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焦慮心理論文【多篇】

焦慮心理論文【多篇】

服務論文 篇一

論文關鍵詞:知識管理高校圖書館圖書館管理

1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基本含義

知識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現於英國圖書館學家布利斯1929年出版的《知識組織和科學的系統》一書中,在人類社會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進程中,“知識管理”在20世紀80年代,作爲國際管理界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引起世界管理學家和企業家乃至政府管理部門的極大關注,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管理熱潮方興未艾,給經濟、文化、教育各個領域帶來極大衝擊。我們這裏提到的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是一種符合新時期高校圖書館發展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即將知識管理理論與圖書館實際相結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對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的蒐集、整理、存儲,最大限度地捕獲、挖掘、利用傳播知識,爲讀者提供最有效的知識共享平臺與接口,以幫助讀者作出最好的決策,同時提升圖書館的形象,在爲讀者提供知識服務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的發展。

2高校圖書館進行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隨着高校圖書館數字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引人知識管理提供知識服務是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1時展的需要

縱觀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歷程,高校圖書館的管理經歷了從傳統管理到科學管理、目標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極其漫長的發展軌跡。這些管理模式和方法都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徵。館藏文獻的載體也由原來單一的紙質載體發展到電子、網絡等多種載體形式。高校圖書館也已從傳統的圖書館發展到包括數字圖書館、網絡以及虛擬圖書館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圖書館。服務形式也從傳統簡單的服務形式過度到網絡信息服務、電子圖書閱覽、多媒體和數據庫等多種服務形式。所有這些使得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普及,使人類的知識量空前浩繁;知識的急劇增長和通信手段的使利,使知識的獲取更加容易,但同時,“知識氾濫”等批駁知識沉餘、知識垃圾的觀點也層出不窮。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的知識並不貧乏(甚至過多),但是人們有效獲得知識的能力卻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圖書館引人知識管理理論是時展對高校圖書館改進管理和服務模式的必然要求。

2.2高校圖書館自身發展的需要

應用知識管理也是高校圖書館自身發展的需要。圖書館要滿足不同讀者的各種信息需求,必須注重對信息的收集、存儲、整理和傳遞進行管理,並創造一種隱形知識與顯性知識互動的機制與平臺,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去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真正實現圖書館知識管理。把信息與信息之間、信息與信息的利用者、信息與信息產生的過程有機地聯繫起來,這就是圖書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3高校圖書館如何實施知識管理

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包括對信息資源管理和對智力資源的管理,也就是對顯性知識管理和隱性知識的管理。隨着圖書館引人知識管理模式的理論越來越多,一些高校圖書館也從多方面着手嘗試知識管理的實施,就目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來看,還存在着顯性知識數字化程度不夠,隱性知識得不到擴充的問題。必須採取措施來促進圖書館的知識轉化和創新,完善和加強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爲圖書館全面實施知識管理打好基礎。

3.1對顯性知識資源的管理

首先要對館藏文獻資源充分開發,建好館藏數據庫,對特色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還要注重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由傳統文獻的整序組織即依據有載體的知識內容,對文獻單元進行描述、揭示,拓展和延伸到以知識單元爲加工對象,進行知識組織,強化文獻知識的隨機存取和組織化存儲功能,爲讀者提供有序化的知識服務體系。做到對文獻主題內容進行揭示的同時更加註重揭示文獻所載的知識單元。工作範圍由“文獻流”的整序拓展到“知識流”的組織,對高校圖書館有序館藏文獻,整合零散知識點起到關鍵作用。再一點,就是要注重開發網上信息資源。針對網上廣泛、無序、分散、質量不一的信息資源進行鑑別、選擇、整理、組織、加工,使之有序化。把有用的、有價值的知調恿過網絡等多種途徑傳送給讀者,讓知識爲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充分發揮知識管理的效用。

3.2隱形知識管理

主要是以人爲本的管理,包括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智力資源的管理、和讀者智力資源的開發兩個層面。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智力資源主要指個體所掌握的知識及所積累的經驗,應受到重視和共享,這是圖書館的寶貴資產。高校圖書館要構建學習圖書館文化、共享圖書館文化,在具有學習和共享組織文化中,館員通過主動學習新知識,主動將自己的隱形知識表達出來與他人共享,使圖書館整體服務能力得到提高。也就是說高校圖書館要把人的智力和創造性視爲管理的對象和組織的重要資源,通過激勵、調動和發揮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引導成員達到預定的目的。因此,爲更好地體現高校圖書館“以人爲本、讀者第一”的辦館理念,就要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激發管理者的潛能和創造性,從而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開發讀者的智力資源,就是讓讀者去利用這些信息資源,注重收集來自讀者的知識和信息,從而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益。總之,高校圖書館要實現管理的合理化,首先要強調人的價值和作用,加強隱形知識管理是當務之急。

3.3做好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綜合管理

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收集、整理、存儲使用,並使其充分發揮作用的全過程,就是圖書館的知識管理。高校圖書館應首先建立和完善知識庫,這是實施知識管理的基礎,將圖書館知識資源以目錄的形式進行描述,以元數據進行處理,將隱性知識轉變爲顯性知識加以存儲,還要將個人的知識庫轉變爲組織的知識庫,知識庫系統有效運作依賴與傳輸網絡和運用系統,這樣使知識充分發揮其效用性成爲可能。高校圖書館只有跟上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採用新技術來完善自己的知識庫系統,才能爲知識的共享創造前提。知識庫的組建是顯性知識的集合,除了館藏資源外,特別要重視收集館員在工作中創造的知識成果和來自讀者的知識和信息。圖書館應努力創造一種激勵機制和對員工的評價標準,以館員在整個圖書館知識創新的貢獻爲基本標準,尤其對在知識的學習和共享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員工進行激勵,營造尊重知識和知識共享的內部環境。這也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目的、手段和條件。

焦慮心理論文 篇二

關鍵詞:大學生運動員排球特質焦慮

1、前言

1.1、選題依據

中國女排是各類體育競賽團體中成績優異的團體之一,也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隊伍。比如,2016年的奧運會中國女排對戰巴西隊的比賽,雖然在2008-2016年間,中國女排對戰巴西女排一度18連敗,卻在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1/4決賽時,中國女排頂住壓力,最終戰勝了擁有主場優勢的衛冕冠軍巴西隊,並進入決賽,奪得里約女子排球的奧運冠軍,再一次帶領中國排球站上體壇之巔。在這場激烈的排球競賽角逐中,當技術戰術水平在一定層次不相上下的時刻,這個時候已經不僅是排球運動員技術、戰術的比拼,更加重要的是參賽運動員心理上的相互較量。在此影響下,大學生排球梯隊建設更加積極,大學生不同級別的排球比賽每年都會舉辦,比如,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超級盃”,CUVA全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等。大學生排球比賽對運動員自身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並要求大學生排球運動員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高。研究表明運動競技水平發揮與認知特質焦慮之間關係密切。不同類別的運動員在各自的競賽場上比拼得越發激烈,但運動員的心理狀況會受其他各種因素的牽制,而使排球運動員的心理和體能潛能受到較多的影響的消極因素,會進而降低運動員的自身競技水平。因此,對排球運動員心理訓練的認識和研究越來越得到各級教練員的認可與重視,在大學生排球運動與排球教學中,認知特質焦慮是大學生運動員、教練員及運動心理學家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所以,本文針對研究對象的認知特質焦慮及影響因素,並結合排球項目的特點進行研究。

