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畢業設計開題報告怎麼寫【精品多篇】

畢業設計開題報告怎麼寫【精品多篇】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篇一

論《三國演義》的“三複情節”

專業:漢語言文學 學號:05102035 姓名:廖熔 指導老師:秦軍榮

一、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根據中國古代小說一些敘事作品寫人物做一件事要經歷三次纔算完成的情節設計,杜貴晨先生提出了“三複情節”理論。

“三複情節”從不自覺運用到有意爲之,已發展成了一種傳統的結構模式。它的運用使得中國古代小說敘事藝術上升到了理性層面,很客觀地反映出了民族的心理特徵,折射出了民族的宇宙觀、價值觀、哲學觀、神學觀及審美觀。雖然人們已關注與研究了多部作品中的“三複情節”,但是,對《三國演義》中“三複情節”研究不夠深入,不夠系統。《三國演義》作爲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在構織情節時大量使用了“三複”模式,且技巧嫺熟,靈活多變,因此,對《三國演義》“三複情節”的細膩而系統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較爲深入地領略中國小說的藝術魅力。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國演義》中“三複情節”的運用已臻成熟。由於其運用構成了獨特的結構美學效果,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注意,並在一些專著中有所提及。

就國內研究狀況來說,杜貴晨在《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中提出了“三複情節”理論,重點剖析了中國古代數字“三”的觀念,闡述了古代小說“三複情節”的流變及其美學意義,探討了《水滸傳》“三而一成”的敘事藝術、《儒林外史》的“三複 情節”及其意義。並歸納出了67部通俗小說中含有的97次“三複情節”,其中便列出了《三國演義》中的一部分“三複情節”,還有一些遺漏。鄭鐵生的《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提到了“以三爲法”的敘事結構,另外,楊義的《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對“三複情節”也有關注。

就國外研究狀況而言,美國的浦安迪在其所著的《中國敘事學》中提到《三國演義》有一個突出的次結構特點是經常運用定數序列事件,其數字序列的基礎經常是“三”,實際上他的這種說法類似“三複情節”,只是沒有細究罷了。浦安迪的《明代小說四大奇書》也提到不少三國戲和說書段落都以某一件事三次發生爲基本圖式——如“三讓徐州”、“三勘吉平”、“三顧茅廬”、“三氣周瑜”等——顯然都仰仗於研究民間傳說和通俗文化的學者們觀察所得的常見“三重效果”。

總的講來,中西皆有涉獵,但淺嘗輒止,缺乏系統性。

三、畢業論文的主要內容

引言:

“三複情節”是中國古代小說一種耐人尋味的`模式,一個突出的美學現象。《三國演義》中“三複情節”的創造多是有意爲之,較之以前的小說,《三國演義》“三複情節”的運用也更爲嫺熟。

“三複情節”的關鍵在於一個“三”字,這個中華民族自古崇尚的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心理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國古代認爲“三”是自熱之始祖,萬殊之大宗。司馬遷在《史記。律書》說:“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孔穎達疏引王肅雲:“禮以三成。”總的說來,“三複情節”的淵源脫離不了“三”最初代表的哲學意義與文化意義。中國人“禮以三爲成”的觀念或者說是文化傳統是“三複情節”誕生與發展的基礎。

文章主體:

(一)何爲“三複情節”

“三複”取自《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即南容反覆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爲也。”“三”被解釋爲“多次,經常”,也可解釋成“一日三次”。本文的“三複”取“三次重複”之義。情節是指事件的形成系列或語義系列。“三複情節” 指“敘事作品寫人物做一件事經三次重複才能完成的情節設計。其特點爲:同一施動人向同一對象作三次重複的動作,取得預期效果;每一重複都是情節的層進,從而整個過程表現爲起——中——結的形態。”

(二)《三國演義》中的“三複情節”分類研究

從總體上看,《三國演義》中的“三複情節”主要表現在“明寫”與“暗藏”兩個方面,即下文所提到的“置於明處”與“隱於暗中”。

(1)“明寫”型“三複情節”

“三複情節”主要是直接出現於回目,讀者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出來。《三國演義》中明寫“三複情節”的地方不少,而且方式各異,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連寫”式

連寫是序列事件結構組織形式的一種,它主要表現爲寫一個事件從頭至尾,一連寫去而不間斷,其特點是情節緊湊,一氣呵成,扣人心絃。

最妙的莫過於寫“劉玄德三顧茅廬”了。司馬徽薦名士諸葛亮,劉備便同關羽、張飛同去隆中,首次,二次,三次,一氣呵成,時間跨越度爲“天寒——隆冬——新春”,幾個月內三訪賢才,一連寫去,情節顯得十分緊湊。

