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集體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集體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土地承包經營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今年以來,xxxx縣按照全市基層組織建設定題破題的總體要求,確定在曹務鄉張屲村試點推行1+3產業黨建模式,探索破解制約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瓶頸的新路子,加快推進村級發展由傳統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

一、背景起因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一項政策性強、關聯度大、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xxxx縣基於五個方面考慮遴選鄉鎮先行試點。

1.中央1號文件給予強大政策支持。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一政策的出臺,爲推進土地流轉、實施集約經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政策依據。

2.新一輪城鎮化帶動大量人員外出。隨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農戶兼業化、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土地閒置化趨勢日益凸現。採取自願、依法、有償方式,引導農民將棄耕、撂荒土地流轉,既可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主體地位不變,又可解決因農民外出造成的土地荒蕪現象。

3.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迫切集約發展。家庭承包激發調動了農民自主生產的積極性,但隨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推進,山旱區土地細碎化經營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迫切需要走先行試點、探索實踐、總結經驗、全面推廣的路子,構建集約化、組織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4.貧困地區亟需壯大村級集體經濟。xxxx是一個國扶貧困縣,全縣333個行政村有集體經濟收入的33個,且收入來源主要依靠集體房屋租賃、集體土地承包等,90%的村爲空殼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發展村級公益事業、改善村級辦公條件、提高村幹部報酬待遇、解決村級無錢辦事問題的嘗試與探索。

5.加強和創新農村黨建模式的需要。作爲農業大縣的xxxx,農村黨組織和黨員人數多,全面提高農村黨建工作水平,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羣衆、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既需要持續鞏固黨建工作成果,又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探索尋求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農村黨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二、探索創新

堅持既符合上級政策規定,又符合基層羣衆意願原則,以曹務鄉張屲村推行1+3產業黨建模式發展生態育苗爲例,實施過程中探索推行四步連環工作法:

1.一徵雙摸法調研摸底。年初,曹務鄉黨委結合全鄉整體工作部署,篩選確定張屲村爲試點村,組織村兩委班子徵求羣衆意見建議,摸清棄耕撂荒土地面積,摸清適宜發展產業,爲鄉鎮黨委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解決能否建的問題。

2.一提兩會法議事定事。由村黨支部提議,召開全村黨員羣衆大會,公佈歸納梳理的意見建議,並以戶爲單位推選代表表決,經60%以上代表舉手表決同意後,由村黨支部上報鄉鎮黨委審議,研究敲定實施地域、發展產業和運行模式等事項,解決怎麼建的問題。

3.一帶三聯法具體實施。推行村黨支部加協會聯企業帶農戶的1+3產業黨建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協調流轉土地,組建育苗協會;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引進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共同參與,構建統分結合、權責明晰、分類實施的工作機制,解決由誰建的問題。

4.一點四製法保障運行。注重在一個試點村配套建立完善黨建牽頭、企業運作、協會管理和羣衆監督四套制度體系,引導村級黨組織發揮牽頭抓總、龍頭企業發揮示範帶動、協會組織發揮橋樑紐帶、基層羣衆發揮全程監督四大作用,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黨建與產業融合,實現企業與農戶雙贏。

三、成效與啓示

1+3產業黨建模式的試點推行,有效發揮了能人致富帶富的新作用,開闢了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子,創新培育了農村產業黨建的新模式。在村黨組織的有力帶動下,全村集中連片建成生態育苗基地1070畝,其中村集體育苗83畝,企業集中育苗917畝,農戶自發育苗70畝,實現了貧困村產業集約化發展的新突破。同時,通過參與組織產業開發和提供服務,爲增加村級集體收入、提高村幹部待遇報酬奠定了堅實基礎。有以下幾點啓示:

1.強化政策支撐是前提。只有緊扣中央1號文件精神,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加強農村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找準發展農村經濟與推進基層黨建的結合點,才能確保產業結構更優化、村級基礎更牢固。

2.緊扣羣衆意願是基礎。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踐中,只有認真實施四議兩公開、雙議雙評等農村基層民主議事制度,緊貼基層羣衆意願,始終遵循自然規律、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最大限度地吸收羣衆參與、接受羣衆監督,才能促進農業生產大發展、農村面貌大改善、農民收入大提升。

3.創新組織模式是途徑。創新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只有以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主體地位不變爲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才能將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與推進農村基層黨建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載體創新和制度機制創新統籌結合起來。

4.瞄準市場發展是目標。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後進村、薄弱村和空殼村發展基礎差、羣衆增收慢、黨建底子薄等問題,只有緊盯市場需求確定發展方向,捕捉市場信息暢通營銷渠道,纔能有效規避發展的盲目性,提高發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5.黨羣聯動落實是根本。羣衆既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直接參與者、也是組織實施者和結果監督者。只有構建黨委牽頭、村級組織、企業實施、羣衆參與的黨羣聯動協調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誰提議、誰組織、誰管理、誰協調、誰實施等具體問題,才能確保創新實踐落在實處、深入推進。

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第2篇】潤州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問題調研報告

一、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我區現有行政村29個,農業人口38916人,蔬菜面積10800畝,糧食麪積9500畝,水產養殖面積8800畝,果園2200畝,茶園3100畝,

一、

二、三產企業600多家。2002年全區村級企業完成工業銷售7.4億元,同比增長28.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260元,同比增長4.93%;村級經濟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78億元,同比增長19%,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36%,村級經濟作爲我區五大經濟之一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當前,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重點加強了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的建設。蔣喬反季節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嶂山水蜜桃生產示範基地等10個農業特色示範基地及五洲山茶場、蔬菜種子公司等3個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主動與萬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單位合作,訂立購銷協議,通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同時,大力培植各類專業協會,實施品牌戰略。先後組建了七裏甸葡萄協會、蔣喬嶂山水蜜桃協會、金江水產協會、蔣喬蔬菜協會和官塘園藝協會等5個專業協會,已註冊“萬祥”、“潤星”、“潤綠”等9個農業品種商標,其中“五洲”、“彭公”牌茶葉,“潤農”牌番茄已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定,“驚春靈芽”和“五峯迎春”先後獲省級、國家級名茶評比一等獎。特色水產養殖進一步發展,異育銀鯽、青蝦、鱖魚、南方大口鮎等名優產品的養殖比例不斷擴大。

二是發展領域向縱深方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已不再是過去單一的農業經濟,二是廣泛涉足

一、

二、三產,向各種領域縱深發展。一產方面,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爲契機,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目前已建成8個區級科技示範園,50戶科技示範戶,發展了應時鮮果、茶葉、蔬菜種子等6個產業化項目。二產方面,重點發展機械、建材、服裝、工藝品和電子等產業,生產的數控機牀、鍛壓機牀、磁性材料、通訊器材、電碳製品、環保設備等產品已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三產方面,在進一步鞏固零售商業、小商品、餐飲、修理等服務行業的基礎上,向交易市場、房地產開發、傢俱裝飾等行業延伸,並使其成爲村級經濟三產收入的主要來源。

三是私營個體經濟迅猛發展。近年來,我區相繼出臺了多種鼓勵私個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對私個經濟的扶持力度,私營個體經濟的競爭優勢日漸顯露,成爲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補充。各鎮、村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地域優勢,抓住農村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有利時機,培植了東亞碳素廠、江東鑄造廠、光華鍋爐廠、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規模私個企業。這些企業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嚴格管理,注重創新,重視人才,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穩步提高。目前我區現有村級私營企業450多家,佔全區私營企業總數的72%;個體工商戶2900多家,佔全區個體工商戶的49%。

二、我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幾年來,我區農村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跨越發展,富民強區”的總目標,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大力實施“富民強村”戰略,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紮實開展“五好村”、“五好示範村”創建活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在鞏固前幾年創建成果的基礎上,2002年區委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下發了新一輪《“五好村”、“五好示範村”評比考覈細則》,提高創建標準,加大創建力度,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重點從選準配強村幹部隊伍入手,不斷改善和優化村級領導班子結構,提高村級領導班子抓經濟工作的能力。採取鎮機關下派、企事業單位交流、鄰村調配等形式,多渠道選配村幹部,重點抓好“領頭雁”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奮發有爲、開拓進取、羣衆基礎較好的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全部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歲以下的佔77%,大專以上文化的達70%。全區建立了一支常數爲150人的村級後備幹部隊伍,村幹部管理更加規範。近兩年來,全區先後涌現出黎明村、韋崗村、四圩村等5個年純收入超80萬元的“五好示範村”和10個年純收入超30萬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頓扶持經濟薄弱村,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98年以來,我區對經濟薄弱村採取“一定三幫”的措施,由一名區領導親自掛帥,一名部門領導定點負責,帶領3個部門與幫扶村“結對”掛鉤,努力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一是強素質,優化班子結構。幾年來,共調整了5個經濟薄弱村的領導班子,使一批有脫貧致富信心,有開拓進取精神,奉獻意識強,懂經營、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幹,走上了村領導崗位。每年在區委黨校或無錫“全國鄉鎮企業家培訓中心”進行爲期7-10天的學習,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使村級集體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二是尋項目,培植經濟增長點。區定點領導和區級機關部門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後召開了蔣喬鎮馬山村等12個現場辦公會,開展了“尋項目、籌資金”活動,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投入資金30多萬元,解決問題120多個,先後培植了蔣喬鎮嶂山村白花桃園、官塘橋鎮秀山村高標準茶園等農業發展項目;幫助官塘橋鎮平山村、開發區蔣家門村興建門面房40間;盤活了蔣喬鎮馬山村的磚瓦廠等閒置資產,爲經濟薄弱村的早日脫貧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全區6個經濟薄弱村已徹底脫貧。

3、積極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以提高村黨支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爲重點,將培植符合產業化要求、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範園”作爲村級經濟新的增長點,按照“多形式組建、分渠道籌資、靈活性經營、特色化發展”的思路,通過“送出去”(組織40多名農技人員、黨員幹部種植、養殖大戶,到揚州大學農學院培訓)和“請進來”(邀請專家教授現場授課)、召開農業“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推進會和現場觀摩交流會,大力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全區80%的農業村建立了村級“科技致富示範園”,6個達到區級以上“科技致富示範園”的標準,150多名黨員幹部成爲帶領羣衆致富的“領頭雁”,已有1000多戶農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級債權,化解村級債務,爲村級集體經濟減負。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債權。全面清理村集體經濟組織代墊代繳應由農民承擔的各類稅費及個人借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等所形成的債權,採取逐戶覈實、與農戶落實償還協議和簽訂還款計劃的方式,予以催繳和清收;嚴格按照企業改制協議,加大企業改制回收資金的力度,加大企業各項上繳資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關係所形成的承包上繳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籌集資金化解債務。把償還村民小組和羣衆的徵用土地補償款及欠村組幹部的報酬作爲化解重點,對數額較大,一時難以全部兌現的,及時制定還款計劃。在償還債務上堅持先償還農戶債務,再償還其它債務;先償還羣衆債務,再償還幹部債務;先償還個人債務,再償還集體債務;先償還村內債務,再償還村外債務。截止2002年底,全區村級債權總額771.38萬元,化債率達81.80%,債務總額1260.53萬元,化債率達73.64%。

三、當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來,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雖然比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於受體制所限,我區在土地、規劃等方面沒有審批權限,一些村雖然地處城郊交通幹道邊緣,具有發展工業經濟的獨特優勢,但發展工業項目卻十分困難,許多投資者在瞭解土地價格後紛紛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債務較重,發展資金比較匱乏。由於興辦集體企業、興辦公益事業、拖欠幹部報酬等歷史原因,我區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加之銀行信貸制度改革後對企業信用顧慮多,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目前我區村級企業發展籌集的資金60%以上靠自我積累,30%的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由於用人機制不健全和經濟條件等原因,造成我區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農村專業經紀人、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和懂市場、會經營、素質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較缺乏。四是少數村級黨組織自身建設比較薄弱。主要是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村幹部年齡結構老化,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開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兩手抓的自覺性,造成村級三個文明建設發展遲緩。

四、對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針對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制約因素和實際問題,我們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對症下藥,切實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步伐。

1、優化配置,實施人才強村戰略,鍛造一批領航起飛的“領頭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幹部人才尤爲重要。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培養、選拔和使用人才三個環節,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帶領羣衆致富奔小康的幹部人才隊伍。

首先,始終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農村黨員幹部,凝心聚力謀發展、奔小康。通過深入開展“星期六讀書日”、“讀書與實踐”活動,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新思想觀念、拓寬發展思路。採取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專題輔導與交流研討相結合等形式,加強調查研究,圍繞村級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舉措確定主題進行交流研討;圍繞村級經濟發展的重點、熱點問題舉行高層次的專家講座,不斷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運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拓展村幹部培訓渠道和內容,提升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積極實施村幹部素質教育“雙百”工程,採取學歷進修、實用技術培訓、定期輪訓等措施,通過與上海大學、揚州大學、無錫全國鄉鎮企業家培訓中心以及周邊高校聯合辦學,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知識爲重點,更新知識結構,使村幹部100%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掌握1-2門實用技術,村黨支部書記100%達到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不斷提升引領農村經濟衝刺起飛的本領。

第三,全面推行村幹部公職化管理,選賢任能,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由鎮勞動服務站和村幹部簽訂勞動合同,推行公職化管理,實行定期考覈和崗位績效工資,並辦理各種社會保險,增強村幹部崗位對人才的吸引力,充分調動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按照“年齡調輕、結構調優、知識調高”的要求,選拔懂經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進入村級班子。採取公開招聘、異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職等形式,拓寬選人用人渠道。

2、依託城市,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促進收支平衡。

首先,以城鄉一體化進程爲契機,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借鎮江大力改造公共基礎設施、擴大城市版圖、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機會,充分利用身處城郊結合部的優勢,推動農業技術改造、產品升級。以創建“五好村”、“五好示範村”爲載體,積極啓動農村黨組織建設“1011”工程。通過2-3年的努力,在全區培植10個稅收在200萬元以上、經濟純收入在60萬元以上的“五好示範村”,消滅經濟純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培養100名率先致富的黨員幹部帶頭人,帶動1000個農村家庭建成小康示範戶。一要推進農業產業化。圍繞發展新型城郊農業、外向型農業和生態農業的要求,着重發展優質應時鮮果產業、無公害蔬菜產業、特色水產業、優質畜禽產業、優質茶葉產業和蔬菜種子產業。二要推進農業科技化。繼續實施好三項更新工程,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抓好“十園百戶萬畝”工程。三要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和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環境質量、統一關鍵技術、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檢測標準和統一產品標示。四要推進農業市場化。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加強市場信息蒐集利用,大力培養農民經紀人,積極發展專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基層農技服務組織組辦、領辦、合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充當經紀人。五是加強行業協會的建設。以骨幹企業或營銷大戶爲主成立行業協會,健全職能。通過行業協會,制定本地區農產品的規格和標準,協調產量安排,避免惡性競爭,擴大訂單農業的覆蓋面,提高履約率,穩定農產品購銷渠道。對外宣傳產品,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和生產基地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促進產銷銜接。預測市場需求和價格變動,降低農業經營風險,保護協會成員的利益。

其次,以企業改製爲基礎,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一要抓住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吸納民資和外資,充分利用他們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做大做強,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二要大力發展農村私營個體企業,將小、微、虧集體企業以多種形式出售轉讓給個人經營,集體企業閒置的廠房、生產設備等可以出售或租賃給私營個體企業,盤活存量資產。三要走以農興工的路子,結合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流通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工業部門。

第三,培育生產要素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快速發展城市近郊農村服務業。一要加快專業特色市場的培育和建設,鞏固和擴大市場規模,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二要積極開拓農村商品零售市場和生產資料銷售市場,採取聯購分銷、聯銷經營等形式,增加農村商業網點建設,採取送貨下鄉等方式擴大農村市場的銷售比重。三要發展倉儲流通業。藉助發達的公路交通網絡,選擇交通便捷、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優勢地段發展倉儲流通業,建設大型物流中心。

