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縣農民素質現狀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目錄

縣農民素質現狀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縣農民素質現狀的調研報告第二篇:縣農民素質現狀的調研報告第三篇:縣農民素質現狀的調研報告第四篇:縣農民收入現狀調研報告第五篇:農民生存現狀調研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縣農民素質現狀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已成爲時代要求,提高農民素質迫在眉睫。爲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工作的途徑,我們於近期開展了對農民素質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且深入有關部門對當前農民素質教育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做好農民素質教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我縣農民素質現狀分析

截至2014年底,我縣農村人口共有45萬人,其中壯年勞動力19萬人。據抽樣調查分析,當前我縣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科技素質低下,政策、法制觀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質落後。

1、農民的文化素質偏低。農民文化程度是農民文化素質的重要衡量標準。從抽樣調查的216個對象來看,國小文化程度及以下的佔35.2,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9,高中文化程度的佔12.0,中專文化的僅有4人。可以看出,農村在家務農的勞動力以國中文化程度爲主,整體素質偏低,世界農業較發達的法國,7以上的農民具有大學文憑,60的青年農民具有中專水平。

2、農民的科技素質低下。目前,農業生產技能素質正在由掌握傳統生產技能向開始運用現代生產技能轉變,但仍與加快農業科技發展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縣留在農業生產領域大多是40歲以上、文化素質較低、思想滯後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利用農閒時間在本地打零工的農民,從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運工之類的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

3、政策、法制觀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與村民的訪問與座談中,我們發現村民對“一號文件”的瞭解僅止於農業稅費減免和糧食補貼,對其中農民如何增收、農業如何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方法措施則不甚瞭解;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個好政策”,至於究竟好在哪裏、有什麼內容、如何建設、建設成什麼樣子,特別是要求農民自身怎樣參與、配合和努力,村民們一片茫然,對於“農機補貼、村村通工程、陽光工程”等這樣帶來間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無所知。法制意識方面,有些農民在遇到傷害時,要麼懦弱忍讓,要麼威言恐嚇,要麼暴力相向,要麼受到傷害時首選私了了事,不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大傷害的事時有發生。

4、思想道德素質落後。當前,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地區比較常見,農閒時節農村聚衆帶彩抹牌賭博現象屢見不鮮,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識在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仍比較濃厚。同時,農戶之間缺乏團結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順手牽羊的事情時有發生。

二、造成農民素質低的原因分析

據調查分析,造成農民素質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農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質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農民自身的問題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農民缺乏學習主動性,影響素質提高。一是目光短淺,存在短期行爲。大多數農民包括一部分基層幹部對自身素質狀況不能正確認識,缺乏憂患意識,形成了觀念上的近視。相當一部分農民只看眼前利益,輕視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學習,認爲學習技術耽誤生產,上學還得花錢,搞生產多少能掙點錢。二是小農意識濃厚。大多數農民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追求自給自足的生活。尤其對那些年齡偏大的農民來說,只會沿襲傳統種植辦法,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擔風險,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農副產品的銷售、價格的提高、市場風險的規避都寄託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導什麼,他們就種植什麼,缺乏發現市場的敏銳性和捕捉機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閉。部分農民不願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於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視野狹窄,以“小家”爲中心,得過且過,既不主動了解政策、學習政策、研究政策,運用政策來引導農業生產,也不願學習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二)農民素質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來,爲提高農民素質,農業、科技、文化、教育等相關單位做了大量服務性工作,政府相關部門通過辦班培訓、示範帶動、開通農業直通車、送科技下鄉、開闢農業專欄等,爲農民提供多渠道的農技推廣和教育培訓服務,但對農民教育工作的滯後和不足,使得農民素質未能儘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工作分部門開展,缺乏總體部署。目前,我縣承擔農民培訓任務的有農廣校、農業局、科技局、教育局、扶貧辦、黨校、團委、婦聯等八家單位,各單位的上級業務部門都安排了培訓任務。由於缺乏總體規劃,統籌安排,辦班培訓時都是各自爲政,培訓內容、對象往往出現重複交叉。而“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無論哪個部門到鄉鎮辦班,鄉鎮都得組織一次,加大了組織難度,難於取得實效。

