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金融危機論文【通用多篇】

金融危機論文【通用多篇】

金融危機論文範文 篇一

格林斯潘曾經在2002年稱讚複雜衍生工具能夠使風險得以分散。但這場危機證明,當金融衍生品成爲逐利的手段時,它非但難以分散局部風險,反而會產生龐大而複雜的系統風險。高收益率、高槓杆率從來都是和高風險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廢食,不能把金融創新作爲導致危機爆發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國發達的金融體系相比,目前我國金融創新尚處於較低層次,金融產品單一,金融體系運作效率較低,運營體制和監管模式落後,還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對金融巨大而多樣化的需求。要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階段,以國際化、市場化、系統化爲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術創新,在創新中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時,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特別是對錶外資產的監管,加強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風險警示,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二、金融必須根植和服務於實體經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爲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服務,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推動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因此,金融必須根植於實體經濟並服務於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其價值創造必須源於實體經濟的真實價值。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這次危機已經證明,金融一旦脫離實體經濟這個元神,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虛擬的金融資產就會迅速膨脹,最終在肥皂泡破滅的同時,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傷害。要着眼於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動重點產業振興,加強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財稅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別是當前形勢下,要着力把金融資源配置到真正能夠創造財富的行業,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長價值的企業,配置到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用的領域,立足於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斷夯實經濟發展的“實體基礎”。

三、必須維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

長期以來,美國奉行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實行鉅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政策,2008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達到4860億美元,貿易赤字連續三年超過7000億美元。新興市場國家則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等方式,進行資金迴流,來彌補美國巨大的“雙赤字”。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也可以看作是對美國鉅額雙赤字、新興市場國家鉅額雙順差所導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調整。隨着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的逐漸開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複雜。當前,要抓住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調契機,加快進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國的戰略要素儲備體系;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技術、人才從發達國家大量溢出的機遇,加快引進我國亟須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要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四、宏觀調控必須加強國際協調,重建國際金融體系

經濟金融全球化在帶給人類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在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擴散迅速超越國界,影響到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面對危機的肆虐,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國必須聯起手來,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穩定國際金融市場。這次危機充分暴露了現行世界金融體系和治理結構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體系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改變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形成的由不受約束的美元所主導的金融體系,建立一個新的世界金融體系,把美元發行置於國際監管之下,促進國際經濟金融秩序向多極化發展。提高金融市場運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動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五、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集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明顯加大。爲此,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爲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政府投資規模,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加大對低收入家庭補貼和救助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反週期調節和保障流動性供給的重要作用,保持銀行體系充裕流動性,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貸款,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發展,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六、加快中國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經濟體系中積累的問題在中國經濟體系中得到反映,中國經濟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趨嚴重,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導致的內部失衡與國際收支盈餘過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導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國經濟宏觀失衡的基本特徵,這種失衡和美國經濟的內外失衡方向相反、互爲補充,共同構成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隨着要素邊際收益的下降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強化,傳統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爲繼。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爲主、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增強經濟的抗波動性。

參考文獻:

[1]李成馬凌霄:金融危機理論研究及其給我國金融安全的啓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4

[2]胡援成:對外開放中的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8,3

[3]胡星: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警示與思考。社科縱橫,2009,1

五、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集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明顯加大。爲此,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爲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政府投資規模,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加大對低收入家庭補貼和救助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反週期調節和保障流動性供給的重要作用,保持銀行體系充裕流動性,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貸款,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發展,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六、加快中國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經濟體系中積累的問題在中國經濟體系中得到反映,中國經濟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趨嚴重,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導致的內部失衡與國際收支盈餘過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導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國經濟宏觀失衡的基本特徵,這種失衡和美國經濟的內外失衡方向相反、互爲補充,共同構成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隨着要素邊際收益的下降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強化,傳統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爲繼。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爲主、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增強經濟的抗波動性。

參考文獻:

[1]李成馬凌霄:金融危機理論研究及其給我國金融安全的啓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4

[2]胡援成:對外開放中的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8,3

[3]胡星: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警示與思考。社科縱橫,2009,1

金融危機論文 篇二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農村信用社,對策

一、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原因及影響

(一)金融危機概述

2007年,由美國次貨危機引起的支付危機愈演愈烈,美國股市暴跌,衆多大銀行破產倒閉,造成投資者的恐慌,直至導致美國全國性的金融危機。隨後金融動盪迅速波及世界各個角落,各國經濟發展陷入泥潭難以自撥,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其影響持續到現在。

目前雖有跡象表明我國正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逐漸恢復,但近年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各個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着中國經濟與世界市場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也在不斷地提高,國際外部環境的變化將直接導致我國靠出口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受到嚴重的挑戰,也增加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難度。同時對於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民生的進一步改善、社會的長期穩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二)金融危機形成原因分析

1. 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實現了各種資源的無國界障礙流動,反過來又增加了各國經濟聯繫的聯繫和依賴性,使全球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然而,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危機蔓延的可能性和廣泛性。美國次貸危機後,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機構相繼宣佈破產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續下跌,世界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嚴重減弱,最後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世界範圍內各經濟主體都難以倖免。

2. 在此次的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論文,“次貸”是被提及最多的詞,次貸危機也成了此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次貸是次級抵押貸款(Sub prime Market)的簡稱,作爲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旨在爲購房者提供融資便利讓中低收入者可以購買起住房。這些次級貸款產品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統的信用風險。同時由於相關政策的改變如連續加息和房價下跌,使得大量的次級貸款者難以支付月供,造成違約增加。加上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將風險轉移給整個資本市場,和這種金融創新產品推銷範圍的廣泛性,所以也造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影響。

3. [1]市場經濟並不是萬能的,由於自身的缺陷導致市場運行中出現許多難以依靠本身解決的問題,加上市場對利益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這必然需要有力的監管措施。在次貸危機暴發前,信用評級機構對於高風險性的金融產品如MBS、CDO等都給予了很高的信用評級中國論文網。由於虛假的高信用評級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間接造成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表面非理性的繁榮。在這過程中,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監管的監管缺位,對金融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當市場參與者理性不足時,監管當局責無旁貸,應積極採取措施將危機消除在萌芽階段,否則越演越烈將一發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機對農村信用社的影響

作爲傳統傳統農業大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農村、農業、農民也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衝擊和直接的影響。農村信用合作社以“三農”爲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這場全球性金融風暴的大環境下,農村信用合作更是難以置身事外,其業務經營及管理必然受到影響。

1. 客戶資源流失,經營利潤增長放慢

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滲透和蔓延到各領域,農村、農業、農民承受的市場風險和壓力逐漸增加。以農副產品爲原材料的加工業由於出口需求的縮減,導致企業經營效益不理想,一方面影響相關農業企業的資本流動,另一方面導致農民收入減少,從而造成農信社客戶資源的流失。受大背景環境的影響,預期收入和購買力的下降,對於農村的生產和農戶的心理難免造成負面影響,也不利於農信社相關業務的開展。農信社的存款、貸款額增長率相較於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對於“以貸爲本”, 缺少中間業務支撐的農村信用社,盈利問題將是最大的難題。同時由於受監管政策的影響,各農信社之間的競爭相互滲透異常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客戶資源特別是優質客戶資源的短缺。

