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課堂教學開題報告多篇

課堂教學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論文開題報告

1、課題名稱:

借鑑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2、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的研究現狀

在衆多開展多元智能理論研究的課題中,進行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改革嘗試的還鮮有人爲。

(2)課題研究的實際意義和理論價值

1、理論價值:本課題的研究是對國小高年級數學課堂中多元智能相關理論的細化和補充,同時是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充實。因此,借鑑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新的《數學課程標準》10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驗。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的名言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道出了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新課標的理念,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做到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數學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1次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的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學科中的學習問題,最終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實踐價值:本課題的研究有利於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有利於帶動教師業務水平和教科研的水平提高。多元智能理論是1個開放的、不斷生成中的理論,開展這樣的研究,必然會使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獲益匪淺。因爲,多元智能理論對國小數學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師應更新知識結構,善於學習、接受新教育理念,瞭解新的教學動態。其次,教師應具備全能意識與技能,創設能鼓勵各種智能發展的學習環境,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因爲教學中教師的身教最有說服力、最具示範性。再則,教師之間必須加強團隊合作。多元智能教學需要多元化教學技能,而教師個體能力畢竟有限,很難集全能、多面手於1身,客觀上要求不同或相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共同探討多元智能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方案,集思廣益,優勢互補,實現教與學的最優化。同時,研究有利於轉變教學觀念,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

在研究中教師必將帶來全新的課堂,實現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他們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構建數學生活化課堂的實驗研究就是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爲教學活動的切入點,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爲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讓學生能主動地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切實體驗到數學存在於生活;讓學生能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切實體驗到數學能應用於生活;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在是實踐上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學生的發展以及構建和諧的數學學習環境都具有重要的積極現實意義。

3、課題研究的範圍和基本內容:

1、研究範圍的界定:

研究對象:實驗國小56年級

概念界定:

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爲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研究的基本內容:

1。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的智能強項及學習數學的水平.

2。研究在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數與代數。實踐應用與解決問題幾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後如何向生活延伸.

3。構建適合實驗國小高年級學生實際的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

4、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認真學習多元智能理論,學習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論、《數學課程標準》等1些相關理論或文件精神,摘錄對課題研究有借鑑的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供學習和研究借鑑,做好資料的收集和存檔工作。

2、問卷調查法:在實施課題階段,對被實施此課題之前的本校的56年級學生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用以瞭解學生的數學發展現狀與不同學生的智能強項,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採取相應的策略與手段。

3、行動研究法:結合教學實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勤於將自己從課題研究中獲得的教學理念轉化爲教學行爲,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修正、再實踐,逐步積累經驗。

4、個案分析法:重視對典型學生學習狀況的跟蹤分析,從中尋找課題研究進展的突破口。

5、經驗總結法.

5、研究假設和理論依據:

1、研究假設:通過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的智能強項及學習數學的水平,營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生活的數學與數學的生活,溝通數學解題方法與生活問題解決策略之間的聯繫.用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搭建平臺,讓每個學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並且成就積極的自我.

2、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數學課程理論、教育理論

6、研究階段: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有:

1.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2.組織有關教師對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論證。

3.做好對課題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學習,收集理論依據,以保障課題的順利開展。

本階段是實驗工作的關鍵階段,必須認真組織實施,抓好每1個環節,這個階段收集到的資料和得到的結論,對整個實驗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有:

1.蒐集材料,設計出針對高年級學生實際情況調查的智能光譜問卷

2.實施調查研究,對調查和測量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分類統計,比較、尋找原因,提出教育設想,撰寫各個子課題報告。

3、課題組成員分別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研究在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數與代數。實踐應用與 解決問題4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後如何向生活延伸的基本策略.構建適合實驗國小高年級學生實際的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

4、組織課題組有關成員進行課題研究的再次論述。

5、做好課題階段小結,每學期1次,根據課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修正課題實施方案。

2、收集整理有關課題研究的資料(個案、論文、學生成長追蹤記錄、家長學校教學情況等)。

3、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成果論證

4、成果推廣。

7、成果的形式和課題組成員分工

1、成果的形式:

課題中期:完成《借鑑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論文

最終成果:《借鑑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2、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課題組負責人:王玉玲國小高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經擔任過國家級105重點課題的子課題研究任務和市級課題的研究。

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趙鳳君、李宏宇:研究在國小數學。實踐應用與解決問題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後如何向生活延伸.

