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新版多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新版多篇)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一

音樂是一種可以反映出人類現實生活之中情感的藝術形式。根據音樂的表現形式可以將之劃分爲聲樂以及器樂兩種類型,也可以將之分爲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原生態音樂以及現代音樂(包括流行音樂)等多個類型。我國古籍禮記?樂記之中曾說過“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這也表明了音樂已經成爲了人們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方式。比如,當人們結婚時就播放喜慶的音樂表達自身的喜悅之情,當親朋好友去世時就播放悲傷的音樂表達哀思之情,等等。人們通過音樂抒發出自身的情感,可以使自身的情緒得到有效釋放。

一、對中學生開展音樂教育的意義

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中學生的心理髮展趨勢是隨着自身年齡的增長以及生理的成熟而產生的,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作是危險期。這段時間是中學生心理髮展最爲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會給中學生的未來發展造成非常顯著的影響。特別是在現如今我國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主流思想之下,中學生面臨着來自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帶來的重重壓力,導致其不堪重負。

家庭壓力主要是因爲我國開展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大部分中學生在家庭之中都是獨生子女,長輩的期望在無形之中給中學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學校壓力主要是競爭壓力,這股競爭壓力主要來自於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競爭、班級與班級之間的競爭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這些競爭壓力也給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使中學生憑空多了一股學習壓力;社會壓力主要是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信息社會競爭激烈的形勢之下給中學生帶來了很大的社會壓力,這種壓力即使是一個成年人也無法承受住,更別說身心還未發育完全的中學生了。這種情況會導致中學生非常容易出現自尊心過於強烈、自卑心理嚴重以及自我爲中心的情況。此外,情緒化和責任感不強等心理問題,也將會使中學生非常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在2014年發生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的一起搶劫案件,案件的起因就是16歲的沈某想要去網吧,所以他攔路搶劫了8塊錢,最終得到了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的懲罰。有關專家指出,這是由於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了類似悲劇的發生。

而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在培養出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對於學習和生活的興趣,同時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之中增加了樂趣,有效緩解了中學生內心積攢的壓力,達到使其心理得到淨化的最終目的,有效防止了以上情況發生。

二、音樂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1、提高中學生的學習效率

由於中學教育之中中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非常容易讓中學生產生心理焦慮以及恐懼等心理問題,導致中學生無法全身心的沉浸到學習之中去,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的後果,而這種情況無疑又會加大家庭以及學校對中學生施加的壓力,最終形成惡性循環。而通過音樂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給學生播放輕鬆愉快的音樂,藉此爲學生營造出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是學生的精神放鬆,緩解日常學習之中積攢下來的壓力,暫時將學習煩惱忘記,將緊張的神經放鬆,從而達到重塑中學生在學習壓力之中被磨滅的自信的目的。

比如,可以給中學生播放班得瑞系列音樂。這主要是因爲整個班得瑞系列的音樂都是在阿爾卑斯的山林之中創造出來的,其中沒有摻雜進一絲一毫的人工混音,並且其中的每一聲蟲鳴、鳥啼以及流水等聲音都是製作者深入阿爾卑斯山林與湖泊之中採集而來的。因此最終制作而出的班得瑞音樂系列具有非常有效的減壓作用。經過心理治療的實踐證明,改善情緒可以有效解決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音樂向中學生傳遞情感,對於緩解中學生壓力來說無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它可以培養中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經常聆聽類似班得瑞系列的音樂可以使學生保持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之中,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並讓學生樹立起了自信心,各方面的壓力也隨之減小,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2、提高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人類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因此培養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通過人際交往可以有效緩解中學生壓力過大的問題,除此之外在於他人交往的過程之中也可以準確反映出中學生心理是否出現問題、與他人的溝通能力是否存在障礙以及是否能夠自如的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等情況。通過對中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出中學生良好的性格,一個良好的性格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前提條件。除此之外,通過音樂教學還可以幫助中學生通過音樂來表露出自己的心聲。

比如,通過讓中學生練習合唱來培養出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合唱是將多名學生視爲一個整體,需要每一名合唱的人員之間都要注重搭配的合理性,每個人在合唱時除了要明確瞭解自己在合唱之中的職責,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工。通過練習合唱的過程,在有效培養出了中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同時,也避免了中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3、陶冶中學生的情操

音樂是一種可以用最強烈的力量深入人們內心最深處的藝術,運用合理的音樂教育方法可以使音樂之中蘊含的美好情感浸潤中學生的心靈,陶冶中學生的情操,從而有效避免中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經研究顯示,通過有效的音樂教學,可以幫助中學生豐富自身的內在情感以及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通過音樂還可以讓中學生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以及奇妙之處,開拓他們的眼界。而進行音樂教育之中的歌唱教學則可以有效存進中學生的表現情緒以及情感能力的發展,此外中學生通過在學校或者班級開展的文藝晚會之上進行歌唱或者表演某些不同的節目時,還可以讓中學生從這些作品之中感受到不同情感,讓中學生體驗到每個角色的不同之處,可以從情感的立場上能夠換位思考,對比與現實之間的情感衝突,可以使其更好的珍惜現有的生活。

