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3000字(多篇)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3000字(多篇)

近代史綱要論文2900字範文:《淺談戊戌變法的影響》 篇一

摘要:本文通過《上清帝第六書》的有關內容,對戊戌變法對我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戊戌變法;《上清帝第六書》

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擁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然而在其漫長的歷史中,始終與之伴隨的卻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在專制統治下,廣大民衆始終侷限在有限的土地裏,過着自給自足的封閉生活。而在歷代統治者的眼裏,華夏大地更是“天朝上國”,無需與外夷通聯。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也就是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的後期,這種封閉性與落後性更加突出。與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的世界正在飛速發展,特別是在歐洲,自工業革命之後,經濟發展的速度已經超越了以往任何時期。先進的技術和現代文明,不僅給歐洲民衆帶來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還給歐洲民衆帶來了民主和自由。

隨着資本主義如雨後春筍般的迅猛發展,歐洲大陸已經遠遠滿足不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所以,西方列強將目光不約而同的投到了一個地方:那個曾經被馬可波羅稱之爲“遍地是黃金”的古老東方國度-中國。通商請求屢遭清政府拒絕的情況下,西方列強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此時的中國,由於統治者長期以來堅持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中國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已與世界特別是歐洲有相當之大的差距。與西方列強的幾次戰爭,中國均已失敗而告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已經成爲當時對清政府最形象的描述。與戰爭失敗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致使中國成爲了長達一個世紀之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着亡國的危機,一些愛國之士,紛紛獻言獻策,想要變法圖存,拯救這個危亡的國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康有爲率同梁啓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的公車上書。康有爲在奏摺《上清帝第六書》中明確反對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極力請求維新變革,富強國家。

在這封奏摺中,康有爲列舉了世界各國興亡盛衰的原因和教訓,充分說明了變法的重要性,敦促光緒皇帝痛下決心,儘快確定國家的基本方針和前進方向。康有爲提出了四項解決辦法:(1)下詔鼓天下之氣;(2)遷都定天下之本;(3)練兵強天下之勢;(4)變法成天下之治。康有爲指出前三項還只是權益應敵之策,只有第四項纔是立國自強的根本大計。他通過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總結,提出了變法的三條綱領,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開制度局,試圖以此作爲指導全國變法的中樞機構。排除守舊派官吏的干擾和抵制,發現並選拔天下的維新人才,使新政得以順利推行,以此達到國富民強。

然而康有爲所倡導的戊戌變法僅僅維持了百天就失敗了。究其原因除了有慈禧太后等守舊派的大力阻擾外,其本身的可實用性及實際影響也是有限的。

首先,人民羣衆至始至終都沒有參與到這場政治變革中。無數的歷史經驗證明了: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羣衆起着決定性作用。人民羣衆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羣衆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他們在充當“每一個孕育着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的角色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人民羣衆的總體意願和行動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人民羣衆的社會實踐最終決定歷史發展的結局。

康有爲及其變法者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因康有爲幼年時經歷過太平天國革命,懂得農民起來造反有多大的威力。所以從變法的一開始他們就站在害怕和反對革命的立場上,不敢設想通過人民革命來推翻封建統治,只是希望帝國主義、封建統治階級能夠向資產階級讓一點步,吸收他們參加政權,實現資產階級專政。出於此原因,康有爲在變法開始時就實行自上而下的模式:一方面自然是鑑於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另一方面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希望他能夠以身作則,帶頭變革,從而達到全國的改變;再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則是鑑於下層人民羣衆起來造反的危機。出於以上種種對人民加以防範的動機,其影響力也不可能深入羣衆,從而使革命失去了最有力的依靠。

其次,資產階級改良派具有軟弱性,妥協性。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個初步的發展,這是這場運動的經濟基礎。但是當時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階級力量相當弱小,不具備進行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變革的基本條件。

