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電大會計學畢業論文(精選多篇)

目錄

電大會計學畢業論文(精選多篇)
第一篇:電大會計學畢業論文第二篇:電大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第三篇:電大-專科-會計學-畢業論文第四篇:電大-專科-會計學-畢業論文2第五篇:電大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會計電算化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電大會計學畢業論文

電大會計學畢業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會計準則從無到有,從簡單的幾項準則到比較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在環境變化、事件處理和利益集團的博弈的推動下,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於2014年出臺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逐步實現與國際趨同,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關鍵詞:企業會計準則 發展歷程 發展動力 博弈

2014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爲核心,強化爲投資者和社會公衆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理念,首次構建了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準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

一、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會計準則從無到有,從簡單的幾項準則到比較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我國會計準則的產生和發展凝聚着我國會計專家、學者和會計從業人員的心血,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完善是相關各方利益衝突條件下的一種公共選擇過程並最終上升爲一種政治化的程序,體現爲各種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因此,會計準則的實施會產生影響信息使用者決策、影響利益相關者之間經濟利益分配"的經濟後果"。所以,只要存在利益相關者利益上的差別,會計準則制定的政治化傾向和會計準則所具有的經濟後果就必然存在。

1會計準則改革起步階段(1978-199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合資企業與獨資企業的出現以及企業組織形式的改變,使得原有的會計覈算管理體制和會計覈算模式的缺點日益暴露,不同所有制和部門的企業之間由於各種會計制度規定的方法、程序和報表格式不同,造成會計信息不可比、給國家進行。國民經濟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外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債權人進行貸款分析、經營管理人員進行企業內部管理和企業之間進行公平競爭等均帶來很大困難,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也及時認識到:會計改革已成必然,只有使會計管理體制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才能適應經濟體制改革,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我國從1979年開始借鑑西方國家的會計基本原理,並於1981年開始關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會計學會還組織翻譯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供國內會計專家學者研究使用。1986年財政部提出了制定我國會計準則的設想。1988年10月31日我國財政部正式設立了專門研究會計準則制訂工作的"會計準則組,並召開會計工作座談會擬定我國會計改革綱要,在正式發佈的會計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制定會計準則,改革會計覈算制度"。1991年,財政部發布了會計準則草案,廣泛徵求各地各部門的意見,1992年11月,以財政部部長令的形式正式發佈了第一項會計準則,即《企業會計準則》。

2會計準則具體化階段(1992-2014年)

1992年11月制定了第一個企業會計準則之後,1993年我國財政部開始了具體會計準則的制訂研究工作,1997年6月4日,財政部正式頒佈了我國的第一個具體會計準則《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後的幾年陸續頒佈了債務重組、會計差錯更正準則,非貨幣性交易準則,無形資產、租賃準則等16個具體會計準則,而且在這16 項具體會計準則的制訂中大量借鑑了國際會計慣例。由於會計準則的制定和發佈不可能一蹴而就,爲了防止出現制度空當,我國在發佈和實施會計準則的同時,還不斷地制定、修改會計制度,2014年還制定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協調的企業會計制度,進而形成了國際上少有的"準則" 和"制度"並行的會計規則結構。

3會計準則國際化發展階(2014-2014年)

這一階段是我國以國際化策略爲主導的發展階段。隨着我國2014年11月正式加入wto,我國經濟、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國際化進程加快,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加大,中國的會計走向國際化已成爲共識,《 企業會計準則》許多內容已經不適合經濟和會計的發展,與後來頒佈的《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以及相關的具體會計準則和制度不一致。因此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的要求更加迫切。但由於我國的會計環境的特殊性,我國不能完全照搬ias,同時又要爲經濟的國際化服務,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國確立了以國際化爲主導同時兼顧我國自身特色的漸進式的會計準則國際化的會計準則制訂策略。

4會計準則體系構建階段(2014年以來)

2014年6月2日財政部向外發佈了修訂後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徵求意見稿)廣泛徵求意見。2014年2月15日發佈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完善後的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於2014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試行。基本準則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主要規範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定、會計基本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等。具體會計準則又分爲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三類。而具體會計準則的應用指南則類似於《企業會計制度》,主要對會計科目的設置、會計分錄的編制和報表的填報等操作層面的內容做出示範性指導。至此,我國終於形成了較爲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該體系在總原則、結構與範圍上充分借鑑國際慣例,與國際準則實現了最大限度的趨同,同時也充分考慮了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及法律環境,對部分經濟事項或交易選擇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會計處理方法。

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發展思考

1環境變化是會計準則發展的基礎http:///wenzi/

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由其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主要是由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來推動的,而不是經實務規範和技術標準逐步發展起來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發佈的會計準則是一種應急措施,基本準則的建立是爲了與宏觀上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這樣可以使我國的會計準則在一段時期內與客觀的經濟條件相適應,但同時也增加了會計準則的波動性,加大了微觀經濟個體的執行難度和轉換成本。2事件處理是會計準則發展的動力

與西方會計準則的發展過程相比,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模式是一種"事件處理模式",但是當今風靡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的概念框架"卻採用"通用原則引導模式"來爲各種經濟交易和事項提供會計處理依據。我國第一個具體準則的頒佈是爲了應付"瓊民源事件"引發的會計問題,後來發佈的十幾項準則是爲了應對國有企業上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有助於提高準則制定過程本身的質量、一致性,以及能夠緩解實務界要求準則制定者及時做出反應的壓力,這種模式逐漸被一些國家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採納(杜莉,2014)"因此,我們在制定了已經趨同的會計準則之後,應該考慮制定概念框架,同時可以完善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技術標準"部分以及整個會計理論體系。

3各相關利益集團的博弈是會計準則發展的關鍵

當舊會計準則對某利益集團不利時,該利益集團就惠推動會計準則向有利於本集團的方向發展,新的會計準則取代舊會計準則就指日可待,當會計準則的制定問題已變得箭在弦上、不得不爲時,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專業性的民間團體都在考量由自己來制定會計準則的成本與效益。社會最終選擇誰來制定會計準則,是各相關利益團體 ( 包括政府) 博弈的結果。具體到我國在會計準則制定主體的選擇上,數十年中央集權型計劃經濟以及目前較強的政府職能作用和相對較弱的會計職業界,形成了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政府主體模式。

三、新企業會計準則實施的意義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出臺,引起了國際、國內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高度關注。新企業會計準則頒佈和實施以來,無論在會計準則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還是在會計準則產生的作用

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產生了重大的意義。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法規體系