2. 競爭壓力加劇,市場份額面臨挑戰

農村信用社明確定位於三農。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三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隨着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進,農信社“一農支三農”的地位已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意識到農村市場的重要地位,也採取相應措施,加大力度對農村金融業務的支持,如農業銀行“惠農卡”的推行、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農貸產品的面市。加上民間借貸盛行,金融危機之下農信社的市場環境複雜性和麪對的不確定因素增加,農村金融市場市場競爭日趨劇烈,農信社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3. 金融創新壓力加大

目前農信社提供的服務幾乎集中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上,信貸種類偏少金融論文,金融創新也主要是以借鑑爲主,創新性不足,同質化嚴重。同時由於金融危機的關係,之前的金融產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3]如受農戶歡迎的小額農貸因市場的不景氣形勢,市場需求下降,導致深度推廣難度增加。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雖然讓如專業合作社的組建、消費類的新興產業的資金需求增大,但由於處於初期的探索階段和金融危機的衝擊,農信社可作爲之處有限。也有些農信社把部分資產投資於房地產行業,但房地產行業的不穩定性使農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農信社自身條件的限制,如金融創新觀念不強、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創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劇了目前農信社金融創新的壓力。

4. 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阻力增加

由於歷史積累和現實問題,農信社普遍存在着經營效益不佳、服務機制不健全、人才觀念落後、電子信息化程度度等問題。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目標就在於解決歷史積累上所留下的問題和改善農信社在經營管理體制。但當前從整體上來說,我國農信社體制改革嚴重滯後,不僅與金融改革的預期目標相距還很大,同時也難以適應當下金融市場的高速發展。爲了實現我國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農信社的體制改革也在不斷的深化,但金融危機的到來對於農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響。在農信社面臨各方面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如何繼續推動農信社的改革,增強實力,實現向現代化銀行的轉換,難度可想而知。

二、農村信用社應對金融危機對策分析

面對金融危機,農信社如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化挑戰爲發展機遇,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 解讀金融危機深層問題,總結教訓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帶來的不僅僅是巨大的災難還有深刻的經驗教訓。我國農信社應深刻解讀引發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在這場危機中,不管是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場監管還是對於市場機制的靈活運用,農信社有所作爲的地方還很多。各國也紛紛總結應對此次金融危機的經驗之談,其中馬來西亞央行行長澤提認爲金融機構本身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國論文網。農信社應努力增強自身的實力,夯實基礎,加強內部治理和穩定性。同時,金融危機也暴露出各金融機構在風險防範上的管理漏洞,這也對農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強化風險防範機制的要求。

(二)構建農村信用社營銷體系,鞏固市場地位

面對競爭壓力加劇、市場份額面臨挑戰的現狀,農信社關鍵在於做好市場營銷,提高廣大農戶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擴大市場份額,鞏固市場地位。農信社應充分發揮其立足於農村農業農民的先天優勢,做好市場細分,明確目標市場,注重於潛在市場的發掘和培訓和客戶資源的有效管理。樹立“以客戶需求爲中心的”營銷觀念,改進服務質量,以優質貼心服務取勝。加強營銷人員隊伍的建設,爲市場營銷提供優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種營銷手段,形成整體的營銷策略,真正起到維繫客戶、培育客戶的忠誠度、搶佔市場的作用。

(三)尋找市場突破口,實現金融創新

農信社對於原有的金融產品可根據市場需求作出適當調整後繼續加大推廣力度。如原本的小額農貸投放一般以男性爲主金融論文,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向農村婦女推廣。積極尋找市場突破口,進行產品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對於富裕的農戶可嘗試消費型或住房類貸款的推銷;對於因金融危機返鄉的農民工,可鼓勵支持其進行創業;[4]對於國家鼓勵提倡的綠色環保型、科技實用型、區域特色型中小企業,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決所面臨的貸款難問題。積極開發中間業務的創新工作,在做好原先業務,如工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信社根植於廣大農村的優勢,可逐步開展代收保險、水電費、民政補助款、等業務,急廣大農民之所需以提升農信社金融服務影響力,獲得良好口碑。同時可嘗試電話銀行、投資理財、金融諮詢服務等新業務,以提供了更加優質全面的金融服務。

(四)引入現代金融理念和機制,加快體制改革

金融危機對於農信社的體制改革來講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藉此次金融危機的契機,農信社應挺住各方面壓力,嚴格遵循國家和省市各級的政策要求,堅持以三農爲主要服務對象,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向現代金融企業邁進。引入現代國內外商業銀行先進的運作管理模式和觀念,樹立以效益爲目標,以人爲本的經營理念,打破原有體制的束縛,健全法人治理的企業結構,儘快完善運行機制適應市場要求,將農信社改革往實處和深處推進,以致力於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發展需要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何五星.金融可持續發展導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漆曉霞.金融危機中農村信用社風險防範之思考[J].審計與理財, 2009,(08).

[3].王芳.金融危機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的影響探討[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9 ,(08).

[4].謝志忠,遊少萍,陳念東.論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導向[J].中國林業經濟,2007 ,(1).

金融危機論文 篇三

而爲了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越南政府也對物價上漲、經濟過熱等現象保持了較高的容忍。

不過,今年以來,隨着越南的多項經濟指標亮起紅燈,人們對於越南經濟的信心也急轉直下。數字顯示,5 月份越南國內的通脹率達到了25.2% 的惡性通脹水平,爲13 年來新高;今年1~5 月份的貿易赤字達到了144 億美元,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數額。“越南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增長過快,特別是虛擬經濟部門。”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 越南金融危機(1)的出現和深化,對我國企業的對越出口和投資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現在,我國在越南投資的企業普遍面臨生產成本加大的問題”,越南中國商會副會長賀長順說,“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出口到越南的貨物無法議付,因爲越南的美元比較緊缺,現在不少貨物只能積壓在港口”。