比如,通過演唱《歌唱祖國》這首歌,中學生可以在演唱的過程之中體會到詞曲作者對於祖國的熱愛之情,有效培養了中學生的愛國之情;在演唱《軍港之夜》這首歌時,中學生可以在演唱的過程之中體會到人民解放軍的生活以及使命感,等等,藉此可以讓中學生的心理得到更加成熟的發展,同時培養出了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學生的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中學生的心理十分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通過音樂教學可以有效幫助中學生淨化心靈、陶冶中學生的情操,重視音樂教育可以使中學生的美好心靈得到釋放。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沸巳ぃ?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爲中學生的未來成長髮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二

當代中學生處於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面臨諸多矛盾、衝突,加上他們生理、心理髮展以及學習生活的特殊性(獨生子女),常常會使他們產生這樣那樣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國中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如何疏導學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緩的事情。在新的體育課程改革下,我在體育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體育課上學生不良心理狀況及成因:

在體育教學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賴心理;④焦慮心理;⑤孤獨心理;⑥自責心理;⑦過敏心理;⑧衝動心理;⑨反感心理;⑩異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體質和學習成績以及不良個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學生身材矮小、肥胖,體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殘疾等,他們在練習中因怕做不好動作被別的同學譏笑而產生對運動的恐懼感,導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棄,從而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又如:在考覈或成績評定時,總覺得教師給別的同學的分數與評價比自己的高,懷疑教師不公正、有偏向,在進行集體項目的比賽時,總認爲自己的技術水平對取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現自己爲中心,這樣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師的肯定。而對這些內心無法平衡,又難以從正常途徑宣泄,從而造成在學習時心理極不穩定。有些學生由於身體素質基礎差,或者學習動作時接受、掌握動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進度。在平常學習時,與那些身體素質好、成績好的學生比較時,總覺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無法趕上其它學生,從而在練習時放不開思想包袱.顯得膽小、怯懦、縮手縮腳,結果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虛榮心強,愛出風頭。喜歡在課堂上引起教師和其它學生的注意,愛表現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從心的動作時,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爲了“面子”硬撐着去做,結果失敗。久而久之,這種挫折失敗的陰影會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後,既使對自己能做的練習,也不敢表現自己,怕萬一失敗而被其它同學譏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1、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

1)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課堂心理環境主要是教師行爲的產物。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相反,教師情緒的失控,往往會導致師關係冷漠和教學氣氛的緊張。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核心。教學既是對師生關係的教學,同時也是對同學關係的教學。在良好的人際關係背景下,師生之間的積極關係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合作支持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氣氛,都將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由於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活動要遠遠多於其它課堂教學,也爲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3)設計科學合理有效的場地與器材。體育課大多在室外進行,複雜多變的環境,給國小生上體育課帶來一定的干擾。所以應在課前畫好場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潔、美觀、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學前滾翻時,把墊子放成梅花型,讓每兩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花瓣”,讓學生一到場地,就感到心情舒暢,愉快有趣,渴望快點上課。

2、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儘可能擴大選取範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如利用遊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遊戲是國小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遊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鍊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競快的遊戲活動,因爲在遊戲中,讓學生分成幾小組。每一組的學生爲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的羣體力量,同組的同學就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情感得到昇華,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比如,在換物接力賽的時候,我們要求學生所換的物體都必須立起來,不得倒下,否則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隊伍時,一定要從右邊歸隊,一次錯就扣該隊一分,這時,各組前後同學紛紛互相提醒,增強了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學生之間關係也很融洽,拋棄了那種不愉快的情緒。又如,讓體育素質較差、但責任心強的學生在遊戲活動中擔任裁判,通過他秉公執法,同學也不會輕視他,讓學生養成尊重裁判,遵守規則的習慣。使這些學生不會因爲體育素質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這些活動中,國小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養。

3、採用靈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互幫合作快樂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着重培養學生互相合作學習的習慣。互相幫助、探討學習,使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也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

2)在遊戲中培養學生團結拼搏奮發進取精神。教學中運用遊戲,能夠使學生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奮勇拼搏。如:團結一致過黃河,集體跳長繩遊戲比賽,接力跑遊戲等集體遊戲活動。通過對遊戲規則的瞭解和參與遊戲活動,培養了學生團結一致,努力拼搏奪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同時讓學生在比賽中也體驗到勝利的喜悅。

4、課後小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設疑法。講課時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後進行思考。②提問法。通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評價、辨別。③暗示法。教師利用心理學原理,讓學生對課堂上自己的表現進行回憶,自己評價。④議論法。教師就課中某一環節,特別是學生的看法和評價不一樣時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熱烈討論,自己找出正確的答案。其次,體育教學中有許多競爭性比賽或遊戲,肯定會產生“失敗”的一方。這些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會產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壓抑,應注意消除他們的心理疲勞和心理障礙。教師可用簡短、幽默的語言或小故事去啓發他們,用真誠的目光去鼓勵他們,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獲得成功。

