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跆拳道論文範例(多篇)

跆拳道論文範例(多篇)

跆拳道論文 篇一

“三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而跆拳道作爲體育運動項目,研究表明練習跆拳道有助提升學生體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這與“三生教育”有一定的聯繫,但是跆拳道教學沒有明確“三生教育”的理念。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與人民體質健康狀況呈反比,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年下降,而且青少年在生命認知、生存技能和生活習慣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究其原因跟我國的應試教育存在一定的關係。由於應試教育的缺失,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被提出———“三生教育”。本文以在跆拳道中如何體現“三生教育”理念爲出發點,並找出跆拳道中找出隱含的“三生教育”理念,爲“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學尋找切入點,豐富跆拳道教學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

“三生教育”跆拳道德;跆拳道教學與三生教育關聯;

1、“三生教育”理念概述

1.1、“三生教育”概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簡稱。“三生教育”是:人本理性哲學有很多原理,其中作爲根基的原理,是以人爲本。在以人爲本在倫理學中的體現的是對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關懷。這樣,“三生教育”就有了對馬克思哲學在競技運動中的運用有了的新理解。“三生教育”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爲過程。也就是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爲實踐,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2、“三生教育”的發展現狀

目前對“三生教育”理論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論有分別進行闡述的內容,國外還沒有對“三生教育”相關理論的系統論述,但三生理論是有着一定的歷史和哲學背景的。早在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就已經提到過: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種境界。這裏所說的生命是指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高層次追求。“三生教育”在國內的研究仍處在起步初期。對“三生教育”研究理論的資料大多出現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碩博論文的文章中,其中,帶有先鋒性的就有云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先生所寫的《生命生存生活》一書,爲“三生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推廣鋪設了理論先河。而羅先生的《全面實施三生教育,建設現代教育價值體系》論文,更是“三生教育”的開篇大作。在中國,三生教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編的《生活教育》雜誌,在裏面陶先生就主張“教育就是生活”,並且提出事情怎麼做,就怎麼學,怎麼教,這些就是於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前身。“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出,其目的是以此爲實踐指導思想,讓更多育人、育德、育才的活動切實有效的開展起來,落實到教育的各個門類,其中也就有在高校跆拳道課程中注入“三生教育”理念。這是一個新課題,要在“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融會貫通到跆拳道的課堂組織和教學中去。爲了更好操作,高校跆拳道課堂教學可參考成功活動的範例和模型,建立並創造跆拳道“三生”教學課堂模式。可參照的範例主要有:目前已在個省市有關地區和學校實施,由雲南省教育廳組織編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已三個省在使用;在全國成立了多個三生教育工作站,並將全國所學校建成“三生教育實踐示範學校”,在迴歸“三生教育”的理念下,學校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也爲包括跆拳道課堂在內的各大高校的專業課堂提供了實踐材料。

2、“三生教育”與跆拳道的關聯

2.1、路拳道與生活教育的關聯

跆拳道教學如何與“三生教育”結合,可以首先從生活教育入手,讓跆拳道課堂從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確立正確的生活觀,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國家和人類的幸福生活的教育。以課堂生活教育爲起點,使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奮鬥生活,幸福生活;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培養學生的愛心和感恩之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形成立足現實、着眼未來的生活追求,以此,注入跆拳道的尚武精神;讓學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組成的複合體,跆拳道精神也是這種複合體裏的一部分;跆拳道教練要教育學生學會正確比較和選擇生活,理解生活的真帝,處理好學武與學文、學習與休閒、個人和集體的關係。

2.2、路拳道與生存教育的關聯

其次,跆拳道與“三生教育”結合的第二道路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這一點與跆拳道教育中的強健體魄、發達精神是一直想通的。跆拳道教學本身需要和諧精神,這一點在可以運用生存教育理念,使學生認識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樹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正確生存觀;幫助學生建立適合個體的生存追求;學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生存方式;學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正確面對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勞動能力,能夠合法、高效和較好地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運動技能作爲生存教育的組成部分,在人們面臨危險的時候,能夠起到保護自我的作用,這是跆拳道學習和修煉的目的所在。跆拳道在充分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又大膽借鑑了拳擊、柔道等同類項目的長處,這有助於跆拳道的運動技能的提升。在跆拳道的教學中,應該根據跆拳道的特性,充分發掘學生的生存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在生存教育方面的能力。跆拳道這一體育運動項目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如今跆拳道已經形成了具有獨特的比賽風格、成熟的比賽系統和規範的教學模式。如今跆拳道符合現代競技體育的要求,競技性強,具有對抗性,簡化技術動作等最適合推廣普及,適合學生練習。長期練習跆拳道,可以大大提升自我的運動技能,從而間接的學會“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的部分內容。

