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多篇】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多篇】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 篇一

隨着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對農村的經濟建設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在這一過程中,環境問題就愈來愈突出。環境問題的惡化對“三農”的可持續發展也有着很大影響,基於此,本文主要就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影響“三農”發展的問題加以分析,然後結合實際對農村環境保護促進“三農”發展的優化策略進行詳細探究,希望對農村的實際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0引言

農村的經濟發展對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都有着很大的影響,保障農村的環境要從多方面進行加強。在當前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下,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就愈來愈重要,只有從環境的問題上得到了有效解決,才能更好的促進“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

1 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影響“三農”發展的問題

1.1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分析

“三農”的發展是促進農村經濟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礎,在農村的環境保護方面的加強就比較重要。農村的環境主要是農村居民爲中心的人工改造自然因素的整體,其中有諸多的因素,例如大氣以及土壤等層面,在這些方面進行加強,就比較有助於“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對農村的環境加強保護,能夠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發展要求,在農村的環境方面得到了保護對整個農村的風貌優化就有着積極作用[1]。

再者,農村的環境保護有助於促進新農村的生產發展,新農村的建設和環境保護兩者的和諧發展是農村生產發展的需求,只有將兩者得到有效的結合,統一化的發展,才能真正保障農村生產發展水平的提升。對農村環境加強保護,是農村村容整潔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在這些方面要能得到有效加強。

1.2農村環境保護和“三農”發展的問題分析

從當前我國的農村環境的發展現狀來看,在諸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解決,環境問題對“三農”問題的解決也有着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注重對農村環境的優化解決。當前農村的環境字各個方面都正在進一步的惡化,其中的水污染現象比較嚴重,對農業的生產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影響。水污染的嚴重性對農業的生產產量和質量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會造成農作物自身含有有毒元素,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威脅[2]。

再者,農村環境污染中的土壤污染也比較嚴重,以及草地的污染也比較突出。其中的土壤污染是對農作物有着直接作用的,由於農作物是依靠着土壤生長的,如果土壤的破壞比較嚴重,或者是土壤當中存在着有毒物質,就會直接作用於農作物上。還有是草地方面的破壞也比價嚴重,這樣就會對畜牧業的發展帶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農村的環境問題還體現在土地的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方面,這就會造成耕地面積的減少。這些層面的環境問題,對農民的經濟收入就會造成直接的影響。並且對農業的發展也會帶來很大的危害。所以對這些方面要能得到充分重視,要能充分重視,並要找到針對性應對的策略加以解決。

2 農村環境保護促進“三農”發展的優化策略探究

對農村環境的保護加強促進“三農”的優化發展,在策略的實施要從多方面充分考慮,要在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上進行加強。各地的領導幹部要能充分重視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並要能夠將帶頭作用得以體現,主動的對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深入到基層進行宣傳。在宣傳的方式上也要能夠多方面的加以體現,可以通過廣播以及電視和互聯網等技術的應用,讓農民能夠在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技術的學習上有更深的認識[3]。

再者,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的優化實施,還要能夠充分證實環境保護的監督機制的完善。從制度上進行規範,讓每個農民都能夠在環境保護的工作上做出自己的努力。還要能實現新農村和新環境的發展目標,構建環境保護的完善體系,將環境保護衛生以及綜合管理等系統得到有機的整合發展。

另外,對農村的生態環境系統進行有效優化發展,這就需要能夠對新農村建設的資源開發和環境容量兩者得到有機的結合,將生態平衡這一問題得到充分的重視。再有就是要能夠對農村的生態配置得到優化體現,要能將環境保護作爲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如此才能真正的保障農村環境的良好發展[4]。要能對農民生態權益方面進行改善,加強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深化認識,政府的職能作用發揮要充分,並要能在環境保護的資金以及技術的投入上要能得到充分。這樣才能真正的保障農村環境的良好發展。

3 結語

總而言之,對農村的環境保護的措施實施,要能從多方面得到有效加強,只有從環境上得到了有效保障,纔能有利於農村的“三農”問題有效解決。此次主要從農村的環境保護的問題以及重要性等層面進行的分析,然後結合實際探究了問題的應對策略,希望對實際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 篇二

根據佛岡縣在農業氣象監測、農用天氣預報、災害預警評估、氣象信息發佈、氣象災害防禦等“三農”氣象服務工作中的現狀,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缺少針對性、多樣性、準確性和針對性。探討進一步做好氣象服務“三農”工作的對策,適應新形勢,轉變服務觀念,加強農村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建設,提升預報預警的準確性和針對性,建立適合農村的氣象信息發佈傳輸系統,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等。