3、狠抓環境建設,爲富民強村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

首先,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圍繞“優化環境、提升功能、注重創新、突出特色”的要求,合理制定規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抓好村組道路建設、自來水入戶、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營造招商引資的一流載體。

其次,積極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優化投資軟環境。要按照wto的要求,改革登記註冊辦法,降低市場門檻,簡化辦事手續,取消許可控制,改行政審批方式爲市場監督方式。進一步加大清費治亂力度,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行爲,建立監督舉報機制。

第三,強化金融服務,拓展融通發展資金渠道。要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加大對農村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提高授信額度,簡化手續,強化監測。引導和規範民間信用,降低融資成本和財務風險。

最後,職能部門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經濟、農業、科技等部門要及時做好各類產品、市場等經濟信息的收集和發佈,及時對各類產品進行收益、風險預測,向基層黨組織、農戶和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和技術諮詢服務。

【第3篇】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新津縣地處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層,全縣轄12個鎮鄉,86個村、15個涉農社區、1256個組。近年來,隨着推進城鄉一體化,“三個集中”進程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特別是組級集體經濟有較大發展,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仍然較慢。長期以來,由於農村實行的是三級所有、組爲基礎的體制,村級只是一個行政管理機構,絕大多數村(社區)沒有經濟實體。2022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扶持村級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正在積極穩步發展。

一、現狀

1、經濟現狀。全縣村級現有資產6602.75萬元,其中:貨幣資產1219.67萬元;應收款1198.71萬元,其中50%以上是農戶三金尾欠;庫存物資4.73萬元;林木資產417.41萬元;長期投資53.23萬元,短期投資1.6萬元;固定資產3658.38萬元;在建工程49.02萬元;負債總額963.94萬元;所有者權益(積累)5638.81萬元,主要是固定資產積累,大部分資產是非經營性資產。

2、收益情況。2022年,全縣村級總收入3387.04萬元,其中:發包收入520.89萬元,補助收入73.61萬元,投資收益14萬元,其他收入300.04萬元(大部分是農戶土地流轉收入,要分配給農戶)。支出總額3016.16萬元,其中:經營支出2480.78萬元,管理費用299.96萬元,其他支出235.42萬元。收益370.88萬元。在全縣101個村(社區)中,無收益的村13個,佔13%;有收益的村88個,佔87%。當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64個,5-10萬元以上的村9個,10萬元以上的村15個。

由此可見,我縣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大多數村組的收入只能維持日常工作開支,部分村組基本無集體經濟收入,因此全縣村組基本無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農村村組集體經濟分配主要是資產性的分配(土地徵佔費)。

二、主要做法

1、落實責任,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自覺性。爲提高村幹部工作質量,增強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自覺性,各鎮鄉建立了黨支部崗位目標責任制,把黨建和經濟工作任務下到支部,責任落實到支部書記,按照表現評優樹先,按照能力選拔幹部。調動了村級班子和村幹部的積極性,增強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突出抓了村級財務的管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將村級財務全部收歸鎮鄉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實行“社有鄉管”。取消了村級招待費,每年可節省開支20多萬元,減少了集體資產浪費,增加了農村積累。同時針對各村債權債務嚴重製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通過對帳目進行認真地清理、公開,給羣衆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爲村集體經濟發展減了負,鬆了綁。

3、更新村幹部思想觀念,解決發展集體經濟信心不足的問題。爲增強村幹部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羣衆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各鎮鄉經常組織村幹部加強對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走出去參觀學習,從而解放了思想,增強了競爭意識、超前意識和開放意識。

4、幫助貧困村理清發展路子。貧困村由於家底子薄,村幹部對發展集體經濟往往缺乏信心。縣上相關部門針對貧困村致富無門路,發展無思路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重新制定發展目標,結合各村實際,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原則,因地制宜,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尋求自己適宜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

二、存在的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臨近城鎮、集鎮的村,集體經濟較爲雄厚,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邊遠的村,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鄧雙、永商四個鎮外,其他鎮鄉集體經濟都很薄弱。

2、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發展的資金和資本。從目前村級經濟現狀看,全縣村級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64個,佔63%。在5638.81萬元積累中,主要是固定資產積累,而固定資產大部分是非經營性資產,如村委會大樓、提灌站、學校等,難以形成資本。

3、地域條件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丘區,雖然土地資源較豐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投資環境差的影響,集體經濟發展的難度也較大。在全縣20個薄弱村中,丘區就有9個,佔45%。

4、個別村幹部開拓創新精神不夠,發展集體經濟思路狹窄。當前村幹部抓集體經濟發展有兩怕:一怕擔責任,創辦經濟實體失敗後,給集體造成重大損失,遭羣衆譴責;二怕困難,由於村級經濟薄弱,發展集體經濟面臨諸多問題,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求發展。

三、案例情況

目前,我縣村級經濟發展最好的是方興鎮花碑社區。方興鎮花碑社區與大邑韓場交界,有18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3081人,耕地3000餘畝,距縣城9公里。2022年前,村級收入只有20000元,主要是收企業管理費和門市租金。村級經營性資產只有村委會80平方米門市。2022年,社區借城鄉統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東風,積極鼓勵和推進農民集中居住,目前已有156戶農民進入小區居住。通過土地整理、撤院並院,新增土地1276畝,其中360畝由社區經營。預計2022年,社區集體收入可達34萬元,比2022年猛增32萬元,他們的經驗是:

1、主動出擊抓機遇。2022年以來,隨着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社區幹部一方面做好宣傳教育羣衆工作,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積極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開展土地整理,鼓勵農民集中居住。通過格田整理、廢溝處理、完善水利設施、撤院並院等,將新增土地中的360畝由社區經營,爲發展社區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

2、依託專合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社區依託川浙花碑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方興鎮創新合作社、方興鎮食用菌合作社規模種植蔬菜瓜果,社區不僅實現了土地流轉收益28.8萬元,同時也帶動當地600戶農戶增收。

我縣經濟狀況最差的村是金華鎮五星村。金華鎮五星村有9個村民小組,農戶678戶,農業人口2028人,耕地面積1116畝,人均土地0.55畝。村集體資產總額3.41萬元(均是非經營性資產),負債總額49.73萬元,村級無集體經濟收入。多年來,村級開支主要是村民小組、農戶集資和鎮鄉的支持,其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村辦企業(磚廠)虧損倒閉,使村上背上了40多萬元的沉重債務,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發展。企業虧損倒閉,給幹部、羣衆留下深刻教訓,重新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礎和信心不足。爲此,我們建議:

1、該村要發展集體經濟,首先要解決債務問題,單靠村級經濟償還十分困難,擺脫了債務,纔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起點。

2、該村地處金華鎮政府所在地,與津華路、金普路、火車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較好的投資環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條件,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契機,積極爭取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項目,鼓勵農民到新型社區集中居住。農民集中居住後,可以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土地整理、撤院並院後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體統一經營或通過招商引資聯營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體收入。

3、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同時在信貸、稅收等方面給於支持和優惠,使該村集體經濟儘快發展壯大起來。

四、對策和建議

1、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合組織。以專合組織爲紐帶組建經濟實體,發展集體經濟。各村(社區)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結合本地的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地理環境優勢,以村委會爲主體,村社合一組建相應的專業合作社或創辦經濟實體。通過開展產、供、銷服務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壯大集體經濟。

2、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發展模式,結合本村的地理條件、產業優勢確定發展項目,制定發展規劃。由於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幹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況不同,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也應該從實際出發,採取多種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優勢,選準路子,引導各村立足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資源引進業主投資,盤活非耕地資源,加快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化,增加集體收入;可以依靠村級成立服務組織,開展有償服務,增加集體收入;可以集體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或收購公司,使農副產品在加工、儲藏、運銷等環節中實現多次增值,使集體收入與農民收入同步增長;可以依託地理優勢,開發飲食服務、商業流通、運輸等產業,增加集體收入。

3、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鼓勵農民集中居住,修建農民集中居住區,通過撤院並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過調整,集中成片統一經營,其收益在保證組級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參與收益分成,增加村級收入。

4、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一是要認真選優配強黨支部一班人,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幹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二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幹部的培養教育。通過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恆心和本領。

5、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一是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辦法,盤活現有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對集體原有的廠房、設備等資產及農村“四荒”資源,要通過採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等形式交付農民開發利用,以此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二是加強村級債權債務清理。村級債權債務是當前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對各村債權債務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理整頓,應回收的各種欠款一定要收回;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村社集體資金“社有鄉管”制度。嚴格規定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搞好民主理財,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

6、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改善投資環境,在交通、水利、生態環境方面加大投入,爲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第4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__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立足實際,採取多項有效措施,不斷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爲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0__年,__市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26%,總支出2.67億元,同比增長5.9%。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發展到487個,其中,收益在5-10萬元的村發展到__7個,在10-50萬元的村發展到87個,過50萬元的村發展到20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資源開發型。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鼓勵市郊村、鎮郊村以及公路沿線、流域沿線的村組,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採取多種形式發展二、三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幹河街道辦事處__村屬城中村,近年來,他們在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着力發展現代商貿業、房產業的同時,大力興辦商業門棟,用於增加村級積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村共擁有各類大小門棟400多個,年租金收入近600萬元,不僅解決了村裏適齡人員的養老保險,而且每年用於村民分紅的資金就高達300多萬元。__街道辦事處劉口村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機遇,以“瞄準一個區域、建設一條街道、打造一帶產業、完善一箇中心、醞釀一個市場”爲目標,在短短六年多的時間裏,實現了由負債200多萬元到集體經濟“億元村”的神奇蝶變。龍華山街道辦事處河灣村充分發揮緊鄰漢江的區位優勢,先後興建了貨運碼頭、青沙站、搬運站和倉儲設施,每年可創收近100萬元。__鎮__村從2002年開始,拿出1700畝土地打造工業發展平臺,開發__工業小區,目前已有33家企業進場興業,吸納了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同時,村裏每年還可得到徵地公益金34萬元。

2.資產經營型。一是盤活土地資產。順應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農業經營規模化的趨勢,合理利用村級“自留地”,適度流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增加集體收入。20__年,__鎮__村與中糧米業__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按650元每畝的價格集中流轉土地1959畝(其中溝路渠近200畝),建設富硒水稻產業園,增加集體收入__萬元。__鎮__村採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5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1000畝,隨後以600元/畝的價格分別租賃給2家企業興辦苗圃基地,既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問題,又推進了規模經營,增加了集體收入。二是盤活閒置資產。通過盤活閒置場地、閒置固定資產和資金,開展資產運作,實現資產增值。__鎮__村把經營不善、停產多年的磚瓦廠租賃給一回歸創業老闆,平均每年新增村集體收益5萬元。__鎮__村經村民代表討論通過,對8個臨街門棟進行維修和翻新,每年租金收入達4.8萬元。三是發展“綠色銀行”。充分利用溝渠河道以及道路兩側發展經濟林,__鎮__村從2022年底開始,在村裏4條總長6000多米的溝渠和道路兩側種植和補植了3萬多株經濟、綠化苗木,按目前市場價格匡算,可增加村集體積累150萬元以上。

3.服務創收型。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提供生產、流通等環節的有償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__鎮先鋒村大力發展黃鱔養殖,成立了養鱔協會,興建了黃鱔交易市場和冷庫,同時爲養鱔戶提供苗種、飼料供應及技術指導、貸款擔保和市場營銷等服務,全村3700多畝耕地基本上全部開發成魚池,帶動全鎮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6萬畝、全市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__萬畝。20__年,先鋒村村集體僅黃鱔交易市場提成就超過了200萬元(分別收取農戶和老闆交易額的4‰)。__鎮__村成立了村級蔬菜專業合作社,20__年,合作社與山東老闆進行合作,按7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500畝,發展蔬菜大棚160個,集體盈利23.7萬元,今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150畝。

4.管理提升型。加強集體“三資”監管力度,從清理經營性資產資源和承包合同入手,統一建立承包合同管理臺賬,對人情合同、口頭合同以及期限明顯過長、價格明顯偏低的不規範合同統一合併整理,重新簽訂,對到期合同一律嚴格按程序實行公開招標競標,增加集體經濟。__鎮__村從20__年開始,累計清理各類不規範合同和到期合同15份,涉及面積489畝,原承包價每畝最低24元,最高__0元,競價承包後每畝最低價217元,最高價420元,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8萬多元。該鎮__村集體所有的一塊100多畝的低湖田,在20__年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後,生產面積有所增加,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承包價格也由以前的每畝100多元,通過競價提高到現在的每畝616元,增加集體收入近6萬元。

近幾年來,__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在一些集體經濟發展不足的村表現較爲突出。

1.資源稟賦差。對於全市大多數村而言,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較少,集體經濟主要是靠村級集體機動地發包來實現。在經過完善農村土地二輪延包政策和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兩個工作階段後,許多村集體機動地變得及其有限,有的村基本沒有了機動地,發展村集體經濟難度很大。__村地處偏遠,是__鎮唯一沒有通公路的村,在經過農村稅費改革後,村集體原有的400多畝機動田都分給了返鄉要田的農戶,目前村集體主要靠化緣來維持運轉。

2.集體負擔重。突出表現爲村級債務重,還款付息壓力大。截止20__年底,__市村級債務總額達4.51億元,其中個人借款1.62億元,按年利率9.72%計算,每年應付利息1570萬元。同時,隨着物價上漲,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入不敷出,不少村每年呈現收不抵支狀況。

3.進取意識弱。從羣衆方面來看,村級集體經濟產權不明確,名義上是歸村內集體成員所有,但長期由村委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人人都有、人

人都沒”的怪象,影響了廣大羣衆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從村幹部方面來看,由於待遇偏低,少數地方村幹部不願勞心勞力,或者存在畏難情緒。從對全市三個鎮的10個村村幹部工資調研情況看,這10個村村支書年工資收入最高15600元,最低的不到1萬元,有的甚至是“打白條”,村幹部對發展集體經濟普遍熱情不高。

1.選好支部帶頭人。更新思想觀念,打破地域界限,落實激勵政策,試點推進,選好、用好村支部書記,培育一批政治素質較高、懂經營、善管理、有資金又樂於奉獻的黨支部書記,帶領羣衆發展集體經濟,增收致富。

2.打造增收載體。學習借鑑江浙成功經驗,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因地制宜,成立村集體工貿公司、農業開發公司等新載體,或通過開展農產品生產、營銷、加工服務,承接村內基礎設施、公益性事業項目建設等方式,壯大集體經濟。有條件的地方,要大膽以土地爲資本進行市場化運作,變農村爲社區,變農民爲居民,進行入股分紅。

3.化解村級債務。要積極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有效途徑,分門別類整頓歷史遺留的債權債務,推動負債村和經濟薄弱村轉化增收。建議上級政府對長期難以化解的“呆賬”、“死賬”,採取規範的手續予以註銷。對過去因興辦公益事業和借款完成上繳任務而形成的個人借款,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4.健全發展機制。要建立幫扶機制,特別是對經濟薄弱村,要通過部門聯村,村企協作,以強帶弱,以富幫窮等途徑,爲其創造發展條件。要健全管理機制,進一步嚴格和規範集體“三資”監管制度,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要建立考評機制,對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做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給予一定的獎勵。要讓村民真正享受到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調動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熱情。

【第5篇】農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農村集體經濟是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的現實需要,下面是本站範文網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農村集體經濟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

農村集體經濟是整個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完善雙層經營體制,密切幹羣關係,增強集體統一服務功能的物質基礎;是強化基層黨建工作,增強黨支部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有效手段;也是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的現實需要。根據區人大《關於組織區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和視察活動的通知》(貴人常辦〔20xx〕25號)文件規定,梅龍街道人大工委於10月中旬組織市、區人大代表深入基層一線,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廣泛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就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集中開展調研,現將專題調研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村集體經濟基本現狀