資產階級由於其歷史的侷限性,以康有爲爲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抱有幻想。他們認爲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國家,本國封建主義會應允,西方列強會贊成。康有爲等人認爲只要說服了光緒皇帝,便可以自上而下的改革,維新變法就可以大獲成功。但它們卻放過了最主要的敵人,以慈禧太后爲首的一大批守舊官員,他們是利益既得者,改革會讓他們失去好處,所以他們是改革的一大障礙。再有,就是在華的西方列強,他們也不願看到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強盛起來,所以千方百計的要阻止中國進行改良變革。因此,維新派對內不敢和封建主義決裂,對外不敢同帝國主義進行正面鬥爭,幻想以妥協和退讓來得到本國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的同情與支持。資產階級的如此妥協,改良實難繼續下去,結果卻被中外反對勢力所絞殺。

再次,維新派的影響有限。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鑑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亡我之心日盛。維新派打出了救亡圖存的大旗,以喚起羣衆的愛國熱情。但由於維新派自身的缺陷,認識上的不足,嚴重的脫離羣衆。所以,維新派所能影響的基本人羣只是對當時政治現狀不滿,朦朧地要求新出路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化的地主紳士。

維新派通過強學會、保國會、南學會等把這些人員組織起來,並把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變法主張灌輸到這些紳士中間去,希望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他們的主張一度得到某些當政的官僚支持。例如強學會成立時,帝師翁同龢、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新建陸軍督辦袁世凱等清朝大員紛紛捐款資助,並列名於會籍,使強學會一時間名聲四起。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入會的人都真正支持變法,如張之洞是想拉攏康、樑,借他們的名望,壯大自己的實力。而當他發現維新派的言論主張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範圍時,他不但領導了反對維新派的論戰,而且還破壞了維新派的輿論機關。袁世凱起初也是維新變法的積極支持者,譚嗣同曾一度隻身前往袁世凱的寓所,託以出兵重任,說服其舉兵起誓。但是,袁世凱是個兩面派,他看到慈禧的勢力遠遠超過光緒皇帝,決定投靠後者。他隨即向榮祿告密,出賣了光緒皇帝和維新派。隨後,以慈禧太后爲首的封建守舊派官員,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大肆捕殺維新黨人。

光緒皇帝雖然支持變法,但也不能算是維新派的皇帝。光緒皇帝只是把維新派當洋務派的後起之秀來使用。在同慈禧太后的爭權過程中,光緒皇帝把維新派引以爲援,企圖藉助他們的力量來取得權力,這樣的歷史現象是很常見的。這些人都不能說是真正的維新派。

綜上所述,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改良思想,雖然衝破了封建守舊主義迂腐沉悶的空氣,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啓蒙的作用。但它畢竟只是在資產階級化的和企圖資產階級化的知識分子中引起了波動,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政治改革。其沒有廣泛的羣衆基礎和經濟基礎,再加上領導這場改革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所以這場改革的失敗也在情理之中。維新派遭到殘酷鎮壓後,隨着社會階級鬥爭的迅速發展,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旗幟越來越褪色,終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不難看出戊戌變法的實際影響是極其有限的。

最新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彙總 篇二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九年級五班的劉純子,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善待水資源,成就你我他!

水滋養孕育萬物,是生命之源、百穀。水流到哪裏,就會讓哪裏土地肥沃、山川秀麗、城市發展、文明興旺。今日之城市,哪裏水量充沛,哪裏就有生命、財富和希望。我們是一個崇尚水的民族。古往今來,許多大思想家、哲學家都用水來比喻智慧、最真善美的存在。水滋養孕育了萬物,卻總能功成身退、與世無爭,以最平凡質樸的方式爲所有生靈貢獻着一切。

從偌大的宇宙看去,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這正是因爲地球近乎百分之九十的區域被水覆蓋着人。但這當中的大部分都並非淡水資源,可供生物生存需要的淡水資源僅佔所有水資源的百分之二點五,而這其中大部分又以冰川和深層地下水存在着,這樣算來,真正可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少之又少。對於我國而言,西部與北部地區水資源匱乏,且中國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經濟發展迅速,對水資源需求量大,人均水資源就更顯匱乏。

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我國水資源污染、浪費現象都十分嚴重。。許多地區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一些工廠爲降低成本,工業污水處理的不徹底便直接排放,甚至有不法商家偷偷的直接排放到一些供給人們用水的河流湖泊之中,以致現在一些大江大河的污染都十分嚴重。

浪費現象比起水源污染更爲普遍、嚴重。我們的校園裏,水龍頭沒有關緊或是忘記關的事情並不少見;打水仗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是我們要知道,當我們正在肆意揮霍着這些自來水時,許多地方還有人喝不上水,並死於缺水。若不能早些意識到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性,人類終究會爲自己不懂節制的行爲付出代價!

