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跨交際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跨交際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一

從跨文化交際視角窺視日本文化中的委婉

摘 要: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一衣帶水的經濟大國日本,無論是在文化交流上,還是在經濟交往中的聯繫都日趨密切。日本文化中的委婉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滲透在日本人日常生活和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研究其產生原因及表現形式和特徵,對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摩擦和交往中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日本文化 委婉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和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其中的委婉文化就以一種獨特地味道存在於日本文化中。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文化中委婉性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委婉,只不過是表現程度與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而已。但是日本文化中的委婉展現的如此具體、如此細緻,表現得如此極端,以至於被世界公認爲第一委婉民族,甚至被認爲是日本民族性的“品牌”,確是異常罕見。其形成、表現形式及其特徵值得研究。

1、日本委婉文化的形成

探討日本委婉文化的形成,首先要從日本的地理位置談起,日本位於亞歐大陸的最東端,屬於亞洲,使它在東亞冊封體系中成爲一個特殊的存在,其國際地位介於宗主國與藩國之間。日本四面環海,被包圍在遼闊海洋中,自東北向西南呈弧狀延伸,與其他各國保持着若即若離的關係,介於封閉與開放、狹窄與遼闊之間;在多發的地震、火山、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面前,迫使日本人形成了對於自然災害的無奈和與其相抗爭的順從命運和搏擊命運的雙重性格。

日本的歷史是日本形成委婉文化的另一主要原因。日本的文化基本上是外來文化,自古以來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在文化上都受中國的影響。之後,日本接受了大量的歐美文化,現在主要是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從外人的角度來看可能就顯得很模糊,到底哪個是日本本國的文化、哪個不是;到底是模仿性創造,還是創造性模仿,難以分辨。日本爲形成本國獨特的文化,將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斷融合,更形成了一種委婉。

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人與人之間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日本人人際關係單純,人們的思想,生活習慣以及風俗人情也大致相同。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比較熟悉,養成了一種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日本人之間有着豐富和細膩的感覺,可以通過微小的眼神、語氣的變化,甚至是肢體上的細微動作來傳神達意,彼此之間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認爲很多事情彼此不說也心照不宣,長期下來,單刀直入的說法變少了,漸漸地養成了外人眼中的`委婉。

2 、表現形式和特徵

2.1 語言

日語特有的表達方法非常適合這種委婉,他們講究的是“以心傳心”。有的時候,日語中的委婉體現的是一種含蓄,特別是在感情方面,日本人比歐美人要來得婉轉。日本的公共場所經常會看到或聽到“遠慮”這樣一個詞,比如“電車中使用攜帶電話時請遠慮”的告示。儘管這個詞的第一層含義同中文一樣,都是“深思遠慮”的意思,但在這裏卻應該理解爲“請最好不要在電車內使用移動電話”。日本人喜歡用“遠慮”這樣婉轉的勸告型語氣,來表達在其它語言中本應該用“強烈和直接”的語氣來表達的句型,而“遠慮”這樣含混不清的句型恐怕只能適用於日本人。又如:在日本車站等人流集中的場所常設有賭場,但在賭場門口常常是掛着“十八歲以下人員者入場請遠慮”的告示牌子。這就要求青少年自己判斷究竟可不可以進去了。反正,賭場方面已經履行“告知義務”了,而日本人也會很快地判斷出是不可以進去的意思。

2.2 面部表情

日本人不僅在語言表達上非常委婉,在面部表情上,也會令外國人覺得日本人很委婉、甚至無法理解。“笑”可稱爲日本文化中的委婉裏面部表情中的典型具體表現。日本人的笑分爲許多種,其中,微笑陪伴着日本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走進日本社會,無論是日本航空的空中小姐,還是各大商城的服務人員,永遠是一副笑臉。日本人的笑臉已不侷限於對於喜悅的表達,日本人的笑甚至可以作爲掩飾生氣、悲傷、厭惡的手段。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先生在作品《手巾》中,描寫到一位婦女在面對兒子的死的那一刻,竟然會很平靜地露出微笑。正如新渡戶稻造先生在名著《武士道》中所描寫的:“日本人在遇到最嚴峻的考驗時,經常會有做出笑顏的傾向。笑容或許就是悲哀或憤怒的平衡錘。”吧。但這些日本人的“笑”,對於外國人來說,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很容易遭人誤解。大多數外國人無法理解日本人在遇到逆境或挫折時,怎麼還會流露出這種含蓄地一笑。