佛岡作爲廣東省“三農”氣象服務試點縣之一,做好氣象爲農服務工作,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改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點是要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預報預警、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職能和作用。

1 佛岡縣氣候資源狀況

佛岡位於粵北山區與珠三角過渡帶,光溫資源豐富、雨水充沛、空氣溼潤,交通也非常方便,對於發展農業來說,條件十分優越。但是,地處珠三角向粵北南嶺山脈的過渡帶,形成了降雨豐富、洪澇多發的特點,是廣東三個暴雨中心之一。冬季風造成的低溫霜凍天氣,也常常給越冬作物帶來嚴重損害,主要有春季低溫陰雨、倒春寒、乾旱、暴雨、龍舟水、熱帶氣旋、寒露風、霜降風和寒潮、霜凍等。

1.1 農業氣候資源豐富

佛岡屬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過渡區,年平均降雨量2186.7毫米,最多年份3519.5毫米,最少年份也有1138.8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時長1710.9小時。氣候暖和,年平均氣溫20.9℃;最熱月爲7月,平均氣溫28.2℃;最冷月爲1月,平均氣溫11.8℃。無霜期長,達341天。充沛的雨量、溫暖的氣候,對種植經濟作物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

1.2 特色農業發展迅速

佛岡縣分北部高丘陵區、中部中丘陵區和南部平原區3個農業區,盛產荔枝、龍眼、青梅、柿子、蜜桔、蘆筍、草菇等名優特產。大力開發粉葛、蘆筍等一鄉一品作物,湯塘鎮的“竹山”粉葛已成了特色名優農產品。主要經濟作物沙糖桔因受黃龍病影響,減產明顯,但仍爲不少農民帶來豐厚收入

1.3 極端天氣事件對三農影響嚴重

受自然地理影響,佛岡強降雨發生頻率高。每年4至9月是防汛的重點時期,暴雨引發洪澇、山體滑坡等災害。每年有90天的雷暴日,雷擊容易造成野外勞作農民傷亡。12月到2月多低溫霜凍天氣,對越冬作物造成嚴重影響。此外,全縣季節性乾旱也時有發生。主要降雨集中在4至9月,佔了全年的78%,另外半年僅佔22%,容易乾旱。

如1999年12月,受強冷空氣和夜間輻射降溫影響,21至27持續出現低溫天氣,最低氣溫零下0.3℃,23日起連續4天出現霜凍或冰凍。持續低溫霜凍,造成大量經濟作物凍死凍傷,主要損失作物是石硤龍眼、荔枝、白欖、香蕉、荷蘭豆、馬玲薯和塘魚等。20xx年1月25日至2月4日,持續受強冷空氣影響,最低氣溫1.8℃,伴有陰雨天氣。天氣造成大量沙糖桔無法採收、外銷。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20xx公頃,農業直接經濟損失4千多萬元。20xx年5月15日出現特大暴雨,水頭鎮自動站日雨量338.0毫米,超過縣氣象站1957年以來最大24小時雨量記錄(294.9毫米),短時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水頭中學半小時內水浸達2.3米,是佛岡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洪水。全縣受災9146人,死亡11人,失蹤5人,直接經濟損失11.65億元。

2 氣象服務“三農”的現狀

佛岡縣重視爲農氣象服務工作,20xx年在全省率先開展“三農”氣象服務專項試點工作,推進農村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2.1 加強氣象災害監測

全縣建設了17個自動氣象站、1個GPS/MET水汽觀測站和1個閃電定位觀測系統。建成了衛星雲圖和雷達回波接收顯示、市縣視頻會商等系統。同時,通過爲農服務試點工作,建立城鄉統一的氣象公共服務體系,有力地推進我縣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實現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爲“三農”服務、氣象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和氣候資源利用的社會化管理水平,提高農村公共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應對突發氣象災害的能力。

2.2 做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把應對自然災害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結合起來,以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20xx年8月,佛岡在全省率先實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氣象服務現代化建設的投入逐步加大,服務系統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使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預報時效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3 加強預報預警

