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現代文學論文的【精品多篇】

現代文學論文的【精品多篇】

現代文學論文範文一:現代文學復仇神話重寫意義 篇一

摘要:復仇是重要的文學原型,但是受傳統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復仇文學在中國文學中並不發達。

近代以來,在外族入侵、民族救亡的文化語境中,復仇的文學情緒再次被激發起來。

作爲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礎,神話復仇意味着文化復仇,更有助於激起民族成員的內在復仇情緒。

魯迅以基督耶穌之死和黑衣人、眉間尺、王的同歸於盡來表達對陰冷人性、黑暗社會的拯救。

夸父追逐太陽向權威者宣誓的果敢和參孫報復非利士人的復仇行爲,都表達了被欺凌的弱者不甘示弱的反抗情緒。

在民族救亡的高漲情緒中,復仇神話的重寫承擔了作家自我、環境、時代和文學傳統的共同責任。

關鍵詞:現代文學;復仇;神話

在遠古先民的世界裏,有仇不報是難以容忍的恥辱和失職,憤怒和痛苦的折磨似乎只有通過酣暢淋漓而又血腥殘忍的復仇才能得到解脫。

因此復仇作爲人類早期記憶的一部分,是在遠古先民爭取生存過程中不得已的選擇,大到部落的淪陷,小到家庭的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都通過復仇的方式加以回擊。

復仇作爲原型也是文學的永恆母體之一,它是傳奇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持久的亮點。

但是,中國本土文化追求圓融、悟性,排斥情緒憤激、敵對鮮明的復仇,因此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創作中,復仇不是傳統中國文學的主要看點。

但是自近代以來,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民族主義情緒的復甦、中國文化現代性的追求、對個性自我和國民性的批判的啓蒙要求,加之西方復仇文學的影響,尤其是九一八和七七事變之後,中國文學也掀起了復仇的一角。

衆所周知,魯迅的作品中就瀰漫着一種復仇的情緒,有研究者發現東北作家羣的抗戰作品中也表現出復仇精神,其實復仇情緒在抗戰文學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現代文學以神話題材表現民族復仇目的,使復仇具有了深層的文化意義,從而激起受壓迫的人民的原始反抗激情,使復仇具有了合情合理的文化心理基礎。

佛克馬說:“所謂重寫並不是什麼新時尚。

它與一種技巧有關,這就是複述與變更。

它複述早期的某個傳統典型或者主題(或故事),那都是以前的作家們處理過的題材,只不過其中也暗含着某些變化的因素———比如刪削,添加,變更———這是使得新文本之爲獨立的創作,並區別於‘前文本’(pretext)或潛文本(hypotext)的保證。

”[1]由此,我們看到重寫的前文本多是讀者熟知的神話或歷史故事,同時,他指出重寫比前文本的複雜之處在於重寫必須在主題上有所創造,因此重寫應該是對主題的改變。

現代文學對復仇神話的重寫就是承繼文學傳統前提下的時代反應。

一、先知式的文化復仇

1924年12月29日《語絲》週刊第七期同時刊發了魯迅的《復仇》和《復仇》(其二),關於《復仇》一般都認同是對看客心裏的批判和嘲諷。

一對裸身男女執劍立於廣漠的曠野上,四面趕來的如密密麻麻的槐蠶般的看客們伸長脖子要鑑賞他們將“擁抱或殺戮”的風景,永久的站立而無行動的表演,終於使看客們無聊而走散,從而使復仇者“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復仇》(其二)是繼《復仇》的“極致的大歡喜”後更具體的酣暢淋漓的復仇抒發。

這篇短文的復仇重點主要表現耶穌被釘殺的痛苦過程:丁丁地響,釘尖從掌心穿透,他們要釘殺他們的神之子了,可憫的人們呵,使他痛得柔和。

丁丁地響,釘尖從腳背穿透,釘碎了一塊骨,痛楚也透到心髓中,然而他們自己釘殺着他們的神之子了,可詛咒的人們呵,這使他痛得舒服。

十字架豎起來了;他懸在虛空中。

疼痛從掌心、腳背開始蔓延,直到心髓,痛楚從肉到骨再到心,疼痛成爲身體最真實的感覺,疼痛使他清醒,疼痛使他在場,當疼痛達到極點時,便是靈魂之痛了。

疼痛中,他看到豎起來的十字架“懸在虛空中”,在這則對宗教神話的重寫中,魯迅讓讀者深切地領悟到上帝對神之子耶穌的離棄,人類因釘殺“神之子”———一個先知而陷入精神的虛空。

但我們知道耶穌之死是自我毀滅與對麻木無痛感的同胞的拯救。

魯迅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頑疾,人性的麻木和人性之惡都通過耶穌被釘殺的情節暴露。

