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論文通用多篇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一

1互動式教學改革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探索實踐

1.1關於互動式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

互動式教學改革是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課教師爲主導,爲學生爲主體,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並且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與互動,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動式教學有其突出的自身特點:一是互動性,相對於傳統課堂教育中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更突出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由被動到主動,教師則由主講轉向引導與參與。課堂上師生關係處於平等地位,對話與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動式教學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以組爲單位開展學習研討,通過頭腦風暴,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學習力,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教育需要有意設置一些互動遊戲、案例分析、提問搶答、角色扮演等環節,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氛圍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熱情。

1.2我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的背景

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學院不斷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課,總計32個學時。

進入20xx年,學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反映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瓶頸,90後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顯下降,課程教學實際效果難以保證。有鑑於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做過大量調查研究後,決定在20xx級新生部分班級中試點推行互動式教學改革。

1.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一次實踐運用

根據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統一規劃,筆者針對所教的市場營銷161班進行教學改革的實驗。

(1)教學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教學方案的整體設計。筆者堅持“啓發原則”與“參與原則”,即將引導啓發與學生參與作爲整個教案方案設計的核心;二是教學內容的設計,在研究過營銷專業學生的特點(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對此筆者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提前寫好教案並適當調整教學課程內容;三是教學場地安排,結合於互動式教學特點,筆者提前申請了學院多媒體多功能活動教室,並且科學地佈置好場地。

(2)教學實施開展情況。首先,上課之初,筆者將全班42名學生隨機分成6組,每組7人。緊接着在筆者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破冰活動。10分鐘的熱身小遊戲過程中,選舉出每位小組的小組長,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隨後,筆者以一個視頻案例切入教學,要求各小組就視頻內容進行討論並且發言。教師藉機觀察與推測學生學習的熱點、難點,進而在接下來的講解中有針對性地引導與講解。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各類問題引導發學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課前筆者爲學生列了1-2本參考資料,要求學生課後閱讀,下次課上進行分享與發言。

(3)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評估。2節課的教學中,有熱身遊戲、案例分析、交流討論與自由發言,學生認真投入,積極性與主動性強、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也較爲充分,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此次互動式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與幾點思考

2.1課前的準備工作仍有不足,教學技能技術仍需提升

儘管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從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到互動方式上都有認真的設計,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引導與啓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過程中也顯得有些生硬。這些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互動式教學不但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技能技巧,還要求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既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技能的熟練掌握,更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年齡、性格特點、知識水平、行爲習慣有深入的瞭解。教師要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爲學生爲主體,全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力。

2.2互動式教學改革的預期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把控

兩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氛圍熱烈,學生積極性高漲,爭先恐後地發言,歡聲笑語不斷。但學生對課程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到位,則難以有效把控。在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讓問題切中要害,真正讓學生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掌握教學重點內容。同時教師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和理解能力,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充分地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深入到教學核心內容中去。

3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3.1互動式教學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其自身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擔負着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互動式教學不同於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而是通過師生雙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充分參與,對教學內容通過多情境、多內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動方式的探討,使每一名學生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良好個性品質的目的。互動式教學能有效切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特點,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在參與中磨鍊自己的思想,形成相應的情緒情感,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筆者認爲互動式教學將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3.2進一步調動廣大高校教師運用互動式教學的積極性是關鍵

筆者近一年的教學實踐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互動式教學改革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保證實際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但在這一教學改革中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態度起着關鍵作用。互動式教學要求教師地過去認真備課、認真組織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投入更多地時間設計教學環節和與學生良性互動,同時要也需要教師掌握更多地教學技能技術。與此同時還要教師克服過去陳舊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課堂以學生爲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自己最好的老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發揮互動式教學應有效果。

3.3互動性教學改革要進一步突出學生爲本,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方式是一個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接受主體的教育過程。互動式教學改革則突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爲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筆者認爲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把握提問引導的質量,教師提問的水平直接關乎最終的教學效果。學生正是通過教師的問題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與探究;二是課堂上的專題討論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三是教師要掌握傾聽的藝術。教師通過通過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積極思想、暢所欲言,引導學生向更深的方向發展。四是教師要充分把握好互動的範圍,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用專業知識吸引學生,努力接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並且儘可能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互動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篇二

1. 心理學概論

說到心理學,首先要研究的是什麼是心理學,心理學的對象是什麼,要研究的是什麼?對於學習心理學的我們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和了解的。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對象,心理學也不例外,心理學顧名思義,研究的對象是心理現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現象。