3、日本文化的委婉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日語中“沉默是金”“不言爲花”是日本國民生活信條的現實反應。日本人很注重“和”,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交往中,日本人在決定自己的意見和行動時很在乎別人會怎麼看自己,怎麼想自己,經常會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日本人擔心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赤裸裸地說出來會遭受社會的批評,日本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經常使用委婉的語言。

日本人經常在不傷害對方的感情的條件下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避免交際中的矛盾和衝突,保持之間的友好和和諧。這種做法在人際交往中避免了摩擦,和諧了人際關係。日本文化中的委婉不僅給日本社會帶來了積極影響,也帶來了消極影響。諸如日本人經常使用的“hai”,直譯是好的、可以的意思。在實際應用中,這是詞語還可以表示不贊成對方意思,不需要的意思。日本人的原意是用婉轉的詞彙與表現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以達到不傷害對方的目的,但在國際交流、跨文化交際中,因爲日本人的委婉很容易引起誤解,產生誤解,在相同文化下生活的日本人即使能夠明白本已,但是對於不是很瞭解日本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就會覺得很爲難,與日本人的交流變得困難。

日本文化中表現出的委婉可以理解成對他人的尊重,對於那些可能對他人產生傷害的話語難以啓齒。日本人內心隱藏着羞恥意識,喜歡和習慣使用委婉表現巧妙的語言說明自己的請求。兩國間的順利交流,必須建立在相互理解他國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這有這樣才能取得兩國之間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真田信治。日本社會語言學[M].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

[2] 劉齊文。從日本委婉語看日本人的交際心理[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4

[3] 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花與刀[M].九洲出版社,2005

[4] 崔美玉。日語委婉表現形式及其蘊含的文化背景[J].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11

[5] 大江健三郎。我在曖昧的日本[M].南海出版社,2005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二

摘要:全球一體化發展,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爲當前時代發展的重要表現。全球經濟化,有效推進全球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在日益盛行的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中,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民族之間語言交際期間的一種現象。但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交流,衝破文化束縛,擺脫傳統文化的侷限性,已經成爲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課題。培養文化移情成爲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移情;價值與培養

引言

受到國際影響,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在此期間,國際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在國際交流中,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爲一種普遍的現象。事實上,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必須具備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要擁有靈活的思維和應變能力。任何一次的跨文化交際,交際者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還需要包容不同文化之間的各種差異和不確定性因素。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的綜合能力在難以控制的文化中心與文化偏見中發揮着一定的作用,可有效促進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順利實施。在整個跨文化交際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具備應有的文化移情必然會影響到跨文化交際活動開展的順暢性。因而,遵循相應的指導理論,培養文化移情,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一、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屬於美學概念範疇,最早出現在《視覺形成感》中,而將美學概念移植到語言學領域中的則是日本語言學者庫諾,現在的美學意境逐步延伸到心理學與跨文化交際中。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際期間,交際主體中的一方能夠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並且有意識地超越本土文化的約束,在交際中做到擺脫自身原有的文化傳統積澱,並從中感受和理解到客體文化。不少學者和專家曾經指出跨文化交際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際者主觀上能夠準確界定主體與客體,繼而更好地瞭解對方,並在交際活動中能夠做到善解人意與角色適應[1]。研究分析其實不難發現,移情其實就是要求交際者能夠有意識地超越本族語言文化固有模式的束縛,併產生客體文化思維的一種心理傾向。因此,對於長期受本族文化影響的交際者而言,要想成功地文化移情,不應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向的影響,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文化之間的差異。唯有如此,才能夠促使交際雙方找到交際的恰當點,有利於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自由地切換鏈接。從本質上來說,跨文化就是文化移情的一種表現。瞭解文化移情產生機制,才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保有客觀、公正的立場。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移情能力

