里,新建大小橋涵59座,新修整修道路32公里,開挖排水溝64公里,修建“u”型防滲渠1.2公里。

(2)農業措施:深翻整地1萬畝,建方田44個,秸稈還田和配方施肥1萬畝。

(3)農業科技:開展農業科技培訓5000人次,發放各類資料5000份,引進優質麪包小麥、辣椒、冬棗品種4個,發展優質高產小麥基地2000畝、冬棗面積500畝、優質辣椒2000畝、黃煙3000畝;建優質葡萄科技示範園100畝,其中科技示範大棚15個。

(4)林業開發:新建更新農田林網1萬畝,植樹5.8萬株。

(5)農業機械:購大中型拖拉機3臺,小型6臺。

(二)多種經營項目。 2000-2002年度,共完成多種經營項目4個,即由市農業開發總公司承擔的蔬菜加工、際天時公司泡菜加工、得利斯百萬頭生豬宰殺、綠園食品公司萬噸出口蔬菜加工項目,共完成投資14046萬元,其中國家、省、(上級市)市財政投資827萬元,我市財政配套103萬元,自籌資金12516萬元,銀行貸款600萬元。各項配套資金足額到位,建設內容全部按計劃完成。項目共擴建生產廠房3.1萬平方米,建貯藏保鮮庫3000噸,新購置生產加工設備223臺套。開發項目目前新增利稅1159萬元,形成固定資產13748萬元,帶動生產基地5萬畝,帶動農戶3萬戶。

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從檢查情況看,自2000年以來,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本着立足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以水利開發和龍頭企業建設爲重點,注重實際效果,從項目設計、開發內容到具體建設,沒有弄虛作假、搞形象工程問題,切實發揮了項目開發作用。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一是項目區結構調整力度不夠,沒有完全達到計劃要求。二是由於上級沒有配套管護資金,相州、郭家屯項目區內部分毀壞的橋涵、建築物沒有得到及時修復,個別機井房門窗等設施有被毀被盜現象。三是相州、郭家屯兩鎮的節水噴灌面積不足,沒有完成計劃任務。相州鎮計劃發展2000畝,完成1000畝;郭家屯鎮計劃發展1000畝,完成500畝。四是林家村鎮泰薛路以南項目區內部分路段樹木成活率較低,達不到項目開發要求。

三、下步工作措施

根據(上級市)市×××同志批示及我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意見,下步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落實整改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質量和效益。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進一步加大項目區結構調整力度。 有關項目鄉鎮要對照計劃建設內容要求,把項目區結構調整作爲一項重要措施來抓,下決心引進推廣一批優質、高效的經濟作物,擴大項目區經濟作物面積,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有關項目鄉鎮近期要拿出規劃,並抓好落實。

二是加大開發項目管護力度。 對項目區內毀壞的橋涵、機井房、管道等,要進一步加大管護力度,及時搞好修補,切實做到管護制度、管護人員、管護隊伍和管護經費“四落實”,提高項目建設成效。對項目區內被毀、被盜的機井房門窗、電線、電纜設備等,要及時搞好修復、配齊,確保生產需要。

三是按要求完成開發建設任務。 對節水噴灌面積不足的項目,有關鄉鎮要多方籌措資金,抓緊時間按要求補足、補齊,並搞好配套完善。對林家村鎮項目區內泰薛路以南項目區內部分路段未成活的樹木,今冬明春要全部補齊,確保成活。

四是嚴格落實管護責任制。 由農工辦、開發辦、財政、審計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從7月3日開始,再次深入各項目鄉鎮,逐項搞好檢查,把當前存在的問題明細出來,由市政府分管領導與各項目鄉鎮簽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護責任書,將管護責任進一步明確,確保項目建設見到成效。

【第8篇】2022年上半年市農業農村經濟形勢調研報告

爲全面掌握2022年上半年全市農業生產形勢,客觀分析目前農業、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張掖市統計局按照省統計局調研要求,會同省局農村處調研組到高臺、臨澤、甘州、山丹四個縣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組一行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查看農作物長勢,通過與企業負責人、養殖戶戶主進行深入交流座談,對全市上半年農業生產形勢和全年農村經濟運行態勢有了比較全面客觀的瞭解認識。現將上半年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情況報告如下:

一、上半年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一)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增加。今年以來,張掖境內氣候條件較好,特別是進入5月份以來,降雨充沛,夏糧長勢良好,農業生產形勢健康向好,經初步統計,2022年上半年完成農作物正茬播種面積414.2萬畝,同比增長2.4%,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7.8萬畝,同比增加5.6萬畝,增長1.99%.在糧食作物面積中,夏糧面積106.45萬畝,同比減少0.45萬畝,下降0.42%;秋糧面積181.3萬畝,同比增加6.05萬畝,增長3.5%.制種面積128.46萬畝,同比增加9.97萬畝,增長8.4%.其中玉米制種面積109.68萬畝,同比增加10.62萬畝,增長10.7%.

(二)糧食總產量呈現'夏減秋增'態勢。預計夏糧總產量達到4.14億公斤,同比減少572.4萬公斤,下降1.36%;如果後期農業生產不再有大的自然災害發生,秋糧單產按530公斤/畝計算,秋糧總產將達到96099萬公斤,同比增加3002萬公斤,增長3%左右。預計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75億公斤,增長2%左右。

(三)經濟作物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作物面積增加的絕對量和速度均有上升,油料、蔬菜、中藥材和蔬菜及其它制種分別達到38.21萬畝、32.09萬畝、23.55萬畝和15.56萬畝,其中蔬菜及其它制種面積增幅較大,增長13%,四大作物佔到經濟作物面積的94.8%.

(四)畜牧業生產穩步健康發展。從青飼料面積達到10.96萬畝,增長42.5%;預計大牲畜存欄90.38萬頭,增長2.1;牛存欄78.22萬頭,增長5.09%;牛出欄10.35萬頭,增長5.5%豬存欄72.13萬頭,增長2.53%;豬出欄48.19萬頭,增長3.1;羊存欄341.67萬頭,增長6.6%;羊出欄77.37萬頭,增長7.81%.

