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讀後感

讀後感1.73W

首先,馬克思批黑格爾基本的法哲學的立場,即黑格爾整個體系裏面展現出來的絕對精神,也就是我們在原理課上講的唯心主義的立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馬克思認識到黑格爾的這套體系不能夠解釋現實了。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讀後感

最直接影響到馬克思的事情就是“林木盜竊案”。從1826年開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因此而入獄,到1836年,這一數字達到了驚人的15萬,佔整個普魯士王國刑事案件的77%。面對這種相當嚴峻的社會形勢,普魯士統治者不是從社會制度層面尋找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反而出臺一個更嚴厲的法案,將人們在森林裏撿拾枯枝、採摘野果和其他一些僅僅違反林木管理條例的行爲也升格爲盜竊犯罪,給予刑事處罰。這部法律有多嚴厲?當時的普魯士絕大部分地區都是以柴火做飯取暖,而普魯士的絕大部分的森林和樹林都歸私人所有,林木管理條例規定了在森林撿拾柴火或採摘野果都屬於盜竊行爲,都要受到刑事處罰。

那麼現在馬克思就反問:立法的依據在哪呢?是黑格爾的法哲學,黑格爾法哲學的根基是理性主義的形式差別。因此,這個理論它已經不符合現實了,或者說部分已經失效了。但是,我們也不能說黑格爾法哲學並沒有存在的價值,他邊界的有效性是存在的。黑格爾法哲學在傳統社會,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這個時期,即資本主義早期是完全沒問題的,是有一定的解釋力的,就像牛頓的經典力學。但是到馬克思那個時代,帝國主義還沒形成,資本主義它發展之後內部產生的種種矛盾,黑格爾法哲學就解釋不清楚了,他無法去適應現代社會了,因此他必然會過時,它的這種解釋力逐漸下降直至最後會被推翻,新的體系才能產生出來。因此,我們對任何問題都要歷史的分析。

其次,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之上的政治哲學應該是怎樣的呢?應該怎樣去書寫,它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呢。第一,現在的政治哲學應該要回歸到社會現實中去了。第二,任何一個社會都是歷史的、具體的,政治哲學不再如黑格爾所說的——“超歷史”了,因爲他是精神自己展現自己的過程,在他那裏沒有一個東方社會或者西方社會,到最後都會歸結爲絕對精神自身的展現過程。而馬克思則是移到了唯物史觀的根基上,在他那裏,政治哲學是具體的,是具有歷史性的,因此,我們去研究一個社會制度,應該去放到這個社會內部去衡量,而不是簡單地“嫁接”式評判,比如,拿美國的“三權分立”來評判中國的制度。同時,考察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的時候,必須要和經濟基礎銜接在一起。

再者,“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爲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這句話是說明,這就是個顛倒的世界,因此作爲它的反映的宗教必然也是顛倒的,“顛倒的世界”,是指我們社會的人、結構等內在的東西是分裂的、顛倒的、異化的,這種異化性質就表現爲私有財產的統治。

宗教我是這樣理解的,第一它是虛幻的、虛假的意思,不是它自身是假,是因爲這個社會結構存在內在分裂,所以他就勢必以虛假的形式出現。第二它是鴉片,一方面是陣痛劑,另一方面是麻醉劑,說簡單點就是借酒澆愁。

宗教是彼岸世界的東西,而法哲學也是,因爲黑格爾的法哲學它不具有現實性,是精神自身的邏輯展開,是精神展現自己的某一個階段,因此,“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

針對馬克思不是直接批德國的“原本”,而是批德國的“副本”,其原因如下:第一點是德國的哲學作爲“副本”和英國的“原本”是同一層次的,而同時德國的“副本”又高於德國的“原本”,這裏有兩個“原本”,一個是英法的,一個是德國的,而後者是最低的,既低於德國的“副本”,也低於英法的“原本”。那麼在這個時候批德國的“副本”,同時就間接的批了英法的“原本”,也捎帶着批了德國的“原本”。等於說是把整個現代社會制度即資本主義制度給批完了,既要批英國那種政治經濟學,也要批法國爲代表所建立的現代的政治制度,還要批像黑格爾的哲學

“政治解放”“人的解放”。針對要實現從“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肯定了以費爾巴哈爲代表的哲學家對於宗教本身的批判,但是對於宗教本身的批判僅僅是實現“人的解放”的第一環節,要達到“人的解放”的彼岸就一定要對現實世界的問題進行批判。因此,不僅要向德國的封建制度開火,更要對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由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完成“人的解放”。

市民社會這個詞,市民社會也是一個比較熱的詞,市民社會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物質利益、交換體系,這裏面我們通俗來說市場體系跟所謂的市民社會,那麼它狹義就是指現在資本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