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建築藝術欣賞論文【精品多篇】

建築藝術欣賞論文【精品多篇】

建築藝術欣賞論文 篇一

關鍵詞:新課程;美術鑑賞課;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003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長期以來,學校美術的評價只是單純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評價,忽視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呢?筆者認爲還應從鑑賞中尋找,下面的方法步驟就是有利於提高學生鑑賞力的。

一、學會觀察細節

美術是視覺藝術,人們通過觀看去感悟其藝術形象的美和內涵。因此,首先應引導學生深入仔細地觀賞作品的藝術語言和形象。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通過藝術形象產生聯想和想象,探索藝術形象所引申的畫外畫、弦外音。在觀賞過程中使學生和美術作品裏的藝術語言產生互動和共鳴,調動學生再創造的積極性。

以欣賞《梵高自畫像》爲例:當梵高的自畫像在屏幕出現時,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這位知名畫家的形象,教師要求仔細觀察人物長相特徵以及表現手法和人物的內心表現,但此時學生是很難理解的。這個時候將學生引入第二個程序――學生提問題。

二、注意問答結合

教師對學生提問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帶着問題觀察,使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考。首先問:學生在梵高的自畫像上看到了什麼?(外表)一位學生很得意地對梵高自畫像的表象評論一番,顏色豐富明顯,形象稍帶誇張,耳朵上纏着紗布。接着問:自畫像裏面有畫家表達的寓意,能看出畫家的內心活動嗎?(內在)由於學生對藝術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思想感情都不是很瞭解,因此學生很難體會出每個細節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說明:梵高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曾經當過牧師,把自己的東西分給貧困的礦工,但是他的這個行爲卻被當時的社會所排斥,他的同事認爲他給基督丟臉而調動了他的工作。後來因爲創作觀念的不同,跟朋友鬧的不愉快,梵高認爲沒有人理解他,衝動之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在他去世後,他的藝術理念得到全世界的認可,但在當時卻是一味地備受打擊和嘲笑。

當學生明確了人物經歷的來龍去脈後,應繼續引導學生分析梵高前期自畫像和後期自畫像的區別以及心理的變化,體會自畫像是如何表現出藝術家內心世界的。

三、善於比較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採用比較的方法有助於欣賞不同的藝術作品、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

有比較,纔有鑑別。用比較的方法去鑑賞美術作品,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較的方法分爲兩種:一種是橫向的,比較同一主題、同一時代的藝術家採用了那些不同的手法去表現。另一種是縱向的展開,同一主題在不同時代環境中,藝術家採用哪些不同的處理手法和表現形式。

比如:在欣賞西方建築時,可以將羅馬式建築和哥特式建築放在一起對比,揭示各自的藝術特徵及宗教意義。古羅馬建築中對天然混凝土的使用,使其在形制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券拱的跨度增大,穹窿頂、十字拱等新的空間結構形制出現,另外,羅馬建築追求豪華式裝飾,並體現一種粗獷而壯麗的建築風格,體現了堅固、適用和美觀的建築原則。13世紀產生的哥特式教堂有着許多尖塔的建築,這在形式上與羅馬建築有明顯的區別,哥特式教堂能使信徒走進教堂時仰起頭來,有接近天堂之感。這樣的對比分析就很清晰地揭示了兩種建築藝術的特徵和內涵。

在欣賞各種藝術流派美術作品時,學生難以分辨,同樣可以採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

例如:把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作品放在一起欣賞,通過比較來揭示各自的特徵。欣賞時將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的印象主義作品和法國畫家喬治・修拉的新印象主義作品放在一起,從藝術語言、表現手法、表現內容等方面進行比較。印象主義不注重情節的表現主張對景寫生,對光與色格外的關注,表現出新穎的創意;新印象主義對印象主義的原來進一步發展,把純色分割成點、塊排列在畫布上,通過人的視覺作用達到和諧。

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美術鑑賞,是一種合乎人們認識事物、理解事物本質特徵規律的好方法,這樣的比較分析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分辨不同藝術流派的特徵。