人的心理現象,就是指心理活動經常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形態或狀態。心理學一般爲了研究的方便,把人的心理現象劃分爲: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分別有許多附屬的方面。

2. 感覺和知覺

我們的感覺和知覺都會影響我們的我們的心理的因素,那感覺和知覺又是什麼呢? 感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知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 整體屬性 的反映。

感覺特性:感受性、感覺的能力、感受性變化、感覺的適應 、感覺的相互作用 知覺特性: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

3. 情緒與情感

我們的心理是每時每刻都影響着我們的情緒和情感,而情緒與情感卻會影響我們的行爲,那情緒與情感的區別是什麼,情感與情緒是什麼呢?還有情緒又包括哪幾種呢? 情緒與情感與我們的心理息息相關,正確的認識情緒與情感有利於我們控制我們的情緒與情感不至於失控。

情緒:情緒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引起的體驗;

情感:情感是由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引起的體驗。

七種積極的情緒:愛、性、希望、信心、同情、樂觀、忠誠。七種消極情緒:恐懼。仇恨、憤怒、貪婪、嫉妒、報復。迷信。

如何改變你的情緒:人的情緒在本質上是一種態度與認知的過程。所以一個人的情緒不但源自於個人的哲學信念,且會因爲不改變這些觀念而使情緒持續下來。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我們的想法,來改變與控制情緒。由此可知,只要人能控制自己的想法,他就能使自己過着滿足、自我實現的生活,甚至在任何一種情境下都能平和快樂。

4.個性

一談到個性與我們的心理當然是分不開的,我覺得個性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心理也同時會影響這我們的個性,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那我們要學習的的是個性的特徵,還有個性有哪些?還有影響個性的因素!

現在每個人都在說個性,都喜歡個性,那麼個性又是什麼呢?

個性的內涵:個性是一個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識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其包括兩部分:

一、個性的心理特徵:氣質、性格、能力。

二、個性的品質傾向:需要、動機、興趣、態度、理想、信念等。

個性的特點:社會性、差異性、相對穩定性。整體性、傾向性。

影響個性的因素:自然的、遺傳性因素、後天社會化因素、社會實踐、組織環境因素。

5. 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心理健康我覺得是我們大學心理學裏面最重要的一節,因爲這與我

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好好學習和了解我們大學生的心理,我們就可以讓我們的大學生活變的更加的精彩,會讓我們減少更多的心理矛盾,讓我們的心理保持健康。所以其作用是非常的重要的。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作用:心理健康有助於當代大學生認識立志、樹德和做人的道理,選擇正確的成才之路。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與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爲當代大學生展示才華、實現理想提供了廣闊舞臺,也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的健康有助於同學們對明確真正的生命正面狀兒科論文態,明確自身成長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前進目標以及成長的途徑和方法。綜合而言就是使己知己。

心理健康有助於大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知識,爲提高心理素質打下堅實基礎。心理健康是一種全面而博大的人文內容,它幫助大家系統的掌握許多提高修養、啓迪智慧的知識,並自動學會修身養性、陶冶氣質的方法,從而進一步促進心理的健康。 心理健康有助於大學生 擺正“德”與“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好的心理素質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它幫助大學生正確認知“德”“才”的辯證關係,避免走路“重智輕德的誤區,從各方面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心理健康還能讓同學們更快地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提高受挫能力,增加個人幸福感。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最好的心理醫生是自己

所以心理調節的方法有:心理自動調適法、意義尋覓法、認知調控法、活動調適法 、合理渲泄法 、身心放鬆法 。

6.大學生愛情心理與 大學生求職心理

我想這兩個心理是每個大學生都又的心理,我想基本是每個大學生都要經歷的事情吧!那就我來說說吧!

古人有:問情爲何物?那我們也來說說愛情究竟是什麼呢?

愛情是一種個人體驗,每個人只能通過自己併爲自己得到這種體驗。

愛情要求所愛的人品質恆久不變,同時又要求這種品質具有可塑性,不斷翻新,它崇敬傳統、習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雙方關係文明化。

愛情的種類:浪漫之愛、伴侶之愛、閃電之愛、圓滿之愛。

戀愛也是有條件的,它要求有:生理成熟、心理成熟。

大學生戀愛的特點:一是大學生戀愛的高純度,純淨、美麗有時甚至顯得單純。

二是大學生戀愛的精神特質。

三是大學生戀愛的衝突性、不穩定性。

四是大學生戀愛表達的自然與隨緣。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三

摘要:

積極心理學關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積極方面,致力於使生活更加富有意義。在分析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獨立院校

