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2023年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論文優質【精品多篇】

2023年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論文優質【精品多篇】

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摘要:

我國是傳統的茶文化大國,無論是具體的茶文化理念,還是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影響,都極其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從茶文化的價值內涵中,我們可以看到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對學生成長有着重要作用和影響,本文擬從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入手,結合傳統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分析,通過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從而探究茶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影響。

關鍵詞:

茶文化;大學生;心理健康;價值影響

對於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活動來說,其對大學生的成長有着重要作用和影響。完善的心理素質培養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能爲學生參與整個大學教學活動提供有效幫助。但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其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從而使得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存在的心理素質問題,對學生培養造成了極大影響。

1、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

雖然當前高校教學體制實現了不斷完善與發展,但是客觀的說,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開展過程中,仍然與實踐應用之間存在極大差距,目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爲:首先,多數學校將教學重點放在了知識教育和體能教育上,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成長和學習中的作用和影響,因此,無論是心理教育的投入力度,還是其課程開課狀況都較不理想。在很多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其未能對大學生的成長要求,形成有效的認知和了解,因此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理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是當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要求,而從很多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上看,很多學生存在較爲嚴重的心理行爲問題和心理障礙,如果不能夠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那麼很容易對其成長和學習產生極壞的影響,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要求。但是客觀而言,目前在高校教育體系構建過程中,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和反饋機制,從而使得多數老師和學校未能及時察覺到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即使部分高校開展了心理健康教學活動,但是其只是把整體教育的重點和精力放在了教學的表面,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根本瞭解和認知。最後,當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其教學理念較爲廣泛,教學元素較爲陳舊,教學互動性較差,教育反饋並不及時,因此,這就限制了整個高校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的效果,從目前大學生培養的實際狀況來看,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形式和思路極爲必要,特別是在高校教學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及時引導和消除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健康完善,而目前很多高校在開展這一活動時,都只是從教學的表面來切入,無論是教育的及時性還是其先進性都較爲欠缺。因此,我們必須探究適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具體教學理念和機制,通過系統化融入,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2、傳統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分析

茶文化是以茶爲基礎載體所形成的文化內容,茶文化的核心市場,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成熟,而隨着當前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將茶文化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也極具現實價值和重要意義,通過對茶文化的內涵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中包含着豐富而成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其中所具備的精神理念,實際上就能夠爲當前我們所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教育基礎和幫助,比如,在茶文化體系中,除了相應的行爲理念之外,還包括成熟的心態文化,而成熟的心態文化實際上,就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通過將茶與人生哲學理念相結合,從而提升了整個茶文化的高度。我國的傳統茶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理念,同時也是經過長期傳承發展所形成的文化內涵。在茶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也具備了完善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因此,如果能夠將茶文化應用到當前社會生活中,便能夠實現良好的價值體系,在我國茶文化體系中,除了其中所具備的物質文化之外,其行爲文化和心態文化也是目前最值得我們傳承的內容之一,尤其是其在茶文化體系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能夠給當前人們從事各項活動提供有效的指引與幫助。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和作用

我們必須看到大學生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是一個整體複雜的系統化教育工程而同時也是高校德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繼續採取積極有效的教育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降低其心理疾病的風險,從而幫助其逐漸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理念,因此,我們必須積極探索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念和實施方法,確保整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效實施。不僅如此,當前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其生活環境和條件更爲優越,尤其是很多學生缺乏全面、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從而使得多數學生存在相應心理問題,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必要性日益增強。因此,隨着當前高校教學活動日益成熟,如今完善教學理念,優化教育機制就極爲必要。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對以往學生培養過程中所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等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從而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隨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如今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完善心理健康素材融入,對於大學生培養則有着重要作用和影響。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整個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缺失,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關鍵因素,而機制的缺失,最重要的在於缺乏完善的教學元素。所以,如果能夠將茶文化等理念融入到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其必然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教學效果,從根本上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效果。

4、茶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影響

事實上,如果能夠將茶文化理念系統化融入到當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其必然能夠爲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效提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其影響主要表現爲:首先,茶文化理念的系統化融入,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幫助其形成正確的行爲處事思維方式。茶文化的精神是行爲規範。而核心要求就是人應該在社會中怎樣正確的處事規則,因此,相對於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缺乏對學生處事態度的正確引導,所以,以茶文化爲載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其必然能夠讓學生認清自己,從而對自己形成一定的自省和審度,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實現良好的定位,從而幫助學生自己形成平和穩定的狀態,進而引導自身能夠有效處理自身存在的各項心理問題。其次,茶文化理念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更全面地實現修身養性理念,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實際上就是靜心修身,而這從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們在飲茶的同時,感受個人的生活理念和態度,通過不斷求索,從而對傳統文化形成全面完善的理解和認知,從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來看,很多學生,或者是存在較爲自卑或者未能對自已形成有效的瞭解,如果能夠運用茶文化理念,便能夠對學生成長提供有效幫助。不僅如此,當前大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其存在較爲嚴重的考試作弊等誠信缺失現象,而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義、誠信理念,因此,如果能夠將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便能夠引導學生在品茶的同時,領悟茶道精神理念,重新塑造自身人格理念,進而對其培養提供實質上的幫助。此外,茶文化理念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內,融入到整個高校學生心理素質健康教育過程中,其不僅僅是教育理念的完善,更重要的在於對學生素質的有效提升,當前我們應該看到,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學習觀,更重要的在於引導其形成全面完善的素質,而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心理素質也是其中重要的內涵之一,因此,如果能夠將茶文化理念融入到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教育過程中,就不僅僅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理念,同時更重要的是在於能夠讓學生在感悟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學會掌握正確的處事行爲規範和價值理念,從而形成完善的綜合素質。最後,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其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對整個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的體系化創新,其關鍵在於新理念和新思維的有效完善。所以,相對於這種傳統心理素質健康教育活動開展來說,多數學生和老師未能認識到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因此,無論其重視程度,還是其實施理念都較爲欠缺,而將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個心理素質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僅僅是一種理念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在於其是一種行爲上的豐富與完善,因此,隨着當前學生心理素質健康教育的價值要求,探索茶文化與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具體方式就極爲必要。

