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心理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心理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然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長期忽視。爲此,我們必須對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夠重視。

1、國中學生心理問題現狀

1.1 學習方面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國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爲精神萎靡不振,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和學習效率低。

(1)厭學。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甚至可以說“厭學心理”在國中學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爲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爲嚴重。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分好班、差班,考試排名次,張榜,搞題海戰術,使學生處於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1.2 人際關係方面

(1)與老師關係不和諧產生對抗心理。如果老師對學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就會降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以至關係緊張。

(2)同學間的關係不夠融洽。學習任務越來越重,競爭越來越激烈,同學之間缺少交流和溝通。如果老師疏於引導,同學之間就會產生隔膜,缺乏應有的同窗情。

(3)與父母的關係不夠親密。專制式家庭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導致這些學生產生孤僻、專橫的性格,加上“單親”家庭等問題的存在,使他們會認爲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或製造了痛苦,會因此憎恨父母、家庭。於是,有的學生就走向極端,家長和老師的話無論對錯一律拒絕,以免家長和老師對自己進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緒嚴重。青少年時期處於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過渡的階段,認知特點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現實性的成分少。一旦將他們的主觀想象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滅,給他們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往往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無能,因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國中學生一般都對家長和教師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可是,他們的潛意識裏卻將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獨立。但在家長和教師的眼裏,他們仍還是個孩子,還很幼稚,惟恐他們上當吃虧,於是對他們關愛有加,喜歡過多幹涉他們的生活,這會引起國中學生的強烈反感。

(3)性困擾頻繁。性早熟的女生因爲發育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對象,性晚熟的男生因爲較同齡人發育緩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對象。這兩種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來了,於是,他們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2、加強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 努力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環境。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環境主要是指學校、家庭、社區心理環境。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重要任務, 包括教學大樓、實驗室、運動場等等在內的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築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爲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和曲徑通幽的小道,也成爲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二是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藝術、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技藝,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係的目的, 改善學生心理環境。三是校園校風建設。培養良好的校風,既能反映學校的特色,也是穩定心理環境的因素。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只有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四是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使家長既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2.2 以課堂爲主渠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爲一門學科走進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因爲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中學生,作預防性輔導,運用現代心理科研成果,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特點有所瞭解,掌握一些調控自我心理的常識,學會自我修養、鍛鍊的具體方法,養成健康的心態的良好的行爲習慣。

2.3 利用學科教學滲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無論文科、理科還是思想政治學科,都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學習心理和創造心理的指導。各科教師都要認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質教育內容的因素,把德、智、體諸學科的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會貫通起來,使學生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2.4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有益的活動之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髮揮才智,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2.5 開展個別心理諮詢。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對此應通過個別諮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爲中存在的問題採取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信箱、輔導或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此外,加強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還必須努力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增強實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引導教師開展討論, 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摘要:

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學科教學不僅要完成基本的知識傳授任務,還要發揮其更多的功能,以達到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的目的。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學科中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適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薰陶,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高中數學;心理健康教育;數學教學

當前,高中生受社會不良因素的消極影響,他們的心理極易受到衝擊,面臨着很多的挫折情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對他們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利用高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一、藉助數學中的文化因素陶冶學生性情

數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數學的發展伴隨着源遠流長的數學文化,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可以有意地收集一些有關數學的歷史故事,一些重大發現的典故,或者一些數學家的故事等。在這些資料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努力的重要價值,啓發學生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沒有過不去的阻礙,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多的數學家,他們身殘志堅,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鑽研數學知識,百折不撓,這本身就給了學生努力奮進的精神力量。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數學家歐拉,他在失明之後,憑着對數學的強烈興趣和頑強的意志,在數學上做出來大量重要的研究突破,還陸續出版了400多篇論文和多部專著。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來自於興趣,來自於使命感,來自於對實現人生價值的強烈願望。

二、挖掘學科中的德育因子,開展德育教育

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心理和異常行爲問題的出現跟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有着很大的關係。一個學生對祖國、對政府、對家人失去信心,就容易表現出極度的自私自利、虛無和冷漠的態度。我們知道,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只有在集體中,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纔不會感到孤單,纔會感到歸屬感,其它的社會需要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因此,我們可以從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開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首先,教師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把自己良好的心態展現給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要精於專業,把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信服,也才能讓學生以教師爲榜樣,把兢兢業業的精神運用到學習上。相反,如果教師對於一些數學知識沒有做到非常精通,在學生請教的時候,教師對知識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便會影響到學生對教師和對學業的態度。其次,雖然數學這門學科抽象性強,但其中有很多等待挖掘的教育因素。例如,愛國主義的教育資源,能夠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數學課中很多的知識點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展開,讓學生受到德育的薰陶,且這種薰陶是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自然更好。尤其在當前這個數學知識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的大背景下,國家的繁榮富強,離不開數學,實現自己內心的抱負,造福於社會和人民,也離不開數學。作爲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爲了美好的未來孜孜以求,奮發圖強。

三、糾正學生異常心理行爲有

些高中生會有一些異常的心理行爲表現,如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看課外書,甚至睡覺,還有的學生考試時候作弊,對自己的學習缺乏負責任的態度。面對這些問題,教師應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學生身上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必要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單獨與個別學生進行溝通,瞭解其行爲背後的原因所在,幫助他們主動去解決問題。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如果之前的基礎沒打好,很可能會在之後的學習中遇到問題就退縮,認爲是自己的智力不行,便放棄努力,消極懈怠。對於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幫助其識別原因,把以前落下的課程補回來,逐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慢慢地,他們的成績就會提高上來。