另外,學生具有個體差異,各個階段心理狀態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督促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三

學生在中學時期,處於人生第二成長高峯的青春發育期,不管是生理方面,還是自我意識、情感方面,都在迅速地發展,這個時段的中學生都對新鮮事物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爲了避免中學生不會被社會因素、個人因素而左右情緒,影響學習,作爲中學班主任,應該通過對學生心理的充分了解,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品質,使中學生在健康心理的引導下,具備較高的駕馭知識的能力。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現行的中學德育大綱裏已明確地將個性化心理品質與能力列入其中,因此也表明了對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性。隨着我國教育的不斷髮展以及學校設施設備的逐漸完善,中學的心理輔導工作也漸漸被提上了日程。中學班主任作爲主導學生學習與思想的靈魂人員,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爲了對班主任工作職責的新要求。只有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得到重視,才能保障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學習方面,通過對中學生心理的合理輔導與教育,更加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包括有:人際交往障礙、自卑、焦慮、早戀、厭學等。①人際交往障礙。由於中學生正是處理生理與心理成長髮育的重要階段,因此對於自己的行爲更加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理解和支持,但若中學生的心理變化沒有得到家長與教師的關注,也未能得到同學之間的認可,將會使其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並有可能造成人際交往障礙。②自卑。自卑也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自卑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人際交往、興趣、尊嚴等方面遭到的挫折。③焦慮。由於中學生學習的壓力過大,而心理承受能力又較弱,從而容易造成失眠、神經衰弱、焦慮等現象。④早戀。中學生一般還是未成年人,但由於其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會使學生產生萌動的感情,並出現早戀的現象。⑤厭學。一些中學生由於遭到老師的批評、考試的壓力、家庭的專制等因素,出現厭學的情緒。

三、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學生作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班主任在其中起着主導的地位,因此也決定了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可促進班級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於班級德育工作開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作爲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過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可爲德育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着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學生只有具有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才能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因此,班主任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可提高班級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班主任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工作職責當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對班級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其主要表現在增進師生關係的融洽、增加學生自我審視能力。①增進師生關係的融洽。班主任通過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師生雙方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與溝通,降低學生的叛逆情緒,讓雙方能夠互相尊重、理解,使教師真正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②增強學生自我審視能力。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中,教師雖然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真正的學習卻是要學生從內心接受,並願意配合家長與老師進行學習。班主任可通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養成並提高自我審視能力,使之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3)可提高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對於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中學生只有具有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勤學好問的人生態度,才能爲今後的發展打好堅實基礎。而中學班主任積極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整體提高。例如我校一九年級女生,在七年級、八年級時學習成績一直穩定,但到九年級之後,由於升學壓力使心理承受較重的負擔,當她某次小考成績有一絲下滑時,由於教師與家長對此學生的期望過高,從而使她表現出不安、焦慮、緊張的情緒,久而久之,在之後小結考試中多會出現噁心、哆嗦的現象。針對女生的心理問題,班主任通過及時的瞭解情況,對女生進行開導,並與其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將女生學習的壓力進行適當減輕;再通過班級組織活動、其他學生對該生的關心等方式,使該生的學習壓抑情緒得到了有效的釋放,心理承受能力能到了大幅提高,其在此後的學習與考試中,均能以正常心態對待。經後續資料調查發現,這位女生在九年級升學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並進入了本市的重點高中。

(4)有利於中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學生接收知識的程度以及學習成績的好壞,除了與學生本身的智力有關外,也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關係。爲保證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使學生養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班主任需要對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困惑做到早期的疏導,使中學生的不良行爲與心理能得到有效的矯治,有足夠的信心與意志,並對學習產生興趣,久而久之便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在中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作爲中學生學習的引導人,通過細心、耐心、科學的方法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避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並對中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等均有着積極的影響。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四

摘要:中學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屬於心理逐漸發育成熟的特殊時期。這階段的孩子家庭教育會對其今後的發展乃至一生產生着深遠的影響。然而在我國當今的教育大環境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父母及老師都將焦點放在放在了孩子的成績及升學率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巨大的學業壓力所覆蓋,絕大多數的老師及家長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中學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問題

中學時期是孩子心理髮展的特殊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變化錯綜複雜,趨近於成熟,但仍缺少經驗,青春期的一些表現隨之而來,因此這階段的孩子極其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或埋下心理疾病的隱患。隨着大學生自殺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問題以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學生心裏問題的存在以及他們心理髮展情況已成爲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而家庭是孩子來都世界所接觸的最爲基礎的教育環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親密度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極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1.1父母強烈期盼影響學生的心裏健康:父母過分的重視孩子的學習,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心理焦慮、情緒不穩定心裏不平衡、對他人表現出敵對情緒、抑鬱、學習壓力大、適應不良。由於父母過分的對學生學習狀況以及成績的重視,一旦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標準輕則進行說教。重則打罵,從而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極其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焦慮厭學的情況。由於對孩子的學習過分的關注,因此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優秀的孩子進行對比,並在孩子面前對那些成績好相對優秀的孩子大加讚揚,這回對孩子造成極大的挫敗感,很有可能因爲這樣的情形導致學生自暴自棄。