同時,由於越南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企業的對越出口難度加大,客戶的不穩定性增加,收匯風險加大。 據統計,以河北省爲例,今年4月份,河北省的對越出口額達到6687 萬美元,但進入5 月份,對越出口額迅速回落到4347 萬美元,環比下降35%,呈現出明顯的下滑態勢。 信用保險促進對越貿易,中國信保保障外貿安全 面對愈演愈烈的越南經濟**,如何保護中資企業的對越貿易安全?這是中國信保一直在思考和破解的問題。中國信保在國內有23個營業機構,在倫敦等地設有海外代表機構,與全球諸多政府部門、金融保險和法律等機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關係,已經形成覆蓋中國、走向國際的業務服務網絡。 越南是我國在東盟地區的重要經貿夥伴國之一,也是中國信保在該地區業務開拓的重點市場之一。中國信保一直都在關注越南的經濟**。目前,中國信保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和投資保險3 個產品,可以保障企業對越南出口以及投資的安全。 有了這3 項信用保險產品,一旦企業投資所在國發生匯兌限制、徵收、戰爭及政治**、政府違約以及承租人違約等風險,中國信保可以向投保企業提供經濟損失賠償。近年來,隨着中國與越南雙邊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信保支持企業對越南出口和投資的作用逐漸顯現。

2002年,中國信保支持我國企業在越南開展了短期險業務,承保規模爲158.3 萬美元;到了2003 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了3508萬美元。此後,中國信保對企業開拓越南市場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07 年,中國信保支持企業在越南出口和投資總規模已經達到了19.25 億美元。 2008 年5月,在中國信保承保的出口越南項目中,有一筆200多萬美元應還款到期,越方向中國出口商提出延期一個月支付的請求,經過雙方協商,最終越方在拖欠10 天后支付了款項。“這是越南中長期業務中首次出現債務人請求推遲還款的事件。從中可以看出,目前越南項目還款因貨幣危機而受到一 定影響;但是,在出現支付困難時能主動與債權人保持積極溝通,這說明越南目前債務償還意識以及主觀信用仍較好”。

金融危機應對論文 篇四

調整分配格局,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培育和擴大國內需求、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儘可能地增加就業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提高低收入羣體及農民的收入,最終擴大消費需求,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購買力由居民收入增長來拉動市場銷售額增長,進而拉動投資增長及整個經濟增長,才能形成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一)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增強全社會的消費能力

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和改革的着力點應當是放在增加中低收入階層特別是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上面。在城市,一方面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總量,有針對地搞好下崗及失業職工的再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提高這部分人的工資性收入,以增強他們的消費購買能力:另一方面要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並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水平。

在農村,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農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增加農民收入,消除制約農民消費的障礙。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即期消費

刺激消費的關鍵在於使人們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良好的預期。目前,傳統的福利制度提供的條件逐漸轉爲市場來提供,而有關的社會保障機制還沒有健全和完善,人們出於對自身和家庭未來經濟安全的擔心,不得不約束消費,乃至不計機會成本地擴張儲蓄。因此,消費萎縮、邊際消費傾向低的狀況還將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乘數效應的發揮。應當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落後地區低收入者羣體的轉移支付力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提高人們的收入預期來增加入們的消費傾向。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居民收入發展第三產業是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一直滯後於第二產業,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這種滯後更爲明顯。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產出佔GDP的比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還低於同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潛力非常巨大。第三產業中各種服務行業的發展潛力更是如此。在分配使用國債投資資金時,應該考慮加大支持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數量,重點解決就業問題。目前積極有效地發展第三產業相當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這樣做有利於增加就業。

二、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社會供給

經濟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從我國宏觀經濟的現實運行來看,過剩經濟的實質是在產品結構未能適時提升、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出現情況下產生的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錯位問題。從長期來看,作用於總量的需求擴張政策並不能解決結構性的矛盾。而產品結構取決於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又取決於投資結構。因此,在擴大需求的同時,也要利用金融危機的時機改善供給,提高國內產品競爭力,使得政策調控不僅能夠解決短期需求總量不足問題,還要着眼於中長期供給結構的改善。

(一)通過完善產業組織優化供給

這可以從兩方面着手:

1.按照規模經濟的要求關閉那些規模不經濟的落後小企業。對於那些技術條件及管理水平都比較低下的小企業,在生產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往往只能提供無效和低效供給。目前經濟處於低谷時期,正是淘汰落後技術和過剩產品的最佳時機,如果單純擴張總需求則可能使落後技術與產品倖存下來並在經濟繁榮時期到來時再度膨脹。因此對於衰退行業和落後產能,應加大淘汰力度。落後產能和衰退行業的自行退出會面臨一些障礙,應在財政支持下安排產業調整援助基金,完善失業保障和再就業基金等。

階層特別是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上面。在城市,一方面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總量,有針對地搞好下崗及失業職工的再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提高這部分人的工資性收入,以增強他們的消費購買能力:另一方面要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並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水平。

在農村,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農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增加農民收入,消除制約農民消費的障礙。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即期消費

刺激消費的關鍵在於使人們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良好的預期。目前,傳統的福利制度提供的條件逐漸轉爲市場來提供,而有關的社會保障機制還沒有健全和完善,人們出於對自身和家庭未來經濟安全的擔心,不得不約束消費,乃至不計機會成本地擴張儲蓄。因此,消費萎縮、邊際消費傾向低的狀況還將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乘數效應的發揮。應當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落後地區低收入者羣體的轉移支付力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提高人們的收入預期來增加入們的消費傾向。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居民收入發展第三產業是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一直滯後於第二產業,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這種滯後更爲明顯。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產出佔GDP的比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還低於同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潛力非常巨大。第三產業中各種服務行業的發展潛力更是如此。在分配使用國債投資資金時,應該考慮加大支持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數量,重點解決就業問題。目前積極有效地發展第三產業相當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這樣做有利於增加就業。

二、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社會供給

經濟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從我國宏觀經濟的現實運行來看,過剩經濟的實質是在產品結構未能適時提升、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出現情況下產生的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錯位問題。從長期來看,作用於總量的需求擴張政策並不能解決結構性的矛盾。而產品結構取決於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又取決於投資結構。因此,在擴大需求的同時,也要利用金融危機的時機改善供給,提高國內產品競爭力,使得政策調控不僅能夠解決短期需求總量不足問題,還要着眼於中長期供給結構的改善。

(一)通過完善產業組織優化供給

這可以從兩方面着手:

1.按照規模經濟的要求關閉那些規模不經濟的落後小企業。對於那些技術條件及管理水平都比較低下的小企業,在生產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往往只能提供無效和低效供給。目前經濟處於低谷時期,正是淘汰落後技術和過剩產品的最佳時機,如果單純擴張總需求則可能使落後技術與產品倖存下來並在經濟繁榮時期到來時再度膨脹。因此對於衰退行業和落後產能,應加大淘汰力度。落後產能和衰退行業的自行退出會面臨一些障礙,應在財政支持下安排產業調整援助基金,完善失業保障和再就業基金等。

2.消除各種壟斷,尤其是行政性的壟斷。壟斷往往會引發無效供給與低效供給,形成需求不足性的供求關係失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活動範圍應以市場是否失效爲準則。凡是可以由市場解決的,應當由市場來解決,政府不應插手其中。贏利性項目可以通過市場機制達到資源的高效配置,政府主導往往會因體制性問題導致效率低下,創新能力有限,使得經濟增長缺乏微觀基礎。而民間投資則更重視效益,更善於發現和捕捉市場機會,不斷開發新產品來創造需求引導需求,因此增加民間投資更有利於擴大有效供給。爲此必須界定政府投資範圍,減少政府在贏利性項目中的投資比例。

