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我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縣旅遊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按照縣委“走基層、轉作風、促工作”主題調研活動要求,以承辦旅發大會爲契機,推進我縣全域旅遊實現跨越發展,我們抽調部分人大代表組成調研組,先後聽取了縣旅遊局的情況彙報,組織旅遊企業及重點鄉鎮座談,深入重點景區和在建旅遊項目,對我縣旅遊業發展進行專題調研。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縣旅遊產業的基本情況

1、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的現狀。我縣地處太行山東麓,總面積797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20.1萬人。境內旅遊資源豐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遺址遺存及生態觀光農業等資源於一體,具有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以1990年崆山白雲洞的對外開放爲標誌,拉開了全縣旅遊發展序幕,現已開發開放景區景點7個:崆山白雲洞、天台山、蠍子溝、岐山湖、普利寺塔、豐樂園、綠嶺核桃基地。先後獲得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等九項國家級榮譽。全縣有各類賓館飯店以及農家樂200多家,旅行社和營業部6家,旅遊從業人員5000餘人。全年接待能力達50萬人,客源市場以三小時經濟圈爲主,輻射到京、津兩市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四省的13個地市。22年來,先後接待各地遊客近千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500萬元,帶動社會效益5億多元。今年十一黃金週和中秋節期間,全縣共接待遊客 6.7萬人次,同比增長69.7%,再創歷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視規劃編制,指導科學發展。縣政府投資70萬元聘請浙江遠見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臨城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該規劃是我縣歷史上第一個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爲全縣旅遊開發建設提供科學指導和法律依據。

    (二)多方爭取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自籌資金688萬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區生態停車場和天台山旅遊專線硬化工程及後續工程,溶洞景區新停車場佔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遊專線總長5.3公里。已於“五一”小長假期間投入使用。二是在縣城主幹道和景區內增設指示牌和說明牌38塊,在崆山溶洞景區投資40萬元新建四星級廁所一座。三是爭取國家發改委“崆山白雲洞自然遺產地保護工程專項資金”600萬元,爭取國家地質公園專項保護資金430萬元。與石家莊客商徐子林簽訂投資4000萬元的天台山合作開發協議,並參加省旅遊局組織的深圳旅遊招商發佈會,對投資3800萬元的邢窯文化博覽園項目進行發佈。四是對天台山景區步遊路改造,新建步遊路2507米。五是在景區周圍栽植柏樹、雪松、國槐、楊樹、火炬等樹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遊專線兩側栽植楊樹10000棵。

    (三)加強宣傳促銷,提升臨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節期間開展“臨城人遊臨城”惠民活動,臨城人憑身份證遊溶洞20元。通過電視宣傳、張貼海報、馬戲演出等方式進行宣傳推介,擴大我縣景區知名度。二是在省臺天氣預報節目投放景區廣告,繼續在省內七個重點地市的28家縣級電視臺開展常年宣傳,同時在河北電視臺、農民頻道、移動電視開展爲期一個月的春季宣傳。三是廣泛與省內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專項獎勵政策,鞏固和拓展市場。四是開展中秋、國慶雙節促銷。實施景區與超市互動,圍繞景區周邊半徑200公里,聯合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的41個縣市區大型超市,通過超市海報、購物贈票等形式發放優惠門票50000張,推出“50元遊遍臨城”優惠促銷活動。

 二、影響制約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1.旅遊開發缺少拳頭產品,核心競爭力有待形成。目前,我縣旅遊資源開發檔次不高、規模偏小且分佈散亂,旅遊資源優勢挖掘不夠。岐山湖旅遊度假區的“核心”作用尚須進一步發揮,基本上還是以觀光遊覽爲主,深層次的特色產品很少,沒有形成具有轟動效應的拳頭產品和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精品旅遊線路。在鄉村休閒遊方面,由於鄉村旅遊同質化的問題突出,景區景點開發建設和旅遊線路沒有吸引力,加上受季節等因素影響,特色不夠鮮明,消費鏈條短,很難吸引遊客的眼球,往往是“過路客多、過夜客少”。

2.旅遊產品業態單一,旅遊配套有待完善。目前,我縣旅遊資源開發仍以景區景點開發爲主,基礎設施還不完備,旅遊產品業態較爲單一,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和旅遊產業鏈不發達等狀況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沒有一家國際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團式旅遊飯店,個體飯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縣內消費爲主;在“行”的方面,尚未開通城際及境內特色旅遊公交專線,景區內沒有專門的旅遊車輛,不利於遊客遊覽觀光;在“遊”的方面,旅遊人才短缺,導遊、講解員學歷偏低,業務水平不高,涉外導遊目前還是空白,同時,旅遊交通引導標識設置不規範,沒有形成覆蓋全縣的旅遊交通引導和標識系統;在“購”的方面,旅遊紀念品等配套開發尚未形成規模,缺少能爲散客提供諮詢、報名、購物、旅遊等一條龍服務的旅遊集散中心;在“娛”的方面,旅遊娛樂項目還比較薄弱,缺少能夠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娛節目及其與旅遊景點相銜接的演出場所,難以滿足遊客視聽需求,與旅遊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遊產業要素制約有待突破。旅遊管理體制有待健全。目前,我縣旅遊景點投資主體多且各自爲政,旅遊建設、管理的職責不夠清晰,投融資能力相對較弱,與城區資源融合不夠充分,沒有形成統籌全縣旅遊資源、合力推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難以統籌全縣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受經濟下行形勢影響,政府無論是在旅遊項目的投入上,在旅遊發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和形象包裝、宣傳促銷上,還是在旅遊人才培訓上,與其他地區相比,都處於較低水平,土地、資金等要素對我縣旅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制約較爲明顯。

