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跨文化交際論文【多篇】

跨文化交際論文【多篇】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一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概念,內容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意義

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間進行交際的能力,關於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已經有半個多世紀。在國外,比較廣泛認同的是Spitzberg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界定,即“跨文化交際能力廣義地說可以理解爲這樣一種印象,即這一行爲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是恰當和有效的”。在國內,張紅玲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爲“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際知識,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跨文化環境中,並且在心理上不懼怕,主動、積極、愉快地接受挑戰,對不同文化表現出包容和欣賞的態度”。

關於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在國內的研究中,畢繼萬認爲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則和交際規則轉化能力以及文化適應能力。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中需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我國外語教學中有着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國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這一點講,外語學習的過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個跨文化的交際過程,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爲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爲指導,並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爲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其次,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隨着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商貿的活動增加,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爲大學生就職的重要考覈標準,也是21世紀人才應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得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必須加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再者,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度,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由於文化差異導致的跨文教交際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倘若在外語教學中除了培養英語學習者的基本語言知識技能外,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使其在學習語言時就可以將自身置於跨文化思考之中,那麼學生就能夠恰當靈活地運用語言與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增加跨文化交際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當前我國外語教學中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

我國當前外語教學中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並不是很樂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大綱規定:至少要達到英語四級水平,具體要求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爲目標,將語言基礎能力的培養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能在跨文化場景中進行有效交際。

然而在當前高校外語教學中,雖然已經逐步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仍然存在着普遍的重語言輕文化的問題,無論是外語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把握好這一大綱,忽視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其二是在目前的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外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和學生以通過考試爲教學和學習目標,如通過學校的期末考試,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這樣以應試爲目的教學和學習都忽略了我國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即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可以說,僅以通過考試爲目的的教學和學習失去了高校外語教學的意義,這很可能將導致學生在未來的就業,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較大,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因此,外語教師須遵從教學大綱,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爲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獲得紮實的語言基本技能知識的同時,又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在外語教學中培養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培養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刻不容緩。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外語教師和非英語專業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將從外語教師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兩個方面來討論:第一,外語教師的整體素養需要被改進和提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外語教師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外語教師一定要抱着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掌握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

另一方面,外語教師應不斷地閱讀和英語教學有關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專著,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做訪問學者,在外語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加大文化背景知識的強度和深度,幫助學生逐漸意識到漢語與英語上的文化差異,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誤解,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也能使外語教師在外語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在外語教學中培養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措施,應本着科學性講解和興趣引導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理論教學包括文化背景輸入和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實踐教學包括髮揮外籍教師的文化優勢,組織跨文化交際活動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等。

(1)課堂上的文化背景知識輸入。在從事跨文化交際中,不僅要注意詞的詞彙意義,更重要的是需要隨時隨地地注意詞的內涵意義。這要求教師在講解詞彙和段落時不單單講解其指示意義,還要挖掘其隱含意義及文化背景。

比如dog(狗)這個單詞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在漢語和英語文化中意思大不一樣,在漢語中,關於“狗”的成語都是卑鄙貶義的,如: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語中“狗”被看理解爲人類信賴的朋友,因此英語中關於狗的詞語並不含有貶義,如: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時),doggybag(打包袋)等等。

在文化背景輸入時還要進行文化對比。比如漢語中的“害羣之馬”在英文中爲“blacksheep(羊)”。這都是文化差異產生的。通過科學的文化背景輸入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增加對異國文化的理解以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合理開設跨文化交際(能力)課程。考慮到非英語專業學生接觸跨文化交際較少的情況,學校應合理爲學生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讓學生有機會系統地瞭解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潛意識認知。

課上還可以向學生推薦跨文化書籍,歌曲,和電影(如《刮痧》),留跨文化交際作業等。通過在跨文化交際課堂上的學習,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定會有顯著的提高。

(3)發揮外籍教師的文化優勢。外籍教師的本國文化能夠幫助學生營造外國語言和文化氛圍,使課堂教學生動、靈活,極易引起學生學習跨文化知識的興趣。隨着學生和外籍教師對本國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的交流,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逐漸形成,並逐漸學會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有效的運用。

(4)組織跨文化交際活動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教師可以通過定期舉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知識講座、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際電影(如《刮痧》,《撞車》等)、跨文化知識英語角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校應爲學生提供出國交流的機會,比如鼓勵學生在假期期間出國進行親身的跨文化交際體驗。這必定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而言之,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並且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我國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並不理想,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認真貫徹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措施,使學生成爲符合時代發展的外語綜合型人才。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二

摘要:隨着經濟不斷髮展,中俄兩國交往日益頻繁。但是在交往過程中,由於雙方文化背景不同,致使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語用失誤。稱呼語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最常見的語用失誤類型之一。文章旨在對中俄兩國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稱呼語語用失誤進行分析,探尋避免稱呼語語用失誤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稱呼語

