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香菱學詩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68W

香菱學詩讀後感【多篇】

香菱學詩讀後感範文 篇一

1.矛盾激疑

葉聖陶說孔乙己是一個潦倒、不幸的讀書人;劉再復說孔乙己是一個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魯迅說孔乙己是一個遭社會涼薄的“苦人”。這種藝術穿透力就源自孔乙己自身所特有的矛盾統一: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和孩子說話爲什麼不說:“不多了。”而說:“多乎哉?不多也。”他爲什麼認爲偷書不算是盜竊行爲?等等。對於這些細節的處理,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至關重要。

課例一:置換體驗

設置問題1:孔乙己留在你腦海裏最深刻的畫面或者說最深刻的語言、動作是什麼?

對描寫人物矛盾處進行品析,得出孔乙己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讀書人”。

設置問題2:假如時光倒流,讓我們回到孔乙己那個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衆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認出哪個是孔乙己嗎?請根據文中的話說說理由。

由此得出,孔乙己是一個有着悲劇性格的“邊緣人”。進而得出孔乙己是一個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是一個遭社會涼薄的“苦人”。

課例二:變換視角

設置問題:丁舉人眼中的孔乙己,短衣幫眼中的孔乙己,小夥計眼中的孔乙己,你(讀者)眼中的孔乙己分別是怎樣的?

這幾個問題,看似把文本切割掉了,實際上是從小說敘事學的不同的視角重新打量這個文本,這樣,學生就能比較好地把握這篇小說獨特的敘事結構,領會小說的主題意旨。

2.巧設階梯

寧波四中的楊冬雪老師用心研讀《孔乙己》這篇課文後,認爲這篇小說對於學生把握表層的故事(小說敘事)並不難,難的是讓學生了解這個故事是通過怎樣的技巧和方法來講的,要讓學生通過小說閱讀的教與學提高自身閱讀能力和小說鑑賞能力。楊老師從“小說的敘事技巧和建構”這一獨特角度進入文本,把文學研究成果引進課堂。充分預估了學情之後,楊老師把教學難點確定爲:讓學生認識到小說是如何介入和展開敘事的。

教學活動設計呈現:

流程一: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從孔乙己活動的幾個主要場景、從看與被看的對立模式中探討人物的塑造以及文本的張力。

設置問題1:如果你是電影《孔乙己》的導演,拍攝中你會選取幾個生活片段來加以表現?

設置問題2:然而當我們凝目於一幅幅片段中出場的人物時,會發現在他們身上有一些共性和差異。

設置問題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們笑孔乙己什麼?

設置問題4:在這一羣同樣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中,這一對立模式很值得深思。孔乙己是否也曾想緩和這一對峙?

流程二:敘事視角和敘事者的選擇與運用

設置問題1:“看與被看”,作爲最基本的對立模式已經爲我們把握和認知,接下來的問題是:“看與被看“的有關事件是如何被引入和得以被講述的?

設置問題2:“我”和“我在看”的雙重模式有何作用?

前一個流程是後一個流程的鋪墊,後一個流程是前一個流程的深入。正如《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實施建議中提出的:“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個階梯式的教學就是不斷加深的過程,其中“敘事視角”思考角度的引入還能開闊學生眼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3.由此及彼

閱讀小說《臺階》,我們會發現這篇小說中的“父親”爲什麼造高臺階?造完高臺階後爲什麼又失落?“父親”這樣做值不值?於是筆者思考:怎樣解決這些問題以形成學生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呢?

課堂實錄:

師:文中的父親爲什麼要造臺階?

生:有地位。

師:父親的地位得到認可了嗎?

生:沒有。27小節“正好那會兒有人從門口走過,見到父親就打招呼說,晌午飯吃過了嗎?父親回答沒吃過。其實他是吃過了,父親不知怎麼就回答錯了。”別人沒肯定父親家的臺階高,而是問他吃過飯了嗎。

師:“哎呀,你家的臺階真高啊!”如果有了這個對話的場景後,父親聽了會有什麼反應?小說結局又會怎麼樣?