5、結語

我國有着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在這一資源體系內,不僅有着完善的物質元素,同時,其中也有着豐富的精神內涵,而通過對這一文化內涵進行分析,尤其是從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看,多數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其更多考慮的是知識學習和技能提升,因此無論是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老師的關注度,其都未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給與應有的關注。所以,學生的心理疾病及困難就使得學生很難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認知。而心理健康問題如果得不及時有效的解決,那麼很容易對學生的成長造成影響。

字大學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呈上升趨勢,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了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對如何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鑑。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正處於“心理上的斷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卻面臨着高於其他同齡羣體的多重壓力。近年來高校不斷出現因大學生心理問題而發生的惡性事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而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應重視大學生家庭教育,發揮其應有作用。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求知識、追求進步、積極向上,他們志向高遠,胸懷博大,能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的宏圖偉業中,這是大學生心理髮展的主流。但是隨着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發生很大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使處於“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 baihuawen.c n因心理問題走上極端的大學生呈上升趨勢。據教育部門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爲:第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沒有緊迫感,適應困難。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沉溺於上網聊天或玩遊戲,看武俠小說,學習成績不佳,進而產生厭學心理、考試焦慮。第二,人際關係適應不良。一些大學生尋求在網絡的虛擬世界裏找到交際的滿足,有的甚至染上網癮,迷戀於網絡世界,自我封閉,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戀愛心理困惑。情緒和情感不穩定,情緒起伏大,情感變化快,戀愛不成或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第四,抑鬱心理。多呈現在特困生、學習困難與自我認知不良的學生中。第五,就業心理困惑。在擇業過程中心理準備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學生從衆心理嚴重。第六,意志不堅定。有壓力但動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恆,人生目標不明確,等等。

二、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大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有許多是在其早期成長過程中就埋下了種子,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部分心理問題來源於他們原生家庭的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等。

(一) 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行爲發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王玉潔2004年對鄭州鐵路職業學院醫學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影響。父母的溫暖、關懷、體貼使子女形成熱情、自信、自尊獨立、有堅持性、積極情緒較多的人格特點,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無助,辦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害怕被他人拒絕,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被愛的滋味的心理。父母過分干涉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人格特點。父母懲罰嚴厲教養方式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和不安全感。特別是懲罰嚴厲教養方式易使子女喪失自尊,產生焦慮和強迫症狀。

(二) 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盧勤採用臨牀症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家庭信息問卷對成都市某大學5090名2009級新生進行調查表明:家庭結構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人際敏感、抑鬱、精神病性3個因子得分均具有顯著影響。寄居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的學生與人交往時更加敏感,單親家庭學生的抑鬱程度更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更差。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障礙較嚴重,心情抑鬱、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嚴重,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子女往往會失去與父母中的一方進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對只能獲取部分關愛,與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較,其心靈會蒙上一層陰影,很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諧的家庭氛圍能使子女身心愉悅,心理壓力減輕,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不和諧家庭中,爭吵、溺愛、冷淡和家庭暴力都會給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溺愛和暴力兩種家庭氛圍尤爲突出。

(四) 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但影響有一定限度。

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於經濟不困難的學生。家庭經濟收入越低,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要承受更多的經濟和心理壓力,大部分貧困生由於經濟拮据、視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時又無力改變現狀,易產生敏感、自卑、抑鬱、焦慮、人際關係緊張等特點。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學生也可能與貧困生一樣出現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的意見及建議

常說心理素質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遭遇挫折出現心理危機時的療養所。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應重視大學生的家庭教育。

(一) 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覺承擔教育義務。

家庭教育在個體成長中對個人素質的貢獻方式比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間相互交流中的潛移默化、相互浸染,這種印刻在內心深處的“素質”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家庭教育一旦出現誤區,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源於家庭”。因此,家長必須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地承擔起大學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義務。

(二)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大學生子女能夠敞開心扉。

家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家長需要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大學生子女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子女的訴說,讓子女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關愛滋潤子女心靈,使家庭真正成爲大學生避風的港灣,成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強後盾和精神支柱。

(三) 針對大學生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家庭教育。

1、更新教育觀念,讓大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大學教育與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學生的學習已不再僅限於對知識的積累,學習的目的是爲了運用和創新,在於全面發展。因此,家長要提升自己對大學教育的瞭解,更新教育觀念,而不能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要積極支持子女走出課堂,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在實踐中鍛鍊自己,爲子女今後發展目標指明方向,增強其學習目的和動力,總之,家長既要關注子女專業學習,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在家庭中進行人際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應鼓勵學生廣泛交良友益友,通過學習增強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並遵循真誠、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際交往原則,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積極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去。家長應該認真去傾聽子女傾訴,並給予開導,幫助子女化解生活問題,也可以結合自身經歷向子女傳授交往技巧。

3、針對大學生戀愛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創建和諧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愛情觀教育上應開門見山,不應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應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經戀愛,家長不要衝動,要善於疏導,而不是一味責難,同時要加強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事業的關係,指導子女注意戀愛的心理和生理衛生,避免因性衝動而帶來嚴重後果。再次,要加強網戀教育,提醒子女增強安全意識,不要迷戀網絡,不要輕信網絡信息。