中俄兩國文化交流不斷增多,對俄漢稱呼語的語用失誤研究,有利於促進兩國跨文化交際成功進行。俄羅斯學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認爲跨文化交際即代表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的交際(Тер-Минасова20xx:10)。我國學者賈玉新認爲:“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交際。”(賈玉新,1997:23)文章主要以利奇h的“禮貌原則”、列文森等人的“面子理論”及詹妮托馬斯等人的語用失誤理論爲基礎,對中俄文化交流過程中稱呼語方面語用失誤進行研究,分析產生語用失誤的原因,提出相應解決策略。稱呼語遵循禮貌原則。

研究俄語稱呼語分析其語用失誤,不能忽略俄語稱呼語的社會和文化屬性

俄語稱呼語具有以下屬性:社會象徵性、歷史性和民族性。稱呼語可以按詞性劃分爲代詞性稱呼語和名詞性稱呼語兩大類,代詞性稱呼語,俄語中典型的語用失誤主要表現在ты(你)和вы(您)的用法上,忽視這兩個詞的文化性和民族屬性,易引起語用失誤,造成交際誤會。名詞性稱呼語是文化差異最大、使用最複雜的一種稱呼形式,它主要包括:專有名詞稱呼語、親屬稱呼語、職位稱呼語等(王金玲,20xx:39-42)。例如мама、媽媽、РозаАнреевна、小張等。對比中俄名詞性稱呼語和俄語稱呼語可知,漢語稱呼主要說明彼此間的關係,親屬、師生之間均要呼出輩分、職務等。漢語中的這種語言習慣與俄語有很大不同,在俄語中,用於表現說話者和受話者之間的關係主要是用名、父稱、姓不同組合方式及小名來表現的,很少出現如漢語中代表受話者地位的詞。在中俄跨文化交往的過程中,語用失誤對於交際有着重要影響。

分析可知,產生語用失誤的原因主要是語用負遷移和文化差異。語用負遷移,主要是指人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將本國表達方式、語言的使用習慣遷移到跨文化語境當中,產生語用失誤,導致相互無法正確理解的交際障礙。如在俄羅斯文化中,學生對老師稱呼“препоаватель”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爲,應當稱呼其名和父稱,在中國文化中則恰恰相反,對老師直呼其名則是不恰當禮貌的行爲。文化差異也是造成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中國文化屬於東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的孔孟之道是各朝君王推崇的主要治國思想,對中國人的價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響。在俄羅斯,東正教對其歷史、文化、思想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正是由於兩國之間深層文化的不同,使中俄兩國禮貌用語的構成和使用上存在差異,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由於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常出現語用失誤。從價值觀念上來看,在中國文化當中推崇集體思想,重視集體利益及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發展歷史當中,中國人形成了強烈的等級意識和家族理念。雖然現在已經進入現代社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但是這種較強的尊卑長幼的觀念,作爲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植根於人們的價值理念當中。這種社會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說話者對聽話者的尊重,在現代中國形成了一套約定俗稱的禮貌用語體系。最典型的稱呼語如“王老師”、“張局長”、“舅媽”等。

俄羅斯文化當中受西方價值觀念影響較多,較爲強調個人價值,強調個體的獨立和個體的平等。

這些價值觀念在稱呼語中也得到很好的體現,如老師在稱呼學生的時候用“вы”,體現出師生之間的平等意識;在工作時,同事之間稱呼名和父稱,很少使用帶有表示職業性質的名稱。以上這些在價值觀方面的差異是導致中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價值觀念的不同只是文化差異的一部分,由於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語用失誤有待我們進一步發掘和研究。針對上述原因,本文主要提出以下策略:

1.瞭解俄羅斯國情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交往者要全面瞭解俄羅斯的國情知識,以利於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可從書本、俄羅斯人日常對話及報刊等途徑學習俄羅斯人的稱呼語文化。

2.強化元語用意識俄語學習者從學習的初期就要不斷強化元語用意識,注意俄語稱呼語的正確表達方式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現象,這就對俄語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3.加強俄語姓名學及稱呼語的相關研究,國內針對稱呼語,尤其是姓名學的研究相對較少,需要我們不斷挖掘俄語姓名及稱呼語的文化內涵。文章主要對中俄交往過程中稱呼語的語用失誤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避免中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稱呼語語用失誤的策略:全面瞭解國情知識、強化元語用意識和加強姓名學等相關研究。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三

【摘要】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爲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本文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入手,分析了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隨之探討了當前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幾種途徑及應當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素質