自從1985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後,《會計法》一直是我國進行會計覈算和會計監督以及對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進行管理的母法,而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爲中國會計模式從制度型向準則型轉換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在過渡性階段,以基本會計準則爲導向,以行業會計制度爲覈算的"準則+制度"的實施模式,體現了我國會計法模式的特色。中國的會計法規體系呈現出以《會計法》爲依據,以會計準則爲導向,以行業會計制度爲核心,以內部會計規程和其他會計法規爲補充的運行結構有利於會計準則未來發展與完善等特點,是現階段可行的會計法規體系。

2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我國新準則體系的出臺加快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步伐。首先,新會計準則體系在內容上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其次,新基本準則中的會計基本原則,繼續保留了謹慎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等,也強調了對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但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爲會計覈算的基本原則。再次,在要素計量方面新會計準則體系的亮點在於公允價值的應用,其規定以歷史成本爲基礎,同時引入公允價值。總之,新會計準則既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也兼顧了中國的國情。

3加快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打破了行業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儘可能與國際會計慣例協調。前者爲會計信息在全國範圍內的有用、可比創造了條件,後者則爲中國經濟大步融入國際經濟的行列掃清了道路。會計準則採用國際上通行的會計目標和原則,會計政策和方法以及會計報告體系和結構,消除了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國外資本融入國內市場的空間障礙和阻力。使國內企業到香港地區和美國上市發行股票變得更加容易。4推動了會計理論發展和會計實務的革新

在實施會計準則以前,我國會計界對西方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研究相對較弱,伴隨着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會計實務逐漸與西方發達國家接軌,會計理論工作者和實務工作者普遍感到過去比較精通的會計知識已經陳舊,與經濟發展的趨勢不相適應,從而掀起了一場學習西方會計的高潮,並通過中西方會計比較,使之與我國幾十年來行之有效的會計管理方法相融合,形成一種"中外合璧"的獨特景觀。

參考文獻:

[1]葛家澍.葛家澍文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

[2]杜莉.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及其經濟分析[j].會計研究,2014

[3]蔡明利.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透視[j].現代商業,2014(20)

[4]李作暢.淺談我國會計準則的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14(22)

[5]李應芳.論會計準則國際趨同[j].時代經貿,2014(6)

[6]李平.新會計準則的評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4(6)

[7]紀金蓮.新會計準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2014,(12)

[8]李強.中國會計準則發展歷程和意義[j].現代商業,2014(27)

[9]孫鬆.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展與啓示[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14.4

第二篇:電大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

淺談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孫斌

摘要:通過分析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分析信用社內外部環境、目標設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通過現狀分析,提出我國農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加強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 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對策

引言:

2014年4月15日,財政部聯合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發布了聯合制定的《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號--組織架構》等18項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鼓勵非上市大中型企業提前執行。隨着現代金融企業制度、金融創新的不斷髮展,農村信用社內控制度的建設明顯滯後於業務的發展,且存在着嚴重的缺陷,無法有效地控制風險。本文擬對我國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求改善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的核心,決定着其他控制要素的發揮與作用。農村信用社內控環境存在的問題:一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股東過於分散、“三會”(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流於形式,理事長、主任雖然實行分設,但二者之間大多是兼任,換句話說,主任仍然擁有很多控制權;二是經營理念落後,仍然習慣於傳統經濟條件下的經營管理模式,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不盡合理,重經營、輕管理;重業務、輕監控,忽視了內部控制監督的重要性;三是尚未形成內控文化,有章不循、違章操作的現象屢禁不止。

(二)風險識別與評估

銀行的存在就是爲了承擔風險,農村信用社也是如此。識別與評估,採取應對措施將其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的過程,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以及風險應對三個階段。目前,農村信用社缺乏風險意識,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風險的識別與評估完全依靠經驗,職工業務素質低下,普遍缺乏內控意識和風險識別及評估的能力,手段落後、人才匱乏,難以對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與評估。

(三)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就是風險應對,就是在風險識別與評估的基礎上,針對風險採取的應對措施。具體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各項業務操作程序,但是一些人往往將內部控制制度簡單理解爲各種規章制度的制定、彙總,片面地認爲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於建立了內部控制;在部分信用社的管理者當中還存在着“內部控制”束縛日常工作思想,因而將內部控制置於可有可無的境地,導致內部管理跟不上業務的發展需要,自我約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貸款評估流於形式,常常是業務先於內部控制而建立,而不是內控現行;二是檢查這些內控政策與程序的貫徹和落實。但對於農村信用社一些政策,大多比照農業銀行制定,與農村信用社情況不符;其次是出現不少的制度空白,業務早已經開展而相應制度卻跟不上。最後是制度的貫徹執行情況,普遍存在有章不循、違章不糾現象。

(四)信息交流與反饋

一是會計信息失真,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其經營狀況。表現爲不遵守會計覈算真實性原則,任意調賬、調錶,會計資料及報表難以反映實際經營情況,甚至成爲應付檢查、考覈、掩蓋

各種違規行爲的調節手段。二是信息傳遞渠道不暢,從上到下層次太多、鏈條冗長,容易出現人爲拖延、理解偏差,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也不夠,達不到及時、可靠的要求。目前,很多農村信用社的計算機應用還主要停留在操作層面的會計信息系統,面向管理層面的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落後,因而不能很好地輔助管理人員對信息做出準確的細節分析與綜合把握,從而未能及時發現風險、化解風險。

(五)監督評價與糾正

目前,農村信用社內部監督體系不完善,內部控制缺乏足夠的約束力,控制手段相對落後,一些必要的監測機制尚未建立健全,事前、事中的預警、預報機制不完善,資產質量、資金交易、業務經營效果缺乏定期分析,對重大問題報告不及時。

一是業務部門的監督流於形式,以授信爲例,制度明確規定授信審查人、審批人之間的權限和工作程序,嚴格按照權限和程序審查、審批業務,不得故意繞開審查、審批人。但實際操作卻扭曲這一程序,許多貸款不是先向信貸部門提出申請,而是客戶先找主管領導,再自上而下層層指派,最終由具體經辦人員辦理。這種逆向操作不僅人爲掩蓋了借款人的信用風險,而且使農村信用社的正常業務秩序和內部控制程序遭到干擾和破壞。

二是稽覈監督軟弱無力。農村信用社的稽覈制度雖然早已確立,但是一直隸屬於管理層,其人事任免、工作經費、人員配備等都要受制於日常管理,致使稽覈工作軟弱無力。有些信用社雖然有自己的內部稽覈部門,但是缺乏必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比如,監事長常常是從內部審計部門的人員任職;還有很多信用社稽覈人數少,內部稽覈力量明顯不足,如從審計部門中抽調人員充實到財務部門、信貸部門等,稽覈人員流動性大,適應不了日益擴大與更新的內部監管工作的需要,且稽覈人員素質偏低,與其所從事的工作不相適應。

