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旅遊產業調研報告多篇

旅遊產業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政府《關於開展重大課題調研的通知》(永通〔20_____〕 11號)文件要求,由縣人大副主任李茂春同志任組長,縣旅遊局局長楊希會、文體局支部書記畢金華、宣傳部文產辦主任劉景明、民宗局副局長範桂英等組成的調研組一行6人於9月13日至15日曆時3天先後深入德黨忙海湖aa景區、勐汞觀音洞、永康鎮仙根風景區、班卡的石洞寺、樹包塔、烏木龍的桑沼哩和金廠壩水庫等10大景區(點),對我縣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在實地踏看的基礎上,召開座談會4場,廣泛聽取了有關鄉鎮和景區管理人員的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據統計:2022年9月底我縣旅遊總人數爲9.16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8人,一日遊4.82萬人,佔總人數的52%。旅遊總收入達2138萬元。這些遊客多數是前來參加節慶、會議、商務和探親訪友,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觀光旅遊者並不多。

由於我縣基礎設施滯後、旅遊業起步晚,且發展緩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主要表現爲:

(一)規劃不完善,實施缺乏恆性。雖然在2000年制定了十年發展規劃,但是發展思路、發展重點和發展定位沒有很好地與實際結合,沒有與全局的發展有效對接,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特色不突出,發展措施空泛,建設資金難於籌措,導致規劃難於實施。如忙海水庫、勐汞觀音洞等景區景點未制定詳細規劃,影響了深度開發。

(二)投入不足,發展乏力。由於長期以來文化旅遊投資主體單一,多依賴各級財政投入,招商引資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機制,在具體運作中土地、稅收、項目審批、融資等方面難以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間資本進入文化旅遊產業領域。

(三)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由於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還未實現根本性轉變。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還不夠緊密,缺乏對文化旅遊資源進行統一挖掘、整理、研究、開發的專門機構,形成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三張皮現象。景點開發除靠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外,自身缺乏能力進行景點改造和服務功能的完善,缺乏發展活力和競爭力。

(五)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人才。目前我縣文化產業從創意、策劃,文化產品的生產、包裝和營銷各個環節都缺乏相應的人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需要。

(六)宣傳促銷經費不足,宣傳工作得不到深層次開展。由於我縣自身經濟基礎薄弱,各級給予發展旅遊業的資金不足,沒有專項資金對旅遊景區(點)投入開發,致使豐富的旅遊資源得不到深層次開發利用。爲此出現旅遊收入對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明顯。特別是在文化旅遊項目和產品的包裝、打造、宣傳、炒作、營銷方面,文化底蘊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娛樂性、競技性、趣味性、參與性的文化旅遊項目不多,民族建築、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節慶在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中融入不深,開發利用程度不夠。在宣傳促銷方面,沒有系統的宣傳促銷計劃,缺乏足夠的宣傳促銷經費和健全、長久、高效、新穎、密集的宣傳機制,未能把全縣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產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縣文化旅遊業整體知名度不高,輻射範圍狹窄。

二、重點開發的旅遊線路

旅遊開發的重點是以開發預期的效益爲基準,根據景區資源特色與開發價值,交通區位與景區開發建設依託的城鎮綜合服務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確定。從景區價值看,大雪山、aa級忙海湖景區、萬畝芒果園、仙根、觀音洞等景區(點)各有特點,可以形成優勢互補。

1、大雪山觀光、探險與科考旅遊地

開發條件:大雪山探險考古區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爲核心,包括周圍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麗的山區水資源。大雪山距縣城德黨約170公里,距市府臨滄90公里,景區內有成片的常綠闊葉林、奼紫嫣紅的杜鵑花海、氣勢壯觀的瀑布、險峻造型的地貌景觀,冬春季銀裝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萬千、變幻莫測的氣候等,共有高科研價值的珍稀動物466種,植物1639種,其中有豚鹿、黑冠長臂猿(滇西亞種)、綠色孔雀等爲代表的5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云南紅豆杉、長蕊木蘭、桫欏、千果欖仁、水青樹等爲代表的13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是觀光、探險、考察的旅遊勝地。

開放方向:在嚴格保護大自然和當地少數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發展以探險、科考、觀光休閒爲主的旅遊。

2、永德萬畝芒果園農業生態觀光旅(含仙根景區)遊區

按生態旅遊、商貿城鎮的要求,充分發揮永康自然、地理、區位諸多優勢,在對萬畝芒果園農業生態的開發中,結合對仙根景區的開發,建設營造萬畝芒果園生態觀光旅遊地,突出亞熱帶風情。隨着景區的進一步開發,逐步將萬畝芒果園生態旅遊、仙根景區、班卡樹包塔、石洞寺等景點連接成一條旅遊專線。

4、忙海湖、勐汞觀音洞休閒度假區

以勐汞觀音洞爲中心,將忙海水庫、觀音洞、溫泉連成一線,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風情、溫泉康體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藝精品等綜合一體發展目標的旅遊景區。

5、棠梨山森林公園。棠梨山屬縣級自然保護區,面積7333公頃,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積原始狀態的亞熱帶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及季風常綠闊葉林等生態系統。動植物類型繁多,植被豐富,可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團隊和馴化繁育野生動物等活動。目前,已有電視轉播塔,人行便道暢通,是旅遊、科考、居家休閒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園建設項目的提出主要是解決縣城居民日常休閒娛樂的一個場所,可結合松山公園的開發,在棠梨山鋪設遊路、建休閒亭等,適當時候引進一家二星級賓館,集住宿、娛樂、餐飲爲一體,填補縣城無休閒娛樂場所的空白。

三、要採取的措施

文化旅遊產業具有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增長速度快等優勢,在國家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內一些地區掀起了新一輪文化旅遊發展高潮,爲進一步促進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我們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一)統一思想,堅定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信心不動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發展的過程。高度認識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就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爲產品,旅遊市場就是推動文化產業建設的寬廣平臺,抓住雲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和旅遊經濟強省戰略的實施、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高度,正視差距,堅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奮力推進文化旅遊產業又快又好地發展。