二是科技培訓鏈有斷點,培訓方式有待改進完善。一個完整的培訓鏈是由縣農業、科技部門辦班培訓村組幹部、科技大戶、

第二篇:縣農民素質現狀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已成爲時代要求,提高農民素質迫在眉睫。爲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工作的途徑,我們於近期開展了對農民素質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且深入有關部門對當前農民素質教育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做好農民素質教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我縣農民素質現狀分析

截至2014年底,我縣農村人口共有45萬人,其中壯年勞動力19萬人。據抽樣調查分析,當前我縣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科技素質低下,政策、法制觀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質落後。

1、農民的文化素質偏低。農民文化程度是農民文化素質的重要衡量標準。從抽樣調查的216個對象來看,國小文化程度及以下的佔35.2,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9,高中文化程度的佔12.0,中專文化的僅有4人。可以看出,農村在家務農的勞動力以國中文化程度爲主,整體素質偏低,世界農業較發達的法國,7以上的農民具有大學文憑,60的青年農民具有中專水平。

2、農民的科技素質低下。目前,農業生產技能素質正在由掌握傳統生產技能向開始運用現代生產技能轉變,但仍與加快農業科技發展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縣留在農業生產領域大多是40歲以上、文化素質較低、思想滯後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利用農閒時間在本地打零工的農民,從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運工之類的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

3、政策、法制觀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與村民的訪問與座談中,我們發現村民對“一號文件”的瞭解僅止於農業稅費減免和糧食補貼,對其中農民如何增收、農業如何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方法措施則不甚瞭解;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個好政策”,至於究竟好在哪裏、有什麼內容、如何建設、建設成什麼樣子,特別是要求農民自身怎樣參與、配合和努力,村民們一片茫然,對於“農機補貼、村村通工程、陽光工程”等這樣帶來間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無所知。法制意識方面,有些農民在遇到傷害時,要麼懦弱忍讓,要麼威言恐嚇,要麼暴力相向,要麼受到傷害時首選私了了事,不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大傷害的事時有發生。

4、思想道德素質落後。當前,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地區比較常見,農閒時節農村聚衆帶彩抹牌賭博現象屢見不鮮,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識在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仍比較濃厚。同時,農戶之間缺乏團結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順手牽羊的事情時有發生。

二、造成農民素質低的原因分析

據調查分析,造成農民素質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農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質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農民自身的問題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農民缺乏學習主動性,影響素質提高。一是目光短淺,存在短期行爲。大多數農民包括一部分基層幹部對自身素質狀況不能正確認識,缺乏憂患意識,形成了觀念上的近視。相當一部分農民只看眼前利益,輕視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學習,認爲學習技術耽誤生產,上學還得花錢,搞生產多少能掙點錢。二是小農意識濃厚。大多數農民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追求自給自足的生活。尤其對那些年齡偏大的農民來說,只會沿襲傳統種植辦法,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擔風險,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農副產品的銷售、價格的提高、市場風險的規避都寄託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導什麼,他們就種植什麼,缺乏發現市場的敏銳性和捕捉機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閉。部分農民不願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於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視野狹窄,以“小家”爲中心,得過且過,既不主動了解政策、學習政策、研究政策,運用政策來引導農業生產,也不願學習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二)農民素質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來,爲提高農民素質,農業、科技、文化、教育等相關單位做了大量服務性工作,政府相關部門通過辦班培訓、示範帶動、開通農業直通車、送科技下鄉、開闢農業專欄等,爲農民提供多渠道的農技推廣和教育培訓服務,但對農民教育工作的滯後和不足,使得農民素質未能儘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工作分部門開展,缺乏總體部署。目前,我縣承擔農民培訓任務的有農廣校、農業局、科技局、教育局、扶貧辦、黨校、團委、婦聯等八家單位,各單位的上級業務部門都安排了培訓任務。由於缺乏總體規劃,統籌安排,辦班培訓時都是各自爲政,培訓內容、對象往往出現重複交叉。而“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無論哪個部門到鄉鎮辦班,鄉鎮都得組織一次,加大了組織難度,難於取得實效。

