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摘要:在當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教育在他們的學習和發展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關係到他們未來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並研究了現階段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希望能爲中學教師在中學開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研究;

在當前教育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廣泛關注。中學生作爲心理成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的引導作用能有效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是非觀念,並能有效幫助學生對日常學習有良好的記憶,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是判斷獨立個體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中學教師應不斷進行德育教育,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得到正確的引導,促進其全面發展。

1、心理健康教育在當前中學生德育中的重要性

隨着教育的不斷髮展,心理健康已經成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與學生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德育中不斷滲透。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學生自身的發展。中學教師應在德育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並有效地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實際德育中。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學德育能有效地幫助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並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朝着正確的原則發展。因此,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可以更好地由幫助教師來引導,也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其次,中學教師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在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初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思維和更好的發展。最後,教師作爲學生成長的指導者,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在德育的實際過程中爲學生創造積極的氛圍,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2、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

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廣泛關注。中學教師應在德育中充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中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健康發展,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

2.1學校應不斷提高教師素質

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滲透過程直接關係到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開展有效的學習,以增強個人魅力,贏得學生的信任,更好地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該充分重視教師的素質。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統一學習,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教師可以在日常道德教育中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教師才能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影響。學校通過提高教師素質,有效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言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價值觀。

2.2中學教師在德育中應充分重視心理健康教學。

現階段,中學教師在實施德育過程中應重視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幫助學生在思想教育的實際過程中營造樂觀向上的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中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心理健康對學生髮展的意義,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學生教育。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可以鼓勵教師採取各種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世界,培養學生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用樂觀的眼光面對困難。在中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相對較快。教師需要在德育過程中運用心理學觀點來實施教育過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3教師應採取適當的方法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

中學教師應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德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滲透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幫助學生平息逆反心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中學教師首先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和良好的師生環境,讓學生能夠充分信任教師,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讓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髮展,讓學生能夠傾聽教師的建議,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規範自己的言行。

2.4中學教師在德育中培養學生的樂觀情緒

樂觀能幫助學生在面對困難的情況和問題時保持穩定的心態,並能樂觀地看待事物,以積極的心態行動。中學生正處於青年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日常學習中容易出現不穩定。教師應該在德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樂觀精神,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保持穩定的心態和調節情緒。

2.5中學教師培養學生的道德教育毅力

在目前的教育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堅定意志的培養。因此,在德育過程中,中學教師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直面困難的頑強毅力和勇氣,從而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中遇到困難時,能夠通過堅定的信念迎接挑戰。

3、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心理健康是衡量一個人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中學生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中學階段,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爲優秀人才。德育滲透中學生心理健康要求中學教師靈活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身心整體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永軍,孫連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生德育中的滲透[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xx,37(2):83-83。

[2]馬一寧。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德育中的滲透[科技信息,20xx,12(36):208-208。

[3]黃銳太陽李芳。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德育中的應用[。教育調查(下半年),20xx年,5(8):43-44。

[4]陳豔紅。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職德育課堂中的滲透[職業,20xx,22(27):125-125。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K思想教育工作是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根本,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應處於一個較高的地位。但是,長期的重視智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風氣已使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了形式化,並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多數思想教育工作者沒有摸清青少年的思想脈搏和需要,進行工作時只講形式,不注重效果,導致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失利,甚至是適得其反。同時,青少年對於社會現實生活,師長的言行都已經有了自己評判的標準,儘管幼稚、片面,但卻左右着青少年的情緒情感。因此,成人的言行不一,出爾反爾必然會使青少年無所適從,產生反感。近些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也滲入了我國。例如,強調自我、突出個性等方面迎合了青少年追求獨立的心理,使之影響了大批青少年,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勢就愈加複雜化,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必然會帶來嚴重後果。

KK以上,簡單地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在這其中,有社會歷史原因,有教育上的原因,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着逆反心理,但是,不同社會制度中產生的逆反心理便會打上不同社會的烙印,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它可能是個人主義、個人對社會的報復心理產生的溫牀,也可能是創造性思維,開拓型人才脫穎而出的先兆。當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時代的、歷史的產物,是一種感情成分多於理性成分的不成熟心態,我們必須看到它求新求異,有着開拓創新的趨向和可能。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家長以積極的態度來加以引導,就可以幫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穩定的心理系統,克服逆反心理的不利因素。

KK四、逆反心理的積極面及引導對策

KK青少年逆反心理具有積極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KK(一)逆反心理表現了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和獨立性的增強

KK不聽命於成人,對成人的管教予以反思都說明了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獨立性的增強。此時,青少年已不再是處處需要成人呵護和照顧的孩子。他們已形成了自我評價及對社會、對他人的評價標準體系,開始以一個獨立的個體的身份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這是青少年獨立性的可貴的萌芽。