二、上半年農業生產主要特點

2022,全市上下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對新建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等設施農業建設,發展高原夏菜、綠色有機農產品、草食畜牧產業,建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予以大力支持。

(一)設施農業發展加快。縣區通過整合惠農資金、政府貼息貸款、協調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設施農業發展得到長足發展。如甘州區對連片新建50座以上的日光溫室,每座補助5000元;臨澤縣從2022開始每年整合涉農項目資金5000萬元,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高臺縣對當年採用新型材料連片打建,種植溫室30座、50座、100座以上的,每座分別給予1000元、2000元、3000元獎勵補助;民樂縣對連片新建10座以上的高標準層架式食用菌大棚,每座一次性補助資金6000元。由於各級政府扶持力度加大,進一步調動了種植大戶、農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從事設施種植的積極性。2022年新建日光溫室4890座、鋼架大棚9250畝,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6.5萬畝,設施種植業面積呈兩位數增長態勢。

(二)創新經營機制增活力。將創新農業經營機制作爲激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積極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資源大量流轉,催生了一大批專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農作物制種、馬鈴薯、高原夏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了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步伐。2022年,全市農地流轉面積122.35萬畝,比上年增加5.6萬畝。整村流轉60 個,面積20.67萬畝。全市50-100畝規模經營單位3148個,100-500畝規模經營單位2093個,500-1000畝規模經營單位497個,1000畝以上規模經營單位245個。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規模化經營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高臺縣綠洲農業有限公司,在高臺縣的南華、宣化兩鎮以畝均800—1000元價格流傳農民土地1.8萬畝,新建活動式鋼架大棚3000座,陸地標準化種植蔬菜1.5萬畝,今年畝均收入可達到5000元以上。

(三)龍頭企業成爲推動農業發展生力軍。各級政府把扶持龍頭企業作爲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激發農業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培育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專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爲主體的新型經營主體呈快速發展勢頭。2022年農業龍頭企業國家級1個,省級41個,市級101家。如張掖市綠涵公司積極發展以高原夏菜爲主的特色蔬菜產業,先後投資1.3億元在荒灘上修建5萬噸、佔地2萬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蔬菜水果保鮮庫、6000平米集約化全自動育苗中心、618座鋼架拱棚標準化設施蔬菜示範區,採取訂單種植、最低保本價收購、保鮮貯藏、定點運銷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在甘州,高臺,臨澤、民樂等地落實高原夏菜面積4萬多畝,年銷售收入達到2.2億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2022年2月28日,綠涵公司與俄羅斯ctk貿易公司成功簽訂了50萬噸果蔬出口協議,首批300噸果蔬產品於5月27日正式啓運。今年1-4月份,張掖市農產品外貿出口逆勢上揚,實現自營出口總額6437萬元,同比增長29%.

(四)畜牧業生產健康穩定發展。以建成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市建設爲主線,狠抓政策扶持、規模養殖、疫病防控、項目建設等關鍵環節,全市畜牧業生產呈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年初,市、縣區黨委、政府均以1號文件形式出臺扶持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採取引導鼓勵扶持的辦法支持散養戶出院入區,鼓勵養殖大戶以區建場,以區帶戶,以戶促場,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勢頭強勁。今年已新建各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117個,其中:肉牛36個、肉羊65個、奶牛11個、生豬5個。2022年張掖調查隊畜禽監測大型規模養殖戶,生豬飼養量5000頭以上27戶,比上年增加2戶;牛飼養量1000頭以上的32戶,比上年增加13戶;羊飼養量1000頭只以上的149戶,比上年增加6戶,禽飼養量10萬隻以上的3戶,比上年增加2戶。

三、農畜產品價格形勢分析

根據這次調研及農業、畜牧部門提供的資料分析,今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波動不大,畜產品價格起伏較大。

(一)糧食價格基本穩定。上半年主要農產品小麥、大麥、馬鈴薯價格維持在2.1元/公斤、1.8元/公斤、1.5元/公斤,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穩定,略有上漲,玉米價格從去年年底的1.7元/公斤,恢復性上漲到目前的2.1元/元左右。

【第9篇】關於我市農業七個重點特色產業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農業七個重點特色產業的調研報告

一、七個重點特色產業工作進展情況菸葉產業。2003年下同 ,全市落實種植面積38萬畝,菸葉總量88.1萬擔。

全區百分百實現集約化育苗,推廣漂浮育苗34.8萬畝,佔總面積的84.68%,推廣溼潤育苗6.3萬畝,佔總面積的5.3%。推廣稻草回田面積達到15.5萬畝。

完善了“提質控鹼增香”工程,2003年上等菸葉比例達43%,廠辦基地菸葉調撥量已達總收購量的40%。筍竹產業。

全市竹林面積達400萬畝實現竹業總產值21.9億元,比2002年增長30%。其中竹山產值9.5億元,筍竹加工產值11.8億元。

全市筍竹加工企業總數達到726家,其中產值上千萬元的21家。2002年以來平均每根標準竹降低稅費1.83元,每噸鮮筍降低稅費72元,同時,每根原竹價格比2002年提高1.3元,每公斤鮮筍價格提高0.15元,兩項合計竹農可增收2.16億元。

肉牛產業。全市肉牛年末存欄12.16萬頭、出欄2.3萬頭,分別比增7%、82.8%。

種源繁育和凍精冷配站建設基本完成。項目區共建冷配站點38個,其中2003年新建26個,完成冷配黃牛1500頭,寧化縣生產能力達4立升/時的液氮生產線12月底投產。

全市肉牛養殖場36家,其中百頭以上27家,牧草種植面積6.01萬畝,比增101%。肉羊產業。

肉羊年飼養量達31.2萬隻其中出欄14.6萬隻比2002年增長18.5%。種羊基地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尤溪縣建立戴雲山羊保種繁育場,永安市引進澳州波爾山羊種羊項目完成投資1200萬元。南江黃羊繁殖基地已在清流縣溫郊赤坑、尤溪縣西城鎮後洋村建設。

規模化養殖發展較快,專業大戶數量增加二成。紅豆杉產業。

明溪南方紅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已建成1%和50%含量的紫杉醇生產線各一條年產1%含量紫杉醇浸膏10000公斤,50%含量紫杉醇150公斤。2003年生產紫杉醇半成品101公斤,三尖杉寧鹼11公斤,10-dabⅲ14公斤,實現產值4055萬元,利稅1400萬元。

明溪已建成現代化溫室育苗大棚1萬平方米,大田苗木基地200畝,成功育苗1000多萬株,已建立人工種植紅豆杉基地9600畝。建蓮產業。

全市實際種植面積5.3萬畝幹蓮總產量約2600噸,產值5200萬元;加工方面建成鑫達、文鑫、蓮蓉三家企業,加工增值超過0.8億元。冷水魚產業。

2003年因受高溫乾旱的影響,部分養殖點遭受損失,全市投苗養殖虹鱒魚20萬尾,產量34噸。在明溪縣龍湖新建三明市水產名特優良種場,已完成一期工程,可培育虹鱒等冷水性魚類夏花苗100多萬尾。

臺商吳龍振在清流李家建立精養池2300平方米,是我市目前最大的虹鱒養殖場。七個重點特色產業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1、抓重點特色產業共識已經形成。