1.2、文獻綜述

體育運動心理學中,將焦慮定義爲個體在擔心達不到目標或不能克服各種障礙而體驗到身體,心理的平衡狀態早到威脅時所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並帶有懼怕色彩的情緒狀態。國外的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馬斯頓等人通過調查分析,可將焦慮分爲軀體焦慮,認知焦慮,而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則是競賽焦慮的主要部分;其次,一些學者分析出對消極社會評價恐懼、對失敗的恐懼、對不明情況恐懼、對受傷恐懼、對打破常規的恐懼是競賽焦慮發生的主要因素。馬曉欣探討大學生運動員比賽心理焦慮的差異及因素中針對大學生運動會的運動員進行檢測,分析顯示大學生運動員在比賽焦慮強度上,存在着人格特質的差異、運動員之間性別的差異、心理健康程度的差異、比賽焦慮強度等因素的差異,進而研究出競賽焦慮的重要影響因素也包括期望程度和運動水平知覺,且是預測運動水平的有效因素。馬士龍在對高校學排球專項替補隊員的心理特徵研究中,探討出焦慮的增高,會導致特殊認知表象、激發喚醒動機表象、激發控制動機表象能力的降低,會直接影響比賽狀態的發揮。綜上所述,經過對大量文獻的參閱,發現大量針對於排球運動員焦慮的研究,會更傾向於研究特質或狀態中單一方面,研究對象大多爲專業運動員或高校運動員,他們爲提高我國排球運動水平做出了表率。本文將結合相關研究,對湖南省高校男排運動員的特質焦慮的總體水平以及焦慮影響因素加以探討,其意爲湖南省大學生男排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提供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參加2019年湖南省大學生排球比賽(大學組)的男運動員。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本論文通過在中國知網,以及湖南師大的圖書室裏翻閱了針對運動焦慮有關的文獻資料,並在電腦檢索了以往有關排球運動員競賽焦慮的論文,瀏覽了相關的書籍,包括運動心理學、排球技術,體育心理學等,並進行系統的總結歸納,爲本文的撰寫提供了有利的理論基礎。(2)問卷調查法。採用葉平博士修訂的中國標準化《運動認知特質焦慮量表》(CCTAI-J),以及焦慮影響因素調查問卷。①量表的信效度檢驗《運動員認知特質焦慮量表》(CompetitiveCognitiveAnxi-etyInventory,以下簡稱CCTAI-I)是成都體育學院的葉平教授經過不同項目、水平運動員的測試和修訂編制而出,通過證明具有良好的測試信度和效度,該量表主要包括六個不同維度,且已修訂出了關於中國運動員的常模,已成爲常受用於中國運動員的運動認知特質焦慮水平評價的量表。採用重測法檢驗焦慮影響因素問卷的信度。效度檢驗則是採用內容效度及結構效度,用專家認同的指標構成問卷,再一次讓專家對其問卷指標進一步評定,專家全都認同問卷可實施,方可採納此問卷(見附錄C)。②量表的發放與回收於2020年1月5日向參加湖南省大學生排球比賽的參賽運動員共發放100份量表,經過測謊題檢驗,總共回收的量表數量是81份,量表的回收率爲81%。(3)數理統計法。對調查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常規統計學處理,將本文所涉及的數據,在計算機SPSS22和MicrosoftEXCEL進行處理,通過對比分析,爲了本文提供理論依據。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湖南省大學生排球比賽男排隊員的基本信息統計

本篇論文的調研對象爲湖南師範大學代表隊、中南大學代表隊,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代表隊,南華大學代表隊,湖南工業大學代表隊,湖南省這五個大學中參加2019年湖南省大學生排球比賽(大學組)的男運動員(以下簡稱男排隊員),針對他們的認知特質焦慮狀況進行了測試分析。研究分別對測試男排隊員進行了分類,旨在深入探討男排隊員不同訓練年限、運動等級、不同位置,主力與替補運動員焦慮水平的差異。數據統計的男排隊員年齡區間在18-23歲之間,訓練年限分爲5-7年、8-10年、10年以上,10年以上的男排隊員數量不多,合併至8-10年裏,因此劃分爲7年以下、8年以上;數據統計中的男排隊員運動等級最高爲健將級,其次是一等級和二等級,但健將等級數量很少,一級的運動員偏多,故將運動等級劃分爲一級以上和二等級以下;而排球運動場上位置分爲主攻、副攻、接應、二傳、自由人位置,本研究統計的數據中由於二傳、自由人數量偏少,因此,本文劃分爲攻手、非攻手位置;同時,在排球比賽中有主力和替補的角色劃分,故在不同類別的研究中按是否主力劃分。表12019年湖南省大學生排球比賽男排隊員基本情況(N=81)訓練年限是否主力場上位置運動等級7年以下2429.6%是主力3543.2%攻手5669.1%一級以上6074.1%8年以下5770.4%非主力4656.8%非攻手2530.9%二級以下2125.9%。

3.2、湖南省大學生排球比賽男排隊員特質焦慮狀況分析

排球運動是具有隔網,集體對抗性特徵的運動項目,它需要運動員要具有必備的敢拼意識與身體控制力。在隊伍中的運動員受制於性別、年齡、運動年限、運動等級、場上位置等諸多因素,因爲特質焦慮是一種一般性的人格特點或特質,故不同運動員的焦慮情況各不同,所以就需要教練員針對每一個運動員結合因材施教進行心理建設與暗示,這樣才能及時避免負性發展。(1)男排隊員特質焦慮狀況與中國常模的對比分析。葉平博士查明瞭中國運動員的運動認知特質焦慮的因素結構,通過測量中國各地體育專業學生和專業運動員的運動認知特質焦慮,並對CCTAI的各個條目進行數據分析,最終確定爲6個因素維度,因素分析結果表示有6個運動認知特質焦慮因素,包括社會評價、比賽準備、失敗、對方實力、競技水平發揮和受傷,使CCTAI在中國標準化,這爲我們瞭解中國運動員的焦慮狀況提供了有利的依據。本文將湖南省男排隊員各方面的焦慮狀況與中國常模對比,意在統計分析出男排隊員的特質焦慮水平是否高於中國運動員認知特質焦慮的平均水平。在瞭解湖南省男排隊員的特質焦慮水平時,調查檢測了男排隊員的特質焦慮水平,並結合中國常模將研究的測試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數據統計分析顯示:男排隊員的焦慮均值分別在社會評價焦慮,競技水平發揮焦慮,受傷焦慮維度上的高於常模,且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湖南省男排隊員的特質焦慮水平處於偏高狀況。(2)不同訓練年限間特質焦慮狀況的統計與分析。爲研究湖南省高校男排隊員不同訓練年限間的特質焦慮水平,對7年以下組、8年以上兩組的男排隊員特質焦慮的6個維度的均值進行測試分析,結果見表3。通過對兩組訓練年限組的湖南省男排隊員的特質焦慮水平進行統計分析,不同訓練年限男排隊員在社會評價焦慮和競技水平發揮焦慮維度上,有顯著差異(P<0.05)。因爲訓練年限7年以下的男排隊員,相對經驗不足,因競賽角逐次數較少,其技術水平處於提高進步階段,在比賽時會注重自我效能感,過度關注外界的評價來獲取自信,故在社會評價焦慮維度呈現出偏高的焦慮均值狀況。同時,男排隊員8年以上訓練年限長的,會隨着競賽經驗的積累,考慮的東西較爲全面,心智逐步成熟,能夠正確的對待自身與外界處於的成長階段,當競賽時出現對手的實力高於自身時也會理性思考,不過度焦慮。男排隊員在不同訓練年限的比較中,其餘的幾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故在賽前的準備會上對訓練年限較短的男排隊員進行有必要的本身實力和對手實力的剖析,使男排隊員更關注自身實力的發揮,以輕鬆的心態進行比賽,在比賽時達到自己的最佳技術水平。