二、強化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建設的對策

(一)明晰產權關係

目前,很多信用社股本金相對較少,產權關係複雜,所以在股權設置上,應積極改善股權結構,實現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具體措施包括:(1)拓寬入股範圍。以農村信用社原有社員爲基礎,廣泛吸收轄區內農戶、個體工商戶、企業法人與其他經濟組織入股,但事先必須聲明限制關聯交易的有關規定。(2)爲切實解決因股權結構分散化所造的問題,應增大單個社員最高持股比例,吸收內部社員股,增加自有資本金比例。這樣,不僅增強了信用社的盈利性,而且調動了管理層的積極性。在農信社的內部形成“社員代表大會(股東大會)--理事會(董事會)--主任(經營層)”的法人治理機構,將信用社辦成真正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求發展與自我約束的現代金融企業。

(二)重整監督稽覈體系

保證內部稽覈部門的獨立性與權威性,合理配置稽覈人員,完善對稽覈人員的監督考覈。努力建設一支思想覺悟高、業務能力強、熟悉政策法規、有高度責任感的監管隊伍。同時,加強對稽覈人員的監督和管理,實行持證上崗制度、輪換與迴避制度,並定期進行考覈,對不稱職的要及時做出調整,對違反信用社各項規章制度的要加倍予以處罰。抓好對各級信用社主要負責人的年度審計與離任審計,對發現的問題要嚴肅查處,不斷增強內部控制機制的有效性。

(三)建立合理的授權負責制度

信用社要明確各職能部門、分支機構及各級管理操作人員的崗位職責。對越權行爲予以嚴厲處罰, 對相互推諉扯皮造成的損失應追究相應的責任。在授權過程中, 根據被授權人的實際情況實行區別授權, 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授權。各職能部門、分支機構及各級管理操作人員, 要在各自崗位上按所授予的權限開展工作, 並對職責範圍的工作負責。凡開辦的每一筆業務都要按業務授權進行審覈批准, 對特別授權的業務要經特別批准, 以免因操作上自我約束能力差、原則性不強造成權限不明、職責不清、互相監督制約不力。

(四)建立合理的內部控制組織機構

根據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原則,信用社的具體活動必須由相對獨立的人員來完成,不允許單人不受監控與制約而獨立完成某項業務。一是應該完善授信、資金業務、存款及櫃檯業務、中間業務、會計、計算機信息系統等流程的內部控制。二是應嚴格崗位分工,堅持互相牽制原則。切實根據業務運作的實際要求,因事設崗,因崗定人,儘量做到分工合理,並實行定期輪崗、適時交流,使每位員工與每項業務都處於被監督、被檢查範圍之內。

(五)建設高素質的員工隊伍

提高員工素質是內部控制機制有效運轉的重要條件與基礎。農村信用社要實行多層次、多渠道培訓,提高信用社員工的文化、道德、業務和理論素質等。並可針對信用社工作特點,進行普法教育,舉辦法律法規專題講座,開展警示與“現身說法”活動,增強員工的法制法規意識。此外,還要加強幹部職工的工作責任心,建立考覈、評價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以增強自控、互控能力,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全面貫徹落實。

參考文獻

[1]孫濤.農村信用社改革風險及內部控制策略研究[j].武漢金融,2014(1):18-19

[2]楊亦民等.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系統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4(11):60-68

[3]鄭桂華.構建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j].武漢金融,2014(6):37-38

[4]楊子強.股東選擇與權利實現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礎性問題[j].金融研究,2014(2):145-151

[5]樊層凌、王耕.基於coso最新成果的農村信用社內部控制現狀分析和啓示[j]. 安徽農業科學,2014(15):3811- 3812

[6]王豔麗.內部控制的實施與加強-以新疆民營企業的合同管理爲例[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10):92-96

[7]劉清泉.農村信用社內控建設實踐的啓示[j].西南金融,2014(8):58-59

[8]馬宇、許曉陽等.經營環境_治理機制與農村信用社經營績效_來自安徽省亳州市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4(7):185-196

作者信息:

孫斌(1986—),男,漢族,四川資陽人,新疆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管理控制與內部控制

第三篇:電大-專科-會計學-畢業論文

誠信與成功

一、 說文解字

自偉大的倉頡造字以來,生活在亞細亞大陸東邊,太平洋西岸的中華民族開始使用漢字。這一文字作爲民族文化的瑰寶和傳統延續的命脈,不僅使得中國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更使得後代有機會探究先人對於一些文化含義的真正理解。從這一角度講,我們從漢字研究“誠信”“成功”,必然與盎格魯—薩克森語言中“honest”“success”有着完全不同的起源。

誠,一“言”一“成”。強調口頭與行爲的一致。既然口頭進行了承諾,便有義務促成事務的最終完成。這種義務,便是誠字的基本含義。誠,是一個人作爲社會的一分子,應盡的義務。

信,一“人”一“言”。對於他人所說的話,從心中去相信對方。這是一種豁達,一種生命的開闊,也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總結出來的適宜的生活態度。

成,有多種理解。可以理解爲事務的完成,也可以理解爲活動的成功。究其生活化的本質來講,“成”反映了一種完整以及這種完整所帶給人們的積極的心理感受。

功,一“工”一“力”。付出汗水,發揮力量,才能稱得上作了功。做了功,是否就是成功了呢。未必。只有你做了正確的功,你的功才能得到認可。如果是做了錯誤的事,那再怎麼正確的做事也不能得到理想的記過。

綜上所述,“誠信”是指一種誠實、信用的義務和生活態度,而“成功”是一種帶有主觀感受的評價標準,兩者似乎毫不相干。真是這樣的嗎?

二、誠信的歷史

人類歷史上,爲什麼要提出“誠信”這一理念?這是我們許多人思考的問題。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黃種人還是白種人,各類各樣的民族中,無一不有着誠信的理念或其類似的理念。當人類處於原始社會的時候,處於險惡的自然環境中,時刻要與飢餓、寒冷、猛獸、疾病作鬥爭,這個時候,人根本無法脫離原有的羣體而單獨生存。這一點,現在的吉普賽人身上仍有着明顯的反應。吉普賽人作爲“流浪的民族”,強調一個羣體的生活,任何違反了羣體守則的人將會被宣佈不被羣體接受,無法繼續同行,這如果是在嚴酷的荒原、沙漠中,幾乎就等同於宣佈一個人的死刑。原始人類也一樣,由於個人離不開羣體,就必循遵守羣體爲了適應生存所制定的規則。規則的實現是建立在對違反規則的懲罰基礎上的,但只要不存在違背規則的行爲,那麼懲罰也就是不存在的。人們遵守規則,就是建立在對懲罰的畏懼基礎上的,久而久之,規則就會內化成自身的行爲尊則,或者是道德,或者是宗教,從而也就被人從內心接受,並隨着教育不斷傳承下來,成爲人類社會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作爲一種最初的規則——可能是粗鄙到打獵的男人不佔用屬於女人的那一部分獵物,採集的婦孺不侵吞男性的果脯——,最終內化爲人們的道德,並被自覺遵守。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開始出現,私有制逐漸形成,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最初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由於商品經濟的不夠發達,原始的誠信機制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雖然被每個時代注入了新的含義,但其本質作爲一種內化的義務,仍受到普遍地遵守。歷史的車輪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的發