從調研瞭解的情況看,基層幹部羣衆普遍認爲市委、市政府提出抓好農業七個重點特色產業促進我市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決策很正確,認可度比較高。2003年5月,市委提出要按照“六個一”機制抓重點特色產業發展,目前領導力量加強,發展規劃已制定“六個一”機制初步建立。

2、壯大龍頭企業取得新突破。2003年龍頭企業發展有了一些新的亮點。

筍竹、蓮業、紅豆杉產業的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肉牛、肉羊產業化也開始起步。沙縣三和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加工4.3萬噸清水筍製品,95%直接銷往日本,產值達1.69億元。

永安市2003年新投產永亨竹業公司年產竹地板坯24萬平方米 和永欣竹業公司年產竹地板24萬平方米 。建寧鑫達蓮業有限公司新上10萬噸“閩江源”綠色食品茶飲料項目,2003年完成投資3500萬元,5000噸速凍生產線和5萬噸飲料生產線竣工並投產;文鑫公司蓮子米糊生產線竣工投產,年生產能力達8000噸;蓮蓉集團系列蓮片產品年產量提高到1200噸。

全市蓮子系列加工產品近20個,其中獲得“福建省名牌產品”稱號5個,“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3個,“原產地產品”標誌使用權一個。明溪南方紅豆杉生物有限公司2003年繼續增資擴股,註冊資金從3000萬增至4224.7萬,計劃於明年6月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明溪縣目前全縣已有馳鑫、順捷、三豐等規模肉牛專業養殖場18家,其中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6家。目前,正在與浙江等地的多家客商洽談肉牛加工項目。

3、配套政策逐步完善。爲了促進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市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扶持肉牛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竹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配套政策。

部分縣市、區 出臺了相關的發展扶持政策。如永安市大力改革竹政管理,允許以行政村、自然村或集中連片的竹山爲單位,統一設計辦理採伐證,採伐證有效期延至當年12月30日止,取消毛竹經營許可證;實行按筍竹加工企業終端產品計徵林業規費,建立筍竹原料、半成品市內運輸“綠色通道”,取消對市內運輸筍竹原料、半成品的一切運輸手續與檢查。

允許新辦竹加工企業 先上項目後辦手續,對於竹膠板、竹地板半成品坯料加工點,不再辦理加工許可證,鼓勵竹農就地初加工。對成績突出的先進單位與個人加以鼓勵,2003年共設立9個獎項,86個名額,其中獎金最高8000元。

清流縣對2004年全縣菸葉生產考覈辦法進行較大調整:烤煙特產稅分成比率調整爲縣財政40%、鄉鎮50%;2004年各鄉鎮在2003年任務基礎上增加的部分,將縣財政分成的50%部分全部返還鄉鎮;完成任務的村主幹由縣裏直接獎勵3元/擔。明溪、清流等縣出臺了肉牛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採用對建畜位、黃牛改良、草種引進及防疫等環節分別給予補貼,調動農戶飼養肉牛的積極性。

4、科技推廣力度加大。各級各部門都十分重視發揮科技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菸草部門不斷加大科技投入,致力於提高菸葉種植水平和烘烤質量。永安市每年籌資200萬元設立竹業開發專項基金,用於竹林豐產培育和新產品研發,2003年還派出6名副科級幹部到全國重點竹業產區和科研院校學習培訓,並與浙江林學院聯合開展竹業課題攻關,在全省建成第一個竹子現代科技園區。

明溪紅豆杉公司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緊密協作,專門成立了企業技術中心、研究所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去年承擔國家技術創新項目和福建省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各1項,《一種從種植紅豆杉葉枝中製備紫杉醇的方法》獲國家專利,《南方紅豆杉短週期速生豐產培育技術研究》成果經省科技廳鑑定達國際先進水平,公司自行研發的三尖杉寧鹼、10-dabⅲ等、巴卡丁ⅲ高新技術產品已投入批量生產。建寧蓮科所經過多年努力成功選育“建選17”新品種,該成果已通過省級新品種認定評審,畝產比現有當家品種提高30%。

市畜牧水產局舉辦了畜牧水產中級研修班,明溪、清流、寧化、建寧、尤溪等縣多次邀請專家教授到縣舉辦肉牛、肉羊養殖技術培訓班,有效地提高了當地養殖企業和農戶養牛、養羊的科技水平。5、特色產業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

明溪紅豆杉公司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管理模式。由公司租賃農戶土地,倒包給農戶種植紅豆杉,所有生產經營投入由公司負責,農民則成爲產業工人,同時以訂單協議、保價收購的形式發動農民種植紅豆杉。

永安市竹膠板、竹地板生產企業,委託竹農發展家庭竹編半成品加工,帶動了竹農科學育竹的積極性,形成了一些以生產竹編半成品爲主要副業的專業村。寧化縣政府和菸草公司分別按每畝3元和6元標準出資爲菸葉種植投保,永安、大田、尤溪和泰寧都從特產稅提取3-5%作爲菸葉災害風險基金。

清流縣廣益肉牛養殖場與農戶簽訂肉牛代養協議,採用代墊一半養牛資金、並作技術指導、育肥賣出後銷售利潤二八分成農戶佔八成,養殖大戶佔二成 的辦法,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今年計劃發展代養戶100戶。

二、制約七個重點特色產業發展的突出困難與問題一是區域聯動發展的合力尚未形成。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很重要的是產業合理佈局,區域聯動發展。

從調研情況看,有的地方對分工協作,各有側重,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意識不夠強,有的特色產業區域內部分縣的發展規劃目標任務與市制定的規劃、目標銜接不夠緊密,有的不願當配角,不利於全市統一打品牌、拓市場、擴規模。二是籌資困難的呼籲比較強烈。

肉牛、肉羊、冷水性魚飼養成本高,流動資金需求量大,這三個特色產業急需建設加工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竹山道路、引水噴灌投入多,筍竹、建蓮加工企業擴大生產規模資金需求量大,山區加工企業自身積累普遍不足,農戶經濟基礎脆弱。

目前金融部門尚未開展農產品抵押貸款,業主、農戶普遍反映貸款很困難,而且數額十分有限,滿足不了企業、農戶生產經營的需求。三是加工瓶頸制約比較突出。

肉牛、肉羊、冷水性魚加工環節至今仍是空白,加工能否取得突破已成爲這些產業上規模、創特色、見效益的關鍵;除菸葉外,筍竹、建蓮、紅豆杉產業雖然有一批龍頭企業,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規模不大、輻射帶動能力不夠強、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健全完善、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等問題。四是科技創新能力比較薄弱。

特色產業發展普遍存在科技支撐力不強的問題。筍竹產業新產品研發力量薄弱,有的只生產半成品,加工增值文章還沒有做足;平衡施肥、引水噴灌等新技術推廣難度大,連片豐產竹林所佔比重偏低。