4、湖南省大學生男排隊員焦慮狀況影響因素

本文爲研究影響男排隊員的焦慮因素體系,借鑑已有的有關運動焦慮影響因素研討,在此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所有關於運動焦慮的影響的主、客觀因素,構設了焦慮因素問卷,問卷經檢測篩選後共包括13個題目,能反映出關於焦慮影響因素較爲全面的內容。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對量表構成的要素進行因子分析,保證分析出運動焦慮影響因素的體系的量表結構效度更準確。本文對男排隊員的焦慮水平進行採樣得出KMO值爲0.732(>0.5),接近1,說明採樣合理。Bartlett球形測驗得出的卡方統計值是2876.961(P<0.01),且不是單位陣。以上的檢驗表明本測驗能夠採取因子分析。

爲了考察湖南省男排運動員焦慮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別對焦慮影響因素問卷的調查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1)練習因子包含的影響因素有訓練年限、教學訓練環境、運動隊伍層次、場上位置、身體素質等影響因素。運動員的技術與戰術水平不僅僅需要天賦,更需要後天的刻苦努力訓練,進而形成穩固的基本功。同時,經過長期的競賽經驗的積累,運動員不單是能培養出自己的自信心,也能形成更加平穩的心理狀態,使運動員在遇到訓練或競賽中遇到突發狀況時,通過自身的沉着冷靜,理智的思考出處理應對方式。形成自己獨有的個性特質;(2)自身因子主要包含文化水平、運動經歷與自身競技水平、比賽中的控制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評估能力以及自尊和自信幾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一個在競賽場上登峯造極的運動員或運動團隊,它一定是頭腦清醒,思路清晰,而這一切都基於運動員自身的文化水平。提高運動員的文化水平進而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對外界、教練、隊友的意圖能敏銳的察覺與正確的解讀。而運動員的自身控制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也基於對自己清楚的感知,方纔不受焦慮情緒的影響,更易緩解心理狀況的波動;(3)教導因子主要包含父母和教練員的執教能力與水平等影響因素。教練員的文化水平、訓練的方式方法和修養素質是影響運動員成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平時訓練中,教練員的言語及行爲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運動員的生理心理的成長,隨同運動員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培養運動員性格特徵與行爲的一個關鍵因素。同時父母也需要不停提高自身的素養與教育水平,並且儘量保持三方教育理念一致,這樣才能促成運動員心理品質順利健全的發展和運動水平的進步,協助運動員們獲得優秀的競技成果。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湖南省高校男排隊員在社會評價焦慮,受傷焦慮,競技水平發揮焦慮維度上相較於常模均值偏高,焦慮狀態處於較高水平;湖南省大學生男排隊員運動層次越高,在社會評價焦慮維度與失敗焦慮維度上均值偏高;訓練年限短的男排隊員,在競技水平發揮焦慮維度與社會評價焦慮維度上的均值偏高;非攻手位置的男排隊員在焦慮維度的總體情況均高於攻手位置的男排隊員;男排主力隊員在比賽準備焦慮維度,失敗焦慮維度與競技水平發揮焦慮上均值偏高;湖南省大學生排球運動員焦慮的影響因素有練習因子,自身因子,外部因子。

5.2、建議

經過綜合湖南省大學生男排隊員的特質焦慮數據統計分析,在社會評價焦慮,受傷焦慮,競技水平發揮焦慮維度上應引起重視,並提出針對性建議,且在無特殊情況外,可優先考慮男排隊員的焦慮來自以上三個維度。(1)正確評估自身狀況。男排隊員學會辯證對待適宜的焦慮狀況,其實焦慮狀況對於運動員來說出現在比賽中,對技術和戰術水平的發揮的影響不都是負性方面,正確看待運動水平發揮更利於競賽勝利。其次,正確評估比賽實力,確定合適的比賽期望值,緩和運動焦慮狀況對於提升運動成績是重要因素,湖南省大學生排球運動員對於自身實力的正確評估直接影響他們對於比賽的期望值,且對於自身的實力有一個很好的瞭解和認識前提是要積累較多的比賽經驗,在比賽過程中剖析自身的運動發揮水平,分析對手的優缺點,正確認識自身實力狀況,學會確定一個適宜的競賽期望值,基於自身平時的成績情況,不宜過高,過高會使運動員失去信心,男排隊員的心理負擔被加重,也不宜過低,期望值過低不能激發他們的鬥志,使之處於散漫的狀態。(2)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心。男排隊員要學會建立廣泛社會支持系統,讓自己在社會關係網絡中,可以取得到別人給予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協助和援助,目的就是能夠讓其處在和諧的心理狀態和優良的生活中。一個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父母、親人、朋友、教練、隊友等,當然還應該有陌生人,父母、親人和朋友對於自身的督促和支持是男排隊員建立自信心的必要基礎,親人的督促和支持是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主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支持和精神上的支持,這樣的個體可以產生良好穩定的心理狀態,才能夠有精力投入到運動中去。教練員和隊友的支持是相互鼓勵、尊重和理解的,教練員對男排隊員的理解和隊友對自身的鼓勵,能夠使其產生共鳴,從而能夠減輕運動的焦慮,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爲到最好的競技狀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曉欣大學生運動員比賽心理焦慮的差異及因素研究[J].體育科技,2014,35(3).

[2]馬士龍。對北京體育大學排球專項替補隊員比賽心理特徵的研究[J].運動,2015(109).

焦慮心理論文 篇三

關鍵詞:肺炎疫情;醫學高等教育;醫學高等教育改革;影響;啓示

自2019年12月以來,一場由病毒引發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武漢爆發,並逐漸波及全國。2020年1月20日,我國國家衛健委將病毒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1]。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肺炎屬於“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2]。肺炎具有傳染性強、人羣普遍易感、潛伏期長、臨牀表現多樣化等特點[3],爲疾病的防治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疫情期間,我國各行各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醫療行業首當其衝。在嚴峻的挑戰面前,數萬醫務工作者無畏前行,奔赴一線,身體力行踐行着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此次疫情的爆發,讓我們再次深刻地意識到了醫療衛生事業對於國家及人民的重要性,同時也暴露出了我們在面對全國性甚至世界性民衆衛生突發事件時存在的不足。作爲醫療衛生人才輸送源泉的醫學高等教育,在疫情面前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同時面臨着新的挑戰,存在着反思和進步的地方。

