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美術鑑賞論文3000字

美術鑑賞論文3000字

美術鑑賞論文 篇1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往往是形容我國古代藝術文化、悠久歷史的最佳詞彙。一個線條,一個輪廓,一抹色彩,看似簡簡單單的幾筆,畫家卻能夠用遠近呼應、以動襯靜等手法將人物、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唯妙唯俏,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代繪畫的精髓所在!

從遠古的陶瓷繪畫,到魏晉的墓室彩繪磚,再到隋唐的壁畫,個人感覺,相比較於西方油畫的死板,我們中國美術講究的是形散神聚,畫家們舉手投足之間一揮筆墨,就能表達自己對人物、事物的態度與看法——不論是一種巫術,還是諷刺官僚、表現民生疾苦,抑或是細緻刻畫某種動物等等。通過這幾次選修課,我覺得古代的畫家不僅僅是畫家,他們往往能夠用筆墨批判現實或者是表達某種願望或抱負,總之,繪畫的目的已經遠遠超越了欣賞,我們能夠從衆多的繪畫之中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內涵美、意境美,這也是值得我們去欣賞、去研究的地方!

在美術鑑賞這門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顧愷之大師。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爲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爲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爲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老師上課細心地講述了洛神賦的故事, 《洛神賦》是古代有名的詩人曹植用神話隱喻着失落了愛情的感傷的詩篇《洛神賦》,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愛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親曹操的決定下,爲他的哥哥曹丕奪去。甄氏在曹丕那裏,沒有得到穩固的愛情死得很慘,她死後,曹丕把甄氏遺留的玉鏤金帶枕給了曹植。曹植在迴歸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經過洛水,夜晚夢見了甄氏來會他,悲痛之餘作了一篇《感甄賦》,塑造了洛神的動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兒子曹睿將它改名爲《洛神賦》。

愷之知識淵博而有才氣,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工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當時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他的畫師法衛協而又有所變化,他的畫有敷染容貌,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的特點。史有以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精通畫論,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而在我國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時期,也不乏優秀的作品出現。比如在《步輦圖》中,唐太宗被一羣宮女所環繞、包圍起來,並且就連座椅都是宮女們擡起來的,這些許表現了閻立本對當時唐太宗、當時整個唐朝的不滿與諷刺,但同時,從來使的衣着與恭敬地神情以及唐太宗面龐的豐潤、目光深邃、神態威儀而不失和藹也能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所在。可謂是既表現了對吐蕃的蔑視,又在表現唐太宗風貌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對唐朝不敢與吐蕃對抗的看法和諷刺。

古代繪畫給我留下無窮的回味,而當代大師的作品亦能展現出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

“癡於繪畫,能書。偶爲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由,略通古今之變。”一代書畫名家範曾用這二十四個字評價自己。

範曾,字十翼,別署抱衝齋主,江蘇南通人,當代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開人物畫一代風氣之先。作品熔山水花鳥人物於一爐,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在繪畫語言上有創新,功力不凡。他的古代人物畫,識者謂其氣韻生動,神彩飛揚,精湛嫺熟,筆力遒勁,線條簡括,形象生動。

《鬼才範曾》封底上的那幅《鍾馗雅趣圖》,正是範老“鬼才”的一個集中表現。範老擅作寫意人物潑墨人物,力追古代梁楷、法常諸人,筆墨渾厚,造型生動。他繼承了南宋梁楷以來簡筆潑墨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人物作品之傳神,固出於其才氣之敏悟與博學好思之修養,至於其筆墨之能得其神,則應出於其鍥而不捨的勤奮和努力。這幅《鍾馗雅趣圖》

1.筆法洗練、形象生動豪放。簡單幾筆構型有狀,神采豪放,線條有樣,生動鮮活。鍾馗的坦胸開衫的簡潔筆法將健碩灑脫的形象描繪得入木三分。臥蠶雙眉,紅臉多髯,使鍾馗的戾氣漸隱,英氣伶伶俐俐的流露出一點點,不可謂不惟妙惟肖。頸肩與手部的洗練線條使人物更具質感,躍然紙上。

2.用墨有方,濃淡變化得體,則墨色活潑精神,有光彩,妙趣橫生。前人論畫謂“氣韻生動”,常以用墨佳劣爲主要衡量標準不是沒有道理的。當然,一幅畫是否達到“氣韻生動”,還包括畫體的內在精神刻畫,作者情感的傳遞,以及用筆能否恰如其分地再現主客體的諧調一致。所有這些最終還是要靠墨色的變幻來體現的。

