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多篇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多篇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篇1

多年來,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爲我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在“三農”問題倍受關注的背景下,農村信用社認真理清發展思路,緊密結合各地實際,積極創新發展模式,牢固樹立了“以農爲本,服務城鄉”的經營理念,持續擴大服務範圍、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成爲當地“三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一、支持“三農”工作總結

(一)機構網點設置基本實現全覆蓋

農村信用社是爲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體系的主力軍。隨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撤併縣鄉機構,農村信用社已經成爲農村市場營業網點最多,客戶資源最廣,業務品種最齊全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

(二)存貸款規模不斷擴大

經過多年努力,我社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存、貸款餘額逐年增加,顯示了其資金充裕、信貸規模擴張,支持我區企業、個人的生產及消費,有效保證了當地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平穩的發展。

(三)不斷加大支農資金,充分體現支農主力軍地位

農村信用社作爲當地支農資金的主要投入者,近年來支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信用社的農業貸款在全區金融機構總體農業貸款中的佔比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真正成爲當地支農工作的“主力軍”。

二、農村金融服務面臨的問題

我社在支持“三農”發展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但隨着“三農”快速發展及自身經營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一)可用資金短缺

由於農村地區資金外流現象嚴重,造成我社支農資金供給不足。農村經濟主體一方面需要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將大部分資金存入其他商業銀行,造成我社後續資金補給不足,且難以滿足當地“三農”發展的信貸需求。

(二)信貸服務機制不完善

近年來,我社支持“三農”信貸投入不斷加大,基本滿足了廣大農民的簡單生產信貸需求,但隨着當地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信貸服務機制跟不上,導致新時期下當地“三農”發展的新需求未能得到滿足。

三、完善服務機制的建議

(一)立足服務“三農”,積極探索服務新模式

我社市場定位爲服務“三農”、服務縣域、服務中小企業,並把支持“三農”工作作爲強社之基、固社之本,常抓不懈;積極創新服務“三農”的業務品種,探索服務“三農”新模式,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1、通過創新服務手段、豐富業務品種等措施,有效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目前我社業務種類已達多個,如小額扶貧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抗震安居工程貸款、農村婦女自主創業和林果業、畜牧業貸款等等。並按照自治區產業結構規劃和市場需求研製開發了設施農業、個人生產經營、工資質押等貸款品種。

2、在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農戶聯保貸款等傳統精品業務時,在參考農戶資信狀況、種植面積及物化投入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最高貸款金額。

3、加強網絡電子化建設,網點電子化覆蓋率達%,銀行卡受理網點覆蓋面達100%,爲客戶提供24小時的服務。

4、通過爲進城務工經商農民提供結算、信貸等綜合金融服務,做好涉農企業的信貸服務等工作,針對涉農企業有效擔保資產不足的情況,量體開發了農副產品收購封閉運行貸款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等。

(二)加大支持農業產業化、設施農業及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力度

1、全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主動採取“有保有壓、有進有退”的信貸政策,有效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動加大對優質、高效農業的支持力度。培植扶持農業生產基地,增強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牽引機制,通過支持“公司+基地+農戶”、“農村經濟組織+農戶”、“專業協會+農戶”的模式,積極引導農戶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由兼業經營向專業經營轉軌,信貸優先支持優勢特色農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實現了銀企農共贏。

2、支持設施農業力度進一步加大。設施農業不僅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也是促進全區農民增產增收的突破口,已經成爲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我社以“積極穩妥、打造基地、規模經營、注重實效”的信貸支持思路,全方位、多層次滿足當地設施農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支持建設了一批設施農業示範基地。

3、支持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初見成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不僅對挖掘農業內部潛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對促進全區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已經成爲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

(三)利用優勢,多渠道融資金

根據縣域存款業務的新特點,樹立創新觀念,把存款市場做強,把組織存款作爲增強經營實力和提高效益的第一要務,擴大存款總量,積極尋找客戶,對存款大戶實行立體攻關,發揮人熟、地熟、點多面廣的優勢,多渠道融資金,最大限度的開闢市場。

(四)信用工程建設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業務上新臺階

農村信用工程建設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戰略性工程。近年來,我社積極開展信用工程建設,大力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業務,積極培育農村信用環境,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業務上新臺階。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篇2

一直以來,服務被認爲是不能均衡生產的有形產品,但是將製造業的六西格瑪管理思想引入服務領域,提出了“像製造企業一樣生產服務”的口號,將呼叫中心標準的服務流程分段操作,量化成具體的服務環節,實現了服務提供的製造化。

爲此,我們可以想見,服務可以均衡提供,而均衡服務有利於企業的資源運用和長久發展。在電信運營領域,服務提供的不均衡性表現得較爲明顯,主要體現在服務比重、服務質量、服務成本、服務形式、服務疊加性等方面,筆者試圖通過均衡理論溯源,探討在電信運營領域均衡理論的適用性以及運用均衡服務策略解決服務過程的實際問題。

面臨的問題

不管我們是長期置身於通信業的從業者,還是對電信運營服務特點有所觀察的人,都不難發現在電信服務領域普遍存在如下現象:

其一,自有渠道與社會渠道間服務質量和水平不均衡。一方面,社會渠道(合作渠道)在服務功能上存在不足,服務質量較自有渠道有顯著差異;另一方面,自有渠道所承載的服務功能相對沉重,營銷功能卻相對弱化。

其二,實體渠道和電子渠道服務資源配置缺乏動態均衡。實體渠道服務需求在時間軸上具有顯著的不均衡特徵,“忙時”的排隊體驗嚴重影響客戶感知。電子渠道分流作用不顯著,未能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客戶滿意度。

其三,實體營銷渠道間的效益不均衡。實體營銷渠道中的自有渠道由於不斷強化服務和形象展示功能,營銷功能和盈利能力弱化,不能充分發揮自有渠道資產的綜合效能;相比之下,社會渠道盈利能力強,但服務功能薄弱。

其四,渠道間的服務效率不均衡。各類渠道片面追求所提供業務種類的全面化,服務效率參差不齊,存在服務過度和服務不足的矛盾。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渠道同等重要,也不是所有業務都適合在所有渠道推廣。

其五,考覈機制不能有效促進服務資源配置的動態均衡。不同地區的營業廳未能制定差異化的考覈標準;在不同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和特殊的營銷活動期間,考覈標準缺乏靈活性,不能有效地促進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