二是科技培訓鏈有斷點,培訓方式有待改進完善。一個完整的培訓鏈是由縣農業、科技部門辦班培訓村組幹部、科技大戶、農

業骨幹,然後發揮他們的組織帶動作用,把學到的知識再傳授給農民。但由於有一部分接受過培訓的村組幹部、科技大戶、農業骨幹回去後並未將農民組織起來進行培訓、傳授,從而導致培訓鏈中斷,造成同一個村同一個人蔘加多次培訓,而其他一般羣衆從未直接參加過培訓。目前的培訓方式也缺乏靈活性。農村組織培訓,大多都在集鎮上,農民參加一次培訓要跑很遠的路,

很不方便,有的農民就不願意去。

三是職業教育滯後,主陣地作用未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是農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我縣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技能教學設施普遍陳舊,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致使農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四是文化事業發展不夠,不利於農民素質的加快提高。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文化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全縣20個鄉鎮已基本沒有文化站,原先的村級文化活動室早已普遍處於癱瘓狀態,農村文化力量嚴重不足,農村和農民題材的節目十分有限。廣播電視這種對當前農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響的傳播工具,很少討論農民羣衆面臨的思想問題、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農民題材的文藝節目更是少得可憐。

三、新形勢下做好農民素質教育的幾點建議

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基礎。當前,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應從以下方面着手: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科學制訂總體目標規劃。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長期、系統、複雜、龐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農業、科技、勞動、財政、司法、人事等等多個部門,並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同時,科學制定總體目標規劃。當前,應結合新村建設,制訂農民素質教育的任務目標,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穩步提高農民素質,服務新村建設。爭取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使全縣一半以上的農戶戶均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4名大學生,10名以上中專生,具備條件的16—45歲農民參加過培訓。用10年的時間,使農民的文化素質由以國中文化水平爲主轉向以高中文化水平爲主,受訓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與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相適應,主要村幹部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文化;90以上的青壯年農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較大提高,掌握2—3項農業實用新技術,具有蒐集、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和學習使用新技術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如前所述,我縣承擔農民培訓任務的單位有八家,在培訓時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導致教育培訓零散無序,成本高、成效較差。因此,應將農民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集中優勢兵力攻堅。在每年年初,有培訓任務的單位可將培訓計劃上報給縣農民素質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由辦公室根據各單位培訓計劃,綜合全縣情況,科學安排全年培訓工作計劃,明確培訓對象、培訓任務、培訓目標和方式,避免重複交叉和撞車。在培訓時,可將教育對象分爲留守農民、轉移農民、農民骨幹、農村黨員幹部等幾個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教育,確保各個層面的農民既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黨員先進性教育、科技知識教育、市場營銷知識、就業技能培訓等“專業科目”教育。同時利用農村遠程教育,健全培訓網絡。

3、加強宣傳,因勢利導,增強農民學科技的主動性。目前,廣播、電視已在農村十分普及,成爲農民接受新知識、新觀念的一條重要渠道。因此,應充分發揮縣廣播電臺、電視臺、鄉鎮電視差轉檯的作用,大力宣傳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農業知識節目播放時間,嘗試把農業知識節目辦得生動有趣,更貼近農民,貼近實際,吸引農民收看。同時,深入調查農民對生產技術的需求,按需施教,使農民由“要我學”變爲“我要學”,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4、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是達到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不能只關心和實施單純農業技術推廣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徹底根除農村地區愚昧落後封建習俗,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只有農村居民的整體健康、文明,才能通過生產經營和流通手段脫貧致富,真正實現農村地區“兩個文明”建設和全面發展。要充分利用農村的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道德建設活動,開展樹立“新風尚”、爭創“文明戶”等活動。同時,廣泛深入地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生動形象地開展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逐步在農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尚。

5、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農民思想這塊陣地要靠豐富的物質和健康的文化去佔領。缺乏文化如同減少收入一樣,最終都將導致農民思想信念的動搖、道德的滑坡以及社會的不穩定。因此,要不斷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完善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設。通過生動的文化藝術和豐富多彩的羣衆文化活動,寓教於樂,使農民羣衆在娛樂中學到新的知識技能,在娛樂中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在娛樂中學會處理農村社會的矛盾,在娛樂中增長髮展經濟的才幹。

