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論文結論(多篇)

論文結論(多篇)

論文結論 篇一

結課論文致謝一:

時光飛逝,轉眼間兩年半的專科生活就要結束了,回想自己這兩年多的學習和生活,我一直在身邊同學、老師和朋友的熱心幫助以及悉心指導下快樂的生活和進步着,在此即將完成學業之際,我要向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老師、同學和朋友表示感激之情。

我要衷心地感謝我的導師吳灼亮副教授,他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淵博的專業知識讓我受益匪淺。吳老師工作繁忙但也從不忘對我的論文進行細緻的指導,爲我的研究指明方向,耐心的審閱我的論文,爲我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沒有吳老師的指導,我的論文不可能順利完成。

在校學習期間,還曾得到許多老師的諄諄教誨和熱心幫助,令我不勝感激。無論在專業知識的講授還是人生的解惑,老師們都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在這裏要特別感謝無微不至體貼關心我們的輔導員周經老師,還有負責教務工作辛苦勞累的林芳老師,我們的順利畢業離不幵老師們的無私奉獻,我將永遠不忘師恩,銘記於心!

我還要感謝身邊熱心善良可愛的同學們,在炎熱的暑假,我們爲了完成論文留校並肩作戰,有你們在我身邊,再棘手的困難都可以順利解決,再炎熱的天氣也可以快樂度過,我們一起同甘苦、共患難,互相幫助,關愛彼此,兩年半的時間培養了我們深厚的友誼,你們是我奮鬥路上最堅強的後盾,願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

最後,還要感謝我的家人,無論我身在何方,他們都用最無私最關切的愛鼓舞着,家人永遠是最溫情的存在,他們的支持和包容,促使我健康成長,感謝我的父母辛勤勞動,爲我提供好的生活,感恩父母!

謝謝所有幫助和支持我的人,也祝願所有同學們有一個輝煌燦爛的未來!

結課論文致謝二:

學生生涯步入尾聲,畢業近在咫尺,以往的學習和生活場景還歷歷在目,尤其是兩年半的專科生涯,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也收穫了珍貴的師生情和同學情。在這期間我得到了國貿學院老師們的悉心教導,結識了志趣相投的同學和朋友,同時也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謹以此文向表示感謝。

首先要由衷的感謝我讀研期間的導師丁家雲教授。丁教授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誨人不倦的情操深深的鼓舞我,激勵我。讀研期間,從小論文的選題到撰寫,再到投稿,都離不幵他的精心指導和幫助;在完成學位論文整個過程中,他時刻關注着我的寫作進展,孜孜不倦的給我的論文提出指導建議和意見,傾注了他大量心血;在生活上,-丁老師也給了我很多的幫助。這兩年多以來,跟着恩師丁老師學習,將會使我終身受益,也將成爲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再次誠摯的感謝我的導師丁老師,謝謝您的陪伴與幫助!

其次要感謝張如慶老師,張老師在我的論文選題上了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在審閱開題報告和論文初稿時都給了我很好的建議,在此由衷的感謝您的悉心指導。同時要感謝安徽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的董桂才老師、方鳴老師、徐鬆老師、沙文兵老師、邢孝兵老師、楊蓮娜老師,感謝他們在課堂上面的詳細講解,感謝他們在開題時對我的論文的指導和意見。並在此表達學生最衷心的感謝!

此外,感謝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2級的每一位同學,感謝我的朋友和家人,因爲有了你們的陪伴、幫助和支持,我專科生涯的學習和生活才變得豐富多彩。

爲了能寫好這篇論文,本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因自身學術能力和知識構架有限,語言表述不足,文中肯定會出現疏漏和不足,希望各位師長和專家給予批評和指正,在此對你們的理解和支持一併表示感謝。

結課論文致謝三:

時光匆匆而過,幡然醒悟時畢業的季節已悄然而至,回首兩年半研宄生學習與生活,心中的感慨萬千,曾經的壯志雄心,也慢慢變爲心中的那一份穩重和踏實。這兩年多時間裏,我真的成長了許多。

首先要感謝我敬愛的導師李懷政教授,您不僅是我求學道路上的恩師,而且還是我生活中的益友。每當我在學習上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您會毫不猶豫地幫助我;當我犯錯誤時,您總是循循善誘,耐心開導。您的博學多識讓我崇敬,您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欽佩。在教會我如何去做事的同時,您還讓我領悟到了如何做人的真理。總之,從您那兒,我學會了很多很多。這篇論文無處不滲透着您的心血,在此,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老師,謝謝您!

