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村社會保障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社會保障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會保障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示例

郊區根據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形成了“近郊城市化、遠郊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這一明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發展戰略。目的是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一目的體現着社會的公平正義,但由於傳統城鄉二元結構模式的影響,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的同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卻存在相關問題,因此,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能夠完善和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制度的建設,對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推進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進程,促進傳統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撫養壓力有巨大的作用。必將更加有利於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維護好社會穩定,對於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共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顯化村現行社會保障的主要方式

通過對xxxx年顯化村社會保障制度實施情況的調查和研究,顯化村現行的養老保障方式總要有以下幾種:

1、家庭保障方式。

可以說,“以家爲主”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家庭倫理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對於保障和維持年老體衰的人羣的生活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家庭保障,包括贍養老人和哺育幼兒不僅僅被視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認了老年人被贍養的權利,以及從側面規定了年輕兒女有義務撫養老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xx”計劃和xxxx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農村養老以家庭保障爲主”。實際上,家庭贍養一直是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贍養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養。根據顯化村的統計,按照六十歲以上人員統計,目前顯化村完全由家庭撫養的老人有xxx人,這些老人的撫養費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這部分家庭的人均純收入的增長有點困難。

2、五保保障方式。

農村五保指依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質幫助。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週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對未滿16週歲或者已滿16週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供養對象,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顯化村目前享受五保政策的有x人,這五位老人基本上的由顯化村給予照顧和幫助,生活情況良好。

3、優待撫卹保障方式。

準確來說,這一種保障方式並不能說是一種常態化的保障方式,因爲這種保障方式具有特殊性性,其保障對象爲老紅軍、複員軍人、烈軍屬、傷殘軍人等。根據有關政策,對這些人給予不同的優待撫卹,其業務由村民政負責管理。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優待撫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社會保障。但是該保障方式對於這部分人羣的生活優撫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根據統計,顯化目前有x人享受此類社會保障方式。

4、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根據《xx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x政[xxxx]xxx號)和《xxx市人民政府轉發xx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x政[xxxx]x號),年滿60週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人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其中對於已按《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爲55週歲。顯化村現有xxx戶,人口xxxx人,符合社會保障的有xxx人,整體上說,對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絕大部門農民是認同和歡迎的。

5、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這項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各地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基礎上,針對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家庭,在夫婦年滿60周以後,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享受年均不低於xxx元的獎勵扶助金,直到亡故爲止。實施該項政策的目的,是通過對實施了計劃生育的家庭給予經濟獎勵和扶助,部分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困難問題,形成利益導向機制,以更好地推進農村計劃生育工作。顯化村目前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分爲獎扶對象7人,特扶對象暫時沒有符合條件的人員,雙提對象x人。

6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該項制度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是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爲農民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不僅爲農村社會成員提供一般的門診和住院服務,而且承擔着兒童計劃免疫、婦女孕產期保健、計劃生育、地方病疫情監測等任務,並按照預防爲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開展各種疾病預防工作,對保障廣大農民健康發揮着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顯化村目前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爲2389人,基本上覆蓋所有長居於顯化的農村居民,對於該項制度,農民普遍表示很有價值。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該項制度的具體內容是:對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差額補助。顯化村歷來重點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的資格評選和認定工作,在堅持“應保盡保”的原則的同時,注意被保人的生活情況變化,適當、適時的調整,使得應該保的人享受到政策,可以保也可以不保的人民主評選,不可以保的人堅決不保。在xx年最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名單中,保障了xx戶,xx人。在公示之內,無任何異議!

