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業辦調研報告多篇

農業辦調研報告多篇

農業辦調研報告篇1

一、基層農業部門信息服務工作的組織形式和工作定位

(一)組織形式

xx區轄龍寶、天城、五橋三移民開發區,共92個鄉鎮、街辦。xx區農業局下設信息中心,三開發區農業局都設有專門信息部門,各鄉鎮、街辦設有農技站。20xx年我局在餘家、李河、分水、響水、甘寧、九池、白土、新田、龍駒、走馬十個鄉鎮建立信息服務站,爲每個鄉鎮配置方正飛越三6230品牌電腦一臺和方正文繪1000c彩噴打印機一臺。並對100多名農村信息員進行了爲期兩天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十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建立後,承擔着本地區信息服務工作。今年正在建設的鄉鎮信息服務站有涼風鎮、河口鄉、武陵鎮、鐵爐鄉、熊家鎮、天城鎮、五橋鎮、太龍鎮、白羊鎮。鄉鎮信息服務站均設在鄉鎮農技站(鄉鎮農業服務站)。

(二)工作定位

xx區農業局信息中心負責全區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全區信息網絡建設、局中心機房和局域網維護、辦公系統和公衆網建設維護、綜合信息的整理和對外發布。三開發區農業局信息部門負責本開發區的信息體系建設和管理和網絡維護,指導鄉鎮信息服務站開展信息工作。鄉鎮信息服務站負責向農民直接發佈信息、指導生產,對外發布信息並承擔上級業務部門佈置的各項信息報表和材料的上報。

二、基層農業部門面向農村和農民開展信息服務的方式和現狀

(一)xx區農業局向社會提供農業信息服務的形式

1、20xx年5月建成xx區農業局計算機局域網,並接入寬帶互聯網。9月使用xx市農業局統一開發的“xx市農業局信息管理系統區縣版(辦公自動化)”,用戶從互連網通過密碼登陸,用戶擴大到全區農業系統各單位(包括三移民開發區農業局)和龍頭企業、重專大戶、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區各涉農部門、各新聞單位和區分管農業的領導,通過辦公網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交流。互連網登陸方式特別有利於基層鄉鎮獲取信息並節約通訊經費。

2、xx區農情信息中心、xx區農技站。五橋開發區農業局20xx年建成的五橋農村經濟網。

3、、開展農作物病蟲可視化預報。按照區政府的分工,災情方面我局重點負責農作物病蟲災害的收集和發佈。爲抓好此項工作,20xx年我局投資6萬多元,購置了攝像機、數碼像機、非線性編輯卡、高配置電腦、雙監視器等全套視頻編輯硬件設備,開展了農作物病蟲害的可視化預報工作,節目安排在xx區新聞節目之後天氣預報之前的黃金時間播出,在農村收視率高達87%,成爲我區農村大多數農民必看的電視節目。通過此節目,對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方法及時進行了電視預報,並介紹了大量新農藥和農作物新品種(通過播放新農藥廣告還解決了部分欄目經費),使我區的農技宣傳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

4、與本地新聞機構密切合作,萬州日報、三峽都市報、萬州電視臺主要從我區農業網絡上獲取農業最新信息和新聞線索,今年採編發佈農業新聞34條,在《萬州日報》開闢《金土地》欄目,宣傳農業新技術、農業新思路。

5、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經紀人和種養經營大戶加入全國農業信息聯播“一站通”,鼓勵他們利用“一站通”開展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爲其分配“一站通”代碼,指導他們上網查詢資料、發佈信息。

6、建立農產品市場價格採集點,爲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

7、編制《農情快報》,向社會各界宣傳。

8、建立重點企業家、重點戶通訊錄,不定期提供信息,聯繫企業35家、重點戶180戶,如魚泉榨菜廠、太白酒廠、三峽果汁廠、利民糧油加工廠等。

9、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每年定期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宣傳農業科技知識、農業技術。

10、通過示範點(示範園區)傳遞信息。

農業辦調研報告篇2

活動時間:20__年6月30日---7月6日

活動地點:____市__縣大雲,魏塘、姚莊、丁柵,西塘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決策,更需要全民的參與。20__年6月30日至7月6日,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在張馨藝的帶領下一行9人,來到__縣進行了爲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本次實踐以“農業機械化調研”爲主題,通過對__各鎮的探尋,深入__縣各鎮農業機構調查,走訪當地資深農民,向上一級政府反饋意見,我們相繼參觀了碧雲花園,魏塘甜瓜之鄉,丁柵漁民村,西塘古鎮,“小蜜蜂”葡萄生產基地,與此同時我們在各鎮進行農業機械化方面知識的宣傳,進一步倡導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的應用,讓大衆瞭解到機械在農業中的重要性。這次實踐活動增加了我們對__農業化程度的深層瞭解,既看到了近年來__縣相繼出臺了農機化扶持政策加快了農機化發展取得的成果,也深深的被__人民的吃苦耐勞、勤勞樸實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堅定了我們刻苦學習、奉獻祖國的決心,因此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令我們受益匪淺。