肉牛良種繁育難度大,黃牛冷配站點偏少,品種改良工作量大。肉羊品種改良力度不夠,優質種羊保種、引種和試驗、推廣經費短缺。

冷水性魚飼養成活率不夠高,小瓜蟲病頻繁發生,疫病防治難度大。基層畜牧水產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特色產業人才隊伍普遍缺乏。

建蓮蓮種退化現象較爲突出,產量和品質正在下降,新品種選育跟不上,蓮子的去膜、通心靠手工操作,影響產業規模的擴大;蓮業科技人員缺乏,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肉牛、肉羊、冷水性魚、蓮子繁育基地、竹山道路、山地水利、原料基地以及疫病檢測防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薄弱,欠帳太多。

三、對下一步加快發展七個重點特色產業的意見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基層和業主希望市委、市政府在去年明確掛鉤領導、責任部門基礎上,對主抓重點特色產業的領導力量、工作班子進行必要的充實、加強,進一步加大對重點特色產業的組織、協調、引導、管理、服務、扶持力度。

建議市、縣兩級成立農業重點特色產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7個重點特色產業工作小組和專家組,真正做到每個重點特色產業有一位市領導牽頭,一位處級領導主抓,一個責任單位聯繫,一個工作班子在幹,一位首席專家指導。建立目標考評責任制,市、縣兩級政府要制定激勵特色產業發展獎懲辦法,每年對特色產業種苗繁育改良情況、基地建設情況、龍頭企業、加工企業、農村合作流通組織、農民經紀人發展情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原產地認證申報情況、包裝進超市銷售、連鎖配送經營情況以及招商引資、項目申報等情況,進行量化考評,財政安排一定資金,進行表彰獎勵。

今年着重對肉牛加工項目落地,肉牛、肉羊、建蓮種苗繁育改良,竹山道路、引水噴灌等項目實行重獎。2、科學定位,分類指導。

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和“不求其多,但求其特”的原則,充分利用我市各地獨特的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等條件,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正確把握七個重點特色產業發展的特點、方向,進行科學的規劃,作出準確的定位,並加以分類指導,各有側重,分工協作,區域聯動,實現特色產業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菸葉產業必須加大組織領導和政策保障力度,正確處理種煙與發展其他經濟作物的辯證關係,大力發展大戶規模種植,不斷鞏固擴大廠辦基地規模,努力把三明建設成爲全國“數一數二”的重點產煙地區,進一步發揮菸葉生產強市富民的特色產業作用。

筍竹產業重點要根據竹林資源分佈和交通網絡格局,堅持“一箇中心以沙縣爲主的竹涼蓆生產中心 、兩個基地永安、沙縣竹質板材和筍製品兩個生產基地 、三個發展點尤溪、將樂、泰寧三個區域發展點 ”的發展戰略,大力培育竹林資源,積極整合筍竹加工企業,拉長竹業產業鏈,壯大竹業經濟塊頭和比重,使之真正成爲繼菸葉之後促進我市農民增收的又一大特色產業。肉牛、肉羊產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各有關縣要按照市肉牛產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各有側重,紮實抓好肉牛良種繁育和肉牛肥育,同時要研究制定加工企業利益分成的合理協調機制,調動項目區內各縣發展肉牛繁育、養殖、加工的積極性。

永安重點抓好波爾山羊繁殖基地建設,尤溪重點抓好戴雲山羊保種場和南江黃羊原種場建設,清流重點抓好南江黃羊繁殖基地建設。項目區內各縣市 要增強合作意識,各有側重,均衡發展,齊頭並進。

3、多方籌資,加大投入。一是圍繞特色產業的培育發展,創新招商引資的方式,強化龍頭企業在農業引資中的主體作用,篩選一批真正吸引客商的特色產業招商項目,全方位向外推介,力爭今年特色產業領域招商引資工作有一個大的突破,以招商引資增加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投入。

二是借鑑組建私營企業、中小企業擔保機構辦法,積極探索開展組建農村擔保機構試點工作,力求從源頭上、根本上解決特色產業發展貸款難問題。三是加強宣傳引導,充分調動民間資本投資開發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四是在上報爭取中央、省財政性項目資金時,對特色產業項目予以優先,對重點縣市 予以傾斜。同時,市特色產業各個工作小組年初就要排出爭取中央、省財政性補助資金項目工作計劃,組織專門力量跑部、跑省,並認真指導相關項目縣市 、業主做好申報工作。

五是市、縣兩級財政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扶持。重點用於扶持種苗繁育改良、品牌申報、宣傳和畜產品檢測、疫病防治以及特色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引進。

4、突破加工,壯大龍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是發展壯大農業特色產業的關鍵。

促成加工項目落地,是肉牛、肉羊、冷水性魚三個畜牧水產特色產業能否真正確立並發展壯大的關鍵措施。今年必須把突破肉牛、肉羊、冷水性魚加工項目建設作爲重中之重,千方百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集中力量扶持畜產品、水產品加工企業,切實解決目前我市養殖產品主要以鮮活產品面市、市場競爭力不強及賣難等突出問題,早日發揮加工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促進產品加工增值的作用。

同時,要鼓勵筍竹、紅豆杉、建蓮產業現有龍頭企業打破所有制、行業、地區界限,通過兼併、收購、重組、合資、上市等形式快速擴張,壯大實力,增強市場競爭力,把龍頭企業真正建成產業化經營的“火車頭”。要引導筍竹、建蓮產業龍頭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通過技術參股、技術轉讓等形式,加大科技創新與產品開發力度,加強農產品包裝、儲藏技術、運銷的研究與運用,實現優勢產品從品種到產品的全程開發。

要做好各類龍頭企業與基地、與農戶的對接與聯繫,通過建立風險基金、最低保護價收購、按農戶出售農產品數量適當返還利潤、捆綁保險等多種形式,與基地農戶共享利益、共擔風險,不斷完善和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真正做到確立一個產業,培育一個特色,建立一個基地,壯大一批龍頭,形成一個區域,搞活一方經濟,致富一方農民。5、以人爲本,科技興特。

堅持以人爲本、走“科技興特”之路,培養造就一支龐大的抓特色產業的人才隊伍,切實提高科技對特色產業增長的貢獻率。菸葉生產繼續抓好品種選育、土壤改良、成熟採收和三段式烘烤技術的培訓與普及、病蟲害綜合防治四項基礎性工作,大力推廣溼潤育苗、帶莖烘烤、改造智能化自控烤房、半密集式烤房四項新技術,鞏固漂浮育苗、平衡施肥和掀膜培土三項常規技術,重點解決下部葉和部分中部葉身份偏薄、單產偏低問題,加快科技興煙步伐。