1肺炎疫情對醫學高等教育的影響

2肺炎疫情對醫學高等教育改革的啓示

2.1對推進醫學生素質教育的啓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不斷髮展,但是在追求現代化、人才培養的路上,不能忘了以人爲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7],要想提高教育質量,首先要打好基礎,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醫學生從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就面臨繁重的專業學習任務,進入臨牀工作後,學習、臨牀工作及科研之間的協調也成爲了壓力的來源,醫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而醫學教育中對心理健康重視不足。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更是突顯醫學生心理教育短板。因此,醫學院校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之餘,要加強心理建設,根據學生的年級、專業等具體情況,有區別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諮詢和輔導工作,讓學生能掌握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在面對疫情時能科學、合理對待,釋放焦慮、恐慌等不良心理,合理安排時間,增強自控能力。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醫學模式已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文素養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醫學生除了掌握紮實的專業基礎和醫療技術,也要承擔更高的道德責任和精神要求。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恪守職責、堅守崗位的醫護人員,有的甚至搶上一線、趕赴湖北支援,在培的青年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學員基本都在臨牀。但隨着教育部延遲開學通知的下達,醫學研究生紛紛退出臨牀,主動請戰的學生屈指可數,當然有醫療資源緊缺、臨牀保障不充分的因素存在,可是醫學生是否將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作爲己任,是否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醫學職業素養,則需要反思。故醫學高等院校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重視價值薰陶,讓醫學生能明辨是非,明白奉獻的意義,尊重生命的價值,並踐行在社會實踐中。此外,醫學高等院校還要加強體育、健康教育。在衆多醫療隊支援湖北以前,湖北地區的醫療系統承擔着巨大的壓力,醫護人員明顯不足,不科學、不合理但又不得已而爲之的排班以及一重重的防護措施讓醫護人員的身心都備受煎熬,也再次提醒所有的醫護人員保護自身、加強身體鍛鍊的重要性。擁有健康的體魄,不僅是爲了更好地學習、工作,更是爲了自身的健康。2.2對醫學院校教學模式改革的啓示。隨着數字產業的加速發展,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不斷催化着教育的革新與蛻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課堂授課爲主,教師是課堂上的絕對主體,通過教材講授等形式向學生傳遞知識。但由於醫學教育的特殊性,除理論教學外,還需要大量操作實踐和直觀體驗,顯然這一教學模式已不足以滿足現今醫學院校的教學需求,各大高校近年來也已開展大量在線課程。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凸顯得更加明顯。由於開學延期,衆多課程採取線上教學的方式開展,同時課程的優化、教學結構的調整也需要進一步改進。教育信息化能夠使教學活動從課堂的束縛中掙脫出來,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展開教學活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機會[8]。相信隨着5G時代的來臨,更多優質的網絡課程,更具有互動性、趣味性的模式會隨之孕發。同時在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將會突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的壁壘,建立起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個性化、網絡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課程的選擇將會更加豐富,學分的認定範圍會更加廣泛。2.3對醫學高等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啓示。疫情當前,醫護人員無疑用他們的行動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但疫情防控早期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疫情早期,臨牀醫務人員防護意識和能力不足造成了不必要的傷亡,充分暴露出了我國醫學教育中存在的短板。據1月29日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論文《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提示,2019年12月中旬密切接觸者之間就已發生人際傳播[9]。據2月17日發表於《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的論文《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徵分析》顯示,1月10日前醫務人員確診病例有18例,死亡1例,1月11~20日醫務人員確診病例有233例,死亡1例[10]。然而直到2020年1月20日,政府及相關部門、機構纔開始採取病人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隔離醫學觀察等系列防控措施,由鍾南山院士公開宣佈肺炎呈現了人傳人的特點。顯然,我國在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時仍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基礎醫學、臨牀醫學和預防醫學是現代醫學的三大支柱,而對臨牀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基礎醫學、臨牀醫學課程的比重明顯偏多,設置門類、學時數較多,預防醫學課程設置顯得比較單薄。在臨牀實踐中,由於醫院不斷擴建,臨牀學科越分越細,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專科的學習中,醫學力量更多的集中在慢性病上。除了傳染學科外,預防醫學在臨牀中的應用也更常見於慢性病的預防中,對於應對突發的急性傳染病,很難積累到相關的經驗。因此課程整合,推動基礎與臨牀融合、臨牀與預防融合,對醫學教育改革尤爲重要。儘管經歷了SARS、H1N1等疫情的考驗,我國對於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也健全了相應的條例法規,但在一個新的疾病面前,醫務人員仍缺乏足夠的警惕,應急處理能力有所欠缺,這反映了醫學教育中缺乏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的培訓以及對傳染病教育的不充分。要從過去的教訓中汲取經驗,並不斷反覆提醒告誡自己,醫學教育更應該把這一任務落到實處。這次的肺炎疫情,對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典例,相關教學內容不僅僅在此時得到強調,在日後的醫學基礎教育中也不能被忽視。

3結語

焦慮心理論文 篇四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畢業焦慮;影響因素;紮根理論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社會對於碩士研究生的技能要求、綜合素質等要求不斷提高,面對畢業的各種未知因素以及各方面的壓力,大多數碩士研究生都面臨着畢業焦慮的困擾。黃希庭、鄭涌(1999)[1]等在一項調查中對全國528名大學生進行了SCL-90測查,最終結果顯示,低年級同學在焦慮項上的心理障礙檢測率明顯低於高年級。蔣春雷[2]分別在2006年3月、2007年3月、2008年12月,連續三年對大學生畢業期間的焦慮情緒進行了調查測試,結果顯示,2006年至2008年畢業生焦慮情緒的佔比分別爲25.9%、37.3%和49.8%,畢業生心理焦慮的情況正在呈逐年上升趨勢。畢業生心理焦慮問題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重視,目前已經成爲畢業生最嚴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紮根理論(GroundedTheory)研究方法於1976年由著名社會學家BarneyGlaser和AnselmStrauss提出,這種方法是比較科學的一種定性分析方法[3]。研究者深入情景通過實際觀察和訪談收集第一手資料,通過對資料文本進行數據比對,從數據資料中提煉相關概念和範疇,尋找出能夠反映某種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4]。考慮到本研究的內容具有“情境性”和“敏感性”的特點,故選用紮根理論的方法,來探究碩士生焦慮心理的實際狀況及影響因素。(二)研究對象。根據專家的建議,本研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碩士畢業生作爲訪談對象,選擇對象爲碩士應屆畢業生。通過便利抽樣與標準抽樣相結合的方式,選取上海某高校35名碩士畢業生作爲訪談樣本。樣本編號按照受訪時間先後排列,分別從01到30(研究預留5個的採集樣本用於飽和度檢驗)。(三)研究工具。1.訪談提綱。本文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對訪談樣本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提綱,調查採用不記名方式,請被訪談或被調研的同學儘量多地說出或寫出在畢業期間經常使他們感到煩惱、擔心、憂慮不安的主觀問題或客觀事件。我們對每一個受訪者進行40-60分鐘的訪談,訪談地點確定在相對獨立且不受外界干擾的房間內,訪談結束後將錄音資料結合文字筆記整理成文稿。2.分析工具。NVivo是一款被廣泛運用的定性分析軟件,NVivo能夠對非數值型或非結構型的數據文本進行組織和分析。本研究將規範化處理後的word文檔導入NVivo11軟件中,採取開放式編碼(opencoding)的形式對訪談樣本內容貼標籤。(四)數據收集。訪談結束後,對訪談的音頻內容進行文本資料轉化,最終形成原始文本達20萬字。35個受訪樣本量中,30個受訪樣本的有效訪談內容被用來進行開放式編碼,剩餘5個受訪樣本的資料被用來檢驗理論飽和度。

三、數據分析

(一)開放式編碼。開放式編碼是紮根理論研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研究者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揉碎”和“整合”的過程。本研究儘可能保持開放性,使形成的概念最大程度地反映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開放式編碼就是把樣本數據不斷地縮小範圍,總結概括,把內容概念化、範疇化。經過多次整理分析後最終確定出就業形勢、就業意向、就業信息、單位要求、地域問題、職業發展、畢業氛圍、專業情況、專業需求、專業技能、論文進度、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家庭期望、父母觀點、家庭支持、個人期望、個人能力、個人性格、個人感情、個人規劃、自我認知共22個範疇。(二)主軸編碼。主軸式編碼是在開放式編碼形成的範疇的基礎上進行更加聚類的分析,從而形成更大的類屬,進而探究各個類屬之間的關係。從本文研究的經驗資料和開放式編碼形成的範疇基礎上進行第二次編碼,把開放式編碼形成的23個範疇,進一步歸納概括爲6大類關係(6個主範疇)。各主範疇的內在關係見表1。(三)核心編碼。核心編碼是在主軸編碼的基礎上,對主軸編碼歸納發現的概念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夠將前期分析歸納的數據放在同一個理論體系中,從而使數據編碼獲得的衆多概念和範疇能夠呈現出較爲清晰的邏輯結構。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發現,個人因素、畢業因素、就業因素、專業因素、發展因素、人際因素6個影響因素是碩士研究生焦慮心理的直接影響因素,它們各自關聯着其他若干因素,共同影響着碩士研究生的心理狀態。(四)理論飽和度檢驗。本研究對實現預留的5個受訪樣本數據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對這5個人樣本數據採取同樣的三級編碼方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並,沒有出現新的範疇且與之前構建的模型中的範疇一致。因此,本研究認爲利用紮根理論方法得到的“碩士研究生畢業焦慮心理影響因素”在理論上達到了飽和。

