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勞動保障工作調研報告

創新思想觀念 加快全市勞動保障事業<?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勞動保障工作調研報告

---------**市勞動保障工作調研報告

**市2008年中青年幹部培訓班     朱文濤

 一、全市勞動保障事業發展概況

近幾年來,我市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按照中央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體制。就業再就業優惠扶持政策得到貫徹和實施,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發揮了基礎作用,城鄉勞動力統籌就業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城鄉從業人員達到269.3萬人,年均遞增1.8%,三大產業從業人員結構由42:31:27變爲41:30:29;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各類培訓機構培訓能力達到5萬人;有4萬人通過參加職業技能鑑定,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城鎮就業局勢基本穩定;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市級統籌逐步推開,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人員分別達到16萬人、7萬人、19萬人和6萬人;各項保險基金結餘6.5億元;企業分配製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城鎮職工工資平衡增長,每人年均工資達9320元,年均遞增18%;勞動關係調整機制進一步完善,簽訂勞動合同的人數達到近10萬人,城鎮從業人員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85%;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結案率達到96%,保持了勞動關係的穩定;依法行政工作成績突出,勞動保障監察機構進一步健全,執法手段逐步完善,力度不斷加大。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市建立基層勞動保障事務所近100個,使勞動保障工作延伸到基層一級;配套完善了10個勞動力市場;勞動保障信息系統建設進展快,已完成與省、與縣(市、區)聯網。

二、面臨的形勢

當前,我市勞動保障事業發展面臨諸多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主要是:中央和省委對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把促進就業作爲國家實行的長期戰略和政策,把擴大就業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把做好再就業工作作爲解決困難羣衆生活生產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作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重要部署,爲勞動保障事業全面發展指明瞭方向;各級政府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逐步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使勞動保障事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的重視;隨着全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經濟持續發展,爲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依法治市工作的不斷推進,有利於勞動保障部門依法行政、規範管理;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在改革實踐中逐步積累了豐富經驗,勞動保障事業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爲進一步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推動勞動保障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市勞動保障事業面臨着諸多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第一、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繁重。隨着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革步伐加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增加,再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再就業優惠扶持政策仍存在急需解決的難點問題,尤其是公益崗位開發措施落實難; 農村富餘勞動力普遍缺乏創業能力,勞動技能低,就業觀念也較爲落後,培訓任務十分繁重;勞動輸出的集約化和組織化程度仍較低,就業服務體系建設離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第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面臨較大壓力。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大,各地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不平衡、統籌層次低;一些地方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主動性不高,尤其是缺乏建立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協調機制,全責徵收責任機制難以落實,不敢採取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徵繳社會保險費;一些地方失業、工傷、醫療保險仍未能啓動,影響了社會保障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第三、協調勞動關係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任務越來越重。主要表現在,破產、停產企業職工安置工作任務依然十分艱鉅,個別地方企業改革不徹底,部分國有企業經濟補償金和拖欠職工債務問題難以解決,勞動關係尚未理順,存在不穩定的因素,阻礙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

三、積極採取措施,加快發展步伐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思想觀念

面對新的形勢和問題,我門要用科學發展觀來統籌指導勞動保障工作,進一步創新我們的思想觀念。

1、樹立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工作與經濟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觀念。經濟發展雖然是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可以爲勞動力就業創造寬裕的條件,但經濟的發展並不能自動地、必然地解決勞動保障問題,反而會加劇各方面社會因素相互競爭的劇烈程度。要解決勞動關係問題,必須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把勞動關係工作列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作爲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

2、樹立構建勞動關係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需要的觀念。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也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條件。勞動關係是圍繞着勞動者這個生產力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進行的,是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前提,隨着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趨勢,企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將成爲必然,勞動力的崗位變換和就業結構調整也會更加頻繁。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做到企業能進能退,人員能進能出,職工在崗位轉換和失業時有基本生活保障,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才能順利推進。

3、樹立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是維護廣大人民羣衆最根本利益的觀念。就業是民生之本,而和諧的勞動關係是保持就業穩定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在協調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的同時,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廣大勞動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有所補、弱有所助、****的基本要求。所有這些問題,充分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公平、平等、互助、自立等方面的文化特徵,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