展,使得資本開始發揮主導型的作用,統治者不得不開始正視商業的地位。商業的重要驅動力便是牟利,其實質是通過產品、服務的流通滿足不同地區市場的需要,賺取利潤。在利潤的刺激下,違反契約、買賣欺詐事件不斷出現,人們開始對人與人之間所應具有的誠信普遍抱有懷疑,在這樣一個充滿懷疑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必然受到種種阻力。合同簽訂的成本更高了,因爲監督成本越來越高;貨幣流動的速度降低了,因爲沒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債權人的利益;社會矛盾更加尖銳了,因爲不誠信引發的矛盾最終只能由社會來承擔??陷入“誠信危機”的資本主義社會,如何自救,如何發展。當宗教的束縛已被衝破後,人們只有藉助於法律。公正的法律能夠調整社會關係,對不誠信予以制裁,對誠信予以保障。所以,步入資本主義的國家和地區,普遍開始了對法治的追求和建立,如1512年英國的《大憲章》,規定了國王也不得肆意妄爲,在徵稅等方面必須遵守議會的法律;1790年法國《人權宣言》,宣告任何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當每個人都要受到法律的調整後,當法律越來越科學、完整和有效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誠信經濟”終於得到了確立,並最終極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然,隨着價值觀的多樣化,誠信是否內化爲人的自我要求,每個人的答案可能不一致,但堅持誠信的行爲,關注對方的誠信品質,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要求和期望。

現代經濟是隨着科學技術的革命而不斷加速發展的。從18世紀末的蒸汽機發明,到19世紀後期電氣時代的來臨,再到20世紀50年代人類逐步進入信息時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以幾何級數加速的狀態。在進入21世紀的新時代中,在東方和西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度對於成功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那些能爲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在改造自身的同時影響了周圍、改變了社會與自然的人,無疑被各種文化所界定爲是成功的。今天的中國,人們以經濟地位、政治地位、思想地位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處在這樣的地位的人,是否都具備誠信的品質呢?也就是說,他們都是誠實信用的人嗎?有的政府官員大會小會、各種場合,唾沫橫飛的宣稱反腐倡廉,不久就因腐敗東窗事發而鋃鐺入獄,你說,他誠信嗎?有的企業家最初的資金來源,不是通過侵吞國有資產,就是通過撕毀合同、進行欺詐獲得的,你說,他誠信嗎?有的知識分子執一學科研究地位之牛耳,卻不斷抄襲剽竊前輩、同行甚至學生的智力成果,你說,他誠信嗎?以上種種人,在他們的陰暗面被曝光之前,他們都是社會眼中的“成功人士”。中國經濟首都上海市的市長,算不算政界的成功人士?年產值數十億元企業的董事長,算不算商界的成功人士?中國名牌大學名牌學院的院長,算不算知識界的成功人士?在東窗事發之前,他們都是成功人士,那我們就不僅要懷疑,那些現在仍然翹據“成功人士”頭銜的成功人士,是不是也不那麼誠信呢?

三、思考與成功

事實剛好相反。落馬的“成功人士”,恰恰是違背了誠信的原則,受到了“自己不誠信”的懲罰,而更多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依靠的一個重要力量依舊是——誠信。有位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好人壞人,都喜歡好人。”事實正是如此,當你以真誠之心待人,當你用友善之心對人時,做到了極致,你必然能得到回報。人選擇接受“誠信”還是“不誠信”的生活信條,有多種途徑。一種是家庭言傳身教,一種是學校白紙黑字,一種是社會觀察。第一種途徑由於父母經歷的不同,每個人可能得到極爲相反的結論。第二種途徑由於要擔負國家政治的重任,似乎遠未得到完全的認同。第三種途徑

是一個自立、成長中的人所應按循的途徑。因爲,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關於“誠信”與“成功”聯繫的判斷,我們才能使自己切身實意的相信這種理念,纔會在未來的生活中不自覺地運用這種判斷。既然如此,我們就要檢視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是否是科學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正確的?對於誠信與成功之間的關係,首先來源於我們對生活的觀察。我們觀察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是我們思考的原料。朋友、電視、網絡、同事、同學,種種媒介傳入的種種信息,都是我們考慮的渠道。不要僅僅在網絡上看到一則“高官腐敗落馬”的報道,便推斷所有高官都不誠信,也不要僅僅聽說某人在升遷途中出賣了(請關注好 範 文 網:)朋友,便得出結論升官就是要出賣朋友。筆者知道,很多人此時都不以爲然。“這樣的事難道不是事實嗎?”筆者認爲,即使所有的都是事實,但僅從一兩個片面的事實推出一個全局的結論,本身就不能認爲是科學正確的。有人又會問,那難道你能統計所有的人和事,用統計的方法說明嗎?這一點,筆者也做不到。但是,當有人舉出某個“不誠信導致成功”的例子時,另一個“誠信導致的成功”或者“不誠信導致的失敗”也在出現着,以上案例就是證明。又有人說,“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使通過不誠信手段也能達到成功境界,那最後幾年招致的懲罰又有什麼呢?”這樣的懲罰也許會是以生命、健康、幸福爲代價,以人的根本爲代價,每個人都能承受嗎?對於任何一個積極進取的人來說,誠信能帶來的幸福要比不誠信帶來的“幸福”更長久,更無價。當然,很多時候,我們對問題的看法根植於我們對於人性的理解,而這樣的理解假設又與人的生活經歷、生存環境、知識範圍有着密切的聯繫。

不誠信也許能帶來“成功”,但這樣的成功既不幸福、也不永恆,只有誠信才能帶來真正的成功。當然,由於成功這一理念的主觀性,而誠信又與客觀的義務聯繫,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有着不同的理解,這也是爲什麼對於誠信與成功關係的認識無法統一。

四、結論

誠信與成功之間的關係,猶如山與水之間的關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仁者看來,山的厚重與堅韌象徵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依靠,誠信就是山一般的品質。在智者看來,水的流動與衝力象徵了人對自己的生活採取一種靈活與堅持的生活態度,成功就是對水一般品質的報償。一個人,要想成爲仁者還是智者,都需要處理好誠信與成功的關係。記住一句話,“造物所忌者巧,萬類相感以誠”。信用中國