蘇惠賢、劉素豐、王恩瑞:研究在國小數學統計與概率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後如何向生活延伸.

8、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1.學校領導班子對本課題的研究非常重視,通過必要的經費支持

2.本課題的研究人員是由學校領導、中層幹部、數學教師3種成份組成,學校有必要的儀器設備。。

9、參考文獻:

《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 1983年

《生活教育10講》 4川教育出版社 1989.5

《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8

【第2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開題報告

本課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於10月向河南省教育學會申報立項,經河南省教育學會評審,准予立項,並被列爲河南省教育學會教育科研重點課題,現開始實施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課題的理論價值:

課堂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具有鞏固、強化、反饋、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說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國小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着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複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於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

課題的實踐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複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讓課堂練習(包括複習練習、對新知的針對性練習、鞏固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等。)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研究的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新之處: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於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技術線路和實施步驟

總體實施步驟:

針對不同類型的數學課大家寫出自己的練習設計及實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動時間一起交流、討論,並寫出自己的反思。最終總結出複習課、新授課、練習課、講評課的練習如何設計,新授課中概念性教學、計算教學的課堂練習如何設計,以及組織形式和方法。

技術線路:

主要依據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採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閱法、調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分階段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爲二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11月——12月):

建立課題組,學習有關理論,構思方案。

第二階段:組織與實施階段(1月——7月):

課題研究教師在備課、聽課、議課、課後反思四個方面來研究有效練習,備課中着重體現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麼效果?聽課時着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單週寫出練習題的設計及練習方法;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並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課後反思體現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麼知識,起到什麼作用,收到哪些效果?雙週寫反思。

第三階段:整理總結階段(7月——9月):

1、撰寫有關“有效練習”的小論文。

2、整理、彙總課題實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課堂中有效練習的方法;撰寫結題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一)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爲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第3篇】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研究開題報告

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戰和所受到的最強烈批評就是教學無效和低效的問題。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鞏固課程改革成果,推進課程改革持續深化發展的關鍵。教學效率是指單位時間裏課堂教學的效果。具體地說,是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增幅三者之和所達到的效果。它不但是預期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綜合反映,而且是評價教學優劣的重要指標和整個教學過程運作狀態是否良好的重要標誌。

隨着我校從中等師範向普通高中的轉型,在分析爲我校辦學傳統、師資優勢和生源的質量等基本條件的基礎上,學校把“秉承我校的優良傳統,突出學校在文科和藝術教育方面的優勢,堅持走以藝術類學生爲突破口的特色辦學之路”作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事實上,大多數學生的地理成績不高,成爲我校文科學生和藝術類考生成績不夠理想的重要障礙。可以說,學生地理成績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大學聯考文科綜合考試成績的好壞,大學聯考文科綜合成績的好壞決定着學生能否考取理想的大學。爲此,真正吃透地理課程標準,重視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強化教法學法研究,對切實提高教學效率顯得尤爲重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地理課標》)指出,“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高中地理課程是學生學習地球科學、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初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個學習領域。”要使學生高質量地實現學習地球科學、掌握地理學習與地理研究的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的基本目標,確實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們必須從調查分析地理“學困生”的學習現狀入手,研究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存在的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薄弱知識點”,找準學生學習地理的“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瞭解學生的學習地理的需要、動機、態度、興趣、信心、方法、能力等的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礎上,通過採取以學生“自主學習”爲基礎的學案、以直觀形象爲手段的多媒體課件、以形式多樣的發展性評價等措施,不斷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地理教學的直觀性和綜合性,強化地理練習的針對性和合理性,增強地理教學評價的自覺性和有效性。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端正學生的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營造輕鬆的課堂氛圍,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歷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教學的歷史則是教學工作者不斷追求教學活動效率的過程而已。換言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始終堅持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使絕大多數學生在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方面效果更好。面對在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學困生”較爲普遍,學習動力不強、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積極性不夠的“陪讀生”越來越多的學習狀況,積極探索地理教學方法,認真研究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現實意義。