一、__簡介

近年來__縣相繼出臺了農機化扶持政策加快了農機化發展。__縣農機部門圍繞促進效益農業發展,全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一是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全縣擁有拖拉機5397臺、聯合收割機203臺,植保機械721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3.76萬千瓦,機械原值15760萬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新機具、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圍繞瓜菜、蘑菇、畜禽、花卉、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配套裝備先進適用農業機械,促進了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全縣擁有冷藏保鮮4745m3,多功能田園管理機15臺,噴滴灌設施1935畝,大棚溫控設施3套,果蔬分級機5臺。三是公司投資農機成爲新亮點。在農機項目的引導扶持下,先進適用農業裝備成爲農業企業的投資熱點。__碧雲花園有限公司先後投資395.3萬元,購置引進農產品冷藏保鮮庫1230 m3、噴滴灌設施350畝、大棚溫控設施3套、田園管理機3臺、集雨設施2套、割草機3臺、農用運輸機4臺,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較好地提升了產業層次和效益。__縣的專業鄉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魏塘的“中國甜瓜之鄉”、姚莊的“黃桃之鄉”、西塘的“沼蝦之鄉”、丁柵的“甲魚之鄉”、惠民的“蜜梨之鄉”相繼涌現。農業區域特色經濟加快了__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業現代化步伐,全縣初步形成了南部設施農業栽培、北部名特優水產養殖、中部食用菌生產的區域佈局,設施瓜菜種植面積4.9萬畝,淡水養殖8.3萬畝,糧經比例已調整爲45∶55,前幾年__又啓動了3萬畝無公害大棚瓜菜基地。全縣上下以穩定糧食生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爲主線,探索了一條具有__特色的結構優化增收之路,提高了農業競爭力,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據農經統計分析,今年糧食收入2.7億元,比去年增17.4%,經濟作物7.08億元,增長10.5%,畜牧業7.3億元,增長27.5%,林業0.9億元,增長25%,食用菌0.58億元,增長5%,預計全年農業總收入18.5億元,增長24.9%。 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特色主導產業格局初步形成,今年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9.5萬畝,大米、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及農產品加工等幾大特色農業產業不斷髮展,優勢進一步顯現。基地促龍頭,龍頭帶基地,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龍頭企業健康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突破單一糧食加工,走出作坊式加工模式,由低檔次向中高檔次,由內銷爲主向外銷推進,涌現出具有一定帶動力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26個。今年新增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各4家,全縣已擁有2家省級骨幹農業龍頭企業、9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縣級龍頭企業15家,4家農業行業協會、43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其帶動輻射力進一步增強。生態綠色農業與循環經濟相結合,推廣了一批生態農業模式,建設了一批生態農業示範區,生態綠色農業優勢進一步凸現。今年新通過省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3個,國家綠色食品1個,組織申報的省綠色農產品4個正在認證當中。目前全縣通過省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16個,國家綠色食品1個,國家無公害農產品13個。

二、社會實踐具體情況介紹

碧雲生態農業機械化

7月1日上午,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調研社會實踐隊伍的同學來到了此次的第一站——__碧雲花園。

這次社會實踐緊緊圍繞着農業機械化生產這一課題,通過對碧雲花園生態農業結構的調查、瞭解、學習現有一些生態植物的一些栽培技術和機械化設置。與碧雲花園的創建人潘菊明先生進行交流,逐漸對碧雲花園總體的結構、潘先生創建理念和對農業機械化前景的一些評價。

作爲__優勢產業農機化示範基地農業大棚是種植過程中的重點設施農業。在作物培養過程中,運用最爲廣泛的便是大棚的機械化集中管理。大棚採用自動溫控,溼控對作物的生長條件進行精確控制,還利用自動遮陽棚保證陽光的適當供給。

在作物的灌溉方面,園區全面採用雨水灌溉,並配有專業的水淨化裝置,使用噴滴灌設備,使植物得能夠得到充足的無污染水分。

現在園區正處於建設當中,在未來的兩三年時間裏將會有巨大的變化,相信在兩三年後,作爲農機化的示範基地的“碧雲花園”,不管是在園區整體管理及進一步建設方面,還是在園內作物的培養方面,機械化程度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作爲典範,使周圍鄰近縣市,乃至全國各地的農業生產者們更加重視農業機械化,並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作物給他們帶來的經濟效益。

魏塘甜瓜之鄉之行

7月2日上午,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調研社會實踐小分隊到達了目的地魏塘益農合作社(曾被__省農業廳評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在輔導員、當地瓜農和隊長的帶領下,小分隊參觀了種植大棚,學習了甜瓜種植的有關知識和相應的機械化程度並動手嘗試了摘瓜。

當中我們瞭解到魏塘益農合作社由於引進外資,機械設備和改進生產技術,從而使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還了解到種植過程中不同時期應用到的相應農具和小型機械。而後,我們還品嚐了名爲皇后翠綠的甜瓜。在滿足和充實中結束了上午的調研。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由於人力、資金、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魏塘益農合作社的機械化程度相對不高,種植技術較爲傳統。基本上都採用人工採摘方式,國外先進的瓜果採摘機應用不足。據問卷調查發現,95%以上的瓜農農忙時會選擇僱傭農民採瓜,而很少有瓜農會想到使用機械,而且國內暫時還沒有普及效率高,價格低廉的瓜果採摘機。但是“甜瓜之鄉”機械化發展前景看好。希望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扶持幫助下魏塘的明天會更好。