20xx年縣政府批准成立了縣預警信息發佈中心,氣象部門按照預警信息“報得早、審得快、發得出、傳得暢、收得到、用得好”的要求抓好中心建設,並於20xx年初投入試運行。預警信息發佈中心同時設置應急指揮中心,整合應急、三防等其他各相關單位信息,做到統一指揮、統一發布信息,提高全縣應急救援能力。

2.4 做好糧食安全保障

重點是好低溫陰雨、倒春寒的監測預報,以防造成死秧爛秧,影響早造生產。第二是做好“龍舟水”預報,防禦強降雨對水稻灌槳影響。秋旱和寒露風天氣是造成晚造減產的主要天氣,也是氣象預報服務關注的重點。

2.5 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

農業在產前、產中和產後,都對氣象服務有十分重大的需求。如沙糖桔種植過程中,施肥、打藥與天氣情況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到生產成本。在採收期,低溫霜凍天氣會造成桔子凍傷、凍壞,持續的陰雨天氣是影響銷售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決定農民的收入情況。因此,在產前、產中對短期降雨、乾旱比較重視;在產後,對低溫霜凍、持續性陰雨十分重視,需長期、中期和短期預報相結合,滾動訂正預報。

3 氣象服務“三農”存在的問題

佛岡縣通過大力開展“三農”氣象服務試點工作,在氣象災害防禦、農業氣候資源開發、農業氣象科技成果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和廣大農民羣衆的需求,主要表現在:農村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偏弱,網格化氣象預警機制尚未形成;農村雷災隱患較多,防雷技術服務普及率不高;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較爲薄弱,農民科學防災意識和能力不強等等。

3.1 缺少針對性

面向農村服務的氣象信息產品基本上是城市氣象信息產品的翻版,產品形式單一,對時間、地域和品種的針對性不強,爲農業服務的氣象信息產品不分品種,也沒有針對種植、養殖業不同要求分門別類,這種寬泛的信息產品使使用者無所適從。

3.2 缺少多樣性

農業氣象要素包括空氣溫度、土壤溫度、水體溫度、雨雪、光照、風、溼度、蒸發、冰(霜)凍等等,這些要素從不同的側面、非線性地影響植物和動物的生長髮育。對作物生長、發育和水產養殖來說,土壤溫度、冠層內氣溫和水體溫度要比大氣候條件下的空氣溫度更重要。當前公開發布的氣象預報信息只包含晴雨、空氣溫度和風等3個要素,這與越來越精細化的農業生產管理要求極不相適應,更不能反映種植業類氣象信息產品和養殖業類氣象信息產品的不同特點。

3.3 缺乏準確性

隨着數值預報模式的不斷改進,1至於10天的中、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較高,但月、季、年的長期天氣預報準確率仍然而不高,而這正是農業種植計劃安排、農產品銷售計劃制定最需要的。定量定點定時天氣預報還難有效開展。

4 進一做好服務“三農”工作的對策

進一步做好“三農”氣象服務工作,應當建立健全佛岡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完善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開展農用天氣預報、現場技術指導和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制訂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和規範,不斷推進落實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氣象災害信息發佈渠道,開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全面提升氣象爲新農村建設服務能力。建設新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新農村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推進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實現氣象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防災減災服務,爲新農村建設提供優質的氣象保障服務,努力實現農村氣象服務滿意率達90%以上。

圍繞佛岡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任務,氣象爲“三農”服務應配合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重點爲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二是爲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供氣象信息保障;三是在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上,重點提高氣象災害的防禦能力建設;四是在提高農民基本素質,塑造文明新風尚方面,重點實現氣象科技進村入戶。爲了做好上述四個方面的工作,着力開展“兩個體系”的建設,全面提升我縣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和氣候資源利用能力。

4.1 建立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4.1.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三農”氣象綜合觀測網,配備氣象災害監測系統。建立農業試驗田,安裝氣象監測系統。選擇當地特色產業開展農業氣象觀測。

4.1.2編制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在農情、災情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積累的氣象資料,開展農業氣候區劃和氣象災害區劃,編制氣候區劃圖和氣象災害區劃圖,對未來本地發展其他特色農業提供參考。開展低溫陰雨、霜凍等農業氣象災害普查,編制風險區劃。