(一)課題的研究意義

1.有助於促進地理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並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爲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教師專業化過程貫穿在整個教師生涯當中。在長期的與教育環境的互動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豐富專業知識和技能,滿足自身不同層次的需求,從而表現出與特定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教師角色行爲。本研究的課題負責人先後在西北師大學習心理教育專業(本科)和教育管理專業(教育碩士),由於學校的轉型,現從事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專業理論知識,但在地理學科教學中需要長期艱辛的付出、學習和研究,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參與本課題的研究的兩位地理教學同行,畢業於西北師大地理教育專業(本科),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但也需要研究高中地理教學,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由於課題組成員在地理教學中具有教育理論與專業知識互補性的搭配組合,面對着水平基本相當的學生,有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專業成長的迫切願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對促進研究者專業成長意義深遠。

2.有助於推動地理學科的教學改革

近兩年來,我校在教學中大力推行“精講多練,提倡反思”爲主導的課堂教學改革,可在現實的教學中,由於教師形成的教學慣性,理論灌輸爲主的教學現象仍然存在,教學效率仍然不高。針對目前的地理教學現狀,在學習內容多、任務重、考點細、要求高的情況下,迫切需要我們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確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閱讀、分析、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同時,不斷延伸課堂教學的.“觸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基本技能,不斷鞏固地理教學改革的成果。

3.有助於完善地理課程的知識整合

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難點在於對地理課程內容的整合。《地理課標》強調,“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爲指導思想,以人地關係爲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爲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爲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爲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信息技術在地理課程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針對大多數高中學生地理基礎知識薄弱、空間想象能力欠缺,而地理課程知識面廣、知識記憶任務重、圖表材料比較抽象等特點,本課題組在準確掌握學生現有水平的基礎上,

研究設計有利於整合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效率的學案,研究製作有助於課程重點內容綜合化、直觀化、形象化的多媒體課件,對完善地理課程的知識整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有助於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教學效率,就必須從教學過程的各要素(包括教學目標、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抓起。本課題通過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尤其是地理“學困生”)學習地理課程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挖掘和培育學習者學習地理的潛質和多元智力,採取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一段時期的參與性研究,在對地理課程標準、教材等內容全面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地理學案研究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強化課堂教學改革,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提高我校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意義重大。

【第4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研究》開題報告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1、是當前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當前,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與網絡的加盟,在教育領域激起一陣狂熱的興奮與殷切的期盼。先進的高科技手段的應用必將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必將產生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由於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圖、文、聲並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所以能夠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必須會對教育、教育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現代教育技術”(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作爲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2、是本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鶴壁市淇濱區福源國小是一所環境優美、教學理念先進、教學設備先進的學校。學校設立有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錄課室,每個辦公室都配有電腦,每個教室都有電子白板,學校所有的計算機都開通了寬帶連接,網絡班班通,校內資源共享,學校有優良的網絡化教學和學習環境。現代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必將引發課堂教學從教育觀念到實施方式、實施策略的一系列變革,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爲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互動方式,近年來我校一直在積極推動和促進信息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應用和開發。在我校,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已體現在常規教學中,因此,結合我校實際,選定“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課題進行研究,以期能進一步深化我校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實踐和發展。