4、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就業教育。

家長在學生選報專業時就應該開展就業教育,提醒子女結合自身愛好和機會發展需要選擇專業方向。同時,家長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值,以減輕子女壓力,並在財力方面給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長也應接受新的就業觀念,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並不意味着工作將不再變化,而是會隨着市場需求做出調整,因此,家長不應讓子女侷限於工作的穩定和專業的對口,要讓子女深入接觸社會,最終明確自身就業方向。

(四)家長、學校雙方積極主動溝通,瞭解身心發展狀況。

家長要主動經常瀏覽孩子所在學校的網頁或學校寄發的有關通知,及時瞭解孩子大學的動態,與孩子的輔導員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到學校探望孩子,在於同學和老師的聊天中瞭解孩子的成長軌跡。學校也要與家庭保持聯繫和溝通,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引導,爲家庭教育發揮作用提供條件。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隨着高校教育的深入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日漸突出,就業、生活等多個方面都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此,通過促進高校體育發展緩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爲了衆多高校教師關注的焦點。高校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如何做到通過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爲廣大體育教育者的重中之重。

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僅是就業壓力,生活壓力和學習壓力也給高校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此,有些高校生出現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雖然這些問題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它是客觀的存在,仍需學校和教師給予一定的關注。因此,積極開展體育教育促進高校生心理健康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就此本文與讀者對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進行共同探討。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表現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上各種競爭日趨激烈,雖然大學生未出校門,但是很多競爭壓力依然給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再者隨着近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重,尤其高職院校的學生,進入大學三年左右的時間就要進入社會,這使得很多大學生在之後的學習中感到很焦灼,不知道應該怎樣利用有限時間來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

隨着這種壓力的日益劇增,很多大學生或多或少的都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而且很多大學生在高中時期只關注學習,忽視了綜合素質的發展,到了大學才發現自己的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也給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生活壓力。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緊張焦慮、浮躁、急功近利等,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爲大學生剛剛經歷了緊張的高中時期。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都有了極大的改變,大學生還不能很快的投入到新環境中。

二、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

(一)體育運動有助於培養大學生交際能力

大學生從緊張的高中時代一下跨入輕鬆的大學時代,雖然沒有學習的壓力,但是由於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使得一些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而體育運動正是能夠消除人與人之間隔閡的重要途徑。在體育運動中,學生要學會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從而通過這種途徑大學生的交際變得會更加容易。

(二)體育運動有助於大學生完善自我

體育運動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形成開朗外向的性格,並且在體育運動中,學生很容易培養自信心和自尊心。這對大學生的性格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一)教師應該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積極作用

通過體育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應該主動承擔起這個責任,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實施,讓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提升。

比如教師可通過隊列隊形練習如越野等,培養學生的毅力和韌性,還可以讓學生在嚴格的紀律和規則要求下養成一定的自制力。又如競技體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意識,從而使得學生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爭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教師應該積極開展體育競技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

體育競技活動並不是教給學生要爭強好勝,而是要學生在體育競技中感受到真正的體育精神。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學生已經不再是以往的體育盲了。有的學生可能會喜歡籃球,也有的學生可能會喜歡足球,無論是哪種體育活動,學生在實際的參與中不僅能培養健康的身體更能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點,開展體育活動。如籃球比賽,學生在積極參與比賽的各個環節中都能感受到運動精神,並且比賽是一項團體活動,這就要求每個學生都要以維護集體利益爲首要準則。學生通過準備比賽和比賽的過程能夠感受到團體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也能夠懂得如何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悅和煩惱。並且體育競技還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品格的完善。又如象棋比賽,不僅能促進學生培養冷靜、認真的學習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團隊意思。總之,體育競技比賽能夠消除大學生心理的負面情緒,爲大學生的交際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深化高校體育教育,讓大學生在體育競技中學會分享,學會交流從而培養出外向開朗的性格,從而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正確的指導。因此教師在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使得大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心理。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摘要:

“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髮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爲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荀子》提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繫當代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絡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並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爲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於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爲它的教育對象———大學生存在着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於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瞭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爲他們的成長、成纔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持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1]俞衛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1)。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遷,當代人的心理適應也面臨巨大挑戰。大學生是時代的先鋒,對社會變化更加敏銳,其心理健康將受到更大威脅。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成才的關鍵。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大學生心理特點提出心理健康標準,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進而提高教育效果,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1、學習能力良好

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學習能給大學生帶來快樂和滿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而學習壓力過重,學習方式、目標不當或缺乏學習動力等問題則易導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善於學習、樂於學習,具體表現在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合適的學習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高效的學習效率,能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2、情緒健康

大學生大多正處於青年期,情緒情感體驗豐富深刻、表達複雜多樣、波動較大。情緒起伏大往往是出現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先兆。情緒健康不僅能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人成長,也使大學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情緒健康指情緒穩定、情緒控制良好、情緒積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一般表現爲樂觀開朗,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穩定,善於調控情緒,既能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泄,使情緒的表達既符合社會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時間和場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緒表達。

3、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是大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指在自覺、堅持、果斷、自制力、勇敢等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實踐中有較強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響,能迅速根據實際作出決斷,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戰勝困難和挫折。

4、自我意識完善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個體只有對自己各方面都有較深的瞭解,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所以完善的自我意識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客觀、全面地認知和評價自我;善於自我接納,自尊自信;既獨立有主見,又善於合作;確立自我同一性;能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5、人際關係和諧

人際交往是個體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融入社會、實現理想的必備能力之一。和諧的人際關係能使大學生獲得優質資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它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又是其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大學生人際關係和諧表現爲喜歡交往、交際廣泛,又有三五知己;學會分享、接受和給予;有同情心,善於理解他人;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端正交往動機。