四、通過和諧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課堂的學習氣氛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課堂氣氛,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的情感和注意力。我們要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讓學生在一種開心的氛圍下學習新知識,同時培養良好的心態。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教師。只要教師的心態積極,對各位學生平等相待,營造出一種鼓勵、互幫互助的局面,學生自然會受到這種正能量的影響,提高突破困難的勇氣。有的教師不注意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使得課堂死氣沉沉,很多學生也因爲討厭這種氣氛,而對數學提不起興趣。更可怕的是,這種消極氣氛會較長時間地影響學生的心情,甚至波及到旁人。從現實情況看來,課堂氣氛差的原因,主要是教師有時教學過於嚴厲,出現過譏諷學生的錯誤,而學生本性是積極的,追求進步的,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很可能導致他們怕出差錯,而不敢於回答問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積極思維的習慣。所以,教師一定要多內省,注意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爲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五、及時發現並消除學生在學習方面表現出的憂慮情緒

在應試教育重壓之下,很多學校的課業任務繁重,這使得學生的心理承受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高三學生,其產生焦慮異常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有些學生更是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不注意休息,導致身心疲憊不堪,情緒波動大,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這種過度焦慮會讓學生產生不自信,由此帶來考試怯場,從而影響考試的正常發揮。所以,教師要關心學生,幫助他們消除憂慮情緒。總之,我們可以利用好數學課堂教學,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從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出發,設計安排好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自信心教育、挫折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爲學生取得學習的成功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何元慶,馮娟。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途徑[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xx(10):773~774.

[2]李瑞久。高中數學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才智,20xx(27):136.

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我們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我們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爲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爲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於天之驕子的我們大學生來說,優良的心理素質更是在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的心理健康是將來能報效祖國的前提。

我認爲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爲嚴峻的考驗。爲此,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我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學習,我明白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不可或缺性,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同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一下需要幫助的和有心理健康障礙的同學,讓大學生活充滿健康,充滿快樂和溫馨的氣息,遠離心理問題。讓大學無憂,讓生活無憂!

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心理健康2500字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爲更好地深入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開展各項心理教育活動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認真加以解決,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大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衝突。另一方面,雖然高校日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大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方法不當,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難操作、措施難到位。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差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學後,生活的環境改變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強、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變幻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爲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四)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爲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爲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爲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對如何處理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

(一)創造良好的校園壞境。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係,濃厚活躍的學習氛圍,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開設系統心理健康教育課。高校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三)注重專業師資培養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並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瞭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

(四)豐富和健全多樣的心理疏導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班會、走訪學生宿舍、和學生談心等形式,引導學生自省,讓學生客觀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明確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進過去心理諮詢坐等大學生上門的方法,主動、公開、廣泛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聯繫實際,防患於未然。

(五)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學到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知識。社會實踐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實踐動手能力,有助於走上社會後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學會生存,懂得生活,瞭解別人,融洽人際關係,強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能力,以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時代的挑戰。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師生共同努力,讓大學生身心健康,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走出陰霾,擺脫困境,以積極的心態、健康的情緒去面對各種挑戰。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

[2]陳素紅,胡小紅,張西。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和諧校園建設[J]。中國論文中心,2009(11)

[3]史濟純,陳玉民。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EB]。天下,2011.8

心理健康畢業論文 篇五

一、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質的研究較少

有些學者認爲儘管實驗、測量、調查等定量研究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但這不能充分揭示深層次心理結構和心理因素。目前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以人文研究爲主,實證研究多處於調查結果的分析水平上,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促進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一味良藥,但是這方面深層次干預研究及相關研究還很少見,大多數研究只是從心理疏導與諮詢角度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等,具體干預理論還不曾出現。

2.我國對研究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說起來重要,坐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6]。人們對研究生這類高學歷人才心理素質的培養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認爲其作爲社會人羣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紮實的科學理論功底外,還必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專門針對研究生心理特點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或研究課題量都很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裏,對碩士研究生的德育、智育、體育必須達到的水平都有較明確的規定,並且入學和畢業時嚴格把關,而對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應達到何種水平卻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目前,研究生培養單位基本沒有對研究生隊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做出明確要求和必要培訓,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嚴重滯後本專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傾向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範圍內還存在“重對個體嚴重心理障礙問題的處理,輕對羣體事先心理保健預防”的不平衡傾向。不少人片面地將心理問題等同於心理疾病,對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缺乏全面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放在個別研究生心理問題的輔導、諮詢、治療上,偏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出現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化傾向,認爲碩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少數有心理障礙的碩士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礙,忽視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多數碩士研究生髮揮潛能、完善人格、實現價值這一主要功能。具體表現在:教育過程中調適心理障礙問題較多,而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交際過程中的一般心理問題較少,使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處於被動地位。

4.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傾向

由於沒有建立完整、獨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構成,由於思想慣性的影響,他們有意無意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範疇。從教育學倫理上講,德育強調的是社會道德和行爲需要,從社會道德倫理要求出發規範學生的個人行爲;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個人內心發展的真實體驗需要,從人性角度出發以自我發現爲目的促進心理髮展。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必然出現將學生的心理問題歸爲道德品質問題的不足,從而在不自覺過程中忽略學生的真實心理需求,約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