第三篇:縣農民素質現狀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已成爲時代要求,提高農民素質迫在眉睫。爲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民素質教育的途徑,我們於近期開展了對農民素質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且深入有關部門對當前農民素質教育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做好農民素質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我縣農民素質現狀分析

截至2014年底,我縣農村人口共有45萬人,其中壯年勞動力19萬人。據抽樣調查分析,當前我縣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科技素質低下,政策、法制觀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質落後。

1、農民的文化素質偏低。農民文化程度是農民文化素質的重要衡量標準。從抽樣調查的216個對象來看,國小文化程度及以下的佔35.2,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9,高中文化程度的佔12.0,中專文化的僅有4人。可以看出,農村在家務農的勞動力以國中文化程度爲主,整體素質偏低,世界農業較發達的法國,7以上的農民具有大學文憑,60的青年農民具有中專水平。

2、農民的科技素質低下。目前,農業生產技能素質正在由掌握傳統生產技能向開始運用現代生產技能轉變,但仍與加快農業科技發展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縣留在農業生產領域大多是40歲以上、文化素質較低、思想滯後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利用農閒時間在本地打零工的農民,從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運工之類的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

3、政策、法制觀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與村民的訪問與座談中,我們發現村民對“一號文件”的瞭解僅止於農業稅費減免和糧食補貼,對其中農民如何增收、農業如何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方法措施則不甚瞭解;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個好政策”,至於究竟好在哪裏、有什麼內容、如何建設、建設成什麼樣子,特別是要求農民自身怎樣參與、配合和努力,村民們一片茫然,對於“農機補貼、村村通工程、陽光工程”等這樣帶來間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無所知。法制意識方面,有些農民在遇到傷害時,要麼懦弱忍讓,要麼威言恐嚇,要麼暴力相向,要麼受到傷害時首選私了了事,不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大傷害的事時有發生。

4、思想道德素質落後。當前,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地區比較常見,農閒時節農村聚衆帶彩抹牌賭博現象屢見不鮮,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識在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仍比較濃厚。同時,農戶之間缺乏團結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順手牽羊的事情時有發生。

二、造成農民素質低的原因分析

據調查分析,造成農民素質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農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質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農民自身的問題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農民缺乏學習主動性,影響素質提高。一是目光短淺,存在短期行爲。大多數農民包括一部分基層幹部對自身素質狀況不能正確認識,缺乏憂患意識,形成了觀念上的近視。相當一部分農民只看眼前利益,輕視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學習,認爲學習技術耽誤生產,上學還得花錢,搞生產多少能掙點錢。二是小農意識濃厚。大多數農民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追求自給自足的生活。尤其對那些年齡偏大的農民來說,只會沿襲傳統種植辦法,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擔風險,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農副產品的銷售、價格的提高、市場風險的規避都寄託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導什麼,他們就種植什麼,缺乏發現市場的敏銳性和捕捉機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閉。部分農民不願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於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視野狹窄,以“小家”爲中心,得過且過,既不主動了解政策、學習政策、研究政策,運用政策來引導農業生產,也不願學習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二)農民素質教育方面的原因。多年來,爲提高農民素質,農業、科技、文化、教育等相關單位做了大量服務性,政府相關部門通過辦班培訓、示範帶動、開通農業直通車、送科技下鄉、開闢農業專欄等,爲農民提供多渠道的農技推廣和教育培訓服務,但對農民教育的滯後和不足,使得農民素質未能儘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分部門開展,缺乏總體部署。目前,我縣承擔農民培訓任務的有農廣校、農業局、科技局、教育局、扶貧辦、黨校、團委、婦聯等(來源說明好範 文網:)八家單位,各單位的上級業務部門都安排了培訓任務。由於缺乏總體規劃,統籌安排,辦班培訓時都是各自爲政,培訓內容、對象往往出現重複交叉。而“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無論哪個部門到鄉鎮辦班,鄉鎮都得組織一次,加大了組織難度,難於取得實效。

