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進農村調研報告多篇

進農村調研報告多篇

進農村調研報告篇1

按照縣第十期青幹班的計劃安排,xx鎮調研組一行五人通過走訪和座談等形式對xx鎮的農村工作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xx鎮農村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20xx年xx鎮與b鄉、a鄉合併後,現有行政區域面積1396.44平方公里,全鎮總戶數9482戶,共有人口34600人,其中農業戶數6104戶,23880人。全鎮轄47個行政村,67個自然屯,18個鎮直單位,22個州縣直單位。全鎮有耕地面積6397公頃,鎮黨委轄65個黨支部,968名黨員(農村黨員731名)。全鎮共有致富能手和大戶339個。20xx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16500萬元,其中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16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900元,財政收入達到370萬元。

xx鎮在合併後,區域面積的增多,人口數量的增大,使整個農村工作呈現出一些新的態勢,經調查表現在:

1、機構龐大,人員衆多,對村屯的指導力度加大,但也相應存在人浮於事的不足。新組建的xx鎮政府共執行行政編制58名,現有在職人員55人,其中副鄉(局)級領導共有人,事業單位各站所共有人員107人。這些人員中行政編制工作人員是按照原鄉鎮合併的三定方案進行安排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只是將原先的各部門按照行業隸屬進行了合併,沒有進行機構改革。由於合併後,原本相同的工作由三套人馬來運作,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力量,雖然所轄面積增加人口增加了,但是一些基礎工作由於已經完成,雖然對村屯、基層的指導上力量得到了增強,但是由於工作量有限造成了人浮於事的現象的存在,忙的人總是在忙,清閒的人總是清閒,有些人甚至無所事事。

2、經濟發展和村屯建設的互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鄉鎮合併前,b鄉和a鄉在整體經濟上與xx鎮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局部上卻各有長處,如:b鄉的養殖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農民對養殖的認可程度遠遠超過其它兩個地區。a鄉的人蔘市場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對小沙河以至周圍地區的幅射效用已形成。xx鎮的小城鎮建設以及它獨特地理優勢,長期以來已形成了這個三角地區的經濟中心和物產品的集散地。這些在合併前都是較爲突出的特色。合併後,由於新一屆xx鎮黨委、政x及時調整視角,樹立全局觀念,通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使三個地區的資源進行整合,既發揮各自的條處,調動其積極性,又注意從全局出發,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使資源和優勢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更好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三大主導產業的定位,使整個xx穩步向農業大鎮的方向邁進。xx鎮黨委、政x通過對全鎮整體形勢的分析,將xx鎮總體發展定位爲:以藥材、畜牧、特色經濟三大產業爲主,以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旅遊、商貿、土特產品加工爲輔的生態經濟強鎮。號召全鎮人員圍繞一個目標、突出一條主線,促進兩個轉變,實現六個突破,加快一個進程。這樣的定位及發展思路,我們認爲是完全符合xx實際情況的。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xx雖然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產業興鎮的氛圍,但由於xx造紙廠及一些企業的陸續下馬和破產,導致xx鎮的財政稅收完全依靠於農業。如何在農業上大做文章,通過農業增效來實現農民增收,經濟發展,這應該是作爲鄉鎮當家人考慮的事情,雖然我們現在是需要跨越式發展,但是這種發展並不是要我們本末倒置,完全拋開農業的基礎地位,一味地去空喊口號,空談跨越,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xx鎮把自己定位於一個生態經濟強鎮,是符合農業鄉鎮的情況的,作爲一個糧食的主產區,土地資源豐富,土地質量高,農民對於在土地上耕作有着無比的親切感,對於他們來說與其去颳風式的種這種那,不如踏踏實實的種糧食這樣安全放心。

4、實現六個突破爲鎮域經濟的增長找準了切入點。

藥材業的突破,是實現農民增收落腳點之一。xx鎮在藥材業的突破上用建設藥材大縣的理念來謀劃全鎮的中藥材發展,通過依靠科技提高產品的質量,依靠大戶拉動形成羣體規模。他們注意到大戶的典型帶頭作用是發展整個藥材業的關鍵,今年上半年共爲大戶協商資金達430餘萬元。這方面xx鎮從技術革新着手,發揮科技能人李洪洲的力量在全鎮推廣人蔘重茬技術,解決人蔘種植業發展資源不足的問題。另外,由於xx鎮附近沒有工業污染源,土壤質量高,生態環境優良,適於種植道地藥材,因此把發展藥材業作爲調整產業結構的一個方面,在穩步發展糧食作物生產的同時,通過附加值高的藥材業的突破可以爲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畜牧業的突破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落腳點之二。xx鎮現有牛24645頭,50頭以上的大戶有8個;豬16942頭,50頭以上的大戶有34戶;鹿969頭,大戶發展5個;蜂5285箱,大戶有22戶。由此可見,xx鎮畜牧業的基礎有一定的基礎。今年以來,xx鎮黨委政x把畜牧業作爲支柱產業來發展,一是加快牧業小區建設步伐,計劃興建一個投資100萬元,養牛300頭的規範化、科學化的牧業小區。培育三道村的暖棚養豬產業,引導他們建立養豬協會,實行科學養豬,規模養豬,變一家一戶的單獨養殖爲全村一個品種,不同梯次出欄的整村化養殖,盡最大努力提高農民養豬的效益。二是抓好模式戶、標準戶和專業戶的培育工作。通過各方面的扶持,一些大戶的示範標準得到了提高,鄰里效應開始產生。如:王連紅有養牛已達到300多頭,出欄270頭;鄭兆梅養豬達到300多頭,出欄240頭,帶動周圍9戶人家進行生豬養殖。王德清的養鹿已發展到110多頭,今年共接待參觀達600多人次。正是由於這些標準戶和模式戶的帶動和影響下,xx鎮的畜牧業才爲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爲今後的突破提供的保障。