在本族文化與非本族文化交際溝通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內涵豐富,可有效促進雙方之間的溝通交流,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可有效促進文化消融。在教學開展期間,應將跨文化交際作爲重要的內容,而跨文化交際則需要從文化移情入手。文化移情能力,其實就是理解對方個性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認作是在雙方溝通交流期間能夠表示尊重、積極向上態度的能力,保證雙方能夠很好交流的能力。文化移情能力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包含的要素也非常多。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具備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拉近不同民族交際者的差距,同時能夠了解各自的背景,對自身文化產生自信。在文化移情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可消除文化交際者的消極價值觀,並增進積極的價值觀,提高文化交際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差異比較中能夠對不同文化內涵產生認知。也就是要求交際者在本民族文化基礎上,能夠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促使雙方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情感能夠相互融合,並在不同的交際情景中可自由應對,充分體現出移情能力的作用,充分體現出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溝通。

三、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則與價值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具有其相應的原則與應有的價值。綜合來說,在培養文化移情能力的時候,就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並體現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

(一)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則

對文化移情能力來說,最爲重要的原則應當是移情適度的原則。即在文化移情期間,不可能只固守,但是也不能全部放棄主體文化,而是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斷調整主體與客體的文化,促使兩者能夠保持一種動態化的平衡。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如果不能遵循移情適度的原則,那麼交際者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文化移情不及或者是過度兩極化,交際中出現移情缺位與越位的情況[2]。一旦出現這種情形,就非常容易給交際製造障礙。在跨文化交際中,遵循文化移情適度的原則,其實就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前提要件。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

之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培養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文化移情能力會體現出一定的價值。1.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對於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來說,社會制度、風俗習慣、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價值觀等均表現差異,同時語言和行爲也各有不同。跨文化交際活動展開的過程中,瞭解交際雙方所處的文化背景差異,才能夠找到適應存在的切點。事實上,也只有如此,才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找到平衡點,預防交際活動出現不當的交際行爲。另外這樣還可以破除表面思維定向產生的侷限性,客觀、公正地瞭解交際雙方的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唯有 瞭解雙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夠促進文化交際的順利實施。2.體現民族文化背景的需要。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體現本民族文化,並利用語言學、符號學達到溝通的目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交際主體,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特點。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際主體的文化移情能力,就需要客觀並理性地對待不同地域之間的民族文化,並尊重社會禮儀、價值觀、異國文化以及道德標準,預防交際的過程中由於文化差異產生交際障礙。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要想體現出本民族文化的特點,就需要培養交際者的文化移情能力,這樣纔不會丟失本民族在此交際中的根本。3.有利於培養交際者正確的價值觀。實際上,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可消除消極的價值觀,提升積極的價值觀,繼而有利於增強交際者的辨識能力與辨證思維能力[3]。且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可接觸到不同文化的本質。在跨文化交際活動開展期間,交際者需要堅守本民族文化,同時還應以包容的心包容國外文化,從而可增強交際者的文化情感認同,在交際中持有相應的交際態度。

四、培養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構成部分。利用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消除交際者之間的交流障礙,並可在不同的語言情景中進行文化轉化,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在特定環境下,通過後天培養所獲取的一種文化能力就是文化移情能力。但是培養這種能力的時候,必須全身心投入。而筆者認爲培養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從培養交際者的文化敏感性與文化順應能力着手。

(一)培養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應當具備的一種文化嗅覺。唯有具備這種敏感性,才能夠提升交際者的交際能力。1.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通過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可有效縮短交際者的距離。實際上,在培養文化移情能力的時候,文化敏感性應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瞭解跨文化交際中各自的文化差異,可增強交際雙方的認同感,減少交流溝通期間的摩擦。但是交際者在接收外來文化的時候,總是會受到本民族文化思維定向的影響,繼而在民族環境下理解非本民族文化,而這樣很難避免做出不合規的行爲舉止。如,從我國接待禮儀的角度來看,貼面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爲。如果客人以親面頰作爲接待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但是這樣一種接待儀式反而是其他國家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文化交際中,唯有理解對方的文化習俗,纔不會在交際中出現不良的表現。實際上,唯有將跨文化交際雙方的距離拉近,才能夠提高文化敏感度,從而有效縮短不同文化主體的認知距離,增強文化敏感,理解不同文化習俗[4]。2.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在理解不同文化環境的基礎上,能夠提升適應能力,繼而可在較短的時間內縮短交流雙方的距離。在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習俗風情、民族信仰和行爲習慣的基礎上,才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才能夠以雙方都能夠了解的交流方式順暢地交際。所處的環境不同,人際交流的時候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爲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就需要增強彼此之間的交際,由此才能夠體現文化移情的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通過敏感性來增強雙方之間的文化感,促進交流,減少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雙方應瞭解對方需要、熟知對方的文化情形,而這就要求雙方之間增強交流,利用感知交際者進行科學地分析和研究,預防交際遭受到人爲的破壞。

