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6.57K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多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一

之前保留了一個書單,叫“一個爛名辜負一本好書”,這本書就榜上有名。

正當水星逆行,諸事不利,身心俱疲,勞心傷神的時刻,在一輛開往拉薩的列車上,翻開了這本書。果然是本好書,科學有營養。讀完覺得這本小書的可貴之處恰恰不是教給你如何做一個高效能人士,相反,是教你如何做一個高品德的人。

書上一開始就講,變化的世界,不變的原則。用中國的老話講,就是萬變不離其宗。道理誰都懂,遇上事的時候誰也會怕。所以作者告訴你,不要怕,你爲人的原則就是你在俗世沉浮的定心石。

先說作爲一個社會人,當今社會對人的要求變了,二戰之前我們的社會推重個人品德,但如今大家只講個人魅力。但是“個人魅力”豈是說有就有,苦苦追求而不得者,往往走上一條歧路,練了一身糊弄別人的障眼法,它賦予你各種手段去取悅、迎合、征服對方。可是表裏不一的人總有見光死的那一天,大風大浪之下,僞善的人總會暴露出真實的想法。

“生活就應該坦率地面對自我”,這是這麼多年走了無數彎路我自己的體會,作者苦口婆心第一章就擺明這個道理,下筆相當真誠。

在個人原則確立的基礎上,一個人還需要在身體,精神,智力和人際方面堅持不斷地進行磨鍊。快進入30歲的今天,時間這個維度變得越來越可見。幾乎不再使用“沒時間”這樣的藉口。你不是沒時間,你是不想做。

除此之外,有一個點特別觸動我,就是關於聆聽的告誡。這裏要謝謝小猴子。因爲說到聆聽,她是我認識的人中最知道如何聆聽的人。看過書裏的闡述,才明白“聆聽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撐,需要耐心、坦誠和理解對方的願望,屬於品德的高級範疇。相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給出“高高在上”的建議要容易得多。”

小猴子是有仁心的人,她對信仰的虔誠在我認識的人中無出其右者。她告訴我,傾聽別人的同時,她能看到很多,包括你心中已有的答案。而你的聆聽到底真誠不真誠,說話的人馬上就能察覺的到。

然後呢,就發生了很神奇的事,上次出差,我和吉利聊天。我一直認爲,他在設計工程師的外殼下,有一顆文學的心。有天晚上,很晚了我們從場地回到臨時出租的小公寓,在夜色裏我開始慫恿他寫一本書,寫寫他在中國的見聞,他的感悟,然後呢,他一定不要忘了在封面的內頁上寫上“獻給JS”這樣的題字。一開始他極力否認,然後開始講他寫的一些電郵和收件人的反饋,然後講到他在別人婚禮上的祝詞,最後,他講到他叔叔去世時他一串不可思議的行爲,和那份驚世駭俗的悼詞。他就那麼平靜地回溯自己的過往,可是我突然忍不住就開始掉眼淚。那個時候的感覺很奇妙,就好像你在聆聽的過程中讓別人進入了你的內心,你自己退到一個很脆弱的位置上,可你卻拿到一張入場券,經歷了一場你在時空界限內原本無法參與的事件。

這樣的感受如此豐富,令人感恩。

也許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它不是告訴你一些使用守則,而是讓你知道,你生活中還隱藏了無數你從沒留意的門。而這些門,只能從裏面打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二

“在美國,這本書的影響力僅次於《聖經》。”

《聖經》的影響力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夠理解的,而能夠與此相提並論的我尚未耳聞。出於這種好奇,這句廣告詞吸引了我。

在大學,我就研讀了這本書。但是,真正學習一本書的內涵根本不是讀完就結束的。讀書就像是一種交流,和大師之見的溝通,同時也是去尋找某些的認同感。讀書真正的樂趣在於學習大師的思維方式,同時在閱讀的不斷深入,人的思維方式也會隨着書中邏輯而去,最終會形成一定共鳴。《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給了我不間斷的共鳴。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從中學習一個高效能人士的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從中,我不斷去批判自我的錯誤觀念與行爲,之中對自我也有很好的觸動,相信在今後的行爲中也會存在些許影響。