(二)加快城鄉統籌就業步伐,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我們要加大“擴大與促進就業工程”的工作力度,以完善和落實政策爲主線,以強化公共就業服務爲手段,深化企業改革,統籌城鄉就業,保持就業局勢穩定。

1、要以落實再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爲主線,推動各級政府把擴大就業作爲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再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把就業再就業工作作爲各級政府一把手工程,級級落實工作責任,層層分解任務。尤其是要把再就業優惠扶持政策落到實處,積極採取措施,突破小額擔保貸款、公益性崗位開發、“一幫一”幫扶機制落實難的問題。全面實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程。在每個鎮(街道)建立一個派遣組織或就業服務實體,確保至2010年每年新增就業崗位20000個,促進1000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3000人工作任務的完成。各地在制訂經濟發展戰略時,要把致力於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逐步建立起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結合所有制經濟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努力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特別是社區服務業;要因地制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注意區域協調,引導轉移就業,擴大就業門路;要積極扶持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自主創業,鼓勵勞動者尋找靈活就業門路;要進一步調整就業政策,建立城鄉統一就業制度,落實有利於勞動者進城打工、外出務工的靈活就業政策,積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

2、要按照就業服務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新三化”要求,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要抓好“新三化”的建設規劃,明確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重點是建設10個“一站式”服務平臺,要依託市、縣二級的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機構或勞動保障部門綜合服務大廳,開設“一站式”的就業服務大廳,設置諮詢服務、流動就業管理與失業登記、職業指導與職業介紹、專項服務(指爲就業困難人員、大中專學生等特殊羣體提供專門服務)、再就業服務、勞動保障事務所代理、社會保險經辦等基本服務窗口,實現辦理各項就業服務業務只進一個門、只亮一個證、一條龍服務。要在重點完善全市10個勞動力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認真貫徹《**省職業介紹條例》,完善市場就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充分發揮其市場導向、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轉業轉崗培訓以及勞務代理等服務功能。制訂和完善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則,規範非公益性的職業中介組織,維護勞動力市場正常運行秩序。

3、完善基層勞動保障事務所建設。要按照“六到位”的要求,抓好全市100個勞動保障事務所的軟硬件建設,重點推進勞動保障事務所走上規範化運行軌道,全面開展勞動保障業務工作。要完善勞動保障事務所工作規範和服務標準,加強勞動保障事務所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造就一支思想和業務素質較高的工作隊伍,全面開展下崗失業人員管理服務、社區崗位開發、組織實施勞務派遣、扶持就業困難羣體、企業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工作。

4、整合培訓資源,開展特色品牌專業培訓。要按照“調整佈局,形成規模,提高層次,突出特色,服務就業”的方針,重點抓好國家重點技工學校的規劃建設,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建設任務,每年培養輸送3000—5000名具有專業化技能人才。要系統推進技校、職業培訓機構綜合改革,逐步形成以職業資格培訓爲特色的就業培訓體系。從2005年起,力爭各類培訓機構培訓各職業(工種)達到6.2萬人,逐步提高中高級技術人才的培訓比例。一是加大辦學體制改革力度,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積極發展技工教育產業,繼續推進辦學權與所有權分離的改革,引進國內外知名的職業培訓機構來我市合作辦學;二是積極推進課程、教材改革,建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在內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新的課程體系,逐步形成一批內容新、水平高、實用性強的精品教材;三是開展特色品牌專業培訓。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培訓資源,健全“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機制,開辦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牌專業,開展“訂單式” 培訓,突出專業化訓練,使勞動者掌握較高的專業技能,確保能夠充分就業。四是提升職業技能鑑定水平。全面推行勞動預備制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准入制度。堅持以科學管理爲基礎,以質量控制爲前提,以技術支持爲手段,全面提升職業技能鑑定水平。