諸如此類的服務不均衡,使得企業服務資源的利用率、服務滿意度乃至服務效益受到極大影響,而均衡服務理論卻能幫助我們找到解決之道。

關於均衡服務理論

均衡原本是物理學中的概念,它表示當某一物體同時受到幾個方面不同的外力作用時,若合力爲零,則該物體將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均衡。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把這一概念引入經濟學,主要指經濟中各種對立的、變動着的力量處於一種力量相當、相對靜止、不再變動的境界。用均衡分析法(如局部均衡、一般均衡)集中系統地分析研究不同經濟主體在利益驅動下的各種行爲、過程及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般均衡體系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

這種分析方法被廣泛應用於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後,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其中最有意義的應用,是均衡生產理論的提出和在製造業的實踐。北京郵電大學曾劍秋教授創新思維,提出了均衡服務理論。基於這一理論,我們對均衡服務在電信領域的.應用策略進行了較爲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電信產品和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易模仿性,爲此各運營商紛紛提出差異化和便捷性服務,以應對同業競爭並滿足客戶需求。但是,作爲服務提供者,需要考慮企業自身的服務資源,也只有正確地對服務資源進行配置,才能使企業提供的服務實現應有的價值並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均衡服務理論正是基於對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以滿足客戶需求和應對同業競爭爲前提提出來的。

如果我們以企業目前存在的上述現實問題爲出發點,借鑑源於生產領域均衡生產的思想,可以提出均衡服務理論,即均衡服務是指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前提下,優化各接觸點服務資源的配置,實現服務均衡性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並在此過程中穩步提高客戶滿意度。

均衡服務理論包含三個含義:

一、對於企業來說,達到服務效益的均衡,提供適度服務,使投入產出比最優。

二、對於客戶來說,得到滿意度的均衡,即企業針對不同的客戶能夠提供差異化服務。

三、競爭對手策略直接影響企業的運營和客戶感知,均衡服務需考慮市場競爭環境以實現動態均衡。在“均衡服務”理論模型構建過程中,均衡服務包含三方面的影響因素:

第一,電信運營企業達到服務效益的均衡;

第二,用戶達到滿意度的均衡;

第三,充分考慮競爭對手對企業自身策略和客戶滿意度的影響,實現動態均衡。因此,在構建均衡服務模型時,以服務競爭、服務能力、服務期望三方面理論研究爲基礎,將電信運營企業的均衡服務影響因素歸納爲以下五個方面:盈利能力、市場挖掘、創新潛力、協同合作性與滿意度貢獻。

均衡服務探討的是服務能力和服務期望、服務能力和服務競爭之間的均衡。服務能力和服務期望的均衡源自一般均衡理論,服務能力和服務競爭之間的均衡來自博弈均衡思想。綜合考慮這兩種均衡,運營商可以實現適度服務,達到高效的服務資源配置,以充分滿足客戶期望並應對市場競爭。

均衡服務策略的研究

對於服務期望和服務能力的均衡,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策略研究,一是調配影響服務能力的資源以滿足客戶服務期望;二是通過對客戶服務期望的有效管理,以企業服務資源觸點配置的有效能力爲軸線達到均衡標準;三是通過對服務能力和服務期望的組合改變實現預期均衡效果。

實現服務能力和服務期望均衡的難點在於運營商的服務能力在一定時期內是固定的,而客戶的服務期望卻是波動的。加之個別情況下服務人員的疏忽、突發事件或者網絡故障等原因,服務能力會在某個時段被最大限度地降低。這種情況下,要想讓服務能力應對多變的服務期望,就要從影響服務能力和服務期望的因素着手,通過與客戶溝通,改變他們對服務期望的時機,讓其參與到服務的生產過程,有選擇性地向客戶提供多樣化的預定服務和互補性服務。同時,預見性地擴展現存的服務能力,充分利用和整合行業資源,最終實現服務供給在企業與客戶之間的均衡。

對於服務能力和服務競爭的均衡,要從服務觸點這一基本代表運營商服務能力的因素入手,提出基於服務觸點管理的管控體系。該體系定位爲將應對競爭對手的策略轉化爲企業有效可行的服務資源的配置行爲。根據服務能力和服務競爭均衡服務策略體系,可以將服務觸點管控體系分解爲服務流程診斷分析、服務觸點分解與定義、服務觸點分佈與檢測、服務價值承諾轉化、服務組織調整與優化、服務監督與考覈六個步驟。

渠道均衡服務提升策略是通過實體渠道和電子渠道均衡服務提升完成的。通過自有渠道內部市場化和加強社會渠道服務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來實現實體渠道均衡服務的提升策略。

我們根據業務原則對多電子渠道進行整體規劃,即在確定服務或產品的提供方式之前,充分分析渠道、服務或產品、客戶三方面的特性及發展階段,選擇不同的渠道向不同的客戶推薦不同的服務與產品。也就是說,通過選擇最適合的渠道組合,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渠道,將最合適的服務或產品提供給合適的客戶,最終達到提升電子渠道均衡服務的目的。

案例

服務資源的有限與服務需求的無限及波動形成矛盾。天津移動客服中心忙時的最高呼入量爲49.5萬次,閒時最低呼入量爲12.8萬次,忙閒時話務量的最大差值爲36.7萬次,忙時話務量是閒時的3.87倍。忙時最低接通率爲28.85%,閒時最高接通率爲81.38%,忙閒時接通率最大差值爲52.53個百分點。從服務資源看,忙時需客服代表691名,閒時僅需客服代表300名,如不做忙時分流、閒時服務拓展,必然產生較大的服務資源閒置。如果我們根據均衡服務理論有針對性地進行削峯平谷,其結果懸殊。

首先是最大化地均衡忙日服務需求,提高忙日服務水平。挖掘內部潛力,採取忙時策略,分流忙時話務,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對敏感客戶(話費敏感、套餐敏感、返款敏感、品牌敏感、資費敏感、營銷活動敏感)的規模羣體,利用短/彩信提供主動服務;推出個性化語音流程、“我的10086”語音菜單訂製服務;設計“新入網客戶流程”;爲滿足客戶不同時間段的服務需求,開通“月底、月初”語音流程;

在每天三個最忙時間段,ivr語音提示客戶錯開忙時撥打,引導自助;每月1日、31日,向使用自助服務的客戶贈送二維碼電影優惠券,培養自助習慣;爲撥打人工無法接通客戶提供第二次自助語音流程,減少重複撥打,並在語音流程中嵌入“短信廳、網上廳、掌上廳”服務方式。由此,最大限度地使忙時話務得到分流和疏導。同時,合理利用服務資源,科學排班,提高排班擬合度。