四、講好故事

美術作品中的人物畫、風俗畫、歷史畫和宗教畫常常有一些故事情節,如果這些內容不講,學生就很難深入理解這些作品,如《韓熙載夜宴圖》《步輦圖》等作品都有豐富的故事情節,在欣賞過程中加入講故事,把作品的故事情節介紹給學生聽,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但是不能單純地講故事,應在其中貫穿學科教學,特別是思想教育。比如在講《最後的晚餐》時,要着力講猶大的背叛,把真假、善惡、美醜講透。

五、運用好現代化技術

現代美術課堂既要讓學生了解美術知識、具備鑑賞能力,也要讓學生產生對美術鑑賞的興趣,這就要求課堂氣氛活躍、新穎。而現代多媒體技術打破了常規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電子設備豐富課堂形式以及內容,每一節優質的高效課堂要結合音頻、視頻、圖文並茂的形式,聯繫現代生活中美育的知識,分析鑑賞傳統的美育模式,並能夠借古明今,以達到學生願意學、喜歡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同時,學生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網絡去獲取答案,慢慢積累知識,把研究性的問題帶到課堂上解決,比以往所有內容都要到課上解決的教學方式高效率很多。

建築藝術欣賞論文 篇二

欣賞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0—0039—01

美術欣賞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審美能力及陶冶學生情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在國小階段,如何更好地開展美術欣賞教學呢?

一、國小生的美術欣賞習慣和欣賞特點

美術欣賞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爲審美對象,通過觀察、感覺和想象等獲得審美體驗的情感活動。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下面,筆者從兒童的生理、心理髮展規律出發分析一下國小生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點。其一,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通常是根據自身的生活常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判斷,對那些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並常常用來作爲自己的範本。反之,他們很難認同陌生的繪畫內容。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對整潔光亮的柏油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及高樓大廈等司空見慣,他們往往難以感受到表現農村低矮的房子、田間地頭的勞作等作品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其二,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基本上是憑自己的第一印象來看待作品,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隨意性較大。其在觀察作品時,或許只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仔細琢磨、用心推敲。其三,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爲過於注重整體而忽視細節。如,低年級學生在欣賞繪畫作品《美麗的風箏》時,他們全被風箏上色彩豔麗的花紋吸引住了,以致忽視了其中手帕的存在,變成了單純地看花紋。中、高年級學生同樣存在類似的現象。如,四年級的學生在欣賞工藝作品中的刺繡時,很多學生會把刺繡作品當做繪畫來看待。其四,強烈的色彩刺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畫中藍藍的天、紅紅的花及黃澄澄的果實,這些色彩鮮明的事物使他們的內心充滿喜悅。如果教師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學生的面前,會產生強烈的對比,從而激發他們的欣賞興趣。

二、國小美術欣賞內容的編排及特點

低年級的欣賞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了解生活周邊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畫》《民間美術欣賞》《畫家筆下的童年生活》《繪畫中的動物和花果》等。其特點是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兒童審美心理,雖然某些表達不符合常理,但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此外,一些拼貼的小製作也深受學生喜愛。中年級的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接觸和了解一些優秀美術作品,以培養學生熱愛美術藝術的情感。如,《工藝美術的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工藝美術的陶瓷和雕塑》《繪畫作品中風景的靜物》等。其特點是從國小中年級開始,引導學生欣賞一些貼近生活、能使其理解和接受的中國優秀繪畫作品和工藝美術作品。

三、國小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

1.專題欣賞。專題欣賞是美術欣賞教學的主要方法和組織形式之一,它是指在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如,在“中國傳統建築藝術”一課中,教材提供了十幅有關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圖片。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應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特點,懂得建築的三大要素,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民族自豪感。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比較,認識“傳統”與“現代”的區別。最後,形象生動地講述中國建築史及燦爛的建築文化。在專題欣賞教學中,教師可採用談話法、討論法等激發學生的欣賞興趣,也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觀察、思考,鼓勵他們各抒己見、積極討論。