在《兩地書》中他也說過自己懷着幾分惡意站在對手面前,“爲敵人活着”,他要在對手的不痛快、不舒服、不圓滿中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

但是在經歷了鮮血淋漓的疼痛後,他不得不獨自直面殘酷、直面虛空,他要獨自與一個爛熟的古老文化傳統對抗,這是一個現代文化精英與古老歷史的對抗。

復仇的蠱惑,催促他更直接地創作了神話復仇小說《鑄劍》。

早在《雜憶》中他就寫到“不知道我的性質特別壞,還是脫不出往昔的環境的影響之故,我總覺得復仇是不足爲奇的,雖然也並不想誣無抵抗主義者爲無人格。

但有時也想:報復,誰來裁判,怎能公平呢?便又立刻自答:自己裁判,自己執行;既沒有上帝來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償頭,也不妨以頭償目。

”[2]比之自我損傷,這是更積極的復仇。

於是,在《鑄劍》中出現了悲壯的與仇敵同歸於盡的復仇場面。

黑衣人是一個比眉間尺更具有復仇理性的復仇者,他以一副“嚴冷”的形象出現:一團漆黑的黑衣,“聲音好像鴟鴞”,兩粒磷火似的眼睛。

眉間尺在感激他的同情時,黑衣人冷靜地回答:“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

我的心裏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

”“你還不知道麼,我怎麼地善於報仇”,待到眉間尺的頭顱落地,冷冷地尖利地笑着,對着那熱的嘴脣吻了兩次,揚長而去。

彷彿他就是爲復仇而生,他就是復仇的化身。

復仇情節的高潮是眉間尺的頭與王的頭在水中酣戰,二十個回合後,眉間尺只有招架之功,黑衣人也伸頸頭落,三頭在沸鼎中撕咬搏鬥,直到王的頭已徹底斷氣,於是眉間尺和黑衣人四目相視,微微一笑合上眼睛了。

《鑄劍》主要以《列異傳》和《搜神記》爲前文本,在《列異傳》中,干將用三年時間鑄成天下聞名的雌雄兩劍,將雌劍獻給楚王,雄劍自己收藏,謂其妻曰:“吾藏劍在南山之陰,北山之陽;鬆生石上,劍在其中矣。

君若覺,殺我;爾生男,以告之。

”果然楚王殺了干將。

有一天“楚王夢一人,眉廣三寸,辭欲報仇。

購求甚急,乃逃朱興山中。

遇客,欲爲之報;乃刎首,將以奉楚王。

客令鑊煮之,頭三日三夜跳不爛。

王往觀之,客以雄劍倚擬王,王頭墮鑊中;客又自刎。

三頭悉爛,不可分別,分葬之,名三王冢。

”[3]簡單的一段傳說,經過魯迅的鋪排渲染,“客”的形象異常突出,他不再有對這個世界的情感依賴,“仗義,同情,……我的心裏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

我只不過要給你報仇”,正因爲擺脫了個人情感的束縛,黑衣人的復仇不再是簡單的替眉間尺復仇,而是指向了幽深的人性和社會的黑暗,人性的麻木、遲鈍和社會的黑暗造就了更嚴酷的冷漠和陰暗,因此黑衣人的復仇是向陰冷的人性和整個社會的復仇,他表達的是自我解剖式文化的復仇。

二、孤膽英雄的血淚復仇

隨着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國內政治局面的動盪,國民黨統治的嚴酷,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也日益高漲,於是藉助神話傳說表達反抗和復仇情緒的政治傾向也更加鮮明。

汪玉岑的長篇敘事詩《夸父》表達了與強敵對抗到底的決心。

全詩共分九部分,自第一部分開始夸父不再是那個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逐日英雄,而是一個受高高在上的太陽欺負的小人物,“自從老天爺把我送出了孃胎後,

現代文學論文參考 篇二

淺談浪漫主義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

摘 要:現代浪漫主義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領域的產物。本文主要從理論和創作上論述了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發生發展的軌跡,並對魯迅、郭沫若等人在創作實踐等方面所受的影響做了具體揭示。

關鍵詞: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理論模式;原因

從美學範疇看,中國的浪漫主義是古已有之的,莊子、屈原、李白,一脈相承,創造了偉大的不朽的浪漫主義詩篇,“五四”浪漫主義文學,從精神實質說,無疑是這種深厚的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然而,在文學史上作爲文學思潮看,中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卻來自西方,受西方浪漫主義的影響。現代浪漫主義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領域的產物,它在本質上崇尚文學上的自由主義,主張理想主義,希翼擺脫和否定現實;在創作上重視主觀而輕視客觀,高揚天才而貶抑理智;在藝術上大量使用誇張、比喻、想象和聯想等變現手法