漁村印象

很多人以爲美是一種奢侈品,只有藝術家、文人才有,漁民村的美告訴你,美完全可能體現在生活底層,滲透在自然而然的舉手投足,辛勤勞作的汗水和特色創業的智慧之中。

這便是丁柵漁民村,也是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調研小組次此行的第三站。

漁民村,遠近聞名的六塔鱉產地。魚鱉混養是村裏的一大特色產業。7月3日,在丁柵黨委吳書記的陪同下,調研小組參觀了養鱉池,學習了養鱉過程中建池、引種、餵養和捕撈等有關知識。有幸欣賞到了的打甲魚的場景,還見識了打魚槍和其他一些新農具。

鑑於漁民村是由傳統家庭式漁民經集合而設,養殖捕撈手法承襲了傳統方式,生產方式還趨於人工和半機械化。但從蒸蒸日上的水產養殖事業,集垂釣、餐飲、休閒娛樂爲一體的正確發展模式不難看出,只有採用合適的操作方式,才能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效益,實現和諧發展

姚莊特色

近年來,在__縣農機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姚莊全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歷史上的姚莊一直以種糧食爲主,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傳承,纔有發展農業機械化。__農業機械化實踐小分隊通過調研瞭解到姚莊主要擁有各式拖拉機近五千臺,聯合收割機187臺,植保機械總動力約兩千千瓦,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0萬千瓦,在全縣佔有很大比重。新機具.新機械得到廣泛應用,包括播種機、還田機、耕作機、插秧機、脫粒機等。以錦繡黃桃和蘑菇爲突出產業, 配套裝備新近適用農業機械,擁有冷藏保鮮51353立方米,多功能田園管理機,噴滴灌設施,大棚控溫設施,果蔬分級機,還配有農用割草機和農用運輸機以及一些再加工工機械。

姚莊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農業機械化發展不是盲目的,機械設備不是越多越好,只有依託區域性優勢產品,尋找農機化的切入點和着力點,才能充分發揮機械的作用 ,提高作業效率。

“小蜜蜂”葡萄生產基地

7月5日,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調研小分隊來到第五站,魏塘鎮小蜜蜂葡萄生產基地。

頻振式殺蟲燈

該燈是農業部推廣的物理誘殺蟲害裝置。葡萄上的各類害蟲,通過該等夜間的燈光、波、色、味等四種功能可誘殺1287種害蟲,基地果穗生長至採收期間可不實施殺蟲劑農藥。

葡萄基地還引進了以色列滴管灌溉技術,在葡萄生育期間,控制漫灌,同時控制土壤地面水分,以株定水滴灌,降低葡萄果實的含水量,提高品質。 除了瞭解到正在使用的一些裝置,我們還學習了很多新技術。例如葡萄套瓶,生物農藥防病,生態施肥等。

調研小組到達葡萄基地時,正值農民們下地勞作,小分隊於是分散在田間對農民進行問卷調查。95.3%的農民都表示更願意用機械代替人力,95%的農民意識到機械化對__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就小蜜蜂葡萄基地來說,43%的村民認爲政府的投入力度相對不夠,機械化程度相對不高。除此之外,小分隊還走訪了一些農民家庭,瞭解他們曾經使用和想要使用的機械化設施,併發放宣傳單。

由於是精品葡萄,種植過程中使用大型機械的可能性較小,但這並不妨礙發展機械化的生產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紮實文化課的基礎,充分運用創造力,能夠設計出合適的機械。

本次社會實踐我們走訪了5站,歷時7天,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誌。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爲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__縣緊緊抓住農業發展的新機遇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目標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在近幾年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將“__獨特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向__,乃至全國,對新農村的發展,農產量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義!

三、小分隊總報告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誌。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爲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__縣緊緊抓住農業發展的新機遇,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目標,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近年來,__縣相繼出臺了農機化扶持政策,加快了農機化發展。同時其發展也存在着農機科技含量低、農機化投入相對不足、農機化程度相對不高等問題。

1 基本現狀

__縣地處__省東北部杭嘉湖平原,位於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轄區耕地面積 458072畝,總人口38萬,其中29萬是農業人口,佔 75%,人均耕地面積1.5畝。;第一產業實際從業人員 18.69萬人,農業人均純收入已經上升到 10121 元。傳統農作物以水稻、大小麥等爲主,近年來,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瓜果等經濟作物發展迅速,大棚蔬菜是__農業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全縣大棚蔬菜面積超過5萬畝,機械耕地面積32.64萬畝,植保機械作業面積136.35萬畝,機械收穫面積31.13萬畝,播種面積1.27萬畝,農業產業結構漸趨合理,農業產業特色明顯,瓜果蔬菜、畜禽養殖、淡水養殖等已具規模。

(1) 農機化裝備增強,發展空間很大。至 20__年底,__縣農機總動力 253182kw。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糧食作物生產中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機耕率90%,機脫率 100%,機電排灌 92%,機收率 32%,機植保率 66%。而農業結構的調整以後,新興經濟作物生產中農業機械化的利用程度低,尚處於起步階段,瓜果蔬菜、畜禽養殖、淡水養殖等生產過程中,機械化水平還很低,只有少數環節使用機械,大量還需依靠人工作業,農機化發展的空間很大。

(2) 農機化投入多元化,服務社會化。農機化投入機制有了新的突破,改變了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單一投入的格局,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爲導向、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和專業大戶爲主的多元化投入新模式。農村經濟組織、專業大戶購置了農業機械,以農機服務隊等形式,進行社會化服務,把農機作爲一項產業來經營。