生1:也許就開心,心裏就不會失落。也覺得造高臺階的新屋子有意義。

生2:精神上滿足了。

生3:“哎呀,你家的臺階真高啊!”如果有了這個對話的場景後,“父親”應該是越發喜歡坐在臺階上,喜歡找人聊。

生4:擔水回來的場景也應該是這樣:“人老了,不中用了。看樣子,我造好高臺階,真該休息了。”他應該是自豪地把這個挑水的重擔交付給“我”,因爲他有了成就感,已不枉人生一場。

從這個假設問中,我們可以把認知往前推進:“臺階”是抽象的,代表着“地位”、“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父親”也是抽象的,是中國底層百姓的象徵。有形的“臺階”建成了,但精神的困惑卻依然沒有解決,其折射出改革開放後底層百姓在物質得到改善的同時精神卻不能解脫的生存困境。小說中的形象由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我們的教學也要由此引導到彼,讓學生的閱讀層次“上一個臺階”。

4.環環相扣

提起《紅樓夢》裏的香菱,這姑娘的命運簡直是不幸到極致了,讀者都爲她的身世唏噓不已。《香菱學詩》中的香菱又着實讓人憐愛,爲寫好詩,她可謂“癡絕”。這是她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一次實現,是她美好心靈的一次閃光,小說這樣的安排意味深長。這種意味,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使之獲得感悟。

我們來看一下李明老師獲得省優質課一等獎的課堂教學片段:

提問一:香菱學詩這個題目是編者加的,那有哪位同學知道《紅樓夢》原著中這個片段的題目?學生回答了“慕雅女雅集苦吟詩”。李老師通過引出這個題目,是讓學生注意到這個題目寫出了香菱學詩的過程是比較苦的。

提問二:既然是苦吟詩,那麼小說中有哪些具體的語句和詞語說明香菱學詩很苦呢?

在對香菱學詩之苦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之後,李老師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提問三:我們覺得香菱學詩很苦,那麼香菱自己覺得學詩苦嗎?

學生到課本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表明香菱沒有覺得自己苦,因爲她一直在笑。至此李老師已經引出了他要重點品讀的內容,也就是一個“笑”字,看似很簡單的一個神情,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李明老師設計了一品笑、二品笑;一改題、二該題。

第一次在對三處笑進行品讀的時候,發現香菱學詩是非常癡迷的,所以在這裏改題。

第一次改題爲“慕雅女雅集癡吟詩”。

接下來他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香菱爲什麼還要如此癡迷地學詩呢?通過對香菱作的詩的分析,學生認識到香菱的命運太悲苦了,學詩是爲了獲得各種情感的寄託。在瞭解了香菱學詩的深層原因之後,李老師又第二次品析香菱的“笑”,而這裏的笑已經帶上了“苦味”,是以“笑”來寫“悲”。在此第二次改題。

第二次改題爲“慕雅女雅集吟苦詩”。

以上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水到渠成。做到了閱讀教學不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

參考文獻:

[1]曹勇軍。《最後的常春藤葉》課堂教學實錄[J].江蘇教育研究,2009,(4B).

[2]楊冬雪。《孔乙己》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1,(3).

[3]餘映潮。欣賞小說的表達技法[J].中學語文(教師版),2012,(5).

香菱學詩讀後感範文 篇二

【關鍵詞】香菱;黛玉;詩學觀;影響因素

讀罷紅樓,掩卷神思,想來“香菱”二字,不由愁其苦,覺其憐,嘆其悲,泣其命,可人癡女就這麼徒赴黃泉。因前之學者於香菱之悲苦形象已不乏其陳,我亦不必再言,更何況於她之悲慼我着實難以言表,且只從香菱學詩這一情節鋪講開來,談一談黛玉的詩學觀吧。

瀟湘生來掠浮沉,海棠中魁照乾坤。自是寄情埋文筆,怎奈悲世葬詩魂?這是我讀來林詩後的切身感受,想來海棠社中,她雖與蘅蕪君(薛寶釵)、枕霞舊友(史湘雲)三分秋色,然卻以瀟湘妃子最具詩氣。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折辱於湘蓮之手的薛大傻子外出經商後,在寶釵的幫助下,癡香菱終得償所願住進了心往慕之的大觀園。拜訪過各色園人之後,香菱始拜黛玉爲師。萬事放空心盡詩,池邊人笑不自知。苦吟錘鍊學不盡,朝來暮往夜睡遲,就這樣一邁而進她的學詩之路。那麼,在黛玉教詩的過程中,我們於她的詩學思想又可窺其幾分呢?她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詩學觀念呢?可能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呢?通過本文,筆者將以其拙見陋知來爲大家解讀一二。