1.2父母過度的懲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父母過分的嚴厲、懲罰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主要由於父親懲罰孩子的過程中不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在接受懲罰之後迫於父親的威嚴,不敢將自己的憤怒及不滿表達出來,將這種怨懟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這樣負面的情緒長時間積累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心理問題。而母親的懲罰往往會伴有言語上的說教,孩子同樣不敢宣泄不滿及憤怒因此同樣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據統計大部分經常被父母懲罰的孩子成績都不理想,有的甚至厭學、抗拒考試;還有一些孩子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常與人發生爭吵、缺乏自信、更有甚者會對生活以及未來失去希望等一些抑鬱症的表現。

1.3父母過度的干涉保護孩子影響心理健康發展:由於現在的國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在家裏都被是若珍寶。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長輩出於疼愛的心理過分的對孩子進行保護及干涉,以至於限制了孩子獨立、自主、勇敢精神的發展。一部分孩子出現懦弱、焦慮、面對失敗與挫折毫無承受能力。家長的過分干涉保護有時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體驗,他會認爲父母這樣的行爲是在故意與自己作對,並且將他人的好意也視爲敵意。於是會產生逆反心理常常做出違背父母意願的事情,表現以及思想偏執,人際關係緊張等等不良後果。

2家庭教育正確的做法

2.1父母加強自身素養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都將影響到孩子。要想教育出優秀的孩子,首先要讓自己變得優秀。心胸狹隘的父母,很難教育處胸懷寬廣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心胸狹隘,沒有容人之量,對孩子也是指指點點吹毛求疵,久而久之在長期的責備聲中孩子就會產生強烈自我懷疑。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散漫、不喜歡讀書等等。其實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應想下自己,是否這些毛病都源於自身!因此父母的文化素養是對孩子社會化影響最爲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理想、情操、道德水準、家庭關係、生活方式等等都取決於父母文化素養。因此家長首先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與人爲善、誠實守信、建立高度的責任心、對工作對他人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從而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更好的實行家庭教育,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2.2創設和諧氛圍建立良好溝通的親子關係:家庭中良好親自關係的建立有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有利於父母將他們的健康理念、社會目標傳達給孩子,有助於中學會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使其樹立良好的公德心及正確的價值走向,促進其良好習慣的培養。人的一生會面對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親子關係是人生社會關係的起點,中學生在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獲得成功愉悅的體驗,將會對其面對其他社會關係建立信心以及積極的影響。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工作生活帶來的壓力,給孩子展現出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從而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也是良好親自關係建立的重要保障。作爲家長應該儘量抽出時間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動態、以及看問題的態度、觀點,真正的走進其內心世界瞭解孩子,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引導。是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關心、包容、理解、信任、體會家庭的溫暖,把父母當作朋友。這樣自然會喜歡與父母分享心事,父母給予的建議纔會很容易的接納。

2.3合理要求適當管理:熱愛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放縱,對於國中階段的孩子來講不過分干預約束,但也要適當的要求。由於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的愛及呵護很容易過度。多數的父母都想盡最大努力爲孩子鋪平道路,生怕孩子吃一點點苦。但他們忘了在成長的道路上誰打磨練、痛苦荊棘是他們必須要經歷及承受的。在這樣的思想作用下父母對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無不親力親爲,這樣過多的干涉影響了孩子獨立生活及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父母應多給孩子一些空間,還給他們自由的權利。圈養在籠子裏的鳥兒永遠學不會飛翔,長在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要想培養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將他置於社會大環境中去接受磨練,培養其面對困難,應對問題的能力,再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中成長培養起堅強的意志力及耐力,從而爲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3結語

要想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只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家庭教育也極其關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起點。因此在中學時期孩子身心成長的這一特殊時期家長正重視家庭教育,及時瞭解子女的心理髮展特點,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提升自身素質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探知子女的真正需求,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從而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雪梅.國中生心理問題與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研究[J].教育技術報,2012.

[2]國中生親子關係性格特徵及相關的調查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4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五

【摘要】

中學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和個性特徵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個體心理也容易出現問題。家庭因素對中學生的心理髮展影響重大,作爲父母,應當準確的瞭解子女在中學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髮展特徵,對中學生進行民主科學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對策

一、引言

隨着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在生理上逐漸的成熟,中學生的心理狀態也相應的發生變化,表現出成人感與幼稚感並存、閉鎖性與開放性並存的發展特點。中學生在這一特殊時期,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還存在人際交往與青春期等心理問題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爲子女的第一監護人,也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對子女的影響也最大。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關係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夫妻關係,父母與學生長時間居住在一起,對中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夫妻關係在整個家庭環境中對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十分重要的影響。家長之間產生衝突,很容易導致子女的心理機能產生變化。學生在這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心理十分的細膩,容易造成創傷。尤其是家庭離異的子女,子女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容易給子女造成潛在的精神壓力,不利於中學生成長。其次,親子關係,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階段,內心矛盾多,對父母較爲敏感,但是內心深處仍然十分依賴父母,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決。在這個階段,雙方在這個時期需要進行良好的溝通,否則就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父母在這個關鍵時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多給予子女關愛,促進子女健康成長。

