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現當代文學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現當代文學論文精品多篇

現當代文學論文 篇一

《白鹿原》的悲劇美學意義

【摘 要】《白鹿原》作爲一部描繪“民族祕史”的長篇小說,通過寫具體的人物命運在歷史大河中的沉浮,生動地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內在的隱祕的邏輯性,具有悲劇美學意義。

【關鍵詞】陳忠實;《白鹿原》;悲劇性

陳忠實在《白鹿原》的一開始就引用巴爾扎克的話:“小說被認爲是一個民族的祕史[1] ”。

在中國鄉村這塊既保存精華又藏污納垢的深厚土壤上,作爲“一直負載着這個民族精神和心理上最輝煌和最痛苦的記憶 [2] ”,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與觀念。

近一個世紀以來,社會風起雲涌,關中這塊土地上發生了諸多大事,陳忠實以40萬字的宏大敘事爲我們呈現了近現代轉型期的中國“民族祕史”的一隅,演繹了傳統文明遭遇現代文明時所導致了一系列的悲劇。

然而,正如陳忠實所說:“所有悲劇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這個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復壯過程中的必然 [2] ”。

《白鹿原》在整體上具有極強的社會文化悲劇色彩。

它所反映的20 世紀上半葉, 正是中國歷史處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時期。

在《白鹿原》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靜與動,穩與亂,空間與時間這些截然對立的因素被渾然地扭結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3] ”。

清末明初之前,古老的白鹿原佇立在關中大地上,幾千年如一日,傳宗接代,生死輪迴。

然而,時代的颶風掃過白鹿原的上空,震動了這個古原的內部結構,原始生活的秩序被打亂,安穩的日子沒有了,小農經濟所固守的封閉性和被壓抑的強大破壞性, 在名利面前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殘酷性,戰禍不已,瘟疫橫行,生靈塗炭,各種政治力量此消彼長,恩怨難了,整個白鹿原成了一個鏊子。

傳統儒家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的相互激盪中岌岌可危,矛盾橫生。

人們難以再獲得以往精神信仰的自足,精神世界發生嚴重裂變,固有的文化心理結構被轉變,被顛覆,失去了平衡性,而新的心理文化結構尚未被建立,人們普遍陷入價值觀喪失指揮效益的迷茫中。

我們基本可以認定,《白鹿原》具有極強的尋根意味與悲劇色彩,尋找的恰恰是以儒家文化爲代表的中國文化規範中所隱藏的生命活力及深埋在儒家文化厚實土壤中的劣根性。

《白鹿原》在整體文化上的悲劇性體現在:作者一方面有意迴歸儒家文化,認同儒家文化所塑造的白嘉軒式的理想人格,譬如白嘉軒一生做事爲人光明磊落,恪守耕讀傳家古訓,仁義爲本;另一方面又看出儒家文化在本質上的虛僞性和殘酷性,尤其是對中國婦女的身心殘害,譬如人格神白嘉軒拒絕黑娃媳婦進祠堂,維護階級等級制度(懲罰小娥狗蛋卻忽視罪魁禍首鹿子霖)等。

這種封建傳統文化所造成的歷史無意識殺人羣體對人的慾望尤其是作爲人的女性的慾望的扼殺的本質與魯迅所揭示的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主要指女性被吃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共同爲消解女性異化,反對男權中心文化做出了貢獻。

在具體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白鹿原》根植於現實與歷史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了人性的複雜多變,揭示了人物命運悲劇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白嘉軒作爲中華文化正統人格的代表,突現在作品中,意義重大。

這個人物,可以說,“他本身就是一部濃縮了的民族精神進化史[2] ”。

“他的身上,凝聚着傳統文化的負荷,他在村社的民間性活動,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宗法農民文化的全部要義[2] ”。

他的 “挺得太直太硬[1] ”的腰桿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很深的象徵意義。

他具有極強大的人格和心理素質,精明,堅韌,豪狠,寬容,恪守戒律,一絲不苟,對待長工宅心仁厚,對待黑娃寬容有度,對待小娥心狠手辣。

“他的頑強的`存在本身,即無可置疑的證明,封建社會得以維繫兩千多年的祕密就在於有他這樣的棟樑和支柱們支持着不絕如縷[2] ”,白嘉軒的悲劇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悲劇。