17世紀的美國,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土地,是一個投入勤勞和智慧就能產出財富的土地。一批又一批的人登陸美國去尋求自己的夢想,同時也爲美國成今日的世界強國奠定了基礎。在閱讀此書的同時,不斷讓我想起一個個能人志士的那種激情與拼搏精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帶有美國精神的書籍,字裏行間透露着美國人的那種改變命運的決心,當然還有他們特有的美國式的幽默與思維。隨着中國的不斷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規則逐漸建立,民衆的不斷渴望成功的意念,國人大有一掃先人儒雅之風的傾向。隨着80後,90後的不斷成長與崛起,屬於新新人類自己的那種拼搏精神的建立,此書在中國的風靡熱銷也是不難揣測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七個習慣是一個系統。要求我們以完善自我開始,進而尋求團隊,最終要以終爲始,使每個有志向的人走向自己的巔峯。對於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渴望”的程度和決心至關重要。做事的恆心和毅力,決定了成功的可能性。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自己的個人修爲。本書沒太多修飾性格的字眼,但頻繁的用了“習慣”二字。習慣是知識,技能和意願的交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清楚應該怎麼做,更有這個意願去做,三者的交匯構成個人行事做人的習慣。通過改變個人的習慣,從而實現個人性格的改變,最終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習慣一:積極主動

主動積極即採取主動,爲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爲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主動積極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揚棄被動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懟別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習慣二:以終爲始

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爲什麼人,想做些什麼,要擁有什麼,並且清晰明確地寫出,以此作爲決策指導。因此,“以終爲始”是實現自我領導的原則。這將確保自己的行爲與目標保持一致,並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只有確立了符合價值觀的人生目標,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恆地付諸實現,纔有可能獲得內心最大的滿足。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要事〗是目標事情,是符合宣言中“以原則爲重心”的目標,這樣的事才應該被稱爲〖要事〗,如果弄不懂什麼叫〖要事〗,就難以把時間管理好,〖要事〗也做不好。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不足的敵對式競爭。〖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雙贏思維〗我認爲把人引向了更高的層次,也是做人的境界,似乎更高於佛家學說,既現實又大愛,這一點很難做到,又很容易做到。

習慣五:知彼解己

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瞭解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啓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瞭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衆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干擾和博採衆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歧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利基,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談到的是,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組織而言,七個習慣提供了願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徑。對家庭而言,七習慣透過固定的個人及家庭活動,使家庭效能升級,就像建立傳統,使家庭日新月異,即是一例。

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學習前人和他人的經驗,是爲了養成適合自己的習慣,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爲自己所用。閱讀的本質不是我們“看過了”,而是努力的把從書中學來的東西進行嘗試,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給人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通過培養這七個習慣,循序漸進地獲得不斷的進步,逐漸使自己成長爲一位真正高效能的職場精英。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三

現在社會的人普遍處於一個精神壓力十分緊張的狀態,爲了生活不比別人差,不惜把自己弄得落魄不堪,雖然這種追求的代價顯而易見,但也於情於理。

雖然每個人的生活追求不一樣,但以本人的淺見,只要生活過得去,能夠了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追求什麼,追求的事物有何意義,追求的事物有何好處, 心靈上得到滿足,那就是最大的滿足,應儘量把所有的追求簡單化,習慣化,不然物質上再多的滿足那也不是真正的滿足,會有多少人願意孤身一人居住在一棟金碧輝煌的宮殿呢,那心靈上的空虛是冰冷的是引人匱乏的。追求都源於我們的生活的思維習慣,沒有思維習慣的魔力,是不能讓我們有這麼多異於常人的想法。

在粗略的閱讀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後,一個感想,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會有多遠?儘管書上內容所教授的知識是得到論證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不是適合每一個人呢?是不是能應用到每一種對事對人的方法上呢?我對此有一些疑慮。