肉牛生產着重加大冷配站點建設力度,廣泛開展凍精冷配,加快雜交改良,培育

一、二代可繁母牛羣體,建立種源繁育基地,提高擴繁速度,爲肉牛育肥基地提供品質優良的雜交架子牛。同時,大力突破豆科牧草的開發與種植,加快畜產品質量檢測及疫病防治中心建設。

肉羊產業要加快永安華澳純種波爾山羊種羣繁殖基地建設,加大戴雲山羊保種、南江黃羊引種和試驗、推廣工作,解決種羊品種退化問題。冷水性魚要加快明溪龍湖“三明市冷水性魚類種苗培育基地”二期工程建設,積極探索高海拔水庫冷水魚增養殖、秋冬季適宜水域網箱養殖的實用技術,創新養殖模式,並加強對小瓜蟲病的中草藥及生物防治方法的科研攻關,重點解決病害防治問題。

筍竹產業着手研製開發竹木複合創花板、纖維板,突出做好以竹炭、竹醋液爲主的竹材化學利用,延伸筍竹利用領域,同時大力引導竹農樹立“把山當田耕,把竹當菜種”的理念,依山建池,引水噴灌竹山,搞好山地水利建設,實施竹林平衡施肥和稻草覆蓋等新技術,培育連片豐產竹林,提高竹山經營水平。紅豆杉產業要加快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運行準備工作,繼續引進人才,提高技術水平和新產品開發能力。

建蓮產業要大力推廣“建選17號”新優品種種植,着手蓮葉、蓮杆等附屬物利用的研製開發,加快蓮系列產品的深度開發加工,同時充實蓮科所力量,抓好蓮子組培關鍵技術攻關。在組建特色產業專家組基礎上,着手建立特色產業人才庫和專家顧問組,根據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和業主經營的需要,聘請相關產業國內一流科研院校專家爲科技顧問,幫助規劃、指導和課題研究、攻關,進一步創新“村會協作”、“農業155”服務模式,選派一批農業科技人員到重點鄉、村和龍頭企業掛職幫扶,解決基層特色產業專門人才短缺問題。

6、創新機制,打響品牌。着力創新四個方面機制:一是創新經營機制。

正視特色產業規模集約經營中出現的土地難流轉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土地流轉的辦法,變農戶分散種養爲大戶集中種養或公司集約經營。二是創新投入機制。

建立特色產業稅收返還分成辦法,取之於特,用之於特,實行放水養魚,傾斜扶持,增加投入。三是創新流通機制。

推廣永安做法,在認真測算基礎上,發揮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在全市範圍內實行按筍竹加工企業終端產品計徵規費,構建筍竹原料、半成品市內運輸“綠色通道”,簡化毛竹經營和流通管理。四是創新營銷機制。

借鑑推廣青竹集團模式,由行業協會出面牽頭組織協調,對特色產業產品實行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對外宣傳,共同策劃市場營銷,推動聯營聯合,避免競相壓價,打響三明特色產業品牌。

【第10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要求,近期專題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的思路和工作重點等問題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在合肥4個城區中,包河區農村區域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區域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城區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第一大區。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爲統攬,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爲城市形態,廣大農民轉變爲城市居民,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區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礎格局。二是生態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省創響旅遊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大圩鎮先後榮獲“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農家樂示範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三是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徽派風格、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彰顯特色,沈福、磨灘、董城等10個村被評爲省、市示範點,大圩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稱號。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專項行動,實施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村容村貌顯著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均被認定爲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項目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但對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農業與精緻農業共存的現狀,區域上存在着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反差的矛盾;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組織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市民化轉型進程相對緩慢與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矛盾日顯突出。

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構建與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相適應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係,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6大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工程。適應濱湖大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把都市農業作爲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區文化爲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設成爲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大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彰顯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花園”的特色與亮點。加強區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治污力度,強化重點污染企業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溼地和生物淨化設施建設,逐步在集中居住點推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廣大羣衆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二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區域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管網、信息網絡、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加快推進村莊內部主次幹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以大圩土地整理項目、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萬畝大圩防洪達標工程、大小張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爲抓手,推進以農田水利爲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實施村莊整治工程。全面啓動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爲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切實改變中遠郊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髒亂差”面貌,力爭通過2年時間的努力,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鄉村,實現“溝渠淨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牆面美化、衛生潔化”的目標,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實施農業園區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羣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爲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方式上,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爲突破口,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發展重點上,重點抓好東大圩、牛角大圩、馬圩以及大張圩等4個圩區功能開發,根據各個圩區的產業特色,東大圩着力打造“濱湖後花園”和“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牛角大圩結合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種植業和高端服務業;馬圩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爲龍頭,建設集人居、度假、遊憩於一體的生態水岸公園。義城鎮大張圩以萬畝速生林基地爲依託,大力發展林種林養經濟,着力建設市民休閒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實施旅遊營銷工程。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打響“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進一步完善旅遊景點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遊的內涵和品位。突出宣傳濱湖、營銷包河,通過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六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加快農民素質提升,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建築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禮,把農民逐步轉化爲農業產業工人;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的聯繫互動,直接爲農民羣衆提供信息、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和營銷水平;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和培育典型,切實提升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遊接待的層次和水平;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延長農業產業的鏈條,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程度。

【第11篇】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推進農業產業化 促進趕超式發展:爲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發揮農業的傳統優勢,彰顯產業特色,推進農業產業化,再創農業大市新優勢,在對近年來全市農業產業化特別是糧食、竹木、家禽、中藥材、油茶、生豬、肉牛、苧麻、果業、有機農業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現就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趕超式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並提出若干建議。

一、基本情況

據統計,20xx年底,我市擁有各類產業化組織512個,比20xx年增加173個;生產性固定資產總值達34.8億元,同比增加18.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52億元,同比增加132億元;產業化經營吸納和安置農村勞動力10.7萬人。

(一)龍頭企業不斷壯大。20xx年,全市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2家,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166家,範圍涉及種養加、購銷、運輸、市場流通等領域。全市127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爲32.2億元,銷售收入134.9億元,稅後利潤5.6億元,出口創匯7326萬美元,帶動農戶56萬戶,佔全市總農戶數56%,通過產業化經營增收47717萬元,戶平增收852元。今年通過重新認定和申報晉級,目前我市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宜豐獼猴桃酒業有限公司、仁和集團、羅賓公司、高安維爾寶食品有限公司)、省級龍頭企業44家、市級龍頭企業70家。

(二)區域特色日趨明顯。我市形成了一批佈局相對集中的區域特色產業:一是以上高金農米業、豐城恆天、高安維爾寶爲主的糧食加工和轉化產業;二是以樟樹仁和集團、天齊堂爲主的中藥材加工產業;三是以豐城華英、聖迪樂爲主的禽業加工產業;四是以羅賓公司、奉新康達、靖安鄧氏園林、銅鼓金仁爲主的木竹加工產業;五是以青龍高科、萬華科技爲主的油茶加工產業。此外,萬載、銅鼓逐步形成了有機農業產業帶;靖安已建成全省唯一的“中國椪柑之鄉”;高安成爲全省最大的肉牛產業區;上高、袁州區繼續保持傳統苧麻產業帶;全市年出欄生豬460萬頭,是全省最大的生豬產業基地。