這幅《鍾馗雅趣圖》用墨也是十分精巧。墨色豐富,“墨分五色”既有變化又有統一。鍾馗的衣衫以淺淡與中度墨色爲主,將白衫的褶皺與光影差別以不同於西方素描的寫意手法行雲流水般的表現出來。而濃密的髯發更是展現出範老用墨的不俗功底,糾結濃密卻不凌亂,恣意張揚卻不繁雜,漸變與層次感以一種特有的手法顯露,下筆猶如閒庭信步一氣呵成。最可賞的便是範老整個人物的筆觸與構圖,人物有骨有肉,多利豐筋,形象飽滿。

3構思精巧,構圖簡潔爽利,人物神態傳神,別有妙趣。範老多畫鍾馗,這幅卻備受矚目,這和此幅鍾馗的“與衆不同”大有干係,是範老的“鬼氣”賦予了此畫別樣的感受。範老打破傳統,一改鍾馗凶神惡煞的民間形象,以雅趣爲旨,將鍾馗塑造成一位氣質介於文人與武將之間的.另類,使人頓感新意。而右肩上的小鬼不再抱頭鼠竄而是站在肩頭搔弄。舊往打鬼擒妖的鬼判官鍾馗,在畫中以這些情態出現,詫異者有之,不解者有之,無奈者有之,最終卻化作一笑,獨品出另一味道。這種超脫出傳統拘泥的作品,不愧爲鬼才的畫作。

其實,個人認爲,我覺得中國繪畫是最能彰顯我國文化特色的歷史產物,我國擁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蘊,這不僅僅包括歷史,更囊括着我國五千年來的文化積澱。

面對文化,我們要有一種使命感,維護我國文化積澱、傳承我國文化瑰寶;面對藝術,我們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之美、感受來自於藝術的強大力量;面對美術,我們要有一個欣賞的思想,發現生活的不同、感受來自美術的無限魅力。

美術鑑賞論文 篇2

摘要:本文從工夫、鑑賞、人生境界三個角度對寫意花鳥畫的創作進行反思。認爲:技法的練習應該貫穿畫者的藝術生涯,對技法的練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技法的層次,而應該傾注感情,這本身也是寫意的需要;作爲提高創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的名畫鑑賞,不應該侷限於作者表達什麼,畫作揭示了什麼這一角度,應採取主動與作者交流的態度,通過體驗,多視角把握畫作本質;創作的源泉應該是作者人生境界與花鳥畫之間的意會,提高人生境界成爲寫意花鳥畫創作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技法、溝通、人生境界

一、技法的練習

對於寫意花鳥畫創作來說,加強技法尤其是基本技法的練習一直被歸於形而下的範疇,似乎只有好的創意、好的意境,或者只有作者在情感上的超越,作品才能傳神,才能稱得上是好的作品。這個道理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考察畫者,尤其是知名畫家的人生經歷,我們也許會對此產生另外層次上的認同。花鳥畫的寫意重在突出畫面所產生的意境,恰如其分的用筆與巧妙的佈局會讓我們驚歎,在觀賞一幅好的的畫作時,在意會的同時,我常常在思考作者爲何如此用筆,添一分如何,減一分又如何呢?其結果只能是讚歎作者技法的純熟已經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而一幅讓人感覺遺憾或者總有表達不盡如人意的畫作時,也爲作者疏於技法練習而嘆息。技法的純熟是意境表達的前提,大師們在追求意境的同時,也在尋求着技法的突破,如同蓋屋,最美的房子是由最具特點的材料來完成的,當然這些材料不一定是最昂貴最稀缺的,但一定是組合最好的。在技法的練習上,筆者認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臨摹,這看似老套的學習方式應該貫穿於整個藝術生涯。

當然這裏所認爲的臨摹,不是那種初學者的照搬,而是一種創作的過程。時下有許多關於如何作畫的書籍,將用筆的方法進行分類,對初學者進行指導,甚至有許多畫得不錯的人也孜孜不倦地對畫卷進行科學方式地分析。誠然,我們的教育理論已經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但就寫意畫法來說,卻更像是感性的學問,如果沒有感情的注入,就如同一個嬰兒面臨着大千世界,充滿的只有好奇,而本身擁有的只有最基本的慾望。所以在對名作的臨摹,應該是有“移情”的臨摹,這種感情的注入是私有的,很多情況下是被讀者“誤解”的,但是不要小瞧這種“誤解”,對於臨摹者而言,本身就對畫作有着有價值的“誤解”,這也是在畫者的不同人生階段,對同一幅畫有不同的領悟的原因。如此感情的注入,形成了對基本技法的重新詮釋,也豐富了創作者的創作素材,形成了有價值的臨摹。