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萌芽於20世紀初,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思潮深受西方的影響,並且有一個與西方相似的文化背景,這就是本世紀初發端的思想啓蒙運動。以梁啓超爲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變法維新失敗後,開始在思想領域進行啓蒙宣傳,在世紀初出國的留學生羣體中,出現了比改良派更爲激進的傾向。中國現代浪漫主義就在這一背景中萌芽,並在隨後更爲深刻和波瀾壯闊的“五四”啓蒙運動中迅猛崛起,發展成蔚爲壯觀的大潮。

“五四”是中國史無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時期,也是浪漫主義文學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洶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飆突進之勢與現實主義文學並駕齊驅,風靡全國的時代。我們知道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紅火的開始是在1921年創造社成立之時,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穆木天等人是旗手,他們高揚浪漫主義旗幟,強調主觀抒情,主張“爲藝術而藝術”,追求文學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學浪漫主義的誕生,從此現代意義上的浪漫主義文學正式登臺。不僅是創造社爲首舉起了鮮明的浪漫主義文學大旗,並且浪漫主義色彩成爲了當時文學的普遍特徵。正如鄭伯奇所說:“在五四運動以後浪漫主義風潮的確有點風靡全國青年的形勢,狂風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號,當時簇生的文學社團多少都帶有這種傾向”[1]。魯迅那冷峻的小說與散文中同樣也洋溢着高昂的理想與瑰奇的情思。魯迅的文學活動中也顯示了強烈的個性主義精神。“《摩羅詩力說》不僅介紹西方浪漫主義作家作品,還展露了魯迅的浪漫主義理想”[2]。他的散文集《野草》在寫作方法上就體現出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可以說,從表象上看,魯迅是現實主義的,但其骨子裏也滲透着浪漫主義。文學研究會的冰心、王統照、許地山等也曾由探討人生而進入“愛”與“美”的浪漫主義探索。其他如淺草、沉鍾、湖畔等社團也和着創造社的旋律進行着風格各異的浪漫主義創作。崇尚主觀張揚個性,熱烈地呼喚個性解放打破封建專制和禮教對人的一切束縛和禁錮是五四浪漫大潮的最強音。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這個時期詩歌創作。《女神》在1921年8月出版,是新詩史上的一座豐碑,是開一代浪漫詩風的代表詩作。總得來說,這部詩集最強烈的表現了反抗一切,否定一切,破壞一切的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同時也歌頌了五四創造、創新、開拓的時代精神。那極度的自我擴張以“天狗”爲象徵的形象,其境界之雄偉,精神之強悍可謂千古之絕唱。這部詩集中如《天狗》、《鳳凰涅槃》、、《爐中煤》等膾炙人口的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叛逆和破壞的精神,對理想、光明的熱烈追求,塑造的開闢鴻荒的自我形象,神奇的想象,嫉妒的誇張和宏大的意境,語言的直白和形式的自由,無不體現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特色。當然在一個被壓迫民族的國家,個性解放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是與民族解放、社會解放的呼喚結合在一起的。烈火中新生的不僅是個人的自我,也是國家和民族。20年代初《沉淪》、《女神》的相繼出版,“創造”系列刊物的出版標誌着這場有理論、有創作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達到了高潮。

然而,只要是研究浪漫主義作品,就必須對浪漫主義理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浪漫主義的文學理論是豐富而多義的,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他的《西方美學史》中曾對浪漫主義作了極權威的概括,他認爲,作爲流派運動的浪漫主義具有下列三種特徵:“第一,主觀性;第二,回到中世紀;第三,回到自然。”[3]無疑,朱光潛先生對西方浪漫主義的歸納和分析是準確獨到的,也是具有指導意義和權威性的。但是,也應看到他關於浪漫主義原則的界說主要是針對西方文學中的浪漫主義思潮而言的,他闡釋的浪漫主義美學觀其背景是西方文學和西方文化。但是如果完全以這套理論作爲審視中國現代浪漫主義的尺碼就不一定妥當。

在承認中國文學受西方浪漫主義影響的前提下,也需要結合中國文化傳統和作家寫作的情態來進行價

值判斷,客觀分析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綜觀20實際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表徵,結合中國作家筆下的浪漫主義作品,把浪漫主義作爲創作方法來看,它還是有規則可言的,主要可以從一下角度去把握:首先,主觀性抒情:浪漫主義者主張表現自己的主觀體驗,抒發內心情懷,這一特徵在五四作家中表現突出,如創造社作家郁達夫、郭沫若,新月社詩人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可以說,現代文學30年事浪漫主義文學的真正自覺的時代。其次,個性化色彩:浪漫主義的原初意義是以人爲本,張揚人的價值和意義,即個性主義。受此影響,五四時期創造社、新月社、湖畔詩社的作家和詩人在爲人和爲文上都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第三,迴歸自然的原則:回顧現代作假的創作,這一特徵十分突出,郭沫若《女神》中的《慾海》、《光海》、《太陽禮讚》,郁達夫的小說《沉淪》、《遲桂花》,廢名的小說《桃園》、《竹林故事》等。這三個方面即是我們考察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理論模式。