4.1.3建立農業氣象指標體系

根據水稻、沙糖桔等作物生長特點,結合本地天氣、氣候特點,形成農作物氣象服務的指標體系,根據實際提出相應的農業氣象管理對策。

4.1.4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建立農業、氣象部門之間的預警聯動機制,加強會商,開展水稻、沙糖桔、粉葛等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氣象條件動態監測、農業氣象災害的評估,及時發佈預警和對策。在災害發生後,要深入田間地頭調查災情,及時報告上級和相關部門,並指導農民採取科學補救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對嚴重影響沙糖桔採收的持續性低溫陰雨和霜凍天氣,要做好中、短期天氣預報相結合的預警服務。

4.1.5制訂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和規範

建立農業氣象服務標準、規範和農業氣象週年服務方案。明確服務產品用語、格式和內容,服務產品發送方式和渠道、服務時間、服務對象、流程等,開展標準化服務。

4.2 建立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

4.2.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將行政村氣象預警大喇叭擴展到自然村。製作發放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明白卡和氣象防災減災明白卡,學校開展雷擊風險評估、防雷設施檢測和整改,創建成防雷示範學校。

4.2.2建立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

健全以“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覈。完善信息員隊伍,按照“六有”標準完善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開展農村氣象信息員的輪訓。推進落實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鼓勵各單位積極參與申報認證。組織開展對鄉鎮幹部的氣象防災減災培訓,不斷完善《佛岡縣突發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4.2.3完善佛岡縣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及防禦規劃

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隱患信息庫,組織開展鄉村氣象災害隱患信息的收集和更新。組織落實《佛岡縣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結合實際執行情況,積累修訂意見。

4.2.4建設多種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手段

在廣播、電視、12121電話、手機短信、顯示屏、互聯網等傳統氣象信息傳播方法的基礎上,想方設法擴大氣象信息的覆蓋面,可開通微博、微信、手機APP等;利用政府辦公OA系統信息傳遞快捷、方便接收的特點,通過政府辦公OA系統發佈氣象信息。以多種氣象信息傳播手段,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無縫隙發佈。

4.2.5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

依託鄉鎮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通過影視、掛圖、網站、圖書、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利用宣傳,加強氣象爲“三農”服務工作宣傳,逐步實現氣象科普宣傳的經常化、社會化。

4.2.6開展防災救災應急演練

根據各地主要氣象災害,有針對性的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氣象災害發生時,農民往往是第一時間在第一現場,科學有效的應對,能夠極大的降低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3 具體工作任務

4.3.1“三農”服務基礎觀測網絡建設

在各鎮、示範村、示範點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站;建立主要農作物水稻和沙糖桔的局地小氣候觀測網絡;依託省農業氣象站的指導,加強農業氣象試驗。

4.3.2“三農”服務平臺建設

建立完善市-縣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平臺;建設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佈平臺;制訂佛岡縣農業氣象服務方案、標準和規範;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建立氣象災害應急認證制度、建立兩卡發放制度;編寫農業氣象服務手冊。

4.3.3信息傳播系統建設

落實廣東應急氣象頻道在本地開通,推廣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各鎮備好氣象協管員,每個行政村配備有1名氣象信息員。所有鄉鎮建立氣象信息服務站,建立多種信息傳播渠道,如廣播、電視、12121電話、手機短信、顯示屏、互聯網等。依託鄉鎮農村氣象工作站,通過影視、掛圖、網站、圖書、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強氣象爲農服務宣傳。

4.3.4抓好特色氣象服務

向有影響力的大型特色農產品基地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種養大戶,提供重大天氣過程預測、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以及專業指導;圍繞特色農業的生產、採收、存儲和銷售等環節提供針對性的服務產品。

4.3.5農村防災減災服務

開展以村爲單元的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編制縣級農業氣候資源、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編制農村重大農業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和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在雙季水稻生產關鍵發育期,如播種期、分櫱期、孕穗期、抽穗揚花期等提供氣象災害監測服務信息,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5 小結

氣象服務好“三農”問題,既是科學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推動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和農業增產增收,更好地服務“三農”,是當前基層氣象工作的立腳點和出發點。要做好這項民生工作,應當做到政府主導,氣象部門實施,社會各界配合,同時,加大投入力度,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氣象服務“三農”的效益,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避免人員傷亡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 篇三

1.推進城鎮化的現實意義

1.1發展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改善民生

城鎮化的發展能夠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因而也就能夠更好地促進就業,同時也能夠充分體現出我們黨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推進農業人口城鎮化就可以使農民真正轉化爲市民。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不但可以帶動就業,還可以增加內需,拉動消費。這樣一來,就將會對城鄉分割的就業體制形成巨大的衝擊,打破城鄉長期分割的二元結構,從根本上可以形成有利於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使資本和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

