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現代農調研報告多篇

現代農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縣現代農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盛夏驕陽如火,xx縣金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小陽春”卻提早到來,幾十名“專業農民”在地裏翻地、整畦、下種、育苗,各司其職。

上蓋棚,下圍網,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黃瓜苗在溼潤的泥土裏舒枝展葉,茁壯成長,碧綠的桑園生機盎然。

反彈琵琶:大宗蔬菜產業應大有可爲

不種糧食種蔬菜,不種高山種平地,不種特色種常規,不種時令反季節。本土農民段緒明反彈琵琶,奏出了現代農業的新意。“300畝早春蘿蔔賣了100萬元。”這是大宗蔬菜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

農業產業也似金字塔。段緒明從事過高山蔬菜購銷,調查過特色農產品運營。“大衆三千,每天都得擺上餐桌的蘿蔔、白菜蘊含着巨大的商機。”他選擇了對“塔基”的追求。

白菜、蘿蔔、豇豆、甘藍,早春、盛夏、延秋、越冬,周而復始,他種的蔬菜總是能夠瞄準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壩蔬菜的空當,搶得最好的商機。

“別小看這幾天、十幾天的時間,價格卻是幾倍、上十倍的懸殊。”段緒明坦言,只要能夠避開時令,錯位競爭,提高複種指數,低山大宗蔬菜產業就大有可爲。

多年來,各地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一直重“特”輕“普”。回眸市場,權衡“量”“效”,能否在抓特色產業的同時,更多地關注惠及百姓餐桌和廣大農民的大宗農業產業呢?

困難重重:產業成型的道路還有多遠

從xx年至今,金秋農業從基地只有幾十畝、起步資金只有1萬多元的種植大戶,成長爲資產達500萬元、基地過千畝、帶動農戶近千戶的重要龍頭企業。

今年短短几個月時間,蘿蔔就種出了百萬元。段緒明並沒有常人預料的那種欣喜,反顯得憂心忡忡。因爲今春多雨,蔬菜普遍減產,每公斤蘿蔔賣出1.8元,相當於正常年份價格的4到5倍。“只要通過簡單地醃製加工,儲藏兩三個月,每公斤可以賣到1.2元。”

“爲什麼不這樣做呢?”段緒明告訴記者,建1個500噸的氣調保鮮庫需要200多萬元,可以讓時令蔬菜保鮮半年。因爲市場需求量大,經營大宗蔬菜時,資金週轉率極快。基地投入不少,自己又求貸無門,段緒明只能看着市場乾着急。

資金瓶頸,一直是困擾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涉農企業中體現更甚。用什麼方法破解這個難題,理當成爲各級政府和金融行業急需研究的課題。

舉一反三:現代農業能否闢開新天地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單家獨戶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繁榮又成了時代性的新難題。“以前一畝地產400公斤糧食,全家老小就能圖個‘肚兒圓’。現在家家都有人在外打工,收入過萬元。死種田地只能永遠受窮。”大河鎮杉木塘村留守農民張新明顯地感受到了生產、生活的壓力。

怎麼才能解除這樣的壓力呢?農業企業無疑是生產與市場最爲有效的“傳動軸”。

xx縣農民有30年種桑養蠶的歷史。由於缺乏“以短養長”的辦法,在市場衝擊波的影響下,絕大部分桑園被毀。近幾年,舊司鄉以金秋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爲依託,大力發展桑蠶產業。通過訂單生產的模式,在桑園種植越冬、早春蔬菜,與武漢市場對接,既實現“桑菜互補”、提高效益的目的,又能規避單一產業的自然與市場風險。3季蠶收入xx元,兩季蔬菜可收入3000元。農民種桑養蠶的熱情空前高漲,3年時間就發展到6000多畝,帶動農民達3000多戶。

“把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當商品經營,把山野、田園當車間管理,才能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戶農民,開闢出現代農業的一片新天地。”該縣有關領導如是說。

興一業,要富一方。走大宗產品的產銷之路纔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第2篇】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爲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爲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爲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衆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衆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爲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爲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爲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爲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爲支撐,以增加投入爲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爲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爲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爲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第3篇】現代農業示範園科技措施應用情況調研報告

現代農業示範園科技措施應用情況調研報告

近期,鎮農辦的張磊同志對3個示範園的科技措施運用情況做了調研,調研取得了一些成果,現予發表交流。

一、永豐牧業

在餵養上,通過採用全日糧混合飼餵機,全面替代傳統的人工餵養方式,全程進行機械化餵養作業,相對於傳統餵養方式,機械化餵養有諸多優勢:一是進行自動配料,這不僅節省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更能做到配料精準,添加合適的微料,促進奶牛健康成長;二是攪拌均勻,在飼料品質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三是提高了3%的產奶量,增加產值。

在牛犢性別控制上,採取性控精液的方式,實現了人爲控制新生牛犢性別的目的,該措施主要是根據x與y基因,分離提取,達到改變性別的效果,使得生產母犢的機率保持在95%以上,取得了可觀的收益。

在牛糞處理上,與環保路線緊密結合,以科學、環保的方式,解決了牛糞污染問題。主要爲修建大型沼氣池,將奶牛產生的牛糞,作爲沼氣原料,生產沼氣,供400餘戶羣衆使用。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了牛糞處理的棘手問題,而且便利羣衆,造福一方。

二、惠生蔬菜

在灌溉上,通過採用滴管替代漫灌,使得水直接到達蔬菜根部,減少了揮發,降低溼度,節省用水量達50%至60%,同時也節約了用電量。

在防蟲殺蟲上,使用大量黃板,利用蟲喜歡黃顏色的特性,進行除蟲。較於打藥除蟲,不僅使得蔬菜更加綠色健康,而且效果顯著,減少蟲害對蔬菜的影響,提高了產量和產品質量,使得打藥週期延長,節約了成本費用。

在育苗上,採取嫁接苗的方式,比如利用野茄子苗的根系與人工培植的茄子苗身嫁接,這樣做有極大優勢:一是提高了產量,增加收入;二是使得蔬菜生存週期長,有的蔬菜正常生存時間大概爲兩個月,而嫁接苗的蔬菜,卻可以全年生存,從而確保了反季節蔬菜的供應量,提升產值;三是銷售方式更爲靈活,由於蔬菜生存週期延伸,企業在該類蔬菜市場價較低時,可以選擇暫不出售,等待價格回升,再售出,確保了利潤空間。

在蔬菜大棚生產中,通過使用捲簾機,鋪設防寒棉被,提高了效率,以前人工需要30分鐘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8分鐘,同時,節省人力,節約人工成本。通過使用煙霧機,以霧狀方式噴灑藥物,不僅提高效率,而且使得噴藥更加均勻,確保噴藥效果,提高了蔬菜質量。通過使用二氧化碳發生器,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量,調節空氣,滿足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對二氧化碳的需求,促進蔬菜健康成長。

三、國人菌業

國人菌業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通過採取液體菌種進行制種,縮短近50%的食用菌生產週期,同時使得生產成本降低約50%。通過使用高壓微噴技術進行加溼,加速出菌生產,控制產品品質。通過引入無公害化生產流程,明確技術工藝標準和操作流程標準,進行標準化生產,確保產品品質優良、產量豐富。通過利用微生物發醇技術,進行廢菌胞處理,爲菌胞生長提供生物有機肥,實現了廢物處理,變廢爲寶的雙重收益,促進了菌種生長,提升質量,節約成本。

在防蟲措施中,採取生物防蟲和物理防蟲兩大類措施,生物防蟲是利用自然界生物羣體中彼此間存在的相生相剋、趨利避害關係,改善農業生態平衡狀態,比如種植苦楝樹達到防蟲的目的。物理防蟲是利用蟲對顏色、燈光等偏好的特性,達到防蟲的目的,如:粘蟲黃板、滅蠅燈、性引誘素等,都是物理防蟲原理的應用。在生產中採取生物防蟲和物理防蟲方式,較以往的化學藥劑做法,效果更爲顯著,有效地防治蟲害影響,降低損失,增加產出,確保品質;更加節約成本,無需組織人力進行藥劑噴打,可節約生產成本;生產過程更爲環保,藥劑一定程度會對食用菌造成污染,通過科學方式防蟲,可以摒除因藥劑使用而帶來的產品污染,使得產品更加優質、健康、綠色。

《現代農業示範園科技措施應用情況調研報告》出自:本站範文網

【第4篇】關於全縣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間,先後組織了農委、畜牧局、中小企業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圍繞全縣“十二五”規劃編制,針對“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課題,深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四大特色產業基地詳細瞭解情況,並召開了不同層面同志參加的座談會,在進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認真討論、反覆醞釀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xxx”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後,針對農業生產信息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幹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並組織各級幹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省、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24字方針,隨後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後,針對**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爲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爲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爲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爲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着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並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幹、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全縣農民依託傳統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小雜糧四大產業,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動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在蔬菜基地的生產上,按照“中增綠”產業發展的規劃,穩定發展箕城、西馬、社城、北寨、郝北、雲竹6箇中部鄉鎮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蘆筍、朝天椒爲特色的露地蔬菜1萬畝,以發展溫室大棚,移動拱棚爲主的食用菌和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的設施蔬菜620畝,在南王村還建起了庫容量200噸的蔬菜保鮮儲藏庫。在林果業基地建設上,全面落實封山禁牧辦法,鞏固了18萬畝的退耕還林成果,以改善生態、人居環境的造林綠化,每年增加2-3萬畝左右。在改造紅棗、核桃、酥梨、蘋果的基礎上,近兩年來,每年又新發展核桃5000餘畝,近年來乾鮮果累計發展了3.5萬畝。在畜牧基地建設上,在穩定豬、牛、羊生產的同時,重點推動笨雞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養殖模式、規範生產規程、加強品牌認證,地理保護等爲着力點,推動了笨雞產業迅速壯大,笨雞飼養量達到了120萬隻。在小雜糧基地建設上,在鞏固以前老品種的基礎上,以引進綠油谷、藥用大黑豆、紅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種特色雜糧品種來推進小雜糧種植規模的擴張。截至現在,全縣雜糧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爲精緻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佔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提高了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化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有效對接。同時,新發展的優勢農產品“一品三證”建設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應,增加了市場的佔有份額,產品的市場銷售半徑也在逐漸向省內外延升,部分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中形成了較爲固定的銷售網絡,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爲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佔有量小。