6、適應能力強

適應能力指個體與現實生活和諧相處的能力。大學生面對大學的生活環境、管理方式、教學形式等方面的變化,如不能有效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係,則易引起心理問題。適應能力強一般表現爲能主動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正確的認識,思想和行爲都能與時代發展相契合,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

7、心理行爲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

人的心理髮展和年齡密切相關,年齡階段不同,心理行爲特徵也不同。心理行爲特徵只有在特定的年齡段相符合才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具有與年齡相符的心理行爲特徵: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感豐富、朝氣蓬勃、熱情奔放、活力四射、反應靈敏、百折不撓、勤學好問。如出現所謂的少年老成、無精打采、喜怒無常,或過於幼稚、依賴等現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六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

(一)面對新環境難以適應

1、現實中的大學校園與大學生心目中的大學校園不一樣,由此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還有很多大學新生過高地估計大學的輕鬆程度,面對大學繁重的學業壓力感到無所適從。2、大學的教學理念與中學完全不同,新的學習環境、新的人際關係、新的教學模式和大學新生以往的中國小學習、生活環境不一樣,使得很多大學新生不適應,從而產生困惑,繼而造成心理失調現象。3、大學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優質學生,尤其是在名牌大學,新生面臨更多競爭對手,與其以前在學校裏作爲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

(二)交際困難的心理壓力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生活在社會羣體裏的每個個體,總要和社會進行廣泛接觸,產生相互作用,同其他人建立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爲長期在父母的呵護和寵愛下生活,面對紛紛擾擾的大學生活,有些大學生不懂得交往的技巧與原則,不知道如何與人有效溝通;有的大學生有自閉現象,不願意與其他人進行交往;有的大學生行爲處事偏激,容易與同學老師造成矛盾。

(三)就業壓力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和經濟形勢的影響,整個社會就業市場不景氣,就業門檻提高,目前社會上“畢業即失業”的言論不少,使不少大學新生一入學就自覺不自覺地考慮到畢業後的就業問題,認爲學習無用,從而無心學習,而高校裏許多高年級的大學生也有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他們因失落、焦慮、抑鬱、自卑等原因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也就隨之產生。

(四)對網絡的依賴

網絡世界紛繁多變,精彩紛呈,有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長時間沉迷於網絡,有些染上網癮,沉湎於虛擬世界的快感當中,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就是在生活之中促成人的“生長”。但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學習,除此之外的與人交往、獲得生存能力等教育均缺位,因此很多大學生在擺脫了學習的重壓之後立刻陷入虛擬世界。沾染網癮不利於健康向上的性格和積極人生態度的培育,很容易產生精神依賴,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精神恍惚疲憊,目光呆滯,對身旁事漠不關心,甚至誘發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影響人際交往能力的正常發展和正確三觀的形成。

(五)經濟困窘的壓力

對於家庭困難的學生來說,現行的大學收費會是家庭經濟不小的負擔。同時,由於大學是住校生活,家庭貧困的學生與家境優越的學生長期居住在一起,在消費方式、消費觀念上都存在很大差異,容易使寒門子弟心理失衡,繼而產生很大心理壓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針對性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有其特定的目標和範圍,即必須是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和實施的。如果超越了高校和在校大學生這個實際情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缺乏針對性,也無法實現。由於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較晚,當前在理論研究上主要移植西方心理學理論,我們當前所運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技術、手段絕大多數照搬歐美國家的一套做法。因此,必須要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其實,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伴隨着人的一生,因爲每個人的慾望在一般意義上是不斷增加,而現實是個人的慾望無法得到滿足,這就會產生心理問題。對於大學生來說,就會存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而高等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大學生堅韌不拔的奮鬥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的能力。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要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方法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他們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健全自身人格,增強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從而積極適應社會環境。

(二)形式化傾向

高校應針對大學生心理特點,對大學生心理進行全面的、有效的強化教育,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目前我管理二○一五六社會經緯國的大學生心理教育並沒有與時俱進,不少教材老套陳腐,完全脫離當前實際。有些高校目前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仍然沿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材,嚴格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內容、固定的模式進行教學,教師耐心地講授心理學理論知識,還像其他學科一樣進行非常嚴格的考試,嚴格按照考分高低評價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並作爲大學生學分的一部分,這樣反而增加了這些大學生的學業負擔。因此,相關高校必須儘快擯棄這種流於形式、適得其反、效果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我們應該肯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豐富大學生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夠讓大學生掌握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基本理論。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系統科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應當死板地照着教材生搬硬套,應付考試,而應當是大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了解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夠科學有效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疏導,從而自己解決心理問題,克服心理障礙,改善心理行爲,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做到心理自救。同樣,爲了解決個別大學生的心理困擾高校還應該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對於那些無法自救、需要特殊幫助的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諮詢。

(三)簡單化傾向

在大學校園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必須嚴格以心理學知識爲理論基礎,結合大學生心理的具體實際情況,其內容和形式必須圍繞着學生的心理問題而制定。但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主題不鮮明,變成了茶話會;有些高校教師存在錯誤認識,將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教育劃等號;還有一些高校教師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於心理診斷和治療,將有較輕心理問題的學生當病人來對待,使大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出現這種情況和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備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有時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國外的心理教育模式,再加上缺乏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科學指導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別是缺少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心理諮詢教師。

(四)重調適性心理諮詢,輕發展性心理輔導

有些高校出於一些錯誤認知,重視調適性心理諮詢,輕視發展性心理輔導,他們僅僅關注少數甚至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問題的大學生,而忽視了絕大多數的學生羣體,只是將對心理有問題大學生進行諮詢和治療作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認爲只有出了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才應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殊不知對絕大部分學生羣體進行發展性心理輔導是必要的。有條件的高校應該設立心理諮詢室,爭取安排有深厚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職心理諮詢教師開展心理諮詢。但是,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目前既不具備相應的條件,又缺乏心理輔導的相關經驗,導致多數大學生心理健康沒有得到很好的疏導和解決。

