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8W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多篇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1

清王朝在我以前的看法中,是一個自甘墮落的王朝,然而事實上,它卻有過自強的掙扎。

七下歷史中,我們有提到過它“閉關鎖國”“一口通商”,說這是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形成國人腦中“天朝無所不有”這種錯覺帶來的產物。的確,清王朝是太自負了。被打之後我們才失掉了自信。此時只有民族的復興纔是通往強國之路。

我們去學習西方先進的軍器,派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去西洋,在國內所建造的有工業化痕跡的製造廠商,建立多所“外國語學校”……其中最大的動機無外乎是國防,我們總不能一直被欺負啊!於是軍事建設也佔比最多。自強運動的領袖們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但他們近代化得不徹底(非常關鍵)。全國上下先進的東西是變多了,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國人陳舊的心智和國家陳舊的政治。這就像下了極大的決心,卻一直在爲“表面功夫”而努力。領袖們雖爲“領袖”,進行過與外國的交涉,也出過國,但他們所瞭解的只停留在表面,也只允許他們停留在表面:學軍備。然而真正需根除的是舊制度、舊社會。

這就要求領袖們去深入瞭解外國的政治思想、理念,學到“內核”。這一點,也是孫中山先生與這些領袖的大不同之處。

當然,也不可否認他們把中國的自強向前推進了一步。

發生在清末的那若干不平等條約,不過是不得已。不得已因軍備落後而籤,不得已因內部起義(內亂)干擾而無法專心外交而籤。唯一對中國有利可尋的條約,是琦善所籤。他也正因超時人的外交觀念而認作是“漢奸”“賣國賊”。

所以,清王朝的掙扎的不徹底,使致了一個受強者凌弱的形象。我們不是不願自強,而是不懂自強。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2

終於讀完了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這套灰不溜秋的書,分上下冊。當然,我看的是後浪出版社的。

作者寫下了1600—2000年間,中國從泱泱大國淪爲半殖民地,走向滅國的邊緣,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輩,裏的重大事件。全書1083頁,以一個外國人的視野來看中國發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觀,邏輯的思維,笑看過去,儼然一本通鑑。

舞臺上,依然還是隻有幾個人,圍繞着權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較量,重複着王始帝國的故事。

常拿凹面鏡看自己,顯得自己巨牛無比。拿凸面鏡看別人,大象在眼裏也成了螞蟻。我只想找面平面鏡,還原真實的自我。

一部中國近代史,一部近代中國人們的苦難血淚史。書的內容國人都清楚。西方人邏輯的思維用在分析中國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個邊境線外,通過一些材料,作邏輯推導,得出結論。然而,我們是醬缸文化,對邏輯免疫。

在神氣的國度裏,發生神氣的事。神氣,神氣,再神氣!(最近流行咆哮體)這纔是行文之道。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3

沒有教科書的教條、沒有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也沒有大陸版過多的刪節,這版中國近代史讓人覺得更加真實。作爲中國近代史,作者並沒有單獨去敘述近代中國的衰敗與名族解放運動的偉大,而是從對近代有較大影響的清朝一直寫到二十世紀末期,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們所認爲的近代史範圍,但正是“超出”的這部分才讓我們對我們的國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當前的圖書市場上,介紹中國近代史的書籍充塞着各大書店,但這其中要麼是像教科書一樣的避重就輕,要麼就是標準的主旋律,讓人看了感受不到歷史的氣息。對於這本書的大陸版則更讓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頁的書到了大陸就少了四百頁,其中缺少的內容則不言自明。當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內容之外,能夠成系統的寫清中國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畢竟中國這段時間發生了太多太複雜的東西。

第一歷史已經隨着時間而消逝,書本上的第二歷史將隨着文化的傳承而代代相傳,但是歷史的真相是不容掩蓋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會一定會尊重歷史,不會將歷史用於自己的統治,那種《1984》下的社會必將受到人民的審判和歷史的懲罰。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4

終於把蔣廷黻(是這仨字吧)的《中國近代史》看完了,對於滿清帝國和中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看來歷史課本害人不淺那,提醒大家如果沒有充分的歷史知識儲備量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千萬不要輕信網絡上或某些書籍上的歷史和歷史分析,以防被人利用自己,適當時與家長交流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我們誤入歧途。至於歷史課本麼,就當是歷史知識的.擴充,但不能完全相信其中宣揚的所有精神,否則就被成功的洗腦了……

歷史課本上告訴我們,林則徐是民族英雄,鄧世昌丁汝昌是民族英雄,琦善是“漢奸”。但當我們深入瞭解這些歷史人物時,會發現“好人”的侷限性和“壞人”的閃光點。

林公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是那個被雕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賢者”——他秉公無私,疾惡如仇,是近代站起反抗外來殖民者的第一人……但當我們用觀察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視角打量這位英雄時,就會發現他的侷限性。不錯的,林公是中國傳統道德體系中的集大成者,但傳統畢竟是傳統,不適於當時正在飛速進步的世界。他以爲中英可以一戰,並自信滿滿以爲可以戰勝英軍;他還以爲禁菸只要把外人的煙都燒了,把外人都趕出中國就可以達到目的了;他更以爲封建制度能“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但歷史證明他是錯的。皇帝把他貶到邊疆不讓他與英人正面交鋒其實是他的大幸,這保全了他在歷史中“英雄”的地位,也使他避免了清議的指摘。不過卻使統治階級士大夫誤以爲英中戰爭的失敗是沒有啓用林則徐的緣故,也讓近代中國錯失了最寶貴的二十年發展時間。試想如果中國在遭遇通商戰爭失敗後就開始革新、開始覺醒,現在的世界格局又會是一個什麼情況。

當然,林則徐只是一個例子,滿清的滅亡也有它的必然性。仔細研究便可發現那時的滿清是多麼的可悲,那時的中國社會是多麼可悲。

讀史最重要的還是幫助我們培養思維,讓我們發現歷史的規律,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好地看待事物。

我一定要繼續讀下去,讀更多的史書,人文讀本,可能我看不懂裏面所有的東西,但古人不是說了麼,“開卷有益啊少年”!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5

雖然我們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但是時勢造英雄,中國的英雄們經過一番努力的戰鬥,最終換來了今日的安寧與和平!