(三)合作組織發展迅速。我市各級積極規範農產品行業協會、商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截止20xx年5月,全市通過兼併、重組和調整,經註冊登記和有法人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57個。入股成員總數15551人,註冊資金總額10883.83萬元,被帶動的農戶普遍比一般農戶增收30%以上。全市有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了國家級示範點(銅鼓衆發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高安上湖蔬菜專業合作社),樟樹西堡生豬等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了省級示範點。

(四)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全市農業產業爭創品牌取得實效,農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農業“三品”基地監測面積擴大到111.65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13.26萬畝,產品42個;綠色食品基地面積79.13萬畝,產品48個;有機農產品基地面積19.26萬畝,產品30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個(樟樹仁和、四特酒)、中國名牌產品2個(樟樹玉珠大米、春絲麪條)、江西省著名商標24個、省名牌產品12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上高聖牛大米)、江西名牌農產品19個、獲綠色a級認證12個、綠色aa級認證2個。樟樹是全市創品牌最多的縣市。

(五)科技創新取得突破。豐城的江西恆天實業有限公司是江南以大米爲原料規模最大的生物糖漿企業,通過與南昌大學共同研究開發了蛋白肽,去年蛋白粉出口數量5500噸,其產品蛋白含量居國內同行業之首,深受國外客商青睞,產品全部銷往韓國、加拿大和歐盟等國家;奉新的江西康達竹製品集團有限公司有五項產品技術獲得國家專利,目前該廠的竹地板實現了產品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全覆蓋,並遠銷日本、歐美等國家。

二、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部分產業已走在全省前列。但與各地發展勢頭相比,與農業現代化要求和廣大農民羣衆期望相比,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總體上龍頭企業帶動能力還不強,缺少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二是龍頭企業與基地聯繫不緊密,有的產業有龍頭沒基地,有的產業有基地沒龍頭,龍頭與基地間的聯繫比較鬆散;三是地域分割比較普遍,畫地爲牢,各自爲“龍”,沒有整合資源和形成產業發展合力;四是以市場爲主導的運作機制和以政府爲引導的協調機制還不健全,市場的拉動作用和政府的引導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五是領導重視程度有差異,有的認爲對財政貢獻小,不願花大的精力抓。

三、有關建議

(一)制定求真務實的規劃。針對我市的實際情況,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開展規劃論證,做到中長期規劃和短期計劃相結合,使規劃科學化、目標具體化、佈局區域化、生 產基地化,產業發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規劃要瞄準全省、乃至全國領先水平,制定趕超式發展目標,提出操作性強的工作舉措。規劃一經科學論證,就要堅定不移地抓好落實,不能因領導班子的變動而變動。

(二)健全和創新兩項機制。一是要創新以市場爲主體的運作機制。要強化用市場化的理念抓農業,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產業化的的觀念。農業產業化要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帶動,農產品基地推動,品牌促動,簡言之即在市場這個無形之手的操作下形成公司加農戶加基地的聯結機制,不由政府包辦代替。二是創新政府爲引導的協調機制。要充實和加強市、縣兩級農業產業化工作機構。其職能主要是制定規劃,包裝項目,疏通融資、爭資渠道,搞好服務,通過市場手段去調節和引導產業做大做強。

(三)緊扣三個關鍵環節。扶強做大農業產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主要應抓住以下三個關鍵,即龍頭舞起來,基地大起來,品牌響起來,產業纔可能興起來。

做強龍頭。要以資本運營和優勢品牌爲紐帶,整合資源要素,通過外引內聯、聯強聯大,促進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推進優勢農產品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企業集中向產業集羣發展,打造農業產業化的“聯合艦隊”。

做大基地。要把基地建設作爲農業產業化的“第一車間”來抓。加快建設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圍繞資源引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

做響品牌。要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傳媒和創新區域性廣告模式,積極參與省內外、國內外各種展示、展銷、推介、博覽平臺,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認真貫徹《宜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宜春市質量振興實施意見的通知》(宜府發20xx11號),堅決兌現名牌產品獎勵政策,大力支持龍頭企業創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

(四)強化四項工作舉措。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進龍頭企業。全市各地要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的意見,把農業產業項目提升到與工業產業項目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儲備項目,做好篩選包裝工作,大力推介招商。要制定農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規定農業產業項目除享受工業產業項目的優惠政策外,還要在稅收、土地、信貸、出口、財政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堅持大項目帶動戰略,招大項目,引大產業,用大項目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我市農業產業化趕超式發展和跨越式發展。

強力推進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產業化的聯結機制。全面落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村組幹部、專業大戶、農村經紀人、農技人員、機關幹部發起和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好市、縣、鄉三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體系。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引導專業合作社,通過爲龍頭企業服務和爲基地、農民服務,建立更爲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合力加大投入,提供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市、縣兩級政府每年要在財政預算中切塊安排扶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並按照同級財政增長比率逐年增加。要用活用足國家中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專項政策,全面貫徹落實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關政策,善於借鑑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特殊政策,消化吸收,爲我所用。要將農業綜合開發、林業、扶貧、發改委以及“一村一品”等可用於農業產業化的資金,與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捆綁使用,建立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協調機制,並充分利用好我市農金擔保中心的作用,爲龍頭企業解決資金瓶頸問題。要加強銀企溝通與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切實增加信貸資金投放。要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化,特別是要鼓勵機關幹部領辦創辦農業產業基地或者直接參股創辦農業龍頭企業,形成政府投入爲引導、企業投入爲主體、社會投入爲補充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力度,強化服務落到實處。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普遍存在站散、線斷、網破的現狀,農業技術服務功能不完善,與做大做強種養業基地的需要極不相稱。各地要高度重視和完善這一工作,否則,技術服務將成爲一句空話,基地建設無從談起。

(五)主抓五大優勢產業。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趕超式發展,再創農業大市新優勢,關鍵要選準、選好潛力大的優勢產業,進行重點突破。我們在通過對全市農業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位置和影響力、產業成長空間、以及發展縣域經濟和壯大市本級等因素的分析比較認爲,要緊緊抓住大宗農產品做文章,應重點抓好糧食、竹木、家禽、中藥材、油茶5大優勢產業。