2.3、路拳道與生命教育的關聯

還有,跆拳道與“三生教育”結合的第三道路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跆拳道跟所有的運動項目一樣,都是以強身健體爲主要任務。結合生命教育,使學生認識人類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存在和發展規律,認識個體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認識生命的生老病死過程,認識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生命存在和發展規律,最終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3、“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的教學內容

3.1、激發學生創新能力,促進運動技能提高和延展

跆拳道運動能力的提高,要靠運動離理念層次的提升。跆拳道具體包括跆拳道基本腿法、特技擊破、跆拳道舞、雙人對抗、跆拳道品勢、競技比賽等跆拳道的單個腿法確實沒有多大的創新空間,但是在多個腿法的組合上,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不同腿法的組合會運動和視覺效果。在結合“三生”理念的過程中,面對練習跆拳道時間不足一年的學生,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在創新培養方面,多鼓勵學生對己學跆拳道動作的組合編排,在己有的跆拳道腿法基礎上大膽的組合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對於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跆拳道的各種腿法動作的學生,可以對他們進行跆拳道的品勢、特技動作、跆拳道舞等教學。在創新理念這方面,品勢要稍遜於特技動作和跆拳道舞。跆拳道舞屬於跆拳道與舞蹈的結合。在學習的過程中,跆拳道老師可以將跆拳道品勢的動作與舞蹈的動作和節奏結合起來,讓學生自主分成小組,自由編排跆拳道舞的一個節拍,然後讓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展示,這也是一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三生教育”以人爲本,可以昇華爲“愛美體育教育”,運用在跆拳動特技作創新上,與跆拳道的腿法動作基本一致,但是在表現力上,特技動作能給人很強的視覺效果。

3.2、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與理解

“三生教育”的教材和跆拳道的教學內容,通過比較發現在生命教育這方面跆拳道主要是提升體質健康這方面涉及到生命教育,跆拳道在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生命這方面非常薄弱,正好通過“三生教育”加強跆拳道教學對學生生命觀的學習。

4、將“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跆拳道教學的建議

4.1、發揮跆拳道的項目優勢,優化教學

高校跆拳道教學相較與其他的運動項目,有着其獨特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結合的優勢。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訓、禮義精神的普及、堅強意志品質、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就是“三生教育”的“生命”、“生存”觀念的現實體現。在與“三生教育”觀滲透結合的過程中,師生在課堂上進行教與學的探討,而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訓、禮義精神的普及、堅強意志品質、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的教學也與“三生”理念有着互通互惠的聯繫。所以,跆拳道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學優勢,爲“三生教育”的教學提供參考模板,同時發掘跆拳道在“三生教育”中的其他優勢,擴大跆拳道的優勢教學,擴大“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學的面枳。儘快完善跆拳道的跆拳道舞、擊破與特技、雙節棍的教學要求,制定規範的教學大綱,豐富跆拳道教學的內容,爲跆拳道教學創造出更多的特色項目教學。

4.2、融合“三生教育”教材,拓展跆拳道教學內容

“三生”理念能夠拓展跆拳道在生活教育方面缺乏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借鑑“三生”教材中的《創造新天地》、《與幸福同行》的內容,結合跆拳道技術教學特點,融入學生創新內容。借鑑“三生教育”教材中的《身邊的規則》,跆拳道可在生存教育方面對學生進行法律、環境危機意識方面的培養,還可以融入到跆拳道比賽規則的講解與練習中,使學生在學習跆拳道規則的同時可以學會運用法規,規範行爲。“三生教育”融入到生活安全常識課的教學中,補充跆拳道在生命教育方面認識的缺乏。“三生教育”可以根據不同年級跆拳道的教材內容,制定適應各年級的跆拳道“三生”版教學目標和內容,使跆拳道在教學上更富層次感,建立起跆拳道運動“三生教育”的體系和模式,爲其他運動類教育與“三生教育”結合做出示範。

作者:侯東海 單位:張家口市重點少年兒童業餘體校

參考文獻:

[1]王玉七。學校體育在“三生教育”系統工程中的功能[J].教育理論,2010.