第四篇:電大-專科-會計學-畢業論文2

誠信

一、 何爲誠信

誠信是什麼?從道德範疇來講,誠信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的本義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反對隱瞞欺詐、反對僞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

二、 誠信:從傳統走向現代

誠,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學和哲學概念,以後成爲中國倫理思想史的重要範疇。直到孔子時期,“誠”還未形成爲理論概念。孟子時不但已經形成爲理論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在這裏,誠不但是天道本體的最高範疇,也是做人的規律和訣竅。荀子發揮了“誠”的思想,指出它爲“政事之本”。他說;“天地爲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爲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爲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爲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禮記·中庸》裏,“誠”成爲禮的核心範疇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如神,有了誠篤的品德和態度,就可以貫通多種仁義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只化育而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學》把“誠意”作爲八條目之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成爲聖賢們體察天意,修身養性和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宋代周敦頤進一步認爲“誠”爲“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誠實在內的“誠”看作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基礎和各種善行的開端。程頤更爲直截了當地說:“吾未見不誠而能爲善也”其見解入木三分。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批判地繼承了“誠”這個範疇,肯定誠實是社會公德中的一個重要規範。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誠實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漸明晰爲:忠誠、正直、老實。忠誠的主旨是對祖國、對人民、對正義事業的忠誠。當然,這種忠誠不是盲目和狹隘的“愚忠”,而是認同於崇高的理想,爲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奮鬥,從而表現出樂於奉獻,勇於犧牲的精神。正直,是指爲人正派,處事公正坦率。老實,則特指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信,也是中國倫理思想史的範疇。“信”的含義與“誠”、“實”相近。從字形上分析,信字從人從言,原指祭祀時對上天和先祖所說的誠實無欺之語。隋國大夫季樑說:“忠於民而信於神”,“祝史正辭,信也。”後來,由於私有經濟和私有觀念的發展,原有的純樸的社會被逐漸破壞。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得不訂立誓約。但誓約和諾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懾力量維持。春秋時期,經儒家的提倡,“信”始擺脫宗教色彩,成爲純粹的道德規範。孔子認爲,“信”是“仁”的體現,他要求人們“敬事而信”。他說:“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將“信”作爲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則,強調“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歷代當權者大都將“信”作爲維護秩序的重要工具。《左傳·文公4年》中說:“棄信而壞其主,在國必亂,在家必亡。”《呂氏春秋·貴信》對社會生活中的信與不信之後果,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會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憂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僞,丹漆不貞。夫可與爲始,可與爲終,

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漢代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爲“五常”,視爲最基本的社會行爲規範。並對“信”作了較詳盡的論述:“竭遇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爲信也”。他認爲“信”要求誠實,表裏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現,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說:“以實之謂信”,其說與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裏,誠與信往往是作爲一個概念來使用的。“信,誠也”,“誠”與“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來,傳統倫理將誠信作爲人的一種基本品質,認爲誠實是取信於人的良策,是處己立身,成就事業的基石。總之,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準則。

三、誠信的作用

從哲學的意義上說,“誠信”既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無論對於社會抑或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於人民。中國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訓,這些話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國家的領導者依靠什麼去團結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誠信”就是取信於民、團結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對於一個社會單位(如一個企業)、一項社會事業(如一個行業、一項職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誠信”作爲一項普遍適用的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是建立行業之間、單位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動關係的道德槓桿。很難設想,一個不講誠信、不守信用的單位或企業,在現代法治社會會有長期立足之地。一項社會事業也只有依靠誠信立業,才能順利發展。

對於每個社會成員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寶。人生立於世間數十年,必須不斷學習,以獲得知識、增進知識,知識既是個人謀生的工具,也是個人爲社會服務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光靠“知識”工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去指導,否則,知識也可能成爲滋生罪惡的工具。“誠信”精神就是培養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們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重要道德準則。個人以誠立身,就會做到公正無私、不偏不倚,講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約、取信於人,就能妥善處理好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我們可以說,“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道德基石;它不僅對促進社會穩定繁榮、導正社會風俗、醫治社會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加強社會成員的個人道德涵養,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培養有知識、有作爲、講道德、守法紀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國、立業之本,也是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寶。

四、誠信的作用

從哲學的意義上說,“誠信”既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無論對於社會抑或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於人民。中國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訓,這些話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國家的領導者依靠什麼去團結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誠信”就是取信於民、團結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對於一個社會單位(如一個企業)、一項社會事業(如一個行業、一項職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誠信”作爲一項普遍適用的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是建立行業之間、單位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動關係的道德槓桿。很難設想,一個不講誠信、不守信用的單位或企業,在現代法治社會會有長期立足之地。一項社會事業也只有依靠誠信立業,才能順利發展。

對於每個社會成員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寶。人生立於世間數十年,必須不斷學習,以獲得知識、增進知識,知識既是個人謀生的工具,也是個人爲社會服務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光靠“知識”工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去指導,否則,知識也可能成爲滋生罪惡的工具。“誠信”精神就是培養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們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重要道德準則。個人以誠立身,就會做到公正無私、不偏不倚,講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約、取信於人,就能妥善處理好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我們可以說,“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道德基石;它不僅對促進社會穩定繁榮、導正社會風俗、醫治社會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加強社會成員的個人道德涵養,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培養有知識、有作爲、講道德、守法紀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國、立業之本,也是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寶。

五、如何恪守誠信

我們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誠信,就要對自己講的話承擔責任和義務,言必有信,一諾千金。答應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約定見面,一定要準時赴約。上學或參加各種活動,一定要準時趕到。要知道,許諾是非常慎重的行爲,對不應辦或辦不到的事情,不能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努力兌現。如果我們失信於人,就等於貶低了自己。如果我們在履行諾言過程中情況有變,以至無法兌現自己的諾言,就要向對方如實說明情況並表示歉意。這與言而無信是完全不同兩件事,所以說樹立誠信要從點點滴滴做起。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恪守誠信的傳統美德,還要把“江湖義氣”與恪守誠信區別開來,認清“江湖義氣”的實質和危害,不被這種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壞習俗所污染,做到恪守誠信。

誠信,是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又是治理國家必須遵守的規範,調節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繫着社會秩序。