三、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

(一)對大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壓力,所有高校都應該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讓大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通過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和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求大學生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有助於大學生全面瞭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的科學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該課程可以分爲兩大部分:心理衛生與健康理論部分和實踐操作部分。前者爲心理健康理論知識普及課程,後者是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爲有效的方法。同時,高校儘可能地建立心理諮詢機構,並充分發揮其心理諮詢作用。高校心理諮詢活動可以指導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苦悶,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學習與生活環境。近年來,各高校的心理諮詢機構不斷完善,增加了多種形式的心理服務,已成爲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二)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

高校可以在學生宿舍樓下、教室樓下偏僻角落設立一些信箱,讓學生把自己的疑問寫成紙條放在信箱裏。這種方式對一些性格內向、害羞、不善於進行面對面交流和表達的大學生十分方便,而且有些心裏話又是礙於臉面不好意思說出來的,所以設立信箱可省去這些大學生的憂慮,可以通過書信的方式把自己的疑慮都宣泄出來。這樣可以使心理諮詢老師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設立心理諮詢服務室,進行心理諮詢

隨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普及,有些大學生已經能夠自然、面對面地與心理諮詢老師進行心理問題諮詢和解答。在大學生心理諮詢過程中,心理諮詢老師必須遵循保密、聆聽、疏導、交友的根本原則:心理諮詢老師必須要有意識地和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建立起信任、關心、尊重的師生關係,根據大學生心理的實際情況,使用適當的心理諮詢治療方法,減輕或消除大學生的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及行爲,培養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如果學 校心理諮詢老師無法解決學生存在的較爲嚴重的心理問題,可以與專業的心理醫生聯繫,尋求外界幫助。

四、結語

總之,在目前社會迅速發展的形式下,新情況、新事物不斷涌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增多,因此,各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是高校教書育人的職責,也是培養新一代革命接班人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也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社會局面的安定與和諧。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七

摘 要: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現已經成爲大衆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生和一般普通大學生相比,往往承擔了更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問題更爲嚴重,現就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產生原因作進一步探析。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大學生 心裏健康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現已經成爲大衆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生作爲社會上一個特殊羣體,正在日益壯大。他們有着許多共同特點,但因爲未來發展目標和社會待遇等差異而又具有個別性。就心理健康教育這方面來說,我們更應該特殊看待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2013年初,對山東水利職業學院水利工程系1089名學生做了一項問卷調查,其中大一學生佔43%,大二學生佔39%,大三學生佔18%。調查統計分析顯示,大約30%的學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中,因爲就業競爭很激烈而造成的心理壓力的學生佔46.5%;因爲家庭經濟收入底而造成自卑和挫折感的學生佔20.5%;因爲人際交往所帶來不同程度心理困擾的學生佔17%;因爲學習成績不理想而造成學習壓力的學生佔10.5%;另外,還有5.5%的學生認爲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不佳,需要通過尋求他人幫助解決,然而,這些存在心理障礙的高職生們,當自己一人無法從困境走出來的時候,絕大部分選擇了向父母、親人和朋友求助,只有極少數的同學選擇專業老師和專業的心理醫生。從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就業形勢嚴峻是當前困擾高職生的主要心理壓力,調查中雖然只有大三的學生面臨畢業實習,但大一、大二的學生也同樣感受到了未來就業形勢的嚴峻。

總之,目前困擾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問題主要有:就業壓力、家庭經濟困難、人際交往及情感問題、學習壓力等。就此而言,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確實不容忽視。另外,還有部分有特殊問題的學生,例如:抑鬱症、精神間歇性失常、行動怪異、孤僻症等,雖然這類學生所佔比例不高,但是一旦出現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性是相當大的,因此,應該引起各類高職院校的高度關注。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高職院校大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面臨着學業、人際交往、就業等人生重要課題。從目前各類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障礙來看,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症狀:孤僻、抑鬱、強迫、焦慮、偏執、衝動等,造成高職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個人、學校、家庭和社會四個方面因素。

1、個人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

當學生剛剛脫離家庭進入高職院校後,遠離親人和朋友,陌生環境和自我認知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心理方面的不適應,這就使很多學生面對實際困難時不知所措,難免會產生思家念舊的情緒,進而難以適應現實的學習生活。另外有一部分同學不能正確的評價自己和他人,看問題常常有失偏頗,這就影響和他人正常的交往。在學習生活中,有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素質發展還不夠成熟,理想和現實出現脫節,他們往往會對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就業以及人際關係等方面提出過高的要求,由於期望值過高,不能清醒的面對現實,一旦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就會失意灰心,進而對生活產生無望的情緒。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學習生活以及人際關係上遇到問題,雖然能找到處理問題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但時常會出現一些不成熟的心理,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如果他們的偏執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正確的引導和處理,就會導致心理障礙。

2、學校因素影響高職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學校教育影響着一個人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終堅持不懈,這對當代大學生尤其是高職生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有心理問題的高職生所佔的比例較高,而且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往往會跟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培養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中國小對心理健康這方面的培養教育不夠重視,作爲高職院校在這方面更應該切實負起責任來,真正做到爲每一位學生負責,爲每一個家庭着想。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沒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和必要的物資設備。有些院校只是單方面的強調專業知識跟專業技能的掌握,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很多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得不到及時地疏導和教育。