(二)通過技術創新優化供給技術創新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需求的增加:

1.技術創新本身就是新的需求,因爲技術創新可以帶來比原來更好的產品,並因此而刺激需求。

2.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擴大需求。

3.技術創新可以降低產品成本,從而擴大需求。

在發達且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贏利性領域的結構調整是市場自發進行的。但在我國市場殘缺以及贏利性國有企業大量存在且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結構調整就需要政府及其財政的參與。政府要在參與基礎部門投資的同時積極支持主導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發展,並淘汰落後產業部門的生產能力,以此來促進市場導向下的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在政策運作上要廢棄計劃體制下完全無償、全面介入的方式,改爲選擇重點主導產業,着眼技術進步,採用財政投融資或貼息擔保等方式參與。

三、着力改善消費環境,加大市場監督和監管力度

加強社會信用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培育消費信用法制環境,切實保護誠實守信,進而發展消費信貸,提高流通領域的信用度。消費者協會、產品質量監督與市場監管機構,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淨化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依法懲處各種製假售假、危害人民羣衆健康的非法行爲,消除消費者懼怕假冒僞劣的心理障礙,使人們敢於消費,放心消費,從而間接達到促進居民消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羅曉紅。擴大內需:實現“一保一控”經濟目標的戰略選擇[J].改革與發展,2008,6:70-72

[2]劉輝。美國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及中國的政策走向[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8,6:51-56

[3]查爾斯。I.瓊斯。經濟增長導論[M].舒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金融危機論文 篇五

1.1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剛性有餘,企業文化意識不足

日前,管理科學發展較快,企業員工文化意識提升明顯,但因企業仍然僅關注自身效益,忽略文化建設,現代企業價值觀、文化觀難以形成,導致企業理念與個人價值觀產生錯位,企業認同感低,職員工作主動性、積極性不足等,干擾了企業健康有序發展,降低了企業自身抵抗風險能力。同時,忽視人才培養、儲備、挖掘,極大限制了中小企業升級改造能力,制約了企業發展活力,降低風險抵抗力,風險來臨時,中小企業苦無應付之招,長此以往,造成惡性循環。

1.2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陳舊,激勵、考覈機制缺乏

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權責明確等是當代企業顯著特徵。但國內的中小企業制度陳舊,致使它們面臨着以下困境:其一,薪酬激勵機制陳舊、單一。這種陳舊、單一、剛性有餘的激勵特點決定着職工的收入水平一旦達到某種上限,不再有提升空間。而且,無論企業效益如何變化,經濟大環境如何改變,受制於政策、法規,職工收入死板、固定。其二,提拔、選用人才制度落後。由於中小企業精神、物質福利制度缺乏,薪酬激勵機制陳舊、單一,職員,尤其是管理、技術人才特徵難以發揮,個性需求難以滿足。同時,這類企業考覈標準變化頻繁,人的因素干擾過多等,易形成獎懲失衡,影響到企業發展的公平、效率。

1.3缺乏長遠的人力資源培養戰略

管理粗放,缺少核心技術、勞動密集、高污染、高投入等依然是國內諸多中小企業基本特徵,而跨國公司以金融及產業資本掌控了國內相關產業,又逼迫中小企業只能停留於產業鏈低端,激烈競爭環境中的這些企業沒有長遠的危機應對信心、措施,其生產、管理具有明顯的短期性,不願投入員工培訓,擔心沒回報。部分中小企業認爲人才市場目前供大於求,花錢培訓員工划不來。搞員工培訓的企業也是盲人摸象,沒有系列科學培訓制度,種種原因導致企業發展至一定規模時,人才短缺現象凸顯,最終體現爲核心競爭力不強。

1.4人力資源管理基礎工作弱化

衆多中小企業沒有形成規範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有關部門調查資料顯示,僅有27.02%的中小企業建立了規範的用人機制,在國家勞動法律法規日益健全前提下,假如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還不引起相應重視的話,隱藏風險只能更大。

2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措施

現在,全球金融危機依然在蔓延,給各國實體經濟帶來的衝擊、損失在持續,我國也無法獨善其身,且影響巨大,同時,國內中小企業會面對競爭加劇、需求不足的兩難困境。因此,國內這類企業既要爭取更多的政府層面支持,也要增強自身的風險抵抗能力,增強人力資源創新管理,變危機爲機遇,這樣才能平穩、快速地向前發展。

2.1以人爲本,增強人力資源管理地位

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必須發揮更大功能,全力爭取負責人支持,與其它機構通力協作,積極贏取職員信任、理解。在加強此項工作時,樹立“以人爲本”人才理念,尊重、依靠、信任員工,將員工置於企業管理首要地位,把員工當成企業內部最重要資源,做到一切管理工作都圍繞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來進行,充分激活員工創新精神與活力,使員工素質可以自由、全面提升,把員工自身發展目標與公司發展目標進行有機統一。

2.2構建科學的人才選拔、聘用制度,增強企業人力資本

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內的中小企業招攬人才要注重面向世界、市場、競爭這些規律,堅持“外招內挖”原則,通過聘用、競爭等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完全讓市場來配置自身的人力資源。尊重高級人才,在薪酬待遇上實現接軌市場價位,持續發掘人才資源配置效應。堅持人才聘用工作科學化、制度化,避免人才聘用時的主觀性、隨意性。要看到金融危機讓海外高級管理、科技人才迴流這個事實,及時把握人才抄底良機,尤其是技術密集型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更要利用時機,增強人事制度創新、改革,提升人才培養、引進工作力度,對高級科技人才,不但要給予他們優厚的福利、薪酬,更應在其吃、住、行以及家庭等問題上給予其充分便利,以此來發揮其潛能,帶領企業快速平穩發展。進行人才選拔、聘用時,企業應當在引進、聘用高層次人才時申請政府機構介入、協調,以免形成一擁而上,出現惡性競爭,加大引進成本;同時,可以試行“捆綁引進”,發掘更全面的人才資訊,減少引進風險。

2.3構建合理的職員職業規劃、培訓體系

企業合理、有效的培訓能拴心留人。所以,中小企業要找到自身特色,根據自身條件擬定人才培養戰略,結合企業自身發展方向來幫助職員確立他們的職業規劃,讓企業、職工個人二者的發展目標吻合。

2.4構建完善的激勵、薪酬機制

首先,把紅利、優先認股權、薪資、獎金等進行有機結合,實現所有員工自身利益需求,以此實現物質刺激的最佳效果。其次,打造積極的文化環境進行精神刺激。給職員營造較好的作業環境、氛圍,力促職員間融洽人際關係形成,讓他們熱愛公司、甘於付出;對典型人物及時表彰,讓職員學有目標、有榜樣,建立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最後,構建協調、嚴密的崗位檢查、考評機制,實現獎罰有據、到位,以此促使職員全面發揮工作主動性。