(3) 農機化管理法制化,管理力度大大加強。隨着農業部《農用拖拉機及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聯合收割機及其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暫行管理辦法》、《__省農業機械管理辦法》的頒佈實施,以及《__市拖拉機駕駛員管理辦法》和《__市拖拉機牌證管理辦法》的實行,農機生產、銷售、使用行爲得到規範,農機化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管理力度大大加強。

(4) 農機經營效益化,農民收入增加。20__年,__縣農機經營單位數11817,收入 18416.66 萬元,純收入 7127.42萬元,爲農民人均收入貢獻245.7 元。在市場的引導下,農機經營效益明顯,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2 存在的問題

__縣的農機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是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稻、大小麥及油菜等大宗農作物農機化水平有待提高。雖然全縣機耕率水平已經比較高,但是水稻、大小麥、油菜等種植、收穫等許多環節還是大量依靠人工作業,農民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放出來。

(2) 設施農業的農機化水平很低。近年來,__縣設施農業發展很快,但是與設施農業配套的農業機械引進、示範、推廣力度不夠。雖然在碧雲花園大棚澆灌設備水平比較高,但是像“甜瓜之鄉”等地的大棚仍然使用人工澆灌。目前推廣的僅有大棚多功能管理機等爲數很少的農業機械,推廣範圍和規模也僅限於農業園區和少數大戶,與大棚配套的噴滴灌設施應用範圍也不廣。

(3) 農產品加工儲運機械發展緩慢。隨着農業結構的調整,__縣的瓜菜水果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瓜菜水果等農產品年產量已達到 100萬 t。目前以鮮銷爲主,只有少量農產品經加工後投放市場或者採用冷庫保鮮,雖然較02年已經有相當大的提高,但是總的來說農產品加工儲運機械發展緩慢,農產品附加值低,適應市場能力較弱。

(4) 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不高。生豬、家禽、淡水養殖等雖然已達到一定規模,但機械化水平低,目前只有漁業生產上增氧設備在使用,大量依靠人工作業,我們參觀了丁柵“甲魚之鄉”,仍然採用打甲魚的方式獲得成品甲魚,效率不高。養殖戶急需相應的機械設備來提高生產率,增加產品附加值。

3 農機化發展對策

農業機械化的目的是爲了提高農業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因此,__縣農機化發展的思路是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緊緊抓住農業結構調整機遇,以農民增收爲目的,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傳統農業產業機械化水平,拓展新興農業產業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放農村勞動力,實現農機化發展的目的。爲實現這一目標,應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1) 重視農機化作用,切實做好建設農業機械化的工作。加大對__縣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定製好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將其作爲__縣發展計劃的一部分。

(2) 加強基層農機化推廣隊伍建設,健全農機化推廣體系。農機化發展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農機化推廣隊伍,要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機化推廣服務隊伍建設,保證編制、人員、經費的落實,通過技術培訓等形式加強其業務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農機化服務能力。

(3) 政府投入資金,戰略性調整農業機械化結構,以適應農業結構的調整。一是要提高水稻、大小麥、油菜等大宗農產品的機械化水平,從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提高機械化水平面;二是加快設施農業配套農業機械的引進、推廣,重點支持高效益設施農業實現機械化;三是加快引進畜禽、淡水養殖機械,提高規模化養殖的機械化水平。

(4) 加強組織,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管理部門要按照市場規律,合理佈局農機化區域,做好農機供求、服務等信息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

(5) 加強引導,形成多層次、多元化投入機制。建立以政府和集體資金投入爲導向、以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民投入爲主體的農機化投入機制,逐步加大對農機化的投入,促進農機化的發展。

農業辦調研報告篇3

今年以來,按照中央和省上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和部署要求,我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持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這個核心,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調結構、降成本、補短板、提質量、促融合、可持續”爲重點,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調結構,着力發展特色富民產業。

立足金昌實際和產業基礎,精準從市場供需、資源匹配、區域協調三方面入手,按照 “突出發展高原夏菜和草食畜牧業兩大戰略性主導產業,扶持發展現代制種、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培育發展花卉、香草、苗木等新興農業”的思路,及時調整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使農業產業結構逐步由傳統低效向優質高效轉變。在種植業方面,堅決壓縮玉米、啤酒大麥等市場萎縮、價格低迷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圍繞創建“永昌高原蔬菜”品牌,大力實施“百村萬棚質量提升計劃”,逐步擴大銷路好、效益高、質量優、潛力大的高原夏菜、玉米制種、香草花卉種植面積,高原夏菜種植面積達到20.4萬畝,增加5.5萬畝;玉米制種面積10.47萬畝,較上年增加4.2萬畝;香草花卉種植面積3.45萬畝,特色優勢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96%。在草食畜牧業方面,深入實施“舍飼養殖能力提升計劃”, 大力推進永昌養羊強縣和金川區優質肉牛生產基地建設,積極開展畜禽標準化示範場創建和牧草標準化生產,全市標準化養殖小區(場)達到203個,其中部省級標準化畜禽養殖場14個,畜禽總飼養量達到261.8萬頭(只),羊飼養量達到150.5萬隻,牛5.0萬頭,優質牧草種植面積20萬畝,永昌縣被確定爲全省優質苜蓿生產基地。