規模小。四大主導產業雖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於受立地條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約,難以形成成千上萬畝的特色產業園區,直接影響到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122戶,從業人員達438人,百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僅有5戶,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低,據初步統計僅爲10%左右,低於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26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誌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於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於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爲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縣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縣財政極度緊張,用於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項目又難以落戶**。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幹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絡。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的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爲強勢,將劣勢變爲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爲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爲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範、旅遊、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根據總體思路定位“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22年,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給特色雜糧和蔬菜發展留足空間,全縣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4000萬公斤左右;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努力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導農民實現多元渠道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6元,年均遞增15%。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爲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範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後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通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築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雲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遊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幹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佈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雲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遊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閒、旅遊度假、瞭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爲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遊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爲: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爲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穀子爲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雲竹部分地區爲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雲竹的雲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爲主,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閒、觀光、採摘爲主的旅遊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雲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雲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爲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穀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雲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爲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並做好地理標誌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爲依託,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爲此,今後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污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爲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緻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高潮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羣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雲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雲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爲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採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絡。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絡,優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絡;借鑑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製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製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絡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爲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範功能,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制訂出臺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雲竹湖、雙峯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礎。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佈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閒觀光旅遊業等具體規劃,儘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爲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爲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爲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持、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遊業發展的“吃住行、遊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閒觀光爲主的旅遊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4、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科技、示範、服務、引導等職能,聯動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信息網絡等農業信息技術,整合現有農業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等辦法強化科技、信息的服務功能。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綜合執法等方面建設,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5、完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戶型(如核桃產業)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如黑小米);創新定製、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6、建設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體系。重點通過資金集聚的辦法,壯大農業投入。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於扶優、扶強、教育培訓、包裝策劃、宣傳推介等方面;縣直有關部門要將各種投入農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項目整合實施,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交流溝通,建立擔保中介服務公司,爭取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對投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以招商引資的辦法,集聚資金,發展農業項目,建設新農村。

7、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考覈評價體系。要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完善考覈辦法,把推進現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爲考覈各鄉鎮、各部門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督查,打分排隊,確保全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抓好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時期兼業化、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市場等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善良等民德民風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經營管理,既敢闖敢幹,又淳樸善良的新型農民。

(四)建設好都市郊區型新農村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整合“三農”發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資源,全面推進新農村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建設,讓每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都率先成爲推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鋒和表率。

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第5篇】2022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作爲調研報告

安遠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安遠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臍橙、生豬、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紙業原料林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爲加快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收入,提升全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近期,我們對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調查。

一、安遠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安遠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緊緊圍繞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總目標,以農民增收爲中心,以結構調整爲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爲重點,以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爲動力,以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爲保障,努力推動安遠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穩步發展。

(一)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六大特色產業漸成規模。通過立足市場,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建設,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體系完善、結構合理、佈局科學”的果業(加工橙、臍橙)、生豬兩個產業確定爲農業優勢產業,食用菌、蔬菜、油茶、紙業原料林等四個爲特色產業格局。目前全縣已開發果業面積38萬畝,其中無公害臍橙31萬畝,加工橙3.69萬畝;水果年產量達25萬噸,其中臍橙22萬噸;全縣生豬出欄16萬頭,生豬存欄13萬頭;以珍稀品種爲主的食用菌5000萬袋,其中工廠化生產4500萬袋;全縣蔬菜種植面積2.8萬畝,其中大棚栽培模式的種植面積2萬畝;西瓜種植面積5萬畝;全縣現有油茶林面積2、85萬畝;全縣紙業原料林面積達5萬多畝。據統計,xx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979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95300萬元,林業產值13200萬元,漁業產值4899萬元,牧業產值36400萬元,分別增長8.5%、9.5%、8.8%和4.2%。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739元,同比增長9%。

(二)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產業化經營紮實推進。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幾年來,安遠縣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通過實施產業帶動、項目帶動戰略,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狠抓龍頭企業上檔升級,使農業產業化鏈條不斷延伸,農產品基地面積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調查,xx年新增12家臍橙打蠟分級包裝銷售企業,至此,全縣擁有安聖達、贛州王品、養生堂、金豐利、仙人峯、祥源等40家加工企業,40條生產線,日加工能力達到5000噸以上;xx年新增貯藏庫、氣調庫 40000平方米,全縣貯藏保鮮能力達到8萬噸;xx年出口臍橙8.1萬噸,出口額達到5296萬美元;全省第一家引進橙汁加工企業—養生堂基地果業有限公司。多年來,我縣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據調查,我縣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是以生產銷售型、農產品加工銷售型、技術指導銷售型三種類型;目前,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登記共有97家,專業合作社已基本覆蓋果業種植、食用菌、生豬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近幾年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證明,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增加了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據調查,全縣以臍橙、食用菌、生豬三大產業加工企業爲主的龍頭,產值500萬元以上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8個,涉及果業、食用菌、生豬等加工品種,其中2個是省級龍頭企業,4個是市級龍頭企業;目前全縣8個產值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年總產值達5.6147億元、現有固定資產17290萬元、上年上繳稅收1389萬元、上年企業利潤5657萬元。

(三)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實施,推動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安遠縣積極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狠抓質量管理,無公害生產栽培技術得到了全面推廣,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臍橙簡易貯藏、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無公害生產技術,建立完善農業檢測中心,加強了農產品的監測檢測,全縣農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目前,全縣無公害臍橙面積13.6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標準化生產基地12萬畝;臍橙(2個柚子基地)出口種植基地17個,面積5.34萬畝,成爲無公害生產基地、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贛南第一縣;全縣通過江西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驗收備案的出口加工企業15個;“三百山”臍橙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江西省名優產品”和“中華名果”等稱號,在中國贛州臍橙節品質評比中榮獲“贛南臍橙王”和“贛南臍橙金獎”稱號;“金寶牌”小南瓜、甜瓜、小青瓜等評爲中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東江源良種豬場、鳳山食用菌生產基地分別評爲無公害基地;xx年江西王品公司生產基地獲得了有機臍橙轉換認證證書,有機轉換認證面積1591畝。

(四)全縣農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目前,全縣發展果園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2萬餘畝,主要分佈在三百山鎮、欣山鎮、車頭鎮、孔田鎮、鶴子鎮等鄉鎮;xx年全縣共修復水毀河堤35處,修復水坡、水圳120座(處),維修灌溉渠道110條(260處),新建果園山塘、農田灌溉山塘46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xx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1500畝,改造中低產田1000畝,完成投資5000餘萬元,完成土石方120餘萬方,實現改水受益人口0.7萬人;全縣已建成沼氣池25000個,xx年全縣農業機械補貼404.49萬元。

二、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行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現代農業發展上缺乏優惠、扶持政策。據調查發現,近幾年安遠縣加大了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但遠遠不能滿足於實際需要,對發展農業上應有的優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沒有真正的把農業資金用於發展現代農業方面,沒有發揮其最大效應。如今我縣現行的農業管理服務體制致使全縣農口各部門各自爲政,各涉農部門之間工作溝通少,農業信息不流暢,導致部門之間在工作上難以統籌協調。一是現行的農口系統技術指導人員出現了人才斷層、知識老化的現象,技術服務指導跟不上現今的農業發展,致使農技幹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全縣各鄉鎮農技人員大多數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鄉鎮中心工作,無心也無力地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二是農業幹部和農技人員不善於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知識,滿足於現狀,對農業發展的思考不多,農技服務水平不高;三是全縣農業專項資金整合度較低,發揮效益不夠,政府對現代農業的認識不夠深,重視不夠,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種養大戶的支持不夠,使企業、合作社、種養農戶在發展、擴大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效益不明顯,帶動性不強。據瞭解,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方面上存在着思想不夠解放,經營管理服務觀念比較落後。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和農業產業項目不多,規模不大,檔次不高,深加工企業少,經濟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較少。新型經濟組織帶動能力弱、投入資金有限、經營範圍小、財務管理基礎薄弱、扶持政策較少且滯後等方面抑制了發展。全縣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沒有建立完善,運行機制不到位,基本上還處於一種自發銷售的狀態。產、供、銷一體化鏈條不緊,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銷售體系。

(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目前,安遠縣基礎設施對發展農業的支撐作用不強,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未根本改變。據調查,一是全縣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庫僅有2座,100萬立方米以上的小(一)型水庫4座,10萬立方米以上的小(二)型水庫 28座。二是水利管理關係未理順,水利設施設備的作用發揮不大。有絕大部分部分水庫的放水設施和灌溉渠道配套不完善。我縣臍橙產業常年因缺水導致產量下降,現全縣果園普遍在果園建有蓄水池,但還是不夠果園需水量,滴管設施遠遠滿足不了正常的生產管理,節水工程開展工作範圍還不夠大,制約了當前農業生產的發展。

(四)農業投資渠道不寬,本級投入不足,農業發展資金使用效益還不高。近年來,安遠縣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投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國家、市級農業項目資金,縣級財政投入未達到中央關於“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的要求。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渠道不寬,對爭取的農業項目資金也沒有很好的統籌協調,資金使用效率低。農民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三、幾點建議

(一)加快農業科技轉化,轉變增長方式,合力推進效益農業。一是要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示範基地的科技帶頭作用,致力於改良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方法,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二是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發展技術,提高適用技術的轉化效率。充分發揮農業示範基地的帶動作用,抓好大面積生產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贛州市十大農業技術、簡易貯藏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農業科技示範戶”建設,增強科技入戶能力。三是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積極轉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各涉農部門應加強與上海農科院、江西省農科院、華中農大、江西農大等科研院校聯繫。四是加強農技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的服務指導能力,增強農技推廣活力,提升技術服務水平,抓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將現行分散的各鄉鎮農技推廣資源整合,建立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同時要加快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的步伐,使他們走出傳統農業技術指導與推廣的侷限,掌握適合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技術,強化農技推廣的有效性,吸收農業學院的大學生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中來,提升農技推廣技術指導素質。

(二)依託銷售網絡,加快優勢產業開發,大力構建品牌農業。一是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的銷售網絡,打響三百山臍橙知名度。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促進農業與加工業的整合。通過招商引資或引導地方能人開辦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副產品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提高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延長農副產品銷售鏈,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三)創新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加大農業發展資源的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發展資金的使用效益。要緊緊抓住安遠縣面臨的各種發展機遇,結合實際,儘快對全縣農口單位進行整合,強化農口系統的統籌和協調,同時要利用我縣在果業、生豬等方面的優勢,成立農業特色園區,以農業科技園區爲載體;要整合上級農業專項資金,要加大對規模農業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把農業發展資金與現代農業項目緊密結合起來,把上級支農資金用好用活,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四)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安遠縣傳統農業的優勢和特色,創新農業發展機制,爲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一是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辦法,要從政策上支持農村土地向大戶集中,實行集約化經營,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在現代農業中的基礎作用。二是農業項目建設要緊密結合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的發展,避免重複投資,充分發揮農業資金效益。三是從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扶持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進行集約化和產業經營。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制定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上。五是要把龍頭企業作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積極支持安聖達公司、天華現代公司、雙孢胎有公司等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擴規上檔,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對農業產業項目的組織、策劃、生產管理,充分發揮其帶動示範作用。