很多學生愛學英語,卻無視、漠視或輕視英語賴以存活的文化。拿跨文化交際學的行話來說,就是缺乏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意識,脫離英語文化來學或教英語是學不到或教不了英語精髓的,也違背了語言的自然屬性:跨語言交際是爲了跨文化交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合適地使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人才的外語素質,而且還要培養其文化素質,進而提高綜合素質。

一、交際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涵蓋了用母語及外語進行交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語法規則,是否在形式上可能。

(2)可行性,即某些語言是否能夠付諸實施以及實施的程度。

(3)恰當性,即話語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體,以及得體的程度。

(4)有效性,即話語是否已經付諸實施以及已經實施的程度(Hymes,1972)。

因此,“交際能力”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合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可分爲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協調工作。後者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

從交際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來看,文化能力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進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溝通是現代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1.從語言和文化的關係看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體現在語言之中,是語言形式所負荷的內容,離開了語言,人類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離開了文化,語言也失去了內容與意義。語言和文化互爲條件,互相依存。它們之間不分主次,是密切聯繫、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外語教學實踐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也應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2.從外語的功能來看

外語最終被看成是一種交際工具。既然是交際工具,就應該既強調語言的結構形式,又要強調它的功能體系。在語言教學中既要注意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又要知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現在人們認識到,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音、詞彙、語法等,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的話,用於不恰當的場合,說得不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目的,有時甚至會造成不良後果。若要實現有效得體的交流與溝通,就需要我們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學者還把外語水平定義爲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學習和運用外語必須瞭解與其密切相關的文化,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3.從外語教育的根本目的來看

外語教育應體現文化素質教育。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四個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學校教育的關鍵,也是外語教育的關鍵,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爲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

三、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幾種途徑

1.創設條件努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習過程,還必須學習文化。學習外語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語的文化,違反了語言的使用規則,那麼說的外語即使語音語調正確,語法規範,詞彙搭配無誤,表達也流利,但對方聽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彆扭,還是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同時由於外國文化不可能自然習得,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用文化語言觀去指導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加強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幫助學生克服使用外語交際時可能產生的文化障礙,努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把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教育相結合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胡文仲,1999)。它是一種雙向活動,交際的雙方只有互通有無,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如果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活動中既熟悉對方的文化,又能向對方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這樣的交際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因此,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不但要充分了解目的語文化也要充分了解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本國文化知識,讓其與相應的外國文化知識進行對比,尋找本國與外國文化的異同。或是選擇適當的練習,比較中外文化的特點。只有這樣,學習語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寬容異國文化並加以借鑑和吸收,傳播本國文化。

3.鼓勵學生在交際實踐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日常談話和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不是由於詞彙、語法引起的,而是社會概念、社會心理、人們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國人見面愛問“你上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你吃了沒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你結婚沒有(Are you married)?”等等,而英美人士會覺得是在審問他。中國人隨便問隨便答的問題,他都看成是侵犯他個人的隱私。因此要鼓勵學生培養跨文化意識,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在實踐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交際能力,使教育不僅僅侷限於書面教育的形式。外籍教師是外語教育的一大特色,從外語學習的角度來看,和講這種本民族的人接觸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學時應遵循的原則

1.外語教學中社會文化知識的難度應與學生外語語言水平相當,教學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表及裏。

2.社會文化及其類型都隨着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社會文化教學的內容不僅應包括歷史事實,更應注重當代社會文化中出現的新現象。

3.在比較和分析兩種文化特徵時,應樹立文化平等觀,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點,而不應歧視任何文化,或對某些文化抱有偏見。

五、結束語

我們學習外語,不僅僅是爲了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爲一種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獲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進行跨文化交際,參與國際活動,使外語成爲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對外開放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決不能忽視對文化的教育,決不能忽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擴大知識面,當好主導,把握新的機遇,迎接好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張正東。外語教育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2.

[3]左煥琪。外語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12.

[4]張正東。外語立體化教學法的原理與模式。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四

論文摘要:

我國加入WTO後,將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事務,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主要在於瞭解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不同點並具備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外語能力

人類社會進人21世紀後,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間交往的增加,已逐漸形成全球化、國際化社會。在國際化社會環境下,跨文化交際已日益成爲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一般是通過兩方面來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瞭解異國文化及其特點,擁有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才能使我們有效地找出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異,才能做到既能說會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體,有助於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消除隔閡,更積極地融入到與對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的實現,實質上主要就是通過語言交流這一重要交際手段完成的。如果一個人有着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但其外語語言運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那麼,跨文化交際也是不能實現的。反之,如果有着較強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但卻不瞭解異國文化特點,沒有異國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文化理解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語言是文化形成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語言的豐富和完善。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更加積極地參與世界經濟,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中,並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從許多方面參與國際事務。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都離不開跨文化交際。因此,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定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廣義上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鮮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制度國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們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就要了解、區別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重視不同文化的學習。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有着不同差異,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曆史的傳統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由於歷史較短,主要屬於近現代文化,基督文化。下面即幾種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文化背景差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培養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往往以謙虛爲美德,不喜歡自我展示;堅信有真才實學無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滿招損,謙受益”。西方人則往往習慣於展示自我,以個人爲本位。習慣於表現自我,自信、誇張,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個人和集體關係上,中華民族向來主張把集體放在首位,提倡團結就是力量,“衆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的一個方面超過了集體方面,特別是美國文化往往倡導個人主義。有着“自助者,天助也”,“要敗事,找幫手”等說法。