3、家庭因素影響高職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現代心理學表明,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髮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影響人早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但一個完整的家庭相比之下應該放在首位。家庭的變化,如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家庭關係複雜、家庭矛盾以及家庭經濟收入的變化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4、社會因素影響高職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多樣化的職業教育,但是人們對這種職業教育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爲這種教育模式是一種“另類”教育,覺得“只有普通高等教育才有出路。”由於這種片面的錯誤認識,相當一部分學生寧願打工也不願意接受高等職業教育,還有一部分的高職生,仍然認爲是因爲當初分數不夠理想,無可奈何才作出的選擇。另外,隨着現代前衛生活方式的發展對傳統道德思想教育的衝擊,很多大學生抵制不了外界不良信息的誘惑,產生了一些道德困惑和心態失調,形成諸多複雜多樣的心理問題以及一些不良事件,比如頻頻出現的酗酒打架事件、偷盜行爲案件等。

對於當前高職生複雜多樣的心理狀況,迫切需要不斷加強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應該倡導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參和,採取各種各樣的有效措施,進一步促進高職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和綜合水平的協調發展,使他們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

參考文獻:

[1]趙慧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09)。

[2]董文軍。談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則[J]。教育探索,2007.(11)。

[3]候淑芳。關於加強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4(6):59—61.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八

摘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對於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着各種挑戰,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麼全面發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展性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爲主,沒有與發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爲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爲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爲主,教師通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爲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爲主,主要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而忽略了發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起到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

2、教學手段單一

據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採取理論教育的形式,並沒有創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着重於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置有待優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於非心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爲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鍼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更好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將遊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節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爲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餘,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並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餘時間認真複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

爲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後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並不能反映問題。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採用作品分析、行爲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只有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並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元洪,孔慶娜。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4):151—154。

字大學心理健康論文 篇九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摘要】

許多大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高校的重視。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會、學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加強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和校園文化建設,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調查,不斷探索改善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改善措施

當代大學生正處於青年階段,由於自身生活閱歷的不足和知識的缺乏,加之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許多大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後都會感到尷尬、困擾和煩悶,日積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礙,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關係到他們自身的發展,更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素質的發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成爲高校迫切關注的事情。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當代的大學生正處於人生的不穩定階段,雖然大部分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由於面對着新的學習環境和交流環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矛盾和衝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面對新環境需要重新適應,大學生剛剛脫離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離開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護,來到了一個完全的陌生的環境,無論是學習環境還是生活和人際交往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這種突變,一些大學生無法很好的適應,遇到問題更是無法處理,造成心理的壓抑和鬱悶,久而久之得不到發泄,就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形成抑鬱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際關係需要重新維護,大學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際關係,他們不單單是學習的夥伴更是生活的夥伴,新的人際關係需要新的方式來維護。有些大學生缺乏社會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差,在社會交往中無法做到溝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壓力,逃避羣體自我封閉,陷入孤獨的進退維谷的狀況。

無法認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大學生都是懷着美好的憧憬準備開展校園生活的,但是現實中往往有許多不如意,這時,一些學生採取消極的避世心態,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進取;另一些學生卻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憤世嫉俗。這樣無法達到心理的平衡,形成萬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態。

在象牙塔下的大學生抗壓能力差,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承載着父母無限的愛意,寄託着無限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面臨着挫折和壓力,容易束手無策,抗壓和抗挫折能力差,無法自我調節心理壓力,形成焦慮、抑鬱、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網絡誘惑下無法形成學習動力,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於高中的學習,大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一部分學生將時間用於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自控力差,將時間用在了網絡上,沉迷遊戲和網聊,影響了學習,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無法解決學習的困難。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加入了WTO,在這種劇烈的社會變革下,很容易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而大學生更是處在心理髮展不穩定的階段,面對大量涌入的新鮮事物和新鮮信息,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受到的心理衝擊更加強烈,對於心理的影響也更大。同時,現如今大學生畢業之後的就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國家統一分配到現在的自主擇業,大學生投入了社會的競爭中,使得原本的優越感蕩然無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競爭的壓力,對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懼,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學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方式,造成了學校一切的標準都以成績來說話,過分的注重學生的智力的培養,而往往忽視了對於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問題,這種重分數輕能力,重集體輕個人,重理性輕感性的教育觀,不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素質,影響着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高校應該加強自身對於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關注,提升認知,加強教育。

大學生一般都處在十七、八歲期間,正是青年中期時代,這是一個心理變化最爲激烈的時期,心理髮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緒的不穩定。同中學相比較,大學的生活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人際關係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遠離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這對於那些依靠父母形成習慣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而處理不當就會形成各種心理壓力;大學生活將會面對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身邊都是來自不同地區、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的同學,這給同學之間的相處造成了困擾,而一些大學生選擇了沉默,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參加社會活動,久而久之產生強烈的孤獨感;情感問題開始困擾着大學生,大學時期是情感萌動的時期,而自身的經驗不足,加之沒有正確的引導,使大學生形成了不正確的戀愛觀,出現一些三角戀、單相思甚至是被動戀愛的問題,導致嚴重的情感壓力,最終將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改善措施

高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系統化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課堂教學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的教學體系,列爲高校公共課的正規課程。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當中,在正常的授課當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慮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要系統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地學習心理、衛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大學生了解心理髮展的規律,可以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加強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

學校的心理諮詢工作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諮詢想結合可以有效的減輕學生的心理矛盾和衝突,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自我認識,適應新的環境。所以一方面要學校重視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養高素質的心理諮詢工作人員。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因此應該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還有利於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4、定期開展校園學生心理健康調查

定期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狀態,加強引導,使學生在心理問題的早期,早發現早治療。

重視自我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學生自身要學會正確的自我認識,學會科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適度的釋放自身的壓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勞逸結合,科學作息,健康規律的生活有助於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要學會自我調節,調節自身的情緒和適壓能力,正確的面對現實,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去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參考文獻】