一、入門要基礎

《紅樓夢》四十八回當香菱拜黛玉爲師時,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黛玉所謂“起承轉合”四字乃爲作詩成法之要理,清朝學者冒春榮也曾說:“凡詩無論古今體,五七言,總不離起承轉合四字,而千變萬化出於其中。(《葚原詩說》)”律詩即依次爲起、承、轉、合四聯,纔是正格。杜甫著名七律《蜀相》中起聯言尋訪武侯祠外柏森森的景象;次聯承前,寫入祠後看到的近景:映階碧草、隔夜黃鸝;第三聯由寫景轉入寫人,描述諸葛孔明的豐功偉業和獻身精神;尾聯則抒發了詩人的緬懷沉痛之情,結合全篇。黛玉所謂平仄、虛實相對,則是指律詩的黏對,律詩中後聯的出句與前聯對句的平仄相同稱之爲“黏”,每聯的上句與下句的平仄關係叫做“對”。這是黛玉教於香菱學詩入門的基本功,也學詩應當學得其格律要求,這樣做出來的詩才會極工極對。從此處而言,黛玉於律詩聲律瞭然於心,並欣然道與香菱。而香菱所做的第一首詠月詩就是仄起平收首句入韻式的,除措詞不雅外,於聲律而言其實是極工的。這說明在詩歌聲律上,黛玉還是主張詩歌創作當合於聲律的,這是初學者必須要掌握的基礎。

二、立意須新奇

唐朝“七絕聖手”曾言:“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須忘身,不可拘束。(《詩格》)”可知詩歌創作中立意的至關重要,而立意是否新奇則顯得更爲重要了。黛玉教香菱學詩時,論及詩歌創作應遵守聲律的基本要求,同時她還說道:“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可見,在這株絳珠草心裏詩歌立意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倒與王昌齡所言“左穿右穴”、“不可拘束”等語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了,所謂“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劉勰《文心雕龍・神思》)”。鍾嶸《詩品》序中也曾說過:“今既不被管絃,亦何取於聲律耶……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黛玉所謂“不以詞害意”,即是在詩歌寫作中切莫因爲拘泥於格律,約限於詞句,使得整首詩變得意趣全無,讀來味同嚼蠟。由此看來,黛玉十分倡導翻新爲奇、意新趣滿的詩歌創作論。在我看來,這不失爲是對“永明體”四聲八病的一種矯正吧,畢竟於詩歌而言,還是意新情切的詩歌容易動人心扉,蕩人心魂。黛玉在主張立意新奇的同時,還要求初學詩者切莫流於淺俗,這在她給香菱指定學詩的榜樣時已然明瞭。她說道:“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黛玉不尚淺俗的同時,也更加從反面證明了她對詩歌立意是否新奇的重視程度了。

三、師從學乎上

《紅樓夢》四十八回中,當香菱談及自己最喜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時,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裏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裏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此段文字,全然講明瞭在黛玉心目中學詩當以“學乎上”爲正道。何爲“學乎上”呢?滄浪逋客所言最切:夫學詩者以識爲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爲師…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黛玉所言師從李杜摩詰,再看魏晉名家,這一點同嚴儀卿《滄浪詩話・詩辨》中所寫如出一轍。他們所推崇的詩學理論其實都是一種“學乎上”觀,即“向上一路”的學詩觀,以禪理言之,也即“學詩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在黛玉的詩學思想中,她認爲師從王摩詰,得其格老而味長,描景外之味,含不盡之意,讀其五律可使香菱學會窺景生情,情隨境遷,物我合一,神與物遊。認爲師從李杜,可使香菱得太白之俊逸,學老杜之沉鬱;得太白之奇氣,學老杜之學力;得太白之壯浪,學老杜之渾正。認爲師從陶謝等人,可使香菱得其魏晉風流,學得淵明味外之旨,曉得應和而不壯,明得謝客自然真純,會得庾鮑清新俊逸。至此看來,黛玉之所謂“學乎上觀”,儀卿之所謂“向上一路”,都是要求初學詩者入門時師從須正,不可錯拜師門,否則將會是入而難出,詩再不爲真詩了。