1、糧食產業。我市是傳統的糧食主產區和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10個縣市區中有8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20xx年糧食播種面積達878.7萬畝,糧食總產351.91萬噸,有糧食加工企業485家。糧食產業呈現種植面積大、加工基礎好、龍頭企業發展快的產業化格局,出現了以上高金農米業集團爲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創立了聖牛、匯銀、華敏、碧雲、玉珠等衆多市場前景好的優質米品牌,帶動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糧食種植基地快速發展,形成了較完備的產業鏈條。隨着國際市場糧價的暴漲和國家越來越關注糧食的安全性、健康性,糧食產業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萬載有機稻、豐城富硒稻開發勢頭強勁,糧食種植與加工呈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商機。要在兩條國道帶和平原、丘陵山區重點佈局,形成以綠色大米爲主體,有機大米和富硒大米爲特色的糧食產業發展格局,使之成爲全國、全省有影響的農業大產業。

2、竹木產業。我市森林資源豐富,是全國竹木主產區。全市年耗材200立方米以上木材加工企業951家,年耗毛竹1萬根以上企業234家,形成了以羅賓公司爲龍頭的木材加工產業和以飛宇集團、康達、奮發、歐風爲龍頭的毛竹加工產業。要以強力推進“全民造楊”爲抓手,狠抓木材基地建設,加快發展傢俱、門窗等深加工,實現做大木材產業和保護生態的“雙贏”;毛竹系列開發過去創造了鄉鎮企業的輝煌,要加大毛竹基地建設,積極應對今年冰凍災害對產業發展的衝擊,加強毛竹精深加工,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毛竹產業就一定會在趕超式發展中,重振昔日的雄風,成爲全省農業產業化的生力軍。

3、家禽產業。我市家禽產業規模大,產業鏈密集,關聯度高。僅豐城就有規模家禽養殖戶11000多戶,家禽飼養量3480萬羽,家禽綜合產值12.6億元,形成了以華英禽業爲龍頭的肉鴨產業,以聖迪樂爲龍頭的蛋雞產業,以禽蛋批發市場爲龍頭的蛋鴨、肉鵝產業,以元隆、華陽公司爲龍頭的羽絨加工產業。此外,豐城正在大力發展富硒家禽業,建設年孵化能力1500萬羽富硒種鴨基地和年養殖40萬羽的自動化富硒蛋雞養殖小區,完善藥湖、清豐山溪及贛江流域水禽養殖基地,實現家禽飼養5000萬羽。要以豐城禽業爲核心,充分利用贛撫平原水域養殖和規模養殖的優勢,大力打造江南最大的家禽產業基地。

4、中藥材產業。我市有中藥材種植的條件和傳統。樟樹市種植與加工中藥材歷史悠久,中藥材產業基礎厚實,藥業“板塊經濟”已初具規模,有中藥材加工企業近百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中藥材種植面積17.3萬畝,聯繫農戶8900戶,年產值24.7億元,樟樹藥交會和中藥材專業市場是聞名海內外的專業市場。有樟樹福城醫藥園、袁州醫藥園爲依託,樟樹藥交會、樟樹中藥材市場爲平臺,仁和集團、濟民可信等企業爲龍頭,樟樹、袁州、萬載、豐城等地生產爲基地,全市中藥材產業一定會有突破性發展。

5、油茶產業。油茶是我市傳統產品和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全國著名的“油茶之鄉”。該產業羣衆種植基礎好,自然資源豐富,全市適宜種植油茶地達500萬畝,現有油茶林188萬畝,年產茶油近800萬公斤。在粗放型管理條件下,畝產只有3-5公斤,但豐城高產優質油茶示範基地畝產可達50-70公斤,產業發展潛力非常大。要進一步加大低產油茶林改造力度,穩定和擴大優質油茶生產基地,推廣高產優質油茶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做大做強青龍高科、萬華科技、豐城御潤坊等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我市油茶產業就一定會異軍突起,成爲趕超式發展的亮點和增長點。

在重點抓好5大優勢產業的同時,另外5大特色產業也要做大做強。這就是生豬產業關鍵要引進大型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肉牛產業主要提高養殖科技含量,擴大養殖規模;苧麻產業重點建設生產基地,開發高端產品;果業產業椪柑重點打造原產地鮮果品牌,獼猴桃重點創新產品;有機農業是農產品發展方向,要按規模化、專業化、集羣化、超市化、品牌化的要求搞好土地有機轉換,逐步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

【第12篇】義烏市農業專項的調研報告

義烏市農業專項的調研報告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爲進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進xx市現代農業發展,日前,xx市組織50多人分成13個組,分赴13個鎮、街道開展以法律法規宣傳、春耕備耕情況調查、低丘緩坡開發農業、耕地拋荒檢查爲主要內容的大型農業專項調研活動,通過聽取情況介紹、深入拋荒、低丘緩坡開發等實地勘察,詳細掌握基礎材料,確保此次農業調研取得有效成果,爲進一步細化扶農政策和開展農業工作奠定基礎。

一、基本現狀

1、貫徹市農村工作會議情況

自市裏的農村工作會議後,全市各鎮、街均能行動迅速、宣傳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開展傳達落實。如稠城、稠江、後宅、城西、大陳等鎮(街)多層次組織召開了農技員會議和專業大戶、農業企業會議,進行會議精神傳達貫徹市農村工作,部署了農業生產措施。佛堂、蘇溪、廿三裏等鎮(街)已草擬出扶農政策初稿,總體上扶持力度不減、資金不降。

2、土地拋荒情況

全市存在連片拋荒隱患的面積爲3491畝,涉及10個鎮(街)88個村。其中拋荒隱患面積100畝以上的稠江、後宅、江東、城西、蘇溪、稠城等7個鎮(街),合計面積爲3343畝,佔全市的95.76%。主要原因爲徵而未用、項目工程建設造成配套渠系毀壞,農田整理後未落實到戶等,也有部分是因種糧效益低下,農戶自己不願耕種又未及時流轉,引起拋荒。

3、春耕生產情況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市今年春季作物面積169838畝。具體爲早稻面積6840畝,落實早稻示範畈34個面積3648畝,其中機插示範畈11個面積1307畝。春季蔬菜面積42883畝,其中設施蔬菜8955畝。西瓜xx3畝,其中設施栽培2612畝;甜瓜3612畝,其中設施栽培1904畝,並以義亭鎮爲主。田藕8041畝,主要集中在城西街道。茭白麪積1165畝,糖蔗面積6545畝,果蔗17244畝,同比有一定增長。春大豆11251畝,春玉米5716畝,番薯10232畝,小麥1427畝,油菜16983畝,春馬鈴薯12888畝,蠶豌豆4898畝。

