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2000字精品多篇

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2000字精品多篇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一

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進行了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那麼,何爲心理健康?所謂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持續保持的心理狀況,一方面要沒有心理的疾病,另一方面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做到這兩點,就擁有了我們所說的健康心理。那麼,目前我國學生的心理現狀是怎樣的呢?體育訓練強度與心理健康有着怎樣的關係呢?如何調試體育訓練與心理健康呢?接下來我們就一一解答。

一、我國學生心理現狀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與變革,人們的生活步伐逐漸的加快,社會上的競爭也在日益的加劇,人類的情緒已經進去了嚴重負重的時代。正是這種社會上的變化,嚴重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然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據資料顯示,我國的大學生身體素質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心理問題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的大學生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人數已經高達99%。可見,心理健康問題已經不容小覷,嚴重影響着我國大學生的發展。另外,在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羣中,其中由於心理問題而休學的學生人數佔所有休學學生人數的64.4%,高居心病休學之首,這也更加說明了心理問題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也更加證明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

二、體育訓練強度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1、適度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1)適度鍛鍊,促進身體發展通過適度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發展,爲心理成長提供紮實的物質基礎。體育競賽是體育活動的常用劃分形式,其中往往伴隨着成功和失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鍊學生承受失敗與挫折的能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的優良品質。體育競賽中,存在着嚴格的規則與紀律要求,對於培養學生超強的自控力與紀律性有着很大的積極作用,並且還能夠鍛鍊學生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的優秀精神。另外,體育鍛煉一般都是室外活動,風吹日曬,略微惡略的環境更能對學生進行考驗,有利於培養學生剛毅的性格。

(2)適度鍛鍊,促進人際交往通常情況下,體育鍛煉都是以班集體爲單位進行的,師生共同參與,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和更多的同學交流與互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體育課堂其實就是一個小的“社會課堂”,課堂的形式和內容都是模擬的社會生,在課堂中,學生會受到勝利,會受到挫折,會受到成功,會受到失敗,會受到優勢,也會受到劣勢等等,一系列的體驗,都能夠讓學生對自身的素質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有助於自我認知,也有利於交到更多的朋友。

(3)適度訓練,增強信心體育訓練通常都是激烈、艱苦、競爭的,對學生的情緒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驗。適度的體育訓練,能夠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思想作風,有助於培養學生集體主義、團結友善和愛國主義精神,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沉着果斷、機智靈活的意志品質,這些都是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因此,適度的體育訓練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不可比擬的作用。

(4)適度鍛鍊,緩解緊張疲勞適度的體育訓練能夠幫助消除疲勞、緩解緊張情緒。疲勞是一種綜合性症狀,和我們的心理狀況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的從事一項令其情緒消極的任務或工作時,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產生疲勞與緊張。但是,如果保持適度的體育訓練,並且在鍛鍊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緒,就能夠明顯的減輕疲勞。與此同時,適度的體育鍛煉對於治療神經衰弱也有着十分顯著的效果,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積極休息”。另外,適當的訓練可以有效的增強心理堅韌性,減輕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消極情緒,根據研究顯示,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不不鍛鍊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強好幾倍。

2、超強的體育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根據英國專家的研究顯示,高強度的體育訓練對人的身體或是心理都具有不利影響,過度的訓練會造成體力的大量消耗,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對免疫系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在過度的訓練時,會產生大量的負荷,促使機體內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上腺素,這些激素對淋巴細胞(免疫系統的前線戰士)會有抑制作用,血液中的抗體數量也會由於訓練強度的提高而降低。所以,高強度的體育訓練對我們的身心發展並沒有好處,並且不利於健康。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細水長流,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想要一舉而成,總是長時間的高強度訓練,導致後天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的出現,影響了生理和心理的發展。

3、低強度的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其實這應該是衆所周知的,低強度的訓練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沒有直接的不良影響,不會像高強度的訓練那樣嚴重影響身心發展,而是對學生有着間接的影響。就比如一個體育生,長期不堅持鍛鍊,每天只是跑幾百米的訓練強度,雖說對身體無害,但是長此以往,體育成績會一落千丈,與其他人差出水平,到時候學生自己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造成心理上的影響,日復一日,心理就會產生疾病,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發展。綜上所述,是我國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不同的體育訓練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印象,可見不同的訓練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大不相同,其實毋庸置疑的是我們要作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鍛鍊,適度的訓練強度對我們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利無害,而不管是高強度還是低強度都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發展,望大家都能夠合理訓練,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的論文 篇二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需要一些技巧能夠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讓學生迅速參與,發生改變。能夠運用心理學理論訓練感染力和推動力,學會把心理學轉化爲簡單易懂的教學形式:針對的講,提升學生的興趣,你讓學生動心;靈活的講,提升學生的思考,你讓學生動腦;互動的講,提升學生的參與,你讓學生動身。在整個授課過程中,都會讓人覺得特別形象生動,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例如,課程的開場,可以通過自我介紹和暖身,前臺的展現和後臺的實用分析操作相結合來設計課程。在自我介紹中,不必提自己曾經有多少光環,獲得過多少榮譽,而是輕描淡寫而又非常動情的講述教師自己的經歷和故事,從故事中讓人產生了對心理學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讓人感覺到老師確實能夠在學生和課程中間架起一座溝通和交流的橋樑,這也是自我介紹環節的作用。當然“講故事”只是其中的一個手段,也可以藉助其他方式,如視頻音頻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動環節的設計則非常重要,它影響着團隊的凝聚力、動力和信賴感,是否能讓學生打開心靈自我開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貓和老鼠、乒乓球、金龍拍拍操、記者採訪、用手問好、四方塊遊戲等等。