我街道現轄12個行政村,4個(農村)社區居委會,農業人口近5萬人,集體所有的農用地總面積11.9萬畝,其中:耕地6.6萬畝,林地4.16萬畝,園地0.11萬畝,養殖水面0.63萬畝,其他0.4萬畝,屬於半圩半丘陵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街。全街村集體現擁有的資產有:耕地3979.4畝,水面5205.2畝,園地105畝,灘塗814.5畝,山場5665.5畝。

2022年全街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2099.68萬元,按項目來源分類:經營收入(主要是林木)55.2萬元、發包及上交收入366.8萬元(田地、水面),徵地補償收入1131.58萬元,補助收入506.8萬元(其中項目專項補助資金483.76萬元),其他收入39.3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按規模分類(除去項目專項補助資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2個;510萬元的村2個;10-20萬元的村1個;20-30萬元的村3個;30-40萬元的村1個;40-50萬元的村1個;50-60萬元的村3個;60-70萬元的村2個;100萬元以上的村1個。通過調研,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第二輪土地承包時對偏遠地帶、交通不便、低窪易澇、羣衆不易耕種的面積按規定進行預提的機動田地作爲集體資產通過對外發包經營獲得的收益,也是我街村級集體的主要收入來源;二是上級組織的政策性補助資金;三是有關村(居)通過一事一議以獎代補政策爭取項目資金用於改善、改造本村羣衆的生產生活等基礎設施;四是資源性資產發包或租賃收入(如水面、山場等);五是涉徵村集體資產徵用補償收入;六是通過項目爭取的補助資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街道和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行了積極探索,雖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時也存在着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畏難情緒普遍較重。表現在觀念陳舊、帶頭表率作用不強,沒有樹立經營農村家鄉的理念,缺乏創新思維,不能因地制宜培育集體經濟增長源,依賴上級有關政策性補助或把有限的集體資源通過一次性發包(若干)年,一次性收取承包費,短期來看集體收入大幅增加,但長期來看,這種飲鳩止渴、竭澤而漁的做法,沒有長遠思想,只顧眼前利益,這樣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有些村幹部也想有所作爲,發展集體經濟,由於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經濟管理水平,有時面對困難,信心不足,存在畏難情緒;有的村幹部是種好自家的田,掙鼓腰包的錢,應付集體的事,根本顧不上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後勁嚴重缺乏。我街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是依託土地、水面、山場等資源性資產對外發包經營來維持村級日益龐大的支出。而其他經濟性收入比較微薄,幾乎爲零。目前全街沒有一家村辦企業,造成村集體經濟的增長緩慢,收入渠道越來越少,發展後勁與潛力嚴重不足。

(三)村級支出日益增加。2022年全街村級集體總支出648.7萬元,其中:管理費用430.4萬元,經營性支出105萬元,其他支出113.3萬元,平均每村支出40.5萬元,然而年收入不足40萬元的村就有9個,同時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江南產業集中區的落戶,公益性事業建設不斷增加,村級公共支出部分有增無減,雖然有些項目各級政府給予了一定的經濟補助,但真正實施起來,村級還是要投入一定量的配套資金和勞務,給年收入較少的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壓力,使其難以維持正常運轉。

(四)村集體資金管理難。我街道部分村集體資金比較富裕,加上江南產業集中區的徵用,目前已有4個村(居)全部被徵,3個村已徵用部分面積,部分涉徵村集體資產徵用補償款多達數百萬元,這部分資金由於沒有穩定收益和風險較低的投資途徑,只能是把錢存入銀行,難以實現保值增值,農民也沒有得到好處,爲此,部分羣衆甚至錯誤主張全部分掉。

三、幾點建議

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管好用好集體資產,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人大代表們根據本街道的實際,認爲只有通過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按照四議兩公開的原則,集思廣益,拓寬增收渠道,發展村級經濟,增加集體收入。

(一)立足資源優勢,拓寬發展集體經濟主渠道。梅龍各村由於受江南產業集中區規劃的制約 興辦小型工業企業項目已不現實,認爲首先應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統一組織好集體資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盤活集體存量資產;二是組織好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採取有效形式合理組織生產要素盤活集體資產。各村(居)可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以山林、山水、田園(田地、果園)等爲主特色的集體農莊項目,並採取多元化參與,產業化經營。其次實行股份合作制,村集體經濟組織可與村民聯合,讓入股村民的土地、人力和村集體的資金、信息等各種資源實行統一經營調配,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也解決了多年來存在的人、地矛盾突出的問題。

(二)盤活現有資產,培育發展集體經濟新亮點。對涉徵村的集體資產要實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爲妥善處置涉徵村的集體資產,明晰集體資產的產權關係,可實行產權制度改革,讓老百姓手中持有股份。同時對村集體資金實行企業化運作,民主化管理,有利於限制村幹部等少數人在集體資產處置中的專權行爲,這樣不僅使集體收入穩定增長,而且讓羣衆得到經濟實惠,消除他們對集體資產處置的後顧之憂,有利於農村社會的穩定。如:可以借鑑我街道新湖社區的成功做法,該社區爲盤活集體資產,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於2022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個村集體企業池州市新湖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讓社區居民們從失地農民變成股東。緊緊抓住九華機場和江南集中區建設的機遇,主動出擊,聯繫業務,僅園林綠化這一項就帶動了70餘人就業,保潔業務更是解決了120餘人的就業問題。也可由市、區作出統一規定(因村民自治問題)將村有大額富餘資金由鎮、街三資代理服務中心經營運作,促使閒置資金增值增效。

(三)加強規範管理,確保村集體經濟增收節支。村級財務管理是廣大農民羣衆十分關注的焦點,要切實加強對村級財務的民主管理、實行公開透明,只有財務管理規範了,才能樹立村級組織的威信,羣衆纔會放心並支持村裏的各項工作,爲此,梅龍街道轄區內的各村(居)要嚴格按照《梅龍街道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和《梅龍街道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和工程建設招投標實施意見(試行)》等規定,切實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的內部管理和民主監督,防止資產流失,節約開支費用。一是充分發揮街道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委託代理服務中心的作用,統一管理和處置村集體所屬資產。二是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如建立財務收支預決算制度、開支審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財務公開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收益分配製度以及其它各項制度。三是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佔村級當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和總量。四是堅持村務公開,強化民主監督,如重大投資決策和建設項目必須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五是加強對集體經濟的財務指導和審計工作,如加強對村集體財務的規範化管理,實行集中計賬等。

(四)優化基層組織,提高集體經濟建設能力。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至要。加強農村基層經濟組織建設,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農村工作的關鍵在於班子問題,要增強班子戰鬥力,重點選好致富路上的領頭雁,選好一個人帶好一個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居)委會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還須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爲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更新觀念,明確村級班子新時期工作職責,樹立爲民服務、清正廉潔的思想。加強村幹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通過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等形式,提高村幹部經營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質,並在生產中運用。三是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幹部目標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作爲考覈村幹部的重要依據。對在一定時期內村級班子建設和村級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要制定能充分發揮村幹部工作積極性的誤工補貼制度,建立和完善對幹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鉤制度,充分調動農村幹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第6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南農業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理論界和學術界也很關注河南農業發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對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尤爲關注。20xx年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研究》課題組,將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內容。此後課題組注意蒐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遂成立《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曾多次與河南省漯河市駐京辦、新鄉市駐京辦聯繫、座談。

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爲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鄧小平關於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兩個飛躍的思想,高瞻遠矚,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爲了調查和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狀況,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組成的《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進行了爲期14天的專題考察。走了3個縣(新鄉縣、臨潁縣、鞏義縣);5個鎮、鄉(新鄉縣小冀鎮、七裏營鎮,臨潁縣城關鎮、杜曲鄉,鞏義縣竹林鎮),訪問了11個村莊及村辦集體企業,例如,小冀鎮東街村及京華實業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聯總公司、太行振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七裏營鎮的劉莊村及華星藥廠(該廠爲我國肌苷生產最大廠家和生產青黴素第三大廠家,擁有8個分廠)、龍泉村及龍泉集團公司、劉店村、南辛莊村及新亞集團公司;臨潁縣城關鎮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團公司、杜曲鄉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團公司、龍堂村及龍雲集團公司;鞏義縣竹林村(現爲竹林鎮)。此外,還考察了一些村辦學校、文化大院、衛生院、幼兒園、養老院等。調查組深入農田、車間、農戶,先後訪談過40多名縣、鎮、村級領導、農民企業家、農戶、村民和當地居民,還分別與數名帶頭人(河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等)座談。

調研活動結束後,課題組分析和總結調研材料,經過多次討論,形成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的調研報告: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經驗;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景;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五、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六、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第7篇】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一、忘私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

俞垛鎮忘私村地處裏下河地區,南與鎮相鄰,省級河道唐灣河穿村而過,水陸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810戶,總人口2118人,村地域面積3000畝,耕地面積2502畝,人均耕地1.18畝,xx年村集體純收入100萬元,農民純收入7000元。村裏三分之二大部分村民主要通過種田和上班取得收入,部分村民承包農田種植稻麥和林木,還有部分村民從事畜禽養殖,另外還有少數的個體業經營戶,主要從事機械加工、造船。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充分利用土地,讓土地出金子

農村經濟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離不開土體,土地出效益。如何讓土地出金子?我有幾點思考。第一,我們要強化科技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含量。讓農民增收,最直接的就是讓農田增產,我們要利用本村與鎮農機站結對掛鉤這個優勢,多派村幹部到農機站學習新的農業知識,還可以請農機站的工作人員到我們村宣傳和推廣農業技術,並對我村村民進行培訓,讓農民科技種田。而且這方面我們也已經有了成果,譬如說我們村率先實行的麥套稻技術,已取得了成效,還有在糧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全量還田方面我們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幫助農民增加農田產量。以後我們要做的是繼續和農機站保持對接,不斷投入新的農業技術,繼續走科技興農的道路。第二,我們村地靠集鎮,目前通往集鎮的通北公路全長大概400米,而且這條公路寬廣,交通便利,但是路兩邊仍是農田,還沒有開發,而且我們村的村民坐落主要集中在莊中心,而且住房緊湊,大都是舊房,莊中心的道路狹小,不方面行車,只能由自行車和電動車行走,所以大都村民再造房時豆想搬往集鎮,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將通北公路兩側的農田開發,建住宅區,促進本村經濟發展。

2、充分利用優勢,做好招商引資工作

農村經濟發展,光靠農業還不行,我們還要發展工業。我們村南與鎮相鄰,省級河道唐灣河穿村而過,水陸交通便利,我們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來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我村已經完成了一個500萬、一個300萬的招商引資項目。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陸交通建設,充分發揮人際作用,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推展。

3、充分發揮特色,讓造船業形成氣候

俞垛鎮是一個魚米之鄉,我們村從事船舶運輸業的比較多,所以這也促進了我們村造船業的發展,目前我們村已經有兩個造船廠,但都是粗放型的經營模式,而且也沒有形成規模,所以我們要提供便利和平臺,促進造船業的發展,讓造船業形成氣候,成爲我村的優勢。

4、溱湖會船,發展文化經濟

我們村地靠溱潼鎮,是俞垛鎮的一個文化大村,每年都會參加溱湖會船比賽,參賽的有貢船、龍船、篙子船、划船等,連續幾次獲得會船比賽的一等獎。鑑於這樣一個文化優勢,我們要充分發揮出來,讓文化充實我們生活和思想的同時,我們還要想法子讓文化出經濟,推出我們自己的文化節目,同時也爲招商引資坐鋪墊。

三、總 結

在市鎮黨委、政府要領導下,在我們村村幹部的努力下,在我村廣大村民的充分參與配合下,我相信我們忘私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會蒸蒸日上,村民的生活會更加富裕,共同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8篇】河南省202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河南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由整理。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南農業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理論界和學術界也很關注河南農業發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對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尤爲關注。20xx年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研究》課題組,將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內容。此後課題組注意蒐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遂成立《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曾多次與河南省漯河市駐京辦、新鄉市駐京辦聯繫、座談。

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爲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鄧小平關於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兩個飛躍的思想,高瞻遠矚,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爲了調查和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狀況,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組成的《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進行了爲期14天的專題考察。走了3個縣(新鄉縣、臨潁縣、鞏義縣);5個鎮、鄉(新鄉縣小冀鎮、七裏營鎮,臨潁縣城關鎮、杜曲鄉,鞏義縣竹林鎮),訪問了11個村莊及村辦集體企業,例如,小冀鎮東街村及京華實業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聯總公司、太行振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七裏營鎮的劉莊村及華星藥廠(該廠爲我國肌苷生產最大廠家和生產青黴素第三大廠家,擁有8個分廠)、龍泉村及龍泉集團公司、劉店村、南辛莊村及新亞集團公司;臨潁縣城關鎮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團公司、杜曲鄉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團公司、龍堂村及龍雲集團公司;鞏義縣竹林村(現爲竹林鎮)。此外,還考察了一些村辦學校、文化大院、衛生院、幼兒園、養老院等。調查組深入農田、車間、農戶,先後訪談過40多名縣、鎮、村級領導、農民企業家、農戶、村民和當地居民,還分別與數名帶頭人(河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中共xx大代表等)座談。

調研活動結束後,課題組分析和總結調研材料,經過多次討論,形成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的調研報告: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經驗;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景;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五、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六、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第9篇】202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省委組織部《關於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社區)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情況調研的通知》(閩委組明電【xx】24號)要求,xx年10月下旬,龍巖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財政局、農業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3個調研組深入全市7個縣(市、區)、鄉鎮、村,採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訪談、查看臺賬報表等方法,對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關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全市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1783個(不含社區居委會),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總支出58111萬元,淨收益7485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58102萬元,村均88.7萬元。債務總額86947萬元,村均負債48.8萬元。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有經營收益的村842個,佔村總數的47.2%,其中:經營收益在3萬元以下333個,3-5萬元118個,5-10萬元211個,10-20萬元99個,20-50萬元59個,50-100萬元10個,100萬元以上12個。無集體經營收益的村941個,佔村總數的52.8%。

(二)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經營收入5526萬元,佔8.4%;②發包及上交收入4663萬元,佔7.1%;③投資收益751萬元,佔0.1%;④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⑤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

(三)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支出:①經營支出4248萬元,佔7.2%;②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36.5%,其中辦公費用4202萬元,村組幹部報酬7691萬元;③其他支出32654萬元,佔56.2%,其中公益性支出24654萬元。

二、主要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出臺了加快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見措施,鼓勵各村立足村情實際,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找準集體經濟的項目源和增長點,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着力打造出一批“實力強、特色明、管理好”的經濟強村。

(一)盤活集體資產增收。近年來,我市各級通過全面開展村集體資產清產覈資,摸清集體資產家底,盤活存量資源,開展承包租賃經營,使集體資源發揮效益,實現保值增值。如xx年連城縣新泉鎮新泉村通過清產覈資,將一處被私人長期佔用的沿街倉庫300㎡重新追回,並通過公開招投標重新發包,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近萬元。永定縣龍潭鎮龍潭村將新村部4-6樓出租,用於經營賓館住宿,將閒置的舊村部店面出租,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下洋鎮思賢村將村集體土地租賃給私人企業主做煤炭運輸中轉站,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

(二)開發集體資源增收。我市一些村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注重發揮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通過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一是創建特色產業基地求發展。充分利用耕地、山地資源,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武平縣東留鄉黃坊村投資60萬元,搭建花卉鋼架大棚種植基地15畝,租給花卉種植大戶,每年創收9萬元。二是開發特色資源求發展。部分村利用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或發展小水電,或建設魚塘等發包租賃給企業或農戶,也爲村集體帶來了可觀收入。如武平縣中赤鄉、下壩鄉等鄉鎮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在沿河投資建設了30多座小水電站,由所在村裏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增加了村財收入。永定縣高陂鎮西陂村投資小型水電站,每年有9萬元分紅收入。漳平市南洋鎮梧溪村、官田鄉下浙村等村通過水資源入股開發水電項目,每年按股份分紅均有2-10萬元不等的固定村財收入。