②“斷續”式

斷續即斷寫,也是序列事件結構組織形式的一種,它主要是把一個事件在文本中的位置切割開來,在這個事件中還插有其他的情節。其特點是情節張馳有度,有調節敘事節奏的功用。

最妙的乃是“孔明三氣周公瑾”,從回目安排來看,一氣在第五十一回,二氣在第五十五回,三氣在第五十六回,有長度,有跨度;從情節設置來看,用不在一起的三回書來寫一個事件,並在這三回中間插入其他的幾回來敘事,起到了調節敘事節奏的作用,使得故事情節看起來張弛有度。

(2)“暗寫”型“三複情節”

“三複情節”主要隱藏在文中而不是直接出現在回目處,一般不太明顯,仔細讀來便可發覺。

《三國演義》暗寫“三複情節”的手法是多樣的,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以淡化數字痕跡來敘寫“三複情節”

作者不用一、二、三標明所重複的次數,而是用其他的言語來代替。如劉備三次向水鏡先生問求賢才,水鏡先生三次笑曰“好,好!”左慈三次戲弄曹操;周泰三番衝殺兩救孫權;黃忠三射關雲長,等等,都沒有用顯的數字來計數。

②以時間的先後順序來表現“三複情節”

主要是用時間的先後順序,或者說是時間序列,來發展故事情節。如:早上如何,中午如何,晚上又如何。

黃忠首日戰關羽,不分勝負;次日再戰,黃忠被馬掀於地,雲長釋之;次日天曉,黃忠先是虛射兩次,第三次射中雲長盔纓,算是報恩。韓玄用“前日、昨日、今日”三個日期來責問之。

③以數字“三”總括一件事完成的狀態的“三複情節”

這是一種特殊的“三複情節”。它只用數字“三”來總括一件事完成的狀態。如“操先令許褚、曹仁、典韋領三百騎,於傕陣中衝突三遭,方纔佈陣。”這是一種省略了過程描寫的“三複情節”,第一遭,第二遭,第三遭是如何衝突的,是一個懸念,我們可以大膽想象,而無礙大局。如果換一種說法,“三突傕陣”,鋪寫開來,也未嘗不可。

同樣在《三國演義》中,如“水軍寨中發擂三通”、“五斗道教轄境內有犯法者,必恕三次”、“曹操假意上書三辭,詔三報不許”等等,皆屬此類。

(三)《三國演義》“三複情節”的成因

(1)表層原因:源自三國史書、平話小說及“三國戲”

①史書:《蜀書。諸葛亮傳》載有“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是“三顧茅廬”的源頭。戲曲  《三顧孔明》則是“三顧茅廬”的另一種說法,也是“三複情節”的一個版本。

②著述:葛洪《神仙傳》載有左慈戲曹操的故事,其中便具體描寫了三次戲弄。

③平話:《三國志平話》寫“三複”的地方更多,有“張飛三出小沛”、“曹操三勘吉平”等等。

④“三國戲”:元雜劇對《三國演義》審美生命形式有很大的影響。現今存留的元雜劇“三國戲”劇本多達50多種(其中包含了一些僅存劇目的“三國戲”),如戴善甫的《關大王三捉紅衣怪》、花李郎的《相府院曹公勘吉平》、無名氏的《張翼德三出小沛》、僅存劇目的《老陶謙三讓徐州》等。

(2)深層原因:源於中國先民對數字“三”的特殊認識

主要是對“三”最初代表的哲學與文化意義的理解,其內涵漸次發展成爲中國人的一種“禮”的規範,進而在文本中反映了出來,形成了一種“禮以三爲成”的文化傳統和“三複”的思維定式與習慣觀念。

(四)《三國演義》“三複情節”的美學內涵

(1)以數字“三”爲情節的結構手段,保證了情節的繁簡適中

也就是說,“三複情節”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它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要求。

(2)重複中的反重複手法使得“三複情節”更具藝術魅力

三次重複不是單一的重複,而是於重複中寓有變化發展。如此一來也就避免了因重複而帶來的單調乏味。

(3)“三複情節”中的螺旋式上升形態強化了敘事藝術的美感

一些“三複情節”的發展表現爲“進展→阻塞-進展→阻塞-進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態。從接受美學看,這是一種運用懸念來延緩敘述進程的收益效果。

四、工作進度

1.2009.03.01——2009.03.31  擬定選題階段

2.2009.04.01——2009.04.30  開題階段

3.2009.05.01——2009.05.10  論文撰寫階段

4.2009年5月下旬  論文答辯階段

五、參考文獻

[1] 羅貫中。三國演義[M]。長沙:嶽麓書社,2005.