KK(二)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現了青少年開始嘗試着以成人的角度審視社會,以自己的道德判斷標準分析社會現象,表現出極強的社會責任感、憂國憂民的使命感

KK青少年對於正面宣傳的否定、反向思考雖然說明了他們思想上的不成熟,但是也表現了他們對於國家命運的關注。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社會現象,對社會上存在的個別不公正、黑暗的事例表現出不滿和憤怒,這都表現了青少年純真的正義感和道德觀,這些可貴的思想萌芽如果加以精心培育,必定會成長爲棟樑。

KK(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中存在着打破常規、勇於創新、反對束縛的可貴精神

KK創造力是一切人才根本的特徵,反對成人過多的干涉和束縛表現了青少年渴望創新求異的願望。雖然他們並不能明確自身的創造目的,但卻在創造慾望的推動下去反對常規;教育者應當認識到,打破常規、出奇不意不僅不可怕,也許還是創新的預兆;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纔會扼殺青少年旺盛的創造力。

KK(四)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幫助成人反思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

KK當教育者面對青少年的反抗時,應冷靜地反思一下我們教育中的不當之處。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壓力下,忽視了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能正確對待青少年迫切的心理需求,沒有能形成民主、向上的家庭氣氛,壓制青少年渴望成長獨立的要求,等等。我們前面也曾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應歸咎於青少年。同時,我們教育工作應多一些反思。

KK青少年逆反心理作爲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不容迴避的,作爲教育者,既不能視而不見,又不能束手無策,應以積極的態度加以引導。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21世紀教育發展的新理念,是實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快農村素質教育的發展步伐,首先要在農村中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農村中學生 心理現狀 心理健康教育 實施策略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已越來越顯得重要,面向現代和未來社會的青年學生,不僅要有聰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自主發展和創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資料和跡象表明,農村素質教育的步伐遠遠落後於城市,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加令人擔憂。

1農村中學生的心理現狀

1.1現狀調查 .

對部分農村中學進行調查的數據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發展。

1.1.1學習積極性不高

有近41%的農村中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積極性不高。在課堂回答問題上,國中有24%、高中有40%的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能認真完成作業的國中爲70%,高中僅爲50%。可見,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應引起高度重視。

1.1.2意志不夠堅強

學生的意志不夠堅強,生活中貪圖享樂,害怕吃苦,不思進取,遇到困難不是知難而進,相反只有退縮,輕易放棄。特別在學習上,更表現出了意志力缺乏,懶惰思想嚴重,識記的東西太少,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鑽研難題。

1.1.3自信心不足

農村學生基礎較差,家長、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期望較高,總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產生差距,家長對學生的缺點看多優點看少,消極評價多於積極評價;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失去自信心,導致某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1.1.4早戀問題的困擾

中學生生理髮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早戀問題”日益普遍,國中生陷入戀愛的困惑中,高中階段就更爲突出,走進了戀愛的誤區,心理衝突加劇,產生了種種心理病態。

1.2現狀分析

以上現象反映的雖然是部分農村中學生心理現狀,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現歸納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家庭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貧富懸殊進一步拉大。相當多的家庭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當貧困,出現了明顯的三多三無現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法引導,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力引導;三是對教育認識不正確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心弓f導。同時,部分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多,忽視孩子的心理狀況,加上社會的離異率升高,家庭破裂越來越多,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創傷,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1.2.2農村環境因素

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文化氛圍不濃,“小農經濟”意識普遍。,絕大部分農民對教育缺乏足夠認識,對心理教育知識知之甚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缺乏耐心細緻的引導,甚至錯誤地認爲父輩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兒孫照樣可以繼續延續下去,使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2.3自身因素

中學生年齡小,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分析判斷的能力較差,不能正視和克服自身的缺點和弱點。面對父母離異,家長打罵,教師批評,考試失敗等挫折難以正確對待。對許多社會問題不能完全理解,往往會陷入歧途,無法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出現許多心理問題。

2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農村中學,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簡單,且學校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學生心理問題未引起足夠重視,存在很多問題。

2.1認識問題

在農村,父母比較關心孩子的成績和身體狀況,忽視了心理健康情況,認爲只要學習好,將來考上好大學,其他都無所謂。學校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重升學應考的科目和分數,很少去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心理健康。致使學生一門心思全放在讀書、應試上,其餘都漠不關心。

2.2知識和能力水平的限制

農村學校,心理健康知識在教師中普及率低,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少教師愛莫能助,束手無策,部分教師簡單的說教或硬性灌輸,甚至諷刺挖苦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感。有些教師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不良的個體心理品質,對學生羣體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3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馬克思曾說過:“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爲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3.1構建學校心理教育的組織領導機構,讓心理健康教育進入課堂