此外,還要感謝我的師姐,感謝我的同門,感謝我的好友,在我論文的完成過程中給了我很多的幫助與鼓勵。感謝我家人的支持與理解,感謝經濟學院12屆研宄生的全體同學,是你們陪伴我度過了快樂而又充實的專科生活。

最後要向各位評審專家和老師致以真誠的謝意,感謝您們爲本文付出了寶貴的時間。

結課論文致謝四:

歲月如歌,光陰似箭,轉眼間兩年半的研宄生生活即將結束,這兩年半的結束也爲我20多年的求學生涯畫上句號。回首兩年半在浙江工商大學的求學經歷,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對我的影響卻是終身且深遠的。在這裏,我不僅獲得了一個更廣闊且專業的學習的平臺,而且個人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鍛鍊。一路走來,雖然時常迷茫和彷徨,可幸的是通過經濟學院結識衆多良師與益友,給予我自信和支持,使我重拾前行的動力。

值此論文完成之際,首先感謝我的導師趙老師。趙老師工作態度嚴謹,治學兢兢業業,從論文的選題及佈局都能提出建設性意見,每次與趙老師的探討都能從其嚴密的理論思維中得到新的發現和新的理解。同時,趙老師謙虛樸素的爲人和智慧的思辨能力對我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巨大影響。趙老師對我的指導和關懷將使我終身難忘。

其次,我要感謝經濟學院的全體教師。雖然並非所有的老師都擔任過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任課教師,但是,感謝老師們的專業指導,使我與一羣優秀的同學爲伍,使我在遇到論文難題又不便向老師求助時可以轉向同學幫忙。

再次,我要感謝我的舍友,是你們陪我度過兩年半的大部分時光,感謝你們在我無助、困難的時候一直陪伴我。

論文結論 篇二

富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往往具備這樣幾個特徵:興趣廣泛而又專一;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能獨立選材,題材新穎、風趣,審美感強;對環境的感受力高,能觀察到別人容易忽略的事實;心智活動思路暢通,審美敏捷;能見微知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提出卓越的見解,有內在的評鑑力,觀點明確,立意高遠。這樣的學生在寫作時就能體現出自己的創新能力。而要使自己成爲一個富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寫出富有創新意識的議論文,在安排結構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凸現別緻的外觀美。這裏的外觀美指的議論文結構形式的變化。文章講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如何將自己所選擇的材料用最適當、最新穎的形式表現出來,是我們行文前首先要認真思考並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內容充實甚至新穎、外觀死板的文章是很難“出彩”的;相反,材料一般但形式新穎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卻能以外觀來彌補內容上的某些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像我們在安排議論文的結構時,都知道用並列式和遞進式,但如何恰當地使用呢?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這就需要我們多探索、多實踐,在嘗試中走向成熟,那麼在寫作時創造出別緻的外觀美的文章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是凸現動人的感性美。這裏感性美指的文章內容與結構的統一。請不要以爲這“動人的感性美”是記敘文的“專利”。在寫議論文時,我們很多同學除了列舉幾個老掉牙的事例之外,恐怕再也無所作爲了。那麼,我們有沒有想過藉助於描寫來加強表達的效果呢?2003年滿分作文《因爲親近,所以美好》中就寫道:“心靈上的共鳴使我們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飛流直下三千尺,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豪邁;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風,我們感受的是不屈不撓;看一輪明月高掛天空,我們想到的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事物本也無情,是我們心靈上的親近使我們感到它們是如此美好。因此,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長空,虎嘯深林,魚躍水面,落英繽紛,秋雨梧桐都能發出心底最深處的一聲長嘆。”這段文字在結構上前半部分是並列式,後半部分是遞進式。加上生動的描寫,使文章充滿了靈性。