建築藝術欣賞論文 篇三

【關鍵詞】國小 美術 欣賞

作爲國小美術教育,應當順應他們愛美的要求,採取多種形式實施美術欣賞教學。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它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好、欣賞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國小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爲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爲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

1.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蔭蔭的樹木,黃澄澄的果實,鮮明豔麗的顏色常常等使他們欣慰和喜悅,樂於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

2.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它。例如一年級兒童在觀看繪畫作品《美麗的風箏》時,他們全被風箏上色彩豔麗的花紋吸引住了,以至於忘記了手帕的存在,變成了看花。中、高年級同樣有類似的現象,四年級的學生欣賞工藝作品的刺繡,結果他們全把刺繡作品當作繪畫作品看。

3.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於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4.兒童在欣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並常常用來作自己的範本。例如,城市的孩子從小看見的就是整潔、光亮的柏油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明亮的大廈高樓,他們就感受不出繪畫作品中農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籬笆、亂的石頭和柴堆也是一種美麗。

5.爲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兒童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二、國小美術欣賞內容的編排及特點

1.國小低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表現生活周圍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冊《小朋友的畫》、《民間美術欣賞》、第四冊《畫家筆下的童年生活》、《繪畫中的動物和花果》等。其特點是低年級階段所欣賞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兒童審美心理,如大腦袋,歪脖子,近大遠小,樹畫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門,比例不在準確,表現無拘無束。還有一些拼貼的小製作也深受小朋友喜愛。

2.中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接觸

瞭解優秀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藝術的情感。如第五冊《工藝美術的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第六冊《工藝美術的陶瓷和雕塑》、《繪畫作品中風景的靜物》等。其特點是從國小中年級開始,欣賞一些與學生生活接近、學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國古今優秀繪畫作品和工藝美術作品。欣賞課內容對於教學內容有“參考資料”的作用,在欣賞課中滲透了有關的教學內容。如第六冊的欣賞內容是工藝作品刺繡、竹編的欣賞,第八冊的教學內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編”手工課。欣賞課的優秀作品檔次高,起到了指導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祖國曆史悠久的藝術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具體內容有:第九冊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冊《現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冊《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和現代建築藝術》和第十二冊繪畫作品雕塑、工藝美術、建築、國小內容總覽等。其特點是要求比較全面地瞭解我國造型藝術門類的面貌,除了已經着手的中國畫教學之外還將欣賞的領域擴展到中國優秀古建築、雕塑、工藝美術作品中去。

三、國小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的國小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爲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課三類:

1.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的課業。我們以第十冊的欣賞內容爲例談一談專題欣賞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是欣賞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關傳統建築藝術的照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即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什麼作用?本課的教學目的應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特點,懂得建築的三大要素,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比較,瞭解“傳統”二字與“現代”的區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建築史及燦爛的建築文化,瞭解宮殿、樓閣、亭臺、寺廟、佛塔、陵墓、民居等獨樹一幟、風格迥異的建築藝術特點。進行專題欣賞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採用談話法、討論法、伴音、放錄音、幻燈等手段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採取分析一幅作品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啓發兒童觀察分析,鼓勵他們踊躍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

建築藝術欣賞論文 篇四

關鍵詞:美術鑑賞 多媒體 創新 實踐

高中《美術鑑賞》是以美術理論、美術史、美術基礎知識、美術文化爲主要講授內容的,和相關技能的介紹,屬於理論課。以往的美術鑑賞課的課堂模式單調呆板,很多美術教師感慨,鑑賞課難,難於上青天。自從有了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網絡收集各種圖片、文本、視頻錄像等資源進行編輯處理,運用於課堂教學中,使我們的美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形象生動。