四、自然出乎心

香菱二易其稿,拿來於黛玉相看時,黛玉道:“自然算難爲他了,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於穿鑿了,還得另作。”黛玉所言“過於穿鑿”即爲香菱之詩陳詞不免略有些附會牽強之意,措詞堆砌之病,還未出乎本心,流於真情。先看其頷聯“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幹”,如果說上聯是月染花香香帶月,那麼這月色與絲柳又有何干?我們都知夜深露愈重,何來“露初幹”呢?分明是香菱爲文造景造情罷了,實非如此。夫爲詩屬文者,因文造情實乃大忌,非流於胸臆者不能稱之爲好詩。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賞花則心止乎花,遊園則神漫於園。作詩除去鬚髮真情外,還須做到流於自然,不落穿鑿。彥和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說道:“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於心而徘徊。”子瞻所言“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態橫生”,爲文須如此,作詩亦須如此,亦如黛玉所說作詩切忌穿鑿,其實一也。在黛玉看來,自然得成,真於性情,不顧詞采,哪管穿鑿,切忌堆砌,其詩方可風流自然,稱之好詩真詩也。

想來黛玉於詩學之觀,即爲入門須得基本,立意須得翻新,師從須得上乘,結情須得自然。要之,《紅樓夢》這樣一部鴻世鉅作,其中尚有許多需要我們不竭餘力去挖掘的要解真見,單單在這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中就可一窺黛玉高妙超絕的詩學思想。她的詩歌理論言之成理,論之有據,兼採衆家,並能自出機杼,對於初學詩者而言有着莫大的指導作用,且看癡香菱不都學有所成了嗎?

參考文獻:

[1]陳洪,張峯屹,盧盛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讀本[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10.

[2]陳應鸞。歲寒堂詩話校箋[M].巴蜀書社,2000.3.

香菱學詩讀後感範文 篇三

關鍵詞:黛玉;教詩;香菱;學詩

中圖分類號:I22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1-0228-02

香菱一生中唯一快樂的日子就是薛蟠外出經商的那一年。薛寶釵帶她進大觀園做伴。環境的變化激發了香菱學寫詩的願望。寶釵笑她“得隴望蜀”,勸她且緩一緩,可她對自己追求的東西有一種執著的“呆氣”,拜林黛玉爲師,虛心好學,刻苦勤勉,終有所成。

在香菱一見黛玉,說明求教之意後,黛玉慨然允諾,笑道:“既要作詩,你就拜我爲師。我雖不通,大略還教得起你”。隨之在兩次談話當中,黛玉指導香菱讀詩。

第一次談話:黛玉先給香菱樹立信心:“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接着略談了律詩的章法、對仗和平仄,強調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循此繼進,黛玉指出,“立意”是作詩的頭等大事,同時告誡香菱,且不可愛那些淺近的詩,給她開了一個書目,安排了讀詩的順序:“你且把《王摩詰全集》的五言律詩讀一百首,細心揣摩熟透了,然後再讀老杜七言律詩一二百首,此再讀李青蓮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黛玉安排香菱這樣讀書的目的:首先,讓香菱體會詩情畫意之意境,蘇軾曾評價王維之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次,讀杜甫的詩是讓香菱明白詩的功力,進一步體會,真景物,真感情,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其詩重在寫景。最後,讀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句,其意在培養詩的個性與想象力,在這次談話的末尾,黛玉將王維的五言律詩借給香菱,要求她見有紅圈的就讀。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談話:是在香菱讀完王維的五言律詩之後進行的,黛玉稱之爲“講究談話”,實際上是檢查香菱對王維詩的理解程度,黛玉笑道“共記得多少首?”“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謅一首,竟未謅成,你竟作一首來。”香菱不負衆望,把王維詩中的“煉”字工夫說的是頭頭是道,說到“墟里上孤雁”這一句時,能聯繫自己進京那年,所見黃昏時分村落的景象,把詩境說活了。黛玉也不愧爲老師,及時的把陶淵明的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出來給香菱看,啓發她認識脫化前人詩句的道理。可見黛玉在指導的過程中,注重基礎,全面落實,重視誦讀、感悟,強調讀、說、聽、寫的綜合訓練,強調實踐和探究,重視能力的培養,循循善誘,教授有方,使得香菱很快悟入門徑。