從暖身活動引申它們在其他課程內容下的應用,比如和人際溝通交往哪個知識點結合、和情緒的哪個方面結合、和壓力的某一部分結合來應用。並且在活動後需要分享的四個F,即Fact:剛剛做了說了畫了什麼;Find:對自己的發現是什麼;Feeling:感受到什麼;Future:對未來的影響是什麼。通過活動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動身動心。

而在課程主體準備的過程中,注意三個方面:備學生、備自己、備課程。備學生:明確你的課程是同一個人對話的過程,將對方轉化爲你的合作者,做好學生的需求分析,根據他們所需要的他們所處的背景和心理狀況來確定授課目標,再來設計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備自己:面臨即將講授的話題,明確自我的感受是迷惑的還是清楚的,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主張和立場,面對別人的贊成或反對能否正確的接受。

備課程:課程的核心內容和展現形式。在內容設計上,主題、對象、時間都需要明確和控制。關上電腦和ppt,從學生角度出發,無限接近學生的需要,通過自我辯駁或實地調查不斷篩選,找到最好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輕理論的系統傳授,重心理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使學生學會例如常見心理問題識別與調適、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提升人格魅力、大學生涯規劃、學習心理、調控情緒、提升人際交往、處理好戀愛與性、壓力與挫折應對、珍愛生命等等方面,能夠有效解決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心理潛力和能量,並且使他們在心靈上都得到成長和提升。

在方法設計上,可以採用:講授、提問與討論、錄像與回放、案例學習、角色演練、心理學團隊活動、影片賞析等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運用圖片、符合學生自己的、與學生自己相關的、幽默笑話和滑稽、奇特誇張和荒誕等手段不斷吸引注意力和加深印象。在使用教學方法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如授課目標、授課主題、具體內容、學生的身心情況、學校和班級的授課條件以及時間控制、和教室地點等等,多種教學方法根據不同教學任務靈活使用,共同發揮作用,協調一致,相互配合,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

一堂好的課程就像一場好的表演,教師需要精心的完成編(劇本)、導(組織)、演(展現)的工作。不斷的從細節到框架,拆分到整合,刻板到適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中,情感的喚起是起始,情感的體驗是過程,情感的昇華是目的,只有將“情”貫穿始終,才能真正收到實效。總結授課的規則就是:說者有情,學生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言之有物,講的應是對方需要的,對方聽進去什麼纔是重要的;過程有趣,改變講的方式,纔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

綜上所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是一項科學系統的操作,包括每個環節的精心設計。如何讓課程更加吸引學生,真正的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從傳統的講授性傳授到更多的對學生的引導啓迪,更加發揮學生的資源和他們的主動性,更多的參與教學,每一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課程中以百分之百的責任心和充分的熱情,認真準備,積極思考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落到實處,才能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走上理論與實際並重,不斷科學與成熟的發展道路。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三

摘要:如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因心理原因產生的問題越來越多,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過調查探求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健康教育措施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的日益加快,大學生承擔着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現出來,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然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發展慢,未能充分發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因此,通過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現狀分析,有助於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

一個月前,我們使用“人際關係綜合診斷量表”、“抑鬱自評量表”與“焦慮自評量表”三種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生心理聯繫密切的量表對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的新生進行了心理測試調查。此次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於正常羣體水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抑鬱、焦慮、恐怖等方面。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一個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現問題,那麼他在其他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當代大學生,爲了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竟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可見如今大學生心理問題愈發嚴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筆者認爲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原因可以分爲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爲六點。

1、對網絡產生過於強烈的依賴性

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裏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絡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了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

2、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

“踏着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裏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爲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爲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3、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衝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於學生不善於獨立生活和爲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4、情感困惑和危機

當前,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大學生的性困惑問題,在性意識與自我道德規範的衝突中產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這是誘發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5、就業壓力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大學裏衆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6、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爲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不當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於緊張等等。

大學生的心理困原因概括來說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羣體,自我成才慾望非常強烈;低,其心理髮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正是這欲與不能之間的矛盾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並且人數越來越呈上升趨勢

四、大學生健康教育措施

1、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在社交活動中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

2、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訓練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有效渠道。心理訓練應不拘一格,可以通過組織辯論、演講、郊遊、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根據具體對象,充分運用放鬆、暗示、音樂、表象、心理劇、模擬與模仿等心理學技術與方法,結合其他輔助手段、設施,設計特定的情景,使參與者在其中積極活動,最終達到改變其心理面貌養成預期的行爲習慣,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

要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偉。《善待心靈》[M]。地震出版社,2006.143-147.