3、是新時期國小數學教學發展的需要。

新時期的國小數學教學發展,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運用新穎、先進的教育技術,爲國小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因此,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有利於充分認識到實施國小數學教學必然地要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爲指導,轉變教育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育觀念與教學機制的整體深刻變革。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數學是一門來源於生活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綜合、分析、應用信息的學科。數學教師必須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提高教學水平,現代教育技術有機融入到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熟練、自然。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到真實的情景中去體驗、去感受,經歷數學知識的構建過程,達到對數學知識的徹底理解。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通過互聯網獲取自己在課堂上、在課本中很難得到的自己所需的知識,最大限度的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將所受知識通過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形式進行展示,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還可以把抽象的知識點通過形、聲、情、意形象化,讓學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從而達到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我校2009年建成,是一所很年輕的學校,教學設備先進,學校中年輕老師居多,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可以使用計算機教學,物資資源和人力資源很匹配,但這些資源在目前來看,還沒有發揮其更大的優勢,所以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和實施,最大限度的發揮老師的教學能力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課題核心概念界定。

1、本課題的理論依據

在2000年11月的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陳至立的報告中指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要求。

建構主義認爲知識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而是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其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優化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現代教育技術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可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併發揮作用。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對信息的理解,以已有認知結構爲基礎,對信息進行主動選擇、推理、判斷,從而建構新知識。可見現代教育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徵特別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因此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爲本課題的理論研究基礎是最適宜的。

2、課題核心概念界定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利用電化媒體技術(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計算機等價爲教育、教學的一種手段,運用電教的特性和功能進行多媒體教學。現代多媒體技術已不僅是幾種媒體(例如把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加以組合),而是側重於以計算機爲中心,把語音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語音信號、圖像信號轉換成統一的數字信號,對它們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具備有圖、文、聲並茂以至活動影象的功能。

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就是教師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能把現代教育技術和數學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服務於總的教學目標,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共同完成數學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數學教學方式。

三、研究目標

通過實踐建立起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學習爲主體的自主性、研究性、協作性學習模式,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整合、設計教育教學過程,達到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有效整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應用、開發、管理學校信息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優化教與學的`評價。

四、研究內容

1、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有效模式。

2、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與資源,構建新的學習方式,高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優勢,是學習過程符合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3、本校國小數學教學信息資源庫的建立與系統化。

五、研究的方法

研究主要採用案例分析、經驗總結、問卷調查、對比觀察,行動研究等方法進行研究。從教學實際出發,將科研與實際的數學教學相結合,形成系統的計劃,在實踐中開展研究,不斷總結,再將成果應用到實踐,使課題的實踐研究形成良性循環。重視案例與經驗總結的成果積累,將課題研究與資源建設結合起來提高項目的應用與推廣價值。

六、研究的創新點

以往對本課題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內容、形式、方法的整合上,體現了教師的“教”。而本次的研究是在此基礎上提高了一個臺階。從關注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從單純的引用別人的信息教學資源轉移到了自主創新信息教學資源,這是本課題的亮點。在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當以創新精神的培養爲目標,應該站在創新教育的高度認識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整合。

七、研究規劃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研究。1、首先運用調查法深入瞭解學校老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情況,發現存在的共性問題;2、案例分析法:組織聽課活動,探討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採用的整合模式。3、運用文獻法瞭解本課題的研究現狀,爲本課題的確立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4、開展實踐行動研究,結合老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情況,組織老師課件製作培訓,每位老師最基本要熟練製作ppt,個別老師要學會flash製作,並建立課件資源庫,收集製作精美且質量高的課件。在研究中結合經驗總結法不斷地總結經驗,積累資料,積極推廣。

(二)、實施步驟

本課題用兩年時間,在國小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研究活動。

第一階段:準備啓動階段(2014年6月—2014年10月)