除上述主要的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方式外,顯化村對於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和保障措施,也執行到位,對顯化村重點貧困對象予以適當的生活救濟。

二、顯化村社會保障狀況及原因

xxxx年,顯化村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按照相關政策執行和依據顯化村的具體實際做過適當的調整,比如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開展中,在村級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對於所有長居於顯化村的居民,村委會先行爲每人墊付了xx元,墊付金額xxxxx元,爲該政策的執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顯化村的社會保障情況仍然不是十分樂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羣衆對於自身的社會保障不熱心,缺乏認識。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爲例,該保險於已於開始xxxx年開始推廣,但xxxx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繼續開展實施的階段,依然有很多農民對此有深深的顧慮。

究其原因這首先是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決定的;其次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可能在農村各項負擔降低的情況下,人們並不認爲養老是一種問題,傳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依然束縛着這一政策的推行和執行力度;有部分農民擔心這是保險是不是和公司做生意,擔心繳的錢不知去向,這是極少部分的言論。

(二)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效果不是很理想現有的農村合作醫療大部分以“保小病”爲主,部分農民對於減免掛號費和輔助檢查費的態度是無關痛癢,致使普通患者對此也缺乏熱情。此外,作爲合作醫療載體的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並不能讓農民信服,在調查的過程中,很多農民認爲鎮醫院就是看看感冒,掛掛吊水的地方,對於鎮醫院檢查大病的能力,都表示懷疑,更願意去市區的醫院,因此導致很多農民對於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產生了不冷不熱的態度。

(三)政策的不連貫性也是導致農民對部分政策產生疑慮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關於女性享受保障年齡的規定。根據《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爲55週歲。但是今年女性享受此項社會保障的年齡和男性相同,均爲60週歲,因此,很多人對此產生了質疑。此外,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方式在救助方式普遍使用打卡的方式,但是這些臨時的、特殊的救助在這些資金到位之前村裏均已墊付相關救助資金,採取打卡方式,將會產生村裏墊付資金無法收回,若村裏不採取墊付方式,將導致受災人的生活困難,這種尷尬的情況。長期困擾着基層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

(一)總體思路。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思路是:從實際出發,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爲目的,以制度建設爲核心,分重點(先保障農村中相對弱勢的羣體,再一般羣衆),分人羣(先思想觀念接受能強者,後影響接受能力弱者),分項目(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等基礎性項目,再養老保險等大型項目),分批次(先完成可以完成的項目,再推進其他項目,先易後難)進行。

(二)具體建議

1、繼續強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執行和篩選力度。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經取得了顯着的成效,“應保盡保”的政策有力地保障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這不僅體現了公平性,也有利於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首先要合理界定所選擇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的保障對象應該是那些供養係數較高的家庭、殘疾人、病人和家庭有突發事件的人。村級系統內,村民之間的瞭解程度比較高,村級民政負責人應定期覈查受保對象的生活情況,避免形成養懶漢的傾向,影響其他人對於評選低保人員制度的公平性產生異議,影響社會和諧。其次農村保障金的發放形式與城鎮一樣,財政按指定賬號劃撥資金,由銀行統一發放。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減輕了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羣衆,有利於各級資金的及時到位,還提高了透明度。但是,如前所述,在經層工作中,尤其關於社會救助上,打卡制度的優勢和劣勢是並存的,具體應該怎麼操作,還待進一步研討。

2、大力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首先農村合作醫療的定位仍然有待進一步商榷。農村合作醫療若要真正緩解或者根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就要“保大病”,這也是廣大農民真正需要的。但是“保小病”確實有困難,更何況是“保大病”;若提高繳費標準,則會影響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但倘若換一種角度考慮,在不提高繳費標準的情況下也可能“保大病”:大病的發生概率畢竟較低,若參保率較高,則可以用全體的繳費資助大病患者,以體現保險的“互助”精神。但這一思路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試點和實驗。其次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開展應與衛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農村合作醫療離不開縣、鄉、村的衛生機構,同樣離不開醫療管理體制、收費政策、藥品監督檢查等相關制度。只有各項制度的關係理順了,衛生機構的運轉良性正常了,才能切實滿足廣大農民羣衆的醫療需要。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將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核心在於增加農民收入,重點是減少農民開支、減輕農民負擔,關鍵在於降低農民的風險。降低農民風險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是給予農民國民待遇,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社會保障,改變長期以來社會保障對象範圍的侷限性,改變這種有悖於社會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第2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構建和諧村鎮中的作用的調研報告

一、本項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際意義

在現代社會中,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公民的生存權利以及其他人權的保障,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也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生活中,建立完善的、包括城市和農村在內的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是爲體現每一公民的生存權和其他人權,也是爲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所必須。