5.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科同質化傾向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在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中一直以科研爲導向,以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爲目標,從而忽視作爲自然人的心理需要,更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格魅力、促進潛能發揮、實現自我價值這一重要功能的體現,沒有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視爲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而在發現這一教育缺失後,在缺乏針對性研究的基礎上,誤以爲是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後續,只簡單套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沒有針對研究生特殊心理要求區別對待,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本科同質化,流於形式,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很多學者在研究中都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還有賴於探索和完善,教育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獨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沒有形成完全適合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理論和方法。

二、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探析

研究生作爲一個特殊羣體,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社會緊密相連,更多地聚焦社會發展,審視個人成長,並積極探尋將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最大限度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這一情況之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借鑑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和成果之上,結合研究生教育培養需要,建立適合研究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1.正視和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積極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學術研究,通過學術研究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加強諮詢隊伍建設,對研究生心理諮詢工作人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員進行專門心理諮詢業務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心理諮詢方法和手段,提高諮詢業務水平。鑑於目前高校中研究生心理諮詢工作人員大多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兼任這一現實,要特別提醒這些教師注意角色轉換,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其次,圍繞心理諮詢本身開展公關活動,讓研究生了解心理諮詢,形成對心理諮詢的正確認識,消除對心理諮詢的神祕感和恐懼感,願意提出心理諮詢,願意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袒露自己的心聲,願意接受輔導和幫助。

2.建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採取多種方法和手段,組合各種有機要素,得到1+1>2的效果。理論指導上,逐步形成以研究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爲主,專業諮詢指導爲輔助,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互爲補充的教育體系。教育實踐中,形成以心理測量爲科學依據,以團體輔導活動爲載體,以參與社會實踐爲形式,以心理諮詢和普及宣傳爲手段,以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完善自我爲目的,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學生主動參與,專業諮詢師積極介入相結合的立體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與干預體系,首先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課程建設工作,有針對性地深入調研,編制富有實效性的教材;其次課程安排上,儘可能安排人生閱歷較爲豐富、專業實踐力更爲紮實的教師;其次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檔案,全面瞭解研究生情況;最後建設研究生心理諮詢體系,由年齡較大、親和力更強、更瞭解研究生心理問題特點的諮詢師爲研究生提供諮詢服務。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對心理危機事件的預警和干預。

4.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的作用

現行研究生教育實施現導師負責制,研究生的絕大部分實踐都是在導師實驗室和項目組裏,研究生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與導師言傳身教緊密相連。導師作爲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第一負責人,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承擔責任。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增強導師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知識和技能,從而促使其主動與研究生交流與溝通,真正起到學高爲師、身正爲範的指導作用。

5.努力營造良好學習生活氛圍

社會性應激是研究生心理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如婚戀、就業、自我價值實現等都是誘因,特別自我價值實現是研究生自我發展的主導需要,由於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實現,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壓力源。因此,學校要把改善研究生學習生活氛圍作爲工作重點,努力爲研究生成才提供良好條件,促進自我實現和維護心理健康合於一爐。

6.關注研究生心理特點,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碩士研究生心理特點與本科生具有明顯差異性,碩士研究生心理問題已從本科生的交往障礙、思想不成熟爲主轉變爲對未來無把握而產生的不安感和恐懼感,多數研究生經歷一帆風順,受到社會厚愛和同齡羨慕,更易形成較強優越感,自尊心和虛榮心過強,對挫折的耐受力減弱。碩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多與社會大環境相關,他們更多地關注社會、思考未來,積極尋找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結合點,以期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實現自我。這些心理特點是實施教育內容、採取教育方法的基礎。要求我們加強理論和實踐探索,在借鑑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教育方式,創新教育方法,形成適合碩士研究生心理特點的完整、獨立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與自我調適,提高研究生心理問題的自我應對能力。

心理健康論文 篇六

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進行了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那麼,何爲心理健康?所謂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持續保持的心理狀況,一方面要沒有心理的疾病,另一方面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做到這兩點,就擁有了我們所說的健康心理。那麼,目前我國學生的心理現狀是怎樣的呢?體育訓練強度與心理健康有着怎樣的關係呢?如何調試體育訓練與心理健康呢?接下來我們就一一解答。

一、我國學生心理現狀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與變革,人們的生活步伐逐漸的加快,社會上的競爭也在日益的加劇,人類的情緒已經進去了嚴重負重的時代。正是這種社會上的變化,嚴重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然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據資料顯示,我國的大學生身體素質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心理問題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的大學生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人數已經高達99%。可見,心理健康問題已經不容小覷,嚴重影響着我國大學生的發展。另外,在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羣中,其中由於心理問題而休學的學生人數佔所有休學學生人數的64.4%,高居心病休學之首,這也更加說明了心理問題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也更加證明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