(三)搞活資本經營增收。近年來,隨着我市城市化、城鎮化的推進,一些村因土地被大量徵用,土地徵用補償費驟增,如何用好、用活這些貨幣資金,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對此,我市部分村充分發揮資金優勢,開展資本經營,通過投資購買房產,搞景區開發等,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新羅區西陂鎮大洋村科學利用徵地補償費,投資興建大洋酒家、西湖人家、大洋賓館等項目,每年增加村財收入200餘萬元。永定縣鳳城鎮大園社區將移民集體補償款在縣城南門街購置店面3個,每年有租金收入6萬多元。武平縣平川鎮城南村利用集體資金,投資興辦了中強建材有限公司、旭林木業有限公司兩家集體企業,租賃經營一家加油站,每年固定收入達90萬元

(四)發展休閒旅遊增收。近年來,我市部分村緊緊抓住市政府大力推廣的以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等爲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等爲代表的“綠色之旅”,古田會議會址爲代表的“紅色之旅”和“遊在龍巖”和“吃在閩西”的機遇,通過開發農家樂、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等,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羅區龍門鎮洋畲村與香港青城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對村內旅遊資源進行總體規劃開發,着力打造休閒度假、鄉村生活體驗、自然景觀遊覽和原始森林探險爲一體的生態旅遊區,xx年村集體收入達158萬元。永定縣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客家土樓”,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每年爲土樓景區周邊村帶來不菲的門票分成收入。如xx年永定湖坑鎮洪坑村土樓景區門票分成收入68萬元,下洋初溪村更達80萬元。

(五)發展物業經濟增收。近年來,我市一些城郊村利用區位優勢,採取物業開發、租賃經營等形式,使村級集體經濟整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村利用閒置房產和整理取得的建設用地,通過改造或新建廠房、倉庫、民工公寓、停車場、專業市場等出租給企業或村戶,收取承租費,也爲村集體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如武平縣平川鎮興南村、巖前鎮靈巖村等15個村,在縣城或集鎮建設辦公樓、店面,每年獲取幾萬到二三十萬不等的物業經營收入;中山鎮三聯村投入10萬元資金與中山鎮政府合作建設巖前工業園區標準廠房,每年增加收益近萬元。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在村集體林權改革中,利用拍賣集體林木所得的資金,在沿街(路)興建村部綜合樓,一樓作爲店面,二、三樓作爲辦公,全部出租,每年有5萬多元的租金收入。

(六)興辦服務項目增收。一些有企業入駐的村,充分發揮村“兩委”幹部作用,在徵地拆遷、矛盾糾紛處理等方面積極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問題,企業每年給予村一定資金作爲村級辦公經費。如永定縣龍潭鎮聯中村是福建閩福建材有限公司所在地,該企業每年給聯中村10萬元辦公經費。福建塔牌集團有限公司落戶武平縣巖前鎮靈巖村、峯貴村,每年給兩個村協管費分別爲30萬元和20萬元。

(七)幫扶帶動助增收。從xx年開始,省、市、縣三級先後選派了3批駐村幹部到重點貧困村任職,實施幫扶工程。xx年,我市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關於開展“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的通知精神,在全市開展幹部“聯鄉掛村幫戶”活動。各掛鉤部門、幹部幫助掛鉤村選優配強村級班子,選好領頭人,建好新班子,清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壯大村財收入。同時,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多渠道爲掛鉤村籌措資金,在引進實施生產性項目上下功夫,拓寬增收門路,促進集體經濟和農村產業發展。據統計,“聯鄉掛村幫戶”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共落實發展幫扶資金2312萬元,落實扶持政策789項,落實支持項目183個。實踐證明,各級幫扶工程對加快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地區間平衡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幫扶,開發了一批集體經濟項目,既挖掘了資源潛力,又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從總體上看,全市村集體經濟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造血功能差,發展後勁不足,發展中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實家庭承包責任制和開展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市絕大多數村只強調“ 分”的一面,而忽視了“ 統”的作用,不僅沒有保留集體經營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適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也平均分包到戶,甚至把積累的集體資產也拆分殆盡,村集體經濟從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發展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集體經濟自然困難重重,特別是地理位置偏僻、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對此意見極大。

(二)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從全市各村集體經濟現狀來看,城鎮周邊地區比山區地區發展快、實力強;交通方便、資源豐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的村收入高,村級班子強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發展快。村集體經濟發展區域之間也不平衡,現有集體經濟收入總量近40%集中在新羅區。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間收入差距大。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村均36.7萬元,67%的村收入在30萬元以下,低於全市平均水平,21%的村收入超過50萬元,收入差距大,呈兩極分化現象。

(三)增收渠道狹窄,來源單一。多數村集體經濟來源渠道單一,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爲突出。一些靠自然資源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xx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收益10940萬元,僅佔集體總收入的16.7%;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徵地補償費等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不少村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維持運轉,勉強度日。

(四)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負擔沉重。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反映村級公共事務負擔重,村級非生產支出大,特別是報刊雜誌訂閱費用負擔沉重;一些上級支持農村的財政項目,沒有足額安排項目資金,村集體爲了爭取資金,只好舉債上項目。xx年全市村級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總支出的36.5%,公益性支出24747萬元,佔42.6%。負債總額86947萬元,村均48.8萬元。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按照“村容整潔”的要求,在現有剛性支出基礎上,村集體必然還要增加更多保潔、路燈、巡邏等方面開支,收支矛盾將更爲明顯,一旦入不敷出,必然舉債負擔,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背上沉重包袱。

(五)資產經營不善、資金使用不當現象仍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一些村級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不規範,承包租賃費偏低,造成了村集體資產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鎮建設、過境公路等徵用的土地補償費全面分發到戶,村集體卻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現象相當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執行有關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的規定,財務透明度不強;部分村幹部民主理財意識不強,開支隨意性較大,存在“寅吃卯糧”現象。

四、影響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發展環境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客觀原因。從調研情況看,凡臨近城鎮、集鎮、近郊的村莊,得益於優越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較爲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村集體經濟較爲強壯,一、二、三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位於山區、稻區的村,地處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觀念陳舊,級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村級集體積累困難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村級集體積累是農村集體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是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進行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保證。從調研情況看,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嚴格的用地政策和農村稅費改革的影響,我市各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徵用和“三提五統”的局面消失,農民的應交款拖而不決,鋼性支出的不斷攀升,衝抵了積累,坐吃山空。

(三)幹部羣衆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觀原因。一些基層領導幹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部分村幹部怕麻煩受氣,不用心;農民羣衆對村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不放心,對集體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願出錢出力、不聞不問的現象。這些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性,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部分村幹部羣衆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從調研情況看,農民羣衆對村級組織的要求以及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斷對村幹部施加壓力,使村幹部都抱着“別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對不起老百姓”的態度,不顧所在村的經濟承載能力,盲目跟風,舉債建設,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村級組織的負擔,也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五、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爲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近郊和邊遠農村,應根據各村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幹部農民素質等各方面實際,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優化結構,揚長避短。各地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弄清本地區的優勢、劣勢,根據本地區的特色進行調整,走有特色的資源型路子。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鎮郊區和邊遠農村,平原地區和山區等在經濟基礎、資源稟賦、農民素質等各方面都有差別,應根據自身優勢、潛力來調整結構,從而揚長避短,實現結構優化。

(二)創新管理模式,管好用活村級集體資產。一是盤活資產經營。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挖掘、整合閒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倉庫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廠房、機器設備、魚塘、閒置土地等集體資產出租或入股經營的方式,搞活存量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以存量換增量。試行對區域位置優越的宅基地實行有償選位,探索開展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二是構築資產增值機制。要積極實行集體資產以價值形態爲主的管理辦法,把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作爲經營性資產來運作,促使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徵用補償費,嚴禁亂支濫用。三是強化監管管理。加快健全和落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推進民主管理進程。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心的監管職能,建立“羣衆民主監督、會計覈算監督、上級審計監督、電子網絡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機制,着力構建“管理規範、監督有力、運行高效、富有活力”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村級集體的正當收入不流失,不斷提高村集體資產的利用率。

(三)加大扶持力度,助推集體經濟發展。一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整合財政和各部門支農惠農資金,採取補助或獎勵的辦法,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並吸引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省、市、縣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實施爲契機,對貧困村予以重點扶持,村實行“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不斷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二要加大部門幫扶力度。結合開展“聯鄉掛村幫戶”、“四下基層”活動,採取領導掛鉤聯繫、部門結對幫扶、黨員幹部駐村任職等方式,幫助結對幫扶村搞好班子建設、發展規劃、技能培訓等關鍵性工作。結合第四批省、市、縣下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工作,選派黨員幹部到部分村任第一書記,爲幫聯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是鼓勵企業投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鼓勵企業自願結對,合作開發,實現雙贏。結對企業可以與村合作盤活存量資產,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依法興辦經營服務設施。

(四)優化發展環境,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多予少取”的方針,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落實村級發展用地機制。土地是現階段農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要維持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必須賦予村級一定數量的土地經營權,確保村級通過土地經營獲取穩定的收入。探索建立土地徵用留用地政策,村集體土地被徵用的,按批准徵用土地面積的5%—10%作爲村級發展留用地,用於發展二、三產業。二是多渠道化解村級債務。要採取積極的舉措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債務負擔。興辦村級企業的債務,可在覈實情況的基礎上,採用債務剝離給企業的辦法。爲興辦教育,電力設施形成的債務,可根據產權的變化,用劃轉的辦法去剝離債務;有債權的村,在金融、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加大清收債權力度,加快償還的速度。三是增加對村級組織的支持力度。要在稅收、用地、用電、綜合項目開發等方面,給村級組織以扶持。要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村級管理、優撫的支出列入轉移支付的範圍。四是建立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財政補助制度。按照省裏的標準,對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市裏也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對經濟薄弱村也給予一定扶持,作爲村級組織正常運轉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用於村幹部補貼和村組織日常管理開支。

(五)加強班子建設,提高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必要時還要突破條條框框,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人員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爲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樹立爲民服務、清政廉潔的思想,明確村級班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要加強村幹部在縣域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三是嚴格考覈問責與激勵。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對鄉鎮考覈的內容,制定詳細的考覈辦法,切實加大考覈問責力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將村幹部經濟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掛鉤,對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作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要給予獎勵。四是要切實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對從事村級組織工作達到一定年數的老村幹部,離任後要繼續落實養老、醫療保險等關愛政策,使村幹部有一個盼頭,多一份工作幹勁。

【第10篇】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前不久,筆者慕名到興山縣高 陽鎮昭 君村進行了調查:一個460多戶、1600多人的村子,到年底可以拿出10多萬元給老百姓發6種獎金。這個村子的羣衆享受到哪些改革開放的成果,資金又從哪裏來?

走進村委會,值班幹部說村黨支部書記張久武在道路硬化施工現場。我們隨即來到張家坪,施工班子正幹得熱火朝天。張久武告訴我們,硬化這條3.5公里的通組公路,村裏自籌資金30萬元,明天就可以竣工。

話匣子一打開,張久武自豪地指着水、電、路,給我們介紹起這幾年村公益事業的發展情況:xx年投入15萬元改造了白沙河、五童兩個自然村的電網,老百姓用電從每度一塊二迅速下降到5角錢;投入50萬元修通5條共計12公里的村級公路,實現了90%以上的農戶戶戶通公路;xx年開始投入70萬元硬化9.3公里村級公路;投入20多萬元架設5000多米管道,解決了120多戶、400多人的飲水問題;投入20多萬元安裝有線電視,讓村民看到了和縣城居民一樣多頻道的節目。

聽到我們談論村子的變化,村民孫鼎先熱情地邀我們到家喝茶,自豪之情隨之溢於言表:“我家3個老人,沒有合村前不屬 於昭 君村,合村後每人每年領到了300元的養老金。”他邊說邊找出了村委會下發的《昭君村xx年管理辦法》:“四無兩不欠,五做到六補助”的主要精神赫然在目。

孫鼎先介紹說:“‘四無兩不欠五做到’是對我們村民的基本要求,遵守得好,年底就可以享受到‘六補助’。”

哪“六補助”呢?仔細一看,具體內容是:60歲以上的老人享受養老金300元;60歲以上老人正常死亡的享受安葬費300元;收看有線電視和利用天線鍋收看電視的農戶補助50元;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戶每人補助10元;餵養能繁母豬3頭以上和當年出欄肉豬50頭以上的補助300至1000元。當年考覈,然後村委會召開羣衆大會當場發放。看似是“補助”,其實是獎金,以獎代補,既強化了村級管理,又讓老百姓得了實惠。

修路、改電、改水、提高老百姓福利,昭君村哪來這麼多錢?僅羣衆福利一項每年就要10多萬元。張久武介紹說:“我們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好!”原來,昭君村轄區內有國有企業興發集團的兩個分廠。該村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xx年開始組建了集體企業——興山縣高 陽鎮昭 君勞務隊,主營裝卸和搬運,既解決了300多名農民的就業問題,每年又爲集體創收20多萬元。還辦起了100畝的柑橘場和50畝的茶場,實行租賃承包經營,每年可爲集體創收3萬元。粗略計算,該村每年的集體經濟收入在25萬元左右,加上化工廠的徵地補償費,到今年年底,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了160多萬元。

據瞭解,張久武擔任村黨支部書記35年。在談到工作體會時,他說:“新時期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主要來自於有能力爲老百姓辦實事!辦事要錢,光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是不行的,還得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從昭 君村發展集體經濟的經驗來看,對接企業,在勞務服務上做文章,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企業裝卸和搬運等業務大多靠臨時工完成,把農村剩餘勞動力組織起來成立勞務隊,組織化服務地方企業,完全可以實現雙贏。延伸開去,勞務隊不僅僅可以對接企業,還可以對接項目。因爲任何一個農業、地質災害治理等項目,都需要“小工”,農村剩餘勞動力大有市場。作爲村級組織,要看到這一潛在的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把農民組織起來形成“正規軍”,“集體”搶佔市場,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

河南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河南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由整理。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南農業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理論界和學術界也很關注河南農業發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對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尤爲關注。20xx年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研究》課題組,將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內容。此後課題組注意蒐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遂成立《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曾多次與河南省漯河市駐京辦、新鄉市駐京辦聯繫、座談。

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爲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鄧小平關於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兩個飛躍的思想,高瞻遠矚,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爲了調查和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狀況,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馬列所鄧小平理論研究室組成的《河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景》課題小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進行了爲期14天的專題考察。走了3個縣(新鄉縣、臨潁縣、鞏義縣);5個鎮、鄉(新鄉縣小冀鎮、七裏營鎮,臨潁縣城關鎮、杜曲鄉,鞏義縣竹林鎮),訪問了11個村莊及村辦集體企業,例如,小冀鎮東街村及京華實業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聯總公司、太行振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七裏營鎮的劉莊村及華星藥廠(該廠爲我國肌苷生產最大廠家和生產青黴素第三大廠家,擁有8個分廠)、龍泉村及龍泉集團公司、劉店村、南辛莊村及新亞集團公司;臨潁縣城關鎮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團公司、杜曲鄉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團公司、龍堂村及龍雲集團公司;鞏義縣竹林村(現爲竹林鎮)。此外,還考察了一些村辦學校、文化大院、衛生院、幼兒園、養老院等。調查組深入農田、車間、農戶,先後訪談過40多名縣、鎮、村級領導、農民企業家、農戶、村民和當地居民,還分別與數名帶頭人(河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中共xx大代表等)座談。

調研活動結束後,課題組分析和總結調研材料,經過多次討論,形成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的調研報告: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經驗;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景;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五、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六、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調研報告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鞏固和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爲了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瞭解掌握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現實狀況,以及在貫徹執行會計制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抓好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近日內蒙古額爾古納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對我市的村財務會計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基本運行情況