排班顆粒細化爲20人/30分鐘/組,一旦排隊客戶≥30個,後臺支撐班長即應急接續:利用強化訓練縮短通話時長,提升接續效能,結果通話時長下降了4.93秒,全月增加了18.5萬次接續量。通過“標杆班組”的傳、幫、帶,提升溝通技巧,減少客戶重複撥打。建立專席,如數據專席、積分專席、疑難專席等。優化系統支撐能力,爲話務員提供“以客戶關注點”爲導向的集成界面,簡化操作,縮短處理時長。收集常見的客戶諮詢口徑,系統自動提醒話務員業務互斥關係,提升服務效能。開展各類業務、服務技能提升競賽,鼓勵人才,彰顯優秀。諸如此類,千方百計提高服務資源的利用率。

其次是在閒時開展主動服務營銷,提高服務資源利用率。採取閒時策略,拓寬閒時服務,提升服務價值,實現資源損耗最小化。主動外呼“高頻撥打”客戶,調研需求,滿足客戶預期;向客戶推廣“我的10086”,提高自助客戶使用率;向對賬單產生疑問的客戶主動推介“短/彩信賬單”訂製服務;向關注月初集中扣費客戶主動推介“月租日計”;針對集中呼入,開展外呼調研,分析客戶服務心理,尋找規律滿足預期。

同時,分析客戶潛在需求,提供“平滑式服務營銷”,配合市場部門開展各類營銷活動,如“資費顧問、品牌提升、來顯、彩鈴、優惠包、無線座機”等業務受理。通過閒時策略,由“等待呼入”變爲“主動呼出,預約受理,提前服務”,形成閒時接續忙時話務的良好局面。

通過削峯平谷的均衡策略,我們看到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客戶呼入量忙時與閒時差值由原來的37萬次,降爲目前的21萬次;人工接通率月忙時1日的接通率由原來的不足40%提升爲目前的61%;忙閒時話務量不斷均衡,員工忙時工作強度、服務壓力也得到有效緩解,員工滿意度得以提升。忙閒有序,良性循環,客戶需求與服務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公司效益最大化。可以說,在客服中心忙時不忙,閒時不閒,實現客戶、員工、公司三方面都滿意。

電子渠道提升是重要的均衡服務策略。2009年,天津移動的電子渠道工作成果顯著,有效節約了企業成本。2009年,電子渠道全年累計辦理業務3116萬筆,較2008年2524萬筆增加約600萬筆,月均辦理量增加約50萬筆。電子渠道業務辦理量佔比爲61.1%,較2008年有明顯提升,起到了較好的分流作用。網站活躍客戶數爲262萬人,較2008年翻了4番,活躍客戶平均佔比由年初的15.4%提升至54%。

截至2009年年底,網上營業廳實現功能89大類540小項,短信營業廳實現功能64大項751根節點,各渠道承載業務種類均達70%。以單筆業務電子渠道比實體渠道節省5.12元計算,2009年電子渠道爲公司節省成本約1.6億元。

通過對電子渠道單筆業務成本分析,我們得出電子渠道單筆業務(含諮詢、查詢)成本爲0.18元,實體渠道爲3.94元。不含諮詢、查詢,電子渠道單筆成本爲0.9元,實體渠道爲5.31元。電子渠道的單筆業務成本遠遠低於實體渠道,效益優勢突出。因此,我們加大了電子渠道的推廣力度,重點分流查詢、諮詢、繳費等辦理量大及標準化程度高的業務,提高電子渠道滲透率。

通過推進電子渠道全業務承載工作,擴大網上營業廳、短信營業廳、掌上營業廳的業務承載種類,提升了電子渠道業務承載能力。同時,強化10086熱線作爲電子渠道運營實體的功能,與網站、wap、短信結合,使其成爲集跟蹤服務、產品銷售、物流配送等功能爲一體的產品銷售平臺。與此同時,實現手機支付功能,大力推廣手機錢包業務。

電子渠道服務水平的提升有效地降低了實體渠道的業務壓力,提升了客戶滿意度,有效降低了業務成本,實現了電子渠道業務辦理量佔比75%的目標。電子渠道服務內涵的有效拓展,爲移動業務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使電子渠道與實體渠道的服務功能實現了均衡。

均衡服務理論的提出,有益於企業資源的合理運用,可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從均衡服務的角度探討如何保證企業資源利用效率最優以及如何保持公司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課題,值得我們共同思考。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篇3

今年以來,××××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是當前電信市場的形象比喻。爲了適應日益加劇的電信市場競爭態勢,積極應對加入所面臨的新挑戰,我們必須樹立“以市場爲導向”、“以顧客爲中心”的現代營銷觀念,進一步加強上海電信的營銷策劃和推廣工作。

一、營銷策劃和推廣工作是爲了配合營銷戰略的實施

因而作爲營銷策劃人員要時刻明確公司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重心,並緊緊圍繞這一工作重心開展工作。我認爲的營銷策劃和推廣工作首先要以創新的電信營銷理念爲指導,抓住商業場調查與分析信息系統,使電信市場調查與分析制度化、規範化、連續化。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運用各種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對電信發展的歷史、現狀和趨勢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參與市場營銷的策劃和評估,提示電信發展的內在規律,及時地發現問題和找出問題的癥結,並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措施,爲企業更好地搞好市場經營工作,佔領市場、實現集約化經營服務。

二、制定正確、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

營銷策略要靈活多變,不斷創新;堅持整合營銷,走出過分依賴價格槓桿的誤區,樹立大營銷的觀念;建立健全企業市場營銷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市場營銷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轉變營銷觀念,真正樹立“以市場爲導向”、“以顧客爲中心”的現代營銷觀念;實施品牌經營戰略,不斷提高企業形象;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和信息技術發展的狀況,不斷開發新業務,尋找新的業務經濟增長點。

三、強化產品創新與完善

在產品策劃中注重業務模式、交費、包裝、宣傳、促銷、渠道、市場推廣活動、業務流程等一系列方面,各項策劃做到周密、嚴謹、具有可操作性,進行過程控制,進行量化和檢查成效,並及時總結提出改進意見,將各項策劃做實。

四、提升服務理念與服務水平

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是產品和服務的雙重比拼,只有良好的服務才能留住客戶,在今後的工作中首先要多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待電信服務及電信產品,制定電信產品的服務提升策劃方案,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工作來完善電信自身服務水平,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同時在工作中應發揮靈活性、主動性、客觀性,在大營銷的形勢下做到解釋的一致性和服務的一致性。通過提升服務理念與服務水平更好的服務於客戶,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並促進公司新產品、新業務的推廣,實現業務收入的增加,真正達到共贏的目標。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篇4

而目前,由於農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顯,農村金融服務落後,已經成爲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成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強化“三農”金融服務,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破解的難題。