三是凸現深刻的理性美。具有一定的理性美,能夠有效地提升作文的層次,使我們的文章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體現在結構上就是要合理佈局,巧妙安排。如有一位同學在讀了《精衛填海》這篇寓言後寫道:“精衛的努力是徒勞的,因爲它的力量實在太微小了,可它爲了實現自己的目標,銜木石不止,填海不止,頑強地拼搏着。這是一種執着精神,一種在困境中追求、在悽迷中奮進的可貴氣質。正是在執着的追求中,精衛顯示了它的價值。我們無論幹什麼,無論在哪裏,有所執着,才能對常人眼中的得失、譭譽不預計較,爲了心中的目標,默默不懈地努力。這樣,纔會有一種笑傲人生的曠達和灑脫。”這段文字充滿理性美。結構上採用的是遞進式,與文章主旨是一致的。

這就告訴我們,議論文在結構上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創新,只有有創新的文章,纔是成功的佳作,才更吸引讀者的目光。

論文結論 篇三

論文標題應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來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儘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省略詞,字符,代號,符號和公式等。論文標題一般不超過30個字。

2.作者姓名和單位

論文的署名包括:參與選定研究課題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員,直接參與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並做出貢獻的人員,參加撰寫論文的人員。如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員聯合完成的論文,應根據每個人員的貢獻大小或根據約定排列名次。

3.論文摘要

摘要即摘錄要點,是對論文內容的簡短陳述,提示論文的主要觀點,見解,論據或概括地簡單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摘要文字要簡明,確切。論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爲宜,重要的學術論文不超過1500字數

4.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指用來表達論文全文主題內容信息的單詞或術語,供資料查詢之用。每篇論文的關鍵詞一般選取3~5個詞語。

5.提綱

提綱是指論文內容的要點。

6.引言(或稱引論,前言,導言,緒論,序論和導論)

引言是論文的起始部分。內容複雜篇幅長的論文,稱"緒論","序論",要求講清寫作此文的動機,它的內容,意義,欲達之目的。主要是用來簡要說明研究問題的內容,目的,方法和意義,闡明全文的主要觀點(文章論點),借鑑會計領域中前輩及他人的研究情況,知識佈局和理論基礎,提出作者本人對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設想以及研究方法,達到的預期成果和現實意義等。如果是調查報告還可以交代背景,說明調查方法。這部分內容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意在概括與領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爲宜。在正文裏,不用寫"前言"二字,一般寫1個段落,也有寫2個,3個甚至4個段落的。寫完後,在轉入本論時,中間最好空1行。

7.正文

正文是論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其功能就是:展開論題,分析論證。正文的內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問題,運用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相結合進行分析論證,揭示出各專業領域客觀事物內部錯綜複雜的聯繫及其規律性。正文撰寫的內容反映出文章的邏輯思維性和語言表達能力,決定了論文的可理解性和論證的說服力。正文撰寫必須做到實事求是,客觀真切,準備充分,思維邏輯清晰,層次分明,通俗易懂。

正文撰寫時採用的層次結構方式有以下三種形式:

1.直線推論方式。由文章中心論點出發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由一點進行到另一點的邏輯推演,呈現出直線式的邏輯深入。

2.並列分論方式。把從屬於基本論題的若干個下位論點並列起來,分別進行論述。

3.直線推論與並列分論相結合的方式。即直線分論中包含並列分論,而並列分論下又有直線推論,形成複雜的立體結構。

論文的正文部分通常採用第三種方式(即直線推論與並列推論相結合的方式)的結構層次。

8.結束語

結尾部分,文止而言盡,要照應開頭,要體現全文的整體性。全文渾然一體,首尾呼應,既可以給人一種結構上完整的感覺,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讀者印象的效果。結尾分總結式結尾,說明式結尾,號召式結尾等三種。