(二)明確思路,協調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認識文化也是生產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要始終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公益性文化事業主要由政府來投資、管理,重點是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實現和保障廣大人民羣衆的基本文化權益,爲發展文化產業提供前提和基礎;經營性文化產業要按照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按市場規律辦事,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滿足人民羣衆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投入,夯實基礎。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確保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改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覆蓋全縣的較爲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對文化旅遊產業要加大政府的引導性投入。要根據文化旅遊產業項目對外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增加文化旅遊產業專項經費,用於規劃編制、項目包裝、宣傳促銷等。

(六)立足項目,拓寬投融資渠道。要積極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羣衆參與的發展模式,做好文化旅遊產業重點項目的篩選、論證、儲備和規劃包裝,強化招商意識、健全招商機制、落實招商責任、培植招商主體,按照市場規律多輪驅動,大膽進行資本運作,放大資本乘數效應,千方百計拓寬投融資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盤活各文化單位和旅遊景點的土地、品牌等潛在優勢資源,做大、做活、做優、做強存量部分;二是以改善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有實力、講信譽的民營企業進入文化旅遊產業領域;三是強化政府引導作用,用好縣政府的錢,集中財力實施重點突破,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社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七)務實創新,穩妥推進體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轉變,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實行政事分開、政企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開,加強宏觀調控,強化政府的政策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能。二是要分類指導,推進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國有經營性文化企業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三是要積極推進旅遊景區景點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改革,以優勢資源引資金、以優勢產權引資金、以優勢項目引資金,將景區景點的經營權依法有償出讓給國內外企業、組織或個人,按照統一規劃進行旅遊開發、建設和經營。

(八)營造環境,培養和引進一批人才。人才資源是文化旅遊資源中最活躍的核心因素,文化旅遊人才隊伍的整體質量決定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質量。要想方設法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經紀人、企業家來永德創業,通過培養和引進建設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場運行規律的複合型文化旅遊產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一支具有創新意識,能夠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藝術創作人才隊伍;建設一支基本功紮實、德藝雙馨的藝術表演人才隊伍;建設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間文化人才隊伍。

(九)加大外宣,營造和諧的發展氛圍。一是要創新文化旅遊宣傳促銷機制,找準宣傳載體。立足縣情,突出永德民族文化特點,打造文化藝術精品,如永德民歌精選、永德民間故事集、宣傳畫冊、景點專題宣傳片等,進一步物化宣傳工作。二是創新文化旅遊節會組織方式。充分發揮節會的宣傳促銷作用,突出特色,重點舉辦好以 桑沼哩節、芒果節勐汞觀音洞廟會等爲代表的文化旅遊節會,不斷創造新的熱點和亮點,聚集人氣。

四、效益分析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生態和社會效益兼備,經濟效益良好。一是以農業爲主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二是培育後續財源增長點;三是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起明顯的拉動作用;四是增加社會積累,把資源開發引入良性軌道;五是爲當地富餘勞力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六是滿足城鄉居民的旅遊慾望,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七是提升永德知名度和吸引力,對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第2篇】某縣發展旅遊產業的調研報告

旅遊產業在世界上被譽爲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在我國,旅遊產業是目前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而且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羣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消費結構將進一步由溫飽型、生存型向享受型、發展型轉變,旅遊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峯。正是看到了旅遊產業這種蓬勃發展的廣闊前景,近年來,全國各地一些具有良好旅遊資源稟賦的地區紛紛把旅遊產業作爲當地的支柱產業來抓,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一批又一批新興的旅遊景點景區如雨後春筍發展壯大起來。

__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榆林市東南部,瀕臨黃河,向東與山西省隔河相望,307國道穿境而過,是陝西通往華北、華東的橋頭堡和東大門。全縣轄8個鄉鎮,總人口8.3萬,國土面積418平方公里,是陝西人口較少、面積最小,最爲貧困的縣份之一,也是革命老區和新一輪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__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4.33億元,財政總收入2575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25萬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077元。

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帶領羣衆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始終是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的一項重大而艱鉅的任務。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經過反覆深入調研,明確提出要把發展旅遊產業作爲與開發煤炭資源並重的振興__的重要舉措來抓,並把旅遊興縣確立爲__經濟社會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得到了全縣上下廣泛認同。爲什麼選擇發展旅遊產業?怎樣發展旅遊產業?是本文要着重闡述的兩個問題。

一、爲什麼選擇發展旅遊產業?