“一村一品”建設的突破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切入點。在xx鎮的調查中,我們對“一村一品”的建設頗爲讚賞。在現代農業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是站穩腳跟,就得在規模上、科技含量上達到一定的層次,這既利於政x的管理和服務,也利於對其進行科學的跟蹤指導,一家一戶的單兵作戰在現代農業中是形成不了氣候的。另一方面,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認可程度不同,搞全面的統一也是不可行的。如何處理這二者的對立統一關係,xx鎮黨委政x在這方面就堅持了一個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有針對性的發展特色農業,一個村屯或幾個條件相似的村屯發展一個適合本村(本地區)的品種,即“一村一品”。這個作法非常符合當前我縣農村的形勢,更符合“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即不搞“大一統”,又避免單而薄的處境,提高了農民的市場競爭力。現在“一村一品”的建設已初見成效,其中:“土豆村”有三道白河村和木條村,面積達到300公頃;“瓜果村”有勝利、楊木和德化村三個,種植面積達到120公頃;“蔬菜村”有四合、xx屯、東風村等三個,種植達到80公頃;“葵花村”有山後和東南村二個,種植面積達到200公頃。“養豬村”有三道村,養殖生豬達到3000頭;另外,如“蘇子村”、“白瓜籽村”、“細辛村”等也都相應地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形成了一定的品牌。這些“一村一品”的建設,經過預測計劃收入4950萬元,人均收入900元,同比增長9.8%,可見只有農業形成一定的規模,農業的增效纔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農民纔有抵禦自然災害,抗擊疾病的能力,否則只依靠一個單一的糧食作物,一旦遇上災年,攤上疾病就會很容易返貧,給自己和親人以及社會帶來負擔。

股份制農業和勞務輸出工作的突破是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結合點。xx鎮黨委、政x通過搞活經營機制,放開經營主體,鎮機關幹部直接與農戶聯繫,發展股份制農業,機關幹部共出資354萬元,投入到藥材業、畜牧業、林業和第三產業上來,爲這些產業的發展注入的資金,使農民一些想幹沒錢的事業得以實現,而且由於機關幹部的出資,也相應地增加了機關幹部對農業關注程度,對產業發展的前景預測和中期監控以及後期的銷售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好處,形成了幹部與農民經濟利益一體化的格局,提高了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勞務輸出工作方面,如何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xx鎮黨委政x也有了很好的嘗試。針對鎮裏土地相對集中,一些種、養、加工業的大戶需要一些季節性用戶的現狀,引導農民成立勞務市場,鼓勵一些土地不多的農戶靠爲大戶打工的形式來增加收入,這樣既促進了一些大戶的發展,又相應地爲小戶、散戶創造了收入,使鎮內資金的流轉合理化。

培育市場功能,增強經濟調節能力是發展經濟的一個着力點。xx鎮原爲老縣城,是這一帶經濟中心,對平衡三地之間的經濟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xx鎮黨委政x從興辦xx“萬人大集”着手,打造xx在整個鄉鎮經濟中心的地位。引建和擴大建xx中心市場,整治市場流通環境,使其成爲了區域性的農副土特產品集散地,使xx地區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得到了良性循環。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感到xx鎮在發展農業大鎮上的確下了很大的功夫,農業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一些方面還存在的一些差距,主要有:

1、產品不優,沒有品牌。在“一村一品”建設中,許多項目還只是追求面積的數量,而沒有注重質量的提高,也忽視了品牌效應,有時還存在效仿和低水平的重複等現象。

2、科技含量不夠,產品的附加值不高。農作物、產品及其它輕工產品多是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與原材料生產水平上,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

3、沒有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xx鎮在實行“三大主導產業”,定位於農業大鎮,但是農業產品本身就是初級產品,產品加工性強,xx鎮到現在爲止還沒有一個能帶農業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各產業之間的有機結合還沒有形成。如糧食的流通還僅僅停留在農村經紀人的自發性的流通環節,沒有在鎮辦形成高附加值的產品,農業所獲的效益不大。

4、缺少高稅收的工商企業。今年以來,由於農業稅和特產稅(除菸葉外)的全面免徵,使xx鎮的財政收入銳減,這使xx這個靠農業吃飯的鄉鎮,現在吃飯成了問題,如果能充分挖掘資源,引進一兩個高利稅的企業,一方面鎮財政收入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對於勞動力的轉移也有了途徑。

三、幾點建議

通過幾天來在xx鎮的調查,我們發現xx鎮在做大作強農業大鎮的工作上還在很大的潛力可挖,如果一如既往地貫徹好現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農業大鎮的前景一定會實現的。這裏根據我們的調查提幾點建議:

1、發揮產糧大鎮的優勢,嚴格落實農村政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xx鎮地大物豐,糧食產量在全縣位居前列,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關鍵是在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上來。一是狠抓政策宣傳。要進一步組織人員進村入戶,宣傳兩個“一號文件”,通過大張旗鼓宣傳政策。使黨的惠農政策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二是狠抓政策落實。做農業稅的免徵和糧食直補款的發放工作,嚴格兌現程序,嚴格陽光操作。三是規範涉農收費,防止負擔反彈。堅持把規範涉農收費鞏固稅改成果、推進配套改革的重大舉措來抓,從源頭上控制涉農收費反彈。

由於糧食價格的上調,及中央優惠的糧食政策,成爲一個糧食大鎮也是xx的發展出路,在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同時,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把土地向大戶集中,探索新的農村全作方式,把一部分農民變成勞務型農民,使掌握新型農業技術和頭腦靈活的農民作爲糧食種植業的領頭人。在相同的土地是創造最大的效益。

2、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板塊經濟。

據調查現在xx鎮農村經濟的現狀是大而全,品種多,規模相對來講還是小。許多“一村一品”的項目的建立還是靠村屯支部或一兩個帶頭的影響下形成的,有的也許一兩年內取得了短期效益,但是不能作爲一個產業來發展,這當中xx應發揮管理的職能,組織專家對整個鄉鎮的土壤、氣候、礦產等資源進行規範,必要性打破村屯的界限,因地制宜,因時而宜,發現板塊經濟,既要注重糧經結構比例,又要注重當地實際情況,既要注重穩產高產,又要注重經濟效益的平衡。