2.5打造企業文化,營造友好氛圍

企業文化能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職員之間產生凝聚力,給企業長遠發展提供動力保障。所以,中小企業務必要高度重視這一點,把構建良好的企業文化當成企業自身素質增強等的主要途徑,持續提升、整合、培育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打造和諧、有序、樂觀的工作氛圍、員工關係、生活環境,以此來激發職員的創造性、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2.6增強校企合作,構建人才基地

力促產學結合,推動校企合作,發揮高校人才基地效能,給中小企業以全面、有力的技術、人才保障。國內這類企業有必要依據“資源共享,互利雙贏”規則,健全合作體系,主動實行多層次、全方位立體校企協作,以此培育適應自身需要的人才隊伍。

3結語

金融危機論文範文 篇六

中國加入WTO之後有沒有潛在的危機呢?當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如果中國經濟遭遇挫折的話,最大可能莫過於金融危機。

在20世紀後期,在日本經濟高速起飛之後,四小龍(香港、新加坡、韓國、臺灣)很快甩掉了窮困的帽子。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的崛起更使人們對亞洲經濟充滿樂觀。最令世人震驚的是中國的奇蹟。二十年來,中國經濟在體制轉型過程中保持了高速發展。有的經濟學家把亞洲經驗總結成“雁陣模式”,好像亞洲經濟就可以按照這個序列繼續發展下去了。可是,1990年以後,泡沫經濟的崩潰使得日本一頭栽進了泥淖,直到今天還沒有掙扎出來。雁陣序列,曇花一現。1997年,一場罕見的金融風暴橫掃東亞。我們的鄰居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着一個倒了下去。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提什麼“亞洲奇蹟”了。有些國家“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好不容易把國內人均生產總值搞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經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可是轉眼之間,一個跟斗跌掉了一半多。亞洲各國已經嚐到了金融風暴的厲害。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許多人認爲中國在劫難逃。在1998年11月“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上,一艘掛着五星紅旗的帆船眼看就要被捲入漩渦,旁邊一行大字:“中國,金融風暴下一個犧牲品”。轉眼之間,幾年過去了,在滄海橫流當中,唯獨中國經濟巍然不動。中國的穩定極大地遏制了金融風暴的蔓延,爲亞洲經濟以至於世界經濟的復甦創造了轉機。中國的貢獻得到了各國政府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高度評價。也許中國的出色表現衝昏了某些人的頭腦。他們認爲,亞洲金融風暴如此厲害,也拿我們無可奈何,今後還有什麼可怕呢?

中國有一則著名的寓言叫做“刻舟求劍”。有一個人在渡船上一不小心把劍掉進河裏,他不慌不忙,在船弦上刻個記號,打算到了岸邊再撈。某些人就像“刻舟求劍”一樣,他們就沒有想到,之所以中國能夠抵禦亞洲金融風暴是因爲那個時候尚且沒有對外開放金融。我們有一道很好的防火牆。但是,一旦加入WTO,中國的外部金融環境就完全變了,這道防火牆將不復存在。時過境遷,如果拿昨天的皇曆來討論今天的問題,非出大紕漏不可。

亞洲鄰國在對外開放金融領域之後吃了這麼大的虧,難道我們還不應當從中吸取教訓?講經濟規模大小,我們不如日本;講經濟發展的時間長短,我們不如四小龍;講勞動密集產品的比較優勢,我們和東南亞各國不相上下。他們紛紛中箭落馬,難道中國就有什麼先天的免疫能力,一定能夠避免金融風暴的襲擊嗎?

美國金融家喬治·索羅斯在2001年11月談到中國的金融體系時認爲,中國的金融體系比日本和韓國的問題更大。他表示,“中國銀行體系中的壞帳問題,在體系封閉的情況下,問題能夠得以控制,但問題不解決,壞帳會越來越多。這是不能無限期拖下去的。儘管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在盡全力解決,但不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問題就無法解決。壞帳是由國有企業造成的,要想消滅壞帳,就必須重組國有企業”。索羅斯敦促,不要因爲困難就畏縮不前。壞帳繼續積累,將阻礙資本的有效利用。雖然中國的儲蓄率高,但再高的儲蓄率也不能無限期地支撐不斷增長的壞帳。日本就是中國的前車之鑑!儘管索羅斯的名聲不太好,但是,我們不能因人而廢言。中國進入WTO之後,既然要對外開放,心裏總應該有點數,一旦遇到外來的衝擊,中國是否還能夠控制金融局勢?

有的經濟學家判斷說,至少一年內中國不存在金融危機。這話一點都沒有錯。不過,這個判斷的前提是維持目前金融業對內對外都不開放。實際上,只要中國不對外開放金融,再過三、五年也不會遭遇金融危機。在1997年金融風暴席捲亞洲的時候,有些國家和金融風暴好像是“井水不犯河水”,例如,朝鮮、緬甸、蒙古等。他們的老百姓恐怕從來沒有感受到金融風暴的威脅。並不是他們的金融體系多麼健全,關鍵在於他們沒有對外開放金融領域。反之,那些實現了對外開放金融的國家,例如,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無不在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由此可見,對外開放金融領域固然有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同時也有被金融風暴襲擊的危險。

目前已經有130多個國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沒有哪個國家因爲入世而出現了嚴重的產業危機。反倒是金融危機在全世界頻頻發生。在最近10年內比較嚴重的金融危機發生了46次。金融危機的頻率越來越高,其破壞性越來越強。中國入世以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金融領域中潛伏的巨大的風險,因此,必須加倍注意防範金融危機。

中國政府在對付產業危機、環境保護、出口市場、失業下崗、農村收入下降、社會保障基金等問題上都有一些經驗,但是,還沒有處理過開放環境下的金融危機。中國金融當局對於壟斷下的金融管理具有足夠的經驗。可是,一旦對外開放,金融風險的程度將迅速上升。有些金融官員對國際金融市場缺乏瞭解,自以爲是,特別不虛心。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最近吳敬璉指出,他不贊成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說法。中國經濟潛伏着各種危機,如果不注意的話很可能遭遇金融危機。但願他的忠告會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如果我們沒有作好準備,那麼,下一個遭遇金融風暴的就很可能是中國。

二、金融改革舉步維艱

2.1銀行業改革,避重就輕,缺乏新意

金融危機應對論文 篇七

從經濟運行的角度看,在貨幣信用制度下,產品供給與產品需求的脫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爲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爆發提供了可能性。不管是實體經濟的供求失衡,還是虛擬經濟中的資產價格泡沫,只要蓄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的爆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已經對產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根源做出了深刻的解釋。