獨立院校作爲高等教育改革的亮點,是一支蓬勃發展的新興力量。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視,獨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當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襲了以往的消極心理學或病理心理學模式,把重點放在矯正心理問題上,既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問題的出現,也不能發展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必須打破傳統局面,將積極心理學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據獨立院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獨立院校必須結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靈活的用人機制,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20世紀末,心理學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學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隨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研究領域,成爲當代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積極心理學要求心理學家用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異於傳統心理學研究。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個性特徵、積極的情緒與健康以及培養天才等方向。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觀幸福感和快樂,並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積極的人格特徵也是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引起較多關注的是對於樂觀的研究,因爲樂觀讓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義,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資源,提升個人心理能力。

二、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諸多研究表明,相較於公辦院校,獨立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更爲突出。張翔通過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於普通高校學生。他認爲,民辦高校學生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爲自卑、失落感、焦慮、抑鬱等。同樣有研究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爲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優於普通高校學生。據分析,獨立院校大學生普遍表現出適應環境困難、人際關係障礙、自我認同感低、擇業心理自卑等問題。

2、獨立院校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單一性心理諮詢與治療模式

部分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針對學生心理問題或障礙的諮詢與矯正,但此模式僅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輔導與訓練,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學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現單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的有效宣傳和普及,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識較差。

(2)簡單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於獨立院校的企業化運營模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的部分原因在於教育資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夠,進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合併,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簡單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探索各種有效措施,儘早建立適合獨立院校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維護模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積極心理學對於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狀態的關注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探索新方向,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徑。

1、結合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應以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爲引導,對各要素和目標進行整合,改變消極價值取向,以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替代疾病的預防目標。具體實踐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改變以往以個別諮詢爲主導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學生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力度,從學生入校開始,展開系列的積極心理輔導與訓練,增強學生自我保健意識的同時,塑造和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達到對心理問題積極預防的目標。

2、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認知

對於獨立高校學生來說,單純的矯正問題和治療疾病並不能讓個體獲得真正的健康,必須雙管齊下,在治療和矯正的同時發展個體積極的心理素質。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納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改變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並深入宣傳。例如根據積極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心理健康不僅是無病態,而應該是心理體驗積極而豐富,並發展積極的人格品質,以此傳輸給學生積極的心理認知體系,在此基礎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結合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努力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宣傳、心理課程、心理諮詢三級教育體系中。首先,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營造學生人格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入廣泛、切實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積極心理學的內容,提供積極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關注和培養自身的主觀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質,構建積極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實踐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輔導和諮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諮詢中結合認知行爲療法的技術與積極心理學的原則,或組織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爲基礎的團體輔導,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體驗積極輔導的魅力。

總之,當前獨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立足積極心理學範疇,堅持正向、能動的發展觀,引導學生養成積極的人格品質與人生態度。積極教育爲我們展示了發展性的教育模式,爲獨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

參考文獻: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21-327.

[2]張翔。民辦高校大學生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健康心理學雜誌,2003,11(4):260-261.

[3]馬明,王法能等。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2):97-99.

[4]翟常秀,楊衛星,劉鑫。民辦高校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1):43-47.

[5]徐玲,魏峯。西安市民辦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特徵的比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15-18.

[6]陳紅,宋穎惠,顧凡。積極心理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7,15(12):113-115.

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篇四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爲了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爲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大學聯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爲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係較中學時代要複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國小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啓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裏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着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着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爲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遊哉,認爲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裏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祕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鬆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爲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鬥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爲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自我剖析 篇五

(一) 性格分析

總體來說,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平時熱衷於參加各種活動,喜歡結識各種朋友,所以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樣子。可是,每個人都有着不爲人所知的一面。也許是因爲表現出來的堅強給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實際上越是這種看似堅強的人越脆弱,因爲堅強的外衣下掩蓋的是不爲人知的不堪一擊。所以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 這種僞裝的堅強是否有意義,可總是在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時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因爲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個弱者的事實。