[2]文柯。《心理學改變生活》[M]。北京:世界出版社,2006.229-243.

[3]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64-170.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四

關鍵詞:

物質;精神;代溝;真愛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國小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國小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課程,“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着,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爲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爲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國小生多種經驗,誘發國小多種活動行爲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國小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佈置的內容隨着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國小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國小生情操,充實了國小生生活,激發了國小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國小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國小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爲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爲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併成爲朋友,爲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爲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爲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吳紅駿,趙潔,《運用認知學習理論改革遠程開放教育的教與學》,2000年

[2]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論文 篇五

一、重活動:形式活潑貼近學生心理

如果我們說心理輔導和諮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點”,通過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條主“線”的話,那麼通過開展豐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心理文化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面”。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大學生心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個載體,其特點是工作繁瑣,全程貫穿,豐富多彩,貼近實際。筆者結合實踐,總結了依託各層次高校學生心理骨幹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具體舉措爲:

(一)創新常規活動指導人

常規活動包括個體諮詢、團體輔導、現場諮詢、心理講座、心理普查回訪、新生適應活動、心理健康報紙等。常規活動多,並且多半是帶有指導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但是這些指導要真正走入高校學生的心裏,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必須在內容的選取和活動形式的設計上下功夫。學生有學生的心理特點,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舉辦特色活動塑造人

體驗激發情感,行爲改變認知,習慣積澱品質。特色活動包括心理行爲訓練、心理素質大比拼、職業心理應激干預訓練等。比如通過設置一些工作要求的訓練情境和內容,讓參加訓練的學生在特定情境訓練中體驗心理上的變化。在訓練的過程中和結束時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認知上的調適。通過反覆訓練使受訓者養成良好的認知模式和行爲應對模式。最終積澱成工作必需的基礎心理素質。

(三)依託節日活動感染人

依託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精神衛生日,母親節,感恩節等節日開展一些心理活動。這些活動既有節日的氣氛,又有心靈的觸動,開展的好可以達到一定的心理輔導作用,比單純的認知療法有效果,活動效果很好。

(四)鼓勵交流活動薰陶人

交流活動包括心理沙龍、心理主題班會等,交流活動應該因地制宜,緊跟時代特點,話當下心情,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如新生適應爲主題的“以老帶新,愉快生活”活動,還有“女生當自強”,“女生身心健康”交流活動等等。交流活動主要是圍繞同學之間的碰撞,老師只是一個引領者,這些話題的引領往往能夠使他們在同輩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思想的共鳴,從而能夠整合和審視自己的視角,然後踏着成長的階梯曲折前進。這些成長都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但是是堅實有力量的。

二、抓隊伍:站在高人的肩膀上依靠高校學生

擁有一支高水平、專業化、數量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保障。隨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相 本站 關部門都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的現狀都不能滿足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需要。[2(]P.8-9)在負責心理諮詢中心工作的老師看來,專門開展心理工作,全處開展心理工作,吸取師生智慧開展心理工作,是目前形勢下做好心理工作的關鍵。長期以來,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與一批有思想高度、有理論功底、有專業素養,真正服務學生的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師生保持密切聯繫,共同守衛安全穩定這層底線。心理中心人手少,成員除了心理日常工作,同時還承擔授課任務,有的同時還是輔導員。要完成日常工作和很多活動幾乎是不可能,專職教師更多是發揮統籌作用,宏觀指導和規劃設想。

(一)依靠兼職教師發揮專業作用

心理諮詢室需要每天安排心理老師值班;心理回訪的高校學生多達幾百人;心理骨幹素質拓展活動需要多組教師帶隊等等,這些任務的完成都離不開一個學校其它部門心理學教師或心理諮詢師的大力支持。

(二)依靠輔導員隊伍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

學生管理人員實行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輔導員這支隊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軍。這是因爲:一是這支隊伍從事學生管理多年,洞悉學生心理,經驗型基礎良好,可塑性強,對他們加以系統的心理知識培訓,就可以向科學型邁進一大步。二是這支隊伍與學生朝夕相處,沒有哪支隊伍比他們更能第一時間接觸學生,瞭解學生,支持學生,所以他們讓我們依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六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對於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着各種挑戰,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麼全面發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展性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爲主,沒有與發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爲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爲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爲主,教師通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爲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爲主,主要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而忽略了發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起到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

2、教學手段單一

據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採取理論教育的形式,並沒有創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着重於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置有待優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於非心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爲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鍼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更好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將遊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節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爲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餘,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並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餘時間認真複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

爲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後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並不能反映問題。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採用作品分析、行爲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只有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並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元洪,孔慶娜。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4):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