1.2加快發展城鎮化將有利於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能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降低資源消耗,保護環境。只有加快城鎮化進程纔可能達到城鄉統一,良性循環,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1.3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擴大內需

能夠刺激需求,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拉動經濟增長和新的投資。加快城鎮化進程,是開拓新的就業空間,增加農民非農就業機會的現實選擇,也是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優化組合的客觀要求。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到實現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能夠讓廣大的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拉動經濟的增長。

1.4加快發展城鎮化有利於建立城鄉統_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安全閥,如果能夠建立全社會統一的、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入城的農民也能夠充分享受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充分享受城鎮的公共資源,將毫無疑問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說,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城鎮化。

2.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城鎮化總體水平偏低

近年來,雖然城鎮化水平呈現提升趨勢,但仍存在較大差距。

2.2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會受到資金、土地等要素的嚴重製約

城鎮尤其小城鎮的建設資金大都以政府投資爲主,而目前的財稅政策嚴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由於城鎮建設所需資金量大,雖然財政投入逐年增加,又採取了多種形式吸納社會資金,但從總體上看,籌資渠道還不寬、辦法還不活,資金不足問題己成爲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同時,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土地資源供應不足。

2.3城鎮市政配套功能不完善

雖然近幾年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但仍然存在中心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管網老化等“城市病”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日趨嚴重。統計數據顯示,吉林市城市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綠地面積、城市燃氣普及率、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數、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在全省均處於中游位置。

3.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發展城鎮化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快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能夠有效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實行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保證城市新增人口儘可能就業等方面調整有關政策。通過積極的城鎮化轉移農村的富餘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方法。因此我們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來對待城鎮化的發展,以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推進城鎮化發展,以城鎮化繁榮帶動農村發展。

3.1發展城鎮化要積極妥善處理城鄉關係

城鎮化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相適應。城鎮化主要解決的不是城市建設水平和質量提高的問題,而首先是農業就業、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建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機制,減緩片面城鎮化進程、更強調要協調發展。因此發展城鎮化必須處理好城市的發展和農業、農民、農村之間的關係,使農民在小城鎮發展中成爲最大的受益者,從而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經濟互動,社會環境和諧發展,使城鄉共享現代化文明這個城鎮化宇旨。

3.2發展城鎮化要加強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能力

結合我們本地的實際情況,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個國家層面發展戰略的難得歷史機遇,大力推進城鎮化,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我們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快發展自己。

3.3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小城鎮的帶動作用

鄉鎮城是市域城鎮體系中連接城鄉的關鍵環節。要強化縣城的區域中心職能,要本着興縣強鎮的基本原則,要促進城鎮適度集聚,加強與周邊城市互動發展。城鎮化要加快美好鄉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是實施城鎮化戰略的核心和關鍵。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 篇四

前言:我國在這幾年的發展下,通過金融服務農業,促進農村的發展,持續實現了農民增收的作用。爲進一步提高對農村的現代化建設,要把金融支持更好地融人到農村來,推進農村的建設增收。本文對我國現階段三農存在的基本問題、情況及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並且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建議,具體說明如下。

一、金融支持下三農問題制約的因素

1、支持三農的效率不足,是因爲農村的金融體系不完善。

1.1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主體薄弱。(1)因爲商業銀行等機構的退出,減少了農村金融供給的主題。金融體制在1993年以後進行了改革,以盈利爲最大化目標,所以引發銀行不約而同地在農村的撤退營業網點,導致農業信用貸款的投人逐年下降。(2)政策性銀行功能欠缺導致支農效應難以推進顯性。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是農業發展銀行,但是農業發展銀行由於業務單一性,功能明顯缺位,供不應求,僅僅只能發揮應有的職能。(3)農業信用難以承擔服務三農重任,社先天不足。在商業性金融收縮、政策性金融滯後等問題的困擾下,農村信用社難以滿足金融市場的資金需求,支持發展。

1.2農村信貸資金供求出現失衡郵政儲秀憑藉優勢利用多面廣和匯兌網絡搶先佔有農村大部分儲蓄市場,但是因爲沒有信貸業務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不僅分流了農村資金還加大了供求矛盾。在農村,金融機構大量吸收存款但是貸款卻非常少,這樣嚴重阻礙了三農經濟的發展,不符合黨和國家所制定的金融支持三農的政策。