1、收集資料,做好申報、立項工作。

2、整合備課組,進行內容分工。

我們組的人員是中青結合。中年老師都是市級骨幹教師,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指導青年老師。青年老師知識水平高,製作課件的水平高,特別是劉海濱老師,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可以做我們組的計算機老師和課題中有關專業的老師。可以說各有所長,能做到互補,爲課題研究提供了人員保障。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2014年11月—2015年12月)

1、聽有關教育行政領導、專家、學者指導,或上網學習專家課題講座,對課題進行論證,提高全體教師研究的實效性,擴大課題的影響。

對於課題研究的具體流程,課題研究包括哪些要素或環節,課題的模式,如何順利結題等,課題組的每位老師並不是很清楚,如果教育行政部門邀請專家做課題培訓,我們課題組的每位成員一定要參加培訓。如果教育行政部門不進行此項活動,我會組織課題組的每位成員上網學習。通過學習,詳細瞭解課題研究,爲課題的順利實施做好鋪墊。

2、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課堂隨機抽查等方式,調查各學科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的使用情況,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何改進;調查如何有效進行課題研究,調整活動安排,突顯研究效果。小組成員通過討論確定問卷的內容,韓保華負責低年級的調查問卷,秦秀娟負責中年級的調查問卷,王麗負責高年級的調查問卷,並各自總結各年級組的在數學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學遇到的問題,根據問題組員共同探索有效方法。

3、每位成員每學期至少講兩次校公開課,至少聽20節課,通過講課、聽課尋求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有效模式。

4、劉海濱、趙春陽老師負責教師計算機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每位成員要把自己授課的教學設計和課件上傳福源國小信息資源庫,並鼓勵全校每位老師都這樣做,積累信息資源,逐步建立信息資源庫,提高教師“整合”能力。

5、撰寫論文,每學期根據研究專題撰寫課題論文,不斷充實專題論文集。每位成員要善於把做課題研究中的所得所想變成文字寫下來,總結經驗,探究模式。

第三階段:研究總結階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

1、全面收集整理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並在全校加以推廣,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創新性學習的能力。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八、預期研究成果

(一)、構建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有效模式。

通過問卷調查、聽課、講課、計算機培訓,展開研討活動,探索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有效模式。

(二)、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與資源,構建新的學習方式,高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優勢。在數學課堂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讓學生通過各種現代化媒介媒介,幫助學生自主思考,促進學生共同學習,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良好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不但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而且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本校國小數學教學信息資源庫的建立與系統化。

九、研究成員:

廉鳳霞:課題主持人,市級骨幹教師。

韓保華:市級骨幹教師。

劉海濱:鶴壁市淇濱區福源國小微機教師。

趙春陽:鶴壁市淇濱區福源國小數學教師。

秦秀娟:鶴壁市淇濱區福源國小數學教師。

主要參考文獻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2011.5

[3]賀海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2003.6

[4]《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設計案例》,北京科海電子出版社,2003、7

[5]張春莉,《信息技術對數學課堂的影響》。

【第5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的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課題的理論價值:

課堂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具有鞏固、強化、反愧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說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國小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着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複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於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

課題的實踐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複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讓課堂練習(包括複習練習、對新知的針對性練習、鞏固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等。)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研究的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新之處: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於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技術線路和實施步驟

總體實施步驟:

針對不同類型的數學課大家寫出自己的練習設計及實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動時間一起交流、討論,並寫出自己的'反思。最終總結出複習課、新授課、練習課、講評課的練習如何設計,新授課中概念性教學、計算教學的課堂練習如何設計,以及組織形式和方法。

技術線路:

主要依據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採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閱法、調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分階段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爲二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10年11月——12月):

建立課題組,學習有關理論,構思方案。

第二階段:組織與實施階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課題研究教師在備課、聽課、議課、課後反思四個方面來研究有效練習,備課中着重體現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麼效果?聽課時着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單週寫出練習題的設計及練習方法;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並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課後反思體現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麼知識,起到什麼作用,收到哪些效果?雙週寫反思。