(二)立足降成本,着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堅持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爲提高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內容,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發展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提高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水平。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全部完成,水權轉化機制進一步規範,金川區全國農村改革實驗區試點工作任務穩步推進,爲進一步發展規模經營奠定了基礎。二是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經營方式。金川區寧遠鎮探索出“3331”產業分工(30%的農戶經營設施種植業、30%的農戶經營設施養殖業、30%的農戶進城務工從事二三產業、10%的農戶種植高標準節水農田)模式,促進了土地集約經營,農業高效發展;雙灣鎮實行“以井定田、互換並地”與土地確權融合推進,有效破解了土地細碎化問題;永昌縣探索出以土地經營權和資金入股、年底發放保底租金和盈利分紅的農民股份合作社方式運作,實現了專業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市流轉土地57.7萬畝,流轉率達58.42%;培育農民合作社1181家、家庭農場224家,經營方式逐步由家庭分散經營向規模集約經營轉變。三是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51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0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申報省級龍頭企業精深加工貼息項目6個,新建蔬菜保鮮庫15個(25.3萬立方米)。四是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開展農作物病蟲草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實施農業機械化提升工程,加強農機裝備建設,大力培育農機合作社等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三)立足補短板,着力破除強基提質瓶頸。

針對我市農業基礎設施老化、耕地質量下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趨勢等短板問題,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推進項目建設,牢築農業發展基礎,提升發展要素水平。在補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方面,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42項,爭取項目資金3.79億元,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土地復墾整理等項目建設,組織實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高效節水示範灌溉、末級渠系建設等農田水利工程,全面推進永昌縣、金川區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和清河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園等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提檔升級,進一步完善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示園區科技裝備及技術支撐能力,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52,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在補農業科技短板方面,着力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能力建設,深入開展試驗示範和技術服務,大力推廣畜禽改良、品種繁育、立體栽培等農業實用技術,全市建立農業科技示範點125個,引進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20個,開展新技術試驗58項次,示範面積10萬畝;完成測土配方施肥87萬畝,應用配方肥面積32萬畝;舉辦各類培訓班243場(次),培訓農民2.87萬人(次)。在補農民脫貧短板方面,堅持“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融合推進,投入財政專項資金1.15億元,行業扶貧投入4.2億元,撬動社會投入近13億元,實施產業發展、道路硬化、渠道建設、安全飲水、危舊房改造、公共設施配套等項目580多項,扶貧對象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貧困人口由28800人減少到1300人,貧困發生率由12%降低到0.8%。貧困人口減少2.75萬人。

(四)立足提質量,着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圍繞創建永昌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金昌市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紮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加快質量追溯信息平臺建設,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強化農業投入品管理,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推進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林果和蔬菜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增強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市場供給能力,先後修訂完善農產品地方標準和規程53項,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識產品認證66個,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30萬畝,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48萬畝,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5個、省級示範園7個,註冊國家農產品商標36個,獲得甘肅名牌認證農產品20個,獲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龍頭企業23家。進一步強化源頭治理,着力推進質量追溯信息平臺建設,全面推進網格化監管模式,形成了市、縣區、鄉鎮、村四級監管網絡。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切實加強源頭治理和全程執法監管,立案查處農業違法案件6起,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年均達到99%以上。

(五)立足促融合,着力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

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積極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農林電子商務等現代農業經濟,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旅遊大景區建設,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休閒觀光農業,努力探索發展各具地域特色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模式,開發出西大河旅遊沿線田野觀光、新城子鎮“七彩花谷”和油菜花海、雙灣鎮陳金公路“十里花海”車窗景觀、陳家溝村開心農場和鄉村客棧、古城村葡萄基地休閒長廊等鄉村旅遊景點,建成陳家溝生態旅遊型、古城仿古節能型、新華庭院經濟型、金川東休閒觀光型、毛卜喇特色民俗型等一批美麗鄉村示範村,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遊示範點10個、農家樂279個,建設節水農業示範園、紅辣椒景觀帶、葵花觀賞園、瓜果採摘園等鄉村休閒園點46個、休閒農莊80個,休閒農業從業人員達到14872人,其中農民從業人員14615人,全年接待遊客近70萬人次,鄉村旅遊收入達到1.8億元。金川區陳家溝村被認定爲全國首批“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和全省首批“鄉村旅遊示範村”,永昌縣新城子鎮油菜花景觀入選“中國十大美麗田園”。 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大力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動電子商務和實體經濟同步發展,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網絡旗艦店、專賣店,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設覆蓋全市138個行政村和60%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永昌縣入選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六)立足可持續,着力推進循環生態農業建設。堅持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爲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爲農業發展提供新動力、拓展新空間。以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爲重點,大力實施農業清潔生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廣、現代循環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等工程,秸稈綜合利用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率和尾菜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82%、78.5%、87%和34%,完成膜下滴灌、壟膜溝灌等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推廣面積39萬畝,示範推廣“秸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有機肥―果園(菜園)―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秸稈及養殖場廢棄物―基質―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飼料有機肥―生態養殖和有機農業”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建成金昌現代畜牧循環產業園、金川現代循環農業示範園、永昌清河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園三大現代循環農業園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兩板擠壓”下農業比較效益下降。

受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土地增收空間縮小,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影響了農民增收。農產品價格不穩定,部分農產品受市場衝擊,出現增產不增收

二是農產品結構不平衡。

在供求結構上,部分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能很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導致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造成大量的產品和資源浪費,甚至出現“穀賤傷農”現象。在品種品級結構上,中低端一般性產品過度生產,高精端產品稀缺,不能很好地滿足羣衆日益高端化的消費需求。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