(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力度,增強農業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要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爲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時機,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後和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狀況,既是廣大農民羣衆的迫切願望,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

【第6篇】xx縣關於現代農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內容摘要:從上世紀80年代起,單家獨戶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繁榮又成了時代性的新難題。

盛夏驕陽如火,_____縣金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小陽春”卻提早到來,幾十名“專業農民”在地裏翻地、整畦、下種、育苗,各司其職。

上蓋棚,下圍網,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黃瓜苗在溼潤的泥土裏舒枝展葉,茁壯成長,碧綠的桑園生機盎然。

反彈琵琶:大宗蔬菜產業應大有可爲

不種糧食種蔬菜,不種高山種平地,不種特色種常規,不種時令反季節。本土農民段緒明反彈琵琶,奏出了現代農業的新意。“300畝早春蘿蔔賣了100萬元。”這是大宗蔬菜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

農業產業也似金字塔。段緒明從事過高山蔬菜購銷,調查過特色農產品運營。“大衆三千,每天都得擺上餐桌的蘿蔔、白菜蘊含着巨大的商機。”他選擇了對“塔基”的追求。

白菜、蘿蔔、豇豆、甘藍,早春、盛夏、延秋、越冬,周而復始,他種的蔬菜總是能夠瞄準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壩蔬菜的空當,搶得最好的商機。

“別小看這幾天、十幾天的時間,價格卻是幾倍、上十倍的懸殊。”段緒明坦言,只要能夠避開時令,錯位競爭,提高複種指數,低山大宗蔬菜產業就大有可爲。

多年來,各地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一直重“特”輕“普”。回眸市場,權衡“量”“效”,能否在抓特色產業的同時,更多地關注惠及百姓餐桌和廣大農民的大宗農業產業呢

困難重重:產業成型的道路還有多遠

從2001年至今,金秋農業從基地只有幾十畝、起步資金只有1萬多元的種植大戶,成長爲資產達500萬元、基地過千畝、帶動農戶近千戶的重要龍頭企業。

資金瓶頸,一直是困擾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涉農企業中體現更甚。用什麼方法破解這個難題,理當成爲各級政府和金融行業急需研究的課題。

舉一反三:現代農業能否闢開新天地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單家獨戶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繁榮又成了時代性的新難題。“以前一畝地產400公斤糧食,全家老小就能圖個‘肚兒圓’。現在家家都有人在外打工,收入過萬元。死種田地只能永遠受窮。”大河鎮杉木塘村留守農民張新明顯地感受到了生產、生活的壓力。

怎麼才能解除這樣的壓力呢?農業企業無疑是生產與市場最爲有效的“傳動軸”。

_____縣農民有30年種桑養蠶的歷史。由於缺乏“以短養長”的辦法,在市場衝擊波的影響下,絕大部分桑園被毀。近幾年,舊司鄉以金秋農業科技

【第7篇】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_____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_____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優質水果、優質茶葉、優質苧麻和養殖業等幾大支柱產業。去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62.6億元,同比增長4.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長11.6%。可以說_____農業經濟與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我們還應該清楚地看到_____農業在總體上的小規模、高成本、低效益的傳統生產方式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得到有效建立,城鄉之間的差距並沒有得到真正地縮小。面對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市場化的新形勢,如何實現_____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迎對金融危機,積極尋找對策,及時對症下藥,變困難爲機遇。在此,我們對_____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調查和摸底。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據全面統計,20xx年全縣糧食產量75.3萬噸,比上年增加4.2萬噸,增長5.9%;油菜籽產量8.7萬噸,比上年增加0.5萬噸,增長5.1%;棉花產量13290噸,比上年增加2274噸,增長20.7%;茶葉產量4350噸,比上年增加68噸,增長1.6%;柑桔產量98500噸,比上年增加8217噸,增長9.1%。牲豬出欄115.79萬頭,比上年增加1.2萬頭,增長1.0%;水產品產量4.3萬噸,比去年增加0.02噸,增長0.5%。

(二)特色農業發展呈區域化。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全縣農林牧漁各業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迅猛,目前_____已形成了優質稻米、特色水果、優質苧麻、畜禽養殖、大葉茶四大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盤塘、馬鬃嶺、漆河、黃甲鋪的優質柑桔、黃甲鋪、理公港、太平橋的優質苧麻,楓樹、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養殖、太平鋪、茶庵鋪的大葉茶,牛車河、瓦爾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達到一定的規模。_____縣已成爲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雞養殖基地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等。

(三)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20xx年,_____縣有古洞春、騰瓊2家企業的4個名牌產品茶葉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全縣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個數分別達13個和18個;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雞蛋通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認證總個數達9個;義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獲第十屆省農博會金獎;“康多利”茶油和菜油,獲得湖南省農博會金獎、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等稱號。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大發展。全縣初步形成以優勢產業爲依託和以民間資本爲主體的發展格局,並呈現出規模化迅速擴張趨勢。20xx年,新培育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產值過千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總數居全市第一。湘魯萬福、三尖農牧兩家龍頭企業成爲全省農業產業化現場會全市唯一的縣級參觀點。全縣共有傑新紡織、明月油脂、四喜養殖、躍宇竹業、金果果蔬等8家規模出口企業,出口基地12萬畝,年出口創匯2723萬元,比上年增長9%。主要出口品種有棉布、桔片罐頭、竹地板等,遠銷美國、歐盟、新加坡、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引資新建了總投資爲4000萬元的騰瓊野茶神粉廠,項目投產後,茶農從茶葉中獲得的收入將由以前的每畝不足20xx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進了_____市文源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對接國家油茶產業開發政策,發展壯大_____縣油茶產業。

(五)農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20xx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4個,使全縣農民專業組織總數達104個,合作社成員達3.1萬人,帶動農戶15.6萬戶,戶平年純收入4.5萬元。三江禽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輻射範圍擴展到周邊地市及湖北、重慶、江西等省市,被列爲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驗交流參觀點,被國家確定爲全國百個合作組織示範單位之一,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讚揚。

(六)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積極抓住國家加大對“三農”投入的機遇,結合新農村建設,20xx年共向上爭取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沼氣等農業投資項目33個,到位資金16400萬元,比上年增加3800萬元,增長30%,有效地擴大了資金投入,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一)資源制約。_____農業資源是有限的。_____縣農用耕地128.1萬畝,82.23萬農業人口中有勞動力47.95萬,人平耕地1.56畝,開發潛力十分有限。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土地資源日趨減少,形勢比較嚴峻。在農業資源緊缺的同時,部分地方土地掠奪性經營,粗放式耕種仍然存在、農業生態比較脆弱、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日漸突出。

(二)市場制約。多年來政府培育的優質水稻、優秀水果、優質茶葉、優質油菜、優質苧麻、名優生豬等特色 產業,隨着全國農產品質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紛紛擡高市場準入門檻,對_____農產品質量和營銷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場經驗,科技及信息知識相對比較匱乏,對生產、流通、銷售中遇到的問題很難做出合理的判斷和科學的選擇。

(三)科技制約。近年來,由於多種原因,部分農業生產服務部門人員很難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動爲農服務。儘管農業部門多次組織農技人員開展了農業科技攻關、生產技術服務等,但輻射帶動和應用推廣效益並不十分明顯。

(四)素質制約。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據統計,20xx年底,全縣47.95萬農村勞動力中約22.9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轉移到

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致使農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年齡和文化知識結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戶數比例在逐步增大,這種低素質、弱體力的農村勞動力,導致了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惡性循環,必然會對推廣普及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帶來很大影響,延緩了現代農業的推進步伐。

(五)投入制約。由於目前生產資料價格偏高、農產品價格回落,對農業的投入有所減少。縣鄉財政困難難以投入更多的資金來發展現代農業;其次是農民收入水平差距較大,收入低者缺錢投入,收入高者不願投入,而把有限的資金轉移到城鎮購房或伴君(子女)讀書等方面。這些因素致使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塘、堰、庫、堤等維修受阻。

三、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穩定糧食生產,鞏固傳統農業。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首位,抓住當前國家扶持力度大的機遇,加強宣傳,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10萬畝以上,雙季稻複種面積增加到150萬畝以上,力爭更多投入,多爭單產、多爭總產。

(二)抓住市場前景,壯大特色農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和示範基地建設,抓好市場對接工作,按照“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壯大蛋雞養殖、生豬養殖、紡織、糖業、果業、竹業、油脂、茶葉、苧麻、富硒柑桔、魯鬍子辣椒、現代菸草、康多利茶油菜油、豬鬃加工等特色產業,並充分利用冬閒田,扶持發展油菜種植等冬季農業。重點扶持發展古洞春、滕瓊茶葉有限公司,發揮特色,合理擴建銷售點,將太平鋪、茶庵鋪兩地建成全省茶葉重點鄉鎮;大力扶持發展湘魯萬福有限公司,擴大品牌效應,構建產、銷一體化,促進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三)依託本地優勢,創精品牌農業。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爲核心,鞏固、培育、做大、做強、做優一批特色農產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銷會等各類平臺,大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依託_____綠色生態、革命老區等特色優勢,創古洞春大葉茶、騰瓊野茶王、金信竹業、躍宇竹業、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魯鬍子辣椒、_____土雞等農業品牌,提高_____縣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名牌產品。

(四)加大監管力度,構建綠色農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全程監控,切實加強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同時加強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及物理防治技術,大力推行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模式,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重點將優質稻、富硒柑桔等農產品發展成爲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五)健全協會組織,提升合作農業。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協會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以提升水平爲重點,加大科技、管理、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務力度,進一步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依法、規範發展。圍繞_____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規範、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爲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

(六)結合旅遊開發,發展觀光農業。堅持因地制宜、樹立特色、科學發展的原則,發展與旅遊相結合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抓住_____“武陵漁川”沅水風光帶開發、桃花源旅遊開發的契機,以特色基地、特色農產品爲依託,突破

一、

二、三產業界限,在縣城郊區、桃花源旅遊區、特色產業區等地採取農業園區型、休閒體驗型、科普教育型、資源景觀型、特色農產品型、“農家樂”型等模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讓廣大羣衆不僅可以觀光、採果、採茶、體驗農作和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還可以住宿、度假和遊樂。茶庵鋪鎮松陽坪可利用茶園基地被確定爲國家級無公害茶葉基地的先決條件,藉助“_____野茶王地理標誌品牌保護”的東風,弘揚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創“茶葉生態園、觀光休閒園”的觀光農業。