從大歷史觀的角度看,金融危機是人類經濟運行不可或缺的週期性調節機制,是緩和或化解全球經濟基本矛盾的重要渠道。在當今產品過剩和買方市場的格局下,全球經濟存在着生產能力過度擴張與全球消費有限增長之間的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供給方,即限制供給的過度增長。在供求矛盾積累過程中,要麼通過併購來約束生產能力的過度擴張並淘汰部分以落後工藝技術所支撐的生產能力,以緩解矛盾;要麼通過金融危機來強行消滅部分生產能力,並大規模集中淘汰過時陳舊的技術,爲下一輪技術創新創造條件。顯然,前者只能治表、但社會成本很小,後者調整力度很大、社會成本高昂。可見,金融危機是強制性地緩解經濟矛盾的一種方式。

正因如此,儘管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演化爲全球金融危機,具有了廣泛而嚴重的全球影響,是在各國經濟聯繫不斷加強、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一國的經濟矛盾向其他國家轉嫁和擴展的結果,但把全球金融危機歸因於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卻是站不住腳的。全球化只是使金融危機具有了新的表現形式,但全球化和對外開放並不是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如果沒有經濟全球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當然不會發生全球金融危機,也不會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衝擊。但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表現。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化,社會總資源的配置必然要通過世界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跨越國家的界限,市場經濟日益具有國際性,國際貿易不斷擴大,跨國投資不斷增加,包括銀行貸款、票據融資和債券發行在內的國際金融市場不斷髮展。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於生產力的發展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全球化促進了國際分工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加速了商品、資金、信息和勞動力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加快了知識和技術傳播與擴散的速度,密切了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賴,提高了全世界資源配置的效率,導致了社會財富的日益增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它們更多地獲得資金尤其是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有利於它們更好地利用自身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有利於它們更快地得到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發揮後發優勢,實現技術跨越。對於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可以促進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因此,儘管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全球化,但經濟全球化代表了人類社會的光明未來。我國也是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主要受益者。

不僅把全球金融危機歸因於經濟全球化是錯誤的,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排斥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也是沒有出路的。排斥對外開放,可以規避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同時也必然阻礙發展,陷入落後與貧窮。只有完善對外開放管理體系,建立有效管理全球化經濟的制度體系,才能最大限度減少金融危機的衝擊;各國只有在加強國際協調合作中,協同行動,避免以鄰爲壑的貿易保護主義,維持多邊貿易規則的正常運行,才能儘快恢復國際貿易的活力,避免包括出口需求在內的社會總需求深度下滑,早日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

二、保增長與保就業、發展加工貿易的關係

在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出口需求下滑,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擡頭,我國出口由人世後2002~2007年年均增長27.5%下降到一位數的增長甚至零增長,而目前爲出口進行生產的勞動力已經超過1億人,就業競爭更加激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大量撤離、關閉,內地也有一些企業開始裁員,失業壓力不斷上升。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爲4.2%。但這並未包括城鎮未登記失業的情況,更沒有反映農民失業情況。前不久,由農業部組織的抽樣調查中,根據農民工輸出較多的15個省、150個村的情況看,全國外出打工的1.3億農民工中,返鄉率38.5%,60.4%是正常的春節探親,39.6%失業回鄉,失業比例15.3%,有2000多萬人。金融危機不僅使大量農民工失業,加劇農村失業問題,而且許多城鎮的企業在收縮業務、調整職能部門中裁員,城市的失業問題也同樣在加劇。在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的過程中,保就業理應成爲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也應該成爲政府幹預的首選目標。

保增長應該作爲增加就業機會的手段,而增長本身不是目的。一般而言,通過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率,可以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奧肯定率描述了經濟增長與失業之間存在替代關係,經濟增長率提高可以降低失業率,但“奧肯定率悖論”也比比皆是,高增長與高失業並存的現象並不鮮見。這是因爲:資本有機構成不同,同樣的投資對就業的需求就不一樣,資本有機構成越高,對勞動力的需求越少;資本有機構成越低,對勞動力需求越大。如果經濟增長主要是由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增長拉動的,增長對就業的貢獻就小。伴隨着社會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產生擠出就業的效果,如果擠出就業大於新增就業,不僅不會增加就業,反而會在經濟增長中伴隨失業率上升。另外,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加反映爲增長,但在經濟危機、企業庫存超出正常水平的情況下,投資、消費和出口增加往往是企業消化庫存、庫存下降的過程,企業不會馬上增加僱員。

爲了降低失業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不僅要保增長,更應該考慮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嚴重衝擊的條件下,要放棄理想主義的主張——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附加值低,限制其發展,人爲增加其成本、降低其利潤率,逼迫其轉型,而應該幫助其度過難關,在財稅、金融信貸政策上繼續給予支持,以保持或增加就業;應該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資本技術構成較低,同量資本如果投資於若干中小企業,會比投資於資本技術構成高的大企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應該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的經營目標單一化——追求收益最大化,在勞動力價格便宜的條件下,它會選擇使用勞動力替代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對就業貢獻更大。還應該運用財政稅收、信貸政策等,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幫助城鎮失業者創業;鼓勵企業縮短工時、減少裁員。

從長期看,一方面,中國每年還有約600~700萬的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形成龐大的、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的供給,這一過程至少還要持續十到十五年,即務農勞動力僅需1.8億左右,上億農民需要轉移出來。在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的過程沒有結束之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礎就不會改變,人爲排斥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政策就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在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過程中,必然伴隨着企業競爭加劇、市場集中度提高、社會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而企業的兼併、重組,以及技術進步,又會不斷擠出就業。在我國大部分產業還沒有形成企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適當集中的市場結構的情況下,失業問題就構成我國的長期問題。因此,在經濟發展中尋求降低失業率,應該成爲我國的長期戰略性課題。三、擴大內需與擴大外需的關係

受金融危機影響,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放慢,甚至出現下滑。據IMF1月28日的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僅能增長0.5%。發達國家下降2%,其中,美國下降1.6%,德國下降2.5%,日本下降2.6%,法國下降1.9%,英國下降3.1%。唯一增長的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增長速度降爲3.3%。全球將會出現5100萬人失業。

由於全球經濟增長下滑,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日本經濟衰退,全球失業上升,海外市場需求明顯下降,全球貿易增長放緩,我國的出口增速迅速回落。在我國出口依存度已經超過35%的情況下,出口增速下滑使出口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吸收就業的能力減弱,加劇國內經濟困難。爲了彌補外需下滑,擴大內需是不可或缺的選擇。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內需包括國內投資需求和居民最終消費需求兩個方面。增加投資可以擴大內需,但投資的增長必須與最終有效需求相適應,否則,又會造成投資過剩。因此,擴大內需的根本在於擴大國內居民的最終有效需求。而居民最終有效需求的增長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二是需求意願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和購買力提高了,又願意花錢消費,消費需求才能增加。要提高居民支付能力,就必須增加居民的稅後可支配收入;要提高居民的需求意願,就必須減輕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改善居民的風險預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擴大居民有效需求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200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8.4%、8.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比上年同期增加4.8個百分點。但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預期普遍不樂觀,2008年人民幣存款增幅快速上升,居民儲蓄存款增加4.63萬億元,與2007年相比增長4倍。而居民儲蓄存款快速上升蘊含着潛在消費轉冷的壓力。改善居民的風險預期困難不小,仍需政府長期努力。