高效節水灌溉覆蓋率和渠系水利用率還比較低,基本農田改造比例不高,水利設施特別是末級渠系配套不完善,農產品商貿服務信息化水平不高,農業發展的資源性約束依然較大。

四是特色產業集聚水平不高。

特色優勢產業經營規模小,產業鏈條延伸不夠,市場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較弱、競爭力不強,農業生產效益比較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輻射帶動能力弱,在組織農民進入市場、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明顯。

五是科技支撐能力不足。

農業科技發展總體能力不強, 科研成果整體水平不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偏低, “產、學、研、用”鏈接不夠緊密,對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供給不足。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不能適應調整產業結構和高產、優質、高效、安全、持續農業發展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滯後。

六是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產品的質量、品牌知名度、產品競爭力和安全性還有一定差距,許多農產品供給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全國知名品牌屈指可數,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七是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難。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經營規模遠大於傳統農戶,資金需求缺口較大,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許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難以獲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資難的現象普遍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農業供給側改革,核心要求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下一步,我們將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和存在的短板問題,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農業提質增效,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千億斤糧食產能、土地復墾整理等項目建設,組織實施灌區節水配套與改造、高效節水灌溉、末級渠系建設等農田水利工程,到,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到76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8。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突出全省高原夏菜和草食畜牧業“兩大基地”建設,實施捨飼養殖能力提升計劃,鞏固永昌縣全省養羊大縣成果,壯大金川區優質肉牛養殖基地。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特色基地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到20,全市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0個,特色優勢產業基地30個。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儘快推動農業發展由依靠物質要素投入驅動向依靠科技進步驅動轉變,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

(二)聚集農業集約發展,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積極性,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爲基礎、合作與聯合爲紐帶、社會化服務爲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充分發揮其在推廣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打造新業態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軍作用,到年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66家、示範性合作社160家,培育示範性家庭農場9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力爭有一批龍頭企業、示範園區、產業基地、家庭農場進入全省“十百千萬”工程。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突出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技能、創業能力培訓和勞務輸轉培訓,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到2020年全市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達到5000人。

(三)聚焦農業綠色發展,強化資源環境保護治理。

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保護,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強化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突出特色優勢產業間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積極推廣先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快推進秸稈、農藥包裝廢棄物、地膜污染、尾菜處理利用,到2020年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7%,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尾菜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6%。全力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工作,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四)聚焦農民持續增收,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加快縣鄉便民市場建設,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與供銷網點深度融合,加強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鄉鎮商貿中心和配送中心、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設,建立覆蓋縣、鄉、村的電子商務運營網絡。依託特色農牧業、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精心打造宜居宜業、可憩可遊的美麗鄉村示範點,大力發展香草花卉生態旅遊特色項目,開發花海觀賞、田園採摘、農事體驗、民俗演藝、養生度假、鄉村客棧、特色民宿等鄉村休閒度假產品,規劃建設一批魅力村莊和宜遊宜養的鄉村景區。

(五)聚焦釋放發展動能,深化農業農村各項改革。

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不斷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和鼓勵農民以土地、林權、勞動力等入股,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聯農帶農利益機制,形成經營主體緊隨市場轉、農民跟着經營主體走、政府圍着經營主體搞服務的模式。加快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鼓勵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引導農民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發展“土地託管合作社”等土地經營方式。持續推進金川區全國農村改革實驗區工作,鞏固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願有償退出機制。分類推進農村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等集體產權改革。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開發更多適合農民需要的金融產品,推進建制村金融便民服務網點全覆蓋,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創新和推廣涉農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

農業辦調研報告篇4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xx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l加強農業,做特農業&r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菸葉產業。做大做強&l金三明&r菸葉品牌。突出發展&l翠碧一號&r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菸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爲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爲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豬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l菜籃子&r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戶44萬戶。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l三品&r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l一村一品&r特色村。菸葉種植戶數達4多萬戶,戶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戶有1984戶。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戶155戶,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l農業155&r服務隊,&l農業155&r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l五新&r、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臺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臺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臺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中國臺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中國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爲國家級創業園,引進臺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中國臺灣良種29個,引進中國臺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戶僅佔總農戶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脫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

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l加強農業,做特農業&r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l公司+基地+農戶&r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着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l一村一品、一鄉一業&r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臺、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臺林業研究所、閩臺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臺,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l五新&r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爲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着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l三農&r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爲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稅收、用地、用電和&l綠色通道&r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臺合作,實現明臺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爲平臺,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臺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中國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爲國家級園區爲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臺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l五新&r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臺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農業辦調研報告篇5

摘要: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三農”問題是國家非常重視的問題,不僅關係到經濟發展和國民素質,同時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優化金融服務是支持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路徑。分析了農業經濟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金融服務和政府扶持體系、明確農業產品定位等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金融服務;“三農”發展

農業經濟和優化縣域金融機構服務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三農”經濟發展中應該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只有對農業產品進行有效規劃和定位,對金融服務機構進行完善並服務優化,才能確保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1農業經濟與金融市場路徑依賴和金融服務制度問題