額爾古納市轄行政村4個,從xx年開始實行了“村財民理鄉代管”爲內容的村財務管理機制,並且制定了配套的具體管理辦法。各鄉鎮辦事處經管站的負責人,基本上是鄉鎮辦事處的會計人員,負責“村賬鄉管”的日常工作和會計覈算工作。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分管領導親自抓,並將此項工作列入各級領導實績考覈內容。村會計員(實爲報賬員)實行按月辦公制度,每季度向羣衆張榜公佈一次財務收支情況。同時,鄉鎮辦事處與各村村委會明確各自的職責。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年終審覈,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財制度,統一規範管理。經過幾年來的運行,收效很大。既加大了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力度,消除了滋生腐敗的條件和土壤,又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向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xx年財政部出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已於xx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爲了便於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人員理解執行,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統一安排步署,於xx年底對新頒佈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進行了學習培訓。在全面貫徹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各鄉鎮辦事處統一了會計賬薄,統一了記賬憑證,統一了記賬方法,統一了會計檔案,規範了票據,規範了會計科目,會計管理職能真正延伸到村一級,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人員起到了一定的當家理財作用。與此同時,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具體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現金管理制度、村務公開制度,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村幹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等等,起到了一定的約束機制作用。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資產管理不規範。一是應收賬款增多導致資金沉澱,資產被個別村民無償佔用導致集體利益受損。二是有的村民往來帳採取重複記息,導致不良債務增多,村級債務化解難。三是開支大手大腳。

(三)報銷審批不規範。一是審批不夠規範。二是賬款結報不及時。三是報銷憑證不夠規範。

(四)會計賬務處理不規範。一是會計賬薄、會計科目設置不規範;二是鄉鎮辦事處會計與村會計員自行記賬,對賬不及時,憑證傳遞方法不規範,會計檔案管理不善;三是有些村辦公條件差,實行村賬鄉管前的會計憑證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難免遺失;有的會計人員調整後,移交檔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賬冊憑證。

(五)財務公開不規範。一是鄉鎮辦事處代理記賬的審覈問題。由於農經人員不熟悉村務,業務素質較弱,原則性和責任心不強等原因,存在着重記賬輕監管,只審憑證,不審開支合理、合法,使違反財務制度的票據憑證得以入賬。二是在公開的內容方面存在着欠細欠具體的問題,對於基本建設等重大支出項目沒有專項公開、公佈,無關緊要的公開,實質性內容公開不細。

(六)村級會計人員的隊伍不穩定。由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成員每三年選舉一次,全體村民“海選”產生。每產生一屆村委會,就更換一屆會計人員,造成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極不穩定,從而貫徹執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阻力巨大。而且,會計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現象普遍存在。

(七)財務不公開,管理不民主。有的村財務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村主要幹部一人說了算,收入不進賬,支出無票據。有的村坐收坐支十分嚴重,村賬鄉管是個空架子。有的村新一屆領導不與上一屆領導辦理工作交接,舊的不交賬,新的不接受,合同協議都沒有,債權債務不清理。

三、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上述問題的存在,其形成原因,一是法制、政策宣傳不到位,村幹部法制觀念不強。二是管理體制不順暢,管理機制不健全。三是法規制度不融合,執行過程阻力大。四是農村市場主體不完備,造成會計人員零覈算。五是領導幹部認識模糊,重視不夠。由於領導幹部自我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存在等、靠、要的習慣心裏。

四、建議

(一)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載體,完善農村市場主體。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以家庭社會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最基本的制度。20多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證明,它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應當長期堅持下去。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統”的一層主要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爲生產農戶提供配套服務,逐步形成鏈條式發展模式,促使農民發揮特長,專業化經營。這樣一來,既可形成產業優勢,又可避免農戶在混合性經營中顧此失彼的弊端,還能夠提高市場經濟運作能力。會計覈算有了對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方可實施。

(二)建立村級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制定“五統一”管理機制。一是統一鄉鎮辦事處統管資金帳戶。全鄉鎮辦事處各村所有資金收入,存入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帳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各村只設一個支出帳戶,使用資金時向財務會計中心提出申請,由統管帳戶拔入支出帳戶。二是統一報帳日。每月30日爲統一報帳日,村報帳員攜帶本期收款、付款發票、現金日記帳,收款憑證存根,現金結報單到財務會計中心報帳。三是統一實行收付款憑證領用登記制度。各村統一使用額爾古納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付款憑證。四是統一實行開支審批制度。五是統一財務公開。各村理財小組每季度監督財務收支、債權債務等情況並予以公佈。同時,每年進行一次村級民主理財,直接接受村民的監督。

(三)建立和培養一支業務精、素質高、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村級會計人員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具體操作者,所以應當採用“專職選聘,培訓考覈,持證上崗,雙重領導”的管理辦法,培養一支頂得住,站得穩、懂法規、履職能、業務精、品質好、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從而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順利貫徹執行。

(四)建立和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制定系列化村級內部控制制度。一是財務公開和村民查帳制度;二是財務開支審批制度;三是現金和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四是“村賬鄉管”操作規程辦法。五是民主理財制度;六是財務審計制度;七是政務公開制度;八是鄉鎮經營管理職責;九是會計資料檔案管理制度;十是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等等。

(五)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是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宏觀調控,克服村集體財務混亂,根除前清後亂,嚴肅財經紀律,提高經濟效益,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措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化農村審計力度,纔能有力地遏制農村經濟領域中的違法行爲,才能維護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六)腳踏實地的落實村級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每年都要定期、不定期地對村級會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或輪訓,採取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專題培訓,長短期培訓,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結合農村的工作實際通俗化授課,以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業務水平,經濟管理能力、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水準。

(七)積極開拓、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首先,牢固樹立政府和各部門的扶農思想,提高誠心服務意識。其次,加強村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農村幹部的培訓,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具有管理和發展集體經濟能力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再次加大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現有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現有的村集體資產。最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在現行體制下,資產的產權不明晰,導致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集體資產權益往往被隨意侵犯,成爲引發當前農村幹羣矛盾的一個焦點。因此,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最終形成“產權明晰,三權分離,管理規範”的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機制,已是當務之急。

(八)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重農民意願,護農民利益,增農民福祉,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扶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上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加大固本力度,培育農業良性發展、農村自我造血、農民適應市場的自立機制、自主能力。這關鍵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總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特殊的組織。搞好農村財務會計工作,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係到基層政權的鞏固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切實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的領導,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認真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爲農村經濟環境的治理,基層組織的廉政建設,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的完善,農村經濟穩步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爲全面掌握我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總結髮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經驗和做法,研究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根據甘州區農村經營管理局文件【xx】31號文件要求,我鎮精心組織,安排專人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現將本次調研工作總結如下:

一、發展現狀

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鎮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飛速發展,主要表現在集體資產資源出租經營方式多樣化,以xx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益調查表爲例,數據顯示:

(一)經營收入方面。全鎮制種服務費收入1436160元,出租經營收入503275元,其中:機動地出租70220元、房產出租160800元、固定資產出租18000元、建設用地出租176005元、集體園地、林地出租63000元、專業合作社投資570000元,共計1949635元。

(二)經營成本。全鎮出租經營成本14000元,其它經營成本273000元,共計287000元。

(三)經營收益。全鎮經營收益爲1662635元。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我鎮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至目前,鎮轄村98%修建村委會辦公樓,97%配設農家書屋,96%的行政村修建了新農村小康住宅樓,村上文化廣場等一系列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正在朝着“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邁進。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新問題。

二、存在問題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後勁不足

隨着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現在集體經濟發展面臨後勁不足的問題。表現在:部分村幹部對待自己的事情勁頭十足,幹集體的事情“庸、懶、散、慢”,不能充分發揮“雙帶”作用,村上沒有主導產業,沒有新氣象,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點子,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思路,影響全鎮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不充分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爲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本意在於以服務成員爲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但是現實中由於部分村幹部和種養殖大戶不重視合作社項目,看不到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再加上自身沒有申報經驗,顧慮重重不願意發展專業合作社。部分村集體也不向已經成立的專業合作社提供強有力地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的投資支持。導致我鎮專業合作社力量薄弱,發展緩慢,現有專業合作社不能充分發展和利用,存在“空巢”現象。

(三)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不積極

近年來,由財政局、減負辦和鄉鎮經管站等政府部門聯合開展的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惠民項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給我鎮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地資金支持,帶來了春天般的“福音”,進一步推進了我鎮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的步伐。但是部分村村幹部不夠重視,再加上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上級部門審批、申報項目資金嚴格,辦理一事一議資金的的環節複雜等原因,致使爭取項目資金不主動、不賣力,從而一定程度上是損害了羣衆的利益,導致我鎮發展集體經濟速度變緩。

三、解決方法

(一)創建村級品牌,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隨着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需要現代農業這張“王牌”做模型、做嚮導,目前我鎮的經濟正在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科學發展。但是還有一段距離,要進一步創建村級一村一品牌,建立示範帶動,以點代面,努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每三年的村級換屆選舉,真正把一批想幹事,幹實事,敢幹事,作風正派,思路清晰,點子多,優秀的、複合型年輕村幹部納入村級組織,從而進一步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二)眼光要有前瞻性,重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做爲村幹部和專業合作社的領頭雁,眼光要具有前瞻性,要牢記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成員的宗旨,把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工作中要補漏洞,杜絕盲點。創條件,改變現狀。拓展工作思路,成熟一批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批。正真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爲本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亮點。對於部分村出現“空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深入調查研究,查明問題,理清思路,制定發展計劃,找準發展路子,使其健康發展。真正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作用。

(三)加強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

鎮農財中心要抽調得力幹部,搞好宣傳。首先,必要時召開專門會議組織村社幹部學習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相關知識,充分認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資金的益處。其次,要做好羣衆工作,改變村幹部和羣衆的認識誤區,村級組織要及時將相關信息傳達到所屬村的各社直至農戶,爭取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再次,爭取項目資金的過程中要審時度勢,把每一個環節都走到位。促使我鎮農村集體經濟又好有快發展。

【第11篇】2022年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爲全面掌握我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總結髮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經驗和做法,研究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根據甘州區農村經營管理局文件【xx】31號文件要求,我鎮精心組織,安排專人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現將本次調研工作總結如下:

一、發展現狀

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鎮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飛速發展,主要表現在集體資產資源出租經營方式多樣化,以xx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益調查表爲例,數據顯示:

(一)經營收入方面。全鎮制種服務費收入1436160元,出租經營收入503275元,其中:機動地出租70220元、房產出租160800元、固定資產出租18000元、建設用地出租176005元、集體園地、林地出租63000元、專業合作社投資570000元,共計1949635元。

(二)經營成本。全鎮出租經營成本14000元,其它經營成本273000元,共計287000元。

(三)經營收益。全鎮經營收益爲1662635元。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我鎮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至目前,鎮轄村98%修建村委會辦公樓,97%配設農家書屋,96%的行政村修建了新農村小康住宅樓,村上文化廣場等一系列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正在朝着“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邁進。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新問題。

二、存在問題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後勁不足

隨着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現在集體經濟發展面臨後勁不足的問題。表現在:部分村幹部對待自己的事情勁頭十足,幹集體的事情“庸、懶、散、慢”,不能充分發揮“雙帶”作用,村上沒有主導產業,沒有新氣象,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點子,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思路,影響全鎮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不充分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爲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本意在於以服務成員爲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但是現實中由於部分村幹部和種養殖大戶不重視合作社項目,看不到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再加上自身沒有申報經驗,顧慮重重不願意發展專業合作社。部分村集體也不向已經成立的專業合作社提供強有力地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的投資支持。導致我鎮專業合作社力量薄弱,發展緩慢,現有專業合作社不能充分發展和利用,存在“空巢”現象。

(三)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不積極

近年來,由財政局、減負辦和鄉鎮經管站等政府部門聯合開展的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惠民項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給我鎮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地資金支持,帶來了春天般的“福音”,進一步推進了我鎮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的步伐。但是部分村村幹部不夠重視,再加上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上級部門審批、申報項目資金嚴格,辦理一事一議資金的的環節複雜等原因,致使爭取項目資金不主動、不賣力,從而一定程度上是損害了羣衆的利益,導致我鎮發展集體經濟速度變緩。

三、解決方法

(一)創建村級品牌,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隨着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需要現代農業這張“王牌”做模型、做嚮導,目前我鎮的經濟正在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科學發展。但是還有一段距離,要進一步創建村級一村一品牌,建立示範帶動,以點代面,努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每三年的村級換屆選舉,真正把一批想幹事,幹實事,敢幹事,作風正派,思路清晰,點子多,優秀的、複合型年輕村幹部納入村級組織,從而進一步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二)眼光要有前瞻性,重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做爲村幹部和專業合作社的領頭雁,眼光要具有前瞻性,要牢記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成員的宗旨,把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工作中要補漏洞,杜絕盲點。創條件,改變現狀。拓展工作思路,成熟一批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批。正真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爲本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亮點。對於部分村出現“空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深入調查研究,查明問題,理清思路,制定發展計劃,找準發展路子,使其健康發展。真正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作用。

(三)加強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

鎮農財中心要抽調得力幹部,搞好宣傳。首先,必要時召開專門會議組織村社幹部學習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相關知識,充分認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資金的益處。其次,要做好羣衆工作,改變村幹部和羣衆的認識誤區,村級組織要及時將相關信息傳達到所屬村的各社直至農戶,爭取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再次,爭取項目資金的過程中要審時度勢,把每一個環節都走到位。促使我鎮農村集體經濟又好有快發展。

【第12篇】集體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xx鎮地理位置優越,但由於全鎮大多處於山區、半山區地域,境內高山起伏,對xx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共有大小庫塘34座,蓄水33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2311畝,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現如今,xx鎮面臨着一個巨大的經濟轉型時期,由傳統農業模式轉變爲新型農業模式是隨着經濟社會不斷髮展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和考驗,及時地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對於我們的工作開展有着不容忽視的意義。

一、我鎮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

xx地處山區、半山區,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在種植農作物這方面,根據地區不同情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則,xx、大營、龍王塘、三印、大莊五個村,水利條件較好區域基本農田一般以青花、小夾豆、香瓜一類的經濟作物爲主,山地則多種植玉米和小麥。新寨、幹海、青菜、王平等水利條件比較差的區域旱季一般以蕎、小麥、包穀、洋芋等爲主產。雨季一般種植香瓜、青花菜一類的經濟作物。經濟發展模式屬於傳統的農耕經濟,雖然勞作比較輕鬆,但農民手中可支配的經濟收入比較少,造成我鎮居民經濟水平比較低下,所以農村經濟的轉型成了我們目前比較重要的工作重心。

二、我鎮經濟轉型的有利條件

(一)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

xx鎮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與玉溪的紅塔區、江川縣、晉寧縣縣城昆陽、晉城鎮、上蒜鎮接壤,距離縣城僅有35公里,各個地區的人民經常於xx鎮進行商品交易,從很大一部分促進了xx鎮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xx的經濟作物比較單一,這就使得在經濟發展上有着很大的侷限性。

(二)便利的水資源條件

xx鎮境內,山脈高聳,百穀川流,有着十分豐富的水資源,三印、大莊 、龍王塘等地有着多處龍潭,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十分便利的影響。除了這些自然的水資源,爲了保證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順利開展,xx鎮興修了很多水利設施:翠峯水庫、石門坎水庫等等,原先的大堡河河道狹窄,水流不暢遇到大雨就經常決堤成爲水災,給周圍的幾千畝良田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爲了改善這一情況,全鎮居民投工投力,對河道驚醒了改造,保證了河道兩岸田地的收成。在比較高的山地地區政府也出資幫助村民修建了水窖等儲水設備,總體說來,xx鎮的水源條件十分便利,有利於我們進行農村農業經濟的轉型。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