也許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時候會覺得因爲我的這種外在的堅強會讓大家認爲我什麼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擊都能扛得住,認爲我是一個不需要顧及、不需要保護的人。從小到大,在學校跟在家裏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裏我是個處處被保護的小孩子,不管是來自於爸媽還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麼都不會做的人,所以他們認爲我很弱;可是在學校,我卻一直扮演着強者的角色,不管是作爲一個班幹部還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同學們總是會認爲我是一個足夠堅強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輕易不會有什麼回報。可是時間長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讓自己成爲強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麼的需要被理解、被保護,我想要大聲的向全世界吶喊出我心裏的委屈,可事實確實總是把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裏,表現出來的依然是沒心沒肺的堅強與樂觀,也許這纔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個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強者。在所有人看到的樂觀、堅強背後也盈滿了心酸、委屈與淚水,只不過這些都是屬於沒有星星的夜晚。一個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將心事付瑤琴,所以只能讓委屈隨着淚水在黑暗中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燦爛的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壓抑的不正確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點:不要因爲自己不爽就連帶別人遭殃,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到是可以改變心情,改變不了事實但卻可以尋找另一種心態對待。總之,不要轉嫁自己的情緒,這一點我確信是正確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六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闡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時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並提出具體措施,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爲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爲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爲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人才的培養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爲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爲;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羣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爲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爲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爲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係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後,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鬱鬱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症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的難題

隨着高等教育分配製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爲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係等又制約着擇業的自主權,對於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着失業。這一變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恐懼、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鬱,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爲力。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爲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瞭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生教育,通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爲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爲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羣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係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係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爲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爲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 篇七

1 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鬥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1]並明確提出“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爲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2]的指示。

高校擔負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高素質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據國內外醫學專家、心理學專家研究認爲:現實社會心理素質不高、心理學知識匱乏、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約佔70%以上。由此可見,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對於在校大學生的教育極爲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在大學教育中心理素質教育忽有忽無,極爲薄弱,我們緊緊抓住了以大學生心理學全校性選修課的開設爲切入點,開始了進一步向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縱深研究。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學生的訪談記錄,以在校大學生爲主體,開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質培養體系,即形成了以在校大學生爲對象、以心理學選修課教育爲主要途徑、以心理協會和心理諮詢中心等組織的培訓和實踐爲輔助、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人才爲目的的培養體系。

2、具體方法

2.1 建立以問題爲導向,強調學生知識建構和智慧技能形成的教學內容體系。

2.1.1大學生心理學科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心理學雖然只是近年來剛剛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但其發展速度很快,而且其在規範大學生心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指導大學生正確走出挫折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績同樣不容忽視。

當前的大學教育中有了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但其內容卻在界定過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問題。對於大學生心理學內容界定所存在的問題,可以從概括和具體兩個角度來進行闡述:

A.概括的主要問題

概括來說,現行大學生心理學課程的內容,存在 “三多三少”的現象,即:對大學生心理學概念、原理進行哲學式的闡述多,對大學生心理學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闡述少;對一般意義的大學生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具體出現的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識少;要求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學的概念、原理進行機械性的闡述多,要求學生運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踐問題的技能訓練少。

B.具體的四個問題

具體來說,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第一,理論無法真正引導實踐。當前大學生心理學只是把所關心的轉變爲科學的語言形式, 然後再用傳統的研究方法進行處理。這實際上是使教材真正適用於教育教學活動,而不是使大學生心理學真正成爲一門爲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實用性學科。

第二,缺乏統一的理論指導。當前大學生心理學很大程度與普通心理學相似,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學與思想道德修養也時常會有概念或認知上的混淆。

第三,側重於討論個別的心理現象,而不強調整體的心理特性。

第四,內容缺乏創新點。一方面,現行教材中的有些內容,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緊密結合大學教育實踐而進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學觀念,沒有被吸收進教材。

2.1.2解決方法及建議:

A、界定遵循的原則:

(1)根據大學教育目標決定大學生心理學內容體系的框架。

(2)內容的選擇上遵循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此外,大學生心理學內容的界定還要遵循一些現實意義上的原則:實事求是的原則;針對性、前沿性、實效性的“三性”原則。

B、界定的實際操作:

一方面,要堅決刪除現行教材中對大學生心理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與大學生心理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如關於不良學習的研究、關於心理問題導致異端行爲的研究等。

其次,要強化解決實際存在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大學生掌握解決心理學問題的技能技巧。

再次,大學生心理學應提供可能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學的背景知識。從而使大學生不僅僅對自身的心理問題有一個表象的認識,還要有一個深層次的認知,通過對深層次知識的把握,有助於大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再重複出現同樣的問題和同樣的錯誤。

此外,必須打破以心理學的相關分支學科的理論爲主線編寫教材的“貫例”,消除教材中的“條塊分割”現象,以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爲主線,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機地組織起來,構建大學生心理學的內容結構。這可以使學生形成有關心理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完善認知結構。從微觀方面的“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心理、學習心理、挫折心理、人際關係心理、戀愛心理和性心理以及職業選擇心理和網絡心理”到宏觀的“高校校園文化心理”等一系列大學生心理問題入手,力求從大學生的人格、氣質、性格、情緒調節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心理諮詢等方面進行初步的探討。