(七)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法治農業。加大對《農業法》、《種子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涉農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貫徹力度,進一步強化農業部門行政執法的主體地位。整合資源,積極推進種子、農藥、肥料和農業環境、基本農田保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種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和農產品檢驗檢測等執法,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而切實提高執法效率和執法水平,樹立農業部門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體系,形成市場農業。圍繞城鄉一體化做文章,培育發展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扶持農民中介流通組織,培育農村經紀人,完善市場機制。着眼於消費需求,城鄉兩個市場互動,通過在產區建立生產基地,在銷售區建立配送中心和網絡化連鎖超市,構建農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緊密結合的生產加工銷售網絡,形成完整的流通鏈條。

(九)加強農民培訓,創高科技農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現代農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我們應把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爲發展_____現代農業的一個核心任務來抓。一要強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重點抓好科技專業大戶、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示範戶的培訓,切實增強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本領。二要強化新型農民培訓。着重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流通等方面培訓,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目前,_____縣計劃並正在培訓1800名耕整機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

【第8篇】2022年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爲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爲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爲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衆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衆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爲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爲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爲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爲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爲支撐,以增加投入爲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爲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爲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爲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第9篇】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東城鎮位於望城區北端,南鄰銅官窯,北抵湘陰,西臨湘水,全鎮呈半丘陵區半垸區(蘇蓼垸)分佈,是八百里洞庭的邊緣區,總面積56平方公里,距市區只有22公里,現轄7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5593戶,總人口19624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1360元,有水田1490公頃,旱土260公頃,林地1551公頃,水面面積1733.33公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鎮緊緊圍繞東城鎮發展的長遠目標,努力提升東城農業整體水平,致力於建設“高效、生態、服務性”的現代農業。2022年,全鎮完成水稻種植面積近42000畝,優質稻34000畝,實現水產養殖4800畝。

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農業規模化經營形勢喜人。我鎮農業規模化經營緊緊圍繞政府工作思路中的“四基地”(精品糧油基地、名特水產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突出高檔優質稻、名特水產、休閒農業、蔬菜四大主導產業,着力推進百里水產走廊建設,致力於打造農業休閒品牌,通過大力實施辦企業、建基地、樹品牌、帶農戶的戰略,引進了東城生態農業、高家莊特種水產養殖、綠辰科技及澤偉農家樂爲典型的規模化經營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紛紛涌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22年底,共有家庭農場總數55個,其中50畝以下的只有一個,家庭農場經營耕地總面積1.3萬畝,佔全鎮耕地總面積31%,全年家庭農場經營總收入爲1952萬元,共吸納勞動力總數206人。截止目前,我鎮已有農業專業合作社24家,農業公司4家,帶動農戶2000餘戶。

2.生態農業品牌不斷彰顯。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我鎮注重農業品牌化經營,重點打造東城“花園式村莊、農業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了以“生態稻、生態油、生態椒”爲特色的生態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培育出了享譽三湘的東城生態椒等省內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條產品質量與品牌包裝相結合的成功之路。做活“稻”字文章,着力建立蘇蓼垸的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與金霞米業等糧食企業結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燈文大米進入省農博會。做活“山”字文章,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基地共建萬畝油茶基地,併成功引進雪峯山油茶,雪峯山油茶嫁接新技術獲林業部科技司認證。做活“水”字文章,突出特種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重點培育了黃龍河、夾河、鐵爐湖等幾個特色鮮明、品種多樣、競爭力強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提高產品的質量。如今,東成生態、金豐科技、湘立農業、羣英蔬菜、隆平糧社等一批代表性的生態休閒農業品牌成了東城現代農業的新亮點。

3.科技支農成效顯著。我鎮通過積極開展科普示範創建工作,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平臺功能,配合區農業局、科技局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支農活動,讓農民在助農專家和企業的指導下,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東城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鎮農技站的幫助下,利用科技助農直通車專家講座和“科技下鄉、服務企業”活動,引進了“無公害早熟辣椒”栽培技術,並採用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有了較大提高。2022年,我鎮早熟辣椒栽培達1000多畝,僅通過農戶掌握早熟辣椒栽培一項技術,全年解決相關勞動力就業1000餘人,栽培示範戶每畝增收達4000元,戶增收達2萬元。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我鎮農業的投入總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由於鎮域經濟尚不發達、財力有限,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與農民對政府的期望以及現代農業發展的還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水利設施方面,東城糧漁主產區爲湘江環繞,常年面臨洪澇災害,水利基礎設施和物資技術儲備的不完善,增大了擴大投入增加生產的風險,制約了現代規模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全鎮路網建設還也欠完善,交通區位優勢不明顯,拉大了與主流消費人羣的距離感,不利於現代鄉村休閒旅遊農業的推廣與發展。

2.農業產業化進程比較緩慢。從產業規模上看,全鎮家庭農莊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統計情況顯示,1000畝以上規模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分別只有1家,500畝以下佔絕大多數,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利益連接關係不夠緊密,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從產業結構上看,農業規模化以從事種、養殖業等初級原料生產爲主,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不具規模,全鎮農業產業化整體規模不大、層次不高。在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方面,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收入大多在10—50萬元之間,整體效益不高。

3.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一是組織程度高、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好的骨幹企業還爲數不多,全鎮1000畝以上的產業基地只有1個,除“雪峯山油茶”“東城生態椒”等少部分規模化農業企業(合作社)形成了品牌外,絕大部分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停留在本村本組的小打小鬧階段,知名度不高,輻射力不夠;二是生產技術先進、轉化力強、附加值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全鎮最大的隆平高科種糧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戶僅200戶左右,還沒有真正起到龍頭帶動作用。

4.農民綜合素質相對偏低,存在思維誤區。東城屬長沙市區近郊,全鎮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在長沙市區經商打工,留守在家的多爲老人、婦女和兒童,對於發展規模化農業存在着勞力、管理及科技因素的制約,全鎮農業生產者尤其是農業技術人才嚴重欠缺。加上受傳統思維誤區的影響,羣衆普遍存在重進場務工、輕在鄉農耕的思想,個別農戶甚至直接將土地拋荒,發展現代農業的社會氛圍和思想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三、主要措施及建議意見

1.建立現代農業管理服務機制。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和首要地位,對各規模化經營家庭農莊和合作社在政策扶持、財政支持上予以傾斜,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服務機制。一是改善行政管理職能,增強服務功能,加強行政公共服務,積極倡導“一線工作法”,努力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二是強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與服務,着力推動農產品的市場推廣,農產品的市場體系建設,逐步完善農產品物流配套系統。三是推動農業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建設與服務,着力建成上下貫通、左右相連、渠道廣泛的信息網絡體系,規範信息傳遞制度,確保有質量的信息能準確、快速傳遞,儘快在農業生產及流通中發揮作用。

2.優化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重點建設好四個基地,即油茶基地、蔬菜基地、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優質稻生產基地,重點推進“三品”的開發,一類是以魚、蟹、蝦等爲主的特色產品,重點抓好蘇蓼垸中各村發展此項產業,使高家莊等水產養殖基地的輻射作用不斷加強,爭取健康養殖達到5000畝以上。二類是以有機無公害蔬菜爲主的綠色產品,把東城生態椒、東城紅薯粉、淺池蓮藕等品牌打出去,爭創特色產品註冊品牌3個以上,1個以上省級品牌。三是以優質稻米、良種油茶、有機蔬菜爲主的高附加值產品,力爭成爲全省一個知名度較高的優質稻生產基地,創建一個規模較大的良種油茶種苗基地,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4000畝。

3.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利用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平臺,積極與湖南農大、中南林科大等高等院校開展對口技術合作,建立建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例如對東城生態椒除進行鮮椒出售、整椒包裝外,同時製作辣椒紅素、辣味素、辣子油、以及辣椒營養粉等深層次產品。重點扶持雪峯山油茶基地,加大油茶種苗研究、開發及生產力度,爭取在三至五年內建成一個500畝左右的油茶種苗基地,一個10000畝的油茶種植基地,建設好一個油茶加工廠,形成毛油提煉、茶殼、茶粕綜合利用的油茶深加工體系。

4.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圍繞我鎮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扶持和社會資金投入,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推動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技術上重點扶持、政策上重點傾斜、人才上重點照顧”等優惠措施,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相結合的經營模式,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民農業生產風險,增加農業收入,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水平。

5.加快發展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充分利用我鎮“山”、“水”資源優勢,建設好蘇蓼垸的“五縱十二橫”水利景觀建設,加大對黃龍河、鐵爐湖、夾河的開發力度,逐步實施以“廣種樹、多栽花、不露黃”爲主要內容的“百千萬綠色願景工程”(綠化百條鄉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萬戶農家庭院),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精心打造省會長沙旅遊度假的新亮點,將東城打造爲“人在林中、房在綠中”的河東綠色明珠。

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第10篇】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作爲調研報告

安遠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安遠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臍橙、生豬、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紙業原料林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爲加快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收入,提升全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近期,我們對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調查。

一、安遠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安遠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緊緊圍繞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總目標,以農民增收爲中心,以結構調整爲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爲重點,以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爲動力,以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爲保障,努力推動安遠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穩步發展。

二、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行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現代農業發展上缺乏優惠、扶持政策。據調查發現,近幾年安遠縣加大了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但遠遠不能滿足於實際需要,對發展農業上應有的優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沒有真正的把農業資金用於發展現代農業方面,沒有發揮其最大效應。如今我縣現行的農業管理服務體制致使全縣農口各部門各自爲政,各涉農部門之間工作溝通少,農業信息不流暢,導致部門之間在工作上難以統籌協調。一是現行的農口系統技術指導人員出現了人才斷層、知識老化的現象,技術服務指導跟不上現今的農業發展,致使農技幹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全縣各鄉鎮農技人員大多數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鄉鎮中心工作,無心也無力地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二是農業幹部和農技人員不善於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知識,滿足於現狀,對農業發展的思考不多,農技服務水平不高;三是全縣農業專項資金整合度較低,發揮效益不夠,政府對現代農業的認識不夠深,重視不夠,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種養大戶的支持不夠,使企業、合作社、種養農戶在發展、擴大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效益不明顯,帶動性不強。據瞭解,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方面上存在着思想不夠解放,經營管理服務觀念比較落後。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和農業產業項目不多,規模不大,檔次不高,深加工企業少,經濟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較少。新型經濟組織帶動能力弱、投入資金有限、經營範圍小、財務管理基礎薄弱、扶持政策較少且滯後等方面抑制了發展。全縣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沒有建立完善,運行機制不到位,基本上還處於一種自發銷售的狀態。產、供、銷一體化鏈條不緊,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銷售體系。

(四)農業投資渠道不寬,本級投入不足,農業發展資金使用效益還不高。近年來,安遠縣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投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國家、市級農業項目資金,縣級財政投入未達到中央關於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的要求。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渠道不寬,對爭取的農業項目資金也沒有很好的統籌協調,資金使用效率低。農民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三、幾點建議