5、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步伐。要按照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要求,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制訂勞務扶持政策,加大對農村富餘勞動力職業培訓轉移投入。依託基層勞動保障事務所,創辦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基地,重點培訓年均家庭收入1500以下的困難羣體,每年完成培訓轉移輸出4.2萬勞動力的任務,其中中短期培訓1.2萬人,普通培訓3萬人,要結合實際,努力開展“四清三培三促進”工作。“四清”即:一是清楚每個村勞動力的現有狀況,包括文化狀況、技能狀況、年齡狀況、男女比例狀況等情況。二是清楚每位勞動力的去向,包括外出務工、本地就業等情況。三是清楚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技能特點和就業意向,包括家庭經濟收入、技術專長等情況。四是清楚當地企業用工情況和外地企業用工信息,包括企業的用工需求,用工特點,服務要求等情況。通過調查,做到逐村過關,造冊登記,逐人建檔,形成農村勞動力數據庫,爲實施轉移就業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三培”即:一是開展骨幹培訓,主要針對師資專業人員、勞動保障事務所工作人員、農村勞動保障協理員的培訓工作,逐步形成一支專業化管理隊伍,以此帶動面上的培訓工作的開展。二是開展中短期技能培訓,重點抓好勞動預備制培訓、智力扶貧、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高對二、三產業就業的適應能力。三是開展普通培訓,主要針對農村富餘勞動力中,文化程度偏低、年齡較高、有一定農業種養技術的人員,開展以農業產業化技術爲主要內容的創業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三高”農業種養技術。“三促進”即:一是促進就地就業。通過抓好“三高”農業創業培訓,轉變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觀念,引導他們就地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農產品包裝、加工等特色產業,最大限度的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留在當地參加農業生產,並獲得合理的較高的收入。二是促進就近就業。做到因勢利導,政策扶持,積極培育鄉鎮企業發展,以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帶動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三是促進進城就業。從制度上創新就業機制,制訂有利於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的政策,打破區域界限和城鄉差異,打破戶口、地域等就業限制,使農民工能夠和城裏人平等競爭、平等就業、平等生活、平等居住、平等享受社會福利,使其放心融入到城市建設之中,成爲城市不可或缺的就業力量。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1、運用法律手段推動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實現各項社會保險全面覆蓋法規規定的城鎮各類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重點抓好非公有制企業的參保工作,對拒不參保的單位依法強制執行,並予以曝光。以全方位、多層次、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社會保險法律法規宣傳工作,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險參保意識。

2、協調配合地稅部門完善全責徵收社會保險費的辦法,覈准繳費基數,努力提高社會保險基金收繳率。推動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的社會保險支出比例;積極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多種途徑,形成國家、企業、社會、個人等方面共同負擔的基金籌集機制,增強社會保險基金抵禦風險的能力,確保社會保險待遇的按時足額發放。

3、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深化社會保險制度綜合改革。根據不同險種的發展水平,分步提高統籌層次。按照“先納入,後規範,再提高”的總體要求,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市級統籌方案,統一各險種的費基、費率和計發基數。加快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設步伐,抓緊建立縣(市、區)一級醫療保險基金籌集、建帳、支付、審覈和職工、定點醫療機構、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等一套健全的制度,完善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和企業職工補充醫療保險辦法,保障職工的醫療需求。做好失業保險制度與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並軌,以及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銜接,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通過制定從失業保險基金提取失業人員職業培訓費和職業介紹補貼辦法,管理使用基金,促進失業人員儘快就業;積極探索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堅持保障與預防相結合的原則,鞏固發展工傷保險,積極發展工傷(職業病)康復事業;儘快建立生育保險制度,積極推進生育保險;完善養老金社會化發放辦法,加快離退休人員與原企業分離;積極探索離退休人員以社區爲依託的社會化管理服務模式。加快勞動保障卡發放步伐,爭取在二年內完成髮卡工作,使社會保險參保人員和離退休人員每人一卡,持卡查詢,持卡辦理業務。

4、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逐步構建統一的由行政監督、內部審計和社會監督的各級社會保障基金監督體系。認真貫徹《**省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建立完善社會保險基金內部審計制度、調劑金管理辦法、基金預警機制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並定期向社會公佈基金的收支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形成依法監管和公開監督機制。抓好被擠佔挪用基金的清理工作,認真查處管理、運營中違紀違規案件,防範基金運營風險。採取有效措施追收企業欠費,防止和解決社會保險費逃廢的問題,維護基金的完整與安全。