做人需要誠信,誠信贏得尊嚴;經商同樣需要誠信,誠信贏得市場。

(一)誠信是支撐社會的道德的支點

誠信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就是說講誠信,是天下行爲準則的關鍵。在我國傳統儒家倫理中,誠信是被視爲治國平天下的條件和必須遵守的重要道德規範。古代聖賢哲人對誠信有諸多闡述。比如:孔子的“信則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誠而立”;孟子論誠信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荀子認爲“養心莫善於誠”;墨子曰“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誠信作爲人生行爲的重要準則:“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莊子也極重誠信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誠之極至,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這就把誠信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韓非子則認爲“巧詐不如拙誠”。總之,古代的聖賢哲人把誠信作爲一項崇高的美德加以頌揚,生動顯示了誠信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從古到今,人們這麼重視誠信原則,其原因就是誠實和信用都是人與人發生關係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沒有誠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誠信是支撐社會的道德的支點。

(二)誠信是法律規範的道德

誠信原則逐步上升爲一種法律原則始自羅馬法,後來被法制史中重要的民法所繼承和發展,比如法國民法、德國民法、瑞士民法等,如《瑞士民法典》總則中的第二條規定:“任何人都必須誠實地行使其權利並履行其義務。”

誠實信用也是我國現行法律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明確的規定。由於其適用範圍廣,對其他法律原則具有指導和統領的作用,因此又被稱爲“帝王規則”,可見“誠實信用”是並非一般的道德準則。在誠實信用成爲法律規

範的時候,違反它所承受的將是一種法律上的責任或者不利於自己的法律後果,這種法律後果可以是財產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罰。因此,誠實信用又是支撐社會的法律的支點,是法律規範的道德。

(三)誠信是治國之計

誠信爲政,可以取信於民,從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無信、掩人耳目、弄虛作假,社會就無從安定。古有“欺君之罪”, “欺君”不僅是冒犯尊嚴,而且會誤導決策,禍國殃民。 “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說。中國古代有商鞅立木樹信的佳話,也有不講誠信而自食惡果的烽火戲諸侯。中國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誠信”作爲統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唐代魏徵把誠信說成是“國之大綱”,可見“誠信”之重要。

當前黨和國家提出的“以德治國”,是誠信爲政的體現,也是對我國優秀政治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落實“以德治國”,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倡導誠實守信的精神品質,是對優良傳統的繼承,也是時代的要求。

(四)誠信是行業立身之本

誠信是爲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講信譽、守信用是我們對自身的一種約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對我們的一種希望和要求。如果一個從業人員不能誠實守信,那麼他所代表的社會團體或是經濟實體就得不到人們的信任,無法與社會進行經濟交往,或是對社會缺乏號召力和響應力。因此,誠實守信不僅是社會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個從業人員應遵守的職業道德。

誠實守信作爲職業道德,對於一個行業來說,其基本作用是樹立良好的信譽,樹立起值得他人信賴的行業形象。它體現了社會承認一個行業在以往職業活動中的價值,從而影響到該行業在未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無信不立”,對一個行業來說,同樣只有守信用、講品德,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行業品牌、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

第五篇:電大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會計電算化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

會計電算化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定稿日期: 2014年2月28日

內容提要

隨着信息技術的普及,實行會計電算化管理的企業越來越多。企業在建立了電算化會計系統後,會計覈算和財務管理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由於使用了電算化管理,會計數據處理的速度加快了,會計覈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會計電算化的實施,也給企業的內部控制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因此,如何充分發揮會計電算化的便捷高效,使企業內部控制在新的環境下不落後於形勢,確保企業財產的安全,爲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創造更高的效益,建立一整套 適合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就顯得尤爲重要。內部控制是企業單位爲保護其資產安全、保證信息的完整和正確、促進經營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實施、提高經營效率、控制經營風險、防止舞弊行爲發生進而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組織措施、業務處理手續等控制措施的總稱。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 風險 內部控制

目錄

一、內部控制環境的現狀 .............. 3

(一)企業會計覈算的環境 ............ 3

(二)會計和財務的業務處理方法和處理程序 .......... 3

(三)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 ........... ..3

二、內部控制的內容 ........... 3

(一)組織控制 ............... 3

(二)操作控制 ............... 4

(三)程序和檔案資料控制 ............ 4

三、會計電算化系統下內部控制面臨的問題 ............ 4

(一)數據處理方式變化帶來的問題 ........... 4

(二)會計信息磁性化帶來的問題 ............. 4

(三)計算機網絡發展帶來的問題 ............. 4

四、完善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 .......... 5

(一)操作管理制度 ........... 5

(二)單位內部會計電算化的管理制度 ......... 5

(三)加強企業財務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 5

(四)加強內部審計 ........... 5

五、結 論 ............. 6

參考文獻 .............. 6

會計電算化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一、內部控制環境的現狀

企業使用計算機處理會計和財務數據後,企業會計覈算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會計部門的組成人員從原來由財務、會計專業人員組成,轉變爲由財務、會計專業人員和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的管理人員及計算機專家組成。會計部門不僅利用計算機完成基本的會計業務,還能利用計算機完成各種原先沒有的或由其他部門完成的更爲複雜的業務活動,如銷售預測、人力資源規劃等。

(一) 企業會計覈算的環境

隨着遠程通訊技術的發展,會計信息的網上實時處理成爲可能,業務事項可以在遠離企業的某個終端機上瞬間完成數據處理工作,原先應由會計人員處理的有關業務事項,現在可能由其他業務人員在終端機上一次完成;原先應由幾個部門按預定的步驟完成的業務事項,現在可能集中在一個部門甚至一個人完成。因此,要保證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系統對企業經濟活動反映的正確和可靠、達到企業管理的目標,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就顯得更爲重要,內部控制制度的範圍和控制程序較之手工會計系統更加廣泛,更加複雜。

(二)企業和財務的業務處理方法和處理程序

在電算化會計系統中,會計和財務的業務處理方法和處理程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各類會計憑證和報表的生成方式、會計信息的儲存方會計和財務的業務處理方法和處理程序發生了變化式和儲存媒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先反映會計和財務處理過程的各種原始憑證、記帳憑證、彙總表、分配表、工作 底稿等作爲基本會計資料的書面形式的資料減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於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無紙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項交易發生時,有關該項交易的有關信息由業務人員直接輸入計算機,並由計算機自動記錄,原先使用的每項交易必備的各種憑證、單據被部分地取消了,原來在覈算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必要的核對、審覈等工作有相當一部分變爲由計算機自動完成了。原來書面形式的各類會計憑證轉變爲以文件、記錄形式儲存在磁性介質上,因此,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與手工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點由對人的控制爲主轉變爲對人、機控制爲主的,控制的程序也應當與計算機處理程序相一致。