1.1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資金需求膨脹和供給約束的阻礙。近年來,隨着國家提高對農業的重視度,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更加科學專業。農村經濟組織成立以及農業企業加入,使得農業生產和經營規模也在持續擴大,農業的資金需求總量也迅速上升[1]。農村經濟主體還處於發展初期,資本實力還很薄弱。要想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就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目前只能通過銀行貸款獲取資金。雖然社會上很多商業金融機構加大了信貸集約力度,但他們普遍追求低風險高利潤的商業化目標,而農業生產屬於“低收益高風險”行業,導致很多金融機構不會貸款給農業經濟主體。部分地方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開展支農業務,但是隻針對相關農產品收購,如糧食、食用油等,對於貸款業務開放的很少。農業銀行大多實行城市化的經營模式,對授權和授信以及評級制度等嚴格要求,無法滿足農業信貸資金需求。銀行的信貸資金大多供給少數具有規模的民營企業經濟,對農業信貸的供給很少。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業信貸資金來自當地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成爲支農主力,但大部分爲農戶的小額貸款,只能保障農戶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無法滿足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資金需求。1.2農業市場風險對金融組織的支農業務造成影響。近年來,各項支農政策出臺,對農業生產和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落實,促使農業經濟不斷髮展。但農業經濟依然受到市場信息滯後的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同時,受到自然災害頻發以及較大規模禽流感等影響,加大了農業產業的市場風險。因此,金融機構在對規模農戶和農業企業進行資金扶持的過程中,要對農業市場風險和信貸約束進行雙重考慮,這就會對農業信貸造成一定影響,阻礙了農業企業化的發展[2]。1.3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業經濟需求。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業經濟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信息不對稱。一些金融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缺乏積極主動性,對農村和農戶的生產資金需求沒有進行深入瞭解,導致支農服務不到位。例如有的農戶具有一定的經濟條件,但是無法找到合適的擔保人,因而無法貸款;有的農戶有貸款需求,但是不知道如何申請貸款。其次,信貸工作人員較少,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在金融信貸服務系統中,專職的信貸工作人員較少,無法及時爲農戶提供信貸服務,造成金融服務效率低下。再次,金融服務機構缺乏科學的貸款定價機制,對農戶貸款造成了一定影響[3]。1.4相關政府部門的扶持機制和風險規避機制不健全。農業屬於弱質產業,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性義務和風險。這違背了金融機構的商業化經營理念,也降低了金融機構對農業經濟的支持率。這種情況與地方相關政府對市場風險的補貼、信用建設、農業風險投資以及保險等的金融安全運行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有一定關係。

2農業經濟發展與優化金融服務的相關政策建議

2.1完善相關政策,促進金融服務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首先,樹立大農業觀念,把農業經濟發展歸納到縣域經濟中,嚴格防範市場失衡現象。其次,加強對農業產業的專業指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和處在成長階段的農業企業進行專業指導,讓農戶和企業更加科學地開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人民銀行和相關金融監管部門應與地方政府進行溝通交流,對本地區農業產業發展進行規劃,制定明確的金融服務實施計劃和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對信貸投向進行合理安排和調整,加大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和農業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人民銀行可以通過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相關政策進行調控,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再次,構建有效的信貸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瞭解農業項目的發展狀況、生產週期以及資產質量等情況,從而對農業產業的信貸風險進行有效評估,並在金融系統中發佈信息,適當開展政策指導與調整工作,從而有效預防農業信貸風險。最後,完善信用建設與評價體系。建設完善的信用制度體系,通過各類媒體大力宣傳信用評價。將不良信用者進行公佈並拉入黑名單,同時實行相應的懲戒和信用再造,促使人們提高對信用體系的重視,從而促進農業金融協調發展。2.2金融部門應制定完善的制度,明確職責。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定完善的制度,對相關金融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分工,加大金融部門對農業企業的支持力度。首先,農業銀行要提高機構運作效率,做好職能轉換工作。通過小額扶貧貸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等方式,以政策性信貸的方式積極開展助農貸款業務,還可以適當開展糧食加工等商業性信貸業務。對支農佈局進行重新規劃,對龍頭企業、規模農戶、農村建設等進行重點支持。其次,農村信用社應當以小額農戶貸款和聯戶聯保貸款爲基礎,對農戶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以及其他農產品經營等進行資金支持。再次,制定相應的金融服務公約,對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引導,使其參與到農業生產中,改善農戶資金短缺的狀況。還可以引導民間自發性的金融支持,從多方面解決農村資金缺乏問題。2.3完善信貸創新和風險定位體系。首先,開展多樣化的信貸業務。金融機構要在現有的信貸種類基礎上,對信貸業務進行創新,開展多樣化的信貸業務,加強信貸種類的開發工作。例如針對產業鏈中的個體農戶,可以通過龍頭企業進行擔保貸款,使其形成利益關係,促使個體農戶向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農戶,可以實行抵押貸款;對普通產業化企業,可以實行協議貸款,協議貸款可以先由鄉鎮政府部門拿出3%~4%的財政收入作爲協議貸款風險補償金存入金融機構,一旦出現風險,先用這部分資金進行償還,剩餘部分由貸款企業和政府部門按照一定比例分別進行償還。對農業龍頭企業實行資產抵押貸款時,政府部門可以進行協調,以多家企業聯保的方式開展。其次,提升金融服務質量。金融服務部門除處理信貸業務外,還要開展匯兌、結算、票據以及理財等業務。特別是地方農村信用社要加強業務電子化,提升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使業務更加快捷高效的開展。再次,完善風險定價體系。金融機構要根據市場風險評估建立完善的風險定價體系,對農業市場進行科學有效分析,根據市場風險進行合理的貸款定價,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公平開展金融服務,實現效益與信譽的有機統一。2.4完善政府扶持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首先,各相關政府部門要建立相應的扶持政策,指導金融行業的工作有序開展,從而起到維持市場秩序的作用。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將每年的支農資金按照一定的比例,以項目融資貼息的方式進行支付,引導其他社會金融機構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再次,對於優質的農業龍頭企業,可以考慮讓其發行短中期債券或者加入創業板市場,開展多種渠道和多種方式的融資。最後,政府還可以結合金融部門根據農戶的實際情況和生產需求開展財產抵押貸款。農民可通過房屋抵押辦理個人經營貸款,還可以通過林權、土地抵押進行大額度的貸款業務。針對專業種植大戶的貸款服務可以在貸款期限和額度上給予扶持,如將額度提升到1000萬,貸款期限可長達5年等,還可以進行大中型農機具的抵押、農副產品抵押以及“公司+農戶”等“三農”特色擔保方式提供貸款服務。