二是科技培訓鏈有斷點,培訓方式有待改進完善。一個完整的培訓鏈是由縣農業、科技部門辦班培訓村組幹部、科技大戶、

農業骨幹,然後發揮他們的組織帶動作用,把學到的知識再傳授給農民。但由於有一部分接受過培訓的村組幹部、科技大戶、農業骨幹回去後並未將農民組織起來進行培訓、傳授,從而導致培訓鏈中斷,造成同一個村同一個人蔘加多次培訓,而其他一般羣衆從未直接參加過培訓。目前的培訓方式也缺乏靈活性。農村組織培訓,大多都在集鎮上,農民參加一次培訓要跑很遠的路,很不方便,有的農民就不願意去。

三是職業教育滯後,主陣地作用未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是農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我縣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技能教學設施普遍陳舊,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致使農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四是文化事業發展不夠,不利於農民素質的加快提高。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文化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全縣20個鄉鎮已基本沒有文化站,原先的村級文化活動室早已普遍處於癱瘓狀態,農村文化力量嚴重不足,農村和農民題材的節目十分有限。廣播電視這種對當前農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響的傳播工具,很少討論農民羣衆面臨的思想問題、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農民題材的文藝節目更是少得可憐。

三、新形勢下做好農民素質教育的幾點建議

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基礎。當前,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應從以下方面着手: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科學制訂總體目標規劃。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長期、系統、複雜、龐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農業、科技、勞動、財政、司法、人事等等多個部門,並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同時,科學制定總體目標規劃。當前,應結合新村建設,制訂農民素質教育的任務目標,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穩步提高農民素質,服務新村建設。爭取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使全縣一半以上的農戶戶均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4名大學生,10名以上中專生,具備條件的16—45歲農民參加過培訓。用10年的時間,使農民的文化素質由以國中文化水平爲主轉向以高中文化水平爲主,受訓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與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相適應,主要村幹部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文化;90以上的青壯年農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較大提高,掌握2—3項農業實用新技術,具有蒐集、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和學習使用新技術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如前所述,我縣承擔農民培訓任務的單位有八家,在培訓時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導致教育培訓零散無序,成本高、成效較差。因此,應將農民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集中優勢兵力攻堅。在每年年初,有培訓任務的單位可將培訓計劃上報給縣農民素質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由辦公室根據各單位培訓計劃,綜合全縣情況,科學安排全年培訓計劃,明確培訓對象、培訓任務、培訓目標和方式,避免重複交叉和撞車。在培訓時,可將教育對象分爲留守農民、轉移農民、農民骨幹、農村黨員幹部等幾個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教育,確保各個層面的農民既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黨員先進性教育、科技知識教育、市場營銷知識、就業技能培訓等“專業科目”教育。同時利用農村遠程教育,健全培訓網絡。

3、加強宣傳,因勢利導,增強農民學科技的主動性。目前,廣播、電視已在農村十分普及,成爲農民接受新知識、新觀念的一條重要渠道。因此,應充分發揮縣廣播電臺、電視臺、鄉鎮電視差轉檯的作用,大力宣傳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農業知識節目播放時間,嘗試把農業知識節目辦得生動有趣,更貼近農民,貼近實際,吸引農民收看。同時,深入調查農民對生產技術的需求,按需施教,使農民由“要我學”變爲“我要學”,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4、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是達到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不能只關心和實施單純農業技術推廣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徹底根除農村地區愚昧落後封建習俗,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只有農村居民的整體健康、文明,才能通過生產經營和流通手段脫貧致富,真正實現農村地區“兩個文明”建設和全面發展。要充分利用農村的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道德建設活動,開展樹立“新風尚”、爭創“文明戶”等活動。同時,廣泛深入地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生動形象地開展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逐步在農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尚。

5、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農民思想這塊陣地要靠豐富的物質和健康的文化去佔領。缺乏文化如同減少收入一樣,最終都將導致農民思想信念的動搖、道德的滑坡以及社會的不穩定。因此,要不斷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完善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設。通過生動的文化藝術和豐富多彩的羣衆文化活動,寓教於樂,使農民羣衆在娛樂中學到新的知識技能,在娛樂中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在娛樂中學會處理農村社會的矛盾,在娛樂中增長髮展經濟的才幹。