(一)加快農業科技轉化,轉變增長方式,合力推進效益農業。一是要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示範基地的科技帶頭作用,致力於改良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方法,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二是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發展技術,提高適用技術的轉化效率。充分發揮農業示範基地的帶動作用,抓好大面積生產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贛州市十大農業技術、簡易貯藏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農業科技示範戶建設,增強科技入戶能力。三是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積極轉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各涉農部門應加強與上海農科院、江西省農科院、華中農大、江西農大等科研院校聯繫。四是加強農技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的服務指導能力,增強農技推廣活力,提升技術服務水平,抓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將現行分散的各鄉鎮農技推廣資源整合,建立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同時要加快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的步伐,使他們走出傳統農業技術指導與推廣的侷限,掌握適合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技術,強化農技推廣的有效性,吸收農業學院的大學生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中來,提升農技推廣技術指導素質。

(二)依託銷售網絡,加快優勢產業開發,大力構建品牌農業。一是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的銷售網絡,打響三百山臍橙知名度。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促進農業與加工業的整合。通過招商引資或引導地方能人開辦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副產品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提高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延長農副產品銷售鏈,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三)創新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加大農業發展資源的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發展資金的使用效益。要緊緊抓住安遠縣面臨的各種發展機遇,結合實際,儘快對全縣農口單位進行整合,強化農口系統的統籌和協調,同時要利用我縣在果業、生豬等方面的優勢,成立農業特色園區,以農業科技園區爲載體;要整合上級農業專項資金,要加大對規模農業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把農業發展資金與現代農業項目緊密結合起來,把上級支農資金用好用活,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四)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安遠縣傳統農業的優勢和特色,創新農業發展機制,爲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一是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辦法,要從政策上支持農村土地向大戶集中,實行集約化經營,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在現代農業中的基礎作用。二是農業項目建設要緊密結合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的發展,避免重複投資,充分發揮農業資金效益。三是從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扶持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進行集約化和產業經營。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制定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上。五是要把龍頭企業作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積極支持安聖達公司、天華現代公司、雙孢胎有公司等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擴規上檔,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對農業產業項目的組織、策劃、生產管理,充分發揮其帶動示範作用。

(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力度,增強農業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要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爲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時機,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後和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狀況,既是廣大農民羣衆的迫切願望,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

【第11篇】縣財政支持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xx縣位於xx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脈中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縣,又是集“老、少、邊、窮、山、庫”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到xx年底,有常耕地11_3萬畝(其中稻田面積8.4萬畝),財政收入33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轄4個鎮、8個鄉,140個行政村,總人口13.8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爲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85.3%,農業人口11-3萬人,佔81.9%;國土面積1297.5平方公里,有“茶葉之鄉”、“林業之鄉”、“歌舞之鄉”、“舉重之鄉”的美譽。

一、xx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xx縣認真實施“綠色產業興縣,生態家園富民”的發展戰略,在抓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立足地理資源優勢,狠抓茶業、以椪柑爲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財政先後投入5330多萬元,修建小水電19處、集雨節水池(窖)1500口、沼氣池5128口,除險加固1座中型、4座小i型、17座小ii型病險水庫,修復各類水毀水利設施7000多處;投放各類蔬菜大棚220個,高標準鋼架網箱150口。xx年,在繼xx年遭遇春夏連旱的情況下,全縣仍然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4萬畝,總產2.84萬噸,較常年3.5萬噸減少0.66萬噸,減幅18.9%,同比增產0.60萬噸,增幅26.9%;完成國民生產總值(gdp)5.51億元,同比增長10.4%;農業增加值1.25億元,佔gdp的22.7%,同比增長5.5%;財稅收入3339萬元,同比增長19.25%;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同比增加150元,增長9.4%。localhost

(二)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業支柱產業建設

以專業村、戶帶動形式建設支柱產業,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到xx年,全縣茶葉、以椏柑爲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建設已初具規模,發展各類專業村40個,各類專業大戶3000戶。一是茶葉種植面積5.6萬畝,可採茶園面積2.5萬畝,良種化率25%,年產茶葉1300餘噸,年產值4500餘萬元;二是柑桔種植面積5-3萬畝,年產柑桔2.4萬噸;三是草山草坡160萬畝,居全省之首,全縣山羊飼養量16萬餘隻,牛6萬餘頭,畜牧水產產值突破’780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種植面積5.1萬畝,年產蔬菜8萬噸,總產值5000萬元。

(三)圍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

多年來,特別是20xx年以來,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各級財政的支持下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廠、雅潔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廠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得到發展和壯大,有效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神寶牧業、中順牧業、羣博公司、綠園茶場、小揹簍茶苑等一批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大戶聯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方式進行規範運作,輻射帶動各類專業戶80c10多戶。

二、20xx年以來財政支農惠農政策及利弊分析

20xx年來,中央連續6年出臺了1號文件,安排部署農業農村工作,把“三農”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實施,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財政支農政策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財政扶貧成果顯著。六年來各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共計10806萬元,幫助全縣1170名絕對貧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脫貧,組織培訓並安排外出務工就業貧困勞動力4000餘人;新增和改造農田240公頃;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決了農村4.2萬人、16.78萬頭牲畜飲水困難。

2、農民減負增收效果明顯。通過減免農業稅、減免除菸葉外的農業特產稅,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農機和農資綜合補貼(簡稱“兩減免、三補貼”),每年全縣減少農民負擔117.1萬元,新增收入432萬元。

3、特色產業建設得到較快發展。近年來各級財政投入項目扶持專項資金3000萬元,改良茶園1.5萬畝,新增茶葉開發面積1萬畝、椏柑爲主的林果業面積2.1萬畝、牛羊爲主的節糧型草食牧畜1 6.78萬頭、大棚蔬菜爲主的無公害蔬菜基地1200畝,全縣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初具規模,併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財政安排農村生態建設資金270萬元,推廣農村沼氣能源建設,項目區農民以沼氣代柴火,既減少空氣污染,又保護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設沼氣池6’735口。據統計,節省柴草18萬噸,相當於封山育林6萬餘畝。實施生態公益林等項目建設,新增造林18.5萬畝,恢復了生態環境,減少了水土流失,促進了環境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支農政策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障礙因素分析

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了以發展現代農業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級財政部門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促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一定加強,農戶種糧積極性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一定提高,農村支柱產業得到一定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得到一定壯大,但是,目前財政支農政策措施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財政支農投入仍然相對偏低,基礎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往年財政等先後投入大量資金,xx縣的四大支柱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於地處山區,各方面因素制約,發展生產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對其它經濟發達的縣市高。一方面xx縣農業產業規模小、效益低,產業沒有規模和效益優勢,另一方面財政支農投入政策強調規模,扶優扶強,致使xx縣同其它發達縣市相比,很難爭取各級財政大力支持,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縣市的發展差距,如xx縣的茶葉產業,有品牌優勢,但無規模,只有5.6萬畝,難以達到財政支持10萬畝以上的規模要求,財政支持力度小,難以扭轉xx縣茶葉有品牌無產業優勢的局面。

2、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偏重農田水利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忽視其它軟件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多年來,雖然各級財政先後投入大量的資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侷限在加強農田水利、農村清潔能等方面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市場體系、服務體系、執法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等方面建設支持不夠,甚至沒有。由於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農村現代物流體系沒有建立,服務水平低,標準化生產難以推廣,品牌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難以加強,致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低,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形勢。如我縣茶葉產業,儘管茶葉加工實現了由手工製作向機械化製作轉變,茶葉生產逐漸向高、精、深產品轉型。但是由於聯合協作生產經營機制、市場監控機制及網絡營銷機制仍停留在較低效的狀況,仍然改變不了“xx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禮品茶,無市場”的局面,難以發揮聯動效益。

3、財政支農資金沒有形成合力,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多年來,財政支農資金分別掌握在發改委、扶貧辦、農辦、財政、農業、畜牧、水務等多個部門,在缺少切實可行的系統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導致財政支持政策紊亂,資金統籌使用困難,項目實施範圍和建設內容有相當程度的交叉重複,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

4、財政支持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力度小,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相脫節。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需要有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將現代農業科技項目轉化爲成果,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而xx縣在這些方面因財政困難等原因幾乎沒有投入,依靠的是單位自籌資金引進數量有限的設備,從業人員在推廣過程中去逐步摸索,難以達到用現代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發展農業的要求。

5、財政支持農民教育培訓形式落後,難以爲發展現代農業培養高素質農民。近幾年,我縣在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開展了農業實用技術、“陽光工程”和新型農民等培訓。幾年來,共投入財政資金67.5萬元,累計培訓農民4000餘人次。由於培訓形式單一落後,且大多數技術人員專業知識老化、知識更新速度慢,培訓效果不太樂觀。

6、財政支農項目資金地方配套“一刀切”,嚴重製約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xx縣是一個財政窮縣,xx年財稅收入僅3339萬元,每年需向上爭取轉移支付維持運轉。相關部門下達xx縣的項目任務都要求縣財政配套資金,但是象xx這樣的窮縣、小縣根本無力配套,形同虛設。由於實施項目單位沒有工作經費來源,迫使部門冒險違規挪用項目專項資金作爲工作經費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既影響了項目設計效益,又加重了部門壓力和負擔,也嚴重挫傷了部門爭取財政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三、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作爲承擔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財政部門,在財政支農政策的設計和安排上,應按照現代農業的內涵要求,把思路統一到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高度上來,突破固有體制的束縛,加大投入力度,及時進行財政支農政策調整創新。

(一)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

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基礎性產業。但就產業而言,它與其它非農產業相比具有明顯的弱勢,不但點多、線長,而且短期效益不明顯,任何時候都需要政府強大支持力度和保護力度。就區域來講,xx縣與其它發達縣市相比,財力更弱,發展更困難,更需要中央、省財政的優先支持,確保財政支農投入優先增長、穩定增長的政策充分落實到位,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圍繞現代農業特性,結合縣域農業的實際,突出財政支農重點

在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財政支農投入要突出以下幾個重點:一是突出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抓好水、電、路的建設及改造和耕地質量的提升,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突出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三是突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提升農口部門社會化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業產業對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的需要;四是突出優勢農產品良種栽培、精深加工、貯運技術研究推廣投人,重點抓好茶葉、柑桔、草食牧業的發展,推進xx縣的優勢產業的改造升級;五是突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基地建設投入,充分發揮我縣生態環境優勢,打造xx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切實加大財政資金監管力度,實行項目申報公開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級政府爲主的資金整合協調領導小組,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針對發展現代農業不同對象和環節,優化財政支農政策