2、家長期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教育期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孩子的成長。在家長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績好壞意味着將來要進入名牌大學,就是優秀的孩子。但是由於家長的期望,很少有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追尋夢想,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脫離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容易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其次,人際關係期望,在中學階段,同學之間的關係在人際關係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家長對子女的朋友干涉較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壞了子女的人際關係。在中學階段,學生往往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心,這個時候父母擔心子女的早戀問題影響成績。家長不能過於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際關係,培養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3、教育內容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長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識學習能力,忽視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對子女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樣會嚴重影響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處於青春期的階段的中學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現問題。但是家長最注重的就是關注子女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情況,缺乏對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視對子女獨立能力的培養,使得中學生缺少獨立性。

三、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優化家庭氛圍。

根據研究顯示,中學生的家庭關係比較親密的,測試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比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中學生,往往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不是十分的親密。因此,在每一個家庭中,家庭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家長之間要彼此和睦愛護,爲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營造美好健康的成長氛圍。另外,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的好壞也影響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諧穩定的親子關係,需要不斷的溝通,父母要主動和子女進行溝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子女提升他們自身的認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鳴,家長和子女之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能力,優化家庭氛圍。

2、提高家長自行素質,轉變教育觀念。

家長自身的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隨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一些社區活動,提升家長的對學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長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廣泛的閱讀關於教育的書籍,對不同時期的心理髮展特徵和問題進行鍼對性的教育。中學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家長定期的開導,不要給子女施加壓力,關注子女的心理特徵。

3、加強子女青春期教育與生命教育。

中學時期學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這個時期需要和學生有血緣關係和高度信任關係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師。家長在這個時期需要有意識的和子女談論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指導。教育子女進行正常的交往,順其自然的解開對異性的好奇心理。在這個時期,學生往往對學習和人際交往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產生的壓力無法排解容易使得學生產生挫敗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強強調生命的重要性,通過溝通排解子女的壓力,讓子女學會尊重和熱愛生命。綜上所述,父母應當重視家庭的各種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及時的瞭解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需要採取合理的措施,對子女進行健康科學的家庭教育,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國芳,李麗芳。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係研究綜述[J]。棗莊學院學報。2009(01)。

[2]吳惠娟,沈鑑清,駱宏。家庭環境對初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5(08)。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六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科技進步、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強硬的知識作爲後盾,顯然學生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學習,而學生學習的好壞與否成爲學生心理健康突出問題之一。家庭、社會、學校等環境因素嚴重干擾了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發展。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大家把焦點聚集在學校教育。而音樂課作爲學校教育課程之一,不僅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起重要作用,而且有助於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爲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那麼,作爲一名音樂教師如何通過音樂課堂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呢?筆者通過實踐和學習認爲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

一、瞭解音樂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採用合適的方式,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利用自身的學科特點,可以通過唱一唱、跳一跳等各種方式,同時以情感爲紐帶,引導學生入情、動情,使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爲心理健康教育事業增添色彩。音樂課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蘊含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首先音樂小舞臺是一個心理素質的考驗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弄清自身的缺點,音樂小舞臺是貫穿於平常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可以在這個環節中得到磨練,進而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克服嫉妒、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養成積極樂觀、向上進取、堅定自信的品格。

其次,律動在音樂課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在教國小一年級歌曲《理髮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聽音樂做律動表演,在整個組織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各種勞動場景,並問:“同學們,畫面上的人們在幹什麼?”接着教師可以播放音樂《勞動最光榮》讓學生和教師一起隨着音樂節奏進行各種勞動律動表演,使學生在律動中產生愉快的勞動心情,從而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爲學習新歌《理髮師》做了充分的準備。律動在音樂課堂中體現的作用正是針對了中國小生注意力的短暫性、求知慾望的好奇性、個人興趣的廣泛性及形象思維的豐富性的心理特點。最後,小組“合作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習、交流會不自覺地發現他人的優勢,學習和悅納他人長處,完善自己缺點,學會積極與他人合作,不斷提身自我價值,形成一種情感同化的態度,爲達到共同目標而努力。

二、音樂課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質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展示自己擅長的本領。比如在教《草原就是我的家》時,因爲這是一首內蒙古表演唱的歌曲,所以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個創作表演的環節。接着老師可以說:“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在我們103班舉行一次音樂盛會,那沒有節目怎麼辦呢?老師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讓同學們把我們今天學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如:演唱、舞蹈、歌舞、朗誦等表現出來,大家覺得怎麼樣?”這時,教師發現教室一下子就沸騰起來了,幾乎每位同學們都興致勃勃的參加自己喜歡的音樂表演。這樣的活動不僅使每個學生髮揮了自己的長處,而且也有自信讓同伴接納自己,從而使每位學生對音樂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次,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希望,使學生相信自己“我能行”、“我可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多使用一些對學生帶有期望性的言語,這樣不但給孩子成功的自信,更爲以後的教學作了鋪墊。最後,教師要給學生一個臺階,使學生登上成功的舞臺。教師給學生提供獲取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嚐到甜頭,漸漸步入成功的舞臺。