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到“五四”達到高潮。但是,由於社會革命的興起,不久這場運動就走入了低谷由呼號、吶喊變爲低沉的歌吟。之後,也沒有這種浪漫主義大潮的再度興起。自此“五四”浪漫主義思潮發生分化,但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並沒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兩條途徑發展,一是由“五四”浪漫主義蛻化出30年代的田園牧歌型的浪漫主義,如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再到40年代浪漫主義,一度迴歸文壇中心,新時期則再次復興,不久它就整體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現代主義潮流中了;二是與政治結緣,由“革命浪漫主義”蛻變爲““””時期的僞浪漫主義。

綜觀整個中國的現代史和文學史,不難看出,造成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特殊命運的原因在於:個性主義思潮並非受到人爲的抑制,而是本身在中國基礎薄弱;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經常成爲時代最迫切的問題;中國文化中重理性、重實用傳統的制約以及浪漫主義文學自身發展中的弱點等。

真正的浪漫主義傑作是作家的主體精神高揚的產物。他們獨立不羈的人格,源自生命內在的情感爆發天馬行空式的想象馳騁創造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品。屈原、李白、吳承恩就是這樣的精神偉人。五四一代浪漫主義作家強調自我重視創作主體的個人化重視自我的生命體驗。後來社會革命運動高漲,要求作家投身革命運動,深入大衆生活和人民羣衆相結合,以文學服務於革命這本來是歷史的必然。但是,在強調樹立階級意識、羣衆意識的時候卻忽視了作家自己的主體意識;強調作家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觀的時候,忽視了作家仍然是羣衆的啓蒙者、教育者,應該吸收人民的營養,把自己的主體精神變得更強大,而不是變成大衆的隨聲附和的附庸。主體精神萎縮,當然也難以有強烈震撼人心的浪漫主義之作的出現。今天我國又經歷着一個新的深刻變革思想的解放也給作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敞開了廣闊的天地時代期盼着新一代浪漫主義偉大作家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鄭伯奇:《國民文學論》(上),《創造週刊》第33號

[2] 趙瑞蕻:《魯迅<羅摩詩力說>註釋。今釋。解說》前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現代文學論文參考 篇三

淺析魯迅對現代文學發展的貢獻

魯迅先生是中國新文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魯迅先生在中西方文化進行猛烈撞擊時所形成的現實主義文學觀,不僅對當時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指導意義,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也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

一 魯迅對現代文學題材方面的貢獻

文學題材,簡單來說就是寫什麼,關於這一問題魯迅先生曾有明確的論述。魯迅先生認爲新文學應該對人們各式各樣的生活進行描寫,所以說題材就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強調文學題材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多樣化,所以他特別鼓勵作家要對自己的生活天地進行擴大,並且逐漸開拓新的文學創作題材領域。魯迅在對臺靜農的小說進行評論的時候,就特別對題材新穎進行了強調,他說:“要在他的作品裏吸取‘偉大的歡欣’,誠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卻貢獻給了文藝;而且在爭寫着戀愛的季節,都市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

可見,他對臺靜農所採用的新穎題材抱有極大的讚賞。對於蕭紅的《生死場》進行評價的時候說:“自然這不過是略圖,敘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魯迅先生所說的採用新穎的題材,並不是說讓作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去有意的獵奇,而是對他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進行真實的描寫。魯迅先生不只是提出擴大題材領域這一文學理論,他自己在創作過程中也非常注重實現題材的廣泛性和多樣化,其小說就開創了“表現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這兩大現代文學創作題材。在魯迅先生以農民作爲題材的小說裏,不但對我國鄉村裏各種各樣的農民形象進行了描寫,還深刻地挖掘出了他們靈魂中所存在的複雜性和麻木性,把中國人所特有的國民性進行了表現。他小說中的那些知識分子則主要是“五四”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表達他們在尋求個體生命存在以及尋找社會出路時的那種彷徨、掙扎的心情。其中,他的《故事新編》就把他對歷史題材熟練運用的能力進行了充分的表現。