由於xx鎮地處山區,山上的植被非常茂盛,全鎮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9.85%,山上各種山茅野菜品種繁多,也爲乾果、藥材、野生菌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每年夏天雨季到來,各種野生菌漫山遍野,產量巨大每年的野生菌產量高達100多噸,但由於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沒有形成統一規範的營銷氛圍及規模,因此野生菌的經濟效益不高,造成一定損失。

三、我鎮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農業基礎設施滯後,自然災害抵禦率低

xx鎮地理位置優越,位於三縣交界地,是比較重要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加之xx境內龍潭、水庫較多,有利於發展蔬菜、無公害水產品等具有鮮活特色的農業模式。但由於該地地處山區,海拔高差較大,呈現出各地氣候不一樣的特點,使得農產品無法大規模生產,無法形成一個比較規範的產業鏈。加之農田水利骨幹工程大多達到了使用年限,老化失修嚴重,農田基礎設施滯後,導致農業發展的後勁不足。每年都有一部分農田因爲水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

(二)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薄弱,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低

由於我鎮處於礦山地區,所以很大精力上,我們比較注重於發展礦區經濟,這就使得在農業科技上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種植、管理、加工粗放,加之本鎮農戶思想較爲保守,各種新品種的引進實驗、示範開展困難,這就造成了農業課題無法開展實施,農業生產力難以提高的局面。我鎮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較爲低下,主要以生產銷售原產品和粗加工爲主,無形中損失了很大一部分經濟利益。

(三)農民的科學素質不高,制約農業發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xx鎮表現得更爲突出,農業人口共有13509人,幾乎全鎮都是農業人口,農民是我鎮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重要的載體,是我鎮重要的人力資源,農民科技文化的素質高低不僅影響到農民的生活、農業的發展水平,而且還關係到我們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據不完全統計,我鎮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農民不足5%,受過技能培訓的僅僅1%,這就使得我鎮的農村生產力較爲低下,具體表現爲,農戶在進行經濟作物種植是沒有一個比較專業的知識體系支撐他的勞動,嚴重的影響了經濟收入和全鎮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

四、未來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一)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

今年來,由於無污染、無公害、純天然綠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吸引了大批商貿客戶前來簽訂種、養殖合同。我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已成爲烤煙、洋芋、小莢豆等綠色經濟產品和藥材、野生菌類生長的良好環境。然而目前,我鎮農業還在以一個比較傳統的模式發展,大部分村民還在種植小麥、玉米等單一作物,種植其它綠色經濟作物的村民還比較少,加之供求信息不暢,蔬菜成熟後在集市進行交易,市場需求量較小,使得我鎮基本屬於本鎮居民自產自銷的一個模式。面對這樣一個情況,政府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立足我鎮實際,烤煙、洋芋(馬鈴薯)、荷蘭豆(小莢豆)等綠色經濟產品和各種水果、乾果、藥材、野生菌類等農業重點產業作發展規劃,以政府辦公室文件簽發,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同時招商引資,在本地建立一些冷庫等蔬菜集散基地,打開蔬菜銷路,使得我鎮的蔬菜種植可以形成一個產業化的發展。蔬菜種植比起傳統經濟作物種植的優勢在於成熟期縮短,農產品價值擴大,這就有利於改善我們居民的生活質量,對促進小康社會建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提高農民技能

我鎮屬於農業大鎮,居民都靠種地爲生,但由於大多數居民沒有受過專門的教育和學習,這就致使他們在農作物遭遇病害襲擊的時候束手無策或是胡亂用藥,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我們應當邀請一些比較有資歷、有經驗的農業研究學者到我鎮開展一些專業技能的培訓,使得農民在農作物受到病蟲侵害的時候可以對症下藥,不至於束手無策。深入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實用技術普及性培訓,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能力。同時建議成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站,使我鎮在提高農民種植技能提高的同時,爲我鎮發展高效標準農業保駕護航。 。

(三)加大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學化發展

我鎮農村農業的種植模式還在是傳統的農業模式:休耕、免耕、間作、套作、輪作,屬於精根細作的小農經濟,這樣的農業發展不利於產業化農業生產的形成,政府應當加大農業生產方面的科技投入,實現以糧食優質高產爲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高爲主要標誌,基礎設施、機械器材、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支撐有力的農業現代化。 從而實現農業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相融合,與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是有機整體,不可分割,資源共享,互促共進,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自然災害抵禦率

我鎮發展農業的水利條件十分便利,但是水利設施卻比較落後,一旦遇到洪澇天氣,田間的農作物就會遭遇自然天氣的破壞,因此,我們應該加強農村水利設施的建設,確保農民在進行農作物種植的時候不會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同時,我鎮大多數農田都進行露天種植,這樣一旦遇到霜雪天氣,農作物很有可能被損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應當邀請一些鎮上有經驗的大棚種植戶,舉行一個培訓班,請他們向村民介紹大棚種植的有利方面,並傳授大棚種植的注意事項,提高村民的意識,有一部分人帶動,繼而實現全鎮人民的轉變。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促進本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構建農業發展支點,推進我鎮農業向規模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應充分認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作用,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發展。依託大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指導和服務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的支持等措施,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着力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經營者開展完善生產設施,擴大產銷對接,提升生產經營、市場開拓和組織帶動能力,發展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引進專業種養大戶或專門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發展標準化、生態化、專業化生產。

潤州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問題調研報告

一、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我區現有行政村29個,農業人口38916人,蔬菜面積10800畝,糧食麪積9500畝,水產養殖面積8800畝,果園2200畝,茶園3100畝,一、二、三產企業600多家。全區村級企業完成工業銷售7.4億元,同比增長28.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260元,同比增長4.93%;村級經濟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78億元,同比增長19%,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36%,村級經濟作爲我區五大經濟之一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當前,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重點加強了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的建設。蔣喬反季節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嶂山水蜜桃生產示範基地等10個農業特色示範基地及五洲山茶場、蔬菜種子公司等3個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主動與萬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單位合作,訂立購銷協議,通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同時,大力培植各類專業協會,實施品牌戰略。先後組建了七裏甸葡萄協會、蔣喬嶂山水蜜桃協會、金江水產協會、蔣喬蔬菜協會和官塘園藝協會等5個專業協會,已註冊“萬祥”、“潤星”、“潤綠”等9個農業品種商標,其中“五洲”、“彭公”牌茶葉,“潤農”牌番茄已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定,“驚春靈芽”和“五峯迎春”先後獲省級、國家級名茶評比一等獎。特色水產養殖進一步發展,異育銀鯽、青蝦、鱖魚、南方大口鮎等名優產品的養殖比例不斷擴大。

二是發展領域向縱深方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已不再是過去單一的農業經濟,二是廣泛涉足一、二、三產,向各種領域縱深發展。一產方面,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爲契機,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目前已建成8個區級科技示範園,50戶科技示範戶,發展了應時鮮果、茶葉、蔬菜種子等6個產業化項目。二產方面,重點發展機械、建材、服裝、工藝品和電子等產業,生產的數控機牀、鍛壓機牀、磁性材料、通訊器材、電碳製品、環保設備等產品已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三產方面,在進一步鞏固零售商業、小商品、餐飲、修理等服務行業的基礎上,向交易市場、房地產開發、傢俱裝飾等行業延伸,並使其成爲村級經濟三產收入的主要來源。

三是私營個體經濟迅猛發展。近年來,我區相繼出臺了多種鼓勵私個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對私個經濟的扶持力度,私營個體經濟的競爭優勢日漸顯露,成爲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補充。各鎮、村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地域優勢,抓住農村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有利時機,培植了東亞碳素廠、江東鑄造廠、光華鍋爐廠、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規模私個企業。這些企業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嚴格管理,注重創新,重視人才,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穩步提高。目前我區現有村級私營企業450多家,佔全區私營企業總數的72%;個體工商戶2900多家,佔全區個體工商戶的49%。

二、我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幾年來,我區農村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跨越發展,富民強區”的總目標,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大力實施“富民強村”戰略,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紮實開展“五好村”、“五好示範村”創建活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在鞏固前幾年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區委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下發了新一輪《“五好村”、“五好示範村”評比考覈細則》,提高創建標準,加大創建力度,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重點從選準配強村幹部隊伍入手,不斷改善和優化村級領導班子結構,提高村級領導班子抓經濟工作的能力。採取鎮機關下派、企事業單位交流、鄰村調配等形式,多渠道選配村幹部,重點抓好“領頭雁”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奮發有爲、開拓進取、羣衆基礎較好的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全部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歲以下的佔77%,大專以上文化的達70%。全區建立了一支常數爲150人的村級後備幹部隊伍,村幹部管理更加規範。近兩年來,全區先後涌現出黎明村、韋崗村、四圩村等5個年純收入超80萬元的“五好示範村”和10個年純收入超30萬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頓扶持經濟薄弱村,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98年以來,我區對經濟薄弱村採取“一定三幫”的措施,由一名區領導親自掛帥,一名部門領導定點負責,帶領3個部門與幫扶村“結對”掛鉤,努力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一是強素質,優化班子結構。幾年來,共調整了5個經濟薄弱村的領導班子,使一批有脫貧致富信心,有開拓進取精神,奉獻意識強,懂經營、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幹,走上了村領導崗位。每年在區委黨校或無錫“全國鄉鎮企業家培訓中心”進行爲期7-10天的學習,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使村級集體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二是尋項目,培植經濟增長點。區定點領導和區級機關部門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後召開了蔣喬鎮馬山村等12個現場辦公會,開展了“尋項目、籌資金”活動,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投入資金30多萬元,解決問題120多個,先後培植了蔣喬鎮嶂山村白花桃園、官塘橋鎮秀山村高標準茶園等農業發展項目;幫助官塘橋鎮平山村、開發區蔣家門村興建門面房40間;盤活了蔣喬鎮馬山村的磚瓦廠等閒置資產,爲經濟薄弱村的早日脫貧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區6個經濟薄弱村已徹底脫貧。

3、積極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以提高村黨支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爲重點,將培植符合產業化要求、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範園”作爲村級經濟新的增長點,按照“多形式組建、分渠道籌資、靈活性經營、特色化發展”的思路,通過“送出去”(組織40多名農技人員、黨員幹部種植、養殖大戶,到揚州大學農學院培訓)和“請進來”(邀請專家教授現場授課)、召開農業“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推進會和現場觀摩交流會,大力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全區80%的農業村建立了村級“科技致富示範園”,6個達到區級以上“科技致富示範園”的標準,150多名黨員幹部成爲帶領羣衆致富的“領頭雁”,已有1000多戶農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級債權,化解村級債務,爲村級集體經濟減負。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債權。全面清理村集體經濟組織代墊代繳應由農民承擔的各類稅費及個人借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等所形成的債權,採取逐戶覈實、與農戶落實償還協議和簽訂還款計劃的方式,予以催繳和清收;嚴格按照企業改制協議,加大企業改制回收資金的力度,加大企業各項上繳資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關係所形成的承包上繳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籌集資金化解債務。把償還村民小組和羣衆的徵用土地補償款及欠村組幹部的報酬作爲化解重點,對數額較大,一時難以全部兌現的,及時制定還款計劃。在償還債務上堅持先償還農戶債務,再償還其它債務;先償還羣衆債務,再償還幹部債務;先償還個人債務,再償還集體債務;先償還村內債務,再償還村外債務。截止底,全區村級債權總額771.38萬元,化債率達81.80%,債務總額1260.53萬元,化債率達73.64%。

三、當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來,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雖然比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於受體制所限,我區在土地、規劃等方面沒有審批權限,一些村雖然地處城郊交通幹道邊緣,具有發展工業經濟的獨特優勢,但發展工業項目卻十分困難,許多投資者在瞭解土地價格後紛紛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債務較重,發展資金比較匱乏。由於興辦集體企業、興辦公益事業、拖欠幹部報酬等歷史原因,我區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加之銀行信貸制度改革後對企業信用顧慮多,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目前我區村級企業發展籌集的資金60%以上靠自我積累,30%的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由於用人機制不健全和經濟條件等原因,造成我區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農村專業經紀人、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和懂市場、會經營、素質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較缺乏。四是少數村級黨組織自身建設比較薄弱。主要是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村幹部年齡結構老化,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開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兩手抓的自覺性,造成村級三個文明建設發展遲緩。

四、對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針對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制約因素和實際問題,我們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對症下藥,切實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步伐。

1、優化配置,實施人才強村戰略,鍛造一批領航起飛的“領頭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幹部人才尤爲重要。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培養、選拔和使用人才三個環節,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帶領羣衆致富奔小康的幹部人才隊伍。

首先,始終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農村黨員幹部,凝心聚力謀發展、奔小康。通過深入開展“星期六讀書日”、“讀書與實踐”活動,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新思想觀念、拓寬發展思路。採取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專題輔導與交流研討相結合等形式,加強調查研究,圍繞村級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舉措確定主題進行交流研討;圍繞村級經濟發展的重點、熱點問題舉行高層次的專家講座,不斷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運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拓展村幹部培訓渠道和內容,提升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積極實施村幹部素質教育“雙百”工程,採取學歷進修、實用技術培訓、定期輪訓等措施,通過與上海大學、揚州大學、無錫全國鄉鎮企業家培訓中心以及周邊高校聯合辦學,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知識爲重點,更新知識結構,使村幹部100%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掌握1-2門實用技術,村黨支部書記100%達到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不斷提升引領農村經濟衝刺起飛的本領。

第三,全面推行村幹部公職化管理,選賢任能,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由鎮勞動服務站和村幹部簽訂勞動合同,推行公職化管理,實行定期考覈和崗位績效工資,並辦理各種社會保險,增強村幹部崗位對人才的吸引力,充分調動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按照“年齡調輕、結構調優、知識調高”的要求,選拔懂經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進入村級班子。採取公開招聘、異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職等形式,拓寬選人用人渠道。

2、依託城市,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促進收支平衡。

首先,以城鄉一體化進程爲契機,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借鎮江大力改造公共基礎設施、擴大城市版圖、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機會,充分利用身處城郊結合部的優勢,推動農業技術改造、產品升級。以創建“五好村”、“五好示範村”爲載體,積極啓動農村黨組織建設“1011”工程。通過2-3年的努力,在全區培植10個稅收在200萬元以上、經濟純收入在60萬元以上的“五好示範村”,消滅經濟純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培養100名率先致富的黨員幹部帶頭人,帶動1000個農村家庭建成小康示範戶。一要推進農業產業化。圍繞發展新型城郊農業、外向型農業和生態農業的要求,着重發展優質應時鮮果產業、無公害蔬菜產業、特色水產業、優質畜禽產業、優質茶葉產業和蔬菜種子產業。二要推進農業科技化。繼續實施好三項更新工程,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抓好“十園百戶萬畝”工程。三要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和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環境質量、統一關鍵技術、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檢測標準和統一產品標示。四要推進農業市場化。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加強市場信息蒐集利用,大力培養農民經紀人,積極發展專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基層農技服務組織組辦、領辦、合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充當經紀人。五是加強行業協會的建設。以骨幹企業或營銷大戶爲主成立行業協會,健全職能。通過行業協會,制定本地區農產品的規格和標準,協調產量安排,避免惡性競爭,擴大訂單農業的覆蓋面,提高履約率,穩定農產品購銷渠道。對外宣傳產品,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和生產基地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促進產銷銜接。預測市場需求和價格變動,降低農業經營風險,保護協會成員的利益。

其次,以企業改製爲基礎,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一要抓住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吸納民資和外資,充分利用他們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做大做強,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二要大力發展農村私營個體企業,將小、微、虧集體企業以多種形式出售轉讓給個人經營,集體企業閒置的廠房、生產設備等可以出售或租賃給私營個體企業,盤活存量資產。三要走以農興工的路子,結合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流通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工業部門。