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個健康、完整的金融體系對於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投入是資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現有金融體系在爲農村服務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農村金融機構退位,服務功能弱化。由於農村經濟貨幣程度較低,農村金融賴以生存的微觀經濟基礎脆弱,正規金融因農村的比較弱勢而選擇“自我糾正”,國有商業銀行大量退出農村市場,導致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下降,農村金融出現“空洞化”和邊緣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對農業發展銀行實行“獨立覈算、自主保本經營、企業化管理”與其承擔的農村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存在一定的矛盾。農發行爲我國目前唯一的政策性農業金融機構,業務範圍太窄,主要負責糧棉油收購、儲運等環節的資金提供,農業發展急需的其他貸款業務基本沒有涉足,在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後又將面臨業務嚴重萎縮的問題,沒有真正起到支持農業開發的作用。其次,農業銀行支農功能“邊緣化”。隨着農行商業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經營原則與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分散性、波動性、長期性”向背離,農業銀行將農業資金從以農業爲主轉爲以工商業並舉,競爭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使得貸款業務逐漸離“農”。再次,農村信用社支農有限。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占主導地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較好地支持了農村經濟發展,但由於受自身經營規模和經營體制所限,其資金供給總量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存在“農信難爲農”的嚴重問題。

2、信貸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農民很難取得貸款。爲防範貸款風險,面對農村貸款規定較爲苛刻的條件。大部分農民貸款因提供不出相應的質押、抵押及不動產等擔保而與農貸失之交臂;另外,由於農村貸款期限、結構、金額等方面設計與農村資金需求特點不相適應。隨着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入,農業走向產業化、現代化已成爲不爭的事實,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週期長,而現實的貸款產品金額偏小,期限一般爲1年,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信息不對稱;此外,浮動貸款利率制度使農民承受能力嚴重受挫。實行浮動利率制度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處於壟斷地位,爲追求利潤最大化,對貸款一律實行上浮,在相當程度上加重了農戶的利息負擔。

3、農村金融服務環境較差,金融生態斷裂。由於社會信用環境差,借款人信用觀念淡薄,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制約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農村信用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機構考察其財務狀況和信貸條件較爲困難,同時貸款需求總體缺少有效的擔保、抵押,使農業地區需求量大、亟須支持的大額農戶、個體公商戶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小城鎮建設貸款、水利建設貸款等難以形成需求。另外,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尚未建立,農戶信用信息處於零散分佈狀況。

4、民間借貸缺乏規範,金融風險加大。民間借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但良莠不齊,同時,也加大了農民的負擔和農村金融風險。由於對民間借貸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和正確引導,其風險、隱患日益凸現,由此引發的經濟糾紛呈上升態勢,間接殃及社會穩定;另外,民間借貸不規範,無借據、合同,缺乏擔保,隱蔽性強,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坑蒙拐騙在所難免,甚至引發刑事案件;民間借貸利率一般高於同檔次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風險集中,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響金融宏觀調控。民間借貸活動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誘發大量資金以現金形式流出金融機構,加大現金“體外循環”,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擾央行對社會信貸總量的監測。民間借貸投向具有一定的趨利性、盲目性,資金流向與國家經濟政策、產業政策不能配套,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落實效果不佳。

5、農業保障體系存在許多障礙。農業保險機構運行障礙主要表現有:保險基金規模較小,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性保險項目界定模糊,農業險種劃分及其保費標準正在探索中,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滯後,貼農、爲農保險制度不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組織規模偏小,經營行爲不規範;擔保機構與協作銀行關係不順,行業自律以及監管不到位,風險及補賠機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要求下,現行農村金融體系需要積極地進行變革和創新,適應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農戶、鄉村企業多樣化、多層次金融需求

特點,積極構建以合作金融爲主體,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有機結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有效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金融合力。

1、構築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導、橫向聯動和金融服務“三位一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機制,並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和監測,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行量化考覈,並不斷健全金融生態環境法律基礎,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的外部生存環境。首先,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是一種無形資產,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融資成本,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健全信用文化,廣泛開展誠信宣傳,強化農戶誠信教育,培育農戶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農戶的信用素質。政府採用補助的形式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培訓,強化新型農民整體素質。另外,深化農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關係,完善內部治理制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使企業真正成爲合格的農村市場主體。儘快建設和健全企業和個人的誠信系統,加快誠信立法,實現銀行、政府、執法部門間的社會信用信息數據互連互通,提高社會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運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經濟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規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信評估等誠信機構,提升其公信力。建立農村信用的激勵和懲戒機制,完善企業市場競爭和退出的公平環境,創造農村金融生態良性發展的誠信環境。其次,轉換地方政府職能。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政府要加強對創建金融生態環境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指定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整體規劃、目標、任務以及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切實轉換服務理念,強化農村服務意識,嚴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務質量和效率。結合當地農村經濟金融狀況,加快支農金融相關的制度建設,並保證規章制度的完善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護農村投資者、存款者的合法權利。再次,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與支持力度。財政是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構築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需要以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爲前提,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從根本上來說取決於農業產業環境,投資環境和農村經濟的運行質量。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滿足農村金融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農村金融生態比城市金融生態相對脆弱,因此,需要加強國家財政與政策性金融對週期長、資金需求大的項目支持力度。同時,需要積極探索工業反哺農業,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途徑與制度設計。

2、加快法律制定,爲農村金融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農村金融立法應循序漸進,平穩推進。應重點制定農業投資法、農村合作金融法和農業保險法等專門法律,爲農村金融體系的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使之有能力和動力進行金融制度創新。首先,制定農業投資法。制定農業投資法,使國家對農業的投入法律化,通過立法規定中央、地方、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對農業的投資比例及相應的責任。另外,農業投資法在法律上要規定對農業貸款實行優惠利率,中央銀行對農業銀行的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應低於城市的商業銀行,以調整其級差收益。同時,建立農業信貸國家財政補貼制,以補償因低息貸款而造成的損失,走農村金融“以農養農,國家保護”的路子。此外,農業銀行在完成上交存款準備金後,多存可以多貸,但必須明確年度農業信貸的結構比例和投入時期。其次,制定農村合作金融法。儘快制定農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規,給農村合作金融以應有的法律保護。在農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產權組織形式、融資渠道、經營機制、管理模式、運營規則、職能作用等做出明確規定。根據農村發展的實際,在資金、利率、稅收等政策方面給予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以優惠政策,並用法律形式予以規範。在立法中應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性質、經營目標、經營業務、權利義務、與政府的關係等內容做出規定。這樣既可以爲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法律的依據、規範和保障,又可以規範農村合作金融市場,爲農村合作金融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再次,制定農業保險法。加快農業保險的立法,從法律上明確政府、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從政策和財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確保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村長期穩定的保障機制。在農業保險法中,要明確農業保險的實施範圍和實施方式。擴大農業保險的實施範圍,農業保險應包括農作物的耕種、收穫後儲藏、加工及其運輸的保險,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財產的保險,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身保險及各種手工藝和家庭產品的保險等。另外,要明確政府在農業保險中應發揮的作用。進行保費補貼,根據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和我國財力,規定保費補貼的參考比率;進行費用補貼,借鑑發達國家發展農業保險的成功經驗,由政府對農業保險的經營費用進行補貼。實行某些優惠政策,對農業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免稅,對其經營的商業保險業務則降低稅率,對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也實行免稅;對農業保險的投保人提供貸款擔保或對向投保者提供低息農業貸款的金融機構給予利息補貼。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組織制度體系。根據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實際需要,農業保險的組織形式應多樣化,包括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地方性農業保險公司、商業性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合作組織等。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篇5