二 魯迅對現代文學語言方面的貢獻

語言是進行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環節,衆多學者和文學家都曾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論述,魯迅先生也不例外。語言是進行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但並不能只是簡單的把它當成進行文學創作的載體。文學創作中一旦把語言形成一種特定的關係,那麼這些文學語言就會和文學思想緊密聯繫在一起,並且和文學思想共同形成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說,要想對文學思想進行變革,那麼就要先對語言進行改革,在一定情況下,實行文學語言改革還有可能成爲進行文學思想變革的先導力量。在這一觀點中,魯迅先生的認識非常明確,他曾經對採用本站進行文學創作十分提倡,並且在自己的創作中也一直堅持自己的本站學主張,另外,在自己的雜文中還對那些反對本站的人進行了激烈的抨擊,把他們看成是“現在的屠殺者”,甚至還曾經刻毒的說:“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本站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罪惡的心,應該墜入地域,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礙白話者。”這足以看出他進行語言改革的決心。關於文學語言在文學創作中的學習和提煉,魯迅先生曾說:“以文字論,就不必更在舊書裏討生活,卻將活人的脣舌作爲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語言,更加有生氣。”也就是說,要想文學語言永遠具有活力,並且豐富多彩,那麼作家們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所採用的文學語言就要向人民羣衆進行學習,把人民羣衆所使用的口語當成是文學語言的源泉。雖然說要把人們的口語當成是文學語言的源泉,但是並不是把人們的口語原封不動地搬到文學作品中去,而是要在對人民口語進行使用的時候,進行相應的改造。魯迅先生曾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那就是:人們講話的時候,可以隨意的使用“這個”“那個”,其他人都不會有任何的異議,但在文學創作中,如果隨意使用“這個”“那個”,不僅會浪費一定的時間和紙張,還會在表達意思的分明性上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說,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所採用的文學語言,一定要比口頭語簡潔明瞭。

另外,在“五四”時期,西方文化曾經大量地涌入中國,一些新的名詞也就隨之傳入中國,這個時候作家們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對於這些新名詞的運用,魯迅先生曾說:“歐法文化的侵入中國白話中的大原因,並非因爲好奇,乃是爲了必要。”所以說,他非常主張主動對這些外國語中的有用成分進行吸收和利用,來對自己的文學語言進行豐富。魯迅先生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大多采用的都是直譯,他的目的就在於“不但在輸入新的內容,也在輸入新的表現法”。也就是說,中國的語言具體有一些不太精密的語法,就可以吸收一些新的語法,來對這一缺陷進行彌補,簡單的說,就是語言文法上的“拿來主義”。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對文言強烈反對的語言改革派,但是他卻主張在“沒有相宜的白話,寧可引古語,希望總有人會懂”。古代的一些文學語言自然是從古代口語中進行提煉的,而且現代口語也必定是從古代口語轉化而來的,現代文學語言又是把現代口語當成源泉的,所以說,古代文學語言也肯定存在一部分可以讓現代作家進行使用。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也對古語進行了一定的使用,不但有古代詞彙,還有一些古代的語法。所以說,魯迅先生雖然加快了白話在現代文學中的運用,同時也沒有一味的對古代文學中的語言進行拋棄,而是對其之中的精華部分進行了吸收和利用。

三 魯迅關於文學體裁方面的論述

關於文學題材,那麼魯迅先生就有很多建設性的論述了,他的這些論述對於現代文學理論的構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當時新詩的出現,可以說在文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少學者對其進行研究。魯迅先生在詩歌的創作以及批評當面都沒有進行系統的論述,甚至魯迅自己都說:“我其實不喜歡做新詩,也不喜歡做舊詩……”所以,魯迅先生的新詩只有《夢》《他》《桃花》等六七首而已,遠遠不及他的雜文和小說的創作數量。他自己也一直強調自己是新詩的“外行”,沒有進行研究,但是我們如果對魯迅先生對於新詩所進行的一些論述,那麼還是可以明顯的看到他對新詩的理論建設所進行的一些努力。

第一,魯迅先生認爲新詩應該是對真實的感情進行的表達,這樣纔可以引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他在《詩歌之敵》中曾關於道學先生對戀愛詩十分厭惡的情況進行了評論:“從我似的外行人看起來,詩歌是本以發抒自己的熱情的,發訖即罷……對於老先生的一顰蹙,殊無所用其慚惶。”簡單來說,就是隻要抒發的是自己的真實感情,那麼就可以完全不理會先生們的搖頭。但是,魯迅先生認爲詩人也不能對感情進行濫用,一方面可能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另一方面感情過多則會使詩失去一份意蘊。

第二,魯迅先生認爲詩歌創作時應該對其內容進行重視。在《摩羅詩力學》中,魯迅先生就把“摩羅”詩人介紹到了中國,對中國自《詩經》以來詩歌中“思無邪”的傳統進行了打破。在《白莽作〈孩兒塔〉序》中,魯迅先生就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其思想內容的欣賞,同時這種欣賞也讓他對詩歌的藝術形式產生了一種少有的不屑態度。第三,魯迅先生主張在詩歌的藝術形式上採用白話做詩。魯迅先生曾說:“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中國詩歌只有進行創新,才能走上新生的道路。其次,魯迅先生對於詩歌的韻律和節奏的要求也非常高,主張新詩應該具有一定的韻律和節奏,這樣不但有利於傳播,還可以在人們的腦子裏形成一定的影響,逐漸清除人們心中對舊詩的印象。