[2]王玉琴。”三生教育“及其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係[J].文理導航,2010,(8).

跆拳道論文 篇二

關鍵詞:普通高校;跆拳道;現狀對策;甘肅省

自1994年跆拳道運動登陸我國就迅速發展壯大,因其腿法的觀賞性、技術的易學性和實用性、貫穿始終的禮節性、相對的安全性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它強調“以禮始,以禮終”培養人的禮儀,崇尚忍耐、謙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對大學生有着特殊的教育意義。在高校中廣泛開展跆拳道運動,其意義深遠。然而,相比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開展起來的跆拳道運動,甘肅省高校跆拳道運動的開展卻有些緩慢和冷清。針對此現狀,筆者對甘肅省部分高校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跆拳道運動在甘肅省高校的開展狀況並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對甘肅省42所高校普遍調查的基礎上,選取了8所高校,對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蘭州工業學院、天水師院8所非體育專業院校學生639人,11名跆拳道任課教師進行了調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查閱國內有關跆拳道專著,跆拳道學位論文、cnki期刊網學術論文等,把不同的研究內容歸類並彙總,提煉出了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

2.專家訪談法。通過對甘肅省跆拳道界的專家、學者進行拜訪或電話訪談,瞭解甘肅省高校跆拳道運動發展現況,徵詢他們對甘肅省高校跆拳道運動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3.問卷調查法。根據不同的調查對象設計2份問卷,即對高校跆拳道教師的調查問卷、在校大學生調查問卷。基本內容包括對跆拳道的認識程度、喜好程度及對該項目的選擇動機等。向體育教師發放問卷11份,回收11份,有效率100%。向學生髮放問卷639份,回收630份,有效率98.6%。

4.數理統計法。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整理,運用一般的excel軟件對其中有效問卷進行數理處理。

5.邏輯歸納法。根據調查分析後的數據和資料,運用邏輯的方法進行歸納、推理和總結,得出論文結論,並以此提出建議。

二、結果與分析

(一)跆拳道課程的開設是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

(二)甘肅省普通高校學生狀況

1.甘肅省大學生對跆拳道運動認知的調查分析。表1數據反映,調查的630人中有573人對跆拳道有基本的瞭解,佔91%,參加過跆拳道學習的學生有164人,佔26%,相對較少,這說明跆拳道運動在高校中只得到初步的發展,對體育選項課中是否可以開設跆拳道課程來看,有510人認爲可以,佔所調查人數的 81%,表明跆拳道運動在高校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甘肅省只有部分高校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開設了跆拳道選修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面對巨大的發展空間,跆拳道課程的開設必將成爲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

表1 大學生對跆拳道的認知與發展趨勢調查表

2.甘肅省大學生學習跆拳道的動機。從表2可以看出,普通高校學生上跆拳道課的動機多樣化,有23.9%的學生是因爲喜歡而學習跆拳道的,有20.6%的學生是爲了健身,有14.8%的是爲了防身自衛,還有13.2%的是爲了掌握一門技術,這種現象說明隨着健康意識的提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他們選擇練習跆拳道來滿足自身的需求。這充分說明了跆拳道是一項大學生進行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很好的體育項目,同時也爲跆拳道運動在高校體育中的發展和普及奠定了基礎。

表2 大學生學習跆拳道的動機調查

3.甘肅省大學生對跆拳道的內容選擇。跆拳道以內在文化爲主,注重修煉者精神的培養;其次以腿法著稱,有很高的觀賞性,可以激起練習者的激情。跆拳道手法和品勢相對簡單,內容單調,不易激起練習者的學習熱情,對初學者來說,很難悟出跆拳道的精神價值。表3數據反映,喜歡跆拳道精神的佔25.4%,喜歡腿法的佔40.2%,喜歡實戰的佔9.3%,喜歡特技表演的佔9.5%,喜歡品勢和手法的佔8.6%。通過對學生喜好的調查,爲高校跆拳道課程內容的選擇提供了依據。