首先,是因爲__擁有很好的發展旅遊產業的資源。其中第一大寶貴資源當屬__石城。石城的特點,或者說寶貴之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歷史非常悠久。__石城始建於五代北漢時期,當時爲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設__縣時爲縣治所在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二是構造特別獨特,全城皆由青石包砌而成。這種獨特的構造使得石城儘管歷經千年風雨侵蝕,戰火摧殘。但城垣及城內佈局仍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其蘊藏的珍貴价值正如專家所言:“在陝西乃至全國的古代城防建築中,以青石包砌的情況並不多見,__石城作爲其中的一員,其延時之久(五代至清)和現狀之完整都是全國鮮見的”。也正基於此,__石城20__年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是文化內涵非常豐富。作爲過去的縣治所在地,石城雖然不大,但卻“五臟俱全”,加之又始終兼有邊防要塞的功能,因而在石城人們不僅可以考察古代邊防要塞的軍事文化以及封建官衙文化,還可以領略陝北的建築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四是自然面貌雄偉而奇險。石城東臨黃河,西北以石壑爲塹,南有一條石徑與現在的縣城曲屈相連,地形非常險要,易守難攻,素有“銅__”之稱。登上城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觀景象盡收眼底,溝壑縱橫、雄渾粗獷的黃土高原風光一覽無餘。使人至此,無不爲之感到一種強烈地震撼。黃河是我們發展旅遊產業的第二大寶貴資源。雖然黃河沿岸的縣和市非常多,但在黃河中上游地區能夠發展旅遊產業的卻並不多。我縣丁家灣鄉拐上村沿黃河有一處地方叫做大同磧,對面即是在全國享有盛名的山西磧口古鎮。黃河在此處上下200多米範圍內變爲僅100多米寬,而且這200多米還有落差,因而造成了河水在此處洶涌澎湃、濤聲震天,其氣勢不亞於壺口瀑布,同時又具有壺口瀑布所不具有的一個優點就是可以在此漂流,這對於那些喜歡刺激、喜歡冒險的年輕人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橫溝溫泉是我們發展旅遊產業的第三大寶貴資源。橫溝溫泉目前日流量3000多立方米,水溫39℃,是目前西至我市定邊縣、東至山西太原範圍內獨一無二的溫泉,而這一範圍內潛在着大量具備高端消費能力的遊客。除了這三大寶貴資源外,__還是毛主席和黨中央轉戰陝北最後離開的地方,還是當代著名作家柳青以及中國當代特級剪紙藝術大師賈四貴和陝北民歌大師張天恩的故鄉等等,這些也都是我們發展旅遊產業可資依託的寶貴資源。總之,__的旅遊資源稟賦是很優越的,在不大的面積上集中了文物、人文、自然、紅色革命等多種旅遊資源,而且這些資源在時空上立於黃土高原和黃河這個大背景之下,千百年積澱下來的“兩黃文化”將爲這些旅遊資源的開發注入強大的生命力,從而爲其開闢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次,是因爲我們迎來了發展旅遊產業的寶貴機遇。可進入性是影響旅遊產業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特別在個性休閒化度假旅遊日益取代傳統的團隊旅遊而成爲旅遊主導形態的今天,是否靠近高速公路對遊客旅遊目的地的選擇起着關鍵性的影響。而國家規劃建設的青銀高速(青島至銀川)已全線貫通,太中銀鐵路(太原至銀川和中衛)也將於20__年建成通車,交通問題不但從根本上得以解決,而且還將成爲我們發展旅遊產業以及其他產業的一大優勢。更爲關鍵和重要的是,青銀高速貫通以後,將使得我縣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以__爲中心,向東一天可到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兩個半小時可至太原、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向西四個小時可至擁有美麗沙湖的銀川;向南三個小時可至革命聖地延安,四個小時可至壺口瀑布,六個小時可到世界文化古都西安;向北一個半小時可至西北最大的道教聖地佳縣白雲山,兩個小時可至塞外歷史文化名城榆林,三個小時可至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也就是說,__基本上處於衆多已經開發成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旅遊景區和景點的半天旅遊圈的中心部位,將是未來多條旅遊線路的重要節點。這爲我們依託這些熱點景區和景點,借勢發揮、借力打力,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__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加快開發進程,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再次,是因爲旅遊產業本身的特點更加適合__的縣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利於緩解就業壓力。__雖然人口不多,但人口密度居全市第一,加之過去經濟一直比較落後,導致就業渠道相對較窄、人們的就業觀念也相對比較落後,使得縣委、縣政府在就業問題上一直面臨很大的壓力。而旅遊產業是一項

綜合性、關聯性非常強的產業,通過發展旅遊產業,不僅可以帶動餐飲、住宿、交通運輸等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同時由於這些行業就業和創業的門檻相對較低,從而又能進一步促進就業、刺激創業,因而不僅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而且有利於增加羣衆收入,促進社會和諧。二是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由於自然條件的極度惡劣,加之交通的不便、經濟的落後,導致__老百姓的思想觀念一直比較封閉保守,併成爲制約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旅遊產業具有經濟文化一體性的特點,通過發展旅遊產業,不僅可以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從而有利於加快__對外開放的步伐,擴大__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爲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與環境。三是有利於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__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全縣地形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如何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的問題。而旅遊產業是一項綠色產業,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和壓力較小,可以有效地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有利於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第四,是因爲服務全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設的需要。特色文化大市是市委、市政府確定要奮鬥建設的三大目標之一。那麼,什麼是特色文化大市?如何來建設特色文化大市?要回答這些問題殊非易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對文化遺產進行挖掘、保護和開發,並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其形式和內容,使之真正成爲永不衰竭的推動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我們所要建設的特色文化大市的非常重要的內容和目標之一。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堅持一手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展示,一手抓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就後者而言,我們在實踐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的依託物質文化遺產來發展旅遊產業、通過發展旅遊來保護和傳承、傳播文化的範例,比如鎮北臺、紅石硤、白雲山等,但這些相對於我市廣闊的國土面積、豐厚的文化遺存來講,仍顯得有些單薄,也與我們所要建設的特色文化大市目標相距甚遠,非常有必要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氣魄把一些文化遺存集中度高的地區納入到全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設特別是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而__無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前所述,全市像__這樣集如此衆多而獨特的文化旅遊資源於一身的縣份並不多。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選擇發展旅遊產業,不僅是__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服務全市發展大局特別是特色文化大市建設的需要。

二、怎樣發展旅遊產業?

(一)發展的原則及思路。

(1)、堅持“大手筆策劃、高起點規劃”。有沒有一個好的策劃和規劃,直接決定着一個景區或一個景點的開發和建設的品位乃至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爲旅遊資源特別是文物旅遊資源往往具有唯一性,一旦開發失誤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2)、堅持突出重點,先易後難。由於我們的人力、精力、特別是財力和經驗有限,不可能全面開花,所以必須要循序漸進,先行啓動那些投入小、難度小、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再逐步啓動那些投入和難度相對較大的項目。

(3)、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開發。旅遊產業的綜合性、關聯性很強,要求政府必須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但同時旅遊產業的專業性也很強,而且往往投入巨大,政府既沒有財力、更缺乏能力大包大攬,必須走招商引資的路子。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搞好策劃規劃、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具體的項目開發必須交由那些有實力的、專門從事旅遊產業的企業去搞。

(4)、堅持“高檔次建設、精品化開發”。旅遊產業具有“贏家通吃”的特點,精品旅遊景區或景點的遊客往往人滿爲患,可持續發展能力很強,反之則舉步維艱,陷入惡性循環。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精品意識,並將這種意識貫穿開發和建設的始終,而決不能因一時之困難隨意降低標準。

(5)、堅持走互利共贏、區域合作,打造精品旅遊線路的路子。加強與我市的米脂縣、佳縣以及山西的柳林縣、臨縣等相鄰縣份的合作,打造紅色旅遊、黃河風情遊、古城(鎮)遊等精品旅遊線路。

(6)、堅持走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路子。正確處理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係,始終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加快開發,在科學開發中促進保護。