魯迅先生在小說理論上的貢獻可是巨大的,甚至超過了他同一時期的胡適。

首先,魯迅先生是我國古典 文學和理論的整理者、繼承者。他所寫的《中國小說史略》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小說通史,之中的論述相當精當,考訂足夠嚴密,體系也相當嚴謹,就連評判中的科學性也足夠強,對於當時以及後來的學者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他對《紅樓夢》進行評價的時候說:“《紅樓夢》的價值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把人進行了真實的描寫,打破了之前小說中的好人沒有一點壞處,壞人沒有一點好的傳統思想和寫法。”對於《三國演義》,魯迅先生則持批判的思想:“寫好的人,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而寫不好的人,又是一點好處都沒有。”準確地分析了《三國演義》所存在的缺陷。

其次,魯迅先生還是“爲人生”現實主義小說的 實踐者和倡導者,他的目的就是藉助小說的力量,來對 社會中的不良思想進行改良,即“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主意”。然後,魯迅先生對於當時的小說創作也進行了批評和指導,特別是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對莽原社、未名社以及狂飆社等衆多作家的小說作品進行了批評,同時整理總結了“鄉土文學”以及社團流派等的概念理論,積極推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健康 發展。

魯迅先生對於現代報告文學也有一定的論述。他首先提出報告文學一定要適應於社會的要求,對社會的現狀以及陰暗面進行真實的反映,主要就是追求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其次在一些特定的時代,報告文學還要具有足夠鮮明的 政治性以及傾向性,不但要揭露社會中的黑暗,還要對革命隊伍的生活進行真實地反映;然後,報告文學要對錶現內容以及閱讀對象進行明確地定位,逐漸脫離文人的束縛,向人民羣衆的視野內擴展,也就是不排除知識分子,但是要把人民大衆作爲重點,對他們的生活進行反映;還有就是應注意要具有一定的新聞性和時效性,這樣就可以和這個變化不斷的社會進行適應,並且滿足在最短的時間裏,“做出這樣的 藝術作品來”的要求;最後就是要對報告文學的表現能力進行提高,就是要在報告文學這一有限的文章裏,對大千世界的豐富內容進行展示,主要是爲了滿足報告文學對藝術性和感染力的追求。

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對於魯迅先生在現代文學題材、語言、體裁方面的主張已基本明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創作初期,魯迅先生不但對文學創作的題材實行了大解放,擴大了文學創作題材,使之更接近於人們的實際生活,而且加大文學語言的多樣性,對新文學的題材樣式進行了拓寬,使現代文學呈現多樣化發展。另外,還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給於了理論上的批評和指導,促進了現代文學健康、穩定的發展,可見魯迅對現代文學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現代文學論文參考 篇四

試分析____文化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____文化佔據着重要地位。同時,也在中國當代文學整體發展格局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由於當代文學創作接受基督____的模式不同,因此文學創作所受影響和文學批評的特徵也大不同。所以,就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受基督____影響的分析來說,研究它的不同特徵將顯得尤爲重要。

一、對宗教感的呼喚

歷久以來,人們對文學是什麼這個問題的評論看法各不相同,文學觀的不同決定着評價準則的不同,也需對於文學是何物無法做出定性分析,但考慮文學包含什麼要素難度不大。不可否認文學與其他領域的交叉中,它與宗教間的密切關聯向來存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周作人著)中提出:文學原本就是宗教的一部分,卻由於兩者性質不同,所以文學最後纔會被宗教分化出來。文學起源於宗教,它不受宗教外在儀式化程序的限制,但無疑是宗教精神實質的載體。____文化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影響,使其確立文學存在的角度更爲獨特,即認識和表現真理的角度。文學在陳述事實,也在刻畫人類靈魂,更在書寫對宗教的情感,同時還仰望着彼岸的世界。中國文學卻並不重視抒寫這種宗教感,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中周作人指出,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力量,並非純粹文學和孔子、老子,而是通俗文學和道教,這裏所指的道教並非莊子的道家。雖然這種觀點深刻洞察到中國傳統文學的精神,然而通俗文學和道家逍遙避世難以解決人們內心的矛盾張力,只能轉移靈魂的焦灼狀態。深刻影響着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儒兩家,其道德準則和逍遙精神給予不了真正的人生安慰,很難真正深入人靈魂深處的不安和痛苦。由於缺乏這種崇高的宗教精神,中國文學纔會極易在寫實平面中消解,所以才需要基督____的介入來明確解決中國文學困難的方向,實現對宗教感的呼喚。