二、體育訓練強度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1、適度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1)適度鍛鍊,促進身體發展通過適度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發展,爲心理成長提供紮實的物質基礎。體育競賽是體育活動的常用劃分形式,其中往往伴隨着成功和失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鍊學生承受失敗與挫折的能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的優良品質。體育競賽中,存在着嚴格的規則與紀律要求,對於培養學生超強的自控力與紀律性有着很大的積極作用,並且還能夠鍛鍊學生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的優秀精神。另外,體育鍛煉一般都是室外活動,風吹日曬,略微惡略的環境更能對學生進行考驗,有利於培養學生剛毅的性格。

(2)適度鍛鍊,促進人際交往通常情況下,體育鍛煉都是以班集體爲單位進行的,師生共同參與,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和更多的同學交流與互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體育課堂其實就是一個小的“社會課堂”,課堂的形式和內容都是模擬的社會生,在課堂中,學生會受到勝利,會受到挫折,會受到成功,會受到失敗,會受到優勢,也會受到劣勢等等,一系列的體驗,都能夠讓學生對自身的素質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有助於自我認知,也有利於交到更多的朋友。

(3)適度訓練,增強信心體育訓練通常都是激烈、艱苦、競爭的,對學生的情緒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驗。適度的體育訓練,能夠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思想作風,有助於培養學生集體主義、團結友善和愛國主義精神,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沉着果斷、機智靈活的意志品質,這些都是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因此,適度的體育訓練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不可比擬的作用。

(4)適度鍛鍊,緩解緊張疲勞適度的體育訓練能夠幫助消除疲勞、緩解緊張情緒。疲勞是一種綜合性症狀,和我們的心理狀況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的從事一項令其情緒消極的任務或工作時,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產生疲勞與緊張。但是,如果保持適度的體育訓練,並且在鍛鍊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緒,就能夠明顯的減輕疲勞。與此同時,適度的體育鍛煉對於治療神經衰弱也有着十分顯著的效果,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積極休息”。另外,適當的訓練可以有效的增強心理堅韌性,減輕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消極情緒,根據研究顯示,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不不鍛鍊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強好幾倍。

2、超強的體育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根據英國專家的研究顯示,高強度的體育訓練對人的身體或是心理都具有不利影響,過度的訓練會造成體力的大量消耗,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對免疫系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在過度的訓練時,會產生大量的負荷,促使機體內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上腺素,這些激素對淋巴細胞(免疫系統的前線戰士)會有抑制作用,血液中的抗體數量也會由於訓練強度的提高而降低。所以,高強度的體育訓練對我們的身心發展並沒有好處,並且不利於健康。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細水長流,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想要一舉而成,總是長時間的高強度訓練,導致後天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的出現,影響了生理和心理的發展。

3、低強度的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其實這應該是衆所周知的,低強度的訓練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沒有直接的不良影響,不會像高強度的訓練那樣嚴重影響身心發展,而是對學生有着間接的影響。就比如一個體育生,長期不堅持鍛鍊,每天只是跑幾百米的訓練強度,雖說對身體無害,但是長此以往,體育成績會一落千丈,與其他人差出水平,到時候學生自己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造成心理上的影響,日復一日,心理就會產生疾病,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發展。綜上所述,是我國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不同的體育訓練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印象,可見不同的訓練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大不相同,其實毋庸置疑的是我們要作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鍛鍊,適度的訓練強度對我們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利無害,而不管是高強度還是低強度都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發展,望大家都能夠合理訓練,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況。

參考文獻:

[1]普照民。雲南省體育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復原力的對比研究[D]。雲南師範大學,20xx.

[2]邱達明。健美操鍛鍊對女大學生身體自尊、整體自尊、生活滿意感及免疫球蛋白、T淋巴細胞亞羣的影響[D]。江西師範大學,20xx.

[3]翟芳。不同強度、項目的身體鍛鍊對男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維度若干指標影響的實驗研究[D]。揚州大學,20xx.

[4]吳波。我國心理健康服務方法的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xx.

[5]黃軍建,張沛林,徐玉龍。不同運動強度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以跑步爲例[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xx,04:49-50.

心理健康論文 篇七

一、校園創業環境介紹

隨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兼職已經成爲一種時尚,學生兼職的市場非常廣闊。

學生兼職是學生減輕自己經濟負擔的需要;學以致用的需要;學生了解社會的需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增加社會經歷的需要;爲走向工作崗位大基礎的需要。

團體消費已經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已經開始流行,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一種必然。

團體消費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團體消費使人們節約金錢,節約時間,用盡量小的投入獲的最大的消費實惠,學生團體消費就更有市場,學生是純消費者,品牌意識和品牌忠誠度非常高,學生消費也是走在社會的最前沿。團體消費是個性。品牌。實惠最佳消費方式。

打造高校團體消費終端市場,其商業市場發展潛力不可估量!

二、校園創業宗旨

着力於高校市場的開發,建立校園兼職平臺,學生實踐平臺,校園商業平臺,服務學生,服務高校。

三、創業主題

關係學生成長: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認識社會,瞭解社會,邊學習邊實踐,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校園市場,由學生自己開發,自己經營自己維護。

四、創業目標

佔領高校消費終端市場以及以高校爲中心的周邊消費市場,打造高校創業的品牌聯合艦隊。

五、市場需求點

1、學生減輕自己經濟負擔的需要

2、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需要

3、學生個性消費,品牌消費。實惠消費。安全消費的需要。

4、高校提高學生就業的需要

5、響應鼓勵大學生創業的需要

7、商家要求打開校園市場的需要

8、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需要

六、項目商業潛力

此項目的長遠目標是佔領高校消費終端市場,以及以高校爲中心的終端消費市場,其商業前景不可估量!