我國城鄉存在的二元社會保障結構,強化了二元經濟結構,阻礙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二元社會保障結構擴大了城鄉業已存在的差距,阻礙了社會結構轉型與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基本方向。社會政策的走勢要指向城鄉一體化,將二元制度引向一元制度的方向。因此,我們要整合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間接推進城鄉一體化,保護農村居民中的弱勢人口並促使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免於淪爲弱勢羣體。

建構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應該覆蓋所有地區的,不僅僅是城市地區,還應該包括農村地區。而社會主義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也應該覆蓋一般地區和富裕地區。在這種背景下,本課題的研究是有着現實意義的,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將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消除二元結構,推進我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社會主義公平。並且,研究××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構是有着特殊的意義的,對於構建和諧村鎮、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相對於緘市職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晚一些。由於自然、歷史、經濟和社會情景各不相同,各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千差萬別,即使有些國家和地區大的方面相近,但其具體做法和管理方式也不一樣。而且,有些國家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上剛剛起步,一些落後國家甚至還未能觸及,而某些國家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歷史比較長,在其發展過程中經過了不斷的調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了符合他們本國實際的比較完備的制度。在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有着密切的聯繫,所以,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稱社會保險爲社會福利保險。社會救助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指賑濟性保障待遇,即社會救濟,救助對象主要是國家公佈的法定的最低生活水平以下的全體公民。由於經濟和社會差異與社會政策及歷史傳統的不同,西方發達國家實施的農村社會保障的內容是不同的,但不外乎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事故保險、失業保險、災害保險等,其中養老保險是最普遍、涉及人數最多、最複雜、影響最大的農村社會保障項目,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

2.國內研究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認爲社會保障己包含在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之中,所以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被忽視,沒有形成我國的社會保障理論。在實踐中,主要借鑑前蘇聯模式。1951年,政務院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奠定了中國社會保障工作的基礎。可是這部法規並沒有涉及農村、農民。

隨着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形成,以農村社區經濟爲基礎的社會保障應運而生,即人民公社和農業生產隊體制下的合作醫療、五保戶供養、養老院等社區性的社會保障與家庭共同負擔了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職能,並在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確實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這種歷史現實,便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在理論研究上也都是就城市與農村分別進行的。

在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及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背景下,中國農村老齡人口的養老成爲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桎梏,1992年民政部頒佈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開始在全國縣鎮推行。經過多年的努力,試點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試點工作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農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等,所以在實施中難度相當大。

隨着農村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出現了大量的棄老,虐老現象,使農村養老再度成爲嚴重的社會問題。1995年全國民政廳局長會議提出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止1997年底,有997個縣、市建立了這項制度。但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與改革仍任重道遠。有關學者認爲:在農村開展社會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正確理解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任務和目標,這一目標並不是要求在全國建立同一項目和同一標準的保障體系,而是着重在制度建設方面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至於保障的模式、保障項目和標準則可因地制宜,自主選擇,量力而行。也有學者認爲由中國二元結構所決定,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二元社會保障格局還無法改變,城鄉社會保障的建立與改革應從實際出發,分別發展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模式,尤其對已非農化、城鎮化農民的社會保障更應引起重視。因此,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設計中增加農村社會保障的內容是可行的。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問題已實質性地被納入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中,它將成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理論研究的契機。

三、研究的重點、難點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將從××區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入手,以構建××區和諧村鎮建設爲本,根據××區農村社會保障模式,重點分析其在構建和諧村鎮中的作用,並通過實地調研,找出問題,根據××農村的發展現狀,提出對策。

四、研究方法

1.比較分析方法。通過對國內外、不同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探討社會保障發展運行的一般規律,吸取外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教訓,吸收和借鑑他們的有益經驗,以期爲××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構造找到可借鑑的經驗。

2.綜合系統分析法。運用綜合系統分析法,對××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全面、總體考察,提出完善和發展的新思路,進一步突出其在構建農村和諧村鎮中的重要地位。