二、獨特的意象闡釋

宗教感的產生以及薰染過程十分漫長,對____信念的執着和認同與內在情感抒發關係密切,但在文學批評中對於這個問題的關注尚處於起步階段,而基督____影響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最顯著的外在特徵即獨特的意象闡釋和言說方式的確立。文學批評在自身發展體系中採用了基督____的意象表達和言說方式,這源於基督____影響力的日益成熟和批判主體對基督____瞭解程度的日益加深。縱觀當代文學批評文章中對《聖經》的引用不在少數,信手拈來的經文和悲憫深厚的語言特色,不僅彰顯出批評主體熟悉基督____的程度,更是他們領悟和感知基督____的體現。這些文學批評的思維模式日漸成熟,對闡述構思救贖、罪惡、懺悔、苦難等主題也越加完善。同時基督____對約定俗成意象表達的公認,促進着文學批評獨特闡釋的形成,比如同伊甸園、十字架、審判等具有指代意義和隱喻的語彙逐漸在批評過程中獲得了確認。

三、終極關懷的價值立場

文學批評的價值呈現受到____文化對人類生命和靈魂的終極關懷上。文學批評以某個作品好壞的評定爲主要職責,然而批評者採取不同的標準和立場,即便是批評同一部作品,其結果將天差地別。文學批評和其他學科相比不同,它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研究總結,以及在所有評論實踐中的應用。但值得注意文學批評並非是斷章取義,它在批評現象上有着普遍的意義規範和準則存在,正如劉小楓指出的這個界定是真實的意義,它能夠開啓每顆心靈,令個體對價值意義的內在意向得到很好的滿足,並深入到每個個體的內心深處,使其切實地感受到它的確定和親切。事實上,提出這一普遍準則就是闡發文學批評的規範,在這個方面基督____的影響作用,不是對更值得褒揚的文化或更好文化的在乎,而更在乎它提示的這種意義真實。這種意義真實與基督____的終極關懷價值立場和對個體靈魂的關注正好契合,也就是說,這個層面的文學批評受到基督____影響努力的意義便在於此,它們對人類靈魂的關注,指向了終極關懷價值的建立。

結束語:

綜上所述,____文化深深地影響着中國當代文學的作家,他們的作品不僅呈現出對基督____的因素,也表達出對基督____感經驗。對中國當代文學和基督____之間的關係備受文學研究的關注,而本文以文學批評爲切入點,從基督____影響着手,重點探討文學批評在基督____影響下的特徵及優勢。

現代文學論文參考 篇五

試談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對當代文學發展的影響

一、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綜述

(一)自由主義文學定義

社會學是這樣定義自由主義的:自由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學,以自由爲主要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第一個給自由主義文學明確定義的是劉川鄂,他認爲自由主義文學是“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出現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和文學觀念影響的獨立作家和鬆散組合的文學派別,他們創作的那些具有較濃厚的超功利色彩,專注人性探索和審美創造的文學作品及相關的文學現象”。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則是指發生在20世紀20和30年代以自由主義的人生理想爲追求的一股文學思潮。

自由主義作家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注重創作的獨立性。這一時期文學的最大追求是“自由”,作家思想上的自由,文學作品反應文學與人生的密切關聯。雖然自由主義文學流派衆多,但是他們普遍表現出“遠離政治,貼近藝術”的價值追求。

(二)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代表流派和作家

自由主義文學旗下流派衆多,可謂各有特性,各流派包含的作家更是多如繁星,著名作家輩出。他們倡導的“自由”、“爲人生”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思想啓蒙作用,甚至影響了當代文學的發展。

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流派的代表流派有:“現代評論派”、“新月派”、“語絲派”、“新感覺派”、“九葉詩派”、“京派”、“自由人”等。在衆多流派下包含了龐大的作家羣,如梁實秋、林語堂、聞一多、徐志摩、朱光潛、沈從文、等知名作家。對自由主義學者的研究也一直不斷,如葉向東對梁實秋的考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民族救亡的形勢使梁實秋對自由主義文學現代化剪口的努力,成了一種個人的吶喊。他堅持的文學自由和主張抗日救亡的無產階級文學成爲難以避免的矛盾。” 李明清着重探討“自由人”、“第三種人”的自由主義文藝思想。他認爲:“這兩個流派提倡文學的自由品格,主張藝術多樣性和藝術真實論。不可否認他們的一些觀點存在偏頗地方,但是他的價值不能否定。”

二、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與當代文學

(一)當代文學的興起和發展。

當代文學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文學,可以分爲四個階段:新時期文學、80年代文學、90年代文學、新世紀文學。當代文學走過了六十年,其發展和進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繁榮是作家推陳出新的碩果,也包含對衆多流派、作家經驗的吸收。