[2] 杜貴晨。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3]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 [美]浦安迪。明代小說四大奇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 李史峯。二十四史[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6]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祕數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7] 張德鑫。數裏乾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 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9] [西漢]司馬遷。史記[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6.

[10]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1] [晉]陳壽。三國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 [清]唐芸洲。七劍十三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3] [清]不題撰人。施公案[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

[14] 孔祥卿,史建偉,孫易。漢字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5] 鄭鐵生。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16]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7] 魏崇新主編。中國文學史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8] 王長青。中國文學史--從屈原到魯迅的通俗講演[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

[19] 於雪棠。周易與中國上古文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20]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21] 黃霖,韓世碩,孫靜。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2] 徐岱。小說敘事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3] 普麗華,江少川。現代寫作概論[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24] 何麗萍。東西方數字“三”的文化對比分析及其翻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0)。

[25] 張文。淺論聊齋志異的“三複情節”[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3(5)。

[26] 樑雁。論紅樓夢的“三複情節”[J]。泰安師專學報,2002(4)。

[27] 周媛。漢民族尚“三”現象的傳統文化解讀[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8(4)。

[28] 舒志武。數字“三”的文化意義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3)。

[29] 劉福泉,王新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三”理論對巴金家。春。秋創作的影響[J]。河北大學學報,2007(5)。

[30] 成友寶。神祕數字“三”新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8)。

[31] 李磊。三陰三陽學說文化哲學探源[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課題的內涵界定 篇二

1、“課堂小結”的界定:

每一節課最後的5—10分鐘是教師、學生對整節課的歸納、整理、反思的時間,往往會放任自流導致前面的良好效果無端流失,這是一節課的第二個關鍵期。在這個關鍵期裏要讓學生自己去歸納,可以用文字、用圖、用表格、用一兩句成語。在小結過程中,引導學生創造適合自己記憶的方法,在小結中體現記憶,在記憶中完成小結。這5—10分鐘時間可以安排“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小組成果展示”的模式進行。

2、“有效”的界定:

有效果:每一節課裏出現的基本知識點或學習要求、教學目標能在小結裏馬上運用自己的特別的方法理解、記憶成功,每一單元的如此,每一時段的如此,每一模塊如此,學生能順利、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有效率:創造發明記憶方法的過程中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等。

有效益:每一節課裏學生都期待最後的5—10分鐘,那麼說明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學得成功,這一節課就是有效益的課了,不是浪費時間、浪費人力、浪費物力的一節課了。

3、“有效課堂小結”的思考:

同一節課裏,不可能所有學生都有同樣的表現、反應,不可能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學生的進步是不同步的,學生的發展是不同深度的,課堂的有效是建立在參差不齊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最終的有效教學真正的目的在於關注每一個人的發展,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課堂上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參差不齊的個體,讓每一個個體都有發展的機會,允許每一個個體發展的高度參差不齊。同時,我們的眼光要面向全體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只有全體學生的發展,纔是真正的人類的發展。

有效性不等於不計較成本去追求有效,即“用較少的師生精力和時間,取得較大的進步和發展”,不能盲目追求有效性。要徹底該變過去由老師華麗總結收場的做法,一開始避免不了要有對學生的引導和示範,要有對學生漫無邊界的小結和創造記憶做界定,教師的主導性仍然存在。在每一節課堂裏,師生是互動的,學生的創造性小結和記憶方法發明,理應推動教師的反思和發展:如何在下一節課更有效地進行教學?只有不斷的如此推進,纔會真正實現課堂的可持續有效,而不是刻舟求劍。

開題報告樣本 篇三

課題的提出: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要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要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全面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人才素質的重要內容。而較強的自信心又是一個人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挑戰困難,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基礎,所以在人格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迫在眉睫。我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有50%左右的學生缺乏學習自信心,在學習活動中處於被動地位。由於缺乏學習自信心,他們不能大膽地表達自己意見,不能主動地去思考,不敢大膽地去嘗試,不敢確定較高的學習目標,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鑑於上述原因,我確定了《國小生人格教育中自信心培養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在人格教育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使他們能較快地以自信的心態融入學習生活等各項活動中。