三、教師要及時掌控學生的課上情緒,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智力

(一)保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新型性。在教學中以豐富、有趣的內容及靈活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可以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如何激“趣”呢?這要根據教學內容,巧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思維。而精彩的導課能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讓教師的講課順利自如。

(二)創設“情境式的問題”啓發學生積極思維。在欣賞一首樂曲時,假如你只是純粹的欣賞肯定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要在欣賞之前提一些有難度的問題,這時纔會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慾望,達到教學目的。

(三)讓學生上課動起來,不要做學習的被動者,而是做學習的主動者。對一些音樂表現力較弱的學生也要給他們機會。每一個學生都想融入到集體之中,都想自己比別人強,包括一些“差生”。其實在他們的心理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得到集體的認可,只要把學生的這種心理活動激發出來,引導他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那麼就能培養他們對音樂課堂的興趣。

(四)激發學生的課堂感情。每節課教師應細心觀察、仔細琢磨學生的心理、情感變化,根據學生的課堂情緒表現對學生採取適當的評價和引導。從多層面培養學生喜歡音樂和熱愛音樂的情感,鼓勵他們勇於表達對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豐富他們的情感。綜上所述,在音樂課堂上,我們應該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採取合適的音樂教學方法,每節音樂課爲學生提供精彩豐富的教學內容,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能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人格,促進每位學生全面發展。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七

摘要:

隨着事業的迅速,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心理壓力越來越重。面對時下中學生頻頻出現的心理問題,教育部門及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

中學生;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中學生的隨機抽樣調查表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新華社最近報道:“近年來,我國中國小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目前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其中5.3%的中學生存在抑鬱症、恐怖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令人震驚的事例已向人們敲響了警鐘,重視和加強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質的教育刻不容緩!下面就當前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的成因和對策進行初步探討。

一、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目前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爲: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不夠重視。中學教育“重應試教育、輕素質教育”的辦學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市場。應試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視德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與升學有關的課目,導致學生畸形發展,面臨升學競爭壓力,心理負擔加重。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點。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待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採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極端,或過於嚴厲要求,或放任不管,過度溺愛,這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3、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弱。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有精神萎靡不振,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學習效率不高等。

4、人際關係不協調。中學生自尊心很強,感情豐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容易產生人際關係的緊張而帶來心理不平衡,情緒變化劇烈。

二、中學生主要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父母教養方式、青春期親子衝突、家庭狀況對當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心理狀態有着重要的影響,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自立、富於合作、思想活躍等;在專制型教養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消極、懦弱、依賴、服從,做事缺乏主動性;在溺愛型教養方式下,孩子多表現爲任性、自私、惟我獨尊、蠻橫無禮等;在忽視型教養方式下,孩子則表現出最低的能力水平和最大可能心理問題。

2、學校因素

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着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但現在有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學習上對自己完全喪失信心、不求上進,不思進取,聽之任之,甚至“破罐子破摔”,對學習成績則全然不在乎,這部分學生並非全部沒有達到應有的知識掌握目標,也非智力低下、沒有學習能力,而是人爲地被定義爲差生,久而久之,他們自己也會認爲自己沒有學習能力,形成學習無助感。對學困生的責罰和粗暴對待,使他們一次一次地體驗挫折與失敗,而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又被忽視,最終會導致他們消極的學習態度;反之,對學困生進行理解、鼓勵和幫助,可使他們重塑信心,擺脫失敗陰影。

3、社會因素

學生心理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學生由於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影響下,他們心理的發展方向就有着明顯的差別。現在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爲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嚴重的是社會上一些影視公共場所,爲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兇殺、淫穢等影視片,遊戲、色情和暴力信息對中學生的心靈造成很大沖擊,若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極易損害學生心理健康。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對策

心告訴我們,個性是指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個性的基本特徵是具有可塑性和獨特性,對存在着各種心理障礙的中學生,則應針對各種心理障礙的特點及其不同的程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1、加強家庭教育,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據調查,目前中國小生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因此,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髮展,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瞭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引導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使孩子真正成爲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人。

所以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要以身作則,率先示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纔會健康;要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勵樹立建功於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注意鍛鍊孩子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讓孩子去經歷一些困難、障礙、曲折,增強其自信,磨練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家長要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爲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愛之則寵、恨之則打,致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並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釀成大患。

另外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繫,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是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等。對學校教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腳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當着孩子的面對社會陰暗面橫加評論,以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觀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

2、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學校環境

(1)營造優美的育人環境。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和諧、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名人名言、書畫長廊、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裏生機盎然,校園裏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2)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心理諮詢是應用心知識,通過與來訪者的交流、探討,對其施加心理影響,使其在認識、情感、態度方面有所轉變,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的過程。因此學校應通過各種途徑,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心理諮詢室、諮詢信箱、諮詢熱線等方法,及時排解處於青春期中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提供調適方法,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防止產生偏差心理。