一、高中美術鑑賞課引入多媒體的優勢分析

(一)爲美術課創設理想的視覺條件和環境

多媒體技術能爲美術課創設理想的視覺條件和環境,能營造出美的氛圍,引起學生美的情緒反映,激發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興趣,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繪畫的藝術語言是指爲形象地揭示繪畫的內容而使用的造型手段和藝術手法的總和,它與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文字、音樂作品中的節奏韻律同樣豐富多彩,包括形體與結構、透視與空間、明暗與光影、色彩與色調、肌理與質感。所有的精彩與經典都是無法直接用口頭語言向學生說得清楚的,必須通過視覺感官和內心體驗來完成鑑賞過程,多媒體技術能夠將這些精彩與經典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欣賞品味繪畫的藝術語言。

(二)將聽覺藝術引入美術課堂

多媒體教學除了視覺上的優勢外,它還能將聽覺藝術(音樂)融入到美術欣賞中來,使美術與音樂、影像、文字、語言等完美地結合,創設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讓學生的視覺、聽覺在欣賞過程中達到共鳴,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得到美的感受,達到最佳的欣賞效果。

(三)爲美術欣賞課提供大量的開放性的信息資源

隨着課程改革的推廣和深入,美術課程資源不再侷限於美術學科本身,必將拓展到自然、文化、社會、經濟等領域,美術欣賞的教學也不例外,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美術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信息化資源),並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達到信手拈來的效果,滿足教師教學的需要。要達到這種要求,傳統手段是不可能實現的。

而利用多媒體電腦系統的網絡功能,就能在課堂中打破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快速獲取美術教學資源,讓教師和學生馳騁於古今中外,在美的知識長河中倘徉。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立體欣賞

在進行建築欣賞時,教科書上的照片不能進行立體的欣賞,難以滿足建築欣賞的特點和要求。運用多媒體技術可讓學生欣賞到高質量的三維互動全景數字的建築照片,全方位地欣賞到建築的內部、外部結構和周邊環境的美,達到身臨其境的欣賞效果。欣賞建築藝術,我們不但可以用慣常的視覺方式欣賞建築物在靜止狀態下的形態或內部構造,而且可以做動感顯示,讓建築物不同角度地旋轉起來,讓學生欣賞到建築物的多個側面;也可以設置一條觀賞路線,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可以跨越橋樑,穿過街道,欣賞周邊的建築外形,也可以按設置路線瀏覽一座建築物的內部裝飾、陳設等。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現場感、真實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間的建築風格。

二、高中美術鑑賞課引入多媒體的創新與實踐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輔助美術教學能充分利用其靈活多樣、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創設可視可感的審美情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美的薰陶下,愉快地學習,輕鬆地領悟。如在《陶瓷、青銅器藝術》這些課中,我就通過網絡資源把博物館直接搬進課堂,讓學生足不出戶也能去河南博物院、世博會、秦始皇博物館觀光旅遊,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多媒體的運用,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的重點問題,化難爲易,化繁爲簡。教師可以對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圖像、音像的編輯播放都緊扣學習主題,研究課題,圍繞重點內容、重點問題進行,這樣就能提高課堂效率。如在講授《商周青銅器藝術》時,要讓學生了解青銅器的發展變化,重點欣賞商代青銅器的藝術成就,感受商代青銅器紋飾的猙獰美,以及商代的鬼神觀念和禮儀等級意識。我就上網收集一些清晰度高的青銅器圖片,進行編輯剪接、局部放大等,再設計成根據圖片辨別禮儀等級題,將局部放大的商代青銅器紋樣組合,瞭解紋樣的設計原理,再讓學生進行局部紋樣的臨摹或創作“獸首組合”以及“獸首含人頭”。以及結合央視的《鑑寶》欄目剪輯播放有關“青銅器”的“鑑寶”,讓學生也參與到幾張青銅器圖片的“鑑寶”活動,我們的美術課堂頓時活躍起來了,小組間人人爭着參與,發表個人見解,總有理由說出“青銅器”體現的歷史、政治、美學等相關的理論知識,我們的教師就通過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使我們的課堂一改過去教師一言堂,學生睡覺課的老大難問題。