四、研究結果

本文運用紮根理論,從訪談資料的衆多概念中整理出22個基本範疇,進而凝練出12個副範疇(性格特點、能力品質、就業局勢、就業意向、專業價值、知識運用、畢業條件、導師指導、社會資源、職業發展、親朋關係、婚戀情況)和6個核心範疇個人因素、畢業因素、就業因素、專業因素、發展因素、人際因素。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碩士畢業生焦慮心理影響因素模型,見圖1。(一)個人因素方面。不能正確認識自我是碩士畢業生產生畢業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前文調查顯示,碩士研究生在畢業期間對自我的能力評估不足,出現過於膽怯認爲自己能力性格不能夠適應社會快速發展和就業心理預期過高兩個極端情況。妄自菲薄或者期望過高而自身能力又達不到要求時,畢業生就容易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二)就業因素方面。高校不斷擴招,降低高等教育的門檻,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當代大學生面臨着畢業就失業的危險。市場經濟條件下,畢業生需要到人才市場自主就業,畢業生增多就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加之學生自己本身對學校輔導、指導工作並不重視,許多學生在畢業期間職業規劃、就業選擇等諸多問題上迷茫、困惑。(三)專業因素方面。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更傾向於學術理念的培養,實踐活動並沒有與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同步,培養出的研究生創新能力總體偏低,自主性較差。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缺少一個系統的、綜合的、跨學科的、實踐性的培養環節,專業不能爲畢業生未來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也是碩士畢業生產生畢業焦慮的重要原因。(四)畢業因素方面。許多同學在繁忙的畢業季面對實習、就業、畢業等一系列事情顯得手忙腳亂,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由於科研能力不足,導致在畢業論文撰寫期間遇到瓶頸或者在畢業期間與導師溝通不順暢。這些問題都使得畢業生在撰寫畢業論文時遇到很多寫作問題和情感障礙,容易產生焦慮情緒。(五)發展因素方面。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後將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除了勤奮、能力之外,豐富的社會資源、良好的發展前景也決定了畢業生未來人生的走向。有調查顯示,城市、家庭是否能夠爲畢業生就業提供有效的社會資源一定程度上影響着畢業生畢業焦慮情緒的程度。不可否認,良好的家庭背景、社會資源會大大減輕學生迷茫不安的焦慮情緒。(六)人際因素方面。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是親子關係,同學、朋友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的關係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個體增強內心幸福感,保持個性健康,減少心理疾病。碩士研究生畢業期間面臨着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身邊的不確定因素驟然增多,承受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大,與身邊人的相處模式會在高壓之下變得微妙,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的局面,從而使得整個人處在焦慮狀態。

五、結論

碩士畢業生產生的焦慮情緒,是社會轉型、社會評價標準、社會人才需求、社會文化的一種折射。減少碩士研究生畢業焦慮問題,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個人調試能力;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提升自我認知能力;改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提升畢業生競爭力;提升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完善導師指導方式;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環境,創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完善相關制度政策,平衡社會資源。

【參考文獻】

[1]李蘭。大學生氣質性樂觀、社會支持與就業焦慮的關係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2]呂文璇。社會工作介入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問題的實務探索[D].鄭州:鄭州大學,2017.

[3]李曉鳳。質性研究方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陳嚮明。紮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58-63.

[5]王宏,餘建紅,李雷雷,許紅。大學生焦慮心理的成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1):2062-2065+2072.

[6]翟立武,代永霞,崔瑛。大學生焦慮的類型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牀康復,2007(39):7981-7983+7987.

焦慮心理論文 篇五

【論文摘要】現代閱讀理論認爲閱讀過程是個複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閱讀能力是英語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目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環節的現狀和實際效果卻不容樂觀。爲此,克服傳統閱讀教學的弊端,認識閱讀過程的本質,並運用現代閱讀理論有效地指導閱讀教學已尤顯必要。本文在介紹閱讀的本質與過程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並提出了改進對策,以期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

一、閱讀的本質與過程

隨着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閱讀不僅是指自下而上的心理過程,而且還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的心理過程。在這種多元和複合的心理活動過程中,讀者並不是逐字逐句地理解,而是要結合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包括句法知識、語義知識、背景知識以及篇章知識等,對閱讀材料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推論,然後層層推進,並對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預測、假設加以證實和修正。閱讀不僅需要語言知識的運用,而且還需要綜合運用其對閱讀內容所涉及到的客觀事實和背景材料的理解、閱讀過程中得到的推論、預測、甚至印象等。

現代閱讀理論認爲閱讀過程是個複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閱讀不僅要理解文字符號的表層結構,掌握詞和句等語言結構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語義的深層結構轉化,要能對材料所傳遞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聯想和預測。因此,閱讀理解既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過程,也是讀者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處理過程。

二、傳統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仍以注入式教學爲主

教師一言堂,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是被動地接受,機械地積累語言知識;教材在不少學生眼裏只是詞彙語法的載體,學生從中獲取的知識僅限於孤立靜態的語言表達方式。這種缺乏充分互動的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存在諸多缺陷。

(二)注重知識點的傳授,忽視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語言點、句法結構等語法知識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教師在講解所謂的閱讀課時卻更像是語法分析課或是詞彙講解課,他們往往習慣把一篇完整的語篇分割爲一個個句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詞義、句法講解,以至於閱讀教學的全部內容變成了語言知識的傳授。這種教法只注重講解語言知識,注重語句的理解,而忽視文章上下文的邏輯關係、段落的過渡、銜接、文章結構、寫作風格等相關知識點的內在聯繫,長次以往,閱讀將不再是閱讀,而只是詞彙等知識點的單純堆砌。在錯誤導向下,學生在閱讀中過分注重語法分析、語言細節,對閱讀內容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理解、歸納,閱讀水平只停留在最原始的狀態。

(三)教師片面強調教學,嚴重忽視學生的心理因素

教師片面強調教學,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因素。這種填鴨式的講授方式,將師生的關係定格爲被動與盲從上,教師機械的講,學生被動的聽,沒有交流,沒有互動,,最後導致課堂教學中乏情感交流的缺乏,學生上課參與意識不強,對英語缺乏興趣等現象。

三、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的對策

(一)確立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思想

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調動其積極性,使他們成爲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同時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自由發揮的空間和學習的平臺,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對學生,教師應該“授之以漁”,不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柺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把教師的必要指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動。(二)注重文化知識的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0世紀以前的閱讀理論將閱讀理解看作是語言解碼和從字、詞、句中構造意義的過程。隨着認知研究的發展,人們開始注意到非語言因素即已有知識對閱讀理解的作用。閱讀理解是一個複雜的認知心理過程,它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學生已有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過程。讀者已有的知識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閱讀英語文章時,中西文化的差異往往給學生帶來理解上的許多困難。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嚴重影響了學習者對文章的正確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背景知識尤爲重要。在閱讀訓練中,採用啓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預測,預測文章內容發展的方向,並根據實際讀到的內容驗證和調整自己的預測,增強閱讀能力。這樣,就可以彌補詞彙語法層次上的不足,突破逐字逐句所造成的讀速問題。