(三)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

隨着計算機使用範圍的擴大,利用計算機進行的貪污、舞弊、詐騙等犯罪活動也有所增加, 由於儲存在計算機磁性媒介上的數據容易被篡改, 有時甚至能不留痕跡地篡改, 數據庫技術的提高使數據高度集中,未經授權的人員有可能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瀏覽全部 數據文件,複製、僞造、銷燬企業重要的數據。計算機犯罪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危害性, 發現計算機舞弊和犯罪的難度較之手工會計系統更大,計算機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 損失可能比手工會計系統更大,因此,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不僅難度大、複雜,而且還要有各種控制的計算機技術手段。由此可見,計算機會計系統的內部制度與手工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相比較,計算機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是範圍大、控制程序複雜的綜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點爲職能部門和計算機數據處理部門並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計算機自動控制相結合的多方位控制。 隨着計算機在會計工作中的普遍應用,管理部門對由計算機產生的各種數據、報表等會計信息的依賴越來越大,這些會計信息的產生只有在嚴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證其可靠性和準確性。同時也只有在嚴格的控制下,才能預防和減少計算機犯罪的可能性。計算機會計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從計算機會計系統的建立和運行過程來看,可分爲對系統開發和實施的系統發展控制、對計算機會計系統各個部門的管理控制、對計算機會計系統日常運行過程的日常控制。

二、內部控制的內容

(一)組織控制

確保原始數據操作的準確性在電算化會計中,電子計算機輸出的數據是在程序控制 之下,對輸入的原始數據自動進行加工處理,並儲存於磁性介質上。所有記賬、分析及編制會計報表等工作均在計算機程序的控制下自動進行。然而,電腦中的原始數據必須是由人工事先進行審覈和輸入計算機的,這就要求一切數據的處理方法和過程都必須規範化,並保持準確性和相對的穩定性,這樣才能保證會計信息

質量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二)操作控制

嚴格控制操作人員的權限授權、批准控制是一種常見的、基礎的內部控制。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對於一項經濟業務的每個環節都要經過某些具有相應權限人員的審覈和簽章。但會計電算化後,職能劃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爲業務處理全部都是以電算化系統爲主,電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導致了職責的集中,某些人員既可從事數據的輸入,又可負責數據的輸出和報送。因此,如果不加強內部控制,就會使某些計算機操作人員直接對使用中的程序和數據庫進行個性操縱處理結果,加大出現錯誤的風險。

(三)程序和檔案資料控制

要避免會計檔案無紙化和電腦操作無形化帶來的風險在手工會計系統中,企業的經 濟業務發生均記錄於紙張之上,增、刪、修改了的會計憑證或會計賬冊都可以從各自的筆跡和印章上分清責任。會計電算化後,會計憑證轉變爲以文件、記錄形式儲存在磁性介質上,使會計覈算無紙化,修改數據不留痕跡。電磁介質也易受損壞,且有丟失或毀損的危險。所以會計電算化對會計檔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保存好相關的紙質數據文件, 還要保存、 保管好已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各種會計數據和計算機程序。如計算機機內磁盤內會計信息安全保護、計算機病毒防治,以及計算機操作管理等。

三、會計電算化系統下內部控制面臨的問題

會計電算化生了變化,使會計工作機制發生了質的變化。兩種條件下,會計信息處理工作流程如與傳統的手工賬務系統相比,電算化條件下會計信息處理方式和流程發下:傳統手工賬工作流程:原始憑證→授權批准→財務審覈→制單→經財務分工後登記 日記賬、明細賬、總賬→手工賬試算平衡→報表編制→賬證表覈對與控制。會計電算化工作流程:原始憑證→授權批准→財務審覈→對合格憑證進行憑證輸 入(制單)→電算審覈→計算機系統處理→賬表輸出。從以上工作流程可以看出,手工會計處理方式條件下,會計工作的組織形式是以經濟業務性質來劃分不同的核算職能。其內部控制主要通過組織控制和賬簿控制來實現。 首先,企業依據不相容職務相分離這一基本原則,建立各種會計崗位與機構,制定各級財 務制度與職責,不同人員限制在各自特定的業務領域內,各級主管依制度實行嚴密監督。 其次,企業通過對會計業務的多重反映或者相互稽覈關係進行控制。比如,總賬、明細賬、 日記賬分別記錄,結果相互驗證;通過賬證覈對、賬賬覈對,保證記賬的正確。企業通過覈對記錄可以追溯到任何一個環節所出現的問題。未經授權,任何人員都難以操縱全部會計環節或獲取全部會計資料,由此形成了手工條件下會計系統組織制度上的內部牽制網。在電算化條件下,會計信息系統是按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組織起來的,除原始數據的收集、審覈、編碼、輸入由會計人員操作外,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加工、會計報表的生成和查詢等工作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完成,這種數據處理的集中性使得傳統組織控制功能減弱。同時,由於會計信息系統是將輸入的數據集中存儲於一個數據庫文件中,根據程序設定的方式進行多重處理,多層次輸出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信息系統中不區分總賬和明細賬、日記賬,這雖然使數據處理流程大爲簡捷,但也使賬簿間的相互控制不復存在,使賬證覈對、賬賬覈對失去作用。因此手工條件下行之有效的內部牽制網,在電算化條件下已難以發揮其作用,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出現了很多新問題,表現爲三方面:

(一)數據處理方式變化帶來的問題

1.因數據輸入操作不當而導致的控制問題:一旦輸入操作不當,將會引發明細賬、 總賬乃至會計報表等一系列錯誤,造成輸出信息的失真。這就是計算機數據處理的一條重要規律“輸入的是垃圾,輸出的也必將是垃圾。”因而數據輸入不當的控制問題成爲內部控制中最重要的控制環節。 2.責任高度集中於電算化軟件系統,企業面臨巨大的系統風險問題。一旦系統數據被非法修改、拷貝或是系統程序控制失效,就會影響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系統的崩潰,給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系統風險問題成爲內部控制的主要風險。 3.一些職責的高度集中違背了不相容職務分離和授權、批准控制的原則。由於數據處理集中進行,導致職責合併嚴重,會計人員大大減少,從而使一些不相容職務得不到分離,如有些會計人員既從事數據的輸入、輸出工作,又負責數據的報送,這增加了他們在未經授權批准的情況下直接對使用中的數據和程序進行修改等操作的可能性,從而使會計數據的準確和安全性受到威脅。

(二)會計信息磁性化帶來的問題

手工條件下,會計數據和信息記錄在紙介質的單、證、賬、表上,修改困難,修改會留有明顯痕跡,從而便於查證、控制。而在電算化條件下,會計電算的資料如證、賬、表都是通過計算機處理系統完成的,資料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打印的賬表和存儲在計算機軟硬盤和其他存儲介質中的會計數據,這些存放在磁性介質中的會計檔案,可以方便地被不留痕跡地加以修改,很容易遭到損壞和破壞,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