另外要看到的事實是:長期以來,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我國投資、出口的增長率一直高於消費增長率,這被許多人稱爲消費增長乏力。但近五年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2004年增長13.3%,2005年12.9%,2006年13.7%,2007年16.8%),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已經增長21.6%,明顯高於出口的增長。儘管仍然存在擴大國內居民消費需求的餘地,未來也仍然有一定空間,但兩位數以上的消費增長已經不能稱是太慢,提高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率的空間並不是很大。我國還必須高度重視出口的增長。應把擴大內需與爭取外需增長結合起來。

擴大內需與發展出口貿易、擴大外需並不是對立的。我國不僅在擴大出口中獲得大量直接的比較收益,而且因爲開拓了海外市場,形成有效的國際市場供給,大量閒置的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形成實際生產力,有效帶動了我國經濟增長,這是我國三十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海外依存度高是我國現實經濟條件決定的。在當今國際金融危機面前,海外需求萎縮,擴大出口難度增加,積極擴大內需是應對金融危機的現實選擇;即便金融危機過後,我國的長期發展也離不開擴大內需。但不能把擴大內需與開發海外市場、擴大出口對立起來,不能把擴大內需理解爲排斥發展對外貿易。無論是應對金融危機,還是謀求長期發展,中國都應該繼續把擴大外需作爲重要支點和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

四、保增長與深化改革的關係

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利用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是見效最快的政府幹預手段,可以避免由於海外市場變化導致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過快下滑。

在中央政府出臺兩年內增加投資4萬億元的政策後,地方政府立即響應,提出增加總額達18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充分顯示出我國政府動員資金、主導投資的能力。一時間,政府投資、政府選項目,成爲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內容。正因爲如此,在政府配置資源的過程中,極容易導致對市場力量排斥和對市場機制的扭曲,使市場取向的改革進程放慢,造成舊體制復歸。

政府投資充其量只是誘致性投資,其根本作用在於產生乘數效應,帶動民間投資增長,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和就業,而不是要替代民間投資,更不能產生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資的同時,還應該實行減稅的政策。減稅,同樣可以產生刺激投資、消費需求的乘數效應,而且不至於產生對民間需求的擠出效應。更重要的是,爲了避免舊體制復歸。在擴大財政投資過程中應該積極謀求改革。如提高財政投資透明度,加強財政預算披露,強化財政投資監管;在財政投資中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和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分配體制,在增加財政投資中謀求縮小個人收入差距和地區差距;進一步改革計劃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把保增長與推進改革結合起來。

五、保增長與調整經濟結構的關係

在應對金融危機中,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三線並舉,是把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結合起來的做法。但顯而易見,保增長、擴內需與調結構之間並非沒有矛盾,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顧此失彼、雞飛蛋打。

擴內需是保增長的手段,既是在金融危機影響深重條件下的急迫選擇,也是長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需要。擴大投資和居民消費,可以彌補外需下降造成的不利影響。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在需求擴張中,一些本該淘汰的生產能力又有了市場需求,過剩的鋼材、水泥、建材、家電、副食品等又有了銷路,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投資結構和創新的壓力減弱,市場出清過程被延長,使社會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放慢;在保增長中,政府出臺的一系列企業救助、產業救助措施,可以維持企業利潤水平,避免企業大量倒閉,但同時也意味着在競爭中一些企業生存危機解除,調整產品結構、謀求技術創新、開拓新的生存空間的動力減弱,這又容易導致企業繼續維持原有的增長和擴張方式,忽視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社會經濟結構的進程放慢。反過來,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一批企業必然要退出生產,這又會使社會投資放緩,經濟增長放慢,失業增加。

保增長,不是維持落後生產能力和落後生產方式的生存,也不是通過簡單維持落後的生產技術條件和經營模式換取經濟增長。必須把保增長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結合起來,把保增長與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果斷壓縮高污染、高消耗和嚴重的資源依賴性產能。

六、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關係

金融危機論文 篇八

(一)金融危機到經濟危機的演化

1.從次貸危機到信貸危機。

美國的次貸危機爆發後並迅速向各種信貸活動領域蔓延,很快發展爲全面的信貸危機。這些信貸危機不僅包括各種金融機構與個人間的信貸危機,還包括與企業間的信貸危機。

2.從信貸危機到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

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到隨後引起的信貸危機,開始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爲一場嚴重的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破產爲標誌,美國信貸危機開始已經發展成爲銀行危機,接着,銀行危機又迅速發展成全面的金融危機。銀行和客戶違約率大幅上升,銀行營運失靈,正常業務中斷或停止,直至若干重要銀行破產和倒閉,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極大地震撼了整個美國。

3.從金融危機到經濟危機。

美國這場危機先在由股票、證券等各種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虛擬資本在交易和流通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虛擬經濟中爆發和蔓延,從次貸領域擴張到信貸領域、投資銀行領域和商業銀行領域,直至整個金融領域,然後,危機從虛擬經濟延伸到由商品和服務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實體經濟,美國的建築業、汽車製造業和鋼鐵工業都是美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產業,使失業隊伍不斷擴大,貧困人口越來越多,各種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越來越下降,金融危機很快發展成爲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二)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金融危機對GDP的影響。

最先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是金融業,銀行業由於不良貸款數目過大以及購買大量的次級債衍生品而遭受到巨大的損失。銀行業的虧損直接導致了資金鍊條的中斷,市場流動性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實體經濟因此遭受了空前未有的重創,並很快向全球蔓延,使本來欣欣向榮的世界經濟急轉而下,表1反映出全球和世界各國在金融危機期間的經濟增長率變化。

2.金融危機對股市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體系的衝擊也直接引起了全球股市的劇烈震盪。道指是目前世界上影響力最大、最具權威性的股票價格指數,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道指在10月見頂後掉轉直下,時常出現暴跌,從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的14198點一路下滑至6763.29點,不足一年半的時間內,跌幅累計超過52%。中國的上證綜指2006年初在中國股市邁入牛市通道,2007年10月上證指數達到歷史高點6124點後,便一直下跌,基本上沒有比較大的反彈,在政府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出臺前,上證指數下跌至最低的1664點,跌幅已高達72.8%。