(二)發展目標。按照“兩年打基礎,三年搞建設”的總體要求,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全縣旅遊產業初具規模,並在全省乃至全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旅遊產業真正成爲__興縣富民的一項重要支柱產業。

(三)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成立全縣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常務副縣長及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公、檢、法以及文化、財政、經發、交通、水利、林業、環保、供電等相關部門爲成員單位,爲促進旅遊產業加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2)充實力量。給文化局加掛旅遊局的牌子,同時增加編制,充實人員,明確職責,確保這項工作能夠健康有序地推進。

(3)加大投入。從20__年開始,縣財政每年預算200萬元用於全縣旅遊產業發展,同時積極爭取中省市投資以及從金融機構融資。

(4)加強宣傳。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加大對我縣發展旅遊產業的宣傳力度,以達到在統一全縣幹部羣衆思想的同時,贏得中、省、市等有關部門的支持,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標,經過努力,截至目前,我縣旅遊產業發展已經取得了好於預期的初步成效,特別是在招商引資上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在經過爲期三個月的實地考察後,擁有上市

公司西藏旅遊股份和雅魯藏布江旅遊航線的北京國風文化旅遊集團已與我縣就__石城、黃河漂流、橫溝溫泉三個旅遊項目的開發簽訂了開發協議,規劃設計、徵地等各項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屆時,__將真正成爲榆林特色文化大市的重要支柱之一和黃河沿線上一顆璀璨的旅遊明珠。

【第3篇】旅遊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爲促進我縣旅遊產業快速發展,xx月xx日,縣政協經濟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採取實地考察、聽取彙報、座談討論等方式,對我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緊緊圍繞“山水休閒勝地”的目標定位,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生態休閒旅遊,全縣旅遊業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

1、旅遊基礎設施初具規模。目前,我縣已建成了aa級景區皖東烈士陵園和aaaa級景區白鷺島生態旅遊區等2個旅遊景點,打造了林橋苗木花卉生態園、景華農業生態園、金斗農業生態園等3個農業生態園。通往各主要景區、景點的路網基本建成,景區內的水、電、路、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齊全,功能配套,能夠基本滿足遊客對旅遊基礎設施的要求,促進了旅遊資源優勢向旅遊經濟優勢的轉化。

2、旅遊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目前,我縣已入駐了旅行社4家;發展了星級旅遊飯店1家、星級農家樂8家、星級旅遊餐館3家、旅遊定點餐館3家;培育了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6家;興建了一批旅遊娛樂和購物場所,形成了功能較爲齊全的旅遊服務體系,具備了一定的旅遊接待能力。

3、旅遊拉動作用逐漸增強。據統計,我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29.6萬人次,同比增長32%;實現旅遊收入2.7億元,同比增長33%。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我縣餐飲、住宿、商貿、交通、娛樂、通信、種植和養殖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城鄉的統籌發展。

二、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我縣旅遊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主要得益於縣委、政府採取的多項措施,積累了許多有益經驗。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遊產業發展,組建了來安縣旅遊業攻堅指揮部,加強對全縣旅遊業的宏觀管理、指導和協調,爲培育和發展來安旅遊產業提供了組織保障。對投資萬元以上的重點旅遊項目實行“五個一”的工作機制;堅持每週一調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旅遊項目推進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爲旅遊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堅持規劃先行。結合我縣實際,重金聘請專家高標準編制了《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推出了十大旅遊精品項目,爲培育和發展旅遊產業提供了科學指導,爲“五色兩核三帶四區”旅遊發展佈局的實施,提供了科學的建設依據。

三是堅持項目推動。通過加大旅遊項目的招商和幫辦力度,推動和促進了一批重大旅遊項目的成功落地和順利實施,帶動全縣旅遊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統計,,我縣規劃實施的旅遊項目多達35個,其中續建項目12個,新建項目23個。目前,黃大圩溼地公園、龍窩寺森林公園、蓮花湖旅遊開發等5個項目正在籌建當中。

四是堅持品牌帶動。根據xx獨特的資源優勢,堅持打造“xx”旅遊品牌。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以生態休閒旅遊爲主題,常年在《xx日報》、《xx晚報》和xx電視臺對我縣xxxx生態旅遊度假村進行宣傳,使xxxx的遊客每年都保持遞增16%以上。多次在xx、xx、xx、xx、xx等地舉辦旅遊推介會,有效地推動和激活了客源市場,使來安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吸引力進一步增強。今年x月成功舉辦的中國“第x屆xxxx生態文化旅遊節”,充分展現了“xxxx,xx”的新形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五是堅持資金投入。近年來,縣政府投資xxx萬元實施了xx烈士陵園改造工程,對陵園廣場、紀念館等基礎設施進行改建,豐富了景點內涵,提高了服務檔次。縣交通、民宗、文體、水利等部門政府性投資xxxx萬元,用於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投資x億元開發了一批鄉村旅遊、休閒旅遊、城市快捷酒店等多元化旅遊新產業。今年以來,縣財政還先後撥付旅遊業發展專項資金總計xxx萬元,用於獎勵和開展旅遊景區創建和農家樂創建、第x屆xxxx生態文化旅遊節。

三、我縣旅遊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通過近幾年來的努力,我縣旅遊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目前,通往部分景區、景點的道路大多等級低,尚處於路窄彎多不平坦的狀況,車輛進出不便,存在潛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2、旅遊產業要素制約依然存在。在項目引進和推進中,因土地指標緊缺,導致一些重大旅遊項目建設艱難;因資金和相關手續辦理等原因,致使部分項目進展緩慢,嚴重製約着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

3、旅遊資源與文化融合有待挖掘。部分旅遊景區項目內容過於單調,停留在觀光層次,對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文化含量明顯不足;以歷史人物、歷史古蹟、歷史遺蹟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特色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對人文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

4、旅遊產業化整體水平有待提高。旅遊產業鏈尚未形成,滿足不同類型、不同規模遊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較差;旅遊商品研發深度不夠,旅遊商品市場不成規模。