固然他的思想是保守、倒退的,但他的人格是充滿沉鬱的美感的,具有充分的精神價值,正是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卻要被這時代所革除,從而顯示出濃厚的悲劇性。

“黑娃”在該著作中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和衝動力,天然的階級性和反抗意識。

可以說前期的黑娃可親可愛可敬可憐,爲了婚姻自由違反家族父命,爲了朋友拔刀相助,後期的黑娃迴歸傳統,娶了知書達理的秀才女兒過着清心寡慾的日子,懺悔自己前半身的誤入歧途,重新跪回白家祠堂,但最終卻爲鑽入革命陣營的投機分子所害。

究其迴歸傳統之原因,當然有黑娃革命失敗後心灰意冷,信念倒塌的緣故,更多的估計還在於其階級立場的模糊性和妥協性,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這一人物形象的悲劇性集中表現在:儒教傳統對其叛逆性格的消解以及混入革命隊伍中的醜惡勢力對其生命的毀滅。

這不只是人格命運的悲劇,更是文化的悲劇。

白孝文這個徘徊於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逆子,較之黑娃,二人思想發展均有大轉變,但令人值得玩味的是黑娃是從現代文明迴歸傳統文明,而白孝文卻是盡數遺棄傳統文明,加入現代文化的負面潮流中。

白嘉軒素來把家族家庭教育視爲頭等大事,爲了培養族長接班人,言傳身教,深夜講解“耕讀傳家”匾額,責令兒子入山背糧,孝文在父親的耳提面命下,終於從精神到行動都堪稱新一代接班人了。

然而人性是最複雜的東西,內心深處的惡的一面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打開便無法無天。

田小娥的誘惑使得這個才德兼備的理想接班人滑入了墮落的深淵。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教育的脆弱及對人性過度壓抑的一面。

白孝文的悲劇是觸目驚心的,傳統文化在其身上徹底失落了。

陳忠實先生在《白鹿原》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由於堅持從民族文化性格入手,注重對文化心理結構的剖析,故而真實、深刻,尤其是關於傳統與現代的文明衝突的揭示,對於刻畫民族靈魂的裂變是至關重要的。

悲劇理論認爲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爭本性。

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慾望,往往表現爲因對現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並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

在這個古原上,民族主體們在遭遇到苦難與毀滅時,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超乎尋常的對命運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

天災人禍,飢餓瘟疫阻止不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宗族制度與宗法文化的頑固冷酷扼殺不了民族主體們的羞恥心和是非感;即使命運陷他們與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們也敢於拼死抗爭,九死不悔。

古原折磨、煎熬着它的“存在者”, 甚至不惜死亡的威脅,小娥、仙草、孝文媳婦、鹿三、白靈、鹿兆海和黑娃等均在這片原上曇花一現,歸於滅亡。

這些滅亡,觸目驚心,它通過“無”讓人看到“有”的價值,那就是不滅的求生慾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後迸發及自我保護能量的最大發揮。

《白鹿原》展示了歷史主人公們在災難與命運的打擊面前永恆的抗爭意識,傳達出一個民族在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脅,反抗命運的挑戰,反抗傳統文化對人性的極端冷漠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等方面的厚重的悲劇意識與民族精神。

結 語

作家在《白鹿原》中所堅持的文化立場和價值觀念是矛盾的,但在終極意義上,它還是對人類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起有救助作用的。

可以說,“《白鹿原》是一個整體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飽滿豐富的世界,更是一個關照我們民族靈魂的世界[2] ”。

陳忠實的《白鹿原》,其悲劇美學意義可謂深邃而難以言盡,極大地豐富了當代文學的美學風格。

【參考文獻】

[1]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雷達。廢墟上的精魂[A].陳忠實資料研究[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3]陳忠實。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職高專現當代文學論文 篇二