(三)重視學生閱讀心理機制,消除不利心理因素

作爲一名成功的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機智靈活的教學方法,熱情投入的敬業精神,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畢竟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而非人與物的交往。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積極的情感能創造有利於英語學習的心理狀態,而消極的情感會影響學習潛能的正常發揮。作爲教師應:①瞭解技能形成的過程與條件。包括刺激與反應的接近,以及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刺激進行行爲的引導。其次,瞭解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及對學習的影響。再次,瞭解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以及充分了解個性的心理髮展。②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促進心理平衡。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反映。焦慮是由於學生的自我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產生的困惑感。目前學生由於種種外在信息強化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念,使得自我壓力不斷增大。教師應當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提出適當的要求,進步時予以肯定。同時讓學生了解認知規律,懂得學習中某些停滯和挫折是語言學習中的必然現象,以消除學生的焦慮感,使其保持心理平衡狀態。

焦慮心理論文 篇六

關鍵詞:妊娠合併症孕婦心理分析社會支持調查

孕婦在妊娠期及分娩期有其獨特的生理特點和心理變化,使他們都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緊張、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這些心理變化對產婦和胎兒是不利的。同時隨着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因素對孕產婦的影響。醫學科學的發展使原來不能生育的疾病有了轉機,相應臨牀各種妊娠合併症病例與日劇增。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對妊娠合併症孕婦心理狀態的分析及社會支持的調查,瞭解妊娠合併症孕產婦所出現心理臨牀問題,以便爲給與孕婦更適當的心理照護,使孕婦安渡圍產期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1對象與方法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均爲本院東西兩部產科在2000年1月至2000年9月收治住院的孕婦進行隨機抽樣調查120例,按有無合併症或併發症分成兩組進行調查,兩組孕婦均爲初產、單胎,無合併症或併發症(正常組)年齡的孕婦在20-33歲,平均年齡27±3.01歲,孕周31-41周,平均383/7周;有合併症或併發症(異常組)包括合併心臟病、腎臟病、肝內膽汁淤積綜合症、系統性紅斑狼瘡、妊高症、前置胎盤等的孕婦年齡在23-38歲,平均年齡29±3.79歲;孕周24-39周,平均361/7周護理論文。1.2方法採用調查問卷法,在孕婦中晚期初次住院期間有專門護師,先對孕婦作必要的解釋,然後由孕婦獨立的完成問卷調查。1.2.1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由Zung於1971年編制,此表共二十個項目,主要評定依據爲項目所定義的症狀出現的頻度,分四級,標準總分爲50分〈1〉。1.2.2抑鬱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由Zung於1965年編制,此表共二十個項目,主要評定依據爲項目所定義的症狀出現的頻度,分四個等級,按中國常模結果,總粗分的分界值爲41分,標準分爲53分〈1〉。1.2.3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有80年代中肖水源編制,量表共有10個項目,大多數爲1-4級評分。該量表結構分三個維度:客觀支持,指個體所達到的客觀實際的,可見的社會支持;主觀支持,指個體主觀體驗到的社會支持,對所獲支持的滿意程度;對支持的利用度,指個體對社會支持的主動利用度〈2〉。1.2.4統計學方法:採用t檢驗和X2檢驗方法。2結果有關心身問題的調查研究指出,在綜合科門診中,74.2%可有不同狀態的醫學心理臨牀問題,其中29.8%表現各種心理症狀,44.3%可達心理障礙或稱心理症的程度;心理性症狀的分佈爲,焦慮症狀佔30.5%,抑鬱症狀33.1%,強迫症狀爲10.9%。2.1兩組孕婦焦慮自評結果的比較和分析(表1)表1兩組孕婦焦慮自評結果的比較2.2兩組孕婦抑鬱自評結果的比較和分析(表2)表2兩組孕婦抑鬱自評結果的比較2.3兩組孕婦在社會支持方面的比較和分析2.3.1兩組孕婦在社會支持評分結果比較(表3)表3兩組孕婦在社會支持評分結果比較2.3.2兩組孕婦家庭成員主要支持來源比較(表4)表4兩組孕婦家庭成員主要支持來源比較3討論3.1運用心理護理的技能,減輕焦慮、抑鬱情緒本組資料統計異常組的孕婦,其焦慮和抑鬱狀況與正常組的孕婦有着顯著性差異(p<0.01),主要與異常組的孕婦在缺乏客觀因素或充分根據的情況下對胎兒生長髮育和健康的擔心有關,尤其是某些疾病是否會遺傳給胎兒,胎兒是否畸形,對於合併症嚴重的孕婦同時擔心自己是否能安全渡過分娩期等等。這些孕婦會出現多思少眠、顧慮重重、憂慮不安、緊張疑慮等表現;有些會出現言語減少、興趣索然、懊惱喪氣等自尊和自信心降低的表現。護士可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撫慰法,如應用多與孕婦眼光接觸、多傾聽、避免稱呼牀號改稱姓名、在產婦宮縮時多撫摸等;採用轉移法,如適當指導孕婦增加一些興趣活動、把握分寸的幽默、暗示語言等;同時給孕婦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清潔優美的環境。3.2重視護士的個人品質和技能的培養護士是與病人的頻繁接觸者,尤其對於剛入院的孕婦。產科收治的孕婦一般均在孕期的中末期,此時的孕婦正處於情緒緊張度的增高期,處於緊張中的孕婦主要表現自信心不足或對可能發生的事件缺乏心理準備〈3〉。而產科護士的一言一行隨時影響着她們高度緊張的精神,一旦有不良的因素隨時可以引起或加重她們的緊張、焦慮和恐懼等不良心理問題。故護士更應努力學會並識別孕婦對軀體疾病出現的無效應對和不良適應的危險性,並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2〉。同時護士要加強各種基礎和專科技能的鍛鍊,學會全面地系統地對病人實施各項護理措施,以期減輕和治癒孕婦身心問題。3.3加強孕婦針對性的健康宣教隨着護理程序的運用,整體化病房的逐步開展,健康教育越來越收到人們的重視,如何具體地、連續地、動態地、系統地對孕婦實施健康教育,就必須真正瞭解孕婦的需求再實施個體化、針對性實施的健康教育,使孕婦在可能出現的問題上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心理應對,以減輕心理緊張度。3.4加強對有合併症組的孕婦的心理支持從家庭成員的主要支持來源的調查結果表明,孕婦的主要家庭支持者是丈夫和自己的父母。所以護士應積極地發揮他們的作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調查還顯示有異常組的孕婦的夫妻支持率(93.3%)和公婆的支持率(71.7%)低於正常組的孕婦,可能是由於某些疾病在婚前有隱瞞或潛伏而造成夫妻的矛盾,這時護士應巧妙地運用溝通及時得到夫妻雙方的理解,爲孕婦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同時向孕婦提供可能獲得支持途徑的信息,如醫護人員也是提供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之一,指導他們積極尋求恰當的幫助與支持,主動參與護理活動,自覺調整精神、心理壓力,保持情緒穩定,維護心身健康〈4〉。3.5良好的妊娠心理對胎兒發育的影響有資料表明孕婦的心理狀態,如緊張、敏感、焦慮、恐懼、激動或抑鬱均可影響妊娠子宮的血流供應,繼而影響對胎兒的氧供應,導致胎兒缺氧或營養不良,造成死胎、早產或胎兒生長遲緩,如果給與合理的心理安撫或社會支持後,可大大增加胎兒的存活率〈3〉。另有報道表明不良心理因素會影響泌乳,使乳汁減少。正確、及時、有效地心理疏導,有利於孕婦保持一個良好的妊娠心態,促進胎兒健康地生長,同時也保證了產後順利地授乳。4結論總之,通過對兩組孕婦的心理狀態的分析社會支持的調查,由於對不同的孕婦實施科學化、系統化、整體化、個體化、動態化的有效護理,幫助孕婦儘量減少或減輕心理症狀的發生,使孕婦處於最佳身心狀態,順利渡過妊娠期及產育健康的後代。

