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百家講壇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9.41K

百家講壇讀後感多篇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1

以前我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讀了品三國之後,終於把魏蜀吳三家興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發展由來,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裏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裏有天下紛爭,羣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而後來魏國一支獨大統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爲後世所稱誦。

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阪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爲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爲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爲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曹操爲什麼會在官度之戰中大敗當時第一大軍閥袁紹,從此天下莫敵。

最應該有看頭的是魏國的開創者曹操,千百年來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說他是亂世的奸雄。最終也難蓋棺定論。但是他的豐功偉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推動社會發展的人物。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羣雄並起,英雄豪傑誕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時的亂世英雄而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人用他們的蠻橫和愚蠢反襯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們的蠻橫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而他們自己只能算作亂世的梟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間他們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那時皇帝的國家統一的象徵對待皇帝的態度是考驗臣子是忠是奸的試金石他們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蠻的廢立:曹操主張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也是想換皇帝的,可見曹操在對待皇帝這個問題上就高人一籌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資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獲得了人民的支持。這是曹操在對待大義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籌的,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軍事和領導才能,在這場戰爭中曹操雖然有政治優勢但軍事力量卻明顯不如袁紹,那麼他是怎樣出奇制勝、以寡敵衆、以弱勝強的呢。他把戰場選在官渡就是一個可以使敵軍一深入就會使補給線拉長戰爭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約財力敵進我退不計較一兩個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這樣說明他有務實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正是這些使得曹操和袁紹在敵強我弱的現實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關鍵了“許攸判逃”就是袁紹的大省失了,爲什麼他要判逃呢,是袁紹不聽忠言,這樣的頭讓許攸感覺沒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記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能不勝利麼?從此曹操打敗袁紹就是中原無敵了,爲後面魏國統一三國打下基礎。

從《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讀史可以明智從三國中的曹操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優秀品質:

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

2、德才兼備,唯纔是舉。

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4、善於做自我批評而揚他人等。

這些領導作風時隔2000年的今天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2

《百家講壇》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管主辦、傳奇故事雜誌社出版的一本以解讀歷史爲主旨,集知識性、品位性、趣味性爲一體的文化刊物。2008年,《百家講壇》分爲紅、藍兩個版本出版。

《百家講壇》(紅版)以正說歷史爲主,強調探究歷史真相。同時,還將涉及地理、天文、文學理論等諸多方面。在2008年,我們將誠邀名家、專家,加大原創、首發;推出重量級人物,打造歷史經典;更系統、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權威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文學性和生活化並存,使刊物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

《百家講壇》(藍版)走出“正說”歷史侷限、弘揚深度悅讀、縱論社會生活。在“尊重歷史,兼顧藝術個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寫作方式有進一步的突破創新:無論是資料的運用、觀點的得出,還是各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種歷史事件的歸納總結等方面,均採用“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的合理取捨的表現原則,從而形成“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歷史、以歷史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

《百家講壇》被人們所喜愛。它已不再是一書了,它深深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自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欄目在中央電視臺開播。我之所以喜歡看百家講壇是因爲它介紹詳細,在講述歷史事件時還會介紹人物的一系列情況。比如易中天三國之庭審諸葛亮中開篇說:這是一場謀殺的指控,事情發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國鼎立時期,涉案雙方名聲顯赫,涉案一方的諸葛亮被指控是殺害關羽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關羽兵敗被擒,爲孫權所殺,似乎在歷史上已經無可爭議。這一指控的提出不僅使關羽之死蒙上一層神密的面紗,也衝擊了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麼根據?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麼?在開篇給人留一線懸疑,吸引讀者的目光。隨後,藉着一些文學記載,抽絲撥線,否定了這一荒謬的說法。有一位學者說:"諸葛亮胸懷天下,而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利的最大障礙,"周思源教授說:"這個無疑,我覺得很值得懷疑,不是無疑,而是有疑,文章說諸葛亮胸懷大志,他曾經對徐庶等三個好友說`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問他"你將來幹什麼?"諸葛亮笑而不答。這位學者就說諸葛亮難以啓齒。在劉備稱帝后,關張的地位就高於諸葛亮。