財政項目資金作爲政府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據不同的支持對象和環節,採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達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財政無償投入,在產業化經營中的純公益部分,屬於公共財政履行職能的範圍,財政應無償地投人。如農產品基地的基礎設施包括水利工程、機耕道路等;二是創立財政有償投入,對於產業化經營中屬於市場籌資部分,財政可採取有償投入,支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三是繼續加大財政貼息,鼓勵企業使用銀行貸款,進行深加工技改、優良品種繁育、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市場改建擴建、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財政可在一定時期內給予全額或部分貼息;四是創立以獎代補制度,對於龍頭企業開發引進推廣良種和新技術,培訓和指導農民,開展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引進推廣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藏、保鮮等技術,申報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培育產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務,開展市場信息服務、建立營銷網絡、舉辦產品宣傳推廣活動等,財政可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進行支持。

(四)落實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優惠政策,取消貧困縣地方項目配套資金政策

多年來,要求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政策”,脫離了貧困地區財力十分薄弱的實際,也與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相關規定相悖(《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資金的,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減少或者免除配套資金的照顧”)。象xx縣這樣特殊貧困地區,財政靠轉移支付維持運轉,實在無力配套資金搞建設,國家應該對貧困縣市和發達縣市區別對待,根據實際情況取消xx這樣民族自治地區項目建設要求地方配套資金的政策,並給予資金傾斜照顧,切實把中央有關民族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第12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情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未來“誰來種田、誰來養豬”問題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與擔憂,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成爲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近期我們對黑龍江、河北、安徽、湖南、山東及廣西等地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專業種養大戶( 家庭農場) 、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

一、各經營主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 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正從商品生產者逐漸衰退爲生計型小農,但仍將長期存在。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導致我國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逐漸衰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生產功能衰退。xx年我國農民工總量2.6億人,相當於全國農村平均每戶家庭就有1位青壯年離農務工,許多家庭因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生產效率大幅度降低,很多已從商品生產者蛻變爲生計型小農。二是絕對量減少。隨着勞動力轉移,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土地流轉出來,使得這一經營主體數量逐漸減少。據統計,截至xx年6月底,家庭承包經營戶中有約4000多萬戶流轉出承包地,流轉耕地佔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0% 左右,最近5年每年以2. 1 個百分點的增幅加速流轉。從未來

發展趨勢看,由於人口衆多,即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非農就業達到90%,仍將有4 億多人居住在農村、1.5億左右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因此傳統家庭承包經營主體還將長期存在,伴隨着他們的生產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不強、收入偏低等問題也將長期存在。

2. 專業種養大戶——正在逐漸發展壯大,兼具家庭經營和規模經營的優勢,未來可能會成爲現代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由於外出務工人數增加,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速度加快,並逐漸向家庭專業生產大戶集中。截至xx 年6 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約2. 6 億畝,其中約68%流向大戶。這些專業大戶一般家裏有青壯年勞動力,素質較高,既有家庭經營優勢,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活動空間大、週期長、過程難監管等問題,也具備規模經營的優勢,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都較明顯。根據世界現代農業發展一般規律可以判斷,這些以家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爲主的專業生產大戶應該是今後發展的方向和生產扶持政策瞄準的重點。要保證農戶專心種糧,就必須使農戶種糧年收入不低於其機會成本。目前農民種糧最大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的外出務工收入,因此能夠使種糧專業戶的年收入與其家庭全部勞動力外出打工收入相同時的耕地經營規模是比較適度的經營規模。xx 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9109 元,按規模經營每畝糧食生產純收益500 元計算( 不考慮農戶自身勞動成本) ,要保證種糧大戶家庭收入與城鎮居民基本一致,北方適度規模≈3. 1 ( 戶均人口) × 19109 ( 年人均收入) /500( 畝純收益) = 120 畝,南方適度規模≈3. 1 ×19109 /500 /2( 每年兩季) = 60 畝。

3. 專業合作社——正在快速興起,未來將會成爲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體,但目前還普遍存在市場競爭力不強、管理欠規範等問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全國快速興起,並已成爲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力量。截至xx 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8. 9 萬餘家,比xx 年增長約35%,實有入社農戶達到5300 多萬戶,約佔全國農戶總數的20%。大多數合作社是能人帶動型,以爲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爲主,其中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佔52. 2%,以生產服務爲主的佔26. 9%,提供購買、運銷、加工、倉儲和其他服務的分別佔3. 5%、3. 3%、2. 2%、0. 8% 和10. 9%。但總體看,大多數合作社規模仍偏小、競爭力偏弱; 很多合作社沒有建立起農業生產效果與收益掛鉤的激勵機制,或沒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一些合作社還存在財務管理不規範、不透明,經營決策不民主、不科學等問題。

4. 農業企業——發展迅速,已成爲現代農業的社會投資主體,但存在與農民“搶地、爭利”以及“非農化”、“非糧化”傾向。近年來全國農業產業化企業快速發展,全國各類龍頭企業近12 萬家,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達到30 多萬個,帶動農戶1 億多戶,由於資金實力相對較強,已成爲社會投資現代農業的主體,總體上對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組織化起到積極作用。但也有一些企業存在大規模長期租賃農民土地、土地租金不高、僱傭不了多少農民等問題。同時,有些企業還將轉租來的土地用於發展旅遊、建設別墅或發展園藝等,存在非農化、非糧化現象。據統計,截至xx 年6 月底家庭承包耕地流向企業的有2300 多萬畝,其中絕大部分沒有用於種糧食,長期來看這種發展方式存在一定問題。

從發展趨勢看,家庭專業生產大戶( 家庭農場、家庭養殖場) 將是我國未來商品糧和大宗農產品的主要生產者; 專業合作社將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企業將主要在農業產前投入品、產中服務、產後收儲、加工和流通領域以及規模化養殖和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發揮主體作用,並在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競爭力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面臨的問題

新型經營主體的優勢和發展的動力來源於資源相對集中所產生的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以及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效率的提高。而規模化和專業化需要一系列土地、金融、保險制度以及公共政策的支撐,但目前仍面臨一系列問題。

一是土地穩定流轉難。新型經營主體由於要擴大規模並進行相應的投入,都希望土地流轉能夠規範、穩定和集中連片。而只要土地的社會保障和就業緩衝功能未被制度化的社會安全網替代,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只能爲土地流轉和集中創造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很多種糧大戶反映,一些農民寧願讓地荒了,也不願流轉給經營大戶,造成“有田的不想種,想種的沒田”現象。據統計,截至xx 年6 月底全國家庭經營承包地流轉佔總承包面積20%,遠低於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比例。由於流轉關係不穩定,大戶們對土地投入動力不足,“怕變”、“不敢投入”成爲普遍心態。

二是政策支持不足。我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針對新型主體的專項扶持政策不多。如種糧補貼是按原有的計稅承包面積發放,農民形象地說“不管目前是種樹的、養魚的還是打工的,都可以享受到種糧補貼,拿錢的不種糧、種糧的不拿錢”。一些糧食經營大戶一方面拿不到補貼,另一方面還要支付土地流轉費用,單位面積的生產成本大大增加。很多種糧大戶反映,他們租種土地需要付出成本,但卻拿不到種糧直補。

三 是融資貸款難。新型經營主體由於經營規模擴大,對資金的需求遠遠大於傳統經營戶,但涉農貸款“卡脖子”、經營大戶融資難的問題日顯突出。截至xx 年12 月,全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爲62. 99 萬億元,其中農業貸款2. 73 萬億元,僅佔4. 3%。許多新型經營主體只能單打獨鬥,從金融部門得到的支持有限,遠不能解決資金缺口問題。

四是農業保險難。新型經營主體生產專業化程度較高,相較於多種經營來說分散風險的能力更弱,更需要農業保險,但由於目前農業保險存在法律缺位、財政補貼少、保險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等問題,農業保險尤其政策性保險、巨災保險和再保險等遠遠滿足不了新型主體發展的需要。

五是公共服務不足。目前新型主體農業服務需求有三個重要轉變: 一是個性化,二是全程化,三是綜合性。新型經營主體根據自己業務發展的特點需要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而且其需求由單純的生產環節服務向產前、產中和產後全程服務擴展,對新品種與新技術引進和試用、市場信息、地理標識、質量檢測、產品營銷服務等綜合性服務需求不斷增加。但是原有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主要是針對傳統家庭經營戶提供生產技術服務,還是靠“大喇叭灌輸、大呼隆培訓、大掛圖宣傳”,很難滿足新型經營主體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個性化、全程化和綜合性服務。

六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新型經營主體由於經營規模擴大,需要平整土地、挖掘水渠、興修機耕道、較大的曬場等。但通過對種糧大戶和合作社的調查發現,由於基礎設施投入較大、回報週期長,有些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因此普遍投入不足,一位種糧大戶介紹說“推土機一響,就是200 塊1小時,一家一戶哪搞得起? 再說地又不是我家的,誰捨得花這筆錢?”

七是生產輔助設施不足。調研中,許多生產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反映,由於申請不到建設用地,新購買的農機具只能露天堆放,儲藏糧食的倉庫和儲備農業生產資料的庫房緊缺; 由於收割的稻穀大幅度增加,需集中晾曬,缺少烘乾機、缺少曬場成爲他們的一塊心病。

三、有關政策建議

當前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關鍵時期,要解決好未來“誰來種田、誰來養豬”的問題,必須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創新政策、體制和機制,爲新型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一是建立有利於土地流轉的體制機制。穩妥推進在城鎮有穩定工作和住所的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建立覆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失業保險和公共服務制度,替代農村耕地的社會保障和就業緩衝功能。在充分確權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 牧) 場; 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製度。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推行租金動態調整或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等辦法。

二是建立健全針對各類經營主體的支持政策體系,逐步調整以家庭承包經營戶爲主要支持對象的政策設計。對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主要是增加收入補貼,但不宜再增加生產性支持; 對種養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是增加生產性支持,但不宜再直接進行收入補貼; 對農業企業,鼓勵和引導其從事農業產前投入品、產中服務、產後收儲、加工和流通領域以及規模化養殖和農村“四荒”開發利用; 限制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戶的土地。

三是加強保險和金融制度創新。將專業生產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糧食生產、大宗農產品生產、特色農產品生產以及農機具等納入保險範圍,適當提高保額標準和保費補貼比例。扶持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提高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支持經營主體以相關農產品或資產爲抵押或擔保向金融機構貸款,允許具備條件的村委會爲農戶提供貸款擔保。

四是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在增強和拓展農業公益性服務功能的同時,大力發展互助型服務和農業經營性服務。重點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利用、稅收減免、綠色通道、農業用電、工商登記、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提升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資配送、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能力。