(四)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全面推進金保工程建設

要按照“完整、正確、統一、及時、安全”的原則,抓好金保工程建設。同時,要注重實效,進一步提高勞動保障部門的行政效能。重點抓好一個數據中心,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險二個子系統,一個辦公自動化網絡建設。開通12333勞動保障諮詢服務電話和電信部門1860公共信息查詢電話;全面實現縣與鎮(街道)聯網,完成縣級勞動保障部門辦公自動化建設。圍繞這一工作目標,重點要加強五方面工作。

1、加強項目管理。各地金保工程要實行項目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管理服務中心,抽調熟悉勞動保障業務和信息系統建設的人員組成項目管理機構,建立項目管理規章制度,加強項目進度、質量、資金的管理和控制,使金保工程項目各個階段建設按步驟、有計劃、高效率、高質量進行,確保在計劃時間內和成本預算內按計劃要求高質量地完成建設任務。

2、加強信息應用。一是擴大聯網數據應用,逐步擴大應用範圍,提高應用層次,要儘快將應用範圍擴大到就業、失業、醫療、基金監管、異地業務協同管理等方面:二是要把面向社會爲公衆服務放在信息建設重要位置,樹立以人爲本的觀念,面向公衆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務;三是要加強學習培訓,對業務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全面培訓,不斷學習業務知識,加強交流協作,掌握信息化技術,爲信息化建設打下紮實基礎。

3、加強資源整合。資源整合是信息系統建設的重要課題,各地勞動保障部門一把手要親自抓,切不能搞重複建設,浪費資源,浪費資金。一是整合系統。要下決心逐步把分散建設的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險、局域網、各個系統和設備整合成統一的信息系統和信息平臺;二是整合信息資源。把勞動力數據、社會保險數據進行有機合理的整合,對一些重複、矛盾、過時的數據進行清理,最終實現同人同地同庫。三是統籌整合資金。要引入市場投資機制,利用銀信部門參與投資建設,資源共享。各地要把各項信息化建設資金集中用於金保工程建設,所有資金都要集中在行政財務部門,並要結合部門預算和投資計劃,抓好資金管理。四是整合技術、人才。目前,我市信息化技術、人才十分薄弱,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同時把現有的技術人員組織起來,集中力量建設好金保工程。

4、加強數據質量。數據質量是信息化的生命,也是涉及到公衆切身利益的大事,提高數據質量是金保工程建設的長期任務。數據錄入必須做到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各地要建立數據抽查制度,定期通報數據,從基層抓起,層層落實責任,確保數據準確率達到99%以上。

5、加強示範點建設。要建設縣(市、區)、鎮(街道)金保工程建設示範,統一配套、統一建設標準,以此爲依託,以點帶面,全面推進金保工程建設。

(五)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工資分配監控指導體系

1、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分地區、分行業、分工種的結構性最低工資制度;協調各地最低工資標準與當地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低收入居民的工資收入水平。

2、加強對企業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全面實施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引導、調節企業工資水平的合理增長;大力推行勞動力市場價位制度,逐步建立以中心城市爲依託,覆蓋全市各地、各個行業、各職業(工種)的多層次的勞動力市場價位制度,促進勞動力市場的規範發展;加強對企業工資支付管理,保障職工獲取報酬的合法權益。

3、以稅收手段調節勞動者收入,調節地區、行業工資收入差距,限制非競爭性行業、企業工資的過高、過快增長,使行業間的工資收入關係趨於合理,體現公**則。

 (六)建立健全勞動關係調整機制

    l、鞏固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督促所有企業招用職工均簽訂勞動合同,重點抓好非國有企業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工作。依法監督企業加強勞動合同管理,規範勞動合同訂立、履行、變更、終止、解除的行爲,特別要妥善處理國有企業因改組、改制、關閉、破產等而導致勞動合同解除、變更及其他問題。建立勞動合同簽訂與社會保險參保繳費的互動機制,企業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後應及時辦理參保繳費手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辦理企業和職工參保繳費時發現企業未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的,應督促企業及時與職工補籤勞動合同。

2、大力推進集體合同制度,在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中,通過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對其他國有企業,重點促進其建立內部協商機制,明確相應的形式和程序,加大職工參與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力度。