已經過去的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日,這個節日就是要讓大家意識到水對於人類生活以及大自然中水的重要性,雖然水並非是不可再生能源,但是它的產生、收集、加工與運輸過程都是要有成本的,所以從廣義上來講,保護水資源並不只是保護了水,更保護了包括不可再生能源的資源。這也更加凸顯了每一滴水的來之不易與珍貴。

同學們,讓我們一同參與這個保護水資源的大工程中來吧,別等到我們也開始爲日常用水發愁時才學會節約用水不浪費。其實節約用水並不是什麼難事,也許你只是提前幾秒關上了水龍頭,節約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幾滴水,但是長此以往,人人獻力,正所謂“衆人拾柴火焰高”,這些以“滴”爲計量單位的水終將會匯聚成大河、大海,它們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併爲地球母親良好平衡的生態環境獻一份力,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滴水也絕不會是人類的眼淚。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水的國家,更應好好保護這神聖無私的水。讓我們一起努力,從現在開始,節約每一滴水,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謝謝大家!

近代史綱要結課論文範文精選 篇三

《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研究》

摘 要:民族主義思想是孫中山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是一個不斷髮展和完善的過程,大致經歷了從“反滿”到“五族共和”再到“反帝”這樣幾個階段。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在民族問題仍然嚴峻的今天,同樣有其重要意義。

關鍵詞:孫中山;民族思想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的紀念日。這場20世紀初的偉大革命,推翻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通向光明的大門。孫中山先生作爲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對革命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的思想和業績是中國近代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走向,具有極爲深遠的意義。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於孫中山所創立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的現代化建設方案。其中民族主義不僅是第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今天,研究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對於我們處理國內外的民族關係、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國家、民族和諧發展仍有相當的借鑑意義。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作爲一個歷史範疇,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在其長期的革命生涯中,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提煉而最終形成的。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一個從單純“反滿”到“五族共和”、建立統一多民族的獨立民主國家的過程。

受少年時代生活環境的薰陶、帝國主義入侵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共同影響,孫中山早在香港讀書期間就開始爲革命做準備。他經常往來於香港和澳門之間,鼓吹革命,與陳少白、尤少紈、楊鶴齡等還有革命理想的人交往密切。離開香港去澳門、廣州從醫後,孫中山一方面與鄭士良等人聯絡會黨,爭取和發展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深入京津等地正式開展他的革命行動。

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限於戰爭無暇他顧,孫中山認爲可利用這個時機展開行動。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的誓詞爲“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建合衆政府”。“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口號的提出,可視爲孫中山舊民族主義思想早期的主要內容和基目標,我們通常以“反滿”加以概括。在民族危亡之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爲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在這一階段孫中山的民族主義鬥爭要求卻沒有對準帝國主義,帶有強烈的民族情緒,這與中國的傳統民族觀念和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密切相關。

到同盟會成立前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隨其政治思想的變化而變化,在政治上明確堅持國家統一思想。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爲宗旨。革命口號由“驅除韃虜,恢復中國”改爲“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正是這“中國”到“中華”之稱的細微變化,隱含了孫中山在“反滿”問題上的根本轉變。1906年在東京《民報》創刊週年慶祝大會上,孫中山對這一思想作了進一步闡釋。他說:“惟是兄弟曾經聽見人說,民族革命是要盡滅滿洲民族,這話大錯”,“我們並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①由此可見,孫中山已經把民族主義解釋爲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政權,其民族主義思想名爲“反滿”,實爲“反清”。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被推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滿清政府被推翻,“反滿”任務已經完成,此時面對蒙、藏宣佈獨立,東北、新疆被日俄控制的嚴峻的邊疆形勢,孫中山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已經成爲新時期的重要問題。他的民族主義思想順應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有了很大的變化和調整,其側重點從“反滿”進入到了要求民族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在建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上,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的主張,強調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平等。在擔任臨時大總統期間,孫中山曾指出:“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爲一國,如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爲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②在其主持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也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③將民族平等的適用範圍進一步擴大了。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孫中山提出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張,在我國民族關係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有着一定的先進性。