焦慮心理論文 篇七

【關鍵詞】研究生;畢業季;焦鬱因素;學業;就業;心理教育

1焦鬱因素

教育部的數據統計,近5年來,研究生招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平均年研究生招生超過80萬,2019年更是超百萬,在讀研究生接近300萬人。畢業研究生數量增多,且他們對今後工作地點、薪酬待遇、婚姻及環境條件等相比本科畢業學生的要求高,因而面臨一定的就業壓力[1]。研究生是一類經歷過高度抑鬱、焦慮和痛苦的羣體,研究生的心理問題發病率高於全國成人平均水平,值得社會和政府關注。

1.1學業壓力

研究生階段不再是單純的通過教師授課接受理論知識,更加註重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目前,各個培養高校在研究生的學業、科研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嚴苛的要求。比如碩士階段要在完成研究課題的同時發表至少1篇核心期刊論著,博士階段要在完成研究課題的同時發表SCI論著,整個過程導師主要起到協助作用,這對大部分沒有科研經歷的學生而言,會因爲對完成課題研究和發表高質量論著沒有信心而感到力不從心進而引起焦慮的情緒[2]。鄧瑾等[3]對在校女研究生分析顯示,學業因素中的畢業論文和是該類人羣焦慮的最主要原因。有調查顯示博士生存在的臨牀焦慮症狀者佔17.6%,嚴重焦慮者佔5.5%[4],分析顯示博士生焦鬱因素主要與學校和教育密切相關,其中包括延期畢業現象,使得無法如期畢業的博士生遭遇較大心理威脅[5]。高玉強等[6]對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分析顯示醫學研究生焦慮、抑鬱評分均較高,可能原因包括醫學研究生課程繁重、科研壓力大,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

1.2師生關係

導師大多是本專業權威,集專業、教學、科研及行政身份於一身,時間上不允許對研究生進行一對一培養,導致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有限,有可能由於溝通不足產生矛盾。導師排斥感會影響研究心理健康問題,會導致研究生無法身心愉悅的學習和生活[7]。研究生面對自己導師時,自我面孔的優勢效應會消失,直接影響着研究生的心理感應[8]。研究生和導師的聯繫頻率影響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頻率越低,抑鬱的水平越高。

1.3經濟壓力

經濟因素同樣時引起研究生不良情緒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生學習期間的學費在10000元/年左右,加上研究生學習期間的學雜費、生活費,給家庭帶來了一定的負擔,研究生期間大多課業繁重,導致兼職的時間和機會比較少,因此帶來的經濟壓力容易讓一些同學產生焦慮、自卑、孤僻的心理。

1.4情感方面

婚戀因素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研究生大都達到了戀愛婚姻的年齡,對愛情和家庭嚮往以及來自外界的壓力是使得單身研究生難免會產生一些焦慮,長期積鬱在心,會帶來心理問題。畢業季,部分戀愛中的研究生,由於工作關係,雙方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會不可避免造成煩惱、悲傷、痛苦等情緒體驗[9]。另外,社交因素也是影響心理健康原因之一。研究生的生源比較廣,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專業的不同,研究領域的不同,相互間交流的機會比較少,人際交往圈子比本科期間明顯縮小,容易出現心情低落、鬱鬱寡歡甚至自我否定的問題。

1.5就業壓力

就業因素尤其在畢業季需要同時處理畢業論文相關事宜及工作應聘,也明顯增加了其焦鬱心理[10];醫學博士生焦慮的狀況需給予充分關注,有調查顯示博士生存在的臨牀焦慮症狀者佔17.6%,嚴重焦慮者佔5.5%[4],分析顯示博士生焦鬱因素主要與學校和教育密切相關,其中包括延期畢業現象,使得無法如期畢業的博士生遭遇較大心理威脅[5]。隨着研究生的逐年普遍擴招,研究生的就業門檻尤其是醫學研究生越來越高,導致畢業研究生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都困難重重。

1.6其他因素

經濟不獨立即以經濟爲導向的價值觀會影響部分研究生的焦鬱心理。其次,不可預知的外在因素也會影響研究生的心理問題,外在環境的變化,導致部分畢業季研究生無法如期完成實驗、畢業論文、工作不確定等等相關事宜,容易滋生焦慮抑鬱心理。根據Nature的在線報道,在一項針對美國9所研究型大學的超過1.5萬名研究生和3萬名本科生的調查中,美國研究生的抑鬱狀態似乎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翻了一倍[11]。此外,國際研究生面臨着文化背景的差異,語言的差異帶來溝通的障礙,遇到問題無處傾訴,遇到壓力無處宣泄,不會主動尋求幫助,畢業季面臨着就業及未來何去何從無法抉擇,容易產生焦鬱心理。現如今,大多數研究生都是獨生子女,具有較差的獨立性和自制力,抗挫折能力較差,較少得到社會的歷練,心理不但敏感而且脆弱,自我調整的能力較差,遇到問題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研究生被認爲是社會中的精英階層,被社會、家庭及朋友寄予很高的期望,取得的成就或者自身的優越感有時在隱形當中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不可避免會引起心理問題。

1.7研究生心理教育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團隊的專業文化程度都普遍較低,具體表現專職師資及工作專業性普遍欠缺[12]。導致關於研究生心理健康相關教育工作的廣度及深度嚴重不足。此外,研究生尋求心理教育的渠道嚴重受阻,導致不能及時發現存在問題的研究生,使其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緩解。在網絡如此發達的當代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應當體現出多樣性、網絡性及協同性等特徵[13]。

2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對研究生羣體非常重要。研究生必須接受有關在研究生院和校內外發生的常見情緒和行爲反應的信息,以便接受適當的評估和治療,並鼓勵家長同學校一起面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1心理學及職業規劃指導

對畢業季的研究生舉辦心理學及職業規劃指導座談會。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加大投入力度,如加強師資配備、資源配置等,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模式[6]。完善就業保障制度。針對每個研究生的具體情況,個性化指導其知識結構的合理性,有足夠的信心去勝任更多的工作。相關部門應充分指導個專業的就業行情和需求、分析當前就業政策,根據每年的就業形勢幫組研究生確立符合實際的就業目標。

2.2完善研究生管理機制

同時需優化研究生管理機制,對研究生期間的課程規範嚴格考覈,切實加大其知識儲備,對科研能力進行全方位考察,督促其早日完成科研任務,能夠如期畢業。另外需密切關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師生互動關係,達到提升研究生心理幸福感,能夠更自信的面對學業及畢業季各項難題[4]。研究生的生活應多一些校園文化活動,增強研究生之間的交流及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機會,注重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對於經常相處的比如同專業、同課題組、同宿舍的研究生應充分發揮積極的能動性,及時發現身邊同伴的心理問題,積極尋求方法及時有效的解決問題。同時,各個研究生院應聯合導師時常關注研究生當中的特殊羣體,對於有心理壓力的研究生,如經濟條件較差的研究生,應切實解決同學的實際問題,如提供組學貸款、助學獎學金以及一定的經費支持。對於抗壓能力較差,心理脆弱的同學,要密切關注,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各個高校應當加強團隊建設,教育團隊要全面整合校內心理諮詢教師隊伍、研究生輔導員、研究生導師、班委的有利資源,通過多個渠道,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多層次育人作用[14]。明確各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任務,比如具體負責研究生心理健康情況調查和彙報、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困惑解答、心理問題相關預防和處理等。