"結語","結束語"等字眼,在正文裏不必寫出,視論文體裁和內容而定,照應開頭的,應是一個獨立部分,應與上段之間空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盡而止的,則不用空一行,等於言盡即止,沒有全文結束部分。

9.致謝語

致謝語可以作爲"腳註"放在文章首頁的最下面,也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後。致謝的詞語要誠懇,簡潔恰當。

10.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資料)附在論文的後面,較多的應加頁列出,至少要離開文末四行。書寫論文引用的文獻資料方式,分爲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號;間接引用,只是轉述大意,又稱意引,不加引號。對於引用的文章內容,要忠實原文,不可斷章取義,爲我所用;不能前後矛盾,牽強附會;論文寫作中,作者應表明對引文的觀點,立場即稱讚或反對的態度。

1.列舉參考文獻的作用

(1)是尊重原作者,避免掠人之美的嫌疑,同時也表明作者治學態度嚴謹。

(2)文中引文若有差錯時便於及時查對。

(3)使指導教師能清楚地瞭解作者對問題的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4)反映了作者爲撰寫論文而進行閱讀的材料的範圍和水平。

(5)有利於研究相同或相近題目的讀者從參考文獻(資料)中瞭解情況或受到啓發。

(6)便於在畢業論文答辯時進行審閱和評定成績。

2.列舉參考文獻(資料)的具體要求

(1)按畢業論文參考或引證文章和資料的先後順序排列。

論文結論 篇四

閱讀學、寫作學、辭章學、語言學等等語文知識也不是直接構成語文能力的要素。它們雖有指導言語活動、加速語文能力發展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間接的、軟性的、有限的。懂得寫作理論,並不見得就會寫作,同樣,懂得語文知識並不等於就有了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只有經過無數次言語活動,積澱成個體自動的言語操作習慣的一部分,才成爲語文能力的構成要素。由於語言是自由靈活和富有創造性的,因此,把語文知識看成語文能力結構的要素,從而使學生爲學知識而學知識,反而會阻礙語文能力的發展。

因此,中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透徹理解和系統掌握課文內容和語文知識的能力,而是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以滿足思維運行與發展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它是由語言和對其正確熟練的操作行爲構成的。

語言是詞彙與語法構成的系統,這是對世界所有語言的最一般概括。但不同語言的詞彙和語法的特點及其生成語文能力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漢語口語的單音成義和書面語一字一詞或一字一語素而字形孑然獨立的方塊形體,使“漢語語法沒有形態學和造句法這樣兩個部分”,完全“依靠語義、事理邏輯、約定俗成”來編織言語,[1]因而漢語各級言語單位的調配組合極其自由靈活,或者說漢語是有語無“法”的。[2]因此,漢語“運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彙掌握的能力”[3],“對一個人來說,他所掌握的詞彙越豐富,他的認識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就越強”[4]。可見,吸納大量而足夠的字詞語彙,對中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要積累豐富的語彙量卻不是容易的。這是因爲成熟語文能力所需的語彙量不僅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且必須主要採用讀寫大量的言語作品這種分散學習的辦法來掌握,而分散學習語詞因重複率少容易遺忘。漢語的語素又具有強孤離性,更增加了大量積累詞彙的難度。

然而長期以來,在語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3000常用字可以覆蓋現代一般讀物字彙量的99%,因而中學生已經超越了以積累字詞語彙爲主的時期。

誠然,國小語文教學是要求國小畢業生要能夠識到2500—3000常用字,但認識3000字不等於就掌握了這些字組合的全部語詞。漢語幾乎每個常用字都是多義的。一個“打”字多達23個義項,可同別的字組成161個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收雙音詞51419條,但構成這些詞卻只用了1972個字。何況大多數國小畢業生是並沒有識到3000字的,更何況要在廣泛的讀寫中真正夠用,不識到五六千字恐怕是不行的。[5]因此,中學生非但沒有超越以積累字詞語彙爲主的時期,相反,恰恰是需要大量積累字詞語彙的時期。