3、充分挖掘鎮內資源,盤活鎮內資金,培育新的投資主體。

當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來後,他們的眼光不是放在效益農業上,而是大部分錢投在房地產、餐飲、零售和娛樂業上,直接在農業的投資規模小,而且投資的人羣相對較少,這一方面是由於這部分人在剛脫離土地時,對土地的一種解脫感和認爲自己以前吃苦太多,現在應該享受的滿足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當前農村投資主體的單一,許多有錢農戶不知道該把錢投向何處,由於意識和眼光的侷限性,他們只能在別人已有的例子上尋求答案,這就造成了商店建了一家又一家,批發的零售的;住宅樓蓋了一幢又一幢,地暖的樓中樓的;網吧開了一個又一個,純平的液晶的;人們只是在別人的成功中去尋求思路,而沒有去創新,去創造一個獨有的市場競爭力強的產業來發展。因此,作爲黨委、政x應當去培育新的投資主體,把老百姓手中的錢流通起來,引導農民向小型企業(如加工業)進行投資,多建設一些前店後廠式的中小型企業。加工業的建設上不妨在打造xx品牌上下功夫,如xx鎮的“幹豆腐”口感好,質量優,被許多老安圖人所認可,應該把這個品牌打出去,要把質量再提高一個層次使其綠色化,無公害化,用公司+農戶的方式,與農民簽訂大豆的訂單,與企業簽訂銷售的訂單,用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這個品牌的發展。多開發一些新的品種,把幹豆腐的形式多樣化,包裝藝術化,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相信這也是一個陽光產業。

4、抓住“東邊道”建設的有利時機,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建設利稅大戶,爲財政收入的增長注入活力。

xx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資源豐富,加之“東邊道”鐵路的修建更是給xx帶來了無比的發展機遇,應當審時度勢,應當借這個機會把xx的優勢展現出來,儘可能地引進一些大公司到xx來安家落戶。政x多營造企業發展環境,轉變政x職能,深化政務公開,減少審批環節,簡化辦事手續。加強信用環境和人文環境建設,既要注重招商,又要注重留商、親商,這樣才能爲稅改後的政x財政收入的保障上開闢財源。

5、增強憂患意識,加快農業行業協會建設。

行業協會建設可以說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成型的行業協會,有的雖然制度健全了,但是執行起來的隨意性,參加人員的無組織性,使行業協會在農村發展中的作用不大。因此政x要引導農民建立規範的行業協會,並且依靠這些組織爲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產銷信息服務,避免企業無序競爭,互相壓價,互相內耗。以往的農民產業化過程中,加工業或營銷業沒有與農戶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一部分加工企業儘管與農戶簽訂了合同,下了訂單,但也很不規範,受經濟利益驅動,市場價格高時,農戶就把空氣農產品賣到市場;市場價格低時,下單企業壓價收購或廢棄合同。企業與農戶之間缺乏一種緊密、相互制約的合作關係,現在應當先由政x工作人員擔任行業協會主要領導職務,逐步由行業業內人士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兩到三年內政x工作人員逐步退出各類行業協會,由協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另外,鼓勵引導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加、銷一體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龍頭企業的溶化加工、開拓市場的作用。通過以上辦法逐步在xx鎮形成一個行業協會發展促進農村發展的優良機制。

農村調研報告3

本次對調查過程中農民朋友反映最爲強烈的問題作了必須的探討和分析,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1、農田斷水頻繁,尤其是在乾旱季節,更爲嚴重。

2、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不是很完善,農民的出行很不方便。另外,由於公路等的不完善給當地的經濟也帶來了必須的影響。

3、農產品的價格較低,農產品給農民帶來的收入甚微。雖然近年來農產品的價格有所上揚,但是農業生產資料也在不停的上漲,與農業》投資相比,農產品的價格較爲低迷,長此以往將對農民不利。關於問題的分析根據當地政府的基本狀況而言,由於在該地區設立的工廠和企業較少,所以稅收來源就不多了,另外又加之中央實施的稅費改革,對農業稅的免除,政府的財政收入就存在必須的問題。

農產品的價格持續低迷的問題在全國的範圍內都普遍存在,這主要是由於農產品的供求關係所決定的。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衆多,這勢必會導致農產品的供大於求的情形出現,從而出現“穀賤傷農”。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爲地方政府如果採用宏觀調控的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話,可能性不大,效果可能也不會很明顯,畢竟地方政府的管轄範圍有限,調控潛力也有限。對於貼合實際狀況的經濟發展之路,有下列幾個:花大力氣招商引資對那些擁有豐富的資源的地區,農民本能夠很好的利用這些資源來發家致富,但是由於資金不足,無力投資而使得資源無法很好的開發,爲了很好的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招商引資當爲首選。

另外,招商引資的另一個較大的項目是對農產品的生加工等方面。該地區的農產品在銷售的過程中幾乎沒有產生多大的附加值,然而,該地的農產品質憂、產量佳,所以如果再對其進行生加工,則會有很大的潛力。政府應當制定必須的優惠政策,力爭建立幾個龍頭企業,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用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用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爲農民增收注入活力。

一、是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加工增值、爲農服務的作用。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並致力於組建農業龍頭企業集團,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潛力。

二、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然後我們要把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與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起來,用心引導,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要以鼓勵引導廣大農民開展產銷聯合,組建多種形式的技術協會、信息協會、流通協會爲重點,透過這些市場中介組織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政府要適當引導農民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儘快調整農產品品質、品種結構,發展特色產業。

要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依靠科技進步,立足資源優勢,突出抓好品種、質量的結構調整,使農業由市場決定產量、需求決定品種質量的軌道上健康發展。同時也應當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務必強化市場第一的觀念,下大氣力研究市場信息、市場動態、市場容量和供求關係,超前預測,科學分析,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指導農業生產,利用時間差、地區差,擴大農產品銷售半徑,擴大農產品集散量。突出優質抓特色,狠抓調整促增效在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有特色,纔能有效參與市場競爭並立於不敗之地。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是新時期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一)抓高效特色種植業。

(二)抓綠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壯大農產品經營隊伍發展壯大農產品經營隊伍,一個產業能不能持續持久活力,還得看產品的銷路是否暢通。農業產品銷售要有超多的農產品經紀人,政府要針對本地區的具體狀況,培養農產品經紀人,擴大流通渠道。隨着農產品的價格上升,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農資市場管理,防止惡意哄擡農資物價,使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防患於未然發展農商經濟合作社現階段,土地全部承包到戶,在土地不能大規模集約經營的狀況下,另闢途徑,透過農商合作社,關鍵要讓農民參與和經營,把一個個單一個體有組織的聯合起來,使某一特色產品構成規模、在規模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化經營,才能儘量降低市場風險,在產品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然後蔬菜、、生豬、家禽、等都能夠透過合作形式構成拳頭產品,在市場上佔一席之地。只有到達產業化、規模化,才能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培育品牌農業產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另外,在某一產品到達必須規模、知名度後,政府要引導樹立名優品牌,進行註冊保護,以品牌開闢市場、拓展銷路。總結農村的繁榮,經濟發展刻不容緩。“三農”問題的核心在於“農民增收”,這一重大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政府也作了超多的工作已改善農民收入。我就本次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所調查的資料作了必須的總結和歸納,然後針對我地的實際狀況做出了發展經濟的幾看法:

1、花大力氣招商引資;

2、用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3、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4、突出優質抓特色,狠抓調整促增效;

5、發展壯大農產品經營隊伍;

6、發展農商經濟合作社;期望能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盡一番力!