3結束語

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優質的金融服務。要不斷完善相關金融政策,並根據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金融服務實施計劃。金融部門自身也要完善制度,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分工,爲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大力扶持,建立相應的幫扶政策,對金融行業進行指導,維護市場秩序,發揮政府功能,引導更多的社會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業生產中,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服務保障。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經濟得到快速有效的發展,從而爲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農業辦調研報告篇6

調研報告

調研企業:中國農業銀行網上銀行、xx農業銀行分公司

調研地點:農業網上銀行

指導老師:

調研者:經濟貿易系電子商務班xxx

小組成員:

調研時間: 年 月 號— 年 月 號

目錄

一、農行簡介 ......................................................................................3

1、金鑰匙 ......................................................................................3

2、金穗卡 ......................................................................................4

3、金益農 ......................................................................................4

4、金e順 ......................................................................................4

5、金光道 ......................................................................................5

三、走進農行,走近農行....................................................................5

四、總結..............................................................................................6

農業辦調研報告篇7

xx市緊緊圍繞實現“四個轉變”戰略要求,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爲主線,以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爲總任務,多措並舉,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培育現代農業新興支柱產業,爲推動xx市現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發展現狀。xx市轄3鎮1鄉、3個街道辦事處、51個行政村,農業戶8967戶,農業人口33924人。20xx年落實財政支農資金9000萬元,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0。4萬畝,枸杞種植面積增長2。6%,實現第一產業產值10。15億元,較上年增加1。14億元;增加值5。4億元,增長13。9%。露天蔬菜和日光節能溫室蔬果種植總產量達2。35萬噸,產值達0。52億元,蔬菜自給率56。5%,較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全市以溫室大棚、節水灌溉、先進農機推廣爲抓手,不斷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xx市建成並投入使用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4530棟,規模化果蔬生產基地3個。

二、存在的問題。一是受農作物經濟價值因素影響,導致枸杞種植戶增多,枸杞種植面積急劇擴大,基本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農業結構調整難度加大。二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且現有龍頭企業作用發揮不明顯,特色產業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鏈短,品牌建設相對滯後,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經濟下行壓力對農牧業造成較大影響,導致農牧民就業面收窄、農畜產品價格下滑、農牧民收入增幅放緩。四是農畜產品市場和價格波動等問題,直接影響到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

三、對策及建議。一是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守住農牧民增收不逆轉,農牧區穩定不出問題兩條底線,將增收致富作爲根本目標,將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結構調優,讓農牧民取得更多改革發展紅利。二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培育扶持農牧業龍頭企業,推動枸杞、藜麥和生態畜牧業規範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強化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果蔬肉禽設施農牧業基地,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加速推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完善各類農牧業支撐服務體系,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依託高原特色優勢生物資源,推動生物產業項目、深加工項目達成投產。三是力促枸杞產業提檔升級。堅持有機、綠色發展方向,進一步做大做強枸杞產業。重點依拖枸杞精深加工,做好做實種植、加工、儲藏、烘乾、運輸等各個環節工作。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大力扶持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業,延伸鏈條,豐富產品。加強生產環節的有效管控,提升枸杞產品質量。

加快xx市(國家級)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擴大有機(綠色)枸杞標準化出口基地規模,繼續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推進綠色基地和有機基地認證工作,強化產品檢測和安全監管。加大柴達木枸杞品牌營銷推介力度和冷鮮果技術研發力度,爲枸杞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四是加強宣傳力度打造品牌價值。以規範使用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識統領品牌建設,由行業協會授權誠信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識,規範各企業使用地標、產地等包裝標識,合力打造柴達木枸杞品牌新高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特色農畜產品專題推介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加大xx農牧業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採取電商銷售、宅配、專題推介、直銷點等營銷手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五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大標準化生產推行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基地備案、市場準入和準出制度。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鼓勵生產基地和生產主體使用無公害、綠色生產新技術,積極支持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品認證。六是加快農牧業經營組織建設。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產業組織,培養一批農村企業家、經紀人,完善扶持獎勵辦法,建立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帶動農牧區發展。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農工貿”“科工貿”一體化企業集團,全面提升特色農牧業精深加工水平。規範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牧民以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強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農牧民和經營組織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七是打造城鄉結合部農牧業經濟帶。突出政策引領和規劃先行,打破城鄉之間、企地之間分割發展傳統格局,積極引導城鄉結合部農牧民圍繞服務城市、服務企業,發展設施農牧業、特色農牧業、觀光農牧業、餐飲娛樂業等多種經營,指導開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反季節蔬菜種植和農畜產品養殖,形成複合型產業,拓寬羣衆增收渠道,助推農牧業加快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