4、土地流轉及農業項目開發情況

今年全市土地流轉進行農業項目開發有70處面積達11406畝。其中新增流轉面積1000畝以上的有赤岸、義亭、佛堂、廿三裏4個鎮(街),面積達7877畝。全市新流轉土地用於發展糧油蔬菜生產的爲2634畝,佔23.1%;用於種植水果的1035畝,佔9.1%;用於發展花卉苗木的594畝,佔5.2%;用於其它農業綜合開發的爲7143畝,佔62.6%。

二、主要亮點

1、春耕生產亮點紛呈

一是示範畈建設成效明顯。在政策引導、效益影響下,農戶對建立示範畈有較高積極性。統計顯示,全市已落實50畝以上的早稻示範畈34個,面積3648畝,同比增長了600多畝。

二是內部種植結構逐步優化。品種優良、經濟效益明顯的蔬菜瓜果種植面積同比均有較大增長。農戶對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種植均有較高積極性,全市預計種植面積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長在5%以上。

三是作物區域性生產佈局更趨明顯。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傳統種植優勢,呈現出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發展趨勢。如春馬鈴薯主要集中在上溪、義亭等鎮,種植面積佔全市的66.1%。果蔗種植主要集中在佛堂、赤岸等地,佔全市的`85.8%,義亭、佛堂兩地糖蔗面積達4297畝,佔全市面積的65.7%。

四是設施農業強勢發展。爲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效益,xx市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紛紛增加鋼架大棚等設施,生產大棚瓜果和反季節蔬菜,全市預計新增鋼架大棚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義亭發展了大棚西瓜1400畝,大棚甜瓜1550畝。同時依託全市10家水稻、植保和農機服務社,早稻機插水平顯著提高,目前已落實11個機插示範點1307畝,佔早稻面積的19.1%。

2、各地扶農力度進一步加大

爲調動農戶發展農業積極性,部分鎮(街)也明確了扶農政策,總體上與上年度扶持力度不減或略有加大。如上溪鎮對糧食生產與沃土工程扶持上,按市財政補助1:1配套;稠江街道和後宅街道對50畝以上早稻示範畈均從200元/畝提高到300元/畝;後宅街道還將連棟大棚3畝以上的從15元/平方提高到20元/平方;農業機械和設備給予購置價的20%補助;廿三裏街道對土地流轉xx年100畝以上的,一次性給予500-600元/畝的獎勵。

【第13篇】市農業專項調研報告

市農業專項調研報告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爲進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進xx市現代農業發展,日前,xx市組織50多人分成13個組,分赴13個鎮、街道開展以法律法規宣傳、春耕備耕情況調查、低丘緩坡開發農業、耕地拋荒檢查爲主要內容的大型農業專項調研活動,通過聽取情況介紹、深入拋荒、低丘緩坡開發等實地勘察,詳細掌握基礎材料,確保此次農業調研取得有效成果,爲進一步細化扶農政策和開展農業工作奠定基礎。

一、基本現狀

1、貫徹市農村工作會議情況

自市裏的農村工作會議後,全市各鎮、街均能行動迅速、宣傳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開展傳達落實。如稠城、稠江、後宅、城西、大陳等鎮(街)多層次組織召開了農技員會議和專業大戶、農業企業會議,進行會議精神傳達貫徹市農村工作,部署了農業生產措施。佛堂、蘇溪、廿三裏等鎮(街)已草擬出扶農政策初稿,總體上扶持力度不減、資金不降。

2、土地拋荒情況

全市存在連片拋荒隱患的面積爲3491畝,涉及10個鎮(街)88個村。其中拋荒隱患面積100畝以上的稠江、後宅、江東、城西、蘇溪、稠城等7個鎮(街),合計面積爲3343畝,佔全市的`95.76%。主要原因爲徵而未用、項目工程建設造成配套渠系毀壞,農田整理後未落實到戶等,也有部分是因種糧效益低下,農戶自己不願耕種又未及時流轉,引起拋荒。

3、春耕生產情況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市今年春季作物面積169838畝。具體爲早稻面積6840畝,落實早稻示範畈34個面積3648畝,其中機插示範畈11個面積1307畝。春季蔬菜面積42883畝,其中設施蔬菜8955畝。西瓜xx3畝,其中設施栽培2612畝;甜瓜3612畝,其中設施栽培1904畝,並以義亭鎮爲主。田藕8041畝,主要集中在城西街道。茭白麪積1165畝,糖蔗面積6545畝,果蔗17244畝,同比有一定增長。春大豆11251畝,春玉米5716畝,番薯10232畝,小麥1427畝,油菜16983畝,春馬鈴薯12888畝,蠶豌豆4898畝。

4、土地流轉及農業項目開發情況

今年全市土地流轉進行農業項目開發有70處面積達11406畝。其中新增流轉面積1000畝以上的有赤岸、義亭、佛堂、廿三裏4個鎮(街),面積達7877畝。全市新流轉土地用於發展糧油蔬菜生產的爲2634畝,佔23.1%;用於種植水果的1035畝,佔9.1%;用於發展花卉苗木的594畝,佔5.2%;用於其它農業綜合開發的爲7143畝,佔62.6%。

二、主要亮點

1、春耕生產亮點紛呈

一是示範畈建設成效明顯。在政策引導、效益影響下,農戶對建立示範畈有較高積極性。統計顯示,全市已落實50畝以上的早稻示範畈34個,面積3648畝,同比增長了600多畝。

二是內部種植結構逐步優化。品種優良、經濟效益明顯的蔬菜瓜果種植面積同比均有較大增長。農戶對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種植均有較高積極性,全市預計種植面積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長在5%以上。

三是作物區域性生產佈局更趨明顯。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傳統種植優勢,呈現出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發展趨勢。如春馬鈴薯主要集中在上溪、義亭等鎮,種植面積佔全市的66.1%。果蔗種植主要集中在佛堂、赤岸等地,佔全市的85.8%,義亭、佛堂兩地糖蔗面積達4297畝,佔全市面積的65.7%。

四是設施農業強勢發展。爲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效益,xx市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紛紛增加鋼架大棚等設施,生產大棚瓜果和反季節蔬菜,全市預計新增鋼架大棚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義亭發展了大棚西瓜1400畝,大棚甜瓜1550畝。同時依託全市10家水稻、植保和農機服務社,早稻機插水平顯著提高,目前已落實11個機插示範點1307畝,佔早稻面積的19.1%。

2、各地扶農力度進一步加大

爲調動農戶發展農業積極性,部分鎮(街)也明確了扶農政策,總體上與上年度扶持力度不減或略有加大。如上溪鎮對糧食生產與沃土工程扶持上,按市財政補助1:1配套;稠江街道和後宅街道對50畝以上早稻示範畈均從200元/畝提高到300元/畝;後宅街道還將連棟大棚3畝以上的從15元/平方提高到20元/平方;農業機械和設備給予購置價的20%補助;廿三裏街道對土地流轉xx年100畝以上的,一次性給予500-600元/畝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