這次早已已結束,但它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使我們這些讀聖賢書的人也開始關心窗外事。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在生活着九億多農民的廣大農村中,還存在着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問題,經濟還不夠發達,政治體制還不夠健全,十分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爲祖國的繁榮昌盛,爲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儘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作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

進農村調研報告篇2

爲推進新形勢下的農村社會管理工作,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我鄉組織開展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調研活動,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的現狀和成效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村基層社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呈現主體多元化、內容複雜化、形式多樣化的特點。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狀況和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因發展與羣衆訴求矛盾變化。隨着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推進和法制的完善,人民羣衆的利益訴求在不斷變化。農村新政策的執行中產生的新型社會矛盾逐步表現出來,成爲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且呈逐年增長之勢。在試點農村宅基地頒證過程中,各種矛盾表現比較突出。政府各種惠民政策理應得到羣衆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羣衆對政府爲民辦實事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規,矛盾突出。我鄉移民安臵點,部分移民對土地問題、房屋問題訴求多,鄉黨委、政府嚴格按照文件精神落實安臵政策,多次做工作,但移民上訪、鬧訪問題仍無法徹底控制。

二是農村綜治維穩、治安管控、特殊人羣管理。農村社會安全形勢相對穩定。鄉、村兩級定期開展各種不穩定因素大排查,將排查結果及時上報、落實措施解決。特殊人羣的管理控制工作日益完善,對社區矯正人員一人一檔管理;對服刑人員、刑釋解教人員建檔管理;對重點上戶等重點人員定期上門溝通疏導、掌握動態;對流動人口管理仍未規範,由於流動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收入不穩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管理困難;對精神病人高度關注的特殊人羣,農村精神病人由於家庭困難絕大多數得不到治療,流散在社會給社會,給社會治安帶來隱患。

三是農村文、教、衛、公益性事業的發展。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近年來,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羣衆反映很好。農村垃圾池、農家書屋、村健身場所等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羣衆積極性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完善。農村網絡信息管理問題日益突出,羣衆對農村網絡信息的要求較高,有待進一步普及落實。

二、農村社會管理中存在問題與困難

一是基層組織者法律知識欠缺、工作方法簡單。村、社基層工作者自身法律知識欠缺,對於一些政策規定自身未吃透,解釋工作開展困難,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一些基層組織工作浮於表面,對可預見的矛盾沒有做過深、過細、過實的工作,不能與羣衆進行心貼心的交流與溝通,容易導致矛盾激化。

二是羣衆基礎比較薄弱。在當前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利益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羣衆訴求日益多元化、複雜化和利益化的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忽視社會管理,缺少與羣衆的溝通交流,對羣衆關心不夠,發現矛盾、化解矛盾的行動遲緩、水平不高,組織力和號召力不強,羣衆有了矛盾直接找鄉、縣解決,甚至採取上訪、鬧訪等方式,從而影響社會治安。

三是基層綜治工作有待加強。對特殊重點人羣的管控工作有待進一步落實、完善,其中流動人口管理、重點人口管控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環節。農村基層力量薄弱,對重點人羣的管控仍存在空檔問題,鄉鎮基層力量嚴重不足,有待加強完善。

三、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對策

要減少影響農村安全穩定的因素,提高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水平,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

一要加強農村組織建設。基層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辦事,依法管理,依法處理各種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基層組織做羣衆工作的水平,提高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和控制力。

二要完善矛盾化解機制。針對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主要是面廣量大的各類矛盾這一特點,要建強基層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隊伍結構,吸收具有一定學識、一定基層工作經驗、熟悉法律知識、會做羣衆工作的人員擔任調解員,加強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調解隊伍的素質。

三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廣大羣衆、村社幹部缺乏法律知識是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爲此要廣泛開展法律進農村、法律進社區活動,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教育羣衆要誠信守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正確處理婚姻家庭和鄰里糾紛;加大對羣衆的心理疏導,引導羣衆通過協商、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解決矛盾糾紛,避免非理性的衝動。

四要加強綜合治理工作。基層綜合治理工作關係到農村基層社會穩定,要進一步加強基層綜合治理工作,要健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政法綜治部門牽頭協調、司法行政部門爲主、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廣大人民羣衆自覺參與的齊抓共管機制,順利開展農村基層綜治工作。

進農村調研報告篇3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今年的工作安排,四月初,農經工委組織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區人大代表,在常委會副主任葛久通的帶領下,對我區新農村建設的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寧溪鎮蔣家岸村獼猴桃種植基地、金林村高山移民小區建設、嶼頭鄉布袋坑村農家樂產業發展和頭陀鎮白湖塘村美麗鄉村建設,召開座談會,聽取了新農村建設相關單位的工作彙報,徵詢了部分區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區新農村建設基本情況

我區下設5鎮6鄉8街道(其中院橋、寧溪爲省級中心鎮,頭陀(北洋)爲市級中心鎮),36個社區、533個行政村。近年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總目標,着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民創業就業方式轉變,着力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農村經濟社會運行持續健康,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一是保障糧食生產。通過落實支農政策、開展宣傳發動、做好技術服務等手段,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全區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2.318萬畝,平均畝產400公斤左右,糧食總產4.9萬噸。二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我區以建設生態、高效、精品農業爲目標,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經營農業,不斷開拓特色優勢農業產業。三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農業部門通過多種途徑,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引進應用和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同時,注重良種和良法、農藝和農機組合配套,加大了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新型農作制度的推廣和應用。四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我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基本建立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督“三位一體”基層農業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服務機構爲主導,以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及其他農業企業爲補充的比較完整的多元化服務體系。