5、旅遊行政執法開展困難。我縣還沒有成立旅遊執法和監管機構,旅遊行政執法、旅遊服務質量監督檢查、旅遊投訴案件處理等工作無法開展。

四、推進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快速增長的經濟總量,爲我縣旅遊業發展積蓄了後勁;省政府去年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的實施意見》,更爲我縣旅遊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些有利時機,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現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

1、進一步提高認識,充分認識發展旅遊產業的重要意義。縣政府要把旅遊產業提升到支柱產業的重要位置來抓,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各項措施,確保旅遊產業實現科學發展;要強化旅遊部門的職責,使旅遊管理部門在旅遊資源的保護、利用、開發和管理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推進各項工作全面落實;要建立健全旅遊產業發展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和激勵機制,嚴格考覈兌現,實行重獎重罰,充分發揮各地各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強力推進旅遊產業發展,真正形成部門聯動、齊抓共建、合力發展的良好局面。

2、進一步解放思想,切實優化旅遊產業發展投融資環境。認真研究制定稅收、土地、產業扶持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越的條件,吸引有實力的客商到我縣投資開發旅遊產業。強化主體意識,用產業化的思維和市場化的運作手段,大膽引進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參與旅遊產業發展,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3、進一步加強規劃,統籌謀劃好旅遊產業的持續發展。

堅持先規劃後建設原則,根據《來安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制定旅遊項目專項規劃,對各類景點、服務設施進行科學佈局;積極探索旅遊項目與農業項目捆綁,緩解土地指標壓力的新形式,切實加強對旅遊項目規劃、建設的深層次管理。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對各景區實行分級管理、分級開發、分級保護,避免生態資源遭到破壞。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實行旅遊資源分段分批開發,避免一哄而上、低效開發、浪費資源,確保資源與環境的永續利用。

4、進一步加大投入,切實增加旅遊產業政策性投入。通過加強旅遊項目編制上報工作,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更多的旅遊項目資金;緊緊圍繞重點景區、田園風光線路,加緊編制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項目,積極爭取各級項目資金,確保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縣財政每年都要列支旅遊發展專項資金,並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年增加,以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產業建設的積極作用。林業、農業、交通、發改、水利、建設等部門要把天然林保護、農業綜合開發、鄉村公路、農村能源、水利建設等專項資金的安排使用與發展旅遊業結合起來,有效整合建設資金,切實推進旅遊產品的開發建設。

5、進一步突出重點,切實提升旅遊產業發展的層次。完善xxxx生態旅遊區和xx烈士陵園接待設施和遊樂功能,整合旅遊資源,實現綠色旅遊與紅色旅遊有機緊密結合。督促指導白鷺島大酒店、金太陽大酒店和來城新區大酒店等高星級旅遊飯店加快建設和申報評星工作,提升我縣旅遊接待檔次。加快舞彩國際生態旅遊項目推進步伐,打造“休閒度假的高端產品”。要注重加強與周邊地區的旅遊區域合作,形成旅遊精品線路。此外,還應採取集中培訓、委託培養、外出參觀等多種形式,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提升服務技能和水平。

6、進一步挖掘潛力,拓展豐富旅遊產業發展文化內涵。堅持舉辦xxxx生態文化旅遊節、旅遊項目推介會,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展示來安的發展魅力、城市品味,文化底蘊。加強旅遊商品的開發,着力培育旅遊商品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和專業市場,開發一批具有來安特色、市場前景廣闊的旅遊商品。推進參與式文化旅遊項目,鼓勵開展民風民俗民樂展示,促進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

7、進一步規範秩序,切實加強對旅遊產業的行政執法。成立專門機構,配齊、配強旅遊行政執法人員,落實執法經費、配備交通工具,爲旅遊行政執法提供人員、資金上的保障。健全旅遊市場綜合治理機制,定期會同公安、工商、衛生等部門對旅遊市場進行專項治理整頓。加強對景區(點)的監管力度,完善旅遊安全應急預案,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淨化旅遊市場。

【第4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根據區委、區政府關於打造全區文化旅遊產業的會議要求,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本鄉實際,緊扣調研內容,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文化旅遊產業調研活動。

一、樂居鄉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

一是產業優勢。蘋果、水稻田園風光獨具特色,爲發展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是基礎設施優勢。全鄉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溝渠縱橫交錯,抗旱水窖遍佈地塊,爲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區位優勢。昭大公路貫穿南北,漁洞水庫專用線途徑樂居、上街兩個村,灑漁河煙柳與樂居、上街兩個村遙遙相望。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容易進入過往遊客的視線;

四是幹部優勢。有兩支好的幹部隊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幹事的村級幹部隊伍,一支是作風硬、吃得苦、能力強的鄉級幹部隊伍,爲宣傳樂居和服務遊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羣衆優勢。廣大純樸、勤勞、善良的樂居人民,爲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樂居文化旅遊產業的定位

根據樂居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認爲樂居的文化旅遊產業可定位於:

一是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服務等三種產業於一體,順應了人們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發展種植業觀光旅遊。可以依託科技示範園,組織青少年開展“農村科技夏令營”活動,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可以結合昭大公路沿線引導羣衆發展庭院果園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動,推動農村旅遊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2、發展水面養殖業觀光旅遊。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庫、桃樹井水庫從事水產養殖,還可以在水庫周圍添置一些必要的設施,方便遊客垂釣和打撈;還可以設置餐廳,讓遊客自己品嚐勞動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是發展地方民俗風情體驗旅遊。樂居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農村的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遊。一年一度的新觀音廟會,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個地方。老的燒香拜佛,年輕的唱歌嬉戲、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對遊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遊。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風俗,以農村老年協會爲載體,不斷豐富羣衆文藝生活,體現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農村飲食文化旅遊。品嚐風味餐飲是旅遊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爲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於“土”和“特”,樂居的野菜、豆乾、臘肉遠近聞名,對過往遊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業。以樂居大河土地整理項目爲契機,順河綠化,打造“樂居煙柳”風姿,使之與綠油油的稻田相依爲伴,真正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三、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建議:

1、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區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區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遊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道路通訊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遊項目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幫助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的旅遊文化資源。

2、要加大對農村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強化文化旅遊功能。

3、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遊品的開發。一是要篩選出能顯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旅遊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裝的基礎上,按照旅遊品的要求對一些民間藝術品或古建築物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旅遊產業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4、要注重文化旅遊隊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鄉文化站的職能作用,千方百計吸引旅遊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的農村旅遊從業人員隊伍,爲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5篇】區旅遊產業調研報告

導語: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發展優勢,已成爲實現全區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下面小編精心準備了區旅遊產業調研報告,希望大家喜歡!