[1]__國,宋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體―載體雙贏”模式探討[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5(05)。

[2]唐柏林。 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J]。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5)。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十

第一部分

時光的沙漏不停的行進,來不及告別嘆息,昨日便已捲入時間的長流中旋轉着成爲回憶,然後一點點透明,最終消失。

不知不覺,我已經成爲一名大二的學生,在這漫長亦短暫的時間內,我們在緊張的學習節奏中一步步成熟,走向成長的彼岸。

在我看來,我的人生路應該算是比較順利,無論是國小,國中或是高中,似乎學習就是我的全部,所以我一門心思的把學習搞好,就在我充滿自信的參加大學聯考的時候,我遇到了我迄今的最大挫折:大學聯考落榜,一時間我無法承擔這樣的打擊,但是我的性格告訴了我,如果我屈身去上三本或者專科的話,無非是對自己的看不起和對家人的不負責任。因爲我的成績一向是很好的,就連我的老師也沒有想到我會考不上,然而大學聯考的競爭就是如此的激烈,我也沒有辦法,所以最終選擇復讀。

在復讀的日子裏,我的思想逐漸有了轉變。不再去幻想明天是多麼的美好,不再去可以的和別人相處,不再去鑽研哪些深不見底的難題,一心想着的就是大學聯考那道坎。曾今有人和我說復讀就不是人過的日子,可是這隻有經歷過的人才理解其中滋味。當一個人變的很現實的時候,一切的夢想或者是幻想都將不復存在,人或者自然就不會太累。

當我看到同一屆的人都在享受大學生活的時候,我就會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只是上天覺得我不夠成熟,所以讓我在鍛鍊一年,僅僅一年而已。

現在回想這個,“寒窗苦讀十二載,一心只問今朝”這已不算什麼,重要的設平靜的看待生活,平靜的看待未來,活在當下,因爲今天是爲明天準備的,把握好今天才能過擁有美好的明天。

如果說曾經的我們時在父母傘下膽怯的雛鳥,那麼現在的我們便是漸漸高

翔的鷹。我們奮鬥,我們拼搏,我們自豪!我們將點燃種子的希望,召喚候鳥的飛翔,像飛揚的蒲公英一樣,沿着夢想的軌道,勇敢地踏上屬於自己的旅程!

第二部分

當代大學生戀愛觀分析

[ 摘 要]近年來,受社會、家庭、學校及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影響,大學生的戀愛觀較以前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戀愛態度輕率,戀愛觀念開放化 、戀愛行爲公開化等特點,體現 出重功利價值、重物質享受、重生理需求的本質。爲此,應從加強性道德性識教育,自主性教育,健全學校管理機制等方面,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戀愛觀。

正處在青春時期的大學生對戀愛充滿了浪漫的幻想與憧憬,他們認爲,戀愛是大學的“ 必修課” 而不是“ 選修課” ,不經歷戀愛的大學生活是不完美、不全面的。隨着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 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問題已滲透到他們的學習、生活、人生態度、理想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戀愛觀也發生了質的飛躍。

一、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的新特點

1 。 戀愛態度輕率化。當代大學生只注重戀愛的過程, 而不注重戀愛的結果。多數學把戀愛描述爲“ 體驗幸福” 和 “ 充實大學生活” 。有些學生以選擇理想對象爲由, 見異思遷, 頻繁更換對象; 少數學生出現“ 三角戀” 和“ 多角戀” , 以至在同學之間造成感情糾紛, 甚至發生衝突, 釀成悲劇。他們在戀愛過程中,只一味追求愛情的浪漫,而忽視愛情的義務和道德,認爲戀愛與婚姻無關。未婚先孕就是當代大學生戀愛輕率化的最好見證。

2 。 戀愛觀念開放化。當代大學生受西方思潮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傳統道德意識逐漸淡化,對婚前同居、婚前性行爲持開放、理解和寬容的態度。據 1998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所做的一項專項調查結果顯示: 在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少年中, 對婚前性行爲持寬容態度的比例爲54.08%, 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人中,這一比例爲 75.3%…由此可見, 隨着社會環境的變化,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也日益開放。大學生多角戀愛、在外同居的現象時有出現。

3 。戀愛行爲公開化。儘管社會各界對於在校大學生談戀愛的態度持“ 不贊成、不反對” , 但這並不意味着在校大學生的各種行爲不受任何紀律的約束。然而在高校大學生中都存在這樣的想法:不談戀愛的人被視爲弱者, 不談戀愛被 視爲不正常行爲。他們把談戀愛作爲一種榮耀, 每天出入成 雙成對, 攜手漫步於校園,上課 、吃飯、自習形影不離,行爲上一點也不遮掩,甚至臵校紀校規於不顧。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願意對周圍的人公開戀情的大學生比例爲87.6%,願意在校園裏各種環境下有親呢行爲的:教室23.7%、圖書館 37.5%、食堂68.6%、校園綠地86.2% 。

二、當代大學生的新型戀愛觀

綜合各因素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新型戀愛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 注重功利價值。他們在擇偶標準上,趨於功利化,更注重對方的實際價值。近年來,隨着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及求職中的“ 不正之風” 對大學生戀愛觀產生了一定影響,交往對象的家庭背景和經濟狀況往往成爲他們關注的重點。具體表現爲,有些學生把自己今後的前途寄託在戀人及戀人家長身上而急於談戀愛。

2 。 注重物質享受。部分大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就業壓力大或者愛慕虛榮、沉迷於高消費等原因而選擇戀愛。他們企圖通過戀愛來解決經濟上的困難或者在經濟上賺取利益,有的甚至不惜名譽,採取欺騙的方式同時進行幾段“戀情”。