第四篇:縣農民收入現狀調研報告

摘要:本文在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陝西省神木縣的農民收入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了神木縣農民收入增長的方式,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等,爲當地農民的收入增長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收入狀況,增收的方式,制約因素

一、調查內容及分析

我深入到縣欄杆堡、爾林兔等鄉鎮,對農民的收入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對收集上來的資料分析過後, 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增收的現狀

我縣地處黃土高原向草原荒漠過渡地帶,是傳統的農牧交錯區。目前,農業在全縣經濟中的比重約爲5%左右,但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仍是農業大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爲解決城鄉差距擴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不斷加大以工促農力度,以城帶鄉,工農商聯合發展,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徹底改變單純依靠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和穩定地向城礦區轉移,促進了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45元。從調查的兩個鄉鎮4個村的情況看,我縣農民增收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具體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繼續增加。種植業中,一些低產、價格低廉的糜、谷等傳統農作物面積減少,穩定、高產、價格不斷上漲的大豆、玉米等種植面積增加,促進了收入增長。今年,我縣給種糧農民良種、地膜玉米、農機具等補貼200餘萬元。廣大農民對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從欄杆堡鎮大豆種植情況看,xx年市場價格爲每斤1.45元左右,xx年爲每斤1.78元左右,每斤上漲0.3元左右,正常年景下,一般人均產豆在600斤以上,因價格上漲,人均增收200多元。大農業中,畜牧業家庭養殖規模擴大,養殖小區開始推廣,來自畜牧業的收入明顯增加。到去年底,已建成奶牛、肉牛養殖小區13個,全縣牛飼養量達到4萬頭,羊子存欄 50萬隻。爾林兔鎮依肯托拉村人均養羊6只,xx年人均養羊收入600元以上。而欄杆堡鎮杏窪村人均養羊1只,人均養羊收入僅幾十元,由此看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現爲種養結構上的差異。

二是農民非農就業增加,勞動報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擴大。近幾年,隨着縣內外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建設規模的擴大,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也增加,爲農民工季節性轉移和穩定轉移創造了條件。調查結果顯示,外出務工者中,一般的年現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術的,大多數收入在6000元以上,人均純收入明顯高於單純從事家庭經營的農民。爾林兔鎮依肯托拉村10戶農民,外出務工者達17人,這些農民xx年外出務工人均收入6034元。

三是1999年以來退耕還林(草)政策的實施,在補償期內給農民帶來比較穩定的收入。欄杆堡鎮杏窪村有51戶村民,人均耕地1畝多,近幾年即使遇到災年也有穩定的收入。正如當地農民朋友所講的“退耕還林(草)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使農民得到了比種地更多的收入。”當前,享受上政策的農民除在退耕地上領到固定的糧食和現金以外,還有賣草籽、賣飼草等一筆可觀的收入,改變了過去那種越墾越窮的落後狀況。

四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新進展,農畜產品轉化率和附加值不斷提高,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近幾年,我縣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逐步發展壯大。比如在扶持規模養殖方面,凡養殖奶牛200頭以上的,每頭無償補助3000元,安排貼息貸款3000元;養殖肉牛200頭以上的,每頭無償補助700元,貸款1000元;分戶養殖5頭以上的,每頭貸款1000元。由於政策的鼓勵,一批養殖、紅棗等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不斷興起,農業內部增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五是政府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同時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投入。充分把中央和地方出臺的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於農民,要從財政上保證各項政策的落實,繼續增加財政對“三農”資金投入,特別是從今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向上爭取5000萬元,通過國有資產運營公司爲農民貸款5000萬元,加上農民自籌,每年可保證投入農業資金2億元,支持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投入的逐步增大,不僅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而且增加了農民非農就業機會,顯示了增收效應。

六是農業特產稅的全面取消,今年起農業稅的全部免收,實現了農民零負擔。加之,正在推行的農村低保等政策性收入,成爲農民增收的必要補充。比如救災工作方面,對部分特困羣衆實行救助,對“五保”戶實行供養制,安排200萬元專款用於實施特困羣衆大病救助,安排200萬元助學基金對貧困中國小生和大學生進行救助,安排50萬元救災事業專款用於救助突發性災害。