C、對大學生心理學內容界定:

大學生心理學應該包括十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部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心理。

第三部分:大學生的學習心理。

第四部分:大學生的情緒及調節。

第五部分:大學生的挫折心理。

第六部分:大學生人格、氣質與性格。

第七部分: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

第八部分:大學生戀愛心理和性心理。

第九部分:大學生職業選擇心理及調適。

第十部分:大學生的網絡心理衛生。

第十一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心理。

第十二部分: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

第十三部分:心理測驗與大學生心理健康。

第十四部分:心理諮詢與大學生的人生髮展。

2.2 採用立體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應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心理學是一門心理學類應用課程,在傳授大學生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大學生應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優化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學生心理學課程根據學生現實需要以模塊方式進行教學,加強實踐環節,以課堂講授爲主,輔之以小組活動、在線討論、影片賞析、團體訓練等多種方式,理論聯繫實際,引導學生變客體爲主體,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和自我成長。

(1)答辯式研討。

大學生答辯式研討是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學生自選課題,自設問卷,面向學生調查,充分展示學生的創造力和對心理科學的濃厚興趣。學生調研課題內容可包括生活狀況、綜合素質、戀愛問題、網絡依賴、人際關係等多個方面,每一項調研都關乎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爲廣大學生了解身邊羣體提供了一個窗口。另外,可爭取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課題組同學爲全校輔導員、班主任宣講調研結果,請學校領導親臨現場,實現學生給自己的老師上課。

(2)小組討論與讀書心得。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學討論,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閱覽室的資源,實現“三個一”具體要求,即每位同學每學期閱讀一本心理學書籍,撰寫一篇心理學讀書心得,參與一次心理學課外學術討論活動。通過這些措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小組討論與讀書心得等體驗式教學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打破傳統課程教學的固有模式,將課內與課外、教育與自助緊密結合,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3)影片賞析。課程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資源增強教學效果的直觀性,《認識兩性》、《生命過程》、《愛德華大夫》等心理類影片展映倍受同學們歡迎。這樣,同學們不僅感性地瞭解了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知識,而且更深刻、形象地認識了心理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神奇魅力。

(4)在線答疑、社區討論、郵件互動。藉助於大學生心理論壇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進行網上心理知識的學習、課件下載,一般心理測試以及適時心理諮詢。這些可作爲心理教育平臺的延伸。此外,主講教師還適時組織在線答疑、社區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實現心理教育的自助和互助,並以郵件方式隨時回覆學生提出的問題,解答學生存有的困惑。網絡平臺極大地拓展了心理教育空間,成爲《大學生心理學》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5)專題講座。《大學生心理學》主講教師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涯規劃方面的專題講座,不僅爲廣大同學介紹了心理學研究最新成果,豐富了課程學習內容,而且教給了學生識別、維護自我心理健康的技能技巧,爲學生指明瞭方向,化解了問題。另外,還可以積極邀請校外專家學者來校做專題報告,就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答疑釋惑。

(6)團體訓練與拓展活動。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人際關係、情感等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成長性問題,課程主講教師適時開展專業的諮詢與輔導。對於具有共性的問題積極開展團體訓練,讓學生在團體中獲得同伴支持和理解,從而走出自我。此外,豐富多彩的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心理素質,通過人際關係訓練、情緒識別與管理訓練等活動,學生可深刻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認知策略及思維方式,並予以積極調整完善。

(7)成長工作坊。爲了讓更多同學受益,作爲大學生心理課堂的重要延展,利用展版、宣傳欄開設“心理成長工作坊”專欄,專欄文章選取日常諮詢和課堂討論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現象爲主題,展開分析和輔導,以拓寬心理教育的受益面。如推出“心理輔導老師給新生的話”、“陷入困境的你孤立無援嗎”、“朋友間能給予的,不僅僅是友誼”、“停止吧,一個人的戰爭”、“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與微笑相伴成長”、“爲了心靈的一片晴空”等專欄。

2.3 心理學協會培訓提高

由於大學生心理學課時有限,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學生會加入心理學協會,協會聘請心理學專業老師任指導老師。在協會中,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如大型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名家論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大型簽名現場諮詢活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大型手語歌曲晚會、心理電影展播與賞析等系列活動,通過組織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廣泛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爲學生建立增強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臺,全方位的加強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協會中,大家經常溝通,一起交流讀書心得,探討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通過協會的培訓,大學生的心理學知識逐步完善,視野逐步開闊,心理調適能力逐步增強,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