課題研究的目標

探索並揭示一個具有較強自信心的學生,其心理品質的具體內容及表現。

總結提煉,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途徑和方法,構建本校學生自信心培養的操作模式。

客觀揭示當前國小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品質自主建構的策略,以促進前兩個目標的實現,併爲自信心品質培養提供借鑑。

着眼全體學生,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在實踐中使學生自信起來,自主起來,自能起來,心理素質不斷提高,成爲適應社會的強者。

研究的內容:

目前國小生公民人格自信現狀調查。

目前國小生人格自信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效果

開題報告樣本 篇四

一、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來源

這次畢業設計的課題是根據自己的專業所長和自己的興趣選定的,屬於設計繪圖類題目,在江祖勇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屬於開發設計型。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印刷工藝過程是藉助印刷壓力將塗布在印版上的油墨轉移到印張上的過程。作爲傳遞油墨和塗布油墨的着墨裝置,無論對哪種印刷機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了獲得清晰的印品,油墨塗布要適量、均勻,沒有性能良好、工作正常、結構合理的着墨裝置,任何印刷機都不能印出令人滿意的印品。

三、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在早期的膠印機上不存在完整的供墨系統,由人工方式向版面提供和補充油墨,隨着膠印機的不斷改善,供墨系統從無到有,並發展到今天的自動化程度,成爲膠印機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目前的目標是在一些基本技術上取得突破,具體是:

控制方式的智能化,在高速膠印機上研發遠程診斷功能。()提供遠程服務與工作流程,針對具體機器的故障點設計系統解決方案;

設備功能多元化,在大環境的變革下多元化、彈性化,且具有多種切換功能的包裝印刷設備,才能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

結構設計標準化、模塊化,利用原有機型模塊化設計,可在短時間內轉換新機型;機構運動高精度化,通過應用馬達、編碼器及數字控制(NC)、動力負載控制(PLC)等高精度控制器來完成,並適當做好產品延伸,朝高科技產品的方向進行研發;

無軸傳動技術。用“電子齒輪”代替傳統的機械齒輪,去掉傳動軸,其優點在於避免由於傳動軸的扭曲以及齒輪間隙對印刷機張力及套印造成的影響,可實現更高程度的同步運轉,真正實現印刷機組模塊化;

針對特殊應用的混合技術和通過連線生產增加附加值;爲了適應上述發展,輸墨機構也必須同步發展。輸墨系統是技術上極其難於解決的複雜部分。

每一種膠印機的發展其主要內容是設計着墨系統,傳墨系統最好能滿足一下要求:在印刷紙張縱向與橫向上獲得高度均勻的油墨層快速的調節敏感性各個分色圖像油墨層之間的分裂要小,也就是對分裂影響的低敏感性對油墨和溼潤溶液的數量具有大範圍的控制變量滿足經濟效益要求等。

四、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畢業設計內容

根據印刷工藝原理及印刷機操作程序的要求,膠印機必須把油墨均勻地適量地傳給印版表面,並根據需要進行離墨和着墨。爲此本設計要求採用合適的機構來完成離墨動作,選擇適當的着墨時間參數。

設計內容

(1)分析膠印機的着墨工作過程,選擇合適的時間參數;

(2)選擇合適的驅動機構;

(3)根據結構選擇合理的結構參數;

(4)設計着墨詳細結構;

2、主要參數

最高印刷速度:10000/小時;

最大紙張尺寸(mm):750*520;

最小紙張尺寸(mm):285*200。

五、完成論文的條件和擬採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1、通過搜索相關的中外文資料,瞭解着墨機構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撰寫綜述;閱讀並翻譯外文資料,並藉助查閱相關的專業文獻完成開題報告。

2、通過在自主學習並在指導老師的指點和引導下,形成自己的設計思想,確定設計方案,完成設計計算,繪製三維機構,並完成着墨機構的電子圖稿。

六、本課題進度安排、各階段預期達到的目標:

第1—5周:調研、收集資料,擇寫綜述,閱讀、翻譯外文資料,對着墨機構動作分析,確定着墨、離墨時間,對結構類型進行分析,選擇合適機構,並確定合適的參數時間,設計計算,完成開題報告。

第6—7周:設計結構,校覈。

第8—12周:繪製三維機構。

第13周:在計算機上對所有設計機構進行修改和調整。

第14周:根據三維圖繪製工程圖。

第15周:編寫設計說明書。

第16周:編寫設計說明書,編寫PowerPoint電子課件。

第17周:編寫PowerPoint電子課件,總結、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