第三階段:整理總結階段(2010年7月——9月):

1、撰寫有關“有效練習”的小論文。

2、整理、彙總課題實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課堂中有效練習的方法;撰寫結題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一)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爲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通過實驗,探索適用於我校國小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練習的一般模式,優化數學課堂練習的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五、課題承擔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條件

1、能力保障:

課題組組長肖豔崢老師,樂於鑽研、勤於探索,曾有多篇論文獲獎,參與課題《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預習能力的研究》,現已結題;王磊老師曾擔任市級課題《國小低年級數學教材主題圖的應用研究》的主持人,現已結題,她有着豐富的研究經驗。王豔利教師和王麗萍老師積極上進、喜歡閱讀理論書籍,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組織保障:

課題組成員有志於服務教育實踐,探索在新形式下學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組教師有強烈的科研熱情並渴望科研人員給予具體而有效的指導。

教研組課題有學校教科研室負責人和學校聘請的專家的指導。

2、時間保障:

研究時間爲兩年,實驗教師全部是一線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保證實驗的正常運行。課題組堅持每月開展一次課題研討活動,注重階段性總結與交流,掌握課題研究進程,及時進行調控,爲使課題研究劃上圓滿的句號而努力。

以上是我對本課題的一些想法,有不對的或還需改進的地方,請個位老師多提寶貴經驗。

【第6篇】國小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開題報告

國小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開題報告

導語: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着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以下是小編整理國小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開題報告,以供參考。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追求高效教學是教學的本質所在,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更是教育事業實現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當前國小數學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不輕鬆,質量又不高的問題,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課題之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資源配臵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

在我校組織的針對課堂教學情況的問卷調查中,其結果反映出我校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着如下幾個共性問題:一是教師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堂教學盲然;二是新課前盲目出示學習目標,淡化了情境創設,整個教學機械呆板,不夠生動,對學生沒有吸引力;三是教師講得太多,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太少,學生無法當堂完成作業;四是教師較多是關注自己的教,而較少關注到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自學流於形式;五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視,造成學生兩極分化嚴重等等。存在這些問題的課堂,其教學效率很難保證。這種“教師中心,機械模仿,系統傳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缺乏思辯與創新,學生的主體性難以體現,學習積極性被壓抑,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爲空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必須改變現有的這種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核心概念界定

(1)對“高效課堂”的界定

“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一般來說,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立足點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

(2)對“教學模式”的界定

“教學模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計劃或模型,是基於一定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種教學活動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從而組成的具有動態性的過程,從微觀的教學活動的角度看,它具有變化性,但宏觀的過程角度,又具有比較穩定的過程形式。一種教學模式由幾種教學策略或教學方法實施的教學活動組成。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在某個具體領域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樑。

2.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認爲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播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藉助他人(教師和學習夥伴)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建構意義的方式獲得的。其理論核心是以學生爲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倡導的學習原則:

①在學與教的關係上,應該臵學生於教學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學爲中心組織教學;

②在教學目標上,要以教會學生學習爲主,而不是以傳授知識爲主。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及主要做法

1.英國肯特佈雷大學愛倫·史博教授研究的“優秀的教與學”和我們研究的“高效課堂”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學的最高效率,愛倫·史博教授對高效的理解是從高效享用學習資源,單位時間內高效學習,高效完成個性化學習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高效互動與滋養四個方面來研究的。與我們新課標中所提到的三維目標也是吻合的。艾倫·史博教授的研究對英國小班化的教學起到了積極地推進與優化的作用,而與我們國內的大班額集體授課的現狀不太適用。

2. 全國著名課改專家李炳亭先生近年來專注於“高效課堂模式”的推廣實踐工作,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論素養,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特別是中國小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受到全國教育同行的高度評價。目前國內影響較大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杜郎口中學的