2.1精選教學內容

高職高專院校擴招以前,現當代文學教學的課時時間較多,但是隨着進入21世紀,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漸的增多,高職高專院校對現當代文學的課時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課時大約縮減了一半。爲此在有限的課時之內,教師就應該精選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調整教學內容最主要的就是處理好文學史與作品選之間的關係。針對當代的大學教育多樣化的特點,應該有選擇的進行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比如高職高專院校可以根據高校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可以是以基礎性的以史帶論,代表性的作家導讀爲主;研究性的強調學術性與史實的結合。進入21世紀,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發生了轉變,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爲此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應該以作品爲基礎,側重於文本的閱讀。通過精選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導學生閱讀,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分析鑑賞能力和寫作的基本技能,爲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2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

現代的教育理論中注重培養學生不斷學習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自身可持續性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但是傳統的現當代文學教學中依然是以教師的講授爲主,學生處於很被動的局面。學生對教師有很強的依賴性,缺少主動閱讀作品的動力和勤于思考、質疑以及創新的習慣和能力。但是並不能因爲這樣就完全的摒棄掉傳統的講授法,因爲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爲此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採用教師講授和學生查閱資料和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先講史學部分,然後爲學生設定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最後再進入討論環節。教師在整個的環節中起着引導的作用,加上調動了學生動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3重視文本閱讀的教學

當前很大的一批學生很少閱讀文本,不閱讀已經成爲制約現當代文學健康發展的重要障礙。爲此針對學生不閱讀的情況,教師可以爲學生提供一些閱讀作品的方法。可以精讀也可以泛讀,具體的步驟分爲下面三個:第一是直觀文本,能夠對作品的整體蘊含的情感有一個大至瞭解;第二是觀看影像資料,在直觀文本的基礎之上輔以影像資料,能夠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有更爲深刻的理解;第三是查看相關的文獻或者是教材,能夠讓學生對作品有更爲全面的瞭解和理解。

2.4營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

學生的成長是離不開文化背景的,這種文化背景投射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其實就是一種價值取向。進入21世紀,現當代文學發展受到商品大潮的衝擊,作品逐漸的功利化。而作爲培養人才的高校,爲了避免使學生受到不良的風氣和錯誤觀點的影響,應該構建一種能夠體現人文關懷、尊重科學和追求自由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內的。廣大學生能夠接受這種文化的薰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爲此教師在開始第一堂課時就應該將該門課程的性質和正確的學習方法闡明,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重拾對現當代文學的興趣和信心。

2.5改革課程評價體系

針對傳統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以期末考試爲主,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缺陷,新時期對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評價方式側重於將基礎性知識和培養髮展能力相結合。在評價方式中閉卷考試依然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情況。但是考試的成績只佔到學生整體評價的一…本站 …部分,將學生的課堂發言和討論以及寫作等也納入到課程的考覈中。另外教師對學生的上課筆記要進行定期的檢查和點評,落實到年終的考覈項目中。以上這些考覈方式的融入,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的興趣,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方式相比較於單一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加全面和客觀的考察學生的能力。

3總結

通過上文對我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現狀以及優化策略的分析和研究,說明我國對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改革依然處於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精選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重視文本閱讀的教學,營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以及探索新的課程評價體系等,這些教學改革措施對於增強學生的文學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雖然改革中依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之處,但是相信通過更多的努力和實踐,最終我國的現當代文學教學的質量和學術研究等都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現當代文學論文 篇三

淺析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模式創新

一、創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程體系

我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是一個十分漫長而經典的過程,最終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如果單純從大學高等教育這一方面來看,課程體系的建設就是一項歷史性、經典化的活動,

並且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將直接影響到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發展的步伐,但是如果從創新課程體系角度來講,就遠遠超過了教學層面和理論研究層面,

而應該是一種經典文化的傳播行爲和文學史研究行爲,明確這一點是創新課程體系的基礎和前提,也正是因爲它的嚴肅性,更加明確了在中國現當代文化教學過程中,

創新課程體系、建設全面的、系統的課程結構應該十分慎重和嚴謹,需要站在更高的視點看到更遠的視野,特別是在教學內容的取捨方面,需要教學者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篩選,

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實踐更加質化、經典化。

而創新現當代文學課程體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隨着時間的流逝,中國現當代文學跨越的時間越長,新增的文學信息內容就越多,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學負擔,

需要講授的內容越來越多,然而上課的時間卻越來越短,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要求教學者不得不在教學中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儘量做到讓學生自主探究、總結簡單、淺層的文學知識,