進農村調研報告篇4

一、現狀

目前,鎮鎮村公路總里程是50.4公里,寬度爲4.5米,其中鄉道12公里,村道38.4公里,柏油路50.4公里,已損壞影響出行40公里,從20xx年開始至今,全鎮村村通公路建設已近有十年時間,給羣衆出行帶來了便捷,農村經濟的發展環境有顯著改善。但隨着經濟的發展,農村車輛不段增加,特別載重車輛噸位多數道路使用頻繁,部分道路已損壞嚴重,路面坑窪不平,直接影響羣衆出行。

二、主要問題及困難

1、建設資金問題。“村村通”工程配套資金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資金是村村通公路建設的核心問題,但是上級補貼資金有限,鄉村兩級在配套資金上卻存在着較大的缺口。從建設資金運轉來看,如修建4.5米寬、18釐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上整修路肩,再加上路基,就至少需要40萬元/公里,如果按省裏每公里只補助15萬元,尚有25萬元左右的資金缺口難以落實,因此,各地雖有加快通村公路建設的迫切願望,但由於配套資金缺口較大,導致上級農村公路建設項目不敢爭取。

另外由於資金短缺農村公路項目附屬設施基本沒有,直接羣衆的出行安全;同時也有資金鍊斷裂的危險,建設單位欠施工單位,施工單位欠材料供應商,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不但影響今後農村公路建設,還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列系問題。

2、基層債務問題。村村通建設作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部分,是廣大農村百姓千百年來的夢想與祈盼,羣衆熱情之高前所未有。村村通工程建設是當前的一項惠民工程,村民把它當作對幹部滿意程度的最低要求,處在中間的鎮村基層領導壓力之大超過想象,籌集資金的能力非常有限,無配套資金或配套資金較少或配套資金遲遲不得到位的情況下,開工一條路就得欠幾十萬元,啓動非常困難。

3、工程質量問題。由於資金缺口較大以及大規模建設導致項目管理難以跟上,由於建設道路成本過高,利潤偏低,導致質量、安全隱患增多。除了村村通公路的主體質量之外,還有道路的邊溝、排水等附屬設施的質量更得不到保證,有的路基、路面和構造物標準過低……

進農村調研報告篇5

本次對調查過程中農民朋友反映最爲強烈的問題作了必須的探討和分析,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1、農田斷水頻繁,尤其是在乾旱季節,更爲嚴重。

2、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不是很完善,農民的出行很不方便。另外,由於公路等的不完善給當地的經濟也帶來了必須的影響。

3、農產品的價格較低,農產品給農民帶來的收入甚微。雖然近年來農產品的價格有所上揚,但是農業生產資料也在不停的上漲,與農業》投資相比,農產品的價格較爲低迷,長此以往將對農民不利。關於問題的分析根據當地政府的基本狀況而言,由於在該地區設立的工廠和企業較少,所以稅收來源就不多了,另外又加之中央實施的稅費改革,對農業稅的免除,政府的財政收入就存在必須的問題。農產品的價格持續低迷的問題在全國的範圍內都普遍存在,這主要是由於農產品的供求關係所決定的。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衆多,這勢必會導致農產品的供大於求的情形出現,從而出現“穀賤傷農”。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爲地方政府如果採用宏觀調控的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話,可能性不大,效果可能也不會很明顯,畢竟地方政府的管轄範圍有限,調控潛力也有限。對於貼合實際狀況的經濟發展之路,有下列幾個:花大力氣招商引資對那些擁有豐富的資源的地區,農民本能夠很好的利用這些資源來發家致富,但是由於資金不足,無力投資

而使得資源無法很好的開發,爲了很好的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招商引資當爲首選。

另外,招商引資的另一個較大的項目是對農產品的生加工等方面。該地區的農產品在銷售的過程中幾乎沒有產生多大的附加值,然而,該地的農產品質憂、產量佳,所以如果再對其進行生加工,則會有很大的潛力。政府應當制定必須的優惠政策,力爭建立幾個龍頭企業,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用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用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爲農民增收注入活力。

一、是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加工增值、爲農服務的作用。

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並致力於組建農業龍頭企業集團,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潛力。

二、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我們要把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與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起來,用心引導,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要以鼓勵引導廣大農民開展產銷聯合,組建多種形式的技術協會、信息協會、流通協會爲重點,透過這些市場中介組織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政府要適當引導農民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儘快調整農產品品質、品種結構,發展特色產業。要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依靠科技進步,立足資源優勢,突出抓好品種、質量的結構調整,使農業由市場決定產量、需求決定品種質量的軌道上健康發展。同時也應當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務必強化市場第一的觀念,下大氣力研究市場信息、市場動態、市場容量和供求關係,超前預測,科學分析,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指導農業生產,利用時間差、地區差,擴大農產品銷售半徑,擴大農產品集散量。突出優質抓特色,狠抓調整促增效在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有特色,纔能有效參與市場競爭並立於不敗之地。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是新時期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一)抓高效特色種植業。

(二)抓綠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壯大農產品經營隊伍發展壯大農產品經營隊伍,一個產業能不能持續持久活力,還得看產品的銷路是否暢通。農業產品銷售要有超多的農產品經紀人,政府要針對本地區的具體狀況,培養農產品經紀人,擴大流通渠道。隨着農產品的價格上升,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農資市場管理,防止惡意哄擡農資物價,使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防患於未然發展農商經濟合作社現階段,土地全部承包到戶,在土地不能大規模集約經營的狀況下,另闢途徑,透過農商合作社,關鍵要讓農民參與和經營,把一個個單一個體有組織的聯合起來,使某一特色產品構成規模、在規模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化經營,才能儘量降低市場風險,在產品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蔬菜、、生豬、家禽、等都能夠透過合作形式構成拳頭產品,在市場上佔一席之地。只有到達產業化、規模化,才能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培育品牌農業產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另外,在某一產品到達必須規模、知名度後,政府要引導樹立名優品牌,進行註冊保護,以品牌開闢市場、拓展銷路。總結農村的繁榮,經濟發展刻不容緩。“三農”問題的核心在於“農民增收”,這一重大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政府也作了超多的工作已改善農民收入。我就本次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所調查的資料作了必須的總結和歸納,針對我地的實際狀況做出了發展經濟的幾看法:

1、花大力氣招商引資;

2、用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3、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4、突出優質抓特色,狠抓調整促增效;

5、發展壯大農產品經營隊伍;

6、發展農商經濟合作社;期望能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盡一番力!