文學是自由的,包容的,只有開放的文學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幻。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正是這種文學,它包羅萬象精彩紛呈,無論是作家還是作品都是如此豐富。當代文學迅速發展在借鑑傳統文化的方面,現代自由主義是功不可沒的。那種開放的文學思想主張讓更多的文學理論得以綻放,“自由”和“爲人生”的主題也是當代文學中極爲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當代文學對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吸收

1、爲人生的寫作態度與目的。

在“五四”文學啓蒙時期初始,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學”這一經典理論。對於什麼是“人的文學”,周作人這樣解釋,“用這人道主義爲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學,便謂之人的文學”。他鮮明地指出新文學改革的本質,必須是實現思想內容的革命。這一文學觀點在當時昇華了本站學的精神,開拓了文學研究的深度,對新文化運動影響深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潮流,是對“人的文學”最直接的復甦和致敬。其中張賢亮的《邢老漢和狗的故事》、張潔的《方舟》等等,他們在表達對愚昧時代控訴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喚醒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靈魂的尊重。“人的文學”對當下的作家和文**流也有很大影響。在這個“以人爲本”的時代,大衆需要的文學是百姓的、日常的、實用的文學,相應的要求作家的文學創作也要更加人性化,更加貼近羣衆生活。

2、反映日常生活,突顯平凡世界

文學自由主義並不是自由文學,中國現代自由主義甚至連文學自由也不能充分做到。那一時期,文學與政治是纏繞一起的死結,任誰也打不開的。很多作家既不願捲入政治,又不想放棄文學,只有寄居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處。沈從文的著名作品《邊城》是典型的描繪自己故鄉的作品,文章着重敘述了故鄉的風土人情以及一代年輕人的感情糾葛。其他如張愛玲、徐志摩等,他們的創作部關乎天下大事,不去進行任何的批判,有的就是小橋流水的已經和簡單樸素的表達。這樣的作品不會是那個時代的主流,他們始終在堅持自己的個性化創作,遊離於文學邊緣地帶,但卻是對文學審美最真的追求。

八十年代中期,新寫實小說異軍突起,成爲當時文學界一支實力新軍。新寫實小說繼承了現代自由主義“反映日常生活”的主旨,並將瑣碎苦惱的人生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中的很多作品看上去渺小甚至卑微,可擁有可以打動大衆人心的巨大力量。《一地雞毛》是新寫實小說中的佼佼者,劉震雲通過對豆腐、菜籃子、孩子、妻子、保姆之間的恩恩怨怨的描寫,反映了小林家庭遭遇和心靈軌跡演變。當然他所要表現的絕不僅僅是夫妻間的爭吵,鄰里間的猜忌,他要反映的是大多數中國人八、九十年代的生存狀態。劉恆的《狗日的糧食》,池莉的《煩惱人生》,都是以瑣碎事件表現人生的經典之作。這樣的作品是大衆化的,贏得讀者的喜愛,讓作家和讀者之間的關係變得親切。

3、自由主義文學與文學自由

現代自由主義文學強調的自由,是突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學革命,是“人道主義”、“爲人生”等從西方吸收來的新思想。此時自由的範疇是有限制的,在其衆多理論中成果不少,但終不能做到徹底自由。

說起文學自由,沒有嚴格的定義,有的人理解爲文學創作上的內容和思想的自由,有的人認爲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就是文學自由。尤其是在當今社會,隨着網絡寫作成爲一種職業,網絡簽約作家和網絡自由寫手如牛毛搬出現。何爲文學,何爲文學作品,也就日漸模糊。網絡文學把文學自由給無限擴大化了,出現了過度氾濫的後果。網絡紅人安妮寶貝的《八月未央》、木子美的《遺情書》、可愛淘的《那小子真帥》等等,在他們作品中最常見的是燈紅酒綠的夜店、宣泄慾望的酒吧。對於主流道德思想,他們是排斥的,他們努力爭取用自己的作品呼喊出大衆心中的無聊、空虛與墮落。這種自由是扭曲的自由,是這個時代的悲劇。文學自由表面上更加完善,其實卻在很多方面走向了偏激和不歸路。

雖然當代文學已不同於現代自由主義文學,但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對其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有着明顯的痕跡可以看出。現代自由主義文學關注人的自由,反對各種壓抑人性的現象,並關心一些社會問題。現代自由主義作家的理論積累和創作經驗,對當前文學的發展進步提供重要的借鑑和啓示。當代文學尤其是當下文學,是多元化的文學,是更迭頻繁的文學。當代文學借鑑現代自由主義合理成功的部分,也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許多不好的文學現象。但是,現代自由主義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呼喊文學的自由、人性、爲人生,是永不過時的文學主題。

現代文學論文參考 篇六

試論我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