因此,對一心想要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在劉備身邊具有極強的排他性的小圈子,是他仕途的阻礙。周思源教授否定的回答:"胸懷天下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優秀美德,以天下爲己任,這是普遍性的,爲國爲民做一些好事,不等於要做皇帝,也不等於要做宰相。諸葛亮曾自比於管仲,樂毅。兩位都是良相主帥,是國君的主要輔臣。主要是輔佐國君,而不是要當皇帝,是希望自己可以輔佐君王,成就霸業。"時人,莫許之。"有人覺得他說大話,怎能和管仲,樂毅相比。諸葛亮爲什麼在這個問題上笑而不談呢?周思源教授如何回答呢?他說"關鍵就在於`仕進可至這四個字,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這是理想,並不是已經做到了,可以做到也不一定做到,徐庶等三個好友你們最多隻能做到州和郡這樣的官職,是他不便說有點貶低朋友,另外,荊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不滿足於,那麼他也要等到鎮守荊州的關羽,幫他打敗東吳,他再收拾關羽,當時劉備他還未成大氣候,還不過成爲割鋸一方的時侯,他總共只有荊州益州,兩個地方,他的佔略地位超過益州,諸葛亮當時怎麼除掉關羽?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何況他沒有這樣的作案動機。諸葛亮真的想當惶帝,容易了,隨時可以找個藉口把無能的阿斗搞掉,他多次摔軍作戰,劉備去世後諸閣亮掌握軍政大權,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摔軍南征。一個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最怕離開他的老窩,最怕別人也有野心,在你不在京師時,把你搞掉,而諸葛亮多次帶兵出征。他確實沒有野心。

後文,又以《諸葛亮受排擠嗎》爲辯題來解釋闡述觀點。諸葛亮借孫權殺關羽的可能性。時光的流逝,可以沖刷掉掩蓋真相的迷霧,穿過歷史的長河,人們對諸葛亮借刀殺關羽這一指控的探究不單純是對真相的執着,更不是名人效應的附和,而是如何去看待人們心目中那個原有的形象,當諸葛亮走下神壇,在歷史的顯微鏡下,他是否依舊是那個千白年來爲歷朝歷代所景仰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的高潔品質,偉大的人格,將志未酬身先死,都非常感動,可想而知,世世代代都非常敬重諸葛亮。從這可以看出在講述完後還有教授自己的闡述,想法。這也正是我喜歡看的另一個原因。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3

“大海是怎麼形成的?就是因爲江河流入大海時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魚龍混雜,那大海能不能說:‘我大海只收純淨的礦泉水,不收污水。’那就不成其爲大海了。曹操正是有大海一樣的胸懷,才能取得成功。”我也要這樣做,就像蘇聯的加裏寧寫的那樣:“我們要像海綿一樣吸收有用的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海納百川!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4

人與人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家與家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國與國之間需要真誠交流。如果我們處在真誠交流中,就會構成這溫馨世界。

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真是感觸良多。也讓我們獲益良多,記憶深刻。這期講的“信”讓我想起了書上的《期行》。而且錢教授也講了這個故事。

現代人的懷疑越來越多,信任卻越來越少。這是爲什麼呢?也就是因爲“利益”這兩個字了吧!

在誠信的背後藏着人的道德品格。但有人卻因爲“利益”拋棄了這高尚的東西。

街頭巷尾都可以看見的小商販,他們的不誠信相信你們也遇到過——什麼缺斤少兩,什麼以次充好。這不正是遭人唾棄的嗎?就是在這種小事上卻聯繫着更重要的問題——誠信。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篇關於誠信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小男孩買蘋果的故事。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買了兩斤蘋果,可當他埋頭掏錢時,小商販卻從已經稱好的蘋果中拿出來一個。沒想到小男孩離開不久後又回來了。正當商販以爲他是回來討回那個蘋果時,情節卻來了個大反轉。原來是小男孩發現商販多給他找了一元錢,特意將錢送回來了。這篇文章通過小男孩和商販的對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小男孩的行爲不正是我們認爲遙不可及又不願爲之的誠信嗎?

其實誠信是源自你內心的選擇,是別人無法決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諾千金”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要做到卻是很難。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諾,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錢。而是一個誠信的人。

我彷彿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禮誠信的心和華歆不想失信於人的神情。這不就是溫馨世界,真誠交流的表現嗎?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5

人生有太多的缺憾,當我們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儘快的認可你所面對的缺憾,然後儘可能的通過別的事情去彌補,讓傷害降低到最小,聽了百家講壇“論語”,感觸很深,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不能活在陰影當中,應該學會化解生命的缺憾,不同的心態對待生活,就會有不同的生活!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6

《莊子》心得之所以社會轟動如此廣泛,首先、廣大百姓缺乏信仰。百年近現代史,是一部無神論、反封建、反信仰的歷史,百姓生活從解決溫飽到踏進小康,一路在向錢進,而精神生活卻越來越不能跟上發展,使得多數人心靈空虛;其次、現實的教育就是一部應試教育的歷史,近百年來幾乎沒有道德教育;再次、人們不明白生活的目的。國家的基本策略是發展經濟,每個人的生活中心就是賺錢。綜上所述,我認爲,大家如果能夠清楚的明白自己生活的目的之後,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7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爲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樑”,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我們主要說說近期的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吧:

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爲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爲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纔會有所成。

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8

一個孩子出生三年後才能免於父母之懷,父母親辛辛苦苦撫養孩子,那父母親死後服喪三年,很長嗎?