辛亥革命失敗以後,中國的民族災難更加深重。這時的孫中山全力傾注於反軍閥的護法鬥爭,但仍未找到中國革命的真正出路。曾經對帝國主義抱有種種幻想的孫中山在經歷了陳炯明叛變後,痛定思痛,終於認清了帝國主義纔是中國人民的大敵,從而將其民族主義旗幟轉向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同時,他再次強調了辛亥革命後提倡民族主義的目的所在。他說:“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清室雖不能壓制我們,但各國還是壓制的,所以我們還要積極的抵制”。?④由此可見,孫中山對帝國主義列強有了新的認識,並進一步認清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將民族主義旗幟的鋒芒直指帝國主義。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會議上,他對民族主義做了新的闡釋,他說:“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華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前者的目的“在使中華民族得自由獨立於世界”,後者要求“國內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結合。”?⑤對外“國民黨之民族主義,其目的在使中華民族得自由獨立於世界”,“蓋民族主義對於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在實業界,尚無民族主義,則列強之經濟的壓迫,自國生產永無發展之肯能。其在勞動界,尚無民族主義,則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之軍閥及國內外資本家,足以蝕其生命而有餘。故民族解放之鬥爭,對於多數之民衆,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對內“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於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後,當組織自由統一的中華民國”。?⑥這就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結合起來,將其民族主義思想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作爲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偉人,孫中山的民族思想有着鮮明的時代性、政治性、曲折性與前進性相統一的特點,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近代中國發揮了巨大的社會作用。在孫中山民族思想的指導下,民族革命的方向最終沒有滑向民族屠殺的悲劇,五大民族平等參政的觀念得到了體現,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當然,囿於各種限制,孫中山的民族思想也表現出一定的侷限性,即:一定程度的大漢族主義,沒能提出通過消滅剝削制度來消除民族壓迫的科學結論。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將其否定,應當看到其主流還是科學、進步的。在民族問題仍然存在的今天,誠如毛澤東所言,我們應將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作爲一份“珍貴的遺產”加以批判地繼承,以爲今用。

參考文獻:

[1] 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第325頁。

[2] 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438頁。

[3] 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220頁。

[4] 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等合編。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第394頁。

[5] 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525頁。

最新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推薦 篇四

少年夢,則中國夢;少年強,則中國強。

我們的夢,就是中國的夢;我們強,中國則強。

冰冷鮮豔的牡丹,代表了高尚;粉紅無暇的杜鵑,代表了純潔;國色天香的玫瑰,代表了美麗;正活力四射的我們,擁有無限激情,在堅強的內心深處,也有一個璀璨明亮的夢。

曾經有人把教師比作園丁,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着他的學生;有人把老師比作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有人把老師比作粉筆,染白了自己的頭髮,把知識傳授給了別人。這使我心中夢的種子萌發,要想結出美麗、香甜、美味的果實,那就當一名老師。

起初我想當一名神聖的教師,是因爲老師的權威,那時候小,看到了老師在講臺上走走停停,自由自在的講課,同學們都怕老師,所以愛打打鬧鬧的同學們一看到老師,便立刻停手,教師頓時鴉雀無聲,而且老師管理許多學生,同學都尊重、聽從老師的。所以,從那時起,我就想當一名有權有利的老師,就這樣,一株牡丹就在我心中慢慢成長。

當我長大一些的時候,是老師的無暇吸引了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繪聲繪色,有滋有味,毫無保留的把知識傳送給了我們,我們在漸漸成長。從那時起,當一名老師的夢想在我心中深深的紮根,我當老師的慾望又增強了,因爲當一名老師能爲祖國培養人才,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就這樣,一朵杜鵑花又在我心中慢慢成長。

當我接近成熟的時候,當一名教師的慾望就更越發變得強烈,因爲當一名教師會變得更美麗,不是外表的美,而是心靈的美。當一名老師,會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純潔,當一名教師,你會感到無比自豪。因爲有了夢想,你就會一步步走下去,它會引導你走向成功之路,爲了夢想而努力追求奮鬥吧!