1921年7月1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終於誕生了!共產黨人用嶄新的理論和務實的精神爲中國人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國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爲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親,共產黨人前仆後繼,嘔心瀝血;爲了祖**親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產黨人燃燒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勢力的絞殺下,在帝國主義的炮火中,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脊樑築起中華民族不朽的長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趕走了侵略者,帶着對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無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聽那最爲雄健豪壯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終於如鳳凰涅磐般誕生了!在這個嶄新的國家,勞苦大衆第一次當家作主人,以百般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

祖國大地萬象更新,舊貌換新顏。仰望藍天,神州飛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峽工程,曠世神奇。從此,中國人民從一個輝煌邁向另一個輝煌,東方巨龍在全世界人民驚詫的目光中騰飛、再騰飛!

掩卷長思,我慶幸我屬於這個古老而年青的國度;我慶幸我屬於這個偉大而輝煌的時代;我慶幸我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6

一提到中國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反正我就感覺到了兩個字:可惡。當然,這是說外國人的。每每當我看到外國人如何如何霸佔中國領土,如何胡攪蠻纏,使得中國政府暈頭轉向,答應他們無理的要求,我就覺得十分地憤恨:外國人,你們怎麼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當我看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後,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變。

書中一開始便指出了中國人的三種心態:“怨婦”心態,“潑婦”心態,和“情婦”心態。這讓我有些難以接受,可是隨着我漸漸地深入讀了下去,我發現作者說的也是不無道理。不僅如此,書中作者不少描寫的地方都沒有怎樣偏向中國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國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便讓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發熱的腦袋變得冷靜了些。畢竟,不管中國人如何掩蓋,事實就是這樣:晚清亡國了。而我們呢?出於一種“愛國主義”,便是大肆宣揚外國人如何如何狡詐,蠻橫,而對中國失誤的地方,則是輕飄飄地一筆帶過,這便讓我的思想出現了一種誤區。思考問題也變得片面起來,覺得中國人是很無辜的樣子,一切都是外國人侵略我們的錯。可是,如果中國不弱小,外國人又怎麼會打上中國的主意?如果中國採取了正確的措施,外國人的計劃有怎會得逞呢?

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了警鐘,它不僅告訴了我不少關於晚清的知識,更告訴了我:思考問題,不要太片面。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7

我讀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的讀後感,讓我瞭解了很多,其中,認識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向光緒帝引薦康有爲,維新變法時期支持光緒帝進行改革,後被慈禧罷黜歸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記》。是一部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研究清末歷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書在學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幾年被上海圖書館(貌似)購得。

這些歷史人物,深深的記在了我的心裏,他們的好,我都記住了。

我要像李鴻章那樣,爲中國的未來做奉獻,書上說: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他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了17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爲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爲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後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如鄧小平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於在後來八國聯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這本書對我的收益非凡,從中瞭解了很多近代時期的歷史故事。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8

懷着崇敬的心態拜讀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一書。讀完之後頗有所得。

這部書把中國近代史界定爲中國近代化的歷史,中國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於是就成爲本書論述的主線。

近代化對於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非常迫切的課題,它在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中卻又是一個緩慢和曲折的歷程。蔣廷黻不可能找出爲何如此緩慢和曲折的社會根源,但他卻看到了我們民族的惰性。他說:不好的東西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那纔是民族的致命傷。這個話頗有分量。爲什麼中國人不能在不好的東西戰爭震撼的當初迅速走上維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書以恭親王奕訢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導的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爲第一個近代化方案,以康有爲等人領導的變法運動即百日維新爲第二個近代方案,以義和團運動或曰拳匪運動爲第三個公式化方案然而這些方案最後都挫敗了。於是本書提出自己的觀點: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並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盤西化口號爲胡適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對西方文化都不預設任何的人爲限制。或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個年代我們確實應爲他們的勇氣所折服!

此外:本書所開創的學術傳統,曾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瀾、胡繩等人的近代史研究開展之後,這個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識形態要求必定中國近代史的所謂新的學術傳統所取代。這本書不僅奠定了蔣氏在近代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衝擊的學人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之前途命運的獨特理解。

大師之作,言簡意賅,薄薄的小冊子將中國近代史講述的清晰明瞭。由於我在上高中時所受到的中國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傾向,所以看到蔣先生的大作,真的是從眼睛到心靈都清澈無比。他不僅是從客觀的角度的講歷史,更重要的是從尊重的角度講歷史。對歷史的尊重,就是對人民的尊重。

我認爲這本書不僅僅可以作爲高中生、大學生的教材,而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讀。作爲教材似的史書,它將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很輕鬆地進行了梳理,這樣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這個那個條約,賠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麼回事了。作爲每一箇中國人,更應該瞭解這段真實原歷史,太平天國的真相、爲什麼開放通商口岸、北洋海軍的失敗等等,近代化過程中這些恥辱是怎麼產生的?實際上,很多傷痛或許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帶給自己的。

歷史值得我們深思!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