香菱學詩,先後寫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飯無心,坐臥不定”的情況下經過苦思寫成的。其詩的內容爲: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黛玉認爲,“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原因是看的詩少,被縛住了。”指示她:丟開這首,只管放開膽子,再作一首。

香菱得了這個指示,默默回來,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含笑一回。寶釵笑道:“這個人定要瘋了!昨夜嘟嘟噥噥直鬧到五更天才睡下……”可見香菱學詩,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可寫出來的第二稿依舊不行。其內容爲:

非銀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幹。

只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餘容猶可隔簾看。

寶釵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個‘色’字倒還使得”,寶釵認爲香菱寫的詩背題了。黛玉則評價說“過於穿鑿了”。儘管又一次失敗,香菱卻毫不氣餒。在寫第三稿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以致將探春說的“你閒閒罷”。聽成是“十五刪的‘閒’字” 說是說錯韻了。這一天香菱滿心想的都是詩。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後上牀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纔朦朧睡去。最後居然在夢中把這首詩做成了。只聽香菱從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待到寶釵把她喚醒,她立即將詩抄寫下來: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這首詩寫得怎麼樣?衆姐妹看後,說:“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見這首詩是成功的。除首聯外,句句都似非寫月,但句句與月相關。用詞典雅含蓄,設意新奇別緻。尤其是頷聯,對仗工穩,言淺意深,堪稱精妙。它最大的優點,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詠月而懷人,流露了真情實感。

香菱學詩終有所成,一方面是教者有方,另一方面是學者用心。探究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絕非偶然。作者認爲她是苦志學詩,精血誠聚,當然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資質,在黛玉強調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時,香菱很快悟出: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爲上,這說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尋常。香菱在入大觀園之前能在忙中偷空讀幾首詩,可見她絕非一個俗人。

其二,有樂爲人詩,熱情主動,循循善誘、率真自信、教者有方的老師的指導和寶釵的偶爾點撥。

其三,大觀園是個好地方,它跟外面黑暗污濁的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香菱到這裏,彷彿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她初嚐到了關愛和讚揚,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聰明才智得以顯露。

香菱這個精華靈秀所鐘的薄命女子,好學、樂學、善學、苦學,終於以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但封建社會扼殺人才,竟然不公平到了這等地步,使得香菱與薛蟠這種只會胡扯什麼“女兒愁,洞房裏竄出個大馬猴”之類極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香菱的遭遇值得同情和惋惜。

“香菱學詩”爲我們提供了學詩的借鑑:

首先,要多讀。黛玉讓香菱誦讀王維的五言律詩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這種方法對我們學習語文是非常正確而又必要的。隨着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文章語言的感知能力有所增強,閱讀水平有所提高。

其次,要讀,就要讀一流的作品。黛玉給香菱推薦的這三位詩人的作品是最好的。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是詩佛。閱讀時,挑選文質兼美的作品,對於陶冶情操,培養純正的文學情趣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敢於想象,大膽創作。香菱寫的第一首詩,通篇就是說了“月亮很亮”這麼一個意思。黛玉說,初學者看的詩少,措辭不雅,要放開膽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大膽的想象可以是極平常的生活景象煥發奇特的美感和美質。

《香菱學詩》給不少讀者帶來一個疑問,寶釵博學多才,詩也寫的不錯,香菱學詩,爲何不拜身邊的寶釵爲師,卻要去找黛玉?分析其原因爲:寶釵儘管博學多才,詩也寫的不錯,但她總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而且寶釵的生性沉穩,不喜歡做一些麻煩的瑣事,香菱也就不便向她學詩。黛玉雖然生性孤僻、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喜散不喜聚,但她也有熱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導香菱學詩不厭其煩、不顧勞累、循循善誘、言簡易賅,使香菱很快悟入門徑,獲得成功。黛玉的這種表現是她性格中另一側面的反映。讀詩、寫詩是這位寄人籬下的孤女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從她給香菱所開的書目看,她的學識積累非常深厚。聯繫她個人的身世,林黛玉對香菱這無父無母的孤兒更富同情。從某種角度說,黛玉比寶釵更容易相處,更容易同情弱者。所以香菱求教於她時,她就饒有興致的承擔起了老師的責任。