“巾幗志願服務”是社會志願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開放式婦女工作格局,更好地服務婦女、服務基層的重要舉措。深入開展巾幗志願服務工作,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團結婦女陣地發揮婦女社會貢獻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報刊、網站、新聞發現,巾幗志願服務工作的推進情況呈現區域性發展不平衡的狀態主要表象在大城市巾幗志願服務工作開展好於小城市;城市巾幗志願服務工作推進快於基層鄉鎮。按照婦聯“立足基層、面向家庭、見諸日常、細緻入微、持續發展”的要求,基層應該是巾幗志願服務工作的主要陣地,然而,受經濟基礎、社會資源分配、志願者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鄉鎮一級的巾幗志願服務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金壇市鄉鎮巾幗志願服務建設情況

金壇市共有93個行政村,按管區劃分有101個巾幗志願服務隊共10039人,每個鎮區下設5支巾幗志願服務隊伍,隊伍以基層婦聯幹部牽頭,組成人員以鎮村女幹部、村致富能手,個體單位職工、教師、村婦女代表等。

巾幗志願服務以“服務婦女,奉獻社會”爲宗旨,通過加強對《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母嬰保健法》等婦女權益的瞭解與學習,使婦女工作通過巾幗志願服務隊深入到農村家庭的千家萬戶,爲他們提供婚姻法律諮詢、健康諮詢、計劃生育指導,婦女維權等活動,調節鄰里百家糾紛,化解家庭矛盾,更好地發揮婦女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同時巾幗志願隊伍在節假日積極參與各類慶祝活動,組織隊伍進行舞蹈,秧歌的文藝活動,充分展現基層婦女生活激情與幹事熱情,豐富基層婦女文體活動。

二、金壇市基層開展巾幗志願服務工作的經驗

1、做好巾幗志願服務工作的前期宣傳。巾幗志願工作初進基層,很多百姓不明白不瞭解,“爲什麼要搞志願服務?”“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完哪有時間幫別人”的這種利己主義思想的人大有人在,爲了讓更多的`百姓瞭解、接納巾幗志願服務工作,鄉鎮婦聯帶頭組織起一直巾幗婦女模範隊伍,深入基層,維護村民婦女合法權益,提供相應法律諮詢,走訪慰問鰥寡老人,通過自身行動和廣泛宣傳各地巾幗服務先進模範,先進事例,大力弘揚巾幗志願服務工作的優良性。激勵更多的婦女加入巾幗志願者的行列,爲社會、爲他人奉獻愛心,千方百計擴大巾幗志願者服務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豐富巾幗志願服務活動內容。立足於基層鄉鎮的民俗風俗,充分發揮本地特色,利用重要節假日安排巾幗志願服務隊進行秧歌舞等各類文藝民俗表揚,創新巾幗志願服務內容與新穎性。建立“婦女兒童之家”工作室,幫助維權婦女提供法律政策支持。利用巾幗志願服務隊伍監督村內環境建設,保持村內整潔,參與文明村莊創建,提高村民生活整潔度。不斷開發新的服務領域和服務項目,使志願服務工作能夠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羣衆生產生活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3、吸納年輕知識女性,利用年輕成員實現新老互補。吸收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年輕選調生和公務員進入巾幗隊伍,提高巾幗志願服務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週末時間教授村民電腦知識,宣傳健康衛生的生活飲食習慣,幫助村民瞭解遠程教育系統。

三、金壇市基層巾幗志願服務存在的問題

鄉鎮的巾幗志願服務工作位於最基層,支持少,過問少,人員少,存在諸多需要各級部門正視的問題。

1、志願隊伍人才匱乏,年齡大,知識程度低。雖然對巾幗志願活動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發動,但是巾幗隊伍的建設情況依然不容樂觀,隊伍成員多爲村內35以上的婦女擔任,學歷以國中爲主,雖然長期在農村生活,農村工作經驗豐富,但是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有限,無法跟上現代信息化的更新步伐,也就無法滿足廣大村民對家庭維權、家教教育、就業培訓、衛生保健等多方面志願服務的多方需求。

2、志願組織活動缺乏連貫性。既然是志願服務工作,本質上就帶有一定的人員不統一性和自願性,巾幗志願服務要得到社會認可,保持生命力,就必須緊密結合廣大婦女及其家庭成員的實際需求,確定明確的目標和項目。然而在組織各項活動中,因爲計劃不完善、缺乏統一部署,經費來源無保障等問題,導致巾幗志願服務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境。志願者行動常常不能持之以恆,活動也常出現一陣風現象。

3、巾幗志願者缺乏專業培訓。巾幗志願者參與志願服務是業餘性質的,大多數缺乏所從事服務工作需要的技術和知識,因此需要吸納一部分有專業素養的志願者,關鍵時刻能夠拉得出、頂得上,從而發揮巾幗志願服務的獨特作用。然而鄉鎮中人才匱乏,有能力的人都“走出去”了,很難吸納有專業素養的職員者,同時鄉鎮財政壓力大,資金不足也導致無法自行舉辦相關培訓。導致巾幗志願者表現的熱心有餘而專業不足。使得志願活動的效果被打了很大的折扣。

四、來自基層的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我對如何繼續搞好基層巾幗志願服務工作有以下兩點淺薄的建議。

1、規範管理,建章立制。實現規範管理的根本保障是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體系,在健全巾幗志願者制度方面,各級政府和婦聯的政策應該從城市逐步向鄉鎮傾斜。加大對鄉鎮志願者的招募力度,完善基層志願者招募機制,保障志願人員穩定和工作的連續性。同時要建立志願者培訓機制,着力提高巾幗志願者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建立志願者保障激勵機制,爲巾幗志願服務持續開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動力。