根據區委、區政府關於打造全區文化旅遊產業的會議要求,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本鄉實際,緊扣調研內容,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文化旅遊產業調研活動。

一、樂居鄉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

一是產業優勢。蘋果、水稻田園風光獨具特色,爲發展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是基礎設施優勢。全鄉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溝渠縱橫交錯,抗旱水窖遍佈地塊,爲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區位優勢。昭大公路貫穿南北,漁洞水庫專用線途徑樂居、上街兩個村,灑漁河煙柳與樂居、上街兩個村遙遙相望。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容易進入過往遊客的視線;

四是幹部優勢。有兩支好的幹部隊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幹事的村級幹部隊伍,一支是作風硬、吃得苦、能力強的鄉級幹部隊伍,爲宣傳樂居和服務遊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羣衆優勢。廣大純樸、勤勞、善良的樂居人民,爲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樂居文化旅遊產業的定位

根據樂居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認爲樂居的文化旅遊產業可定位於:

一是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服務等三種產業於一體,順應了人們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發展種植業觀光旅遊。可以依託科技示範園,組織青少年開展“農村科技夏令營”活動,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可以結合昭大公路沿線引導羣衆發展庭院果園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動,推動農村旅遊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2、發展水面養殖業觀光旅遊。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庫、桃樹井水庫從事水產養殖,還可以在水庫周圍添置一些必要的設施,方便遊客垂釣和打撈;還可以設置餐廳,讓遊客自己品嚐勞動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是發展地方民俗風情體驗旅遊。樂居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農村的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遊。一年一度的新觀音廟會,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個地方。老的燒香拜佛,年輕的唱歌嬉戲、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對遊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遊。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風俗,以農村老年協會爲載體,不斷豐富羣衆文藝生活,體現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農村飲食文化旅遊。品嚐風味餐飲是旅遊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爲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於“土”和“特”,樂居的野菜、豆乾、臘肉遠近聞名,對過往遊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業。以樂居大河土地整理項目爲契機,順河綠化,打造“樂居煙柳”風姿,使之與綠油油的稻田相依爲伴,真正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三、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建議:

1、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區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區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遊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道路通訊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遊項目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幫助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的旅遊文化資源。

2、要加大對農村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強化文化旅遊功能。

3、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遊品的開發。一是要篩選出能顯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旅遊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裝的基礎上,按照旅遊品的要求對一些民間藝術品或古建築物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旅遊產業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4、要注重文化旅遊隊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鄉文化站的職能作用,千方百計吸引旅遊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的農村旅遊從業人員隊伍,爲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6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根據區委、區政府關於打造全區文化旅遊產業的會議要求,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本鄉實際,緊扣調研內容,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文化旅遊產業調研活動。

一、樂居鄉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

一是產業優勢。蘋果、水稻田園風光獨具特色,爲發展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是基礎設施優勢。全鄉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溝渠縱橫交錯,抗旱水窖遍佈地塊,爲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區位優勢。昭大公路貫穿南北,漁洞水庫專用線途徑樂居、上街兩個村,灑漁河煙柳與樂居、上街兩個村遙遙相望。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容易進入過往遊客的視線;

四是幹部優勢。有兩支好的幹部隊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幹事的村級幹部隊伍,一支是作風硬、吃得苦、能力強的鄉級幹部隊伍,爲宣傳樂居和服務遊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羣衆優勢。廣大純樸、勤勞、善良的樂居人民,爲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樂居文化旅遊產業的定位

根據樂居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認爲樂居的文化旅遊產業可定位於:

一是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服務等三種產業於一體,順應了人們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發展種植業觀光旅遊。可以依託科技示範園,組織青少年開展“農村科技夏令營”活動,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可以結合昭大公路沿線引導羣衆發展庭院果園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動,推動農村旅遊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2、發展水面養殖業觀光旅遊。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庫、桃樹井水庫從事水產養殖,還可以在水庫周圍添置一些必要的設施,方便遊客垂釣和打撈;還可以設置餐廳,讓遊客自己品嚐勞動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是發展地方民俗風情體驗旅遊。樂居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農村的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遊。一年一度的新觀音廟會,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

個地方。老的燒香拜佛,年輕的唱歌嬉戲、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對遊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遊。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風俗,以農村老年協會爲載體,不斷豐富羣衆文藝生活,體現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農村飲食文化旅遊。品嚐風味餐飲是旅遊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爲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於“土”和“特”,樂居的野菜、豆乾、臘肉遠近聞名,對過往遊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業。以樂居大河土地整理項目爲契機,順河綠化,打造“樂居煙柳”風姿,使之與綠油油的稻田相依爲伴,真正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三、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建議:

1、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區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區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遊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道路通訊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遊項目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幫助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的旅遊文化資源。

2、要加大對農村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強化文化旅遊功能。

3、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遊品的開發。一是要篩選出能顯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旅遊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裝的基礎上,按照旅遊品的要求對一些民間藝術品或古建築物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旅遊產業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4、要注重文化旅遊隊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鄉文化站的職能作用,千方百計吸引旅遊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的農村旅遊從業人員隊伍,爲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7篇】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