2、影響到支持三農效果的是信貸管理機制不夠靈活。信貸管理機制不夠靈活:(1)信貸準人限制過於嚴格,比如規定只有信譽等級夠高的人才能申請,VIP用戶才能申請。(2)小額農貸的額度偏小。雖然小額貸款比較受歡迎,但是還錢期短可能導致生產週期不適應,而且貸款的資金少,一般都是五千元以下。(3)農戶抵押和擔保比較困難。農村最貴的是房子,可是農村的房價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導致抵押困難更不要說擔保等問題了。

3、三農信心的弱化是因爲農業保證機制不配套導致的。

3.1農業保障救助體系與三農發展要求不匹配。僅僅用農業保險爲案例,作爲農牧業大省,自然條件複雜,青海省每年受災農作物佔了三分之一,但是不常有限制,獲得的農業保險金額遠遠不夠受災的份額,農民因此有濃烈的貸款願望,可是又存在着害怕貸款的心理。3.2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配套。隨着農業加快腳步,建設農業更需要政府和銀行之間的支持和配合。怎樣把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的個地方財政投人到無限的農村建設當中成了一個大問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的落後造成了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化之間的不適應。

二、強化金融,支持三農的政策建議

1、完善支持三農金融服務體系,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1.1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三農政策建議的關鍵是農村信用合作社要重新樹立堅持爲農村的工作觀念,,發揮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主力軍的作用,完善人治落實責任。

1.2農業銀行明確貸款比例和貸款的範圍。在國家的政策下,各個銀行應有責任在農村進行重點投資,以扶持農業發展,幫助農村現代化建設。適當加長中長期農業貸款的比重來擴寬農業的集資渠道。

1.3擴充政策性銀行的服務功能。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其地位就需要改變農業發展的經營定位,走適合農業發展的信貸業務。在政府和科技的有利投人下可以通過農業發行來開闢資金來源,才能更有效地增強農業比較優勢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2、滿足三農經濟發展資金的需求,完善農村信貸管理機制。

2.1適當提高農業貸款授信額度,滿足農業生產資金的需求。爲了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爲了使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週期相一致,所以因戶致宜來調整貸款長度期限是滿足農市場需求的要求。

2.2實行適度城鄉差別利率,推進農村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中央英航調節機制,加大力度發展農村票據市場,調節信貸資金流向,放寬農村機構再現條件,使景榮資源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

2.3解決貸款抵押困難,創新擔保質押機制。克服政府出面代理可能產生的問題,實行民有民主的以民間資金爲主的擔保機制。

3、增強金融真持三農的信心,建立農業風險補償和保證機制。

3.1爲農村經濟穩定發展撐起的保護傘,儘快建立農業保險制度。爲了提高農民積極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補償農村農村金融無法收回的損失,消除後顧之憂。

3.2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村基礎建設。逐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加大對農村基礎建設信款投人,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加強農業可發展能力。

屈揚

(陝西省鎮巴縣農村信用聯社723600)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 篇五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的一項重要舉措,更是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重大任務。然而,要完成此項任務,必須充分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和農業現狀,必須順應世界農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發展趨勢,必須充分考慮我國農業現代化新階段所遇到的主要障礙和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着力做好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模式和保護農業耕地質量等工作。

一、建立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經營體制的突破

現行的農業經營體制是建立在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經營基礎之上的小規模經營方式,這種農業生產的小規模分戶經營模式存改革初期確實起到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但隨着農村改革的深入,這種小規模的農業經營體制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家一戶小規模的經營模式不僅從客觀上阻斷了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使農業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處於一種封閉的、分散的生產狀態,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抑制了農業增收潛力,而且還阻礙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流轉,使目前的農業生產工具仍處於一種人畜犁耕的原始狀態,遲緩了農業機械化的`研發與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仍停留在農產品總量的增加和化學肥料與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上,阻礙了優質化、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與研發;使農村土地的價值仍處於一種單一的、原始的農產品產出效益上,而無法通過交易擴大農業再生產並從其中獲取更多利潤的資本。因此,建立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是以農戶承包的土地作股份,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實行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的規模化經營,即每個農戶所投入股份的多少都是自願的而非強制,而且按每個農戶所投的股份的多少來分配農業收入。這種規模經營不僅有利於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而且也有利於避免生產和投入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當然,適度規模化經營不是要動搖和改變現有農村家庭聯產承包體制的基礎,剝奪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益,而是要通過這種適度的規模化經營,最大限度地解決好小規模、分散化家庭承包經營條件下的小生產與大市場間的矛盾,避免因農戶分戶經營所帶來的生產上的盲目性和產品產業結構上的趨同性所造成的農民利益損失。