公共關係與網絡相遇的論文四

項目:零售服裝店,20平方米左右,走平民化路線,店址位於東莞工業區。

財務情況:準備投入5萬元資金,目前擁有2萬元閒餘創業資金,服裝店計劃面積20平方米,店面租金1200元/月,店面轉讓費1萬元,裝修6000元,員工一名,試用期兩月,試用期間工資1300元/月,期滿加提成。剩下的資金用來進貨。此外,蔡先生還開有一家補習班,每月可以提供資金6000元投入到服裝店,如果服裝店前期資金還有缺口,計劃用補缺。

針對蔡先生的情況,記者採訪了成功創業人伍小姐,伍小姐認爲,開服裝店無非從鋪租、裝修、進貨環節和人力成本來省錢。

租金支出並不大

包括店面租金和轉讓費,從蔡先生的情況來看,由於地處東莞工業區,店面租金僅1200元每月,兩按一揭,前期也只需要一次性支付3600元,所以,租金並不是一筆很大的支出。轉讓費纔是應該重點考慮之處,不過,無論是鋪租還是轉讓費,都可以通過和原租客進行商討,爭取分期付款,不過,分期付款往往要付利息,對於有能力一次性付清鋪租和轉讓費的經營者,伍小姐不建議進行分期付款。

裝修要親力親爲

蔡先生的服裝店目標客戶是普通老百姓,且店面只有20平方米,因此只需簡單的貨架、醒目的招牌即可。普通的招牌只需100到200元/塊。從店內的整體規劃上,到石灰、地磚、燈泡、貨架等裝修的材料的購買、到店內的裝修過程等,最好是親力親爲、親自監工,這樣既可以降低裝修成本,又可避免偷工減料等情況的發生。另外,地板、牆壁、貨架等各個裝修部分要分別請不同的團隊做,比一家裝修隊一條龍服務能省錢。伍小姐算了一筆賬,假設店面需要10盞攝燈,自己配備好燈的話,只需裝修團隊花上一天的時間或一次性就可以搞定,費用大概只需要100元。

進貨要多款少量

經過初步計算,由於店面只需要簡單貨架,每月有6000元的資金可以補充,轉讓費平攤下來按每月20xx元計,蔡先生首月尚有13000元左右的剩餘資金,在前期投入上並不存在資金緊缺的問題,如果用1萬元的資金用來進貨,按每件衣服20元的進貨成本來計算,可以一次性進貨500件,支撐一個20平方米的店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她建議,對於沒有經驗的經營者,首次進貨最好拿多幾款,每款少拿貨,這樣雖然拿貨的成本可能高一點,但不用承擔滯銷的風險。經營一段時間後,確定哪個款式比較熱銷再補貨。等經營到比較成熟之時,再拓展業務,比如通過低價傾銷等手段促銷,或通過購買次品進行再加工來降低進貨成本。

招人要有試用期

開店初期,應儘量節約人力成本,20平方米店面,一名店員就足夠了,最好規定一個約2個月的試用期,不但可以節約人力成本,也可方便店主和勞工雙向選擇。東莞的勞力成本比起廣州等大城市低,且工資月底結算,可以用每月的營業收入補給,試用期間每月1300元對蔡先生來說,應該不會構成負擔。

心理健康論文 篇八

親子關係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它對我們每個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沒有母親或她的代理人的餵養和照料,新生兒便無法生存下去。這就促使嬰兒對母親產生依戀。依戀是人類最初始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種情感,是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幾乎一切社會情感發展的基礎。它通常在五六個月至九十個月明顯地表現出來,而在一歲半至兩歲半達到高峯。如果不是孩子大腦或身體發育有缺陷或障礙,不出現依戀的原因便是親子關係出問題,例如,母親或她的代理人並不愛孩子,很少接觸孩子,不愛撫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代理人更換頻繁也使孩子無法產生依戀。從來沒有過依戀感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成爲只顧自己而對別人毫無感情的人,也可能成爲缺乏安全感或對人過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還可能成爲具有破壞性和攻擊性的人,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親子相互作用之中進行的。親子關係的質量決定着社會化過程是否順利、是否發生障礙或缺陷,也決定着社會化所可能達到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結構,是在學齡前即人生的最初幾年裏大體上定型的。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親子相互作用的產物。

馬斯洛所說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開始的幾年裏就已經存在。如果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滿足,精神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障礙,人格的發展也會出現障礙。

對嬰幼兒來說,父母親的態度和行爲應具有前後一貫性,這樣,他們纔能有把握地預測未來,也纔會有安全感。兒童基於昨天什麼行爲被允許或得到讚許,他們便能推斷今天的什麼行爲也會得到允許或讚許,他們對自己和未來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們必須明確,對兒童造成威脅的,並不是毒蛇猛獸,也不是自然災變,而是周圍的人尤其是負有養育責任的人的行爲疏忽或失誤。如果孩子今天的什麼行爲得到讚許,什麼行爲受到制止,並不取決於父母的一貫態度,而取決於父母此刻是否頭痛或消化不良,取決於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決於父母打麻將牌的輸贏,那麼,兒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將來患神經症的一個重要根源。