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1

文化旅遊產業是新形勢下的朝陽產業,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點和產業xx縣的強大引擎。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發展優勢,已成爲實現全縣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爲深入瞭解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狀況,近期,縣政協組織調研組深入旅遊景點和文化經營場所,通過現場查看、走訪瞭解、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建設特色文化縣、發展旅遊重點縣爲目標,以提高城鄉羣衆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強文化旅遊產業整體實力爲落腳點,根據省、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要求,結合全縣文化資源稟賦,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態等方面的優勢,着力加強“一區兩園”(華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傳承創新區、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努力構建具有臨澤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傾力打造“中國棗鄉·七彩丹霞·戈壁水鄉·紅色聖地”旅遊名片,全力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至目前,全縣共有文化產業經營單位93家。省級文化產業園——丹霞文化產業園按照“三大板塊兩環五區”(即:核心地質遊覽板塊、絲路文化體驗板塊、民俗風情板塊,丹霞地質遊覽環、絲路文化體驗環,丹霞地質觀光區、入口門景區、文化體驗區、運動娛樂區、民俗體驗區)的總體格局,各項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依託昭武古城、西遊傳說遺蹟、丹霞山、丹霞廣場和紅西路軍梨園口戰役紀念館,以保護生態環境、塑造城市景觀、培育特色文化產業爲目標,以紅色聖地、田園風光、生態休閒、健身娛樂、國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風情於一體的縣級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各項基礎設施已全面啓動。同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發展氛圍進一步濃厚。自20xx年以來,成功舉辦“激情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臨澤篇”演出;連續三年舉辦“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旅遊文化藝術節,組織開展了“紅旗飄飄”紅歌傳唱、“親近大沙河,感受生態美”萬人休閒健身跑步活動、“棗鄉情”民族交響音樂會、“生態臨澤”書畫攝影展等文化藝術活動,在繁榮城鄉文化生活的同時,提升了臨澤的文化軟實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20xx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780萬元,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1、05%。建成大沙河生態旅遊景區、七彩丹霞旅遊景區、梨園口戰役紀念館、雙泉湖景區、香古寺景區等一批省內外知名旅遊景區,其中,丹霞景區被命名爲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梨園口戰役紀念館被批准爲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雙泉湖、香古寺景區被命名爲國家2a級旅遊景區,雙泉湖、黑河煙林被命名爲國家水利風景區;建成星級旅遊飯店4家,發展特色“農家樂”85家。20xx年,全縣接待遊客7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8、9%,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7億元,比上年增長88、5%。

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化旅遊規劃相對滯後。近年來,全縣文化旅遊產業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還缺少一個統一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旅遊與文化及相關產業融合度不高,文化帶旅遊、旅遊促文化的發展機制還未形成,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目標、結構框架還不甚清晰,文化旅遊產業結構不合理,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沒有顯現出來。

2、規模偏小缺乏項目支持。文化企業數量、規模、經營呈現“小、散、亂”的狀態,經濟效益不夠理想;文化產業在招商引資、基礎建設方面還沒有大的項目和資金支撐,發展只停留在“小打小鬧”上。旅遊資源開發遲、開發程度低,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旅遊產業開發仍處於起步開發、夯實基礎、加強培育的階段。

3、市場主體不強要素不健全。文化產業市場發育不健全,以個體經營居多,傳統項目比重大,上檔次的綜合性經營場所少, 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旅遊資源分屬於條塊多頭管理,主管部門、鄉鎮自身投資能力弱,融資渠道相對較窄,一些旅遊資源開發建設進展緩慢;旅遊六大產業要素還不夠匹配,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滿足旅遊發展的需求,“過境遊”與“過夜遊”比例失調,旅遊對相關行業的拉動作用還不明顯。

4、文化旅遊骨幹人才嚴重短缺。全縣文化旅遊從業人員數量少,業務素質較低,全縣最大的文化經營企業丹霞旅遊公司,經營管理人才嚴重不足;文化旅遊產業高端人才如文化創意、市場營銷、投融資、企業管理等人才嚴重缺乏,制約了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

三、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緊緊抓住全省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機遇,突出宜居宜遊首位產業,着力建設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和知名旅遊景區,培育一批骨幹文化旅遊企業,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遊產品品牌,加快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使文化旅遊產業成爲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一)科學編制規劃,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提供依據

立足現有自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底蘊和地域人文景觀,堅持前瞻性、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科學編制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全縣未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指導方針、戰略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在全面落實政府批准的《張掖丹霞地質公園七彩丹霞景區規劃》的基礎上,精心做好華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傳承創新區、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並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複建設,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

(二)拓寬融資渠道,加快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需要一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的項目作爲示範和支撐。要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託地方獨有或特有資源,以“蘭洽會”、深圳“文博會”、“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爲平臺,積極實行“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實施重點招商,精確招商,吸引具實力、有品牌的企業投資文化產業。要放寬旅遊市場準入,按照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和“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採取旅遊資源入股、轉讓、租賃、承包等多種經營方式,構建多元化旅遊開發投入機制,加大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的擔保力度,鼓勵引導國家、集體、個人、外商等多種經濟成份投資開發旅遊景區基礎設施、服務配套設施和經營性旅遊項目。加快啓動xx縣丹霞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市場化運營,整合文化旅遊資源,搭建投融資平臺。爭取實施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護傳承創新國家級綜合示範區項目,精心做好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縣文化館擴建、xx縣數字放映廳等項目建設,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搭建平臺。開通七彩丹霞至大沙河景區旅遊快速通道,建設丹霞旅遊小鎮,以七彩丹霞、大沙河景區、黑河溼地爲支撐,精心培育丹霞奇觀、綠洲風貌、生態景觀、紅色聖地爲主的精品旅遊線,完善xx縣城遊客集散中心服務功能,開發雙泉湖休閒旅遊度假基地,完善旅遊服務要素市場,延伸旅遊產業鏈條,培育臨澤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深入挖掘資源,積極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發掘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深入研究“塞上江南”、“絲路明珠”中國第三階梯才能看到的南國景觀、七彩丹霞、綠洲、溼地、戈壁、沙漠等多彩的生態文化、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和中國棗鄉品牌文化,並加以挖掘運用,着力打造以“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旅遊文化藝術節、“四月八”廟會爲主的節會文化品牌;以七彩丹霞、西遊遺蹟、峽谷奇觀爲主的旅遊文化品牌;以戈壁水鄉、黑河溼地爲主的生態文化品牌;以精品玉米制種、現代設施農業爲主的農耕文化品牌;以梨園口戰役紀念館、汪家墩戰鬥遺址爲主的紅色文化品牌。實施“棗鄉·丹霞”宜居宜遊宣傳文化工程,積極組織開展新聞採訪交流、文藝創作採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傳播活動,促進“中國棗鄉”文化品牌形象的傳播,使旅遊者充分體驗和感受臨澤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亮的文化形象,充分體驗多彩的民俗風情,充分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康體養生和驚險快樂之美。