;中學生成熟語文能力究竟要掌握多少語詞量,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統計數字。這是因爲漢語是以單音節語素定型或者說是“字本位”的語言,詞與非詞的界限不清楚,因而統計不可能準確;而且由於漢字出奇的多義和高度自由靈活而具有罕見的強大構詞能力,在識了3000多常用字以後,判定一個詞究竟是“熟字熟詞”還是“熟字生詞”,往往要依賴於一定的語境,因而即使有詞頻統計也無多大實用。這就是說,對語詞的掌握不僅是一個識記過程,而且更是一個組合過程。所以,衡量中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一般不看語詞識記量的多少,而要看一定的言語行爲的優劣。

今天,聽說言語能力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爲與讀寫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並不等於能同步發展。一般說來,母語能力的發展過程是:基礎聽說能力(生活對話能力)─基礎讀寫能力─高層次聽說讀寫能力(長篇獨白語聽說和研讀、著述或創作能力)。就絕大多數人來說,基礎聽說能力是在學齡時就已成熟了的,而高層次聽說讀寫能力則要在中學畢業以後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中學生作長篇發言時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如果不是要說的內容超越了說者的思維能力,那就是因爲基礎讀寫能力太差所致。古往今來能夠出口成章的人不爲少見,但大都是憑藉相當的書面語功底鍛煉出來的。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需要和能夠發展成熟的主要是基礎讀寫能力。

言語能力必須在言語活動中發展,不同環境條件的言語活動必須藉助不同形態的言語工具,從而必然要發展出不同的言語能力。口語是輪番單向傳遞的,書面語則可以同時多向傳遞。中國小是以課堂班級製爲組織形式的學習場所,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要求決定了這個階段的言語訓練必須主要採用能同時多向傳遞的書面語形式,從而主要發展學生的書面語能力。

一般說來,語彙量的積累同語文能力的發展提高是成正比的。口語是以聲傳情一發即逝的,書面語是以形達意歷久不變的。而視覺捕捉和儲存語彙的效率比聽覺高30%左右。語文教學以書面語訓練爲主將更利於語文能力的提高。

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着要在教學中摒棄和杜絕口語活動。複述、答問、討論、質疑、聽記等等,這些早與書面語教學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口語活動,仍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永傳不衰;而第二課堂的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報告會等等,則更爲少數有口語愛好和天賦的同學開闢了大顯身手、發展個性的廣闊天地。但這些口語活動不應該也不可能與書面語教學平分秋色,卻是無可爭辯的。

就社會需要和生活中實際使用的讀寫來說,寫作是比閱讀更高因而更難掌握的能力。首先,閱讀只是對語形的再認,它常常只需掃視字形的輪廊,而可以忽略其內部細節;而寫作則是對語形的再現,一筆一畫都必須有清晰的內存和一絲不苟的輸出。因而會認的字不一定會寫,能寫一字則能認多字。其次,閱讀只是由文到意的單向轉化,而且是由顯到隱、由多到少、由整到散、由精到粗的“爲己”的轉化,不必考慮別人的需要與可能的反應;而寫作則是“物——意——文”的雙重轉化,它不僅有類似或等同於由文到意的轉化,而且還有由隱到顯、由少到多、由散到整、由粗到精的轉化,因而必須考慮讀者的需要和可能的反應。第三,閱讀主要是對信息的篩選與索取,即抓住讀物的中心、要點和必要的細節,而不必經常顧及讀物的作法和技巧;而寫作則是對信息的輸送與裝載,因而每次都必須根據目的、內容、對象和場合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第四,閱讀只是腦力而非手力的操作,而寫作則是腦力與手力並用的操作。可見,寫作是比閱讀更細緻、更復雜、更富於自主性和創造性的能力,因而完全可以說,會讀卻不一定會寫,會寫則讀一般不成問題。由此不難明白,爲什麼在生活中人們總喜歡用寫作的好壞來衡量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在中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鏈條中,基礎寫作能力的發展是關鍵的難點環節。