第五篇:農民生存現狀調研報告

農民生存現狀調研報告

我出生生長在xx省xx鎮的一個小山村裏,村子座落在兩山之間的沖積區,與xx接壤。村莊有近1000戶人家,4000多人口。山體礦石資源豐富,是遠近聞名的資源村,已成爲該鎮的工業園區。近年來隨着招商引資規模的擴大,外地客商的成批入駐,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就當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具體闡述如下。

一、收入方面。農民收入問題關涉着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農民收入上不去,就不可能有全國普遍的小康,更不會有脫離初級的小康。農業稅費全免,對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民務農情緒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民收入的主要特點 1、收入來源已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這主要表現爲:(1)靠“小農業”爲唯一收入來源的格局已徹底打破,“大農業”收入已從整體上成爲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勞務經濟已成爲農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村裏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2014多人,勞務收入已佔農民純收入的近30%。(3)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爲農民現金增收的主要來源。2、農民收入不穩定。農民收入的增減受多方面的影響,其中主要因素有:(1)缺乏長期有效的收入機制和穩定的收入來源,實現增收的基礎不牢。氣候條件、天氣狀況、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突發事件等都對農民收入有較大的影響。(2)國家涉農方針、政策的調整會從不同層次不同範圍對農民收入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3)農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 1

有偶然性,如失地補貼收入、價格因素對農民增收的拉動。(4)政府的作爲與不作爲,對農民收入的增減有重要影響,一個對農業有作爲的政府必定會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則對農民收入的增加有損害。 3、農民收入不平衡。這種平衡主要表現爲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和區域內的不平衡。(1)東部地區的農民收入普遍高於中西部地區的農民收入;(2)城郊(鎮)農民收入普遍高於

鄉村農民收入;(3)人與人、戶與戶之間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

4、落實一系列政策促進了農民增收。(1)農村稅費改革促進了農民增收;(2)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3)非農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我村情況: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村礦石資源豐富,歷年來都在小規模的開採着,供應着周邊爲數不多的縣市建築用料。村子裏有經濟頭腦的人紛紛買了貨車,搞起了運輸,也提前進入了小康,但大部分人仍就是守着幾畝薄田和林地過着溫飽的生活。2014年隨着鎮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和政策引導,我村納入了鎮工業園區規劃,一大批資源型企業落戶我村,從此村裏人的生活被徹底改變了。1、靠着每畝幾萬元的徵地補償款,村裏人獲得了一筆豐厚的收入,生活水平從溫飽一躍到達小康;2、在工廠固定上下班,每月有千餘元的工資收入,使村裏人徹底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迅速轉型爲主工輔農的生活方式。

二、子女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對子女的人格、個性、智力、

自我觀念、學習成就感都有密切關係,但凡父母參與子女的教育

活動越多,給子女的指導與鼓勵、肯定越多,子女的發展就更爲健全。學校的教育,假如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懷疑。由於生存狀態與生活方式,農民在對其子女教育觀念、態度、行爲等方面,與城市居民相比,表現出很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與家長的文化素質、社會地位有關,一方面與其羣體特徵、經濟條件、生活環境有關。

第一,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後。農民工家庭在對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點:一是重言傳,輕身教。很多家長對子女提出公道要求,但在日常行爲中自己卻不拘小節,難讓孩子信服;二是訓斥多,表揚少。農民家長工作繁忙,自身素質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責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看到吹糠見米的效果。實在簡單粗暴的方式不但難於收效,往往適得其反。孩子是父母的未來,承載着父母太多的希望和企盼。我們村裏人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視。過去,村裏沒有學校,村裏人你五元我兩元地集資捐款,義務出工出勞硬是修建起了一所村級國小。沒有教師,村裏人想方設法做思想工作留下了幾個高中生,這才使山裏娃有了學上。現在,隨着教學資源的整合,村國小被撤併,做爲一貫重視教育的村裏人,眼光放得更遠了,他們紛紛將子女送到市區及其他鄉鎮名校就讀,延續着子女的大學夢。