2、佈局,寫意重在佈局,好的佈局將畫作在時間、空間上進行了詮釋,使得畫作具有了畫外之音、畫外之意。

作爲技法的一種,佈局的練習也不能間斷。構圖從來就是我國傳統寫意花鳥畫的精髓所在,從傳統的三角構圖到三迭構圖到三遠構圖,再到八大山人的四邊四角構圖,以及到近代的潘天壽、齊白石等名家,其構圖的想象力成就了其畫作的風格。對於一名立志於藝術的人來說,深入鑽研史上名家的構圖,內化於自己的畫作之中,不失爲一條捷徑。

唯物辯證法認爲,質變是建立在量變的基礎之上的。創作要實現自己的風格,注入自己的感情元素,離不開紮實的技法練習,而在作畫之路上實現“匠”到“家”的轉變關鍵不在於量的最大化,而在於優質的量的積累。在藝術之路上,往往會遇到進步的瓶頸,在面臨瓶頸的時候要回頭看看自己的工夫是否紮實,感情是否投入。

二、作品的鑑賞

對於創作而言,鑑賞名家習作是一條好的道理,也是必須要進行的練習。而鑑賞的質量也影響着畫者以後的藝術之路。對於鑑賞來說,不可避免地面臨着鑑賞者、畫作、畫作者三者的問題,應該怎麼進行處理呢?

1、作品與作者原意

對作品的鑑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繪畫史樂衷於對畫家們進行定位,對其作品進行歸類分派,當然我們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也不反對這樣的行爲,但是對於具體的畫作而言,這種分析似乎就不那麼可行了,我們瞭解了框架性的東西,然而我們更需要深層次的東西,就是具體畫作所表現出來的。在面對一幅畫作時,當我們感嘆它的藝術精湛,我們通常會試着去解釋這樣一幅畫,體現了什麼,作者在表達什麼,然而這些都是正確的嗎?哲學詮釋學大師伽達默爾曾經說過,作者原意不可理解。

2、與作者進行溝通

基於以上分析,在鑑賞畫作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應該是畫作在所有鑑賞者心目中的共識,當然這不是不可以借鑑的,但是共識往往受到其它因素的干預如意識形態。那麼在鑑賞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做呢?首先,鑑賞者應該作爲一個獨立主體,在作品與作者之間進行溝通,這不光是一個理解的過程,還應該是一個交流的過程。藝術創作是一個個性化的行爲,而這種與作品、作者的交流也應該是一個個性化的過程。儘量不要把鑑賞變成一個偏執理解的過程,而是要取得與畫作之間的共鳴,就如同置身其中,讓自身的視角、感覺去體驗,在不同的時域下會有不同的感覺。

與作者之間也要形成一種共鳴,這種共鳴如同朋友之間的交流,試圖通過這種溝通來啓迪自己的心靈,達到貫通體驗的過程,同時也爲自己的創作之路形成積累和指引。與作者溝通是鑑賞的必由之路,排除了固執的可能性。

三、意會與人生

關於寫意花鳥畫創作的源泉或動力的問題,重在意境,從其概念本身就可以看出。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與其表達是否順暢相關,同樣與讀者或觀者是否共鳴或引起觀者情感發生有很大的關係,這本身也是不同主體意境的表達。寫“意”的本身是指意境的表達,花鳥只是載體,要在花鳥與意境之間取得平衡。而要做到達意,前提是作者的意境,很難想象作者意境的缺乏,能夠做出有意境的畫作。

由此提高畫者的境界變得必要,而真正的境界在於對人生的體驗,即人生的境界。這裏我們可以借鑑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說,其中最高境界爲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其行爲是‘事天’底。在此境界中的人,瞭解於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於知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於人之所以爲人者儘量發展,始能儘性。”(《三鬆堂全集》4卷553頁)。天地境界對於人生來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對於花鳥畫創作而言,人生與花鳥之間的意會在畫作中得以呈現,是一種匯通。人生也就成爲創作的最大源泉,花鳥則成爲人生在畫紙上的佈局,而這兩者之間的溝通是由意會來完成的,也實現了作者與作品的溝通,與觀者之間的交流,作品纔有意義,創作纔有價值[1]。

四、總結

好的作品背後總是工夫的到位,相比較多下工夫,應該關注如何更好地下工夫,這對於寫意花鳥畫的創作具有基礎意義。臨摹與鑑賞是畫者的工夫,然而這些工夫不應該是偏執的,應該充滿情感去體驗,不同視角下與名家名畫交流,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古代名畫的鑑賞;藝術的創作是個性化的過程,藝術家的個人內涵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質量,因此從外在的行爲以及內在的涵養均需不斷磨練,這也是創作的源泉和動力。

參考文獻:

[1]蔡順根.寫意花鳥畫教學與筆墨氣韻的表現[J]. 教學與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