4.旅遊資源與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資源本應是我縣發展旅遊產業的優勢所在,我縣歷史悠久,西漢初年置縣,唐天寶元年改稱臨城縣,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縣史,文化積澱深厚,但目前,我縣的旅遊景區對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未能將歷史人物、歷史遺蹟和獨特的文化有機融合和利用起來,旅遊發展重資源輕內涵的現象比較普遍,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載體支撐。古蹟資源較多,稟賦條件較好,但沒有很好的開發與保護,可視性不強,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沒有很好的開發爲旅遊產品。    

三、幾點建議

1.實施規劃引領。規劃是先導。旅遊業發展必須以規劃爲引領,隨着形勢與情況的不斷變化,要對現有的旅遊發展規劃佈局進一步修編優化。規劃修編要聘請有成功案例經驗、市場嗅覺靈敏、實力雄厚的旅遊規劃專家和團隊,在充分調查瞭解我縣旅遊資源稟賦,在確立“旅遊目的地”發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較優勢,高起點、高標準,提煉出切合實際、個性鮮明、能引領我縣旅遊產業發展,促進旅遊產業迅速成長的品牌主題,編制具有科學性、特色性、實用性的旅遊發展規劃。規劃要明確旅遊產業發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遊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遊客娛樂要素,全力破解我縣景區內遊客滯留時間過短和季節性旅遊難題。

2.發展產業聯動。要進一步創新旅遊發展理念,跳出旅遊來發展旅遊,充分利用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其他行業中蘊藏的豐富資源,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城市旅遊、商貿旅遊、鄉村旅遊,最大限度地把相關產業的資源有效轉化成爲特色旅遊產品,積極推動旅遊業與一、二、三產形成聯合發展的格局,與城鄉建設、環境整治互動促進,拓展旅遊發展空間,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推動我縣旅遊以文化觀光旅遊爲主的單一領域向文化、休閒、生態、運動、體驗等多領域旅遊轉變。要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的景區化改造,發展農業觀光旅遊。

3.配套完善戰略。圍繞旅遊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加快完善旅遊配套設施。一要加快旅遊集散中心建設。二要大力發展旅遊交通。加強旅遊交通與區域交通幹線、交通站場的對接,開通城際及境內特色旅遊公交專線,優化旅遊公共交通系統,不斷優化完善旅遊交通網絡,以及重點景區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設。加快建設、改造、提升主要旅遊景區之間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標識、停車場和自駕車營地等。三要培育壯大旅遊經營主體。積極培育高品質旅行社,引進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創建一批星級飯店和特色主題酒店,扶持一批經濟型商務酒店。

4.打造品牌拉動。一要突出生態品牌。生態旅遊資源不可再生、不可複製,是我縣旅遊業發展的“家底”和“金字招牌”,必須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發揮好。首先,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旅遊開發建設過程中遵循“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自始至終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放在首位,要儘快研究制定“保護政策”,加大對生態景區、古建築、古民居、古樹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特別是對目前開發規劃未敲定、開發條件不具備的,一定要先保護起來不被破壞,確保我縣生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按照縣平原綠化的要求,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切實加強林地的管理保護,不斷提升森林覆蓋率,下大力氣從嚴控制工業污染,切實保護好“藍天、碧水、青山”這一寶貴資源。二要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是旅遊之魂,旅遊有了文化,就有了靈氣,就有了品位,就有了競爭力。在旅遊發展過程中,要把我縣獨特的山水文化、邢窯文化、紅色文化文化、民俗文化、古代歷史文化融入到旅遊產品中去,增強對遊客的吸引力。要突出文化唯一性和差異性,深度挖掘民俗風情、地方戲曲、民間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民間傳說,凸顯富有我縣特色的文化元素。對於旅遊項目,要主動注入文化內涵,整合各種旅遊資源,設計合理的旅遊線路,推出以文化特色爲主的購物遊、休閒度假遊、紅色文化遊、康體運動健身遊等多種線路,聯合綠嶺核桃、旅遊美食節等大型主題活動,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核心吸引物和精品工程。

4.加強政策扶持。縣政府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加快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切實保障並逐步增加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加大獎勵扶持力度。同時每年應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標,專項用於休閒旅遊項目建設,並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重點支持“大、好、高”項目。要創新投融資機制。要按照市場化模式進行投融資運作,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支持本地企業參與旅遊開發,積極引進國內外的戰略投資者、知名的旅遊投資公司或品牌經營公司參與我縣旅遊開發,多元化、多方面促進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旅遊經濟發展機制,合力建好旅遊投融資平臺,爲我縣旅遊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