爲追求享樂和地位而戀愛,是一種畸形的戀愛觀。

3 。 注重生理需求。大學生的年齡界限已跨過青春期並進入成年期,這一時期的少男少女由於生理髮育的成熟,有了追求異性的慾望,對性的體驗十分敏感 ,產生了性親近的要求。據相關調查顯示,有83%的大學生有和異性交往的強烈願望,渴望擁有愛情。在異性吸引、彼此產生好感的基礎上,性衝動是促使青年投入戀愛活動的重要誘因。在這一原因的驅使下,青年開始脫離羣體化的兩性活動而單獨約會。現今高校普遍存在的同居現象就是最好的例證。

三、新型戀愛觀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戀愛觀受個人生理、心理成長和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而發生着變化,但他們在諸多方面相對不夠成熟,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具體從四方面闡述 :

1 。 受社會的影響。近年來,隨着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發達,網絡、影視已經走人人們的生活,也帶大學生進入戀愛的世界。由於社會上一些文藝作品中對 愛情的過分渲染,更有大量關於兩性及戀愛問題的討論, 使 大學生難辨是非。同時受西方的“ 性自由” 、“ 性解放”思潮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的戀愛觀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他們相信網上愛情更勝於現實愛情。年輕人特有的好奇心及網絡色情的影響,驅使他們渴望揭開兩性之間神祕的面紗。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戀愛起了一定誘發作用, 使一些大學生對愛和性的觀念發生扭曲,缺失了應有的責任與道德。此外,面對就業壓力的增大,就業前景的不樂觀, 競爭的激烈化, 爲逃避現實及外界的壓力, 他們亦然選擇了戀愛。

2 。 受家庭的影響。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家庭對大學生戀愛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現在的大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出生於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 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家庭的過分寵愛, 使他們產生了極其強烈的依賴心理。進入大學後面對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他們望而卻步,爲逃避現實從依賴父母轉向對新的關愛的渴求, 過起了所謂的“ 二人世界”。第二,有些家長對子女的婚戀觀念缺乏正確的指導,大多數家長不瞭解子女青春期的心理問題,致使他們的好奇心不斷累積。到了大學,遠離了家庭束縛,最終觸發了體驗戀愛的動機,進而誘發了大學生戀愛問題的產生。

3 。 受學校的影響。目前高校對學生的戀愛問題所持的態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對, 沒有相關、具體的政策和制度給予指導。同時,在課程設臵上關於戀愛、性教育等方面的知識比較缺乏, 各類輔導講座欠缺, 沒有真正形成一種合理而有效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戀愛觀加以科學引導和教育。

4 。受個人自身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25歲之間,按照青年心理學的劃分,屬於青年的中期,其生殖系統趨於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響生理平衡,因而對性的體驗十分敏感。但由於在校大學生剛從父母的翅膀下掙脫出來, 沒有經過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鍛鍊,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對任何問題的處理缺乏思考和理智,理性判斷力較差。再加上其心理髮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穩定性,容易把問題簡單化、理想化,對問題的考慮欠周全,使其戀愛過程容易出現偏差,從而引起戀愛道德上的種種缺失。

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戀愛觀

1 。 加強大學生的性知識教育,提高戀愛的道德觀。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和網絡技術,通過課程教學、專題講座、訂閱報刊、定期輔導等形式,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諮詢活動 和性健康諮詢服務, 爲建立 良好的性意識和性道德觀念打下牢固的基礎;幫助大學生端正戀愛婚姻的態度,調節學生因戀愛受挫而引起的心理衝突和心理失衡,培養健全的人格,以引導他們在戀愛問題上做出理智的選擇,形成健康 、正確 的戀愛心理,使學生理解並懂得“ 兩性區別,男女平等; 異性 交往,互尊互敬;自重自愛,自立自強”這些基本的性道德規範,自覺抵制不良性刺激的影響, 防止不良性行爲的發生; 同時引導大學生用成熟的人格、成功的事業去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讓愛情真正成爲人類文明行爲的高尚部分。

2 。 加強大學生的自主性教育, 樹立正確的戀愛觀。針對當前大學生的新型戀愛觀, 學校要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 科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戀愛觀、就業觀、成才觀;要讓學生認清現實,讓學生知道戀愛問題和學生的理想、事業之間的緊密聯繫。在學校教育中,應該把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主性,作爲工作的第一要務,促使大學生把學業放在首位, 擺正戀愛與學業的關係,不能把寶貴的時間都用於談情說愛而放鬆了學習。要讓大學生認清學業的重要性,讓大學生明白學業是大學生價值的主要支柱;要讓大學生懂得戀愛是一種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一份責任和奉獻,它是建立在牢固地學業、事業基礎上的。

3 。 健全學校的管理機制,加強對大學生戀愛的管理。加強對大學生戀愛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強教學管理, 促使學生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另一方面要加學生宿舍、公寓和校園環境的管理,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氛 圍,杜絕大學生在外住宿現象的發生;最後要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規範大學生的戀愛行爲。學校對大學生談戀愛問題要實行引導、教育、管理三位一體模式, 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對於那些沉迷於戀愛而荒廢學業的同學要加強教育和引導, 使其迷途知返;對於那些在戀愛中違反校紀校規,違背社會公德的同學,要及時批評教育,必要時應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總之 ,四年的大學生活是短暫而寶貴的,當代大學生不 要把黃金時間消磨在花前月下,而應立志奮發成才。大學階段是人的一生智慧與才華發展最快的黃金季節,大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形成健康的戀愛心理,把愛情融進成才目標中,才能使愛情成爲我們奮發向上的力量,成爲我們學有所成、有所作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