父母的態度和行爲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見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一標準,也就不能發展無衝突的價值觀。很多青年人的心理衝突可以從父母教養原則的不一至性那裏找到根源。

一位大學畢業生已23歲的女孩子問醫生:"我現在該不該談男朋友呢?"交談得知,她的父母親一直向她灌輸這樣的思想:學生的任務就是讀書學習,學習好,自然就有人來找你,用不着發愁找不到對象。這位姑娘在大學四年之中,幾乎從來不跟男同學交往,參加工作近一年來,一遇男同事跟她交談,她就覺得不知說什麼好,感到無話可說,十分尷尬。這位姑娘雖然年齡早已成年,可她的社交能力和性格還不如一位健康的國中生成熟。

前面提到了幼兒依戀情感的重要性。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父母就必須逐漸"放權",鼓勵孩子在家庭外同齡人交往,鼓勵孩子獨立自主。

依戀的發展有兩種可能,一是獨立自主精神的發展,一是轉變爲對父母的依賴,依賴是一種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點,神經症病人的很多苦惱、困難和心理衝突的根源就是依賴。我們必須明確,一個人從小到大,只有在與同齡人經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長輩羽翼的保護下長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學不會平等待人的精神。這一點在獨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過人際關係交往的實際經驗才能學會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單純靠父母的說教學會這些。在家中,如果有個蘋果或一塊蛋糕父母照例讓給孩子吃,這很容易使孩子產生特權觀念,似乎一切好東西理應由他一個人獨享。倒是在幼兒園裏,孩子可以學到許多在家裏學不到的東西。幼兒園的老師是懂得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使孩子學會人人平等的道理。吃餅乾,每人四片,誰也不多誰也不小;分蘋果,每人一個,大小一個樣。正是這種生活實踐,使孩子們逐漸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樣,大家平等。其實,父母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在家裏也完全可以進行同樣的教育,產生同樣的效果。母親可以有意選購一個大蘋果,回家與孩子分享,這不僅可以避免孩子產生特權觀念,還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親密感。這樣,孩子從小便會有"獨樂樂不若與人"這種社會情感的萌芽,而不會成爲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

有些父母大惑不解:我們對孩子確實是一片真心,關懷愛護備至,爲什麼孩子越大越變得自私?其實,父母只要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例如,父母二人在談論機關裏分獎金評級別時流露出來的自私心理,無意中卻感染了孩子。又例如,某次來客,父母用較次的糖果招待客人,把較好的留給自己家裏人吃,孩子會一點兒也不懂這個"道理"麼?父母親本人庸俗不堪,買架鋼琴就想培養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這等便宜事!

有些成人感到這個世界是友好的,他們的心胸開闊,與人相處一般不存什麼戒心,也樂意對別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則相反,感受到這個世界是敵視他們的,他們經常提心吊膽,或心存戒備,與人交往時從不敢敞開胸懷,怕上當受騙,好猜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往往根植於童年時代,是跟不同類型的親子關係相聯繫的。一般來說,父母是否善於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於與孩子溝通,即同時也敞開胸懷讓孩子理解他們,是決定性的因素。

孩子想吃巧克力母親說:"不行,馬上就要吃飯了。吃了巧克力,你還吃飯不?光吃零食不吃飯,對身體不好。"

孩子玩得正歡,父親說:"吵死了,真討厭,到外邊去玩去!"

即使用耐心說理的辦法,態度也比較溫和,性質並沒有變,還是說服。任何兩個人,只要互相企圖說服對方,就會有一個勝利,一個失敗(一個成爲有理者,一個成爲無理者)。當然也可能誰也說服不了誰。總之,沒有溝通。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說服,而是溝通。

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親首先要理解他有這種需要,也肯定他有滿足這種需要的權利,父母親甚至可以表達自己也喜歡吃巧克力(如果確實如此),這便是溝通。有了溝通,便有可能通過商量就解決問題的途徑達到共識。

如果沒有溝通而採取說服的方式,不論父母說服成功或失敗,總有一方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積累,必然導致親子關係不健康。

要發展良好的親子關係,促進子女健康成長,懲罰和過分保護是兩個最重要問題,必須妥善處理。

對於個人來說,與父母親關係對於將來走出家庭後能否與其他重要關係人發展健康的關係,有決定性的影響。也許,一切人際關係無不打上親子關係的烙印,這就是人類學家爲什麼特別重視親子關係之研究的緣故。

一個人如果在與父母交往中學會了溝通(善於理解別人也善於讓別人理解自己),他與同學、老師、朋友、同事、上下級等的關係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重要關係人是個人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柱,如果我們善於與他們發展親密的關係的話。

當一位親密的重要關係人發生變故(如生離死別、關係劇變等)時,人際交往能力對維持健康的作用就容易看出來。如果人際交往能力強,通常就會有另外的重要關係人來填補空缺,也就是說當事人會迅速發展與其他人的關係,把親密程度提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果人際交往能力低下,當事人便不得不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而無法補償,很可能出現精神障礙。由此可見,人際溝通的能力直接決定一個人對精神打擊的承受能力。