由此看來,豐富的語彙積累和正確熟練地運用語彙的書面操作行爲,是中學生語文能力結構的內外兩個層面。

語彙的迅速積累需要經過大量而廣泛的閱讀——速讀和熟讀。熟讀主要適合於從文言文中學習語言。因爲文言文行文簡省精練、語詞密集,熟讀背誦淺易的文言文,對中學生來說,是又一次集中積累語彙的機會。而從本站中學習語言,中學生已經進入了分散積累語彙的階段,這時只有大量而廣泛的速讀,才能克服閱讀量大而新詞新語復現時距長的缺陷。但速讀的過程和結果如果不付諸書面表達,筆畫繁多、結構複雜的漢字和孤離性強的語詞就只是一晃即逝的過眼雲煙,而對信息的篩選也常常只是混朦、粗疏、零碎而飄忽的內隱過程。所以,速讀需要用寫作來加強對字詞語彙的強化與加速篩選行爲的發展。而寫作訓練必須有寫作材料和寫作動力的不斷支持才能得以頻繁地進行。那麼,以課文爲寫作材料,以寫作要求爲讀寫動力,讓學生經常寫課文提要、閱讀體會、單元分析、讀書報告以及縮寫、擴寫、改寫、組寫、譯寫等等,就不僅能迅速而牢固地擴充語詞積累和解決學生常常無話可寫或言之無物的寫作難題,從而迅速提高寫作能力;而且能多快好省地培養學生快速篩選信息的閱讀能力。這樣,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就不再是各自獨立的封閉領域,而是密切配合、相互促進、節節升高的“伴侶”。可見,用寫作帶動速讀,不僅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培養其閱讀能力的需要。因此,在本站教學中採用以寫作帶動速讀的方法,能夠使學生讀得更加主動活潑積極有效,從而收到一舉而讀寫兩得之功。不僅如此,用寫作帶動速讀還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獵取知識的興趣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自學能力以及認真細緻的治學態度,有利於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其實,早在20年代初,胡適先生就提出要以能作文爲中學語文教學的第一個標準。他認爲,“手到是心到的法門”,寫作“是吸收的利器”。“吸收進來的智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是聽講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敘過——那種智識思想方可算是你自己的了”。否則,一切感想,一切書籍的泛覽,一切聰敏的心得,都象天上浮雲江中流水,轉眼就消逝了。[6]

恐怕可以說,以寫作帶動速讀,或者說以寫作爲中心科學地組織語文教學,是多快好省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因爲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不管什麼事情,都會有而且只能有一箇中心,只要也只有致力於抓住和解決這個中心問題,其他環節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然而,1978年有人對以寫作爲中心科學地安排語文教學的主張,卻加以徹底否定。其理由是語文教學目的任務的“多中心”論。這一“多中心”論是根據語文學科雜多的性質得出來的。這種把“學科性質決定教學目的”機械地套用於語文學科的做法,加上根據“閱讀和寫作是兩種相對獨立的行爲”的認識,輕率地認定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必須各自單獨培養,使得閱讀教學等同於“教學生懂得課文的教學”。再加上“標準化”的盲目推廣,於是便產生並發展出這麼一個公式貫徹於語文教學的大部分教時:語文教學=語文學科教學=教學生懂得課文的教學=學生聽教師講課文=把課文拆爛成無數字、詞、句、段的孤立繁瑣卻又只是在字母中挑挑選選的練習。因此,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多讀多寫、讀寫結合卻被棄如敝屣,寫作不但沒有成爲語文教學的龍頭,反而成了學究式、猜謎式或文字遊戲式的所謂“閱讀教學”的附庸。結果大多數學生雖會做一些孤立繁瑣的語文習題(有的甚至能拿高分),卻詞彙貧乏,不會寫作和真正的閱讀。許多九年級的學生甚至連抄書也錯漏迭出。儘管國家教委多次發文強調中國小要加強寫字教學,但中學畢業生能把祖國的文字寫得工整清秀的卻爲數寥寥。不僅如此,這種多中心的教學目的還使語文教學思想出現了空前的盲目和混亂:學生讀寫能力不過關,便認爲是沒有把聽說與讀寫並重;教師講課文時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便認爲是沒有轉變重寫輕讀的觀念,於是便指責那個事實上從未出現過或實驗過的“把閱讀當作寫作附庸”的做法;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便認爲應該到課外去找出路,並美其名曰“大語文教育”;學生語文素質低下,便認爲是“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怪圈”,似乎只有放棄對考試成績的追求甚至取消語文考試,學生的語文素質纔會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今天,當多中心即無中心的語文教學用幾十年的時間把十八般武藝都用盡了而前進的路子卻越走越窄的時候,是否應該以實事求是的眼光和博大無比的胸懷對“寫作中心”說投以回眸一笑呢?