學生通過諮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輔導等並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檔案,作爲班主任、任課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依據,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實處。學校心理諮詢師要給予諮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瞭解諮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諮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3)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爲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學生,教師的一個微笑可能會使學生敞開心靈,幾句真誠的話語可能會使學生感激不盡,不斷鼓勵可能會使一個即將放棄拼搏的學生重新振作起來。教師應該讓學生崇拜而不懼怕、應該讓學生愛戴而不是討厭、應該做學生的好朋友、應該是學生遇到困惑時的傾訴者。當教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教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

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引導和教育的第一步,也只有和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纔有可能、有機會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及心理變化等。這一切需要教師對學生付出一種投資———感情投資,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感受,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尊重學生,營造和諧、民主、自由、寬鬆的氣氛,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影響學生,讓教師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改變着學生。

3、營造一個寬鬆、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營造一個寬鬆、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薰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並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據調查30%的國中生認爲社會不良現象對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湖北某縣有一箇中學生因看到過多的社會陰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殺身亡。所以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如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刊物,加大整治營業性舞廳、遊戲室、檯球室及、書刊、音像製品等力度,爲創造一個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爲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還青少年一個潔淨的藍天,形成一個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吳青枝。心理輔導理論的人性觀述評[J]。安陽大學學報,2002(3)。

[2]陳漢民。中學生髮展性心理輔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第四卷)[C],2005.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八

摘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重視。在常規教育活動中融入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健康教育的班級活動,還可在課堂教學中(如語文、體育等課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 學習

一、正確認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真正含義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應該是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其次是有較好生活行爲心理,人格個性心理,最後纔是學習心理。具體而言:

(1)正確的價值觀。中學生階段,學生應設定正確的長遠人生規劃,清晰的短期目標,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對生活有信心;對既定目標能有積極行動的表現。

(2)生活行爲心理。中學生應當是樂於交友,即使與異性也得得體自然交往;應當愛幻想卻不沉迷其中;敬老,敬母,敬師,愛幼,有同情心;行爲、作風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

(3)人格個性心理。中學生應有自己的個性,能夠自我肯定,但也有自知之明;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調節不良情緒的能力;樂於助人,有合作精神;有社會責任心,在陌生環境有自我調節適應能力。

(4)努力學習心理。在學習心理上,對考試成績重視而不依賴,重結果更過程,能針對考試結果制定以後的學習計劃;課堂學習能正面、輕鬆接受,基本掌握所學知識;課外興趣廣泛,且認真對待。

二、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一般的教學活動一樣,給學生上心理課。生硬的心理課程往往難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反而可能給學生一種逆反心理。因此,應當把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入到學樣的日常教育中,讓學生在參與活動時,不自覺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時,目標要明確,更加註重學生心理的感受,而非教育本身。

(1)積極開展各種活動課。班級集體活動或小團體活動作爲健康教育的形式,實踐證明有較明顯的作用。班級活動主題可以圍繞生理衛生、健康心理兩大展開。生理衛生類的可以組織學生認識青春期生理衛生保健、禽流感的預防、愛眼、愛牙、禁毒、預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活動。健康心理類的活動可以開展我和青春有個約會,我與青春對話、成長中的我等系列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青春期心理,還可以開展尋找最佳學習方法、抵抗誘惑、培養良好的心理、正確面對人生挫折、如何交往、如何面對考試等活動,以活動的形式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工作。

(2)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利用有意義的課文實現心理教育。語文課程中有不少的課文本身很有教育意義,這些語文課程如果能夠深化利用,將很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在今年尋找最美的山村教師的評選中,一位手臂殘疾的山村老師沒有手指,他長年用沒有手指的手臂給學生在黑板上寫字,在給學生講到《植物是如何傳播種子的》這篇文章時,老師會說:植物沒有手,沒有腳,是怎麼傳播種子的呢?答案有很多種,雖然種子沒有手沒有腳,但是植物有植物的辦法。老師每次還會拿自己做例子,說:我沒有手,但是,我是怎麼給學生傳播知識的呢?我通過不斷的努力,用我的手臂給大家在黑板上寫字。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退縮,我們要想盡辦法,克服困難。他的每一屆學生在聽到這一課的時候,都會流下眼淚。這一課讓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時,要想辦法克服困難,提高了學生的意志力。這是一個典型的把課文中內容和老師自我體會融入到教學中去的例子,當然,只要老師細心發現,不斷挖掘,還有很多課文是可以用於心理教育的。