3.金融危機對全球貿易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世界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爲國際市場的需求明顯萎縮和金融危機重創國際貿易,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明顯重新擡頭。在過去的30年內,貿易不僅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隨着金融危機的日趨嚴重,美、日、歐盟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都相繼陷入了嚴峻的經濟衰落,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速度也明顯的放慢,國際市場的需求量大幅減少,國際生產網絡也相應的受到影響,貿易、融資形勢日益嚴重。

二、世界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美國應對金融危機的部分政策、措施及效果

2007年以來,美國聯邦儲備局(簡稱美聯儲)爲了應對這次金融危機,實施了擴張性貨幣政策,並根據市場需要,創設了一系列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在貨幣政策的調控下,市場信心才得以恢復,金融機構倒閉現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並阻止了經濟進一步的衰退。

1.美聯儲應對危機的常規貨幣政策。

第一,大幅下調基準利率。美國從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的9月到12月三次下調了聯邦基金利率,由5.25%降至4.25%,此後從2008年1月到12月美聯儲又七次調整了聯邦基金利率,最低降至0.25%,下調聯邦基金利率累計達到5%,這在美聯儲歷史上是稀罕的。第二,進一步下調再貼現率。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隨着美國次貸危機日益嚴重,金融體系的流動性變得越來越遲滯,爲了恢復市場的流動性,到2007年8月,美聯儲不得不宣佈把再貼現率從6.25%下調至5.75%,直到2008年末,再貼現率已降到0.5%的水平,而且再貼現的期限由原來的30天延長到目前的90天。第三,公開市場操作。中央銀行通過購買部分短期債券、開展回購操作等形式來增加金融體系的可用資金。同時,美聯儲對公開市場操作中的一些規則制度作了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適應貨幣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資金需求,如增補長期性的公開市場操作手段、擴充可供交易的有價證券的種類等。2008年,美聯儲爲了增加銀行體系的可用資金,緩解一部分信貸緊縮狀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累計向市場注入了8600多億美元的流動性。

2.美國應對此次金融危機的效果。

第一,貨幣政策操作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美聯儲採取的融資融券操作不但擴充了市場交易的可用資金,還爲市場交易提供了安全抵押物,擴大了市場上無風險金融資產的數量,這不僅促進了金融交易活動,還對恢復市場信心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第二,積極的貨幣政策成功的避免了金融機構的大量倒閉。2007年下半年,美聯儲與另外相應的部門開展了一輪又一輪的金融救援,通過多種多樣方式向問題機構提供了資金的支持,使得大量金融機構避免了倒閉,從2008至2010年,美國倒閉的商業銀行只有322家,而且大多爲中小型的。而且自2010年來,美國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也基本緩解了流動性緊張問題,人們逐漸恢復了對金融體系的信心,金融危機的影響日趨減小。第三,擴張性貨幣政策措施使得經濟深度衰退得到遏制。

(二)日本和歐盟應對金融危機的部分政策

針對這次金融危機,日本銀行採取傳統的救市措施:第一,下調利率。第二,積極提供資金,以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定。第三,保障企業融資需求。其救助對象主體是企業和金融機構,確保企業的融資需求和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自危機爆發後,日本及時採取了有效措施,大力遏制了資產價格急劇下跌引起的惡性循環。歐洲中央銀行也不僅推出了下調主導利率、擴大再貼現規模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等常規性貨幣政策操作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的措施,還採取了一系列包括實施證?市場購買計劃、向金融機構注資或直接提供信貸資金或信用擔保和開展貨幣互換等非常規性貨幣政策措施。同時,歐盟批准一系列新的經濟激勵計劃。

三、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外需大幅減弱和國際市場重要商品價格波動所帶來的影響,爲了增強消費者對市場的信心,減輕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衝擊,刺激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及時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政策:第一,及時對宏觀調控目標作出調整。截止2008年初,中國經濟已經持續5年以高於10%的速度增長,並在2006年突破到11%,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有由偏快轉爲過熱的風險。爲消除經濟運行中存在不健康和不穩定因素的風險,在2007年底確定了下一年的宏觀調控政策目標,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爲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爲明顯的通貨膨脹,隨即年初確定了“防經濟過熱、防通貨膨脹”的雙防政策。隨後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又在第四季度確定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目標。第二,推出40000億投資計劃。在2008年11月5日中國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由於來自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嚴重挑戰,抵抗來自國際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必須採取慎重靈活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局面,如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臺關於擴大國內需求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建設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環境建設等,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推出40000億投資計劃用於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教育、生態環境建設等多項工程建設。第三,出臺關於十大產業的調整和振興的規劃政策。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鋼鐵、石化、汽車、裝備製造等一些重要支柱性產業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爲了防止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加速下滑的影響,確保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制訂和組織實施了關於汽車、鋼鐵、紡織、裝備製造、船舶、電子信息、輕工業、石化、有色金屬和物流的十大產業的調整和振興的規劃政策。第四,佈局新的經濟發展版圖。從2008年開始,先後出臺的發展規劃政策,意味着這些重要經濟區發展規劃正式上升爲國家戰略,區域振興正逐步形成保增長的一種新手段。相繼出臺的區域振興規劃和區域發展政策佈局了新的經濟發展版圖,成爲經濟增長又一大引擎。應對這次金融危機,中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家統計局在2009年7月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9%,增速比第一季度多1.8個百分點,這是中國經濟自2007年三季度以來連續七個季度增速回落後的首次上升,我國上半年經濟同比增速達到了7.1%。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321億元,同比增長33.5%,增速比上一年同期多7.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711億元,扣除價格等因素,實際增長16.6%。從2009年上半年市場運營情況來看,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多,國民經濟企穩回升,這些都充分證實了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四、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建議

由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已經波及全球,國際市場的需求收縮,世界經濟增速同比變緩,給大部分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困境。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種種嚴峻挑戰,我們必須要了解一些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建議,提前預防和遏制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

1.中國應對金融危機具體政策和措施。

首先,金融危機不僅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學會化危爲機。在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市場外需銳減,我國不得已改變當前嚴重依賴出口爲導向的增長模式,把目標放眼國內市場,去積極尋求和發展國內消費市場,不但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還能提升我國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金融危機帶給我們不僅是嚴峻的挑戰,其中還蘊含着種種機遇,只要及時對相關政策作出調整,大膽改革,我國經濟一定能化危爲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第二,擴大國內消費市場,拉動內需。近年來,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是最主要的推動力,在當前的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擴大消費,實施更加積極的消費策略,拉動自身的內需,才能抵制外部國際環境的干擾,減小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衝擊。第三,進一步加大投資,保持經濟增長。加大基礎設施和產業的投資,是有效緩解金融危機的一項重要措施,尤其在困難時期。第四,優化外貿出口,調整出口結構。隨着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擴大,國際市場購買力下降、人民幣升值等因素,2008年我國的外貿出口急速減少,所以我們必須採取措施改變出口導向的戰略模式,建立內生型出口的戰略模式,優化出口結構。

2.國際應對金融危機整體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