2.4 心理諮詢中心實踐

心理諮詢中心是由心理學專業老師擔任、面向全校學生展開心理諮詢活動的機構,主要針對有心理障礙和想提升心理素質的學生。老師們都有自己的科研課題和服務對象,對於心理學基礎比較好、願意參與科研和實踐活動的學生,老師們可吸收一部分參與進來,利用心理學實驗室做一些實驗,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動手能力。對特別優秀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地做一些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在諮詢中,學生可做老師的助手,包括預約、記錄、整理檔案等工作。

3 結語

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體系,從在校高年級學生和已經參加工作學生的反饋情況看,效果很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xx]16號

大學生心理素質論文 篇八

【摘要】實踐證明,大學的心理教育課程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的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對於大學生心理素質養成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心理健康;高校;大學生

隨着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我國社會進入到轉型期的階段,社會壓力逐步增大,社會結構大幅調整,這些都使當前的大學生們在畢業之後,感到各種壓力交織增大。致使有許多大學生會感到社會現實與學校學習生活反差太大,有了無所適從、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對於適應環境、管理成才、人際關係、交友戀愛和求職擇業等現實問題沒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心理困惑和矛盾會日益突出和遞增。所以,這些社會現實與學校的巨大反差,都在進一步的考驗學生的心理素質,爲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由於我國的大學生羣體基數較大,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也是關係到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重視。在大學開設心理教育課也是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素質健康的時代發展需求,更是當前高速發展的社會性要求和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可以說,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賴於大學心理健康課程的質量,心理健康課程更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證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時,開設心理教育課也是高校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和必要的途徑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許多高校都對心理教育課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來了許多成功的案例和經驗,並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清醒的認識到,心理教育也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其內容、形式、教學方法和目標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狀態,並且在其中有許多的問題出現,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標都很難以量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當前大學開設心理教育課主要存在的幾點問題

1.1心理教育課體系建設上存在的差距對學生學習心理學的影響

大學的心理教育課屬於是大學德育教育的概念範疇,也是大學德育教育中的關鍵環節,這些也都被人們所共知和共識。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各高校開展這項工作時,由於所處的起點的不同,又因爲沒有統一的教學應用大綱,對心理教育課程的計劃、實施、總結等的不統一,使得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並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規範,也使得這門課程只能由每個高校自行解決和安排,沒有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和體系,因而在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實施、教學內容方法、教學評估機制等方面存在着較大的差異。所以,相對於其他課程來說,這門課程缺少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教學體系。

1.2心理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對學生學習心理教育課的影響

心理學教育其實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才剛剛起步,各方面還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師資力量等方面,專業課程教師的缺乏也嚴重影響心理學教育課程的成熟發展。現在在高校心理學教育的課堂上,任課的教師大多沒有進行過心理學的正規培訓,很多都是“自學成才”,還有一部分來源於兼職任教教師。有許多的教師在心理學課堂上表現出了一種自我認識能力不強的素質,有些教師則是一直都處於講心理學教育課不專業的狀態,這樣的心理學教育課程是沒有什麼質量可言的。同時,在教師的心理學授課能力評估上,也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許多相應政策沒有制定或是不落實的現象還很嚴重。所以,師資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學的心理教育課質量難以保證,導致學生學習心理學方面提高緩慢。

2.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每一個人都有成長的過程和潛力,而在心理學中,從事心理學的教育者必須得有一個成熟而又積極的心態和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只有這樣心理學的教育者纔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導學生,並能使他們有信心和決心去解決生活和學習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擾。所以,心理學的最高宗旨和體現也可以說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學的課堂上,教師也應該樹立一種以學生心理剖析爲主的教學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現實心理表現,才能更好的解決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矛盾,才能引導學生克服心理瓶頸,積極提高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教師要儘量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使學生在積極的心理教育課中,潛移默化的被引導和激勵。教師還要在關鍵的環節,對學生的心理學研究進行指點,促進學生從問題和討論中領悟心理學的道理,從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代感和特徵比任何一門大學的學科課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時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學的教材更新上卻遠遠跟不上學生心理變化的節拍。因此,現代心理學教育應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識範疇,與時俱進的開展好心理學教育課程,使心理健康課程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希永,田萬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20xx,32(3):130.

[2]王春娜,金鵬。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體系探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xx.