心理健康論文 篇九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有的個性,不同的個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孩子的行爲。好的個性比如謙讓、團結、愛護公物、講禮貌能增進孩子的人際交往效果,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反面來說,過分淘氣、愛哭鬧、不講禮貌、自私等個性則會阻礙教學的進行,不益於孩子的正常發展。個性就是心理範疇當中的人格,心理作爲一種人對外部環境的主觀反應,其正常與否決定着人對環境反應之後的行爲的正確與否。

在先天因素和社會、家庭、學校和同伴羣體的影響下,再加上幼兒是人一生成長和發展的關鍵開頭期,幼兒的心理健康的狀況越來越多地得到了社會和學校的重視。學前健康教育《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幼兒的健康教育。”身爲一名幼兒教師,在經過了長期與小朋友的交流溝通和了解之後,我也深刻體會到了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對幼兒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髮展能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性格開朗、情緒積極、無心理障礙,能較快地適應環境。在實踐教學中,幼兒在情緒和性格方面出現問題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有的幼兒遇事的第一反應就是哭,有時候可能是沒有明顯原因地哭,這會讓老師在解決問題時候很尷尬,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而從關心孩子的角度來說,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孩子心裏在想什麼,是所有老師關注的問題。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孤僻,不大合羣,從短期來說,這會影響孩子在學習和做事方面與其他同伴的合作積極性,長遠來說,並不益於孩子以後人際交往的開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較情緒化,情緒的變化捉摸不定,做什麼事都是根據心情來的,別人的勸阻或說服對他們行爲的控制很少會起作用,老師如何能通過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來保持其情緒的穩定性也是一門難科。還有的孩子比較具有攻擊性,因爲年幼無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所以根本不會懂得考慮自己的行爲的後果。這是很嚴重的,除了對同伴會造成傷害,也會對自己有影響,因爲如果同伴都不與他來往,那麼孤僻會更有可能加重這種攻擊型個性的發展。

還有很多例子不勝枚舉,共同說明了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普遍性。我國曾因爲歷史的原因,忽視過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現在由於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等衆多影響幼兒健康的因素髮生了較大的變化,幼兒的生長髮育也出現了新的不良現象,所以,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教育,勢在必行。

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並非難事,因爲孩子本身是處於人生的開始階段,在擁有這個年齡段該有的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還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爲老師,首先應該“蹲下來”,用和孩子平等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個個可愛的生命,用愛的眼光來欣賞他們。陶行知先生說過:“小孩的體力和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否則創造力就會被削弱,甚至於夭折”。適當的營養,在心理方面顯然是指老師對孩子的關愛。關愛會給幼兒帶來安全感和自信,同時也會形成幼兒對教師的信賴關係,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其次,通過不斷的實踐、積累、揣摩和總結,舉一反三,總結一些普遍適用的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方法,這是將想法和理論落到實處的根本途徑:

1、興趣引導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了解孩子的性格來發掘他們的愛好。愛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會被集中起來,性格也會在對愛好的追求中變得完善。

2、鼓勵法。這是與興趣相輔相成的一個方法。在幼兒興趣之處進行承認和鼓勵,自身的行爲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識也得到了滿足;同時,幼兒愛好的發展離不開適當的肯定和誇讚。

3、反問法。語言作爲一種重要的溝通工具,要合理運用。幼兒自身的分析判斷能力在形成時期,進行適當的提問和反問,同時進行一定的引導,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自我判斷力,促進思維的多向發展。

4、寬嚴結合的方法。這點至關重要,因爲過分管理或者過分關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發展都是不利的。老師要始終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對客觀的角度來調節幼兒的不同行爲,耐心地講解勸說,矯正不良的行爲,鼓勵正確的行爲。等等方法沒有逐一列舉,但都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並指導實踐。前提是老師自身必須有一顆健全美好的心靈,將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記在心。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進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須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顆熱愛孩子的心。熱愛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瞭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時刻把握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們當做花朵,用真情來澆灌,孩子們一定都會是一張張明媚的笑臉。

心理健康論文 篇十

1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相關因素的分析

幼兒的一日生活離不開家庭與幼兒園。這是他們學習與生活的基本場所。家庭的基本結構,父母的關係,家長的教育觀念無一不影響着幼兒自身的心理變化。對學前兒童社會性適應行爲有着深遠的影響。幼兒在家裏依賴父母,在幼兒園依賴老師。因此,如果幼兒所處的環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心理的良好發展。父母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承擔着主要的教育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關心愛護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夠的母愛和父愛的溫暖。有些家長因爲工作忙造成和幼兒的交流時間過少,不夠關注幼兒等問題。並且很少真正從孩子興趣出發考慮,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從而致使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爲和反抗性行爲。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斷出現。要幫助其通過合理的方法宣泄出來,減輕幼兒的心理負擔,使其獲得平衡的心態,不至於在心理上或身體發育上形成障礙。在幼兒園裏,教師的行爲容易引起幼兒的模仿。教師教育幼兒時的言行舉止非常重要,教師可能覺得是無意的一次訓斥幼兒,動機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導致幼兒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兒園的各項活動的規劃是否符合幼兒成長的需要,也會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裏,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這些細微的過程貫穿幼兒成長階段的始終。並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2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滲透

