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76W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多篇)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一

趁着十一小長假讀畢了《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感受頗多,現分享些許讀後感。

作者在第一輯人生漫談中提到: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保持心情的平衡。所以,中庸不極端的態度應該是,既能腳踏實地去耕耘學業事業,又能仰望星空順其自然,而不是像我曾經那樣努力一段時間後渾渾噩噩,與不可更改的事實作無謂的鬥爭。失之坦然,得之淡然,順其自然,大抵就是這個道理吧。

第二輯做人與處世中,兩篇印象較深。一則是引用冰心前輩爲他人題的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爲有不爲。不必奢求太多,要有自知之明,知足常樂即可。做人也要有原則,各年齡段各角色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有取捨。另一則涉及到的是出自《論語》的典故,“三思而後行”這是衆人熟悉的,多數人也認爲反覆權衡再抉擇是必要的,曾經我也是這樣認爲的,然而,其後還有一句“再,斯可矣”,意思是做事誠然要小心謹慎,但過分猶豫則不可取。現在想想,昔日被教誨的所言極是。

再者就是,第三輯裏我們面對的事實中《論恐懼》的文篇,作者以蒙田的短文爲引,折射出其對待恐懼的態度,簡而言之即是,遇事不要驚慌失措,而要處變不驚。這點於我是非常適用的,到了任何環境都應學會適應和融入,面對任何困難都應極力克服和解決。以上是較能打動我的章節,給予了我思維上的轉變和行爲上的指導,希望對於你們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總之是一次很愉悅的閱讀體驗了,收穫頗豐,我最希望的狀態是,從書中習得的智慧將伴隨着我,從容與自信地走完接下來的人生。希望你們也是這樣的,自信而從容,篤定且真實。今日舉國同慶,趁此良機,寫下此文,與你們分享喜悅。祝你們平安喜樂,萬事勝意。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二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啓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爲什麼活着?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爲。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職責感”。“有所作爲”“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裏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並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並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條曲線迂迴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纔是人生。”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爲二戰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後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三

一滴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粒沙子可以看出世界,一張臉上可以看出一座天堂,而好書可以無數人的命運。——題記

最近讀《季羨林談人生》引來些許感慨,片言記述。書中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學————————————談人生、談讀書治學、談人生感悟。在我這個年齡,談人生是否年輕了點?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爲什麼活着?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爲。因此我們年輕人都應留下一分鐘思考,人生的目標是?留下一分鐘領悟,人生的意義是?留下一分鐘感慨,人生的價值是?留下一分鐘,人生的真諦是?留下一分鐘,細細咀嚼“人爲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

慾望,與生俱來就具備,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質的體現,慾望的存在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發展,這無可置疑的,試想一個沒有慾望的人,更應該想想人爲什麼活着,有慾望纔有動力。同時慾望也是煩惱的根源,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大煩惱:貪、嗔、癡、慢、疑、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要怎麼駕馭慾望朝正確的方面實現價值?他告訴我們要追求愉快的生活,追求心態的平衡和寧靜。

他說,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黴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理解了這一番道理,它能夠讓我們頭腦清醒,理解禍福的辯證關係。走運時,就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起於私心雜念,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樣就不會有苦惱。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也要以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些命運,或者保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憤恨的心。季老的平和與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對發生於周圍的種種,我也學會去坦然處之。放鬆、自然的心境讓我活得不再那麼累,而且竟能將自身的潛力挖掘。人首先選擇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歡自己的選擇。女人往往喜歡比來比去,爭風吃醋,東家長西家短,可我卻天生對這個沒興趣,但可能同時了丟了很多“豐富的信息”,可我卻傻乎乎地滿足於此,因爲我不想讓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擠滿大腦,而減少我思考的空間。我們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還依然習慣於從別人的評價獲得對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幾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實所謂“名利”只是外部促進你成長的一種強化手段,可是卻被大家當成了唯一的目標,一切都爲之所限,而忽視了最本質的東西——自我的成長。很多問題,當深陷其中時往往爲其左右,不知所爲,而當我們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時卻能如季老那般客觀冷靜地看待和處之。可見,爲自己尋找自己人生的基點的確重要,這時,想起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四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於無形。

在《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後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到洗理與昇華。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爲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的道理。他認爲: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他在《論壓力》一文中寫道:什麼是“壓力”?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他認爲大至全社會,小至每一個人都會有壓力。他認爲壓力是好事。從大處來看,全球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來卻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規章制度,都是壓力。如果沒有壓力,社會將會陷入混亂,人類將無法生存。壓力如何排除呢?壓力粗略可分爲倆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能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的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爲。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說話太多;二忌倚老賣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無所事事;六忌提當年勇;七忌自我封閉;八忌嘆老嗟貧;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憤世嫉俗。我認爲,老年人如果能做到這十忌,晚年會過得快樂、充實,會爲長壽增加砝碼。

總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借鑑。例如:

“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就是一個及格的人。”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纔是人生。”

“走運時,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要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也長壽之道。”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五

這段時間一直在讀季羨林老先生的《談人生》,讀過之後愛不釋手。筆墨之下,大師命運多舛的一生娓娓道來卻是波瀾不驚,這份謙遜和淡然,大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之意,大家風範,可見一斑。

季老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窮和餓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寫照。“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這是季老對童年的回憶。6歲投奔濟南的叔父,在濟南讀完國小、中學、高中。學生時代的季老開始感覺到有“濃綠的世界”。但小時候的季老並不愛學習,喜歡打架;愛看“閒書”。日寇的入侵打亂了濟南的平靜,季老參加學生組織反抗日寇,17歲時險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這段歷史對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衆所周知,季老會十幾種外語,但他唯獨不會日語。季老的人生軌跡是大起大落的,但他爲人處世卻是淡然的,這源於他內心的一種平和。

季老的《談人生》,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真實,像是一本水墨畫,那似乎更是一種人生品性,經歷了近百年人生洗禮之後自然流露的生命品質以及平淡平凡真實的生活態度!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季老提到的“三個關係”和“三種境界”。

一、三個關係

季老對於人生的三個關係的描述是這樣的:“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第一個關係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話來講就是生理層面的需要,這個不需說。第二個關係是我們在“世界”這個大圈裏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關係網,這也直接決定着我們的幸福快樂,需要我們真的在“用心”經營。第三個關係則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平衡,有人說人生即是一場修行,第三個關係大概就是修行我們的內心吧!生活裏,處處有正面的、反面的事例,方正磊落爲人,不見得比那些機關算盡的事故取巧者懂的少,得到的少。憑着醇厚善良真誠樸實的做人根本,踏踏實實地工作、生活,往往能達到內心的滿足。如果能永遠保持那種抱朴守拙的狀態,做到知機巧而不用的境界,這就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大胸襟,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人生短暫,精力有限,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和精力花在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上,持一顆樸實之心,修一顆平常之心,遵循簡單做人,認真做事的原則。人生境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順其自然。我理解的修心並不是哲而上學的東西,也不是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它是可以落實到家家戶戶的柴米油鹽中去的。

當你每天去買菜時,喜歡待在小小的菜市場裏。那裏,面龐黝黑,衣着樸實的農民,眼神淳樸潔淨,讓人一瞬間回到了兒時的光陰,只覺歲月靜好。當你回到家裏爲家人烹飪可口的飯菜時,這些菜蔬,蘊涵食物的真味,能讓腸胃清爽,讓家人輕鬆安樂,如此便覺歡喜異常。當你每天下班,只想一個人呆在家裏。客廳,書房,陽臺,廚房;音樂,文字,澆花,擇菜。房子東面,校園裏的鈴聲,讀書聲,籃球聲;房子北面,麻將聲,聊天聲,汽笛聲。所有的聲音入耳,亦入心。你會感謝生活,在這喧囂的塵世間,在各種聲音的包裹裏,還能安然地讀喜歡讀的書,寫喜歡寫的文字,聽喜歡聽的音樂。一點一滴,都是在簡單做人,樸實地生活,這纔是人生真正的涵義。其實把日子過好,便是塵世最好的修行!

二、三種境界

季老對於做事的三個境界的描述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第一境界寫的是預期,第二境界寫的是勤奮。第三境界寫的是成功。”這三種境界本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人生三境界,但是季老拿來喻人喻事也是恰到好處。是的,人生需勤奮。季羨林先生的求學之路,學問之道,便是耐得住寂寞,下得起工夫。德國的留學經歷,在季老的回憶中,用了“坐擁書城”四個字來形容。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讀奠定了他日後成就的基礎。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有三個條件:天資、機遇和勤奮。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力改變。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力掌握。只有勤奮一項是可以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工夫。通向麪包的小路,蜿蜒於勤奮勞動的沼澤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從一塊無花的土地中穿過。無論是通向麪包的路,還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需要勤奮與艱辛的歷程。如果在你的人生中,有那麼一刻,你真的想要重新找回當年的激情,請你真的行動起來吧!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應該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必要條件。只要我們擁着勤奮的大腦去思考,擁着勤奮的雙手去耕耘,擁着勤奮的真心去工作,浪跡紅塵而堅韌不拔,那麼,我們的生命就一定會綻放出別樣的火花,我們人生的分分秒秒也會更加的閃亮而精彩。我也時刻告誡自己不能懈怠和自滿,必須抓牢勤奮兩字,方能在有限的時光中,抓住自己想要的那一抹閃亮!

面對厄運,不喜不懼;面對榮譽,居功不傲。季老的愛國情懷、治學精神、淳厚品格深深打動着我,他將激勵我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再接再厲、勇往直前。最後我只想說讓書香充盈我們的人生之路,讓閱讀成爲一種幸福的生存方式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六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裏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彙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己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