(二)風俗習慣差異

當別人讚美你時,中國人的習慣是客氣一番。而西方人則比較坦率,聽到對他們的讚美時,首先會說“謝謝,”(Thank you or glad to hear that),如有不同看法時,可再用“但是,”(but一)來轉折。還有,中國人認爲一些可以公開詢問的事情,如,年齡,收入,婚姻,行爲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認爲屬於個人隱私範疇,成爲口頭交際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異

中國與西方也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語言中。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爲主。佛教已經傳人我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人類問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Chifstianty)文化爲主,其影響最大。許多節日都與基督有關,如聖誕節(Christmas),感恩節(hTanks giving Day),等等。

(四)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西文化由於文化體系不同,思維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中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造成的。長期的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促成了我國文化的民族心理,我們習慣於“三思而後行”,西方人則往往直來直去。我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綜合,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這就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差異。

從上面幾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沒有多種文化知識和對中西文化不同的瞭解,跨文化交際必然會遇到障礙。但是,異國文化知識只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前提條件。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外語語言能力。

二、加強外語語言聽說能力培養

語言是交際的最主要的手錢,是一個理想的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種種規則的瞭解。語言能力是“言者和聞者的語言知識”,這是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於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的。語言能力指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語法、語音、詞彙的知識在學習者大腦內在化的結果。跨文化交際語言能力(外語語言能力),就是與不同國家、社會文化集團成員交往時,能夠得體地解決說什麼、怎麼說,和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後天習得的,是經過刻苦努力實踐取得的。

在跨國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說話者語言能力欠缺,語言失準,表達不當,詞不達意,話語結構混亂,就會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妨礙有效交際的實現,不但達不到我們預期的交際目的,有時還會引起一些誤解,導致交際中斷或失敗。

因此.我們要想實現跨文化交際,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異國文化外,還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即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

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途徑完成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我們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外語能力的培養。外語課程從國小連續開到中學、大學,在大學裏又連續開四個學期,其課程開設長度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但也同時說明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學習外語語言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國現在各級各類大學每年培養出的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行各業人才,正在成爲國家經濟建設、對外交流的主力軍,在各種涉外活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擔當着重任,這說明我們的外語課堂教學成績是很大的。

但是,外語能力與外語語言交際能力是有區別的。外語能力的概念是籠統的、廣泛的;可以包括書寫能力,文字翻譯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語語言能力,係指口語交際能力。多年來,儘管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了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種專業人才,我們在專業人才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國學生目前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許多學生學了十多年的英語,並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有的甚至還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語能力,但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語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國人關於“早飯你通常吃什麼?”這樣簡單的口語問題,原因在於學生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饅頭和稀飯”的詞語。這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托福考試成績很高,在國外餐館卻不會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時間卻已經過去了20多年,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我們要想順利地進人跨文化交際全球化時代,從現在起就必須重視加強外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即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否則,我們將落後於時代。

那麼.如何加強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即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呢?筆者以爲我們可以在現有課堂教學基礎上進行如下改革嘗試。

(一)加強課堂互動,重視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現在的外語口語交際能力水平及新形勢的要求,在現有的條件下,爭取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造更多地外語環境,讓學生課堂上有說外語的機會,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形成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外語口語能力。

(二)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口語課時

我們應該調整目前的課程設置,適當地增加外語口語課,進行一些專門的口語會話練習。理想的外語口語會話課應該是一個模擬的小社會,衝破時空的限制,將各種人物,事件,場合較系統地搬進課堂,進行實際模擬交流練習,這樣可以達到真正提高學生交際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試形式,增加口語測試項目

儘管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設置操作難度較大,但是,增加口語測試項目是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關鍵。我們現行的外語四、六級考試製度,實際上還是一種應試模式。長期以來許多外語教師一直在探討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爲受到這種考試形式的限制。現在隨着形勢的飛速發展,“地球村”的形成,這種應式考試模式對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

總之,跨文化交際的實現與外語語言能力是密切相關的,而外語語言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既教授學生跨文化知識,又培養他們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加大培養精通專業,又擅長外語的複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變我國目前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不適應狀況,儘快融人21世紀全球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