我們的夢就是中國的夢,我們強則中國強。我的中國夢是當一名出色的教師,服務大衆。盛開的花朵中承載着我們最初的夢想,燦爛的陽光射過,折射出色彩斑斕的顏色,那是我們夢想盛開的花朵,散發着淡淡的香味,這是人生的香氣,人生因夢想而五彩斑斕。我相信,只要有夢想,內心就會綻放出無顏六色的花朵。

最新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推薦 篇五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們的祖**親迎來了她70歲的生日。70年的風雨兼程,70年砥礪奮進,70年芳華如歌,70年春華秋實。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從那天起,勇敢的中國人民掄起鋤頭,拿起鐵鍬在這寬廣美麗的土地上熱火朝天地建設着,70年的時間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枚枚火箭發射成功,一個個的世界奇蹟涌現。如今中國14億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感召下,正齊心協力創造着我們美麗的家園。

我的家鄉也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看,那一條條寬闊的馬路多麼乾淨整潔,道路兩旁插着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一輛輛汽車有序行駛着,城市中心商店一個挨一個,商品琳琅滿目,人們也變得文明起來,微笑着打招呼問候,勤勞的人們正用着自己方式改變着這座美麗的城市。

國慶節那天,風和日麗。爸爸帶着我去北京飛機場看飛機。當我看到飛機場時我震驚了,飛機場真大呀!有幾十個足球場那麼大,幾十架飛機起起落落,有條不紊地工作着,飛機場真美啊!花花草草樣樣都有,不比城市差,當然環境也不一樣啦!整個機場看不到一點垃圾,我不禁感嘆道:祖國強大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我熱愛祖國,是因爲她的每一寸土地是無數革命先輩用生命換來的;我熱愛祖國,是因爲她給了我們一個美好的家園;我熱愛祖國,是因爲她給了我們一個和平的生活環境;我熱愛祖國,是因爲她……

我們生長在這個美好時代,我們更應該培養出高尚品德,努力學習,品學兼優,用我們的智慧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爲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面對日軍的挑釁,我中國軍隊一忍再忍。但是忍耐並沒有帶來任何效果。七。七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對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襲擊。日軍在坦克,飛機,大炮,裝甲車的掩護下陸續集結在宛平城下,並發動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抵抗前,219團團長向全體將士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弟兄們,我們是什麼人?”:全體數千將士發出怒吼“我門是中國人。”:“日本人要掠我家園,辱我姐妹,殺我兄弟,我們答不答應?”:“不答應。”:“現在日本人就在城下,面對仇人我們該怎麼辦?”:“血債血還,血債血還。”

在團長的指揮下,我軍將士對日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上至團長下至士兵,將士們沒有一個當孬種,沒有一個退縮,戰鬥場景極爲慘烈。由於裝備差,人數不足,武器的落後,日軍逐漸的站了上風,但是宛平城依然在我們的手裏。士兵的妻子拉起了一道長幅,上面寫着“寧做英雄的寡婦,不做奴隸的妻子。”

在日軍瘋狂的進攻下,宛平成最後還是被攻克了,剩下的戰士進行了肉搏戰,最後全部陣亡。

近代史綱要結課論文範文精選 篇六

《論“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

摘 要:“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在北京“五四”學生運動爆發後也迅速投入到這場愛國運動中。“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主要以遊行示威、公開演講、建立社團和抵制日貨的形式展開。本文主要從“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爆發的背景、學生運動中青年學生政治參與的形式及“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特點以及其重大意義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來釐清“五四”時期南昌的學生運動。

關鍵詞:“五四”時期 南昌 學生運動

1919年北京五四運動爆發後,全國各地紛起響應,南昌學生也迅速加入到這場愛國運動中。一場以青年學生打先鋒,工商紳各界作後盾的反帝愛國運動,在落後閉塞的南昌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爆發離不開近代南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近代以來,南昌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但是還是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先進的思想也傳入到南昌,南昌的學生運動正是在這樣的土壤上孕育和發展起來的。