五、創新之處

本文通過對××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分析研究,針對××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現狀,找出構造××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模式、市場模式及轉型模式,各模式之間具有互動關係,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存在着由低級模式向高級模式的轉換升級過程。

【第3篇】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會保障情況調研報告

郊區根據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形成了“近郊城市化、遠郊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這一明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發展戰略。目的是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一目的體現着社會的公平正義,但由於傳統城鄉二元結構模式的影響,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的同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卻存在相關問題,因此,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能夠完善和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制度的建設,對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推進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進程,促進傳統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撫養壓力有巨大的作用。必將更加有利於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維護好社會穩定,對於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共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顯化村現行社會保障的主要方式

通過對xxxx年顯化村社會保障制度實施情況的調查和研究,顯化村現行的養老保障方式總要有以下幾種:

1、家庭保障方式。可以說,“以家爲主”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家庭倫理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對於保障和維持年老體衰的人羣的生活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家庭保障,包括贍養老人和哺育幼兒不僅僅被視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確認了老年人被贍養的權利,以及從側面規定了年輕兒女有義務撫養老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xx”計劃和xxxx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農村養老以家庭保障爲主”。實際上,家庭贍養一直是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贍養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養。根據顯化村的統計,按照六十歲以上人員統計,目前顯化村完全由家庭撫養的老人有xxx人,這些老人的撫養費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這部分家庭的人均純收入的增長有點困難。

2、五保保障方式。農村五保指依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質幫助。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週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對未滿16週歲或者已滿16週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供養對象,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顯化村目前享受五保政策的有x人,這五位老人基本上的由顯化村給予照顧和幫助,生活情況良好。

3、優待撫卹保障方式。準確來說,這一種保障方式並不能說是一種常態化的保障方式,因爲這種保障方式具有特殊性性,其保障對象爲老紅軍、複員軍人、烈軍屬、傷殘軍人等。根據有關政策,對這些人給予不同的優待撫卹,其業務由村民政負責管理。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優待撫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社會保障。但是該保障方式對於這部分人羣的生活優撫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根據統計,顯化目前有x人享受此類社會保障方式。

4、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根據《xx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x政[xxxx]xxx號)和《xxx市人民政府轉發xx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x政[xxxx]x號),年滿60週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人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其中對於已按《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爲55週歲。顯化村現有xxx戶,人口xxxx人,符合社會保障的有xxx人,整體上說,對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絕大部門農民是認同和歡迎的。

5、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這項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各地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基礎上,針對農村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家庭,在夫婦年滿60周以後,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享受年均不低於xxx元的獎勵扶助金,直到亡故爲止。實施該項政策的目的,是通過對實施了計劃生育的家庭給予經濟獎勵和扶助,部分解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困難問題,形成利益導向機制,以更好地推進農村計劃生育工作。顯化村目前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分爲獎扶對象7人,特扶對象暫時沒有符合條件的人員,雙提對象x人。

6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該項制度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是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爲農民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不僅爲農村社會成員提供一般的門診和住院服務,而且承擔着兒童計劃免疫、婦女孕產期保健、計劃生育、地方病疫情監測等任務,並按照預防爲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開展各種疾病預防工作,對保障廣大農民健康發揮着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顯化村目前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爲2389人,基本上覆蓋所有長居於顯化的農村居民,對於該項制度,農民普遍表示很有價值。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該項制度的具體內容是:對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差額補助。顯化村歷來重點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的資格評選和認定工作,在堅持“應保盡保”的原則的同時,注意被保人的生活情況變化,適當、適時的調整,使得應該保的人享受到政策,可以保也可以不保的人民主評選,不可以保的人堅決不保。在XX年最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名單中,保障了xx戶,xx人。在公示之內,無任何異議!