(3)把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性比賽。比如:拔河比賽。這一活動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集體意識。我所在的學校就有這樣一個例子。爲準備一次拔河比賽,優先挑選的肯定是有力氣、個子高、結實的女生,其中一個體型較胖的女生在其他學生動員她參加的時候,一直拒絕參加。其實這個女生一直因爲自己的體型問題,比較自卑。最後經過老師的勸說,這個女生最後參加了比賽。經過學生們的努力,也很幸運的是,這個女生所在的隊伍贏得了這次比賽。比賽結束這個女生高興地笑着,特別開心。後來這個女生的性格發生了明顯變化,變得比過去開朗,而且學習也更加積極了,開始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後來老師找她談話,問及她的改變,她自己坦然回答說,在那次拔河比賽中,她覺得自己是班裏的一員,可以發揮自己作用,也找回了自信。從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體育教學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可以經常使用一些集體性的遊戲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友好交流,可以增加學生的集體主義,增加責任感;能夠不斷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起到優化教學氣氛的目的,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樂觀、積極、開朗、向上的性格,爲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礎。而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當中,更是可以學會自我控制和調控能力。

(4)把健康教育融入生活。健康教育還可以在學生的生活中進行,比如老師想改善兩個同學之間的關係,在情況允許時,可以讓兩個人結伴回家,給學生安排一個在回家的路上討論的問題,並且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一起提交一個討論的結果。雖然起初是老師硬性安排的,學生可能會有牴觸情緒,但是學生經過接觸,深入討論之後,很可能會發現對方的優點。這種方法可以增加關係不良的同學之間的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明白自己不喜歡的同學也許有很多優點。可以讓學生學會更客觀的看待別人,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改善同學關係。

因此,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教師自己要有正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且採取多種形式,融健康教育於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受到健康教育。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九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國中學生更是如此,他們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尤其重要的是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爲了幫助每個學生不斷地發展,教師必須客觀、公正、全面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特別是讓學生在心理方面得到安慰,不讓學生的心理留有陰影!哪些行爲容易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地發展呢?

1)沒有正確的人生觀,追求低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低。例如:貪圖享樂,怕苦怕髒怕累,自私自利,看一些不健康的書籍和音像製品等,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2)缺乏交際溝通。如與同學、老師來往很少,交際面很窄,也不與父母交流,自我封閉,情感缺乏溝通,容易使人感到孤獨、憂鬱、情緒消沉!

3)不參加任何的集體活動,喜歡獨來獨往,什麼人都看不起,以自我爲中心,搞小幫派,脫離集體生活,不願意爲集體作貢獻,也容易導致孤獨感!

4)缺乏興趣愛好,什麼事都引不起興趣。沒有成功的機會,心理上就沒有滿足感、充實感、成就感,就會覺得生活、學習枯燥乏味!

國中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變化是在一定的時間段的,如果任其發展,則很容易產生更爲嚴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教師要善於審時度勢,在最佳的時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

1)學校要成立心理諮詢室,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現在的學生心理裝的事情很多,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例如,在入團、評先、競賽活動中需求不滿足時,就會心灰意冷、情緒低落,他們不願意和家長、教師溝通,造成學生與家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代溝越來越深。學生壓抑的情緒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加以緩解,久而久之可能要出大問題,如逃課、打架、酗酒、早戀、離家出走、自殺等。學校要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自尊、自立、自強,幫助他們度過心理疾病的難關!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教育方法,讓學生懂得和心理教師、同學、親屬進行溝通,把心中的煩惱、痛苦、挫折、憂慮等一切因擾的東西都說出來,他們會感覺到很輕鬆,大家安慰的話語會讓學生感覺更大的解脫。

2)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學會轉移他們的心理壓力。學生有壓力或者是受到刺激時、要發火時,立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和思維,教他們做一件放鬆的事情,擺脫一下此時的事情和煩躁的心情。如聽聽音樂,看看自己喜歡的書,做一下喜歡的運動,去操場上打打球,暫時遠離造成傷害的那些事情,之後告訴學生慢慢地平靜下來後,自我反省一下,如“我不應該這樣想,這是錯誤的”“要鎮靜”“沒什麼大不了的,我一定能渡過難關的”,通過樣的教育方法,學生一定會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去面對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難。

3)教師應該考慮社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現在的社會是信息社會,急劇變化發展的社會,科技迅猛發展,人類知識迅速增加,迫使人們具有更高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學習是自身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觀點是錯誤的,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可能掌握現代科學知識,不僅不能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而且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讓學生明白文化程度高,致富門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無門,或致富較慢。在當代,只有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爲社會創造更多財富,才能豐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現代文明,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讓學生自己擺正心理狀態,抵制社會上的不良影響。

4)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網絡和電子遊戲對他們身心的危害。網絡不但能損害學生身體健康,還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危害。中學生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長時間僵坐在電腦前缺乏適當的鍛鍊,會引起他們視力下降、精神疲憊、語言表達力下降,甚至思維混亂。人格異化,心理髮生急劇的變化,影響社會交往。過多使用互聯網會導致孤獨和抑鬱的增加,並會導致社會捲入的減少與心理幸福感降低。網絡遊戲大多是賽車、砍殺、爆破、槍戰等,火爆刺激的內容容易使遊戲者模糊道德認知,迷失自我,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要讓學生詳細瞭解網絡的危害,正確利用網絡資源,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去面對學習和生活。

總之,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學校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尊重學生的心理規律與年齡的特點,採取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導下,纔會達到良好的實效性,達到學校和諧育人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