一、“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爆發的歷史背景

第一,近代南昌人民的政治覺悟的提高爲“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爆發提供了思想準備。南昌是內陸省份的一個內陸城市,受西方思想的影響相對較晚。但是隨着西方思想的深入傳播,必然也會受其影響。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後,西方思想逐步傳入南昌,南昌青年開始接觸西方進步思潮。

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南昌人民羣衆的政治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熱情高漲。近代南昌的青年學生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相關著作,並開始主張自由民主。近代南昌青年在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下,開始關注政治,開始反抗封建軍閥的統治。

第二,近代南昌工業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爲“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爆發提供了階級基礎。南昌作爲江西的省會城市,是江西的工業重地。1913年,南昌的產業工人包括資產階級性質的手工工廠、作坊在內,擁有職工萬餘人。隨着南昌工業產業的發展,南昌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在城市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五四”時期南昌的學生運動雖然是以學生爲主力,但同時與工人階級也有密切合作。近代南昌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爲“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提供了堅實的階級基礎。

第三,近代南昌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爲“五四”時期南昌的學生運動的爆發營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江西從宋代以來就人才輩出。進入近代社會以來,雖然江西的文化受到衝擊,出現了些許的衰退,但是近代江西的教育與文化還是有極大發展。民國以來,南昌共有十九個中等以上學校,招生千餘人。學校根據近代教育體系,設立各學科課程,爲國家培養現代人才。“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__,當時就就讀於南昌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學習現代工業知識。近代開始,南昌的青年學生開始接受近代教育,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與思想,這就爲學生運動的爆發提供了智力支持。南昌興起的近代教育與西方文化,爲“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爆發與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第四,北京學生爆發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是“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爆發的導火線。北京“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南昌,省立農業專科學校學生首先響應,發起在百花洲沈公祠內召開南昌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代表大會。會議決定五月十一日組織遊行警告團,向江西當局請願,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這次大會由此揭開了“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序幕。

二、“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中青年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方式

第一,遊行示威。舉行遊行示威是南昌青年學生參與的常見方式。“五四”時期南昌的學生運動也是從遊行示威開始的。五月十一日清晨,全南昌十九個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和學生髮動的各界羣衆三千餘人集合皇殿側公共體育場舉行羣衆示威大會。大家高呼“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不簽訂巴黎和約”、“力爭收回青島”、“打倒賣國賊”等口號。會後,學生集隊遊行,由農專學生代表鍾祥鶩爲總領隊,各校學生代表任分領隊。遊行示威是當時南昌青年學生運動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二,公開演講。北京“五四”學生運動傳到南昌後,南昌中等以上各校學生分別組織宣傳隊外出演講,沿街逐巷散發傳單,激昂揚厲的氣概,使人們大爲感動。江西軍閥陳光遠在得知南昌青年學生上街公開演講、散發傳單後,勒令解散學生宣傳隊,禁止學生上街演講。

第三,建立社團。__同志是“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__同志作爲主要負責人於一九二三年一月開辦了南昌文化書社。南昌文化書社主要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爲主要任務。隨着馬克思主義在江西的深入傳播,__同志和其他同志積極籌備建立團組織。一九二一年元旦由袁孟冰籌辦的改造社成立。由改造社編輯出版的《新江西》雜誌成爲了南昌青年學生運動的新陣地。

第四,抵制日貨。北京“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的消息傳到南昌後,江西農業專門學校學生代表傅鏡人、陳芳瑀、辛述周、李瑜等於十五日率同齋夫,將學生販賣部所有東洋貨挑赴南昌總商會頭門廠場地,實行焚燬,以表示不用日貨之決心,籍以喚起一般社會之覺悟。

__同志於一九一九年秋入江西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學習。入學後,他頭頂驕陽,身着長衫,手擎“查禁日貨”的小旗子,帶領同學走街串巷,宣傳演講,號召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一致行動起來抵制日貨。__同志和同學們,每天廢寢忘食地宣傳愛國思想,查禁日貨。