這次早已已結束,但它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使我們這些讀聖賢書的人也開始關心窗外事。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在生活着九億多農民的廣大農村中,還存在着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問題,經濟還不夠發達,政治體制還不夠健全,十分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爲祖國的繁榮昌盛,爲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儘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作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

進農村調研報告篇6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村經濟逐步發展,農村老人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是由於農村家庭供養意願和供養水平普遍較低,老人的生活水平還停留在溫飽線附近。

一、農村家庭養老制度面臨的困境

目前在農村,由於代際關係“輕老重幼”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家庭物質資源的代際間分配嚴重扭曲,老年人處於被忽視被排斥的地位;另一方面,老人在家庭和社區中的話語權也在迅速失落,他們不但缺乏與子孫交流和溝通的機會,而且連表達個人意見和不滿的權利也經常被剝奪。老人生活質量和社會經濟地位的弱化與農村整體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反映了農村以年齡和代際爲界的社會分化業已形成,並在不斷擴大。

第一,家庭養老的制度基礎已經改變。一般認爲,家庭養老是在長輩對知識和家庭經濟具有控制權威的社會中形成的制度性傳統,父輩對財產等資源的控制地位是其賴以獲得子孫贍養的主要制度基礎。我國農村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經濟社會結構變遷,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着人口流動與交往範圍的擴大,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長輩對家庭經濟和其他資源的控制性地位已不復存在,他們可用於與子女交換贍養的物質基礎亦非常有限。在農村,兒孫對老人的贍養意願和贍養水平,通常與老人的財產和收入狀況密切相聯。由於父權基礎的普遍衰落,除親情約束之外,養老不再具有強有力的制度約束力和保障,較大程度上主要依賴子女的個人意願和內在道德的支撐。

第二,家庭養老的支持性文化正在衰落。有研究認爲,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即“孝”文化可以成爲當今家庭養老制度的主要依託性資源。但調查表明,“孝”文化的支撐作用並不樂觀。在農村,對贍養內涵最具共識的看法是“給老人吃飽”,這種基本義務也成爲普遍的標準贍養行爲。例如,兄弟幾人每年合供每位老人500斤穀子或300元錢後,對老人其餘衣食寢飲、情感悲歡不聞不問,以“供”代“孝”,有“養”無“孝”。雖然農村目前還能普遍接受家庭養老制度,但是在養老的制度基礎逐漸瓦解後,作爲其文化基礎的“孝道”觀念也已逐漸式微。

第三,人口流動背景下的'老人照料資源短缺和血緣關係弱化。調查顯示,貧困農村家庭的養老仍然主要依賴子女數量。農村勞動力在地理上的流動和遷移,使得因計劃生育和家庭小型化而出現的老人供養及其照料資源短缺的問題進一步加重。流動帶來的影響主要是改變了家庭養老所賴以存在的重要條件———緊密的血緣聯繫。地理間隔使得農村老人從兒孫方面獲得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變得不現實。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另一個重要後果是,農村人口“城市化”、“公民化”過程的開啓將會導致血緣關係的重要性逐步降低,人們對家庭養老模式的認同程度也會隨之下降,從而進一步削弱家庭養老的基礎。

第四,養老行爲的規範資源消失或功能減弱。作爲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家庭養老制度還包含一套規範人們養老行爲的制度維護機制,如法律、社區行政組織、宗族制度和公共輿論等,對不贍養行爲予以規範和懲戒。但農村的現實情況是,除法律外,其他傳統的制度維護機制作用都在顯著消退,家法族規和公共輿論曾經是農村最重要的規範資源,但是這項制度資源的功能也在弱化中。村幹部對眼皮底下發生的一些贍養糾紛通常持消極態度,“民不舉官不究”,“管不了,沒法管”。一旦發生不贍養或其他事件,老人能夠從制度渠道獲得的救濟非常有限。

第五,新的制度資源開始進入,但是遠遠不夠。一些新的支持性制度資源正在進入農村並且受到老人們的歡迎,如農村合作醫療、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等。但是這些制度資源目前還存在着資源量小、覆蓋面窄等問題,總體而言,還只是杯水車薪。

二、解決農村家庭養老困境的政策思路

農村養老制度目前面臨兩難選擇,所謂資源困境實際折射的是農村經濟、社會和文化變遷的背景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因其制度化基礎改變而難以爲繼。對此,首先要改變對農村養老方式的自然主義態度,加強國家對農村養老行爲的積極干預、扶植和管理;其次,要創造新的資源形式,立足農村資源的開發,鼓勵探索和實驗新型養老方式。

第一,政府主導在農村興起尊重、關懷老人的風氣,以政府的威望代替老人在社區和家庭中日益沒落的權威。除必要的大力倡導和宣傳工作之外,還應考慮採取一些制度措施,如成立老年人協會等,並規定其在村莊相關事務決策中的一定地位,以提高老年人在社區中的話語權來帶動老年人其他權利地位和權利意識的提升。

第二,強化村級組織在社會風氣、道德建設方面的規範、監管職能。在養老制度以道德自律方式難以充分維持的情況下,應補充以行政>文祕站:

第三,倡導移風易俗,鼓勵女兒贍養,挖掘農村新的養老資源。在多數老人看來,兒子供養是出於義務,女兒贍養則是出於親情,女兒的重要性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能得到體現。但傳統的風俗習慣制約着老年人在兒子和女兒間自由選擇贍養者。對女兒而言,因有義務而無權利也存在諸多不平等問題。所以在農村,倡導新觀念,宣傳和推進兒子女兒平等的繼承和贍養地位,不僅有利於普法而且有着更爲現實的意義。

第四,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社區集中供養試點,探索社區和鄰里相助的福利功能。如在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村莊,由村委會負責,子女部分出資,嘗試將老人的贍養或部分贍養職能集中在一起,建立老人的疾病、照料、閒暇等統一管理和相互照顧制度等。

第五,針對改革開放後進入中年的“準老人”,逐步推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這些“準老人”與集體化時代過來的老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大多數有自我養老的意識,也經歷了一定的市場化洗禮,並且具備一定的財富準備。只要養老保險制度制定合理,經過若干年後,農村能夠實現從完全的家庭養老過渡到合理的家庭與保險制度並重的養老方式。