(四)強化宣傳營銷,以旅遊業推進文化深度交流

以打造“中國棗鄉·七彩丹霞·戈壁水鄉·紅色聖地”四張名片、提升臨澤整體旅遊形象爲目標,採取“政企聯手、部門聯合、區域聯動”的手段,整合資源和資金,加大旅遊宣傳營銷力度。

一、是強化主流媒體宣傳。

運用網絡、電視等現代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大、影響力高的特點,加大在央視、甘肅衛視、旅遊專業網站的廣告宣傳力度;做好臨澤旅遊網及a級景區和星級賓館旅遊網與旅遊專業網站聯網對接,積極開展聯網營銷。

二、是強化戶外宣傳。

繼續做好國內重點城市機場、車站及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張掖丹霞及臨澤旅遊宣傳廣告,積極協調在高速公路臨澤出入口及國道、省道xx縣鄉公路沿線設置完善旅遊景區交通導覽指示牌;在高速公路臨澤出入口等處設置遊客諮詢服務檯,旅遊旺季免費發放《臨澤旅遊指南》明白卡。

三、是強化節會宣傳。

精心設計製作一本《臨澤風光》畫冊、一張《臨澤自駕遊地圖》和一張《臨澤旅遊指南》明白卡,參加國內“旅交會”、經貿洽談會等宣傳推介活動,努力拓展對外宣傳空間;堅持每2—3年承辦一次高規格、有一定影響力的旅遊文化節會或重大活動,提升臨澤整體形象,擴大對外知名度。

四、是加強區域合作。

組織重點旅遊經營單位主動到周邊及重點客源地搞宣傳促銷、搞區域合作,加強與周邊省區市和市內外旅行社的聯繫溝通,聯手宣傳促銷、聯合開發市場,構建資源共享、市場共推、優勢互補的旅遊發展新格局,實現區域旅遊發展合作共贏。

(五)重視人才培養,提高文化旅遊隊伍整體素質

加強文化旅遊經營人才、企業家隊伍建設,培養造就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建立健全文化旅遊人才培養引進機制,通過“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等方式,提升現有文化旅遊產業管理和經營人員的素質,依託全國知名高校委託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文化旅遊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穩定和加強基層文化管理隊伍,壯大民間文化演藝隊伍,培育一支文化資源研究隊伍。實行靈活寬鬆的引進政策,重點引進創新團隊、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鼓勵社會人才投身文化旅遊建設,深化職稱評審改革,實現非公有制文化旅遊企業人員在評定職稱、參與培訓、申報項目、表彰獎勵等方面同等對待。

(六)建立互動機制,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跨越發展

圍繞省、市建設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範基地“核心區”的目標,建立旅遊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融合機制,推進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 “規劃上統籌編制、政策上統一扶持、項目開發上統一打造、市場開拓上統一推介、人才培養上統一培訓”的文化帶旅遊、旅遊促文化的良性循環。圍繞絲綢之路文化和臨澤鮮明的地域文化資源,把文化元素貫穿到旅遊景區項目設計、建設、管理、營銷、服務的各個環節,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於“食、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之中,用文化包裝旅遊項目,增強旅遊的魅力、活力、吸引力,提升旅遊的內涵和核心競爭力;發揮旅遊傳播、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爲實現文化產品價值創造消費市場。編排地方特色演藝劇目,搭建演藝平臺;扶持開發刺繡、烙畫、剪紙、麪塑、葫蘆雕刻等地方文化特色旅遊商品及小包裝便攜式地方土特產品,提高旅遊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旅遊與體育、農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豐富旅遊內容,增加旅遊產品,延伸旅遊產業鏈條。

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2

根據區委、區政府關於打造全區文化旅遊產業的會議要求,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本鄉實際,緊扣調研內容,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文化旅遊產業調研活動。

一、樂居鄉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

一是產業優勢。蘋果、水稻田園風光獨具特色,爲發展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是基礎設施優勢。全鄉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溝渠縱橫交錯,抗旱水窖遍佈地塊,爲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區位優勢。昭大公路貫穿南北,漁洞水庫專用線途徑樂居、上街兩個村,灑漁河煙柳與樂居、上街兩個村遙遙相望。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容易進入過往遊客的視線。

四是幹部優勢。有兩支好的幹部隊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幹事的村級幹部隊伍,一支是作風硬、吃得苦、能力強的鄉級幹部隊伍,爲宣傳樂居和服務遊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羣衆優勢。廣大純樸、勤勞、善良的樂居人民,爲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樂居文化旅遊產業的定位

根據樂居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認爲樂居的文化旅遊產業可定位於:

一是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服務等三種產業於一體,順應了人們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發展種植業觀光旅遊。可以依託科技示範園,組織青少年開展“農村科技夏令營”活動,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可以結合昭大公路沿線引導羣衆發展庭院果園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動,推動農村旅遊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2、發展水面養殖業觀光旅遊。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庫、桃樹井水庫從事水產養殖,還可以在水庫周圍添置一些必要的設施,方便遊客垂釣和打撈。還可以設置餐廳,讓遊客自己品嚐勞動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是發展地方民俗風情體驗旅遊。樂居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農村的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遊。一年一度的新觀音廟會,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個地方。老的燒香拜佛,年輕的唱歌嬉戲、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對遊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遊。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風俗,以農村老年協會爲載體,不斷豐富羣衆文藝生活,體現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農村飲食文化旅遊。品嚐風味餐飲是旅遊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爲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於“土”和“特”,樂居的野菜、豆乾、臘肉遠近聞名,對過往遊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業。以樂居大河土地整理項目爲契機,順河綠化,打造“樂居煙柳”風姿,使之與綠油油的稻田相依爲伴,真正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三、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建議:

1、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區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區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遊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道路通訊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遊項目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幫助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的旅遊文化資源。

2、要加大對農村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強化文化旅遊功能。

3、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遊品的開發。一是要篩選出能顯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旅遊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裝的基礎上,按照旅遊品的要求對一些民間藝術品或古建築物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旅遊產業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4、要注重文化旅遊隊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鄉文化站的職能作用,千方百計吸引旅遊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的農村旅遊從業人員隊伍,爲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