將心理教育作爲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議事日程,加強對心理教育的組織領導,既開設專門的心理教育活動課,又要滲透於其他學科的教學中。

3.2加強學校常規教育,進行正面引導

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性的教育,重點擺在學生心理行爲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諮詢指導,矯正訓練,提高應對技巧,適當磨鍊,增強適應能力和抗挫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自立意識,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集體觀念。

3.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關鍵在於教師心理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須大力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改進教育教學方法,進而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3.4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功能,共同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3.5加強區域性學校間的合作,實現信息共享。方法互補,縮小差距,共同進步,增強心理素質

總之,對農村中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卷的努力,在理論上、實踐上進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爲目前學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處事的心態平衡健康與否,將關係到他們適應挑戰的成敗,關係中華民族的興衰與存亡。青少年是祖國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學校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積極關注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現代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學生心理。20xx.2,3,4期。

[2]張東梅。心理輔導與德育的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xx.4.

[3]方方。心理健康研究,教育出版社,20xx.7.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摘要】

中學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和個性特徵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個體心理也容易出現問題。家庭因素對中學生的心理髮展影響重大,作爲父母,應當準確的瞭解子女在中學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髮展特徵,對中學生進行民主科學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對策

一、引言

隨着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在生理上逐漸的成熟,中學生的心理狀態也相應的發生變化,表現出成人感與幼稚感並存、閉鎖性與開放性並存的發展特點。中學生在這一特殊時期,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還存在人際交往與青春期等心理問題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爲子女的第一監護人,也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對子女的影響也最大。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關係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夫妻關係,父母與學生長時間居住在一起,對中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夫妻關係在整個家庭環境中對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十分重要的影響。家長之間產生衝突,很容易導致子女的心理機能產生變化。學生在這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心理十分的細膩,容易造成創傷。尤其是家庭離異的子女,子女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容易給子女造成潛在的精神壓力,不利於中學生成長。其次,親子關係,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階段,內心矛盾多,對父母較爲敏感,但是內心深處仍然十分依賴父母,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決。在這個階段,雙方在這個時期需要進行良好的溝通,否則就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父母在這個關鍵時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多給予子女關愛,促進子女健康成長。

2、家長期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教育期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孩子的成長。在家長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績好壞意味着將來要進入名牌大學,就是優秀的孩子。但是由於家長的期望,很少有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追尋夢想,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脫離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容易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其次,人際關係期望,在中學階段,同學之間的關係在人際關係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家長對子女的朋友干涉較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壞了子女的人際關係。在中學階段,學生往往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心,這個時候父母擔心子女的早戀問題影響成績。家長不能過於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際關係,培養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3、教育內容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長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識學習能力,忽視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對子女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樣會嚴重影響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處於青春期的階段的中學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現問題。但是家長最注重的就是關注子女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情況,缺乏對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視對子女獨立能力的培養,使得中學生缺少獨立性。

三、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優化家庭氛圍。

根據研究顯示,中學生的家庭關係比較親密的,測試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比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中學生,往往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不是十分的親密。因此,在每一個家庭中,家庭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家長之間要彼此和睦愛護,爲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營造美好健康的成長氛圍。另外,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的好壞也影響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諧穩定的親子關係,需要不斷的溝通,父母要主動和子女進行溝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子女提升他們自身的認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鳴,家長和子女之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能力,優化家庭氛圍。

2、提高家長自行素質,轉變教育觀念。

家長自身的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隨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一些社區活動,提升家長的對學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長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廣泛的閱讀關於教育的書籍,對不同時期的心理髮展特徵和問題進行鍼對性的教育。中學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家長定期的開導,不要給子女施加壓力,關注子女的心理特徵。

3、加強子女青春期教育與生命教育。

中學時期學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這個時期需要和學生有血緣關係和高度信任關係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師。家長在這個時期需要有意識的和子女談論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指導。教育子女進行正常的交往,順其自然的解開對異性的好奇心理。在這個時期,學生往往對學習和人際交往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產生的壓力無法排解容易使得學生產生挫敗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強強調生命的重要性,通過溝通排解子女的壓力,讓子女學會尊重和熱愛生命。綜上所述,父母應當重視家庭的各種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及時的瞭解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需要採取合理的措施,對子女進行健康科學的家庭教育,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國芳,李麗芳。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係研究綜述[J]。棗莊學院學報。20xx(01)。

[2]吳惠娟,沈鑑清,駱宏。家庭環境對初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xx(08)。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1] 李伯黍主編:《教育心 理學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 王道俊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 張世富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