對深奧的理論概念,由教師講解或分析,這樣一來就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教學壓力,解決了教學時長不夠用的難題。

第二步就是要科學整頓現當代教學課程體系,簡單來說,對課程體系的創新是從整體上把握教學方向,爲後期的教學提供指導,這要求教學者要從傳統的理論基礎教學過渡到多層次穿插教學,

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需要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習,這樣一來“術業有專攻”,將現當代文學的精華進行廣泛的傳播,使更多的學生從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獲得理論知識和人生經驗。

二、不斷改革創新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模式

創新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對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設置的創新等等,針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的特點來看,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打破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之間的界限

根據傳統的教學觀念來看,通常將1917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看作是中國的現代文學,將1949年之後的文學發展看作是當代文學,這樣的劃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衆多學者的質疑,因此,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樣明確的分界將會被打破,逐漸提高文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將文學的歷史特徵發揮到極致。

(二)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經典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求全貪大,並無法做到精細,而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經典的作家和經典的作品作爲教學賞析的重點,加大對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學生學會中華文學的精髓,

並從這些名家名作中總結人生哲理,提高文學素養,培養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並不是單純的對經典文化進行合法辯護,而應該是對經典文化進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闡釋。

進而要做到對教學內容的大膽淘汰,對一些不適合時代發展的作品和作家進行刪除,更好的突出經典作品和文學精華,另外還要對教材之外的文學信息進行補充和增加,對特定的文學經典進行全新定位。

(三)實施分級上課,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分級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學校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課程,將此項制度落實到實處。

三、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學體系的創新離不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傳統教學理念的改變是進行創新的第一步,隨着時代的發展,教學更加側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培養出具有高素養的專業人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膽的嘗試講座法、問題討論法甚至課題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創新過程中,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一)重視對學生分析能力和文學理解能力的培養

中文系的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爲提高學生文學閱讀能力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爲學生提供一些必讀書目,一方面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另一方面使學生完成一定的閱讀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對作品的敏感度。

(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教師努力實現教學多樣化的本質目的是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是提高教學效率和課堂質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教師可以採用任務式教學法,通過提前佈置作業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在進行“尋根文學”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家或作品,對其創作的背景進行分析,進一步總結出尋根文學產生的背景及發展的過程。

(三)重視創新思維,重視知識的系統性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傳遞內容已經不單純的是理論知識,而是學習者自身建構的產物,爲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採用話題教學法,簡單來說就是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話題的選擇就是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或者教學重難點,教師進行提問,學生進行總結回答。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各大高校中文系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各大高校對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完善教學體系是未來當代文學課程建設的關鍵,也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是提高當代文學教學質量、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

中國現當代文學在真實的教學活動中,其實可以根據時間的劃分,簡單的分爲兩大部分,一是現代文學,二是當代文學;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各大高校的現當代教學水平,

加快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就必須要全方位、立體化的建設課程體系,創新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對現當代教材有基本瞭解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現當代文學論文選題 篇四

1.阿Q“精神勝利法”的心理學分析

2.《阿Q正傳》中的醜陋人性

3.《傷逝》和《寒夜》愛情悲劇比較研究

4.魯迅《狂人日記》與果戈理的同名小說比較論

5.《狂人日記》的解構主義特徵

6.《狂人日記》的反諷敘事

7.在過去、現在、將來之間穿越——魯迅《狂人日記》的敘述學解讀

8.社會學場域中的悲劇之痛——魯迅《祝福》之還原性解讀

9.論魯迅小說的敘事倫理

10.魯迅小說中女性人物的主體意識

11.魯迅小說創作中的瘋癲意象透視

12.魯迅小說中人物“死亡”現象初探

13.魯迅小說中的看客形象分析

14.論魯迅《野草》的原罪意識

15.郁達夫作品中的懺悔意識

16.沉淪與救贖——論郁達夫小說中的情慾描寫

17.頹廢——郁達夫悲劇小說的美學形態

18.冰心與廬隱之比較

19.論許地山小說的宗教色彩

20.論《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結”

21.論曹禺早期劇作中的基督教意識

22.《雷雨》的神祕命運色彩探微

23.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曹禺的影響

24.家的夢魘——曹禺戲劇創作的心理分析

25.曹禺前期戲劇中的人性剖析

26.曹禺筆下的女性形象比較研究(如繁漪、陳白露、花金子、愫方等)