表3 大學生對跆拳道內容的喜好調查

4.甘肅省大學生學習跆拳道後的感受。從表4看出,跆拳道和其他大部分體育課相比運動量偏大,對增強體質確實有較好的作用,運動本身會產生一定的,再加上跆拳道特殊的發聲叫喊,更加有利於人體不良情緒的宣泄,從而使練習者感到心情愉快,通過與別人面對面的格鬥,自信心和意志力也增強了,從而也進一步提高了練習的興趣和自覺性。

表4 大學生上跆拳道課後的感受(多選)

(三)甘肅省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學狀況

1.師資狀況。跆拳道進入甘肅省高校時間較短,在對甘肅省高校跆拳道體育教師的調查中,共發放問卷11份,有效問卷11份。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師本專業教師比例偏小,更多的是武術等專業教師轉項(見表5)。擔任跆拳道教學和曾經擔任跆拳道教學的教師中35歲以下的教師佔總體的63.6%,說明跆拳道教師隊伍比較年輕,與跆拳道運動在高校發展時間比較短有較大關係(見表6)。目前甘肅省高校跆拳道教師專業學位中本科學歷佔絕對多數主流,有54.5%;在具有研究生學歷的5名教師中多數具有的是在職研究生學歷;無一名本專業的博士研究生(見表7)。從教師職稱結構看,副教授以上高級職稱佔27.3%,講師佔到54.5%,助教佔到18.2%。統計結果顯示高級職稱所佔比例較低(見表8)。

表5跆拳道專業與非專業教師人數比(n=11)

表6 跆拳道教師的年齡(n=11)

表7 跆拳道教師的學歷(n=11)

表8 跆拳道教師的職稱(n=11)

2.跆拳道的場地、器材狀況。場地、器材是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筆者對甘肅省開設跆拳道課的5所大學的場地、器材作了調查,得知大部分學校上課所需的器材是由學校準備或學生完全自備,學校無法提供更多的上課場地和器材,上課的場地也很簡單,大部分沒有專業用墊,器材也是幾人共用一個護具或腳靶,說明高校擴招導致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而場地、器材的增加嚴重滯後,使本來就不充裕的場地、器材更加缺乏,所以加強場地、器材建設工作刻不容緩。

(四)甘肅省普通高校跆拳道俱樂部和協會發展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高校都有跆拳道俱樂部和跆拳道協會。跆拳道協會多數能以“推廣跆拳道運動,弘揚跆拳道精神,提高學生體質,豐富學生生活”爲宗旨開展活動,但是也有部分跆拳道協會逐漸轉變爲高年級學員同社會上的教練一起賺取低年級同學金錢的商業活動,導致跆拳道協會偏離了其宗旨。另外,由於跆拳道俱樂部和協會的運作模式不理想,宣傳力度不夠,活動開展較少,還不爲廣大學生所熟知,也是制約跆拳道俱樂部和協會發展的因素之一。

三、結論與建議

(一)加強跆拳道師資隊伍建設。目前,甘肅省許多高校跆拳道師資力量較差,絕大多數是由非跆拳道教師改行,在技術水平和對跆拳道文化內涵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引進和吸收跆拳道專業技術人才的同時。要加強對非專業跆拳道教師的專業培訓,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非專業教師參加跆拳道運動技能、理論知識和裁判知識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專項技能、教學水平和“道”文化修養。

(二)加大高校跆拳道的宣傳力度。對高校跆拳的傳播要採用多元化的手段方式,課堂上進行多方面教學,特別需要重視跆拳道禮儀、道德精神教育,使學生了解跆拳道運動中所蘊含的堅忍、勇敢的意志品質,從而促進學生在跆拳道精神、文化需求層次上的提升。多組織校內,同地區高校間,不同地區高校間的跆拳道交流比賽,增進高校跆拳道的技藝切磋,提高跆拳道運動水平;學生協會、俱樂部應多組織跆拳道的表演,幫助跆拳道在高校內的傳播,讓學生更加形象的瞭解跆拳道,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