除上述主要的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方式外,顯化村對於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和保障措施,也執行到位,對顯化村重點貧困對象予以適當的生活救濟。

二、顯化村社會保障狀況及原因

xxxx年,顯化村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均按照相關政策執行和依據顯化村的具體實際做過適當的調整,比如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開展中,在村級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對於所有長居於顯化村的居民,村委會先行爲每人墊付了xx元,墊付金額xxxxx元,爲該政策的執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顯化村的社會保障情況仍然不是十分樂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羣衆對於自身的社會保障不熱心,缺乏認識。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爲例,該保險於已於開始xxxx年開始推廣,但xxxx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繼續開展實施的階段,依然有很多農民對此有深深的顧慮。

究其原因這首先是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決定的;其次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可能在農村各項負擔降低的情況下,人們並不認爲養老是一種問題,傳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依然束縛着這一政策的推行和執行力度;有部分農民擔心這是保險是不是和公司做生意,擔心繳的錢不知去向,這是極少部分的言論。

(二)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效果不是很理想現有的農村合作醫療大部分以“保小病”爲主,部分農民對於減免掛號費和輔助檢查費的態度是無關痛癢,致使普通患者對此也缺乏熱情。此外,作爲合作醫療載體的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並不能讓農民信服,在調查的過程中,很多農民認爲鎮醫院就是看看感冒,掛掛吊水的地方,對於鎮醫院檢查大病的能力,都表示懷疑,更願意去市區的醫院,因此導致很多農民對於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產生了不冷不熱的態度。

(三)政策的不連貫性也是導致農民對部分政策產生疑慮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關於女性享受保障年齡的規定。根據《xx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x政[xxxx]xx號)參保繳費的女性農村居民,待遇領取年齡仍爲55週歲。但是今年女性享受此項社會保障的年齡和男性相同,均爲60週歲,因此,很多人對此產生了質疑。此外,自然災害專項救助、特困救助等臨時救助方式在救助方式普遍使用打卡的方式,但是這些臨時的、特殊的救助在這些資金到位之前村裏均已墊付相關救助資金,採取打卡方式,將會產生村裏墊付資金無法收回,若村裏不採取墊付方式,將導致受災人的生活困難,這種尷尬的情況。長期困擾着基層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

(一)總體思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思路是:從實際出發,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爲目的,以制度建設爲核心,分重點(先保障農村中相對弱勢的羣體,再一般羣衆),分人羣(先思想觀念接受能強者,後影響接受能力弱者),分項目(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等基礎性項目,再養老保險等大型項目),分批次(先完成可以完成的項目,再推進其他項目,先易後難)進行。

(二)具體建議

1、繼續強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執行和篩選力度。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應保盡保”的政策有力地保障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這不僅體現了公平性,也有利於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首先要合理界定所選擇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的保障對象應該是那些供養係數較高的家庭、殘疾人、病人和家庭有突發事件的人。村級系統內,村民之間的瞭解程度比較高,村級民政負責人應定期覈查受保對象的生活情況,避免形成養懶漢的傾向,影響其他人對於評選低保人員制度的公平性產生異議,影響社會和諧。其次農村保障金的發放形式與城鎮一樣,財政按指定賬號劃撥資金,由銀行統一發放。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減輕了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羣衆,有利於各級資金的及時到位,還提高了透明度。但是,如前所述,在經層工作中,尤其關於社會救助上,打卡制度的優勢和劣勢是並存的,具體應該怎麼操作,還待進一步研討。

2、大力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首先農村合作醫療的定位仍然有待進一步商榷。農村合作醫療若要真正緩解或者根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就要“保大病”,這也是廣大農民真正需要的。但是“保小病”確實有困難,更何況是“保大病”;若提高繳費標準,則會影響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但倘若換一種角度考慮,在不提高繳費標準的情況下也可能“保大病”:大病的發生概率畢竟較低,若參保率較高,則可以用全體的繳費資助大病患者,以體現保險的“互助”精神。但這一思路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試點和實驗。其次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開展應與衛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農村合作醫療離不開縣、鄉、村的衛生機構,同樣離不開醫療管理體制、收費政策、藥品監督檢查等相關制度。只有各項制度的關係理順了,衛生機構的運轉良性正常了,才能切實滿足廣大農民羣衆的醫療需要。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將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核心在於增加農民收入,重點是減少農民開支、減輕農民負擔,關鍵在於降低農民的風險。降低農民風險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是給予農民國民待遇,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社會保障,改變長期以來社會保障對象範圍的侷限性,改變這種有悖於社會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