(三)體驗文化,激感

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設備精心組織好教學,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路,從而體驗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建立並完善“獨立人格”的人文素養。如在《民間美術》一課中,觀看中國民間美術作品,瞭解中國民俗文化,學習一些民間美術的表現手法,是民間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將收集的泥塑的錄像剪輯加工,通過播放,向學生展現我國民間泥塑文化藝術,有時呈現北方泥人張的作品,有時呈現南方惠山泥人的作品,有時將作品定格,有時將作品局部放大,有時反覆播放不同時期的泥人作品,有時還把工藝大師的捏塑過程來個局部特寫,讓學生不斷地觀察討論,學生了解了泥塑的悠久歷史也爲民族文化感到驕傲。

(四)網絡中鑑賞美術

建築藝術欣賞論文 篇五

1 國小美術欣賞內容的編排及特點

1.國小低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表現生活周圍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冊《小朋友的畫》、《民間美術欣賞》、第四冊《畫家筆下的童年生活》、《繪畫中的動物和花果》等。其特點是低年級階段所欣賞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兒童審美心理,如大腦袋,歪脖子,近大遠小,樹畫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門,比例不在準確,表現無拘無束。還有一些拼貼的小製作也深受小朋友喜愛。

2.中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接觸瞭解優秀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藝術的情感。如第五冊《工藝美術的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第六冊《工藝美術的陶瓷和雕塑》、《繪畫作品中風景的靜物》等。其特點是從國小中年級開始,欣賞一些與學生生活接近、學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國古今優秀繪畫作品和工藝美術作品。欣賞課內容對於教學內容有“參考資料”的作用,在欣賞課中滲透了有關的教學內容。如第六冊的欣賞內容是工藝作品刺繡、竹編的欣賞,第八冊的教學內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編”手工課。欣賞課的優秀作品檔次高,起到了指導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祖國曆史悠久的藝術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具體內容有:第九冊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冊《現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冊《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和現代建築藝術》和第十二冊繪畫作品雕塑、工藝美術、建築、國小內容總覽等。其特點是要求比較全面地瞭解我國造型藝術門類的面貌,除了已經着手的中國畫教學之外還將欣賞的領域擴展到中國優秀古建築、雕塑、工藝美術作品中去。

2 學生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國小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爲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爲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

1.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蔭蔭的樹木,黃澄澄的果實,鮮明豔麗的顏色常常等使他們欣慰和喜悅,樂於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

2.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它。例如一年級兒童在觀看繪畫作品《美麗的風箏》時,他們全被風箏上色彩豔麗的花紋吸引住了,以至於忘記了手帕的存在,變成了看花。中、高年級同樣有類似的現象,四年級的學生欣賞工藝作品的刺繡,結果他們全把刺繡作品當作繪畫作品看。

3.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於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4.兒童在欣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並常常用來作自己的範本。例如,城市的孩子從小看見的就是整潔、光亮的柏油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明亮的大廈高樓,他們就感受不出繪畫作品中農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籬笆、亂的石頭和柴堆也是一種美麗。

5.爲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兒童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3 國小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的國小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爲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課三類:

1.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主要形式(我們前面例舉的內容都是專題欣賞內容),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的課業。我們以第十冊的欣賞內容爲例談一談專題欣賞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是欣賞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關傳統建築藝術的照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即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什麼作用?本課的教學目的應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特點,懂得建築的三大要素,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比較,瞭解“傳統”二字與“現代”的區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建築史及燦爛的建築文化,瞭解宮殿、樓閣、亭臺、寺廟、佛塔、陵墓、民居等獨樹一幟、風格迥異的建築藝術特點。進行專題欣賞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採用談話法、討論法、伴音、放錄音、幻燈等手段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採取分析一幅作品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啓發兒童觀察分析,鼓勵他們踊躍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

2.隨堂欣賞課。隨堂欣賞課是指在繪畫和工藝(包括寫生、創作、圖案、塑造、手工製作)課業中所穿行的欣賞。這種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比如:我們每一課都安排了範圖及資料,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講解,指出作品美在哪裏。又如:爲了使低年級學生能在蠟筆的塗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導學生對素描知識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範畫,這就是隨掌欣賞的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