[4]雲南教育委員會編:《現代教育 理論 》,雲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丁志強主編:《教育管理心理學》,遼寧大學出版社,20xx年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六

摘 要:有關研究表明:心理髮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裏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爲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爲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爲重要。

關鍵詞: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當今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身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如今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爲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髮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裏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爲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爲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爲重要。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一)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裏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爲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爲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爲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爲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爲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裏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所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爲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爲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

(三)開展心理諮詢活動。

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學校應建立心理諮詢室,配備專職的心理諮詢師。學生通過諮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諮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爲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爲諮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諮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諮詢師要給予諮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瞭解諮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傾訴的忠實聽衆,又是學生的諮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諮詢室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一)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着以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改變評價方式。

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言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爲“德國普通教育之父”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鑑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讚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讚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三)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解決辦法通常如下:①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②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③調整心態,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④學會放鬆,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鬆、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七

學生在中學時期,處於人生第二成長高峯的青春發育期,不管是生理方面,還是自我意識、情感方面,都在迅速地發展,這個時段的中學生都對新鮮事物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爲了避免中學生不會被社會因素、個人因素而左右情緒,影響學習,作爲中學班主任,應該通過對學生心理的充分了解,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品質,使中學生在健康心理的引導下,具備較高的駕馭知識的能力。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現行的中學德育大綱裏已明確地將個性化心理品質與能力列入其中,因此也表明了對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性。隨着我國教育的不斷髮展以及學校設施設備的逐漸完善,中學的心理輔導工作也漸漸被提上了日程。中學班主任作爲主導學生學習與思想的靈魂人員,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爲了對班主任工作職責的新要求。只有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得到重視,才能保障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學習方面,通過對中學生心理的合理輔導與教育,更加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包括有:人際交往障礙、自卑、焦慮、早戀、厭學等。①人際交往障礙。由於中學生正是處理生理與心理成長髮育的重要階段,因此對於自己的行爲更加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理解和支持,但若中學生的心理變化沒有得到家長與教師的關注,也未能得到同學之間的認可,將會使其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並有可能造成人際交往障礙。②自卑。自卑也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自卑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人際交往、興趣、尊嚴等方面遭到的挫折。③焦慮。由於中學生學習的壓力過大,而心理承受能力又較弱,從而容易造成失眠、神經衰弱、焦慮等現象。④早戀。中學生一般還是未成年人,但由於其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會使學生產生萌動的。感情,並出現早戀的現象。⑤厭學。一些中學生由於遭到老師的批評、考試的壓力、家庭的專制等因素,出現厭學的情緒。

三、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學生作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班主任在其中起着主導的地位,因此也決定了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可促進班級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於班級德育工作開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作爲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過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可爲德育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着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學生只有具有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才能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因此,班主任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可提高班級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班主任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工作職責當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對班級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其主要表現在增進師生關係的融洽、增加學生自我審視能力。①增進師生關係的融洽。班主任通過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師生雙方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與溝通,降低學生的叛逆情緒,讓雙方能夠互相尊重、理解,使教師真正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②增強學生自我審視能力。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中,教師雖然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真正的學習卻是要學生從內心接受,並願意配合家長與老師進行學習。班主任可通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養成並提高自我審視能力,使之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3)可提高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對於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中學生只有具有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勤學好問的人生態度,才能爲今後的發展打好堅實基礎。而中學班主任積極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整體提高。例如我校一九年級女生,在七年級、八年級時學習成績一直穩定,但到九年級之後,由於升學壓力使心理承受較重的負擔,當她某次小考成績有一絲下滑時,由於教師與家長對此學生的期望過高,從而使她表現出不安、焦慮、緊張的情緒,久而久之,在之後小結考試中多會出現噁心、哆嗦的現象。針對女生的心理問題,班主任通過及時的瞭解情況,對女生進行開導,並與其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將女生學習的壓力進行適當減輕;再通過班級組織活動、其他學生對該生的關心等方式,使該生的學習壓抑情緒得到了有效的釋放,心理承受能力能到了大幅提高,其在此後的學習與考試中,均能以正常心態對待。經後續資料調查發現,這位女生在九年級升學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並進入了本市的重點高中。

(4)有利於中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學生接收知識的程度以及學習成績的好壞,除了與學生本身的智力有關外,也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關係。爲保證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使學生養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班主任需要對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困惑做到早期的疏導,使中學生的不良行爲與心理能得到有效的矯治,有足夠的信心與意志,並對學習產生興趣,久而久之便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在中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作爲中學生學習的引導人,通過細心、耐心、科學的方法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避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並對中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等均有着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