2.3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路徑

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工作路徑至關重要。如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重視心理危機干預;搭建社會實踐平臺,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構建社會支持體系,強化自我教育意識。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加強心理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導師,輔導員及管理人員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技能培訓,有應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知識和技能[15]。對於特殊狀況期間存在心理問題的研究生,更應加強溝通交流,並且密切關注並瞭解學生需求,必要時給予心理疏導,積極鼓勵,及時發現問題並主動尋求支援。同時,家庭在研究生的成長及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父母應主動與子女多聯繫,多溝通,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積極正面的指導和安慰,及時的關注與關心在面對極大壓力的情況下是至關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社會層面也應爲研究生建立健康的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從實際出發,爲更多的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就業環境,使得研究生對工作有着充分的信心和期望。

2.4加強自我認知和自我教育

研究生作爲學歷教育的精英階層,不僅要有更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還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以及更強大心理素質,才能承擔更大的責任,因此要注重加強自我認知和自我教育,擺正心態,需要學會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應對職業中的更高的要求。

2.5規範心理危機預防工作

焦慮心理論文 篇八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必要性、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該課程教學的體會和見解,爲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新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大學生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競爭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重大變革時代,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全方位發展的人才,不僅要有堅實的知識技能,而且需要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順應時展的需要,實現自我的價值。時代爲年輕的一代提供了無數自我展現的舞臺,同時也給予了他們新的壓力和挑戰。高校作爲培養國家棟梁的搖籃,無疑也肩負着重大的責任,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已成爲教育工作者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大學生正處在青年中期,雖然他們的生理趨於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過程中。面對生活環境中的種種問題,許多人因處理不當而陷入焦慮、失望和困惑之中,嚴重者甚至表現出偏激或異常行爲。同時,在自身心理、生理髮展過程中,內在體驗的劇烈變化又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有關資料表明,大學生目前的心理衛生狀況令人擔憂。據筆者所在高校2006年和2007年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測試結果顯示,7%的大學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強迫、恐怖、敵對、偏執、人際關係緊張等情緒困擾和行爲偏差。諸多的例子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如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和治療,將成爲他們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這一偉大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處於不同的層次,這就決定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也是多層次的,一般可分爲缺陷矯正、早期干預、問題預防與發展指導三種。干預和矯治工作由於多數是以個別諮詢或小組諮詢的方式進行,常常耗時較多,且目前學校的心理諮詢人員緊缺,這種方式的開展範圍明顯受限。問題預防與發展指導是面向大多數或全部的學生的,如果開展得力,不僅有助於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可以減少嚴重心理問題或疾病的發生率,使諮詢工作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發展指導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作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既可以減輕學校諮詢人員不足的壓力,又可以作爲發展性輔導的渠道之一,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的健全,爲今後適應社會,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

隨着國家、社會和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逐步有計劃、多樣化地開展起來,一些有師資條件的師範院校率先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成了學生的熱門課程,學生對此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作爲一門新興的課程,什麼樣的教學形式更爲恰當還缺乏相關研究,課程的開設在很多學校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學校授課教師非專業人員,照本宣科,沒有聯繫實際,無法啓發學生的獨立思維,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方式陳舊,教師固守“傳授-接受”式的教學模式,依然扮演學生人生旅途中的領路人的角色,忽視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教學內容理論化,課程定位出現兩個誤區,要麼把心理健康課定位在心理學課的軌道上,要麼定位在思想品德課上,根本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另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雖有諸多版本,但高水平高質量的較少,很難滿足教學和學生的需要,如果單一選擇某一教材並嚴格按照教材內容教授,效果並不理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面臨的局面尷尬,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以摸索出相對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的探索

1.教學理念的轉換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潛能,只要人際環境健康,他就能有效發揮自身的潛能,積極成長。在個體心理諮詢中,諮詢人員必須具備這樣一種積極的人生觀,纔能有信心指導來訪者去思考自己的問題並最終解決自己的困擾。諮詢師對來訪者是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領路人甚至是上帝。“助人自助”是心理諮詢的最高宗旨,即幫助來訪者解決當前的心理困擾的目的在於使求助者觸類旁通,在今後的生活中能應用諮詢中所學到的新的思維方式或行爲模式來合理應對新的問題,從而達到自助的目標。在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教師也應樹立“以學生爲本”教學理念,以指引爲主,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較強,在課堂教學中只要能營造平等輕鬆的氛圍,爲學生潛能的發揮提供適宜的外部條件,學生多數願意積極主動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教師在關鍵環節上加以指點,促進學生從問題和討論中領悟,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健全人格的塑造”一課中,先通過“氣質量表”的測量讓學生對人格有一個感性的接觸,並引入對人格類型的思考。之後,教師簡單地介紹有關人格的組成、類型和表現。再分組討論,就每個學生測量所得的氣質類型與自己日常表現聯繫起來,從而使大家對不同的人格類型有較爲形象具體的理解。最後,通過“理想自我自畫像”的活動,啓發大家對理想中的自我的思考和描述,並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如何糾正缺陷、優化個性的方法和途徑。下課前,教師再進行總結。對於個別性格特別內向的學生,教師應給予關注,可以參加到該組的活動中,鼓勵這些學生積極發言。教師應儘量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集體的接納和關懷,逐漸放下防禦心理,真實地表達內心的體驗,對那些個性內向的學生而言,這無疑是艱難而重要的一步。因此,課堂集體教學應結合個別關注,才能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實處。

2.教學內容的選擇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的健全。不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知識,而是培養他們理性的思維和合適的行爲模式;是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而不是系統的心理學理論的講授。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以系統的知識、技能傳授爲目的的做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應用性材料爲主。如“異常心理現象”一章,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異常心理現象的表現。假如通過講授各種症狀的表現或者定義來完成教學,學生勢必感到非常抽象。如果通過個案分析,對正常與異常的症狀進行鑑別,或者通過觀看心理電影,對其中人物的各種表現進行點評和分析,結合聲覺和視覺的共同作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納的效果必然大相徑庭。

由於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思維是具有時代特徵的,心理活動必然也帶有明顯的時代色彩。因此,在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實際,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必須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在每次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選擇教學內容,而不是根據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那樣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代性比任何其它課程都要明顯,而教材的更新遠遠跟不上學生思想變化的步伐,因此,教師應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瞭解和掌握最新的動態,融入到教學內容中,讓學生接觸到的永遠是最新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探索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蒐集,並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探索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於其他商業目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探索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註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知識和信息。這樣,才能遵循學生心理髮展變化的規律,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真正發揮發展性指引的作用。

3.教師素質的要求

心理健康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並非專業理論的傳授,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臨牀實踐的經驗,在教學中通過案例,尤其是結合學生身邊的事和人,對學生熟悉的或相似的經歷進行剖析,啓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並能融會貫通,把這種分析問題的能力遷移到以後的生活中。

另外,教師的人格特徵、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無疑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可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併成爲一生的榜樣。因此,擔任本學科的老師要求人格是健全的。教師不僅要不斷充實知識,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結語

筆者在心理健康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反饋和教學效果不斷修改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深切體會到現代的教育應改變傳統的觀念,教學不再是一勞永逸的工作,而應與時俱進,不斷思考探索適合本學科的新方法,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靳媛,孫麗巖,楊曉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新範式——羣體教學[J].教育科學,2001,(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