五是吸引青年流向農村、留在農業。借鑑日本、韓國等國做法,實施青年農民創業計劃,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制定鼓勵大學生到村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以及其他農村公共服務機構任職的政策,在公務員錄用、研究生招考、幹部任用等方面給予優惠任職大學生培養力度。要強化農民職業培訓,免費進行“綠色證書”培訓,着力培育一大批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人才、農產品經紀人的培訓力度。

六是合理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抓緊制定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指南,鼓勵和引導工商企業從事農業產前投入品、產中服務、產後收儲、加工和流通領域以及規模化養殖和農村“四荒”開發利用; 限制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戶的土地。

【第13篇】關於發展現代農業的調研報告

關於發展現代農業的調研報告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爲了瞭解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市政協財農委於九月中旬組織部分委員並會同市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在喬萬榮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後赴靖邊、榆陽、神木等縣區進行了視察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一)自然地理和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土地面積43578平方公里,耕地總資源1646.3萬畝,農業人均5.6畝,常用耕地956萬畝。以古長城爲界,北部爲風沙草灘區,佔總面積的42%,土地廣闊,地勢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農業較爲發達;南部爲丘陵溝壑區,佔總面積的58%,土層深厚、土質優良,主要爲早作農業區。榆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宜穀類、豆類、薯類等多種作物生長。20xx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10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2元,糧食總產量132萬噸,農民人均佔有糧452公斤。

(二)現代特色農業的基本內涵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徵、特殊的產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現代特色農業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就是以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先進要素爲基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工業化的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支持農業,以科學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最終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從過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生產、區域化佈局和產業化經營;從結果看,是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現實條件

一是榆林的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20xx年人均gdp達到4360美元,在經濟規模上已具備反哺農業的條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優勢明顯。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土地優勢、生產優勢、品質優勢、規模優勢、市場優勢、生態優勢,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三是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已初見成效。

(四)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榆林市經濟發展一直保持着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觀、全局、長遠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礦業開發強市,特色農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和建設“兩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戰略,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全市“三田”面積達到410.8萬畝,其中水地111.3萬畝,壩地37.2萬畝,梯田262.3萬畝;建成各類水庫73座,總庫容量達到10.52億立方米;農業機械及配套農機具擁有量達到10萬多臺,農機總動力達到219.79萬千瓦;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達到2.3萬口,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明顯。“十五”以來,糧食產量基本穩定在100萬噸以上。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變爲總量平衡,部分產品出現區域性、結構性過剩。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種植業內部結構逐步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農產品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的勢頭明顯加快,“北種、南豆、東棗、西薯”的特色優勢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3、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成效漸顯。近年來,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先後承擔中、省、市重大科技項目100多項(次);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各類作物新品種8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建立各類試驗示範基地(點)160多個,累計面積達200多萬畝。20xx年馬鈴薯、玉米、蔬菜刷新7項全國高產記錄,小雜糧首次創立7項全國高產記錄。

4、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00多個,鄉級以上農產品購銷企業已有1000多家,擁有各類農產品營銷市場300餘個。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各類加工、營銷企業逐步發展,“訂單農業”、“科研單位+企業+基地”等多種模式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發展。

5、土地流轉機制得到不斷創新。較爲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東坑模式”,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戶承包的2142畝山地流轉到8戶農民手中,靖邊縣東坑鎮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設施農業,都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全市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5萬多份。

6、農民生活水平得到穩步提高。“十一五”以來,榆林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20xx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10.24億元,實現增加值66.11億元,分別是1999年的6倍和7倍。20xx年全市 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長幅度達254%。

二、制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對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重視和支持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政策層面上,優先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不僅要農業爲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原料、資金、勞動力和市場,還通過價格機制爲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積累及後續投資。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上形成了明顯的城市偏向。

在現實發展中,以能源工業爲動力的跨越式發展,凸顯出“三大失衡”問題:一是產業結構失衡。20xx年我市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之比爲6.5:78.7:14.8,呈現出明顯的一產弱、二產強、三產滯後的特點。二是區域南北經濟失衡。20xx年南六縣gdp總和72億元,僅佔全市的7.1%;農民人均純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鄉發展失衡。20xx年榆林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爲3.58:1,差距爲8795元。農村在教育、就業、醫療、文化、衛生、社保、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遠低於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與城市相比滯後明顯。

在工作措施上,儘管已將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列入“兩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務之一,並制定出馬鈴薯、玉米、小雜糧、蔬菜等六大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任務目標等,但縣區及鄉鎮仍停留於只建點不擴面、只引進不創新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沒有有效地整合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資源,行政推動力不強。

(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推動了整個經濟跨越發展,但由於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三農”。同時,“三農”工作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沒有得到同等重視、同等加強、同等組織、同等支撐,缺乏政府的統籌運作。在能源化工建設浪潮中,廣大農民不僅沒能參與進來,分享工業利潤,一些農民還因此要成爲“生態災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和政策缺失,“誰破壞,誰治理”的責任難以落實,治理經費“懸空”,治理基金機制尚未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還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號召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制度機制,至20xx年,全市仍有貧困人口38.7萬。

(三)農業投入、資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較好解決

近年來,中央在增加農業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縣逐年增加的投資,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但從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需要看,農業投入仍然嚴重不足。這既表現在國家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並且過於分散,也表現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夠。

資金投入不足。由於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三農”,直接用於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好的新品種、新技術基本上侷限在示範區內。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用於農業科研推廣的經費佔農業總產值的2%—4%,發展中國家平均約佔1%,而我國只佔0.5%,榆林市則更低,不足0.3%。全市各級農業部門裝備簡陋,監測、分析化驗等設備嚴重短缺,多數鄉鎮農技部門名存實亡,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工作條件差,農業科技人員有技術、無設備,缺乏展示技能的平臺,服務手段落後,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約。

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過於分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統計表明,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亂,分散在10多個部門,約28個項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運行成本,又降低了農業資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於資金來源分散,各級事權劃分不明確,資金使用範圍模糊。部門各自爲政,缺乏有機協調,導致農業投入混亂,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資金分塊管理,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由於農業基礎設施、科研、生產、流通等方面的財政資金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麪”的現象,財政資金難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門,監督不力,農業資金流失嚴重。儘管近幾年加強了農業財政資金的制度建設,但截留、挪用支農資金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農村經濟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資本集中於能源開發地區,廣大農村的資金來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撤併精簡也導致了農村資金投入不足。農民除在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外,在其他機構很難獲得金融支持。再則,一些涉農企業由於無資產抵押,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榆林市生財農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陝西省“民營科技優秀企業”,先後開展了30多項農機新技術,獲國家專利6項,省、市科學技術進步獎7項,產品輻射周邊幾個省區,實用價廉供不應求。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因沒有銀行貸款所需的固定資產抵押,在微利經營的艱難生存發展過程中,全是靠高利息與私人貸款擴大生產規模的。

(四)農副產品加工能力和農業產業化程度仍然較弱

全市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數量雖多,但佈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較低。相當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只是一種鬆散的買賣關係,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一體化經營。同時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級產品、傳統產品、低檔次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少等問題,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村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化程度較低。全市至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只佔總產量的30%。農業產業鏈短,產銷環節關聯度不高,還沒有一項產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五)農業科研與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目前,市級農業科研與推廣單位有技術人員462人,縣均109人,鄉鎮均2.5人,30歲以下的僅佔4%,呈“倒金字塔”式的不合理結構,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科技管理、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等涉農部門仍然沿用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模式,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廣仍然存在着點上增產增收明顯,面上不顯著的現象。

(六)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據統計資料,我市農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31萬人,佔21.6%;國小文化程度54.6萬人,佔38.1%;國中文化程度49.5萬人,佔34.5%;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5.7%。許多農民不會應用科學技術種田,不會配方施肥,不懂科學養殖,不會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各種添加劑。在農民素質還未達到現代化特色農業要求的情況下,一方面,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場所需要的優特農產品又很難生產出來,農業結構調整在低水平上重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七)自然生態環境脆弱,農業基礎設施滯後

北部風沙侵蝕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溝壑區的山坡地,自然災害頻繁。基本農田面積小,全市水地僅佔農耕總面積的17.2%,人均只有0.4畝。水資源較爲貧乏且時空分佈不均勻,區域性和季節性缺水問題普遍存在,全市水資源總量37.41億m³,綜合水量9萬m³/k㎡,是全省綜合水量21.35萬m³/k㎡的42.4%,全國綜合水量26.8萬m³/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協調,農業、工業、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比例爲78:13:9。農業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係數約爲0.40,低於全國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設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設滯後。機電排灌面積比重小,農田灌溉無法保證。土壤肥力不高,中低產田面積大。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爲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行動先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現代特色農業與能源化工兩個基地同等建設、地下資源與地上資源同步開發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資源日漸枯竭後地上資源對推動榆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當前,全市能源工業的快速發展和財政的快速增長,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因此,應把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爲扭轉榆林“三大失衡”、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統籌思考,把工業經濟中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經營理念,移植和導入農業領域。用抓工業的理念謀劃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同等規劃定位、同等設立機構、同等資金扶持,嚴格准入門檻,建立退出機制,確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支持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抓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運營,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統籌協調發展,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道路。

(二)進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資源,爲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資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把市本級財政每年新增財力的30%用於現代特色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各縣區也要逐年增加財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政策機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方式。一是以縣爲主統籌安排使用支農資金。二是圍繞發展主導產業進行整合。三是打造項目平臺進行整合。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類歸併、切塊“打包”等方式整合。通過資金整合,既有利於集中財力辦大事,也有利於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金融支持“三農”的作用。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積極探索通過金融支持“三農”的有效途徑。此外,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整頓規範民間信貸融資市場,扶持涉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開發機制,爲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強活力

我市農業抗災能力弱,不斷改善農業的設施裝備條件,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區在堅持搞好農田水利設施的新建、續建和配套工程建設的同時,應因地制宜積極推行旱作農業。神木縣的解家堡鄉趙家溝村旱作農業示範基地,計劃投資400萬元,今年縣財政投入80萬元,通過配方施肥、覆膜密植、優選良種等旱作農業新技術,已初見成效,莊稼長勢喜人,這對能源開發縣區發展農業具有典型示範作用。在南部地區繼續重點發展旱作設施農業;進一步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確保基本農田數量穩中有增,質量不斷提高;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係數,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搞好林權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積極發展戶用沼氣和太陽能、風能等農村新能源,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推進以馬鈴薯、玉米爲主的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作物秸杆綜合利用水平。同時,鼓勵農民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和新型農產品加工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反季)”。

創新開發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建立土地流轉機制。結合我市實際,按照“依法、自願、有償、有序”的原則,加強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引導和管理,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米脂縣孟岔村的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整合資源發展紅棗產業的模式,改變了土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的局面,爲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值得推廣和借鑑。