(三)切實提高跆拳道的教學質量。要提高跆拳道教師業務能力,改變教學方法和豐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體現趣味性、娛樂性、重視理論的傳授,教學內容要注重多樣性、實用性、觀賞性及動作的表演性,從而激發學生對跆拳道興趣,使之逐步形成長期從事跆拳道鍛鍊的習慣。

(四)規範跆拳道教學場地、器材、美化教學環境。加大對高校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規範教學場地和器材條件能促進跆拳道教學的正規化;對學生的練習有強化作用,從而能提高學生積極性與興奮值。能讓教學訓練的量和質上有實質性的提高,進而促進提升教學的效果。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能更好地進行跆拳道理論、禮儀、道德精神層面上的教學。

(五)加強對跆拳道俱樂部、協會的管理與引導。可以實行“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即課內、課外兩者有機的結合,在教學上體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和諧統一,完成教學任務;課外則以學生爲主體,參與俱樂部和協會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跆拳道的興趣,鞏固教學成果。規範跆拳道俱樂部和協會的運營機制,使高校跆拳道俱樂部和社團走向良性循環之路。

(六)爭取跆拳道項目早日進入甘肅省大學生運動會。甘肅省高校第一屆跆拳道比賽的舉行標誌着甘肅省高校跆拳道運動的開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藉此契機更應早日成立甘肅省高校跆拳道協會。甘肅省高校跆拳道運動要想取得更加快速的發展必須儘早進入大學生運動會。

參考文獻

[1]王軍堂,郭媛,朱少剛。淺析跆拳道對高校學生成長的作用[J]. 新西部,2006(24).

[2]牛久偉。淺析跆拳道的特點和作用[J].科技信息,2007(9).

[3]孫麗。普通高校跆拳道課內容設置的價值取向[J].體育世界 2007(5).

[4]邢震宇。跆拳道―高校體育課程內容的理想選擇[J].浙江體育科 2007(3).

[5]陽劍。普通高校開設跆拳道運動的構想[J].新課程研究,2007 (2)

跆拳道論文 篇三

關鍵詞:技術哲學;跆拳道;訓練理念

自“科學訓練”向體育界開始滲透的時候起,人類運動的極限便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各種戰術以及技術也面臨着一次又一次的革新。運動員正接受着近似於“處方式”的訓練計劃,似乎一旦脫離了科技的訓練支撐,運動員的成績將會一落千丈,而競技水平也將會隨之遜色,其訓練也將會是盲目無效的。然而,隨着運動員的運動極限不斷的被訓練中的科學技術所開發,這種固化的科學技術模式已悄然演化成一種絕對的意識形態,利用科學技術的邏輯將訓練過程與運動員進行新的公式化羅列,將運動員本身所具有的激情與理想、本能與反應都將視爲技術的“持存物”。另一方面在訓練中我們常見的訓練經驗與心得體會,訓練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以及訓練和比賽中的心理波動都將變成可計算的技術參數,如此一來,運動訓練這一以“人”爲主題的活動必然喪失了其“人文”價值,進而導致純粹技術主義的完全滲透。鑑於此,本人從技術哲學角度出發,綜合當下人們對人文的關懷,對當下跆拳道訓練理念進行重新審視。

1運動員訓練中的“技術”與科學的關係

1.1相關概念辨析與訓練中技術的定位

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去審視跆拳道訓練的問題,就必須要分清技術和科學的關係。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將科學定義爲探知社會與未知自然界的研究活動,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認知體系;而我們常說的技術則是在一系列改造和探索活動中採用的所有方法和技能的總和。科學和技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三個方面來區分,首先科學的目的是在探索自然規律,而技術則是直接指向物質利益,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其次,兩者的研究對象也有所偏頗,科學研究針對的是客觀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而技術的研究對象則是以人化的自然以及社會的組織系統等。因此,我們認爲技術與人們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聯繫,更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科學研究的活動範圍較爲寬泛,常常會側重於精神與智力方面的活動,而技術活動則常常有着明確的計劃和實施步驟。基於技術的角度來分析跆拳道運動員的“技術化”訓練,(1)比賽成績的提高是訓練中“技術”運用的基石,具有明顯的功利性;(2)訓練的安排來自教練員的經驗積累和不同運動員的實踐反饋;(3)技術體系的構建體現在步驟嚴密而緊湊的訓練設計和編排。在當下人體科學與自然科學融合進入訓練設計的背景下,技術化伴隨着科學化的融合,在訓練中技術的運用已然走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這種目標性、單一性、控制性強的訓練理念極大的提高了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不斷的挑戰着人類的運動極限。一方面訓練中存在的複雜和模糊的迷霧在技術化訓練中被層層的剝離開來,給教練和運動員更清晰和直觀的觀察到訓練缺陷;另一方面技術絕對化的訓練傾向,使得訓練活動儼然成爲了技術價值體現的附庸,這種極端功利化的訓練現象,也必將會導致技術設計走向一個技術誤區,運動員也將會變成技術試驗的犧牲品。因此,在訓練中轉變訓練理念將成爲一個走出技術訓練困境必不可少的手段。