(二)培養文化順應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另外一種表現就是文化順應能力。因此,在培養跨文化交際者文化移情能力的時候,應培養其文化順應能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交際者不存在差異,就能夠簡化文化情景[5]。因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想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區別,應當克服溝通過程中產生的差異,提高文化敏感性,促進雙方的交流和溝通。培養文化順應能力,可提高交際者對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從而可有效體現交際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實現跨文化交際。五、結語隨着國際間交流的頻繁化,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爲一種常態。爲更好地溝通和交流,應培養交際者的文化移情,這樣就可以在交際時充分發揮文化移情的作用,深化交際者的思想情感,消除交際者的界限,預防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出現。

參考文獻:

[1]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與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xx,(12):17-19.

[2]李玉穎。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與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xx,(A3):84-85.

[3]鄭義,劉淑華。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xx,(04):103-104.

[4]承曉燕。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xx,(02):125-126.

[5]陳希潔。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合作原則的遵守與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xx,(11):116-120.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三

摘要]近年來,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經濟全球一體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市場對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標準和要求進一步提高,學術界關於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範疇更廣、程度更深。大學外語教學實際上就是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學習外語知識、掌握外語運用技巧,瞭解國外先進文化和民俗風情,以此來從根本上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基於此,文章通過概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分析了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重點對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途徑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

關鍵詞]大學外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途徑

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的快速發展,國際市場競爭格局的日益變革,使得國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國教育主管部門、高等院校十分重視對學生外語文化的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在原有英語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了日語、俄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等小語種,廣泛、深入的外語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外語知識的同時,對外國特有的文化有了詳細具體的瞭解,進而達到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可以說,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是當今經濟社會大勢所趨,只有對異國文化背景、文化知識有所瞭解,才能更加合理、準確地運用語言。國家文化差異並不是體現在字面意思,而是體現在文化內涵當中。因此,大學外語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引導,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語言與文化的關聯十分緊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已經成爲我國高校外語教育及學術界的共識。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由於跨文化交際能力涉及到的層面廣、內容多、要素全,所以學術界關於跨文化交際能力含義及內涵的概述多從某個特定角度和層面出發,也就是作爲一種狹義、微觀層面的概述和總結。Bennett&Allen(1999)研究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可以從三個層面加以概述,分別爲:超越民族主義的思想能力、鑑賞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夠在某個或多個文化中表現的能力。其中:超越民族主義的思想能力,就是以本土民族文化爲參照依據和衡量標準,對其他民族文化進行審視和判斷,涵蓋到了其他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交際形式、價值觀念以及管理模式等,只有客觀認識到本土文化與異國文化的差異,正確理解和對待其他文化,才能具備超越民族中心主義的思想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基礎上,以寬大的胸懷來接受其他文化,分場合、對象、方法來調節文化,方可增強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Bennett&Allen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概念和內涵的研究較爲抽象,對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具備指導和實踐的可行性。相對而言,學者Fantini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含義及內涵的概述更爲準確,對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來講,具有一定的實踐、參考和價值意義。他認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衡量標準和依據爲是否靈活、開放、包容,是否具有好奇心、耐心和容忍心,跨文化能力較強的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能夠快速建立和形成良好而穩固的關係,便於人與人之間友好關係的建立。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包含了四個層面的內容,分別爲知識、形態、技能和意識,從發展過程層面可以分爲由低到高的四個階段,即:短期旅行者、旅行居住者、職業者和跨文化專家。

二、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於中國大多數學生來講,在校期間學習外語知識的時間非常有限,除了英語之外,其他外國語種的學習時間更少,就是外語專業,也不過只有爲數幾年的學習時間。在短暫的學習時間內,學生完全以應付考試爲目的,以簡單的背誦、記憶、分析結構等爲主,基本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了解外國文化。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師和學生將學習詞彙、語法、句式等作爲學習重點,甚至視爲學習的全部