第六,針對老年人是疾病多發羣體、醫療消費的最困難人羣,應在合作醫療制度中設置傾斜性資金。可以考慮國家撥付專款,對65歲以上老人提高一定的醫療報銷比例。還可針對老人“大病等死”的窘境,建立專項的“大病扶助基金”,規定家庭和國家不同的出資比例等。

進農村調研報告篇7

爲全面提高我縣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水平,探索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服務“三農”的新途徑,根據縣委學科辦《關於認真做好第二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調研階段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第一階段,縣檔案局局長李美萍帶領縣檔案局有關業務人員,深入金馬等鄉鎮及部分涉農單位,採取現場查看、徵求單位領導意見、與基層檔案人員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對我縣當前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的現狀

**縣全縣轄5鎮3鄉81個村委會486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近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檔案部門和農、林、水、土、民政等涉農部門相互配合,全縣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成效顯著:全縣各鄉鎮機關檔案室管理全部達到四星級以上等級標準;各鄉鎮涉農站所及村委會建檔率達100%,其中已有5個社區和5個村委會檔案室建設達到三星級等級標準;農村第二輪土地延包檔案、土地經營權證補換髮檔案、農村稅改檔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檔案等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檔案全部規範建檔,部分已接收進館。

二、我縣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檔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縣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在管理體制、人員和設施設備的配備、經費落實、檔案資源建設及建立檔案工作長效機制方面還存在不足,還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需要。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檔案管理體制不適應發展的需要。農業農村檔案難以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原有的檔案工作體制不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發展的需要。鄉鎮作爲一級政權組織,既有齊全的職能部門,還有村委會(社區)、站(所)等單位,但是鄉鎮作爲一個立檔單位,其在縣檔案館中只有一個全宗,鄉鎮檔案室作爲綜合檔案室,必須集中管理鄉鎮各類檔案。而事實上,鄉鎮各類檔案無法做到綜合管理,而只是保管鄉鎮黨委、人大、政府、羣團的文件材料,所轄站(所)等單位的檔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單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難以實現檔案集中統一管理,使鄉鎮檔案無法反映鄉鎮檔案的全貌,阻礙了鄉鎮檔案作用的發揮。

(二)農村基層檔案意識淡薄。多數鄉鎮分管領導和檔案人員對檔案工作的認識相對到位,但多數村委會幹部對檔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檔案抓檔案”、“重藏輕用”的傳統思維影響,基層單位普遍只重視對檔案的收集、整理、歸檔和保管工作,而沒有把農業和農村檔案與“三農”工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地聯繫起來,缺乏主動服務的意識;檔案的價值具有滯後性、潛在性和間接性,導致基層幹部羣衆缺乏對農業和農村檔案需求的迫切性,檔案工作在他們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對檔案還不甚瞭解。上述原因致使農業和農村檔案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方面,還顯得內容單一、服務不力。

發展不平衡。鄉鎮與鄉鎮之間,站所與站所之間,村與村之間明顯存在差異;鄉鎮檔案工作明顯好於村級檔案工作。

(三)檔案人員變動頻繁、業務不熟練。目前,各鄉鎮檔案人員均爲兼職,檔案人員由於兼職過多,不能專心從事檔案工作。加之變動頻繁,檔案人員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難以得到提高,造成檔案業務不熟,難以獨立完成立卷歸檔工作任務,更不能從事對基層檔案業務的指導工作。少數兼職檔案人員甚至把檔案工作當作一種額外工作,敬業精神不強,不能全身心地投身農業檔案工作。

(四)設施設備難以滿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數鄉鎮受辦公用房的限制,沒有專門的庫房,綜合檔案室成爲了雜物間;部分鄉鎮機關檔案室缺少防盜、防火、防潮、防塵設備;少數鄉鎮檔案室檔案裝具老化、數量不夠,對檔案安全保管極爲不利。村民委員會檔案保管條件更差,還存在無房無櫃無設備現象,檔案資料分散在個人抽屜裏。

(五)加強指導,提高農業農村檔案規範化管理水平。一是要創新服務機制。檔案部門要按照“農業和農村工作發展到哪裏,檔案工作就服務到哪裏”的總體要求,抓住新農村建設中的關鍵任務,結合實際,找準檔案工作的切入點,制定出適應本地區特點的具有長期指導意義的規劃,並不斷去發展和完善;要變被動服務爲主動服務,利用廣播、會議、宣傳欄、印發資料等多種形式,加大《檔案法》、《雲南省檔案條例》等檔案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鄉鎮、村幹部及農民的檔案意識;要加快農村檔案信息化建設步伐,不斷增強“三農”檔案工作的公共服務能力,逐步使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由鄉鎮、村委會建檔工作向整個農村經濟社會檔案工作轉變,實現“三農”檔案領域的拓展。

二是要加強督查指導。要針對鄉鎮、村委會(社區)基層檔案人員兼職多、變動頻繁等特點,以通俗簡明實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採取專題培訓和集中輔導的形式,以鄉鎮爲單位,集中或分片輔導各村檔案人員整理檔案,提高農村檔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操作技能;要將鄉鎮和村委會(社區)檔案管理情況納入年度檔案行政執法檢查的內容進行檢查,推動鄉鎮和村委會(社區)規範建檔,保證鄉鎮和村委會(社區)檔案工作的連續性和長效性。

三是要培育推廣典型。要善於發現和培養典型,及時總結推廣;要進一步強化鄉鎮機關檔案管理職能,重視抓好撤併鄉鎮的檔案移交工作;要建立村級檔案管理示範點,引導帶動其它村建檔;要建立和完善農業農村檔案工作聯繫點,及時瞭解掌握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新動向,指導和推動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的開展。四是要建立農村民生檔案。要結合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發展的要求,切實做好新興農業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無公害農產品、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等活動產生的文件材料、科技資料和特殊載體(錄音、錄像、照片、電子文件)資料的歸檔和利用工作。加強對行業協會、經濟聯社、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養殖)戶等新經濟組織的建檔及開發利用的指導工作,充分發揮其在農村生產和管理中的作用。

總之,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是一項複雜、難度大的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制約因素多,存在意識、體制、人才、資金等諸多歷史和現實問題。只有想方設法多方配合,採取一切有效途徑和方法,克服重重困難,才能進一步做好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更好地爲新農村建設服務。