1.2“技術化”訓練過程的意識價值錯位

無論人們對技術和科學兩個概念進行怎樣嚴謹的學術區分,然而在現實社會的生活中兩者的區別卻伴隨着技術科學化抑或是科學技術化等的發展綁裹的嚴絲合縫難以區分。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兩者都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關係。本格勒提出“在文明的都市中,技術厭倦於作爲生命的僕人,而開始使其本身成爲暴君”。而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技術帶來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同時,技術也推動着科學朝向物質的方向延伸,物質不能豐富科學,然而爲了物質的豐富卻利用着、佔據着科學,科學已然失去了獨立的純在本位。進而有人開始提出反思,美國在19世紀發起“純科學”運動,並期望以此來將科學與技術進行區分,托馬斯•赫胥黎提出“人們稱做應用科學的那種知識不過是純科學對一些特殊類型問題的應用而已”。因此,如果科學與技術繼續糾纏不能區分,那麼科學也將會面臨違反人性發展的尷尬局面。同樣的道理,跆拳道運動員在訓練中不能僅僅依賴技術進行功利化的設計與安排,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技術化的當下,將技術科學運用到運動員的訓練中必將是運動訓練的意識錯位。

2跆拳道訓練中的“技術”本位錯置

2.1技術化訓練後運動員的健康危機

現代跆拳道運動員訓練中的傷病似乎已成爲一種常態,而當下技術運用的目的則是實現運動員能量的最大化。技術思維指導下的技術訓練將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結構進行細化與分解,從而實現競技能力的最大化轉化。然而,正是這種單一和最大化的要求在有效的提高了運動員的訓練效果的同時卻也不斷的加大了訓練負荷的刺激,這種刺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對人體進行着報復。傷病成爲了運動員的常見現象,同時運動員也成爲了一個個不斷進行技術試驗的對象。朱麗華、劉柏等人通過對國家跆拳道奧運集訓運動員進行了運動創傷方面的調查,調查結果令人傷感。一方面是集體和個人的榮譽,另一方面卻又是個人的傷痕累累。調查的對象爲48名現役運動員,其中傷病43人,傷病率達到了驚人的89.6%,而最爲常見的傷病是髕尖損傷、踝關節韌帶損傷以及局部骨折損傷等現象。在調查的運動員當中,帶傷訓練的也佔到了相當的比例,爲61.5%。出現這種情況與訓練的技術化有着必然的聯繫,這種單一的技術結構訓練未必就是訓練的最佳手段,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2.2訓練技術化的人文缺失

訓練中通過技術的解蔽功能,不斷地探尋着人體運動的發展規律,在運動員不斷“物化”的過程中將人與世界統一化、標準化。訓練中也會運用到各種科技手段並通過特定的數學公式、物理定理將運動員的訓練進行模型化。同時,也運用技術的計算功能將繁瑣的訓練過程進行整合,人爲的將訓練管理變成了可定性、定量控制的數學模型,生硬的數字化管理也使得運動員的個人主觀能動性被忽視,連帶的運動員的個性、氣質、意志以及教練員多年的經驗、訓練藝術、個人魅力都將被隔離在訓練系統之外,訓練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跆拳道的人文精神在此時都會變作一連串的數字語言。誠然訓練中的生物生化以及生物力學可以進行數字化,但訓練中的人文與精神卻無法進行數字化歸訓,而後者的變化卻往往會引起前者的質變,普里戈津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闡述的運動員競技能力非確定性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因此,我們必須認可訓練的人文與自然特性,而在訓練過程中運用技術解構訓練迷霧的同時也要遵循訓練的固有的規律。訓練的技術理性與主題“人”的關係的倒置,必將把運動員推向物化的深淵,技術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對主體“人”的現實控制,然而這種技術文明卻將人類依附自然界的神祕力量而存在的文化現象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科技的技術儀器,似乎這纔是“科學訓練”的全部意義。現實背景下,各種科技手段無論是否對運動員造成了傷害,都將會被技術手段所獲取的成績所淹沒,如果這一訓練理念不得以反思,運動訓練所追求的人類文明將走向無意義的危險邊緣。