這樣一來,學生只是簡單、重複、機械式的朗讀、背誦、書寫,信息獲取、分析及處理能力較差,跨文化交際能力更是無稽之談。這種教育教學背景下,學生不僅不能靈活運用外語知識,而且過於死板的學習方式,所學習到的外語知識基本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意義。

(二)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式陳舊

受到我國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固化思維教學方式的影響,外語教學也是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教師將重點放在生詞、語法的講解之上,忽視了信息接受、分析和處理,致使學生以學習生詞、句法爲重點,基本上不了解跨文化方面的知識。

(三)大學生外語語言表達、句法理解等能力較強,跨文化理解能力較差,特別是對外語的實際運用不夠熟練,缺乏實用技能

可以說,當大學生外語知識學習到一定程度,語言能力達到較高水平之後,文化之間的差異障礙便突顯出來。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倘若語言表述不清,或者語言失誤、文化誤解,那麼將會給交流雙方帶來不快,甚至會導致交際失敗。研究表明,外語表達能力較強、表達流暢的大學生,往往隱藏着一種文化假象,讓人誤認爲其不僅具有語言能力,而且具備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在交流之後發現語用失誤問題較爲嚴重,給人一種故意爲之的感受,難免會因爲跨文化交際失誤而引發衝突。

三、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教學模式的科學設計

第一,明確教學目標。大學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更多的講解外國文化特徵,在交流和互動中,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跨文化交流素質。第二,改進教學模式,建立以培訓爲導向的教學模式,通過實踐培訓讓學生對國外文化和外語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瞭解。同時,可以通過研討課的形式,讓學生在探討中深入理解跨文化知識。第三,創新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現場採訪、情景模擬、課堂分組討論、撰寫報告、角色扮演、即興演講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全面思維意識和文化理解能力。例如,外語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爲若干小組,構建情景模擬,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就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識進行分組討論,進而來加深對本土文化和外國文化差異的認識。第四,教學主題的合理選擇。外語教師通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外國文化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可以通過網絡數據庫、學校圖書館、課外讀物進行名家著作成果的歸納總結。第五,科學引導和示範。外語教學過程中,需要從基本的詞彙、語法、語義等層面入手,讓學生在學會詞彙、語法和語義的同時,對外國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差異有所瞭解。由於文化存在差異,所以詞彙所代表的寓意有所差別,這就需要教師的深入講解和科學引導、示範。成語、諺語、格言等語言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往往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語言習慣、文化背景和價值觀。能否準確使用成語、諺語和格言,將是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直接體現。倘若大學生不瞭解國外文化,那麼極有可能在交流中造成矛盾,讓外國人感到不適應。外國文化背景、民俗習慣等作爲民族文化的直接體現,文化背景不同,所代表的寓意有所差別。比如:中國人認爲打噴嚏是有人想或有人罵,而西方國家卻認爲是上帝保佑、祝你安康等。再如:中國人認爲4是不吉利的數字,而西方國家卻將13視爲不吉利數字。政治、經濟、社會等背景的不同,大學外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還體現在對外國政治、經濟、社會背景的認知與理解。所以說,大學外語教師要給予學生科學引導、合理示範,多層次、多角度地講解外國文化。

(二)教師層面的改革和創新

首先,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大學外語教師作爲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主體,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要求大學外語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不斷的學習外國文化作品,深入、全面掌握外語知識和外國文化,在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拓寬專業知識面的同時,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教材,研究符合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實際的教學法。長期以來,我國大學外語以詞彙、語法基本功爲教學重點,致使在文化交流中出現“休克”問題。因此,要以文化背景、民俗習慣等內容爲依託,儘可能多的選取與外國文化有關的教科書和教學資料,讓學生在學習中瞭解外國文化內涵,理解本土與外國文化差異,逐漸建立起跨文化交際意識。再次,重點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前提和基礎爲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情景模擬的設計,將學生分爲幾個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在身臨其境中相互討論,以此來提高口語水平,增強交際意識,培養較強的交際能力。最後,充分發揮外教優勢。由於外教對外國文化的瞭解程度較深,理解更爲全面,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大學外語教學中,利用外教的經驗優勢,便於學生對外國文化的加深理解。同時,基於課堂活動,開展第二課堂和課外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外語競賽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習外語文化的興趣,在學習和活動開展中,不斷增強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學生層面的要求