孝順是美德,但父母親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那是一種本能的愛!

一則故事:

有一個小男孩從小就在大樹旁邊玩,大樹很高,碩果累累,是一顆蘋果樹。小男孩每天都圍着樹,有時候摘蘋果吃,有時在樹下面睡覺,有時撿樹葉,有時候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畫,而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不埋怨他,天天陪他玩。後來孩子長大了,好久不來了。多年之後,他來了,大樹問男孩:“你爲什麼不跟我玩了?”男孩充滿了憂傷且冷漠的表情,說:“我現在長大了,我不想和你玩了。我需要一些高級的玩具。”大樹說:“孩子,我也沒什麼高級的玩具。這樣吧,你吧我身上的果子摘下來賣了,這樣你就可以買玩具了。”男孩很高興的拿着果子走了。後來每年果子成熟的時候男孩都會來摘果子,每年一次!

幾年後,男孩長成了青年,又一次有來到了大樹邊,大樹說:“你很久都沒來玩了,這次願意在這裏玩會嗎?”男孩說:“我都要安家立業了,還哪有心思玩啊?我連我安家的房子都沒有呢,也沒錢修房子。”大樹說:“你千萬別不高興啊!你吧我的樹枝砍了就可以修房子了。”男孩很高興地砍了樹枝去修房子了。

又過了好多年,男孩來到樹下,心事重重的說;“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了。可是這世界的海洋這麼浩瀚,我連船都沒有,我能去遠方嗎?”大樹說:“孩子你彆着急,你把我的樹幹砍了就可以做船了。”男孩一下子就高興了,砍了樹幹,做了只船就出海去了。

有過了很多年,大樹只剩下就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孩子回來了,此時的孩子年紀也大了,大樹對孩子說:“孩子啊,真對不起!我現在也沒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樹幹讓你爬了,你就更不願意跟我玩了。”孩子說:“其實現在我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幹我也不能爬了。我現在從世界上回來了。我現在就是想找個樹根歇一歇。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大樹聽到後很高興,好像又看見了孩子小的時候。

其實我們想一想,這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服麼對孩子的愛就像這棵大樹一樣,是無私的,是全部的,是永遠的,是不計回報的!天下有多少父母爲孩子耗盡了畢生的心血,而孩子們是否能夠理解父母的這一片心呢?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9

被老子也被姚淦銘教授那獨特的聲音和神態——古代隱者飄逸的仙風,吸引了,打動了,逗樂了。他的口頭禪:太智慧了,太智慧了…不得了,不得了…他對老子癡迷的感嘆,深深影響了我,老子的精神內化了姚教授的內心,那種平和的心態,溫溫而雅的語態,大智若愚的神態讓我彷彿看到古代的智者走到了我們的眼前。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10

從去年1月開始,我就看了中央電視臺第十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從那以後我就喜歡上這個欄目。

我喜歡歷史,看歷史劇,讀歷史書。知道一些中國歷史,但自從看了《百家講壇》這個欄目以後,我對歷史的瞭解更加深入了!原來我知道只是一些很淺的知識!發現歷史有這麼多的需要了解知識和祕密。

我看的有易中天的《品三國》、王立羣的《讀史記》、隋麗娟的《正說慈禧》、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閻崇年《清十二帝》、紀連海的《清二十四臣》、孫立羣的《呂不韋》、蒙曼的《武則天》等一系列的節目。

看到了不一樣的歷史,知道了三國時候的曹操奸雄形象,史記當中的司馬遷爲什麼會忍辱負重的繼續寫史記,雄才大略漢武帝的形象,紅樓夢裏的金陵十二釵人物形象和什麼是歷史探佚、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怎樣一步步登上皇帝寶坐,武則天的謀略、狠毒和智慧過人,慈禧的垂簾聽政、歷史上的和坤等等。