三、“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特點

一九一九年五月七日南昌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代表大會的召開拉開了南昌學生運動的序幕。基於對“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分析,筆者認爲“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生運動具有組織性和計劃性。“五四”愛國學生運動傳到南昌後,首先召開了學生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成立“南昌學生聯合會”,作爲領導學生運動的總機關。每次遊行請願都會作周密部署,從而使學生運動的開展井然有序。

第二,“五四”時期的南昌學生運動注重與其他各界的合作。南昌學生運動在抵制日貨中查禁的日貨,不是立即處理,而是先與商會、警署商議,再予以焚燬。這就照顧了商會的顏面,使反日鬥爭能夠得到商界等其他各界的支持,有利於學生運動的開展。

第三,政府當局對“五四”時期的南昌學生運動實行兩面政策。北洋軍閥時期是軍人政治。江西的最高統治者陳光遠對學生的愛國運動採取利用與鎮壓相結合的政策,這是南昌學生運動與其他省區學生運動的不同之處。面對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江西督軍陳光遠一開始時因學生運動反對的是皖系軍閥,直係軍閥可以利用此機會打擊政敵,故對學生運動並未實行高壓。他多次與省長戚楊聯銜致電北京政府代轉民意,勸告北京當局“對士氣民意勿過摧殘。”爲鞏固自己的地盤,陳光遠既要同直系頭子保持一致,又要應付中央,故在實際中採取兩面政策。基於江西的實際情況,陳光遠對學生運動採取的政策要比其他省份輕鬆,從而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學生運動的發展。

四、“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深遠意義

第一,“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五四”時期的南昌學生運動顯示了有志青年積極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熱血精神。“江西三傑”之一的__同志敢於與校長進行鬥爭,展現了先進知識分子敢於向專制權威發起進攻的勇氣與決心。

“五四”時期的南昌學生運動過程中創辦了一些進步刊物,促進了江西人民的思想解放。__同志等還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促進了早期江西的馬克思主義傳播。“五四”時期的南昌學生運動促進了江西人民思想的大解放。

“五四”時期的學生運動爲後來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建立黨組織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五四”時期的學生運動時,學生代表已經開始了團組織的建立,並創立了《紅燈》的團刊物。__、趙醒儂同志等是1921年之後江西的黨組織創始人之一。

第二,“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現實意義。“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中先進學生領袖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抱負,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當前我國正推行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愛國主義仍然需要弘揚,仍需復興我國統一大業。

“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中學生負有政治使命,積極參與運動的精神面貌值得當前知識分子學習。“五四”時期的南昌雖然地理位置閉塞,但是學生們仍積極閱讀進步思想與文化,並積極參與。從古至今,知識分子一直是政治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與關注者。民主仍然是當今政治的熱點。但是現在的知識分子似乎很少談政治,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知識分子的精力大部分放在如何使仕途更加通暢,如何使物質更加充裕上。對於人民的疾苦、對於政治的現狀,似乎“漠不關心”。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要求當今知識分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發揮自己參與政治的熱情,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總之,“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的爆發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五四”時期南昌學生運動促進了江西人民思想的解放。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重新緬懷在學生運動中犧牲的先烈,重溫這段歷史,具有巨大的愛國主義教育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樹墉。“五四”期間的南昌學生運動。江西文史資料選輯。1988(3)。

[2]方誌純。“五四”時期的__.江西文史資料選輯。1988(3)。

[3]李健。論南昌的五四運動。江西社會科學。2000(1)。

[4]徐先兆。袁孟冰與改造社。江西文史資料選輯。1988(3)。

[5]劉善慶。陳光遠與江西五四運動。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

[6]殷麗萍。五四運動在江西。江西杜會科學。1993(6)。

[7]唐懷繼,童慶平,張久石。五四運動時期青年學生政治參與的基本方式。學理論。2009(21)。

[8]趙全聰。有關五四運動中南昌幾個史實的辨正。江西教育學報。1980(4)。

[9]周策縱。五四運動史。嶽麓書社。1999.

[10]劉少屏。五四運動在江西。江西文史資料選輯。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