三、醫療方面。當前,看病難仍然是困擾農民的一塊心病,

特別是大病住院費用高,對眼下還不太富裕的農民來說的確承受不起,因病致貧現象屢屢發生。一些地方的實踐證明,合作醫療

是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好辦法。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高速穩定持續的發展,各項事業也得到長足進步;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國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比較緩慢,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地呈現出來。所謂農民看病難,一是指農民沒錢看病難;二是指鄉村醫療條件差,農民看病得不到較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一)近幾年來,隨着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確得到很大提高,有些小病治得起了。但對於9 0 %的仍然完全靠自費醫療的農民來說,還是很大負擔,看不起病,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屢屢發生。據國家和地方的一些調查顯示:農民生病因無錢而未就診的比例,由1 9 8 5 年的4 %上升到1 9 9 3 年的2 4 %;在貧困地區,農民患病未就診的有7 2 %,應住院而未住院的8 9 .2 %是因爲無錢支付醫藥費。在農村中因病致貧、返貧的農民一般佔貧困戶的3 0 %至4 0 %,有的地方高達6 0 %以上。有不少先富起來的農戶,往往因爲一場大病重又陷入貧困。就是在發達的蘇州地區,也仍有2 0 %以上的農民看不起病。浙江的鄞縣,1 9 9 5 年生產總值達8 0 億元,農民純收入3 3 2 8 元,被列爲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的“百強縣”之一,但該縣仍有2 0 0 0 多個特困戶,主要是因病所致。隨着物價的上漲和各種醫療費用的提高,農民一旦患重病住院,醫療費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上萬元,這就給農民帶來很大的困難,醫療得不到保障。河北廣平縣在沒有實施合作醫療制度前,普遍存在着“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擡”

的情況,結果不得不花更多的錢治病。有的落得個人財兩空,造成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有的因無錢住院,得了重病只得“聽天由命”。在農民中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辛辛苦苦幹一年,雖然掙來幾千元,不夠住院用幾天。”(二)由於鄉鎮村醫療條件差,農民就是有錢看病也得不到高質量的服務。從全國情況看,農村衛生工作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難。一是受財力所限,不少地方的財政對農村衛生事業投入不足,集體經濟的支持又不落實。二是因自費醫療和迫於醫藥費用負擔的壓力,農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和利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三是一些地方鄉、村兩級衛生組織困難重重,危及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鞏固。四是農村衛生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素質降低。這些問題,互爲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影響了鄉村衛生組織的整體功能。(三)農村醫療機構的現狀,不能適應廣大農民醫療保健的需要。如何解決農民看病難呢?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證明由農民自己創造的合作醫療制度是解決農民看病難的最切實可行的出路。

我國經濟的發展逐步從以農補工轉型爲以工哺農。國家從2014年取消了延續幾千年的皇糧國稅,並對農民實施了種植補貼政策,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隨着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對生活水平和質量有了更高需求。對醫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村裏人平時有個小病小災的,也就到村裏的赤腳醫生那裏吊點水吃點藥就完事了,但攤上大病大災的就只有聽天由命了。鎮衛生院醫療設施水平都不夠,想醫醫不了;城區裏的醫院費用太高,

想看看不起。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農民每年只需交納20元的參保費,就能享受到看病統籌報銷補助的政策優惠。

四、精神生活方面。隨着經濟收入的增加,擺在村民面前

的不再是溫飽問題,而是村民文化素質和精神領域方面的諸多問題。村裏人專門從事種田的人很少了,基本上都是半工半農,家裏的田地被徵後只留有口糧田,農忙時請機械種植和收割,一般也就一兩天就完成了。廠裏上班的都是八小時工作制,所以空閒時間便多了許多。村民們聚在一起很自然地就打牌搓麻,一時間棋牌室林立燈火通明,賭博成風。這充分說明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領域急待豐富和提高,娛樂項目急需增加。1、 加強硬件建設。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農村鄉鎮有能力來建設一些公共文化場所,如:農家書屋,健身的器材和場地,農家電影院等。 2、重視農民的文化教育。上級部門應多開展一些“送文化下鄉”的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需要,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3、加強農村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實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改善教學條件,使農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學到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這必將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本站推薦相關範文:

關於失地農民現狀調研報告

縣農民收入現狀調研報告

關於農民素質狀況調研報告

失地農民生活現狀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農民創業現狀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