首先,大學生要廣泛閱讀有關外語書籍,勤于思考。不但要閱讀與課程有關的外語書籍,而且要閱讀與外國文化有關的書籍、著作,比如:外語小說、外語散文、外語文化等,從而來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其次,大學生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去學習。潛意識地去學習有關外國文化的知識內容。課本內容及課堂知識的學習僅僅是基礎,還需要通過課堂之外的活動去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當然,課外學習主要靠學生的自覺,這就需要培養自我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再次,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生在深入、系統的學習之後,對外語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具備了外語使用能力和外語文化綜合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不能單純地依靠某一個方面,而是要更多地依賴於各種能力,只有具備綜合能力,才能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形成幫助。

四、結語

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到大學生外語學習、接受和運用能力,也關係到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成功與否。經濟全球一體化背景下,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國際市場化運作能力,特別是對於出國工作和創業的大學生來講,必須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才能夠立足於國際市場,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秀娟.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知識導入的途徑探析[J].英語教師,20xx,17(11):20-21,43.

[2]劉正光.大學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與隱喻教學[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3):121-124.

[3]梅子.關於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分析———以雲南民族大學爲例[J].科教導刊,20xx(2):116-117.

[4]張雷.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初探[J].亞太教育,20xx(33):130.

[5]王美玲.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問題的實證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xx.

[6]師瑞芳,張婧.大學英語素質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7(3):108-110.

[7]陶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與跨文化外語教材建設研究[J].語言教育,20xx,5(3):39-42.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四

摘 要: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交往日益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跨文化交際,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差異以及生活習俗的不同,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常常會發生衝突,本文通過對中西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入剖析產生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引言:

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交往日益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跨文化交際,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差異以及生活習俗的不同,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常常會發生衝突,本文通過對中西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入剖析產生跨文化交際衝突的原因及解決方法。“跨文化交際”一詞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1959年,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在他的著作《無聲的語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一詞。霍爾說,“文化即交際,交際即文化”,由此可見交際和文化之間的關係。隨着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和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加之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以及通訊技術革命性的爆發,使得各國人員往來更加密切。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帶來了各自的文化。現在人們之間的交流非常便利,“天涯若比鄰”變成了現實,人們之間的“零距離接觸”得以實現。伴隨着人們越來越多的交往,不同國家的人們在交流的時候就需要應對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因爲民族的差異,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社會體制和宗教的差異,由此就產生了不同民族的語言習慣和社會文化。如果不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社會制度、及宗教等方面的差異,就會產生分歧,發生衝突。大量小的衝突如果不加註意,往往會演變成大的、甚至是民族層面的衝突。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背景

中華文化是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演變而來的。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孝治國,講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爲治國,講得是出世;佛家,唯心主義,強調自身修養,講的是超世。諸子百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百家文化,在其演變過程中,儒家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後來中華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爲其骨幹而發展的。中華文化保持着長期的連貫性和穩定性,悠久、單純的中華文化傳統融合了她的凝聚力和消化力,邁進了近代世界一體化和文化交流的時期。西方文化主要源於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也可以說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古希臘人崇尚知識和推理,他們崇尚科學和哲學,古希臘有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的哲學思想對西方文化的發展有着重大的影響。西方文化主要特徵是強調個體性特性,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揮,因此西方文化也被人們稱之爲“個體文化”。正是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方人世界觀、價值觀上的差異,表現在生活工作中一系列的異見和衝突。

二、思維模式與文化差異

思維模式是每個民族固有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很難改變,人們的講話方式是受思維模式決定的。每個民族的文化決定了他們民族思維模式。中國人受到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思維模式是宏觀思維,通常比較喜歡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所以中國人講話比較含蓄,我們可以在中國古詩詞中得到深深的體會。而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微觀思維,強調個體,強調個性。所以,西方人講話通常不會拐彎抹角,而是“開門見山,直來直去”。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會認爲西方人有點愚蠢。在所有思維定勢中,有些定勢是對本民族來說正確的,而對其他民族來講未必能被理解或接受,這樣就會產生誤解,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流失敗。因此,我們在同西方人士交往的過程當中,不僅要了解對方的語言,更要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否則,輕者出現尷尬局面,重者會產生衝突。由於對對方文化背景缺乏瞭解而發生的誤解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