通過香菱學詩,讓我們感悟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如果認爲老師樣樣都要勝過別人,這種想法是大可不必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一個人要真有長進,不僅需要“遜雪三分白”的謙遜,更要有“輸梅一段香”的雅量。希望我們放下架子,做到不恥下問、不恥不知、不恥相師,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香菱虛心好學、善於思考、刻苦努力的形象躍然紙上。她雖身世悲苦,但“苦志學詩,精血誠聚”,後住在大觀園裏名正言順,做副冊第一人順理成章。

參考文獻:

[1]崔耀華。紅樓夢詩詞曲語正解[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2]舒蕪。紅樓說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香菱學詩讀後感範文 篇四

那麼,如何以問題結構語文閱讀課教學呢?

第一,設計三個層面的問題,達到三維教學目標

備課時,教師要深鑽細研教材,圍繞着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三個層面的問題。這三個層面的問題有兩大特點:一方面符合學生的理解接受規律,“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另一方面,探究問題的過程就是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過程。爲什麼要以問題結構閱讀課堂教學呢?因爲問題能引起學生思索,層出不窮且耐人思考的問題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鍥而不捨地堅持,能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敏捷,從而有效增強語文閱讀感悟力和理解力。下面以《香菱學詩》爲例來說明。

第一層面的問題設計——整體感知課文。

1、黛玉給香菱指點學詩門徑時談到了那些問題?

2、黛玉指點香菱學詩,爲什麼先讓她讀詩?爲什麼先讀王維的,接着讀杜 甫的,最後讀李白的呢?

3、黛玉說香菱是“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而寶釵卻說她“本來呆頭呆腦的”,兩人的看法如此不同,當作何解釋?

4、寶玉說:“我們成日嘆說可惜她這麼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這句話裏包含着哪些意思?

5、寶玉說香菱已得詩中“三昧”,是指什麼說的?

6、香菱詩的第三稿系夢中所爲一事是否有失真實?

第二層面問題——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勤勉求學的精神。

1、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2、黛玉的教學方式有何特點?

第三層面的問題——獲得一些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知識。

1、香菱學詩對你閱讀和寫作有何啓發?

2、作者對香菱的人物刻畫,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請結合小說情節作一分析。

3、比較閱讀:香菱共做詩三首,前兩首和第三首有何不同?

第二, 解決問題的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

對於難度較小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因爲考試重在考查學生獨立思考、獨自完成的情況。對於較難甚至難度較大的問題,採取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然後全班交流,老師點撥。這兩種探究問題的方式根據情況靈活機動地實施,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又培養了他們合作攻克難關的精神。如《香菱學詩》一文中,第一層面的問題2,第二層面和第三層面的問題,都採用合作討論的方式完成。合作討論,師生互動,大家七嘴八舌,在爭議中使看似困難的問題變得容易,同時也使得課堂教學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

第三、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應採用“引而不發”的方式,從“方法論”的角度給學生適當的提示,啓發他們積極思考

仍以《香菱學詩》爲例:

如:1、黛玉指點香菱學詩時,爲什麼先讀王維的詩 ,接着讀杜甫的,最後讀李白的呢?

提示:同學們想一想唐代這三位詩人的詩作風格是什麼呢?然後在思考此題吧。

2、寶玉說:“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這句話裏包含着哪些意思?

提示:既要聯繫香菱的資質和此前的遭遇,又要弄清寶玉對衆姑娘丫鬟的態度,去思考問題。

3、香菱學詩對你閱讀或寫作有何啓發?

提示:緊扣課文內容,聯繫自己閱讀和寫作的實踐,總結一點經驗和教訓,要具體,不要空談。

4、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

提示 :我們分析過楊修之死的原因。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都是由內外因相互作用而成的。請大家做全面分析。

5、比較香菱前兩首詩與第三首的異同。

提示:比較任何文學作品簡單的方法就是,要麼從思想內容上比較,要麼從寫作特色上比較,只要緊扣作品,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對於學生回答,要給予簡要而中肯的評價

回答不正確的,指出其錯誤的原因,不要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回答正確的,應大加讚賞,增強他的信心,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