2、搭建交流平臺。搭建鄉鎮和城市的巾幗志願者工作交流平臺,推進巾幗志願服務網建設,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在線登記註冊、在線求助和在線交流功能;邀請城市有經驗的大型巾幗志願者到鄉鎮一級來提供巾幗服務工作,以城帶鄉減小巾幗志願服務的城鄉差距;分配給鄉鎮學校、銀行、醫院等企事業單位志願者名額,鼓勵進行志願服務工作。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大衆媒體和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擴大巾幗志願服務活動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巾幗志願服務是一個從慢慢探索到逐漸健全、以及完善的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和鼓勵只有這樣,巾幗志願服務工作才能加大腳步,跟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篇6

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要求,7月2日和10月16日,我辦服務小組先後進駐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安慶車橋廠和安慶安鑫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經過5個多月的勤奮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深受企業歡迎和認可。現就半年來的調研情況如下:

一、做法及成效

人防辦服務小組緊緊圍繞加強調研,掌握情況;梳理問題,制定計劃;協調服務,開展工作;廣泛宣傳,搞好總結的工作思路積極開展工作。

一是加強調研,掌握情況。與企業對接後,派駐幹部積極深入企業車間一線,大力開展調研和座談,及時掌握企業基本情況。在調查摸底中始終堅持瞭解企業實情與調研相結合;解決具體問題與探索企業長效發展相結合;服務企業與提高機關作風效能建設相結合。近半年來,人防辦服務小組走訪服務企業人員126人次,召開專題座談會2次,發放調查問卷和表格50餘份。通過走訪調研、專題座談等多種形式,全面掌握企業生產、經營、市場、職工隊伍、黨組織及發展等方面情況。並填寫相關表格,適時整理上報市活動辦。

二是梳理問題,制定計劃。在調查摸底掌握情況的基礎上,對企業提出的交通、用工、市場開拓、污水處理、養老金繳費、政策服務等6個問題和困難進行認真梳理,並積極到市相關職能部門協調解決,對其他涉及政策權限的問題能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並積極做好對企業的解釋工作,目前,服務企業問題辦結率達100%。其中,《多方溝通協調 竭誠服務企業》信息被市活動辦16期快報採用。同時,服務組按時間安排、工作任務、目標要求三個方面,科學合理的制定工作計劃,力爭當好市委、市政府各項優惠政策的宣傳員;當好了解生產經營情況,反映實際問題的信息員;當好解企業之急、幫項目之需的協調員;當好建社企業先進文化、加強黨建工作的指導員。

三是協調服務,開展工作。在安慶車橋廠,服務小組主動對接,主動工作。在按市活動辦要求駐點工作的同時,8月15日,市人防辦派駐企業服務組積極開展 送清涼活動,將總價值1萬多元的香皂、毛巾、花露水、洗衣粉等消暑防護用品送到一線職工手中。10月9日,市人防辦與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安慶車橋廠召開工作座談會。11月27日,組織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安慶車橋廠中層以上幹部35人過軍事日。以上工作情況均在安慶先鋒網主題活動工作動態或活動快報登載。在安慶安鑫體育用品有限公司,針對企業反映,由於所處地理位置距離市區較遠,員工上下班交通極爲不便(目前廠區只有一路公交車且不到市區),另外,緊鄰公司大門的是文苑路與中山大道的交叉十字路口及朝陽路與中山大道的交叉十字路口,每天上下班時段人流量很大,車輛多且急,交通很亂,非常危險。企業申請增加公交車線路和增設紅綠交通信號燈。人防辦服務組獲悉情況後,立即幫助企業將需求形成文字報告,並附人防辦函,先後到市中北巴士公司、交通局聯繫協調增加公交車線路;到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和市建委重點工程局、大橋開發區管委會等單位聯繫協調增設紅綠交通信號燈。現通過服務組多方溝通協調,增加公交車線路列入下年度規劃,兩路口紅綠交通信號燈分別由市建委重點工程局和大橋開發區管委會計劃安排增設,市交警支隊覆函同意。針對企業反映養老保險繳費高、企業用工難、雨污水排放處理工程建設的問題也分別與市人社局、市建委重點工程局溝通協調並對企業做好相關政策宣傳和解釋工作。應該說通過派駐幹部努力工作,贏得了企業的尊重與歡迎。

四是廣泛宣傳,搞好總結。在爲企業搞好服務,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的同時,服務組還積極宣傳市委市、政府促進工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讓企業熟悉政策,對照文件享受優惠政策;大力宣傳市委、市政府開展xx市千名幹部服務企業主題活動的目的、內容及重要意義;對企業文化建設、生產經營和管理等環節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議供企業參考。下一步還要認真總結服務企業過程中的經驗與不足、困難和問題,並形成文字材料。

二、主要體會

(一)認清意義,準確定位。市裏開展千名幹部服務企業主題活動,是改進機關幹部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衆、深化效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的重要舉措。對於選派單位和選派幹部而言,一定要認清意義,勤奮工作,解企業之急、幫企業之需,才能不辱使命。同時,要準確定位,本着幫忙不添亂,有爲不越位,不干擾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做自己該做的事。

(二)勤奮實幹,嚴格要求。要做到多動手多跑腿,實幹加勤奮,務虛的或華而不實的東西在企業是行不通的。對於企業提出來具體困難和問題要在第一時間協調辦結,不能辦的要及時與企業溝通並說明情況。同時,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執行服務企業的各項規定,不抽企業一根菸,不吃企業一頓飯,不給企業添麻煩、增負擔,自覺維護機關單位和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用實際行動,贏得企業的尊重和認可。

三、兩點建議

(一) 適當調整活動的選派、任職、管理及考覈方式。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把那些確實需要服務的企業排到名單上來,並針對企業的性質和企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的放矢的選派市直單位和人員,必要時也可實行squo;雙向選擇squo;,切實加強選與派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任職、管理及考覈方式上也要因派出機關、服務企業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而異,不能一刀切,在任職時間上也可靈活處理,一切以服務質量及效果爲前提。

(二)建議市裏今後開展服務企業活動,應像招商工作那樣,先全民創業,再專業招商。待這次千名幹部服務企業主題活動結束後,還應該針對安慶企業的現狀,組建專業服務小組,建立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把好事辦好。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篇7

摘要: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三農”問題是國家非常重視的問題,不僅關係到經濟發展和國民素質,同時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優化金融服務是支持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路徑。分析了農業經濟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金融服務和政府扶持體系、明確農業產品定位等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金融服務;“三農”發展