3跆拳道訓練理念的思考

3.1從技術哲學到人文關懷

哲學的基本目標所在即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理解人存在的本質。而面對訓練中“捆綁困境”,我們應當對技術生存重新認識,對技術理性這一意識形態批判認知,達到人與物的和諧延續。海德格爾將技術看作是人類進行活動和思維的座駕,而當這個“座駕”向人類發出要求和指令的時候人類活動的本質便失衡了。哈貝馬斯認爲採用交往理論來解除人類的技術危機才能把技術知識轉化爲社會生活的實踐意識,即人本主義和技術主義之間體現的一種民主對話的活動。站在人文關懷理念的角度來看跆拳道訓練,必然是要重新建立具有可延續性的運動員發展空間,實現運動員與教練員爲主的人與人、人與技術、人與技術文化之間的和諧發展。對運動訓練技術理念所帶來問題的反思並不是要否定現代技術在運動訓練中的價值,而是要從辯證的角度出發,抑制技術理念所帶來的理性極端,從人文文化的角度將科學與技術合理的分離,構建訓練的“人文生態”,實現訓練活動中人性與技術的和諧共存。

3.2訓練中跆拳道文化的人文述求

在現實的訓練體系中,經驗和技術共同解決“怎麼練”的問題,而跆拳道本身的身體文化和精神文化這一本體在訓練中往往得不到重視,跆拳道獨具一格的外在美與內在修養提升了人們的感性認識,作爲跆拳道文化內涵的跆拳道禮儀規範、傳承方式以及跆拳道的制度層次等承載着跆拳道的歷史沉澱,並在一定程度上啓迪着人們的心靈。然而功利主義思想下的技術訓練思維卻一味地追求着運動成績本身,忽視了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價值本位,這不能不說是現代訓練體系的人文缺失。跆拳道的內在文化述求也正是人們從物質主義的世界中通過訓練活動所達到的一種心靈的超脫,讓跆拳道訓練者在自我的精神世界裏有所寄託,而不是一味的在現代技術理念的訓練中消耗着身體的青春,實現着競技技術的最大化發展,從而體現運動員的人本價值,擺脫運動員的物化控制。因此,在進行有效訓練的同時將跆拳道的文化滲透其中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4結束語

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價值和運動員的人文關懷在現代科技全方位的滲透下面臨着被顛覆的危機,無論是技術本身在運動訓練中的直接應用還是其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間接參與都將成爲訓練技術化的標誌,但絕對的技術化參與必將讓運動訓練走向“人性”機械化的不歸途。人本述求是人與物、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定位,訓練技術與訓練藝術價值在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內涵上的有機統一纔是跆拳道訓練的真實目的,這也是科學訓練思想的人文呼喚。

作者:駱甜甜 單位:四川省運動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昌曙,遠德玉.也談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兼與張華夏、張志林教授商談[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7(7):39~43.

[2]陳凡,陳玉林.技術概念與技術文化的建構[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8,25(3):39~45.

[3]王能東.技術生存論——趨向綠色技術生存的哲學思考[J].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5.

[4]盧元鎮,馬廉禎.曼富萊德•艾瓦德沉浮錄——東德體育教訓之二[J].體育文化導刊,2005,(7):56~58.

[5]錢兆華.從科學的構成看科學與經驗的關係——也談“李約瑟難題”[J].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7~31.

[6]喬瑞金,牟煥森,管曉剛.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7]袁勤,範國樑,李平。我國現代運動的主要特徵[J].山東體育科技,2001(2).

[8]劉衛軍編著。跆拳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