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都蘊涵着豐富的教育內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應充分利用一日常規生活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是貫穿始終的。幼兒園教育倡導玩中學:“活動遊戲是獨立性培養和合羣性養成的極好手段。”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維護心理健康。並從中學習到如何與同伴和諧相處。通過這種具體且形象的活動方式,幼兒的心理不斷地得到成長與發展。作爲教師也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動當中,並要預防幼兒牴觸情緒的產生。教師也應該多表揚幼兒,幼兒往往渴望獲得老師的讚揚和喜愛。並從中獲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較強規則的遊戲裏,孩子們還能夠學會如何對待挫折,面對挑戰,這些遊戲都有助於孩子們品質和意志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並不是一門獨立的教育活動,教師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滲透於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每天都在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教師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滲透性教育。將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從原始的在書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兒園的進餐、午睡等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區域角,開展角色遊戲。通過做遊戲,唱兒歌,講故事等多種多種多樣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通過與同伴在遊戲中協助、分工、合作、謙讓等,鍛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對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進作用。讓每個幼兒養成健康的心理,不放棄任何一個幼兒。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是我們幼教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2.2良好心理環境的建構

生態學指出,要把幼兒的心理髮展放在多個心理系統中並加以整合。而幼兒發展的環境並不是在一個家庭中,一個幼兒園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際文化爲主要元素的人文環境。除了必須保障幼兒人身安全的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幼兒心理環境安全的保護。教師、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要過多的厲聲責備幼兒。儘管他們的心理年齡尚且還小,但是他們對這種安全的心理氛圍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們作爲幼兒最依賴的人,更應該多站在他們的角度爲他們考慮問題。不能僅憑主觀臆斷,覺得幼兒年齡尚且比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顧他們的心理想法,做一些傷害他們的事情。而是應該多鼓勵、表揚幼兒,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對於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繫,諮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

2.3幼教工作者的整體素質

據筆者瞭解,現今我國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還不是很高。很多學前教育缺乏新的師資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論還在比較低的水平。幼兒教師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職專科院校畢業的。相對別的國家來說,還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們對於兒童表現的心理特徵不能很好的進行分析與矯正。也更沒有能力來預見和干預了。一些幼兒園教師在解決幼兒特有的心理方面的問題時,則是把有關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用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這種狀況帶來的後果,不僅沒有對症下藥,還有可能惡化幼兒的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專業化水平要求相當高的職業,因此需要專業化的師資培養。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培訓是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門師資缺乏的重要途徑。可以把這種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培訓作爲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的一個內容,通過專業化的教育,無論是在基礎的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實際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兒教師得到很好的職後訓練,從而保證其能勝任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然而,心理問題對於幼兒在該階段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這需要我們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要壯大幼兒教育羣體的師資力量尤爲重要。我們要重視幼兒教師的職後培訓工作的開展,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提高他們的基本素質。和自身的心理水平。這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幼兒教育是啓蒙教育,作爲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斷學習,提高認識。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系統的教育的途徑和教育的方法等。

2.4加強家園共育

幼兒是在周圍環境中各種條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長起來的。在幼兒期,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辨別力差,對成人依賴性強,教育的作用體現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對幼兒的影響,幼兒生活直接作用於幼兒發展。家園猶如一車兩輪,只有同向運轉,才能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良好心理環境的創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時間等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隨時瞭解幼兒在家情況,並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表現,以取得家園一致性教育。同時轉變家長的教育觀。重視對幼兒的個別輔導。對於某些內向的幼兒來說,也許會有一些問題不願意與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就憋在心裏。這時,我們可以採取個案法,給予特別的關注,及時矯正不良的心理行爲。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幼兒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根據不同,制定出不一樣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爲缺乏有效的交流,纔會引起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其實很多問題,我們通過老師、和家長可以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溝通。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幼兒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並能及時、積極的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家長應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作爲教師,也應常常與家長聯繫、溝通。加強家園共育。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的。只有在學校與家長的雙方共同努力的條件下開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其次,多傾聽幼兒的心聲。傾聽並不是簡單的聽,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專注的傾聽兒童訴說的態度、方式及內容,是兒童對輔導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當兒童與教師訴說一個他所遇到的問題時,教師必須積極傾聽,並不時給予反饋,讓兒童知道你在專心傾聽,以促進良好的溝通。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並及時引導,才能引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爲學前教育是對於幼兒的一種啓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兒教育中起着導向的作用。理論研究表明:幼兒身上表現出的問題,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師要引導家長使用正確的教育手段,確保家園共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統一,應該使雙方達到統一的認識高度,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進一步加強了家長與幼兒園的雙方的主動和創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則得到了真正落實。幼兒園多於家長溝通,力求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實施有效的影響和教育,讓家長從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入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在觀念上和行動上真正尊重孩子。對於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深感任重而道遠。隨着我國幼兒教育事業不斷蓬勃發展,陸續有很多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

3結語

綜上,幼兒是我們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科學。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的教育觀念。促進幼兒身心的協調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爲此,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幼兒園教育的全部過程中。因爲學前兒童的情緒比較明顯,大多數學前兒童的心理活動沒有掩飾,是很直白的。作爲幼兒教育的工作者與踐行者,在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不能機械地一個一個照搬照套,而需結合實際進行。我們應該將幼兒的發展擺在首位。瞭解幼兒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應多瞭解和掌握學前兒童的心理動態,從他們的外顯的行爲中發現其心理所存在的問題,並分析產生的原因,最後針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引導和教育,讓幼兒在我們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從而也爲幼兒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