3、進一步完善勞動爭議處理體制。按照“重在源頭預防、重在基層調解”的方針,逐步建立起企業調解、行政調解等多種類型的調解制度,建立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會組織和企業組織組成的三方勞動關係協調組織,健全工作制度,協調解決本地區的重大勞動關係問題。健全各級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改進辦案方式,努力提高辦案質量和結案率。積極預防和及時處理因勞動爭議引發的羣體性突發事件。

4、積極研究就業形式多樣化對勞動關係的影響。對實行階段性就業制度和彈性工作制後,大量出現的非全日制工、季節工、短期工、臨時工等多種就業形式中的勞動關係的認定、勞動權益保障、勞動爭議處理等問題提出對策。

 (七)加強勞動保障法制建設

1、抓好勞動保障政策法規的研究制定工作。協助市人大、市政府制定出臺與《勞動法》相配套的地方性勞動保障規章,着重抓好促進就業、勞動合同管理、企業工資支付和欠薪處理、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以及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等方面規章的制訂出臺,形成基本配套的地方性勞動保障規章羣體。

2、切實推進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執法程序制度與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通過行政複議、行政處罰聽證、行政賠償、規範性文件備案、執法監察等方式,加強勞動保障部門系統內部執法監督;積極轉變行政職能,實現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協同運作;制訂全市勞動保障系統業務基本規範,確保各級勞動保障部門依法規範行政、公正執法。改革審批制度,簡化辦事程序,實行辦事項目、程序、依據公開,逐步實現政務全面公開。

3、強化勞動保障執法監察。以日常巡視監察爲主要方式,實行“定期、定人、定區域、定指標”制度,重點對用人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參加社會保險、工資發放、執行工時制度和女職工、未成年工勞動保護等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監督檢查,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完善投訴舉報制度,認真受理舉報案件。大力推行勞動年審及社會保險登記年審制度,指導用人單位建立完善勞動保障規章制度,實行用人單位勞動保障規章制度審查、備案制度。

4、規範勞動監察辦案程序,加強勞動監察檔案管理。上級勞動監察機構要對下級機構辦案程序進行監督,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目標考評制度,改善勞動保障監察辦公條件和物質裝備,提高執法監察效率。

(八)完善計劃管理手段,加強勞動保障基礎工作

1、改進和加強計劃工作,編制、實施各項規劃。計劃必須根據國家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與政策,符合本地區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實際和發展規律,突出計劃工作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指導性。健全計劃協商制度,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重大目標、重要政策出**要在內部充分進行協商,實施後要加強監督檢查,實現勞動保障事業的協調發展,形成合力。推動各級政府把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出臺重大經濟社會政策時多考慮對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影響。加強和改善勞動保障統計信息工作,改進統計方法,圍繞勞動保障事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組織抽樣調查和專項調查,加強統計分析,爲領導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勞動保障信息公佈制度,充分發揮統計的信息、諮詢、監督和決策支持的整體功能。?

2、建立健全勞動保障領域宏觀調控指標體系。逐步形成以城鎮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險參保率和基金徵繳率、企業人工成本、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技能人才結構、勞動合同簽訂率、勞動爭議立案率等指標爲主的指標體系。建立健全勞動保障工作預測預警體系,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分析,根據勞動保障宏觀調控指標開展預測預警工作,進一步做好對勞動保障工作運行的監測,及時發現警情,並提出相應的調控措施,保證勞動力市場的安全、有序運行。

3、積極籌措事業發展經費。根據有關政策法規,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人大和社會各方面對勞動保障事業的重視、支持,爭取財政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勞動保障事業投入,同時想方設法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籌集事業發展資金。加強財務管理,建立統一、規範的財務管理制度,圍繞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中心工作,集中財力,確保重點項目的資金需求。對重點、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提出資金需求計劃,分步安排建設資金。切實加強對專項經費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查處違規違紀行爲。

4、加強勞動保障調查研究。圍繞本地區勞動保障中心工作和重點、難點問題,深入進行調研,集思廣益,爲制訂勞動保障政策、指導和推動實際工作服務。

 

 

標籤:調研 勞動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