27.蘩漪悲劇成因的心理探析

28.試論曹禺劇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29.論《駱駝祥子》中的戲仿敘事

30.高覺新和汪文宣比較論

31.論沈從文小說中的鄉村少女形象

32.色彩、意象與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性

33.朦朧詩與新生代詩比較論

34.汪曾祺小說創作中的宗教情懷

35.從《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識

36.汪曾祺小說文體的獨創性

37.試論汪曾祺的傳統性

38.論張賢亮小說的女性情結

39.餘秋雨散文的文化“尋根”情結

40.千古文人俠客夢——論金庸小說中的俠與義

41.論池莉市民小說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42.阿城《棋王》的敘述學分析

43.論阿城小說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44.莫言小說運用色彩詞的特點

45.“酷刑”與審美——論莫言《檀香刑》的美學風格

46.論殘雪小說的窺視心理描寫

47.兩種病態人格的心理透視──論張愛玲與殘雪筆下的母親形象

48.餘華小說中死亡意象分析

49.餘華創作中的苦難意識

50.《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

51.論王安憶小說敘事策略

現當代論文選題 篇五

1、魯迅的民間文藝觀

2、民俗文化傳統對魯迅的'影響

3、魯迅關於民間文藝的思想與實踐

4、魯迅作品中的方言與俚語

5、《故事新編》中的故事

6、人有鬼氣,鬼有人情——論魯迅筆下的“鬼”

7、魯迅與民間宗教

8、民間傳說在魯迅作品中的運用

9、魯迅作品中的神話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寫

11、魯迅看社戲及其他

12、《二十四孝圖》中“孝”

13、《故鄉》中的風俗畫

14、《野草》“夢”解

15、魯迅談“民間陋習”

16、魯迅論風俗習慣的改革

17、魯迅的民俗文化情結

18、魯迅與地方戲曲

19、魯迅論中國現代鄉土文學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1、《雪》的鄉土風俗畫

22、魯迅與中醫

23、魯迅小說對民間文學的借鑑與創新

24、朱自清記人散文研究

25、對五四新文學啓蒙主義精神的探討

26、對宋劍華《質疑五四》的質疑

27、五四文學革命的功過與成敗

28、魯迅後期著作及書信日記中搜購圖書考

29、魯迅後期雜文之得失論

30、中國現代文學中改革國民性主題

31、茅盾小說中性愛描寫研究

32、“再批判”的批判

33、革命樣板戲批判

34、從“黃金”到“黑鐵”——論王小波的創作道路

35、試論三十年代的女性寫作

36、沈從文小說創作中的民間立場

37、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苗族風情

38、從《丈夫》看沈從文對湘西民間敘事的改寫

39、論現代小品文的創作特點——以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小品創作爲例

40、現代散文文體認知

41、現代散文類型初探

42、蕭紅創作中的生命意識

43、現代文學創作中的知識分子類型探析

44、試論老舍創作中的平民視覺

45.女性視角下的男英雄?解讀《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現當代文學方面的論文 篇六

淺析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封面的圖像藝術

在今天,圖像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甚至有人宣稱我們的世界就是個圖像世界,海德格爾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預示着世界圖像時代的來臨,“世界圖像並非意指一幅關於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爲圖像了。

”所以,把今天的時代稱爲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並不爲過。

自然,我們的文學也難逃圖像的侵襲。

因此,不少的文學理論研究者談“圖”色變,認爲文學正在被大規模地圖像化,而原本屬於文學的領域正逐漸被圖像蠶食鯨吞。

有些悲觀的學者甚至拋出了“文學消亡”的論調,並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附和。

這裏,顯然是把圖像作爲文學的發展的消極因素來看待的,把圖像看作是文學的對立面。

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面,圖像文化的出現對於文學自身來說,不僅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我們可以利用圖像文化的出現來更好的促進文學的發展。

法國文論家熱奈特曾提出“副文本”的概念,用以指稱封面、插圖、標題、副標題、序、跋等“正文本”之外的文字內容和圖像內容,將這些“附屬物”正式納入文學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