(三)計算機網絡發展帶來的問題

網絡的迅猛發展及其在財務工作中的進一步應用帶來了層出不窮的新問題。網絡環 境具有開放性和動態性的特點,這給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如大量會計信息通過網絡通信風險線路傳輸,有可能被非法攔截,竊取甚至篡改;網絡會計信息系統 遭受“病毒”入侵或“黑客”攻擊的可能性更大等等。總之網絡環境的開發性和動態性加劇了會計信息失真的,甚至威脅到企業財產的安全性,對會計內部控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此外,由於會計電算化涉及會計和計算機兩種專業知識,對會計人員提出了較高要求,而目前會計人員大多隻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實際操作能力難以適應電算化環境下對內控的要求,給實施內控制度帶來困難。

四、完善會計電算化的內部控制

爲了使會計電算化工作規範運作,財政部從 1994 年開始到目前爲止,相繼頒佈了 一些規章制度,對於這些專門針對會計電算化的規章,許多相關人員並不知道和了解,因此,有時在實際操作中已經違規了,但操作者不清楚,單位的領導也不知道,同時也沒有相應的部門去糾正,更談不上有部門監督管理了。還有不少已經實行會計電算化的單位,雖然知道國家制定的規章,但並沒有真正地實施這些規章制度。比如有些單位對會計電算化操作人員沒有嚴格實行權限限制制度,操作員密碼公開或不設密碼,爲越權使用和數據篡改留下隱患;有些單位人才缺乏致使會計電算化系統維護這一制度形同虛設,有些單位由於沒有處理好企業實施會計電算化後人員職能的轉換問題,致使一些會計人員在崗位責任制度方面,職責不明,無從下手;還有些單位沒有建立專門的會計電算化機房,沒有制定相應的上機操作制度等等。

(一)操作管理制度

操作程序控制制度化爲了保證信息處理質量,減少產生差錯和事故的概率,應制定嚴格的操作規程。操作規程主要指計算機業務處理過程的具體操作步驟和具體要求,包括各種操作命令、各種設備的使用說明以及非常情況的處理等。其內容主要包括: 1、各種錄入的數據均需經過嚴格的審批並具有完整、真實的原始憑證。 2、數據錄入員對輸入數據有疑問,應及時覈對,不能擅自修改。 3、發生輸入內容有誤的,需按系統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編制補充登記或負數 衝正的憑證加以改正。 4、開機後,操作人員不能擅自離開工作現場。 5、要做好日備份數據,同時還要有周備份、月備份。當然,這些制度還必須隨着企業經營的變化而不斷修改完善。只有通過完備詳盡的制度才能減少錯誤的發生,從源頭上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二)單位內部會計電算化的管理制度

必須制定相應的組織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組織控制職責分工首先是將電算化部門與用戶部門的職責相分離。會計覈算軟件正式投入使用後,原有會計機構必須做相應調整,對各類人員制定崗位責任制度。會計電算化後的工作崗位可分爲基本會計崗位和電算化會計崗位。基本會計崗位可包括:會計主管、出納、會計覈算、稽覈、會計檔案管理等工作崗位;電算化會計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維修計算機及會計軟件系統等工作崗位。機構調整必須同組織控制相結合,以實現職權分離,有效地限制和及時發現錯誤或違法行爲。如規定系統開發人員和維護人員不能兼任系統操作員和管理人員等。 不相容職責的恰當分離可以爲避免單獨一人從事和隱瞞不合規行爲提供合理的保證,但是,合夥即可避開這類控制,況且控制措施發揮作用的有效程度關鍵還要取決於執行人員的實際行動。因此,在考察對發生故意錯弊行爲的意圖進行控制的策略方面,可以考慮增加施行這種行爲的難度,增加被逮住或結果失敗的可能性,並加大對此類行爲的懲罰力度。實施這一策略的兩種有代表性的方法就是實行職責輪流制和內部審計制度。除部分組織程序有特別規定以及不能實行職責輪流制的崗位外,員工應該輪換工作。

(三)加強企業財務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加強系統與網絡的安全控制,嚴格系統操作環境管理加強系統安全控制主要應從防 止未經授權的人員擅自動用系統各種資源。保護程序和數據的安全,減少因外界因素導致計算機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 1、訂立內部操作制度,禁止非電腦操作人員操作財務專用電腦。 2、設置操作權限限制。 3、操作人員身份的密碼控制,規定交接班手續和登記運行日誌。 4、數據存儲和處理相隔離,嚴格控制系統軟件的安裝與修改,對系統軟件進行定期的預防性檢查,系統被破壞時,要求系統軟件具備緊急響應、強制備份、快速重構和快速恢復的功能。網絡安全指標包括數據保密、訪問控制、身份識別等。針對這些方面,可採用一些安全技術,主要包括:數據備份及機器的使用規範,u 盤專用及防病毒感染,數據加密技術,訪問控制技術,認證技術等。網絡傳輸介質、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儘量使用光纖傳輸,接入口應保密。通過上述技術可基本確保財務信息在內部網絡及外部網絡傳輸中的安全性。

(四)加強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既是公司、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強化內部會計監督的制度安排。加強內部審計能檢查出發生的錯誤,打消作弊或犯罪的意圖。內審人員應定期規則地檢查與計算機有關的控制目標、 過程以及遵照情況, 覈實數據和程序的完整性。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審計,審查電算化會計賬務處理是否正確,是否遵照《會計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審覈費用簽字是否符合有關內控制度,憑證附件是否規範完整等;審查電子數據與書面資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賬冊內容,做到賬表相符,對不妥或錯誤的賬表處理應及時調整;監督數據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發生非法修改歷史數據的現象;對系統運行各環節進行審查,防止存在漏洞。

五、結論

電子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不斷髮展,將使會計電算化系統不斷更新和完善。會計電算化系統替代傳統的手工會計系統是歷史的必然。目前,會計電算化系統已經在衆多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廣泛應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加劇,客觀上要求企業財務管理的現代化, 信息化。加強和完善會計電算化系統,尤其是電算化系統的內 部控制,將成爲各個企業在財務工作中以及在整個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必須考慮的一個問 題,內部控制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管理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吳泌紅.會計電算化[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9.

[2] 朱榮恩.內部控制評價[m].成都:時代出版社,2014.

[3] 莊明來.會計電算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4] 付得一.會計信息系統[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

[5] 王向青.會計電算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思路[j].中州大學學報,2014(4).

[6] 閻達五.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j].會計研究,2014(2).

[7] 吳水澎, 陳漢文, 邵賢第. 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示[j].會計研究, 2014(5).

推薦相關範文:

電大成人專科08級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實施細則

電大會計學專業畢業生論文選題

河南電大會計學專業論文寫作要求

電大會計學專科論文正文

電大會計學專科論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