看到了歷史長河的血雨腥風、政權更迭、風雲人物、有作爲的皇帝。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給我們很多的經驗教訓,歷史人物活生生的展現在我們眼前。歷史是一部厚重的書,也是一面古鏡。它給了我們歷史文化和豐富內涵。展現了美與醜、善與惡的歷史畫卷!歷史給了我們很多的啓示,衆觀歷史的來龍去脈,我覺得現在生活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生活。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11

正如於丹教授所說“只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別人”,我們總在怪別人不理解自己,可是我們何嘗想過,其實自己也不認識自己,我們雖然無法向莊子那樣,夢到自己是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從而得出“究竟是自己做夢化爲蝴蝶了呢?還是蝴蝶做夢化爲了自己了呢?”的想法,但是我們可以向莊子學習,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推斷所有的事物,只有真正認清自己,纔會懂得如何認清他人,而不必把自己的方式強加於人。在當今社會上,不認識自己的人比比皆是,而把自己的方式強加於人得更是數不勝數,小到家庭,大到社會,每當產生矛盾時,就必然有爭吵,自然希望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正如混沌的開竅,漁網教子的方式,讓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的自知之明是如何重要,而我們又要如何能做到自知之明呢?于丹說:唯有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始終審視自己。從認識你自己,到傾聽你自己,到涵養、孕育你自己,這是一個美好的人生歷程,通過莊子,通過於丹,我更加認識了自己!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不外化。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外表隨物變化,而內心有所堅持,凝靜不變,而“內化而不外化”,說的是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人的內心應該堅持住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我們生活的時代時時刻刻在變化着,漸漸地,很多人把持不住誘惑,過分追求名和利,看看那些貪官,貪一點又一點,最後落得坐牢的下場,如果他們能堅持住自己心中的尺度,時刻提醒自己不被外在影響,那麼也不會在監獄中度過餘生。我們再來看看小悅悅事件,越來越多的扶人遭官司的事件讓人們漸漸對自己的行爲產生質疑,更對這個社會產生質疑,於是,更多的人變得冷漠,對身邊發生的事件視而不見,小悅悅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面對那麼多變數,究竟還有多少人能繼續堅持自我?現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面對千變萬化的外在世界而內心不變,如果我們沒有內心的定力,就會隨波逐流,桀驁不馴,本着內心的寬容和洞察,隨遇而安,不與世爭,這樣的話會少了很多紛爭,少了很多矛盾。

莊子面對生死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第一點我無法參透,更加做不到,死對於莊子來說彷彿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他在《大宗師》篇裏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子桑戶死後,子情張和孟子反一個在編輓歌,一個在彈琴,對着子桑戶的屍體唱歌。在現代,我從來沒聽說過有誰會這樣做,當初我爺爺去世時,我只知道哭,只知道自己以後都沒有爺爺叫了,我想,如果誰在辦喪事時又唱又跳,說不定會被罵沒良心吧。雖然我無法向莊子那樣談笑面對死亡,但是我絕對贊同他的不找死,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如此美好,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爲何要輕生呢?即使對這個世界有多麼地不滿,但只要我們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還記得那個故事:一隻小蜘蛛在往牆上爬,爬着爬着,前面有一塊湮溼了的雨跡,小蜘蛛一爬到潮溼的地方就掉了下來,然後,這個蜘蛛又從牆角開始爬,再爬到有個有雨溼的地方又掉下來了,如此一遍又一遍,周而復始。蜘蛛都懂得不屈不撓,我們爲何要輕易輕生呢,再想想司馬遷的忍辱負重,想想霍金受病魔的折磨,想想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人們,我們還有資格輕生嗎?!這個世界還是充滿精彩與希望的。

通讀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這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纔是真的細膩意境。於己於人,無論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順應的外在世界,需要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並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我們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爲我們已經做到盡心盡力。而作爲一名平凡普通的政協人,我最大的快樂,就是用自己樂觀豁達的心態去感染周圍,讓大家感受這份真誠的快樂。

芸芸衆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人人會在這個世界上遭遇危險,面臨困境,會在一些突然而來的變故中從遭遇內心的挑戰,如何去做到處變不驚?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當下。也就是說,儘可能的做好現在的事情,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纔可能獲得一個更好的人生。

百家講壇讀後感 篇12

看了易中天的評三國,真爲他的精湛演講叫好,真正懂得講課的大師,風趣、幽默、尊重歷史、言出有證,而又具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把看起來很枯燥無味的歷史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講出來聽的很有感覺很生動,使我們瞭解了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瞭解了我們的爲人之道、心靈之道、養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