[3]王玲,鄭雪。高師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xx.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九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摘 要

隨着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社會文明趨於更高的水平,然而,各種社會問題也凸顯出來,如教育難、醫療難、就業難等等。大學生作爲社會的一個特殊羣體,是所有問題的面對者,他們承受着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們受到學業、戀愛、人際、擇業、就業等多方面的問題的衝擊,所以,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極大地挑戰。作爲一個心理危機高發的羣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值得我們關注。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議,爲更好地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發展大學生的身心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隨着文化體制的改革及國家“全民教育”口號的提出,我國每年新入學的大學生人數存在不斷增長的趨勢。伴着高校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嚴峻。據2004年全國心理衛生協會的年統計,有心理失衡或障礙的大學生佔全國大學生總人數的1/4以上,同時,有30%左右的大學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1]。這個數字不容樂觀。這也是各種大學頻繁出現休學、退學現象以及現如今大學生中暴力、自殺事件頻頻發生的根源所在。

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5 歲之間,心理學上稱此年齡段爲“青年中期”。大學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許多特點,但作爲一個特殊羣體,大學生又不能完全等同於社會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採用量表測量,其標準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着時代變遷、文化背景的變化而變化。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評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應從以下幾個標準給予着重考慮:

一是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實踐活動能力等的綜合,包括在經驗中學習或理解的能力、獲得和保持知識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對新情境作出反應的能力、運用推理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時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之一。

二是情緒健康。其標準時情緒穩定和心情愉悅。包括: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緒,情緒的表達既符合社會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緒表達;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反應的強度與引起這種反應的情境相符合。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室進行的選擇、決定與之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中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地目的性;能隨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效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並言而有信,而不是盲目行動、畏懼困難、頑強執拗。

四是人格完善。人格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爲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爲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五是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在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時,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而那時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二自卑;能接納自己,自尊、自強、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六是人際關係和諧。良好的而深厚的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爲;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的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七是社會適應正常。個體應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進行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地方法應付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又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變環境以適應個體需要,或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八是心理行爲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羣體,應具有與年齡及角色相適應的心理行爲特徵。

心理健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與內容完全協調一致,即認知、情感、意志、行爲、人格完整和協調。基於以上觀點,我們認爲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心理功能狀態。

所謂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個體心理在自身和環境條件許可的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狀態。良好心理功能狀態的相對性包含兩層含義:意識個體的心理與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二是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狀態這一序列的兩級,是一種相對關係,並不是一種非彼即此的關係。

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來源的分析

大學生作爲祖國明天的棟樑,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繼“馬加爵事件”後,大學生暴力及自殺事件發生的頻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國高校發生大學生自殺事件88起

[2],平均每半年發生近18起。大學生本作爲擁有高素質的人才,然而,爲什麼會有如此高的事件發生率呢?

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來自學業上的壓力

結束完大學聯考,結束完多年的繁重學習生活,在親戚朋友的“完美校園”觀念的薰陶下,每一位學生都帶着無限的憧憬踏入大學的校門。然而,半年的學習生活結束,卻發現自己一無所獲,曾經是老師嘴上長掛着的“優等生”,而如今卻是門門紅燈的掛科生。來自學業上的前後差距,使大學生產生失落感,容易拿自己現在的成績與中學時代作比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落差感,從而導致大學生走向抑鬱。

(二)來自人際上的壓力

大學校園充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他們存在着不同的語言習慣、風俗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等。而現如今的大學生嬌生慣養,在家倍受家長的保護和呵護,當獨自面臨大學校園各色的人際關係時,他們無從着手,只能步步退縮,直至不與人交往,最終造成孤僻。

(三)來自家庭期望的落差

作爲一名大學生,家庭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然而,大學是一個人才篩選的中介,不論你曾經有多麼地優秀,當你在同你一樣優秀的人羣中時,你不再金雞獨立,而是平平凡凡,甚至可能更沉默,這就使大學生自身和家庭在期望與現實之間產生距離感,從而使大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落差,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四)來自戀愛上的壓力

大學生,一個剛跨入成年的羣體,他們的生理、心理都尚未發育成熟,他們存在一種心靈上的孤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呵護。所以,在大學生羣體中戀愛是一個常見的問題。甜蜜的愛情是幸福的,但當他們遭遇失戀時,由於心理尚未成熟,就容易衝動並走向極端,這就造成了大學生中自殺和謀殺事件的發生。

(五)來自擇業、就業上的壓力

大學,是階段性求學路上的一個抉擇點,它是學校與社會的過渡。臨近畢業,大學生面臨着選擇職業和就業的壓力,他們中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這就造成了他們就業難。而恰恰就是這種難就業的現象,使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對自己的前途產生迷惘,在壓力的綜合下,就易走向極端。