農業經濟和優化縣域金融機構服務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三農”經濟發展中應該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只有對農業產品進行有效規劃和定位,對金融服務機構進行完善並服務優化,才能確保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1農業經濟與金融市場路徑依賴和金融服務制度問題

1.1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資金需求膨脹和供給約束的阻礙。近年來,隨着國家提高對農業的重視度,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更加科學專業。農村經濟組織成立以及農業企業加入,使得農業生產和經營規模也在持續擴大,農業的資金需求總量也迅速上升[1]。農村經濟主體還處於發展初期,資本實力還很薄弱。要想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就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目前只能通過銀行貸款獲取資金。雖然社會上很多商業金融機構加大了信貸集約力度,但他們普遍追求低風險高利潤的商業化目標,而農業生產屬於“低收益高風險”行業,導致很多金融機構不會貸款給農業經濟主體。部分地方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開展支農業務,但是隻針對相關農產品收購,如糧食、食用油等,對於貸款業務開放的很少。農業銀行大多實行城市化的經營模式,對授權和授信以及評級制度等嚴格要求,無法滿足農業信貸資金需求。銀行的信貸資金大多供給少數具有規模的民營企業經濟,對農業信貸的供給很少。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業信貸資金來自當地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成爲支農主力,但大部分爲農戶的小額貸款,只能保障農戶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無法滿足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資金需求。1.2農業市場風險對金融組織的支農業務造成影響。近年來,各項支農政策出臺,對農業生產和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落實,促使農業經濟不斷髮展。但農業經濟依然受到市場信息滯後的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同時,受到自然災害頻發以及較大規模禽流感等影響,加大了農業產業的市場風險。因此,金融機構在對規模農戶和農業企業進行資金扶持的過程中,要對農業市場風險和信貸約束進行雙重考慮,這就會對農業信貸造成一定影響,阻礙了農業企業化的發展[2]。1.3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業經濟需求。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業經濟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信息不對稱。一些金融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缺乏積極主動性,對農村和農戶的生產資金需求沒有進行深入瞭解,導致支農服務不到位。例如有的農戶具有一定的經濟條件,但是無法找到合適的擔保人,因而無法貸款;有的農戶有貸款需求,但是不知道如何申請貸款。其次,信貸工作人員較少,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在金融信貸服務系統中,專職的信貸工作人員較少,無法及時爲農戶提供信貸服務,造成金融服務效率低下。再次,金融服務機構缺乏科學的貸款定價機制,對農戶貸款造成了一定影響[3]。1.4相關政府部門的扶持機制和風險規避機制不健全。農業屬於弱質產業,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性義務和風險。這違背了金融機構的商業化經營理念,也降低了金融機構對農業經濟的支持率。這種情況與地方相關政府對市場風險的補貼、信用建設、農業風險投資以及保險等的金融安全運行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有一定關係。

2農業經濟發展與優化金融服務的相關政策建議

2.1完善相關政策,促進金融服務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首先,樹立大農業觀念,把農業經濟發展歸納到縣域經濟中,嚴格防範市場失衡現象。其次,加強對農業產業的專業指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和處在成長階段的農業企業進行專業指導,讓農戶和企業更加科學地開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人民銀行和相關金融監管部門應與地方政府進行溝通交流,對本地區農業產業發展進行規劃,制定明確的金融服務實施計劃和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對信貸投向進行合理安排和調整,加大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和農業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人民銀行可以通過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相關政策進行調控,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再次,構建有效的信貸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瞭解農業項目的發展狀況、生產週期以及資產質量等情況,從而對農業產業的信貸風險進行有效評估,並在金融系統中發佈信息,適當開展政策指導與調整工作,從而有效預防農業信貸風險。最後,完善信用建設與評價體系。建設完善的信用制度體系,通過各類媒體大力宣傳信用評價。將不良信用者進行公佈並拉入黑名單,同時實行相應的懲戒和信用再造,促使人們提高對信用體系的重視,從而促進農業金融協調發展。2.2金融部門應制定完善的制度,明確職責。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定完善的制度,對相關金融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分工,加大金融部門對農業企業的支持力度。首先,農業銀行要提高機構運作效率,做好職能轉換工作。通過小額扶貧貸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等方式,以政策性信貸的方式積極開展助農貸款業務,還可以適當開展糧食加工等商業性信貸業務。對支農佈局進行重新規劃,對龍頭企業、規模農戶、農村建設等進行重點支持。其次,農村信用社應當以小額農戶貸款和聯戶聯保貸款爲基礎,對農戶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以及其他農產品經營等進行資金支持。再次,制定相應的金融服務公約,對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引導,使其參與到農業生產中,改善農戶資金短缺的狀況。還可以引導民間自發性的金融支持,從多方面解決農村資金缺乏問題。2.3完善信貸創新和風險定位體系。首先,開展多樣化的信貸業務。金融機構要在現有的信貸種類基礎上,對信貸業務進行創新,開展多樣化的信貸業務,加強信貸種類的開發工作。例如針對產業鏈中的個體農戶,可以通過龍頭企業進行擔保貸款,使其形成利益關係,促使個體農戶向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可以實行抵押貸款;對普通產業化企業,可以實行協議貸款,協議貸款可以先由鄉鎮政府部門拿出3%~4%的財政收入作爲協議貸款風險補償金存入金融機構,一旦出現風險,先用這部分資金進行償還,剩餘部分由貸款企業和政府部門按照一定比例分別進行償還。對農業龍頭企業實行資產抵押貸款時,政府部門可以進行協調,以多家企業聯保的方式開展。其次,提升金融服務質量。金融服務部門除處理信貸業務外,還要開展匯兌、結算、票據以及理財等業務。特別是地方農村信用社要加強業務電子化,提升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使業務更加快捷高效的開展。再次,完善風險定價體系。金融機構要根據市場風險評估建立完善的風險定價體系,對農業市場進行科學有效分析,根據市場風險進行合理的貸款定價,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公平開展金融服務,實現效益與信譽的有機統一。2.4完善政府扶持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首先,各相關政府部門要建立相應的扶持政策,指導金融行業的工作有序開展,從而起到維持市場秩序的作用。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將每年的支農資金按照一定的比例,以項目融資貼息的方式進行支付,引導其他社會金融機構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再次,對於優質的農業龍頭企業,可以考慮讓其發行短中期債券或者加入創業板市場,開展多種渠道和多種方式的融資。最後,政府還可以結合金融部門根據農戶的實際情況和生產需求開展財產抵押貸款。農民可通過房屋抵押辦理個人經營貸款,還可以通過林權、土地抵押進行大額度的貸款業務。針對專業種植大戶的貸款服務可以在貸款期限和額度上給予扶持,如將額度提升到1000萬,貸款期限可長達5年等,還可以進行大中型農機具的抵押、農副產品抵押以及“公司+農戶”等“三農”特色擔保方式提供貸款服務。