第三,培育生產要素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快速發展城市近郊農村服務業。一要加快專業特色市場的培育和建設,鞏固和擴大市場規模,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二要積極開拓農村商品零售市場和生產資料銷售市場,採取聯購分銷、聯銷經營等形式,增加農村商業網點建設,採取送貨下鄉等方式擴大農村市場的銷售比重。三要發展倉儲流通業。藉助發達的公路交通網絡,選擇交通便捷、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優勢地段發展倉儲流通業,建設大型物流中心。

3、狠抓環境建設,爲富民強村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

首先,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圍繞“優化環境、提升功能、注重創新、突出特色”的要求,合理制定規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抓好村組道路建設、自來水入戶、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營造招商引資的一流載體。

其次,積極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優化投資軟環境。要按照wto的要求,改革登記註冊辦法,降低市場門檻,簡化辦事手續,取消許可控制,改行政審批方式爲市場監督方式。進一步加大清費治亂力度,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行爲,建立監督舉報機制。

第三,強化金融服務,拓展融通發展資金渠道。要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加大對農村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提高授信額度,簡化手續,強化監測。引導和規範民間信用,降低融資成本和財務風險。

最後,職能部門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經濟、農業、科技等部門要及時做好各類產品、市場等經濟信息的收集和發佈,及時對各類產品進行收益、風險預測,向基層黨組織、農戶和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和技術諮詢服務。

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調研報告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鞏固和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爲了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瞭解掌握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現實狀況,以及在貫徹執行會計制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抓好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近日內蒙古額爾古納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對我市的村財務會計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基本運行情況

額爾古納市轄行政村4個,從xx年開始實行了“村財民理鄉代管”爲內容的村財務管理機制,並且制定了配套的具體管理辦法。各鄉鎮辦事處經管站的負責人,基本上是鄉鎮辦事處的會計人員,負責“村賬鄉管”的日常工作和會計覈算工作。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分管領導親自抓,並將此項工作列入各級領導實績考覈內容。村會計員(實爲報賬員)實行按月辦公制度,每季度向羣衆張榜公佈一次財務收支情況。同時,鄉鎮辦事處與各村村委會明確各自的職責。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年終審覈,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財制度,統一規範管理。經過幾年來的運行,收效很大。既加大了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力度,消除了滋生腐敗的條件和土壤,又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向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xx年財政部出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已於xx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爲了便於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人員理解執行,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統一安排步署,於xx年底對新頒佈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進行了學習培訓。在全面貫徹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各鄉鎮辦事處統一了會計賬薄,統一了記賬憑證,統一了記賬方法,統一了會計檔案,規範了票據,規範了會計科目,會計管理職能真正延伸到村一級,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人員起到了一定的當家理財作用。與此同時,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具體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現金管理制度、村務公開制度,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村幹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等等,起到了一定的約束機制作用。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資產管理不規範。一是應收賬款增多導致資金沉澱,資產被個別村民無償佔用導致集體利益受損。二是有的村民往來帳採取重複記息,導致不良債務增多,村級債務化解難。三是開支大手大腳。

(三)報銷審批不規範。一是審批不夠規範。二是賬款結報不及時。三是報銷憑證不夠規範。

(四)會計賬務處理不規範。一是會計賬薄、會計科目設置不規範;二是鄉鎮辦事處會計與村會計員自行記賬,對賬不及時,憑證傳遞方法不規範,會計檔案管理不善;三是有些村辦公條件差,實行村賬鄉管前的會計憑證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難免遺失;有的會計人員調整後,移交檔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賬冊憑證。

(五)財務公開不規範。一是鄉鎮辦事處代理記賬的審覈問題。由於農經人員不熟悉村務,業務素質較弱,原則性和責任心不強等原因,存在着重記賬輕監管,只審憑證,不審開支合理、合法,使違反財務制度的票據憑證得以入賬。二是在公開的內容方面存在着欠細欠具體的問題,對於基本建設等重大支出項目沒有專項公開、公佈,無關緊要的公開,實質性內容公開不細。

(六)村級會計人員的隊伍不穩定。由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成員每三年選舉一次,全體村民“海選”產生。每產生一屆村委會,就更換一屆會計人員,造成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極不穩定,從而貫徹執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阻力巨大。而且,會計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現象普遍存在。

(七)財務不公開,管理不民主。有的村財務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村主要幹部一人說了算,收入不進賬,支出無票據。有的村坐收坐支十分嚴重,村賬鄉管是個空架子。有的村新一屆領導不與上一屆領導辦理工作交接,舊的不交賬,新的不接受,合同協議都沒有,債權債務不清理。

三、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上述問題的存在,其形成原因,一是法制、政策宣傳不到位,村幹部法制觀念不強。二是管理體制不順暢,管理機制不健全。三是法規制度不融合,執行過程阻力大。四是農村市場主體不完備,造成會計人員零覈算。五是領導幹部認識模糊,重視不夠。由於領導幹部自我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存在等、靠、要的習慣心裏。

四、建議

(一)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載體,完善農村市場主體。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以家庭社會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最基本的制度。20多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證明,它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應當長期堅持下去。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統”的一層主要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爲生產農戶提供配套服務,逐步形成鏈條式發展模式,促使農民發揮特長,專業化經營。這樣一來,既可形成產業優勢,又可避免農戶在混合性經營中顧此失彼的弊端,還能夠提高市場經濟運作能力。會計覈算有了對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方可實施。

(二)建立村級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制定“五統一”管理機制。一是統一鄉鎮辦事處統管資金帳戶。全鄉鎮辦事處各村所有資金收入,存入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帳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各村只設一個支出帳戶,使用資金時向財務會計中心提出申請,由統管帳戶拔入支出帳戶。二是統一報帳日。每月30日爲統一報帳日,村報帳員攜帶本期收款、付款發票、現金日記帳,收款憑證存根,現金結報單到財務會計中心報帳。三是統一實行收付款憑證領用登記制度。各村統一使用額爾古納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付款憑證。四是統一實行開支審批制度。五是統一財務公開。各村理財小組每季度監督財務收支、債權債務等情況並予以公佈。同時,每年進行一次村級民主理財,直接接受村民的監督。

(三)建立和培養一支業務精、素質高、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村級會計人員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具體操作者,所以應當採用“專職選聘,培訓考覈,持證上崗,雙重領導”的管理辦法,培養一支頂得住,站得穩、懂法規、履職能、業務精、品質好、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從而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順利貫徹執行。

(四)建立和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制定系列化村級內部控制制度。一是財務公開和村民查帳制度;二是財務開支審批制度;三是現金和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四是“村賬鄉管”操作規程辦法。五是民主理財制度;六是財務審計制度;七是政務公開制度;八是鄉鎮經營管理職責;九是會計資料檔案管理制度;十是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等等。

(五)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是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宏觀調控,克服村集體財務混亂,根除前清後亂,嚴肅財經紀律,提高經濟效益,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措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化農村審計力度,纔能有力地遏制農村經濟領域中的違法行爲,才能維護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六)腳踏實地的落實村級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每年都要定期、不定期地對村級會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或輪訓,採取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專題培訓,長短期培訓,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結合農村的工作實際通俗化授課,以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業務水平,經濟管理能力、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水準。

(七)積極開拓、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首先,牢固樹立政府和各部門的扶農思想,提高誠心服務意識。其次,加強村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農村幹部的培訓,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具有管理和發展集體經濟能力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再次加大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現有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現有的村集體資產。最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在現行體制下,資產的產權不明晰,導致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集體資產權益往往被隨意侵犯,成爲引發當前農村幹羣矛盾的一個焦點。因此,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最終形成“產權明晰,三權分離,管理規範”的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機制,已是當務之急。

(八)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重農民意願,護農民利益,增農民福祉,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扶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上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加大固本力度,培育農業良性發展、農村自我造血、農民適應市場的自立機制、自主能力。這關鍵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總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特殊的組織。搞好農村財務會計工作,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係到基層政權的鞏固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切實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的領導,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認真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爲農村經濟環境的治理,基層組織的廉政建設,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的完善,農村經濟穩步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施甸縣“山邑模式”助推農民增收和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施甸縣姚關鎮山邑村,海拔1840米,地形呈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山區村。xx年,山邑村發生了巨大變化,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幅達33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18%,幹部羣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人還是這些人,土地還是那片土地,是什麼原因造成山邑村的鉅變呢?根據市委主要領導的要求,最近我和辦公室的同志三次到山邑,和村黨總支的同志、村民、山邑村康匯食品公司的經營人員進行座談,瞭解山邑村變化的原因。

一、村情

山邑村位於姚關鎮西北,全村耕地面積2656畝,林地13100畝,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農戶1204戶,總人口4093人。村民主要以農業生產、外出務工爲主要收入,但隨着農業種植成本不斷增高、土地產值效益低,羣衆增收致富難,扣除各種生產成本,每畝田純收入200多元。xx年,村集體收入僅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94元。面對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增收致富難等問題,xx年底山邑村黨總支緊緊抓住省委開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創建這一機遇,在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過程中,結合山邑村實際,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特點,探索出流轉土地、混合入股、資產出租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做法,得到省委組織部的認可,在xx年12月5日全省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現場推進會上被總結爲“山邑模式”。

二、做法

(一)流轉土地,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村黨總支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長期穩定不變的前提下,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盤活現有的土地資源,用好農村改革政策,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爲打消羣衆顧慮、解除羣衆的後顧之憂,積極廣泛深入到羣衆中宣傳相關政策和流轉土地的好處。目前全村實現土地流轉2160畝,土地流轉率達84.2%,其中,流轉村集體1006畝,流轉本村企業416畝,流轉烤煙生產專業合作社767畝,流轉大戶33畝,流轉其他生產組織130畝。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向產業大戶、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集中,促進了農業的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和效益,同時也實現了農民得實惠、村集體增收的目標。

(二)三種方式疊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是混合入股。把扶貧項目資金77.8萬元作爲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農戶以每畝水田每年800元的標準折價80.48萬元、村幹部自籌資金50萬元,三方籌資入股到施甸縣溼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黨總支+合作社+公司”的模式進行經營,合作社規模化種藕、養魚、養小龍蝦,把產品銷售給本村的康匯食品公司。二是項目資金入股。整合農業項目資金18萬元,以“股份合作經濟”的形式入股康匯食品公司,村集體每年固定分紅1.7萬元。三是資產出租。xx年,村集體出資28萬元修建20座烤爐房,以每座烤爐每年800的價格,出租給種煙大戶,每年收取租金1.6萬元。xx年,以上三項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4.3萬元,預計xx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30萬元。

(三)相互依託,與龍頭企業互促共贏。村黨總支探索“黨總支+合作社+公司”的方式,與村龍頭企業相互支撐、互惠共贏。村黨總支自營1006畝土地,成立施甸縣山邑溼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施甸縣寶蓮農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規模化種藕、養魚、養小龍蝦,將產品賣給村龍頭企業——施甸縣康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實現雙方受益。村黨支部支持康匯公司發展並積極爲企業服務,一是由村黨總支統一流轉土地,每年的土地租金羣衆直接到村領取,不與企業產生業務往來,羣衆認可村黨總支;二是村黨總支爲企業的發展給予場地、人力、政策等的扶持,對羣衆與企業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康匯公司作爲企業回報村黨組織,一是村黨總支在流轉土地上生產的荷葉、蓮子、小龍蝦、生態魚等農產品,企業統一收購,並藉助企業的銷售渠道、電子商務平臺等銷往外地市場。xx年,康匯公司付給村黨總支收購小龍蝦、荷葉、蓮子款共50萬元;二是康匯公司優先考慮村內的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難題,每年可解決60多人的就業問題。

(四)因地制宜,選準特色產業發展路子。山邑村總體地勢平坦、氣候環境良好、水利資源豐富,加之有天然的溼地,歷來有種植蓮藕,養殖生態魚、小龍蝦等水產品的傳統,但一直未形成規模。針對這一情況,村黨支部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因地制宜,選準了“種紅蓮藕發展旅遊業,養生態魚、生態小龍蝦實現創收,發展農家樂助羣衆增收”集觀光、娛樂、休閒爲一體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夏天山邑千畝荷塘吸引了衆多大理、德宏、保山等地的遊人到此賞荷觀光,打造了以“觀荷、垂釣、採蓮、餐飲”爲主線的旅遊觀光農業,帶動山邑經濟發展、羣衆收入提高。

(五)按股分紅,確保村民、村集體、村幹部利益。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合理設置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項目的股權,每年的經營利潤堅持“保基本惠農戶、梯次分成”的原則,按三次分紅進行分配。優先保障羣衆利益,從收入中提出80.48萬元,保證農戶每年每畝800元的保底租金,確保流轉土地的農戶“旱澇保收”;餘下收入的盈餘部分,再提取20%作爲公益基金;結餘部分按村農戶38.63%、村集體37.37%、村幹部24%的比例進行分紅。

(六)依法依規,強化資金運行管理監督。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山邑村組建寶蓮農業開發服務中心,由村級經濟實體整合項目資金參股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依法依規選舉產生施甸縣溼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聘請出納和會計,經濟實體不直接參與和干預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和經營,村黨總支在外部環境和組織勞務方面,爲專業合作社提供服務,確保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和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運作過程中,鎮紀委加強指導監督,確保“股份合作經濟”保值增值和維護羣衆利益。

(七)利民惠民,用好用活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村黨總支注重讓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羣衆,用好村集體經濟。制定困難老黨員關愛制度,每年給每位老黨員發放慰問金;把錢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用於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項目資金注資。xx年,村集體出資3萬,村民自籌3萬元,實施村容村貌整治、美麗鄉村、一事一議項目,完善村內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有效改善羣衆人居環境,爲發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成效

(一)“股份合作經濟”激發了生機活力。採取村集體、羣衆、村幹部三方入股的方式,增加了村集體收入,羣衆收入增加,又促使村幹部把“股份合作經濟”真正作爲自己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方共享成果、共擔風險、互相督促,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幹事力量凝聚在一起。

(二)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轉變。通過土地流轉,連片種植蓮藕、集中養殖特色水產品,全村適度規模經營推動了產業的規範化、科學化,推動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千畝荷花盛景和荷葉茶、蓮子等特色產品,帶動了鄉村旅遊、餐飲服務業的發展,使農業由單純的農作物生產向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閒服務業等領域交融發展,產業鏈得以延伸,實現農業附加值增加和農民增收,助推了農村經濟長遠發展。

(三)羣衆增收有保障。土地流轉後羣衆由1份收入變成了3份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收入,流轉的土地每畝800元/年——1000元/年,這是純收入。二是入股分紅,每畝每年分紅120元。三是勞務收入,通過土地流轉,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勞動力,xx年,全村外出務工1800多人,佔全村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0%,全年勞務經濟收入xx多萬元,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64%以上。年齡在50-60歲的村民不外出打工,可就近務工,在村內幫助企業、專業合作社從事烤煙生產、蓮藕種植、採摘荷葉和蓮子等工作,這也是1份可觀的收入。村民蘇梓白(64歲)說,全家6口人,4個勞動力全部圍着2畝田、4畝地轉,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入,生活很困難,如今,2畝田流轉出去,不付成本、不擔風險,穩穩收入1600元;老伴身體不好,在家料理家務,蘇梓柏本人半年爲村裏管理烤煙育苗小棚,每月收入1000元,半年6000元,另外半年每個街子天做點小生意(買賣生豬),除掉吃賬,半年還有3000多元純收入;女兒、女婿和大孫子(18歲)外出廣東務工,一年也有幾萬元的收入。蘇梓白心情很好,還是一名文藝愛好者,管理自然村的音響設備,每天晚上蘇梓柏把廣場舞辦到自家的小院上,和村民們一起盡情的歌舞。

(四)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發展。通過盤活資源、資產、資金,因地制宜謀發展,使村集體經濟一年便由弱變強,還一步邁入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行列,實現村級組織“有錢辦事”,更好地開展工作、服務羣衆。