進農村調研報告篇8

近年來,甘州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兩不愁、三保障”和省、市、區關於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要求,以提升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基礎保障爲目標,堅持把農村危房改造作爲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把做好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等4類重點對象放在危房改造的優先位置,政策上全力支持,資金上重點扶持,質量上嚴格把關,有效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全面落實。近日,民建甘州區委會組織相關人員,採取走訪農村危房改造現場、收集基層人員反饋信息、與貧困戶現場交談等方式,就我區農村危房改造有關問題進行專題調研。

一、危房改造工作基本情況

甘州區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3個鎮、5個鄉、245個行政村,全區總人口51.29萬,其中農村家庭101157戶、農村人口31.02萬。

我區自2009年實施農村危房改造以來,省住建廳共下達我區農村危房改造任務29300戶,實際完成40293戶。經過多年努力,至2017年底,我區除去長期空置房、隨子女到城區或區外生活的原有住房外,農村所有貧困人口住房均達到安全住房標準,12個精準扶貧村危房已全部改造完成,危房改造完成率達到100%。我區在全國農村住房信息系統中已標記的“十三五”改造任務已經全部完成,我區農村危房改造完成率達到100%,符合《甘肅省貧困縣退出農村危房改造驗收辦法》和《甘肅省貧困退出安全住房評定標準及辦法》中住房相關指標退出要求。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危改重點,優先保證貧困村和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全覆蓋。我區按照中央和省、市脫貧攻堅的工作部署,把精準扶貧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作爲全區助推脫貧攻堅的工作重點,將中央和省、市下達的農村危改計劃優先安排到精準扶貧村和4類重點對象,確保精準扶貧村和4類重點對象應改盡改、應補盡補。根據貧困戶不同類型,實施差異化補助,對精準扶貧村和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按資金管理規定和資金到位情況給予最高限補助,最大限度地減輕了貧困戶危房改造的經濟壓力,提升了危舊房改造工作效率。

(二)嚴格危改標準,堅持技術指導服務和質量監管全過程。在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過程中,我區建設、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和各鄉鎮堅持技術服務支持和質量監管相結合的方式,抽調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經常性技術指導服務和質量安全巡查,免費爲危房改造羣衆提供《甘肅省農村住宅建設圖集》和《甘肅省村鎮抗震農宅設計圖集》,方便農民建房選用。同時建立鄉鎮選派村社義務監督員制度,對材料訂購、施工隊伍選擇、工程質量、資金支付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督,並強化農村建築工匠培訓,面向農村羣衆提供政策宣傳、技術諮詢和糾紛調解等服務,確保改造後的住房在抗震安全、建築節能、工程質量等方面,全部達到《農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設要求(試行)》標準。

(三)狠抓政策執行,嚴把危改實施關鍵節點。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政策性強,涉及範圍廣,羣衆關注度高。爲深入細緻、紮實穩妥地抓好危改工作,我區嚴格按照程序實施危改,尤其是在對象確認、補助標準等敏感問題上,區住建、扶貧、民政、殘聯和各鄉鎮嚴格執行“一申二評三核四批”程序,集體評議,部門會審,張榜公示,嚴格杜絕優親厚友及不符合條件對象納入等問題發生,並及時安排區財政、監察、審計等部門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程審計、監督,確保了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執行不走樣、不打折。

(四)倡導新技術運用,深化以改促能目標實現。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建設節能住房,大力推廣太陽能、複合牆體、塑鋼門窗、電炕、微生物菌種分解糞便的廁所等農村住房節能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科學合理劃分院空間,滿足農民對院落功能的物質化、便捷化需求。在完善農村“廁革”過程中,引入微生物菌種分解糞便的廁所,利用微生物生長繁殖活動進行生物降解,抑制並殺死病原性微生物,吸附、降解產生的臭味物質,實現了糞便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爲減少農村散煤和秸稈燃燒,改善空氣質量,我區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中積極動員村民採用土炕改電炕這一採暖新清潔能源技術,以此來緩解農村居住環境等問題,全面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真正實現低碳環保的節能目的。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宣傳還不夠。部分農民羣衆對政策還不瞭解或存在着模糊認識,特別是對推廣住房節能新技術、新材料等認識不足,思想還比較保守。

二是農民自建能力較弱。從現場走訪情況來看,農戶家庭普遍較爲困難,雖然國家危房改造政策較好,補助資金到位比較及時,但困難農戶還需自籌部分資金用來建房,資金來源較爲緊張。

三是改造電暖炕現實操作有困難。在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農民改裝電暖炕後,供暖成本有所增加,雖然我區對改炕農戶有補助資金,但很多困難農戶還是沒有能力負擔這部分電費支出,國家新的電暖炕補貼政策還沒有出臺,加之採暖季即將到來,造成很多困難農戶有設備卻不運轉的窘境。

四、建議及對策

一是加強宣傳,提高羣衆認知水平。進一步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宣傳力度,強化農民對“危改”政策的理解和認識,特別是增強廣大農民應用新型節能材料、節能技術的認可度,通過政策的引導,激發農民的自覺意識。

二是積極搭建,提供可靠資金來源。進一步研究和完善有效的財政補助和金融扶持,在農行、農發行、農合等金融機構,探索建立專門的農村危房改造專項扶持貸款,搭建農民建房融資平臺,按危房類別給予差額或全額貼息貸款,以此解決困難農民自籌資金難的問題,爲農村“危改”工作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三是協調研究,強化優待性政策落實。進一步研究農村實行階梯電價,加快新農村煤改電改項目改造,讓農民享受到晚間低谷時段電價,減輕農民電炕用電費用。在國家新的電炕補貼出臺之後,多部門積極合作,儘快落實國家優惠貼補政策,爲困難農民解決實際困難。

四是加強監管,適時確定危改鑑定。加強對全區農村住房的動態監管,及時掌握因發生火災、雪災、地質災害和部分原長期外出務工人員返回常年不居住住房等原因新出現的c、d級危房的情況,並認真做好新發現危房的安全等級鑑定工作,強化農村住房安全監督,確保我區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五是鼓勵引導,疏通貧困農戶“造血”功能。從根本上解決困難農戶危房改造問題,僅靠政府的扶持是不夠的,最終還是要積極引導困難農戶開拓致富項目、尋找創收路徑、拓寬致富門路、增強造血功能,多渠道地增加收入,才能確保困難農戶住房條件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