3結束語

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優質的金融服務。要不斷完善相關金融政策,並根據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金融服務實施計劃。金融部門自身也要完善制度,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分工,爲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大力扶持,建立相應的幫扶政策,對金融行業進行指導,維護市場秩序,發揮政府功能,引導更多的社會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業生產中,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服務保障。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經濟得到快速有效的發展,從而爲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爲農服務的調研報告篇8

家政服務是適應家庭生活現代化需要而興起的,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隨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我國家政服務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居民工作和生活節奏普遍加快,居民爲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需要更多的家政服務,而且我國家庭結構正在發生顯著變化,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等社會特點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留守子女”不斷增多,家庭成員從事日常勞務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居民收入的增加,也爲家政服務市場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消費能力。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及城市下崗職工,在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及推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家政服務業從整體上看缺乏規範管理與運作,家政服務員素質與服務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服務質量相差很大,基本上處於自然狀態,制約了家政服務業的健康發展,也抑制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一、我市家政服務業現狀

目前在我市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家政服務企業有200家,其中市本級有54家,這些中介公司並非專業做家政服務的,而是把家政服務做爲經營範圍之一。

家政服務從事的項目主要有病人護理、小孩照顧、老人陪護、家庭保潔和維修等;服務時間上有全天、白天和鐘點工,24小時住家陪護老人和常年臥牀的病人的家政服務人員月工資大約爲1800—2500元;24小時住家照顧小孩月工資大約爲2000—3000元;月嫂工資則是6000—7000元,家庭保潔則按房屋面積及清掃次數計算工資。家政服務業有以下特點:

(一)家庭對家政服務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調查表明,我市目前有家政需求的居民家庭佔家庭總量的38%。對家政服務需求量最迫切的是離退休老人家庭,約佔整個需求量的32%;其次是嬰幼兒家庭和月穩定收入約在3000元以上的雙職工家庭,約佔需求總量42%左右;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個體私營業主家庭成爲家庭服務需求的第三支大軍,約佔需求量的17%。所需家政服務項目主要是衛生保潔、照料孩子、月子護理、照顧病人、陪護老人、料理家務等。在規範的家政公司,價格要相對高一些,大部分家庭承受不起,而並普通家庭需要的經濟型服務人員,又無從找到,這就形成了供需信息渠道不對稱,制約了家政服務業的發展。

(二)家政公司多數屬於中介機構規模小。目前我市在工商登記註冊的家政公司大大小小也只有五十四家,絕大多數家政公司規模較小,它們大多屬於中介機構,一次性收取中介費,對用戶和家政服務員雙方不再承擔任何責任,運作管理不夠規範,總的看我市家政服務業市場還處於發育期。

二、我市家政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各社區調查中發現家政服務人員專業素質缺乏、流動性強不穩定、管理不規範是家政行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觀念陳舊,家政服務認同率相對較低。家政服務業作爲從傳統“保姆”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尚未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受“侍候人”、“低人一等”等舊觀念的影響,社會上一些人看不起家政從業人員,認爲做家政服務是伺候人的活兒,使一些家政服務人員得不到客戶應有的尊重,也使一些勞動者,不願去從事,而有的下崗職工覺得從事家政工作會被親戚朋友看不起,因此影響了從事家政服務行業人員的積極性。

(二)家政培訓體系整體相對落後。缺乏統一標準和相應教材,加上師資欠缺,家政服務的培訓開展不足,培訓質量不高。由於職業技能鑑定工作沒有跟上,致使家政服務員質量良莠不分,用戶對家政服務員提出的素質要求難以實現,很難做到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從而導致家政服務質量的低層次,有的出現事故,甚至在職業道德上出現問題,使客戶缺少應有的安全感,也使從業者失去工作的穩定性。從這三年看,國家加大了對家政服務培訓的力度,我市每年都會挑選幾個規模大,培訓質量高的培訓機構,並按培訓人數給予補貼,每人補貼標準爲每年1300元,這一政策大大促進了培訓機構的積極性,也推動了我市家政服務市場的規範化進程。

(三)家政服務業企業化、市場化進程緩慢。目前我市家政服務業還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屬於低層次的服務市場形態。多數家政服務公司走的是中介服務的路子,呈現出小型化、衚衕化、零散化的特點,從業者隨意性很大,遠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和品牌效應,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家政服務公司管理不規範。我市家政服務業企業化、市場化程度低,直接導致了家政服務公司運作不規範,管理不嚴格,制度不健全,收費混亂,缺少後續服務;很多家政公司對家政服務員不培訓或非常簡單地培訓就派工,服務質量不高;家政公司與服務員和用人家庭的責權利不明確,有的服務協議不規範,家政服務員與用人家庭發生矛盾。

(五)家政服務人員流動性強。從事家政服務業的人員由於受舊觀念,使一些勞動者產生自卑感,如果一有其他的選擇,哪怕工資再少,她們寧願去從事那項工作。再者顧主對家政服務人員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家政服務行業又缺乏行業培訓,導致供給和需求的矛盾。家政服務人員的不斷流動對從業人員、家政公司、僱主三方無疑都是成本的'浪費。

三、加快家政服務業發展的建議及措施

(一)加強政府管理職能,建立家政服務業管理體系,建立由相關政府機構聯合參與的家政服務業管理機構,由政府出臺扶持家政服務業及規範行業管理的產業政策,提倡家政公司實行員工制,扶持有實力的家政公司做大做強做出品牌,限制未登記註冊的小中介公司從事家政服務,規範市場秩序。

(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政府要加大以職業道德,從業技能等內容的免費培訓力度,根據目前家政市場所需確定的培訓項目,制定一系列的培訓教材並配有光盤。既要設臵針對一般市場的家庭保潔、烹飪、老人、小孩看護等技能項目,也要增加針對高端市場的營養師,母嬰護理師等項目,以及適應市場多樣化的需求,通過做到上崗證、健康證、身份證三證俱全的人員,才能從事家政服務。

(三)成立家政服務業行業協會。協會要制定行業管理規範,提升服務質量,與勞動,工會、商務等部門一起督促中介公司以及家政服務員與用戶簽訂勞動合同,約定具體事項,明確雙方職責,以保障三方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