二、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突破

農業生產成本過高是導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導致農業成本過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業專業化分工的缺乏,應該說在農村絕大多數地方還沒有專業化分丁的概念。現實的情況是一個家庭獨自承擔。這種缺乏農業分工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增大了農業勞動者的市場風險,由於目前大多數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銷售者,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且不少農民文化素質低,很難準確的判斷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因此,大多數農民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面臨不法商人和利益集團的欺詐與盤剝,總是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增大了農業生產者的農業風險,由於缺乏專業化識別能力,農戶很可能在購買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時上當受騙,遭受慘重損失,在農業品種和產業結構上,因缺乏專業化的市場調查和專業化信息分析,容易盲目模仿而造成農業品種和產業結構的雷同,導致農業產品的積壓或腐爛,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的尷尬局面。因此,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經營模式必將成爲未來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農業專業化分工的模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區域的專業化模式、部門的專業化模式和作業的專業化模式。

(一)區域專業化模式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一戶一品”“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從宏觀層面上就是要建成田院、村組和鄉鎮等專業化的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果、林、蔬菜和花卉;從微觀層面就是要形成規模化的、單一品種的種植f養殖1場所和集散地。這樣既便於生產的管理與技術的指導,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和管理環節上的失誤,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收入;又便於銷售,這樣不僅最大限度節省了銷售環節成本,而且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達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目的,使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二)部門的專業化就是通過農業分工在農村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農業生產管理、農業技術推廣與使用、農產品銷售、運輸、加工和倉儲、農資產品供應、農業貸款融資和農業保險等部門,徹底改變傳統的農村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以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將農業經營由過去的一個生產單元(家庭或家庭成員1單獨完成,變爲多個生產單元分1:合作,形成專業化的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業產業工人。這不僅有利於提高農村勞動生產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規避農業風險,而且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安置和轉移。

(三)作業的專業化,就是從種(苗)培育,到具體生產環節管理,最後到收割,這所有的生產環節不再是由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生產單位全部承擔完成,而每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生產單位只是承擔其中某一個生產環節。如形成專業的糧、棉、油種(苗)培育專業戶。這樣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又轉移了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生產效率。更主要的是通過專業化的管理,降低了農業風險,減少了盲目的農業投入。

三、保護農業耕地質量

耕地資源的地力調查、質量評價、分等定級,地力與施肥效益的長期監測、農田環境的監測和評價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均屬農業公益服務而且都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應提供專項資金,確保耕地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遏止土壤肥力遞減,再針對不同作物、不同區域建立長期定位監瀾點的基礎上採取措施來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1搞好農田地力調查和評價,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根據《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標準,地力調查質量評價和分等定級是一項技術性強、勞動量大、任務十分繁重的工作。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工作無法開展,特別是這些調查取樣、評價定級等基礎性工作,沒有直接經濟效益,農民無法完成,只能靠政府投入。

2、建立地力、肥效檢測網點,指導農民科學施肥。部分地區地形複雜,農田地力差異大,而且隨着有機肥施用量的相對減少,片面施用化肥造成土壤退化,土壤保墒蓄水能力降低,有的地方土壤富營養化,嚴重的形成次生鹽漬化;有的地方出現土壤養分新的不平衡與缺素,土壤有效鉀、微量元素含量下降。無論從規律還是從現實上看,都要建立地力監測點,瞭解土壤基本情況,開展土壤肥料調查,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肥料資源浪費,防止土壤退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搞好農田環境污染監測,提高耕地質量。由於盲目施肥,片面追求產量,爲農業標準化生產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環境污染。由於地下水、地表水富營養化,特別是地下水硝態氮含量超標,污染了地下水源,使用的肥料含有重金屬、三氯乙醛、遊離酸等有害成分,對土壤造成污染;二是降低農產品品質。過量施用氮肥使產品中硝酸鹽大量增加,硝酸鹽轉化爲亞硝酸鹽後成致癌物質,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另外,養分不平衡及盲目大量施肥改變了作物生理生化過程,產品中的糖分、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降低,影響了產品質量,所以十分有必要啓動對農田環境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