“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高效課堂等。但是這些“高效課堂模式”適用中學生的比重較多,而適用於國小的內容佔的比重較少。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主要是課堂教學實踐中的行動研究。本課題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義:

一是探索出適合我校國小數學特點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意義:改變我校現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可以解決我校課堂教學中現有的一些問題,使課堂不僅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而且成爲學生成長的樂土。

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學”轉爲“我要學”,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從而實現終身學習。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意義:促進我校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進而優化教學,更好地爲學生的成長服務。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預計用兩年時間達成如下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適合國小數學特點和我校實際的高效課堂教學策略和課堂評價體系。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校教學質量。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學、會學,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通過本課題研究,增強教師的教研意識,促使老師們加強學習和交流,打造一支愛學習、會研究的教師隊伍。

5.在研究過程中,舉辦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促進學習型校園的創建和積極向上的校園人文氛圍的形成。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國小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

(1)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聽評課、教師訪談、學生座談等途徑,調查研究目前我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通過理論學習,研究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什麼,學生觀是什麼,對課堂教學有哪些要求,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策略。

(3)通過對當前國內有影響和實效學校的課堂教學的觀摩學習,研究他們課堂的特點、基本點、基本模式、課堂評價、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載體。研究對教材把握、處理的度和呈現形式。

(5)研究學情,要分析學生現有的水平和對教育教學內容的思維能力、接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學習興趣、動機、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學法和學習方式,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研究自學、幫扶、互學;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存異質疑、交流展示等學習方式的組織和引導要點。

(7)研究教法。立足學情和教材不同內容和課型,運用什麼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和教學策略,才能使學生高效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8)研究課堂評價。對學生實施有效的課堂評價是成功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學科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可持續作用”的、側重於學生學習過程的課堂評價體系。

2.通過分析存在的問題、理論學習、觀摩學習、教材研究、學情研究、學法教法和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探索出適合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國小數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七、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行動研究,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比較研究,訪談等。

八、實施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爲20xx年3月——20xx年4月,共分爲五個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調研、動員、組織學習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1.通過開展問卷調查、教師訪談、學生座談、課堂觀察等途徑,瞭解我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組織召開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討論會,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

3.教學骨幹赴洋思中學現場觀摩學習“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

4.組織赴洋思中學學習的教師開展校內課堂教學改革研討課。

5.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理論、教改動態,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話教改,談困惑。

第二階段:初步探索實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1.成立《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組並開題,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2.課題組成員在課堂教學中改革實踐,上研究課。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不斷實踐、反思、學習、探討、改進、再實踐。

3.學校爲課堂教學改革創設條件:配臵電子白板,在校園網上建專題學習空間,增添學習資料、加強教研學習的力度以提供智力支持等。

4.改變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以學論教”,初步制定出能指導課堂教學改革總體方向的“德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表”。

5.積極開展新模式研究課活動,如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各子課題組研究課等。

第三階段:深入實踐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1.各子課題組全面、深入地開展課改研究。子課題組成員加強相互聽課和研究。各子課題組負責人要帶頭上模式研究課,課題組每週要推出至少兩節組內模式研究課,並及時評課、總結、改進、調整。

2.每個年級設兩個教學模式改革實驗班,實驗班的教學都要按新模式來組織課堂教學。實驗班老師加強學習和交流,課題組組織實驗班老師每週開一次實驗研究會,找問題,想措施,及時調整。

3.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縱向跟蹤對比研究,對實驗班和非實驗班的學生進行橫向定期對比研究。

4.組織校級公開研討課、請課題組優秀教師上示範課、課堂教學比賽、經驗交流會、專家講座、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教師的研究水平,改進實踐模式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追求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5.課題組總結形成國小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堂評價體系。

第四階段:全面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月)

1.在全校全面開展新模式的課堂教學。要按課題組總結出來課堂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

2.課題組及時總結改革中的成功經驗,每週開展兩次交流研討會,推廣經驗,改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