據上所述,筆者認爲,語文教學應編寫兩套教材。一套爲寫讀課本,以思想內容爲單元選編中外古今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文質兼美的本站,不考課本,以使其具有足夠的使用彈性,每冊起碼在50萬字以上。教學時以寫作帶動速讀,考試時考適合學生思維能力的寫讀題。另一套爲誦讀課本,選編短小、精美、淺易的古典詩文,每冊在2萬字以內,當然也要允許有一定的使用彈性。教學時要求學生每篇都能譯寫和熟讀背誦,考試時背誦、默寫題出自課本,理解、分析題則出自課外。

注:

[1][3]張志公:《漢語辭章學》,《語文學習》1993年第3期。

參閱申小龍:《語文的闡釋》,第412、462頁。

[4]張靜主編:《現代漢語》下冊,第2頁。

[5]張志公:《談字的教學》,《語文學習》

論文結論 篇五

結構就是文章中材料的組織與安排的技巧,它是作者思路的體現。文章結構包括開頭、結尾、層次、段落、過渡、照應等多個方面。

議論文是說理的,它要完全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來安排結構。

議論文的結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引論、本論和結論。引論就是文章的開頭,有領起全文的作用,或者提出論題,或者點明論點,或者概述議論範圍,或者交作目的,或者擺出反駁的錯誤觀點等。有的單用一種,有的兼用幾種,一般都是把文章所要論證的論點整個或部分地告訴讀者。引論一般都寫得比較簡要,有的只用幾句話就引入本論。本論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對提出的論點進行分析和論證,往往需要用較大的篇幅,內容複雜的還要分成幾節或者幾個部分分別論述幾個方面的問題。本論的論述內容決定整篇文章質量的好壞。結論就是文章的結尾,或者歸納論點,或者總結全文,或者明確任務,或者提出希望等,根據表達的需要,內容可詳可略,但一般都與引論相呼應。

議論文按照這樣的順序分成三個基本部分,是文章內在邏輯性的反映。一般議論文總是先提出問題、點明論點,這就是“引論”。問題提出以後,進一步加以分析,提出證明論點的論據,組成論證過程,這就是“本論”。問題經過分析,證明論點是正確的,最後需要向讀者再作一番交代,這也就是“結論”。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在文章的結構上也就必須構成從引論、本論到結論具有一定邏輯性的三個部分。

2.議論文的主要結構形式

從議論文的結構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1)縱向推論式。這是一種由一個層次引出另一個層次,含義一層深於一層的縱深式結構。層次之間有着嚴密的邏輯關係,其先後次序也是不可變動的,例如“表象—本質—規律”、“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一般性—特殊性—結論”等。魯迅的《最先與最後》就是這樣一種結構形式。作者從一些中國人將賽馬者的“不爲最先,不恥最後”奉爲自己處世金針說起,指出中國的國民性中不但有“不爲戎首”“不爲禍始”,甚至於還有“不爲福先”的劣根性,繼而列舉運動場上的“不恥最後”現象推證:“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這就難免出現“土崩瓦解”的結果。由此作者在文章最後一個層次深刻地指出:“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些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