三、對如何處理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

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普遍,這也使我們不得不去注意這一特殊羣體,並採取可行的措施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坦然面對生活。對於如何處理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作爲學校教育的主體,學校不僅要抓好專業知識上的教育工作,而且也要抓好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讓學生不但在知識上有所收穫,同時,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完善和發展。

(二)高校要增加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

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但往往自己沉浸在其中並不會去注意。學校作爲一個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學校可以設立各級關注體制,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及早對其進行修正和調整。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三)家庭配合關注學生

家庭對學生來說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家長要做好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並及時留意孩子出現的異常,與學校做好配合,早發現、早糾正,以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四)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鍛鍊

大學生不僅僅只侷限於自己身體上的鍛鍊,同時,可以在大學期間通過參加各類活動和實踐,使自己的身心均得到鍛鍊,使自己具備更好的承壓和抗壓的能力,來達到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的目的。

(五)社會爲大學生減壓

大學生是一個即將跨入社會的新羣體,他們可以爲社會的建設添加新的活力,社會應該爲大學生擇業、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以使大學生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爲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摘要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導論 心理健康標準 百度知道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十

摘要:隨着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空前加大,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這就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心理壓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效應

隨着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當前社會的競爭壓力空前加大,這就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們的壓力比較大,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會產生許多的心理的問題,心理問題的長期存在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一、要詳細的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經過相關的調查發現,現代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問題:有一部分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諮詢工作,比較表面的工作。還有一些大學的心理教育只是開設一門課程和個案的諮詢。即使是某些大學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實際的教學質量不佳,教學內容不符合要求,沒有形成系統。從學校的層面上講,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夠,更沒有形成規範性的工作體系。

二、優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觀的認知與正確的自我意識

對實際情況有個客觀的認識指的是對待現實情況要實事求是,不帶有主觀色彩,不帶有偏見的看待問題。馬斯諾指出:客觀的認知是使世界變得和諧的前提條件。一個人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正確的、客觀的態度主要內容是人應該對自己的存在和周圍人或者是物的關係始終持有正確的態度,人要明白自己爲什麼活着,活着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人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應該是陽光自信的,應該是自尊自愛的。

2、生活態度要樂觀,情緒體驗要積極

人要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要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只要心中有陽光,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纔不會被輕易的打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抱有樂觀的心態,心境是明朗輕鬆的,覺得每天都是充滿陽光的。這樣的人幸福感是很強的,比那些悲觀消極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要正確

在相關的研究中得出:20―24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羣中,這是在他們的人格發展中處在親密對孤獨的階段,這個階段若處理好人際關係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的階段。在這個年齡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了人際關係,那麼他們就會收穫和諧、緊密的人際關係。反之,若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不正確,就會導致人際關係不協調,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大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社會閱歷不夠,與人處事的方法還沒有掌握全面,要通過學習,掌握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保證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我們將心理素質分爲2種:一個是正性的心理素質,一個是負性的心理素質。負性的心理素質是一種消極、不健康的心理素質。正性心理素質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他們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正性的,這對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

(三)實施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積極的教育

積極教育屬於當前比較新穎的教學理念。積極教育提倡老師要以學校和師生的現實情況爲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積極的行爲與思想去教授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品質。

2、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重視的是人的積極的心理力量,從而促進了心理學向着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積極心理學能夠使人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

3、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設計與實行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的心理情況來決定,價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師要應用積極的教育內容與方法來教學,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1、必修課

必修課面對的是廣大的學生,是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國這門課程的名稱還沒有達到統一,但是實際的教學內容與目的是相同的。

2、選修課

如果在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選修課的話,就能夠使這門課程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彌補必修課的某些缺點,使這門課程更加的完善。

3、網上教育

網絡已經非常普及了,大學生對網絡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網絡這一資源開展網上教育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外的輔助途徑

1、使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的訓練

大學階段在學校的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利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鍛鍊,要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在這個基礎上精心設計、組織,進行系列化的心理鍛鍊。

2、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最終是要走入社會的,爲了能夠讓學生儘早的接觸社會,在社會中鍛鍊自己,我們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參加多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鍛鍊自己的品行,磨練自己的意志。

3、爲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

如果校園的心理氛圍好的話,學生就會被感染,漸漸的學生的心理也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爲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營造積極的、和諧的、充滿希望的大學校園心理氛圍,學生在這種大環境下就會形成較佳的心理,這是對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義的。

綜上所述,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我們要非常的重視,通過多方面合作,爲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應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了,是有利於學生一生髮展的。

參考文獻: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創新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