三、跨文化交際文化衝突的幾種主要表現形式

1、守時方面的衝突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比西方人差,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例如中國人約人吃飯,通常不是提前約定,而是隨時想起,隨時就約。所以遲到早退現象時有發生,即使有嚴格的時間表,一般不會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而西方人時間觀念非常強,他們非常愛惜時間。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會把時間安排的非常精準,他們常常會在在辦公桌上,牀頭邊放有時間表,什麼時間做什麼都有預先安排。在西方國家裏,人們要拜訪某人,通常要事先預約,包括像理髮這樣的小事,通常也要預約。這樣做,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效率得到提高。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人這種好的時間觀念也逐漸被我們接受。

2、客套語方面的衝突儒家思想強調仁義,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人簡歷一種和諧的關係。所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往往比較謙虛,在與人交往時彬彬有禮,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在師長和長輩面前也只有聆聽,不敢稍有逾越。所以中國的教育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此外,別人讚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謙虛一番,“哪裏,哪裏!”,有時把自己取得的成就歸功於這個那個。西方文化強調個體發展,個性發展,所以他們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人文之窗淺析跨文化交際之中西文化差異□高洪第他們受到讚揚的時候,總會欣然接受。正是這種文化的差異,當我們初次和西方人接觸的時候,我們常常感覺西方人不夠謙虛;而當西方人則認爲中國人不夠誠實。

3、私密方面的衝突中國人一般不太注意個人隱私。中國人認爲,人和人之間都應該開誠佈公,坦誠相待,所以他們把詢問個人隱私的問題當做是對對方的關心。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人們見面的時候常常問對方的收入狀況,婚姻狀況,尤其是久未謀面的朋友。而西方人則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他們認爲這屬於個人隱私,不能對外公開。因此在隱私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誤會,例如:中國人見面常問的一句話就是,“你吃了麼?”,其真實意思並不是真的問你吃飯沒有,而是見面打招呼用語,西方人會對此大爲不解。另外,還會詢問一些個人隱私的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經常問,“住在哪裏?在哪裏工作呀?工資多少啊?有女朋友們有啊?”等等。這在西方人眼裏嚴重地侵犯了個人的隱私,只有警察纔有權利詢問這些。

4、飲食習俗方面衝突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喜愛酒文化,常說“無酒不成席,菸酒不分家”云云,還有許多飲酒的說辭。中國人在宴請請朋好友的時候,非得弄得非常豐盛不可,否則就認爲對客人不夠熱情,而且中國人常常有互相敬酒敬菸的習俗。主人有時還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裏夾菜,講究點兒的,用一雙沒人用過的筷子給客人夾菜,不講究的則用自己用的筷子,非常不衛生。主人用想盡各種辦法勸說客人多吃多喝。在西方國家,人們不會這樣做,他們會尊重客人的習慣,不會強迫他們。客人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在進餐時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Helpyourself”(自便),他們絕不會給客人夾菜。所以,自助餐在西方很普遍,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各取所需。在這種輕鬆愉快就餐環境中就餐,主人和客人們都不會覺得有心理負擔和壓力。而不像中國人就餐後回到家裏,身心疲憊。雖然世界上各種文化千差萬別,各有千秋,但並沒有無好壞之別,世界各民族文化應該都是平等的。也正因爲世界上各種各樣不同文化的存在,才使得我們的這個世界的文化百花齊放,多姿多彩。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較,從中相互借鑑,但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作爲衡量別國文化的標準,反之亦然。相反我們應該採用一種客觀的、寬容的態度對待西方文化,我們應該避免兩個極端:一方面拒絕排斥西方文化,認爲中華文化纔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另一方面盲從,片面地認爲西方文化由於中華文化。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同時尊重異域文化,這樣才能“融會貫通,博採衆長”。摒棄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同時吸取西方文化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