(五)基層黨建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多種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爲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找到了新的有力抓手,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資產的保值增值、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農民羣衆的增收致富,打通了聯繫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提高了村黨組織的威信,加強了基層黨建工作。

四、啓示

(一)土地流轉是山邑村發展變化的根本。山邑村的經驗就是用活了土地流轉的政策,促進農村深化改革,通過土地流轉,解決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等問題,土地真正成爲羣衆增收致富的最大“紅利”。

(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使村黨總支氣粗了,服務羣衆更有底氣。俗話說:“手裏無米,叫雞雞不來”,過去村黨總支手裏無錢,有些話不能說,有些事想做不能做,xx年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黨總支一是出資3萬元(羣衆籌3萬),用6萬元來實施村容村貌整治;二是組織96名黨員到善洲林場學習;三是對老黨員、困難黨員進行慰問,對去世的3名黨員家庭進行慰問。現在的山邑村是黨總支爲羣衆着想,羣衆擁護支持黨總支。

(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是羣衆增收的重要支撐。山邑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康匯食品公司,xx年,該公司產值達2500萬元。該村還有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烤煙生產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一是解決了專業化生產的問題;二是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組織化程序;三是解決了一家一戶闖市場,風險高的問題。現在由龍頭企業、合作社闖市場,降低了市場風險,體現了規模效益。

【第13篇】潤州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問題的調研報告

一、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我區現有行政村29個,農業人口38916人,蔬菜面積10800畝,糧食麪積9500畝,水產養殖面積8800畝,果園2200畝,茶園3100畝,一、二、三產企業600多家。20xx年全區村級企業完成工業銷售7.4億元,同比增長28.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260元,同比增長4.93%;村級經濟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78億元,同比增長19%,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36%,村級經濟作爲我區五大經濟之一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當前,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重點加強了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的建設。蔣喬反季節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嶂山水蜜桃生產示範基地等10個農業特色示範基地及五洲山茶場、蔬菜種子公司等3個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主動與萬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單位合作,訂立購銷協議,通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同時,大力培植各類專業協會,實施品牌戰略。先後組建了七裏甸葡萄協會、蔣喬嶂山水蜜桃協會、金江水產協會、蔣喬蔬菜協會和官塘園藝協會等5個專業協會,已註冊“萬祥”、“潤星”、“潤綠”等9個農業品種商標,其中“五洲”、“彭公”牌茶葉,“潤農”牌番茄已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定,“驚春靈芽”和“五峯迎春”先後獲省級、國家級名茶評比一等獎。特色水產養殖進一步發展,異育銀鯽、青蝦、鱖魚、南方大口鮎等名優產品的養殖比例不斷擴大。

二是發展領域向縱深方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已不再是過去單一的農業經濟,二是廣泛涉足一、二、三產,向各種領域縱深發展。一產方面,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爲契機,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目前已建成8個區級科技示範園,50戶科技示範戶,發展了應時鮮果、茶葉、蔬菜種子等6個產業化項目。二產方面,重點發展機械、建材、服裝、工藝品和電子等產業,生產的數控機牀、鍛壓機牀、磁性材料、通訊器材、電碳製品、環保設備等產品已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三產方面,在進一步鞏固零售商業、小商品、餐飲、修理等服務行業的基礎上,向交易市場、房地產開發、傢俱裝飾等行業延伸,並使其成爲村級經濟三產收入的主要來源。

三是私營個體經濟迅猛發展。近年來,我區相繼出臺了多種鼓勵私個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對私個經濟的扶持力度,私營個體經濟的競爭優勢日漸顯露,成爲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補充。各鎮、村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地域優勢,抓住農村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有利時機,培植了東亞碳素廠、江東鑄造廠、光華鍋爐廠、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規模私個企業。這些企業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嚴格管理,注重創新,重視人才,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穩步提高。目前我區現有村級私營企業450多家,佔全區私營企業總數的72%;個體工商戶2900多家,佔全區個體工商戶的49%。

二、我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幾年來,我區農村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跨越發展,富民強區”的總目標,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大力實施“富民強村”戰略,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紮實開展“五好村”、“五好示範村”創建活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在鞏固前幾年創建成果的基礎上,2002年區委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下發了新一輪《“五好村”、“五好示範村”評比考覈細則》,提高創建標準,加大創建力度,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重點從選準配強村幹部隊伍入手,不斷改善和優化村級領導班子結構,提高村級領導班子抓經濟工作的能力。採取鎮機關下派、企事業單位交流、鄰村調配等形式,多渠道選配村幹部,重點抓好“領頭雁”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奮發有爲、開拓進取、羣衆基礎較好的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全部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歲以下的佔77%,大專以上文化的達70%。全區建立了一支常數爲150人的村級後備幹部隊伍,村幹部管理更加規範。近兩年來,全區先後涌現出黎明村、韋崗村、四圩村等5個年純收入超80萬元的“五好示範村”和10個年純收入超30萬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頓扶持經濟薄弱村,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98年以來,我區對經濟薄弱村採取“一定三幫”的措施,由一名區領導親自掛帥,一名部門領導定點負責,帶領3個部門與幫扶村“結對”掛鉤,努力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一是強素質,優化班子結構。幾年來,共調整了5個經濟薄弱村的領導班子,使一批有脫貧致富信心,有開拓進取精神,奉獻意識強,懂經營、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幹,走上了村領導崗位。每年在區委黨校或無錫“全國鄉鎮企業家培訓中心”進行爲期7-10天的學習,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使村級集體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二是尋項目,培植經濟增長點。區定點領導和區級機關部門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後召開了蔣喬鎮馬山村等12個現場辦公會,開展了“尋項目、籌資金”活動,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投入資金30多萬元,解決問題120多個,先後培植了蔣喬鎮嶂山村白花桃園、官塘橋鎮秀山村高標準茶園等農業發展項目;幫助官塘橋鎮平山村、開發區蔣家門村興建門面房40間;盤活了蔣喬鎮馬山村的磚瓦廠等閒置資產,爲經濟薄弱村的早日脫貧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全區6個經濟薄弱村已徹底脫貧。

3、積極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以提高村黨支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爲重點,將培植符合產業化要求、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範園”作爲村級經濟新的增長點,按照“多形式組建、分渠道籌資、靈活性經營、特色化發展”的思路,通過“送出去”(組織40多名農技人員、黨員幹部種植、養殖大戶,到揚州大學農學院培訓)和“請進來”(邀請專家教授現場授課)、召開農業“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推進會和現場觀摩交流會,大力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全區80%的農業村建立了村級“科技致富示範園”,6個達到區級以上“科技致富示範園”的標準,150多名黨員幹部成爲帶領羣衆致富的“領頭雁”,已有1000多戶農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級債權,化解村級債務,爲村級集體經濟減負。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債權。全面清理村集體經濟組織代墊代繳應由農民承擔的各類稅費及個人借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等所形成的債權,採取逐戶覈實、與農戶落實償還協議和簽訂還款計劃的方式,予以催繳和清收;嚴格按照企業改制協議,加大企業改制回收資金的力度,加大企業各項上繳資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關係所形成的承包上繳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籌集資金化解債務。把償還村民小組和羣衆的徵用土地補償款及欠村組幹部的報酬作爲化解重點,對數額較大,一時難以全部兌現的,及時制定還款計劃。在償還債務上堅持先償還農戶債務,再償還其它債務;先償還羣衆債務,再償還幹部債務;先償還個人債務,再償還集體債務;先償還村內債務,再償還村外債務。截止2002年底,全區村級債權總額771.38萬元,化債率達81.80%,債務總額1260.53萬元,化債率達73.64%。

三、當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來,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雖然比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於受體制所限,我區在土地、規劃等方面沒有審批權限,一些村雖然地處城郊交通幹道邊緣,具有發展工業經濟的獨特優勢,但發展工業項目卻十分困難,許多投資者在瞭解土地價格後紛紛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債務較重,發展資金比較匱乏。由於興辦集體企業、興辦公益事業、拖欠幹部報酬等歷史原因,我區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加之銀行信貸制度改革後對企業信用顧慮多,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目前我區村級企業發展籌集的資金60%以上靠自我積累,30%的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由於用人機制不健全和經濟條件等原因,造成我區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農村專業經紀人、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和懂市場、會經營、素質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較缺乏。四是少數村級黨組織自身建設比較薄弱。主要是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村幹部年齡結構老化,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開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兩手抓的自覺性,造成村級三個文明建設發展遲緩。

【第14篇】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調研報告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鞏固和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爲了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瞭解掌握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現實狀況,以及在貫徹執行會計制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抓好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近日內蒙古額爾古納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對我市的村財務會計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基本運行情況

額爾古納市轄行政村4個,從xx年開始實行了“村財民理鄉代管”爲內容的村財務管理機制,並且制定了配套的具體管理辦法。各鄉鎮辦事處經管站的負責人,基本上是鄉鎮辦事處的會計人員,負責“村賬鄉管”的日常工作和會計覈算工作。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分管領導親自抓,並將此項工作列入各級領導實績考覈內容。村會計員(實爲報賬員)實行按月辦公制度,每季度向羣衆張榜公佈一次財務收支情況。同時,鄉鎮辦事處與各村村委會明確各自的職責。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年終審覈,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財制度,統一規範管理。經過幾年來的運行,收效很大。既加大了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力度,消除了滋生腐敗的條件和土壤,又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向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xx年財政部出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已於xx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爲了便於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人員理解執行,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統一安排步署,於xx年底對新頒佈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進行了學習培訓。在全面貫徹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各鄉鎮辦事處統一了會計賬薄,統一了記賬憑證,統一了記賬方法,統一了會計檔案,規範了票據,規範了會計科目,會計管理職能真正延伸到村一級,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人員起到了一定的當家理財作用。與此同時,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具體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現金管理制度、村務公開制度,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村幹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等等,起到了一定的約束機制作用。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資產管理不規範。一是應收賬款增多導致資金沉澱,資產被個別村民無償佔用導致集體利益受損。二是有的村民往來帳採取重複記息,導致不良債務增多,村級債務化解難。三是開支大手大腳。

(三)報銷審批不規範。一是審批不夠規範。二是賬款結報不及時。三是報銷憑證不夠規範。

(四)會計賬務處理不規範。一是會計賬薄、會計科目設置不規範;二是鄉鎮辦事處會計與村會計員自行記賬,對賬不及時,憑證傳遞方法不規範,會計檔案管理不善;三是有些村辦公條件差,實行村賬鄉管前的會計憑證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難免遺失;有的會計人員調整後,移交檔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賬冊憑證。

(五)財務公開不規範。一是鄉鎮辦事處代理記賬的審覈問題。由於農經人員不熟悉村務,業務素質較弱,原則性和責任心不強等原因,存在着重記賬輕監管,只審憑證,不審開支合理、合法,使違反財務制度的票據憑證得以入賬。二是在公開的內容方面存在着欠細欠具體的問題,對於基本建設等重大支出項目沒有專項公開、公佈,無關緊要的公開,實質性內容公開不細。

(六)村級會計人員的隊伍不穩定。由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成員每三年選舉一次,全體村民“海選”產生。每產生一屆村委會,就更換一屆會計人員,造成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極不穩定,從而貫徹執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阻力巨大。而且,會計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現象普遍存在。

(七)財務不公開,管理不民主。有的村財務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村主要幹部一人說了算,收入不進賬,支出無票據。有的村坐收坐支十分嚴重,村賬鄉管是個空架子。有的村新一屆領導不與上一屆領導辦理工作交接,舊的不交賬,新的不接受,合同協議都沒有,債權債務不清理。

三、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上述問題的存在,其形成原因,一是法制、政策宣傳不到位,村幹部法制觀念不強。二是管理體制不順暢,管理機制不健全。三是法規制度不融合,執行過程阻力大。四是農村市場主體不完備,造成會計人員零覈算。五是領導幹部認識模糊,重視不夠。由於領導幹部自我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存在等、靠、要的習慣心裏。

四、建議

(一)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載體,完善農村市場主體。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以家庭社會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最基本的制度。20多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證明,它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應當長期堅持下去。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統”的一層主要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爲生產農戶提供配套服務,逐步形成鏈條式發展模式,促使農民發揮特長,專業化經營。這樣一來,既可形成產業優勢,又可避免農戶在混合性經營中顧此失彼的弊端,還能夠提高市場經濟運作能力。會計覈算有了對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方可實施。

【第15篇】壯大集體經濟富民調研報告

壯大集體經濟富民調研報告

前不久,筆者慕名到興山縣高 陽鎮昭 君村進行了調查:一個460多戶、1600多人的村子,到年底可以拿出10多萬元給老百姓發6種獎金。這個村子的羣衆享受到哪些改革開放的成果,資金又從哪裏來?

走進村委會,值班幹部說村黨支部書記張久武在道路硬化施工現場。我們隨即來到張家坪,施工班子正幹得熱火朝天。張久武告訴我們,硬化這條3.5公里的通組公路,村裏自籌資金30萬元,明天就可以竣工。

話匣子一打開,張久武自豪地指着水、電、路,給我們介紹起這幾年村公益事業的發展情況:20xx年投入15萬元改造了白沙河、五童兩個自然村的電網,老百姓用電從每度一塊二迅速下降到5角錢;投入50萬元修通5條共計12公里的村級公路,實現了90%以上的農戶戶戶通公路;20xx年開始投入70萬元硬化9.3公里村級公路;投入20多萬元架設5000多米管道,解決了120多戶、400多人的飲水問題;投入20多萬元安裝有線電視,讓村民看到了和縣城居民一樣多頻道的節目。

聽到我們談論村子的變化,村民孫鼎先熱情地邀我們到家喝茶,自豪之情隨之溢於言表:“我家3個老人,沒有合村前不屬 於昭 君村,合村後每人每年領到了300元的養老金。”他邊說邊找出了村委會下發的《昭君村20xx年管理辦法》:“四無兩不欠,五做到六補助”的主要精神赫然在目。

孫鼎先介紹說:“‘四無兩不欠五做到’是對我們村民的基本要求,遵守得好,年底就可以享受到‘六補助’。”

哪“六補助”呢?仔細一看,具體內容是:60歲以上的老人享受養老金300元;60歲以上老人正常死亡的享受安葬費300元;收看有線電視和利用天線鍋收看電視的農戶補助50元;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戶每人補助10元;餵養能繁母豬3頭以上和當年出欄肉豬50頭以上的補助300至1000元。當年考覈,然後村委會召開羣衆大會當場發放。看似是“補助”,其實是獎金,以獎代補,既強化了村級管理,又讓老百姓得了實惠。

修路、改電、改水、提高老百姓福利,昭君村哪來這麼多錢?僅羣衆福利一項每年就要10多萬元。張久武介紹說:“我們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好!”原來,昭君村轄區內有國有企業興發集團的兩個分廠。該村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20xx年開始組建了集體企業——興山縣高 陽鎮昭 君勞務隊,主營裝卸和搬運,既解決了300多名農民的就業問題,每年又爲集體創收20多萬元。還辦起了100畝的柑橘場和50畝的茶場,實行租賃承包經營,每年可爲集體創收3萬元。粗略計算,該村每年的集體經濟收入在25萬元左右,加上化工廠的徵地補償費,到今年年底,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了160多萬元。

據瞭解,張久武擔任村黨支部書記35年。在談到工作體會時,他說:“新時期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主要來自於有能力爲老百姓辦實事!辦事要錢,光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是不行的,還得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從昭 君村發展集體經濟的經驗來看,對接企業,在勞務服務上做文章,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企業裝卸和搬運等業務大多靠臨時工完成,把農村剩餘勞動力組織起來成立勞務隊,組織化服務地方企業,完全可以實現雙贏。延伸開去,勞務隊不僅僅可以對接企業,還可以對接項目。因爲任何一個農業、地質災害治理等項目,都需要“小工”,農村剩餘勞動力大有市場。作爲村級組織,要看到這一潛在的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把農民組織起來形成“正規軍”,“集體”搶佔市場,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