(四)進一步提升產業化和品牌化,爲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強力支持

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爲重點,把全市主導產業做強,把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把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一是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大的龍頭企業,實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戶的作用。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引導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三是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高市場佔有份額。四是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發市場建設,完善信息服務網絡,逐步形成以大型批發市場爲中心、各地專業市場爲骨幹、遍及城鄉集貿市場爲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還應堅持品牌化生產。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爲此,我市一是應儘快編制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制定來規範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二是要加強農產品商標、證明商標、產品標識,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有關機構的互聯網域名的註冊登記,同時,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標誌保護登記工作;三是要健全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效地促進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的健康發展。

(五)進一步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爲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特質保障

現代特色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爲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支撐,有社會化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爲農業、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一是以科技興農爲中心,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科研開發、技術推廣、教育培訓三大服務組織網絡,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爲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從我市實際出發,制定和實施主要農產品質量標準、衛生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加大對農產品質量特別是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用標準化的手段來培育名牌產品。三是以優化發展環境爲目標,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法制工作機構,突出抓好種子、農藥、肥料、飼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質量監督、檢驗和登記以及耕地保護、動植物檢疫等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和農業經濟秩序。四是組建完善農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根據我市確定的主導優勢產業,落實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資金。積極支持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避免千家萬戶闖市場的高風險低效益,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規範和明確其興辦條件、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斷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其橋樑紐帶作用,提高農業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

(六)進一步注重科技創新,爲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人才技術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着“穩定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思路,穩步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繼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重視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項目聚集人才,靠環境留住人才,建機制激勵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和經營創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隊伍,爲全市農業發展做貢獻。其次要轉變農業科技工作思路,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貯運保鮮技術和降耗增效技術,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設施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結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推廣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爲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農技推廣網絡。在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加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農技推廣網絡;二是要增設研發機構。以農科教、產學研、科工貿相結合等各種方式,組建農產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節水農業研究中心、農業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機構,改變研發體系不健全,農業科研成果儲備不足的狀況;三是要組織培訓農民。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重點培訓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加強成套生產技術推廣,着力解決好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引導農業科技新成果進村入戶。

(七)進一步加強領導,爲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組織保障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用建設能源化工基地的組織領導方式,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基地,進一步明確分管領導職責,加強領導力量。克服將“重中之重”打印在文件上、停留在口號上,流之於形式。二是夯實領導責任。各級政府是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的第一責任人,落實目標責任制,把年度建設任務、財政扶持額度作爲硬性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年度考覈中。三是明確部門職責。涉農部門要立足本部門職責,做好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的相關工作,鄉鎮和村級要抓好羣衆引導發動和具體實施。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夯實責任,明確職責,形成黨政重視、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強力推進的工作態勢,爲推進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構建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

【第14篇】現代農業發展存在情況調研報告

現代農業發展存在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xx市緊緊圍繞實現“四個轉變”戰略要求,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爲主線,以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爲總任務,多措並舉,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培育現代農業新興支柱產業,爲推動xx市現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發展現狀。xx市轄3鎮1鄉、3個街道辦事處、51個行政村,農業戶8967戶,農業人口33924人。2016年落實財政支農資金9000萬元,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0。4萬畝,枸杞種植面積增長2。6%,實現第一產業產值10。15億元,較上年增加1。14億元;增加值5。4億元,增長13。9%。露天蔬菜和日光節能溫室蔬果種植總產量達2。35萬噸,產值達0。52億元,蔬菜自給率56。5%,較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全市以溫室大棚、節水灌溉、先進農機推廣爲抓手,不斷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xx市建成並投入使用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4530棟,規模化果蔬生產基地3個。

二、存在的問題。一是受農作物經濟價值因素影響,導致枸杞種植戶增多,枸杞種植面積急劇擴大,基本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農業結構調整難度加大。二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且現有龍頭企業作用發揮不明顯,特色產業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鏈短,品牌建設相對滯後,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經濟下行壓力對農牧業造成較大影響,導致農牧民就業面收窄、農畜產品價格下滑、農牧民收入增幅放緩。四是農畜產品市場和價格波動等問題,直接影響到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

三、對策及建議。一是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守住農牧民增收不逆轉,農牧區穩定不出問題兩條底線,將增收致富作爲根本目標,將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結構調優,讓農牧民取得更多改革發展紅利。二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培育扶持農牧業龍頭企業,推動枸杞、藜麥和生態畜牧業規範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強化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果蔬肉禽設施農牧業基地,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加速推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完善各類農牧業支撐服務體系,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依託高原特色優勢生物資源,推動生物產業項目、深加工項目達成投產。三是力促枸杞產業提檔升級。堅持有機、綠色發展方向,進一步做大做強枸杞產業。重點依拖枸杞精深加工,做好做實種植、加工、儲藏、烘乾、運輸等各個環節工作。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大力扶持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業,延伸鏈條,豐富產品。加強生產環節的有效管控,提升枸杞產品質量。

加快xx市(國家級)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擴大有機(綠色)枸杞標準化出口基地規模,繼續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推進綠色基地和有機基地認證工作,強化產品檢測和安全監管。加大柴達木枸杞品牌營銷推介力度和冷鮮果技術研發力度,爲枸杞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四是加強宣傳力度打造品牌價值。以規範使用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識統領品牌建設,由行業協會授權誠信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識,規範各企業使用地標、產地等包裝標識,合力打造柴達木枸杞品牌新高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特色農畜產品專題推介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加大xx農牧業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採取電商銷售、宅配、專題推介、直銷點等營銷手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五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大標準化生產推行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基地備案、市場準入和準出制度。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鼓勵生產基地和生產主體使用無公害、綠色生產新技術,積極支持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品認證。六是加快農牧業經營組織建設。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產業組織,培養一批農村企業家、經紀人,完善扶持獎勵辦法,建立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帶動農牧區發展。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農工貿”“科工貿”一體化企業集團,全面提升特色農牧業精深加工水平。規範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牧民以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強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農牧民和經營組織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七是打造城鄉結合部農牧業經濟帶。突出政策引領和規劃先行,打破城鄉之間、企地之間分割發展傳統格局,積極引導城鄉結合部農牧民圍繞服務城市、服務企業,發展設施農牧業、特色農牧業、觀光農牧業、餐飲娛樂業等多種經營,指導開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反季節蔬菜種植和農畜產品養殖,形成複合型產業,拓寬羣衆增收渠道,助推農牧業加快轉型發展。

【第15篇】全縣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間,先後組織了農委、畜牧局、中小企業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圍繞全縣“十二五”規劃編制,針對“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課題,深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四大特色產業基地詳細瞭解情況,並召開了不同層面同志參加的座談會,在進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認真討論、反覆醞釀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xxx”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後,針對農業生產信息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幹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並組織各級幹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省、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24字方針,隨後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後,針對**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爲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爲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爲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爲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着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並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幹、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全縣農民依託傳統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小雜糧四大產業,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動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在蔬菜基地的生產上,按照“中增綠”產業發展的規劃,穩定發展箕城、西馬、社城、北寨、郝北、雲竹6箇中部鄉鎮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蘆筍、朝天椒爲特色的露地蔬菜1萬畝,以發展溫室大棚,移動拱棚爲主的食用菌和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的設施蔬菜620畝,在南王村還建起了庫容量200噸的蔬菜保鮮儲藏庫。在林果業基地建設上,全面落實封山禁牧辦法,鞏固了18萬畝的退耕還林成果,以改善生態、人居環境的造林綠化,每年增加2-3萬畝左右。在改造紅棗、核桃、酥梨、蘋果的基礎上,近兩年來,每年又新發展核桃5000餘畝,近年來乾鮮果累計發展了3.5萬畝。在畜牧基地建設上,在穩定豬、牛、羊生產的同時,重點推動笨雞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養殖模式、規範生產規程、加強品牌認證,地理保護等爲着力點,推動了笨雞產業迅速壯大,笨雞飼養量達到了120萬隻。在小雜糧基地建設上,在鞏固以前老品種的基礎上,以引進綠油谷、藥用大黑豆、紅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種特色雜糧品種來推進小雜糧種植規模的擴張。截至現在,全縣雜糧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爲精緻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佔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提高了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化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有效對接。同時,新發展的優勢農產品“一品三證”建設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應,增加了市場的佔有份額,產品的市場銷售半徑也在逐漸向省內外延升,部分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中形成了較爲固定的銷售網絡,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爲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佔有量小。

規模小。四大主導產業雖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於受立地條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約,難以形成成千上萬畝的特色產業園區,直接影響到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122戶,從業人員達438人,百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僅有5戶,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低,據初步統計僅爲10%左右,低於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26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誌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於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於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爲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縣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縣財政極度緊張,用於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項目又難以落戶**。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幹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絡。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的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爲強勢,將劣勢變爲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爲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爲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範、旅遊、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根據總體思路定位“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15年,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給特色雜糧和蔬菜發展留足空間,全縣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4000萬公斤左右;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努力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導農民實現多元渠道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6元,年均遞增15%。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爲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範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後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通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築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雲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遊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幹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佈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雲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遊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閒、旅遊度假、瞭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爲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遊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爲: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爲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穀子爲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雲竹部分地區爲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雲竹的雲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爲主,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閒、觀光、採摘爲主的旅遊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雲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雲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爲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穀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雲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爲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並做好地理標誌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爲依託,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爲此,今後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污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爲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緻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高潮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羣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雲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雲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爲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採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絡。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絡,優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絡;借鑑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製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製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絡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爲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範功能,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制訂出臺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雲竹湖、雙峯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礎。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佈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閒觀光旅遊業等具體規劃,儘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爲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爲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爲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持、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遊業發展的“吃住行、遊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閒觀光爲主的旅遊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4、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科技、示範、服務、引導等職能,聯動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信息網絡等農業信息技術,整合現有農業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等辦法強化科技、信息的服務功能。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綜合執法等方面建設,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5、完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戶型(如核桃產業)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如黑小米);創新定製、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6、建設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體系。重點通過資金集聚的辦法,壯大農業投入。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於扶優、扶強、教育培訓、包裝策劃、宣傳推介等方面;縣直有關部門要將各種投入農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項目整合實施,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交流溝通,建立擔保中介服務公司,爭取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對投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以招商引資的辦法,集聚資金,發展農業項目,建設新農村。

7、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考覈評價體系。要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完善考覈辦法,把推進現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爲考覈各鄉鎮、各部門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督查,打分排隊,確保全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抓好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時期兼業化、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市場等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善良等民德民風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經營管理,既敢闖敢幹,又淳樸善良的新型農民。

(四)建設好都市郊區型新農村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整合“三農”發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資源,全面推進新農村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建設,讓每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都率先成爲推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鋒和表率。

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