撇開其他特殊情況與特例,這本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爲人處世的的方法,更多的是對這個社會的深刻感悟。讓我更瞭解自己更能改變自己,讓我瞭解並應用多種思維方式,也讓我明白,由人組成的社會,由社會改變的人,是一個協作增效的整體,沒有個人就沒有社會,正是因爲有個人的發展,人們相互學習的發展,社會才發展的如此迅速,也正是人們不斷激發自己的才能與潛力,社會纔有如此明顯的進步。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四

因自我感覺效能低下,工作進度緩慢,浪費了大量時間,所以買了這本書讀一讀,希望可以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

這是一本暢銷書,因內容豐富、語言流暢、能夠打動讀者而暢銷。本書作者柯維建議,一個人生活和工作要以品德爲基礎,在人際交往上要不斷在情感帳戶上“存款”,同時還要養成七個習慣:

習慣一、要積極主動。我們所知的那些成功人士,無論是政治家、科學家還是作家,都積極主動地面對人生。

習慣二、人生要有目標。類似於國家憲法,我們可以撰寫個人使命宣言,來描繪個人的願景。目標明確了,才便於行動。

習慣三、要事第一。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先完成它。同時,要把不重要的事放在一邊。反省一下自己,就會發現我們很多時間都浪費在了不重要的事情上了。

習慣四、雙贏思維。與人打交道,儘量雙贏。做生意,之所以能有老客戶,就是因爲能夠維持雙贏。有的人喜歡自己佔便宜,讓對方損失,結果只能是一錘子買賣。

習慣五、爲了讓別人理解你,先要理解對方。我們總是急於讓別人瞭解自己的觀點,接受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理解自己。所以,首先我們要當個好聽衆,盡力去理解別人。在此基礎上,才能讓對方願意理解你。

習慣六、尊重差異,理解不同的觀點,整合不同的觀點,形成集體智慧。

習慣七、在身體、智力、精神和社會/情感四個方面不斷更新自己。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五

這本書作者是史蒂芬·柯維,書本按照七個習慣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重新探索自我”,第二部分是“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第三部分“公衆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第四部分是“全面觀照生命”。七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這七個習慣從個人到他人,再回歸個人,對人們的啓發是非常大的。

積極主動就是採取主要行動,不把責任推給別人,爲自己的過去、將來負責,依據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辦事,而不是受到環境和情緒的影響。積極主動的人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在遇到問題時,不是以悲觀的觀點看待問題,而是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喬布斯身上具備的積極主動品質是非常明顯的,在一般人眼裏覺得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的眼裏,就是一定要克服各種困難也要完成它。那種積極主動的強大個人魅力,讓周圍的人不會垂頭喪氣,也不會早早放棄,而是有一種勢如破竹甚至是視死如歸的衝勁。在這樣的氛圍下,事情往往取得比預期成果更好的成績。

而以始爲終是起着思想指導的作用。書中建議我們,設想自己在走完這段人生,最希望給社會留下什麼,最希望還活着的人對我們的評價是什麼。是一事無成?還是有所成就?還是對他們有什麼思想上的影響?我認識一位大神,他始終以自己影響別人爲己任,把佈道師作爲自己的人生目標,同時他無時不刻在實踐着。我認爲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並且在不斷地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改進,在分享他的個人成長的同時,也影響着很多人,這就是有價值的人生。“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這句被人們說爛的話,在這個“以始爲終”的思想上,是多麼令人深思啊。如果我們在做一件事前,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更容易達到目標。只要我們認定一個目標,並且不遺餘力解決,只要堅持下去,排除萬難,相信有一天會有所收穫的。

這本書裏還有一點是我這種容易臨場恐懼的人值得去實踐的,就是心靈演練,想象與確認。據說很多頂尖人物,包括運動員們都擅長這一演練。具體做法是在身心完全放鬆的情況下,模擬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以及適當的反應,這樣我們的行爲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轉變,最後終於能完全控制情緒,冷靜應變。我是一個很害怕在公衆場合中表演、演講的人,一旦暴露在公衆之下,手腳完全不知道怎麼擺放。但是我的工作必須要我經常在衆人面前講話,所以我在實踐心靈演練時,總是要把自己置於說話錯漏百出的場合,然後把自己在這種尷尬場合中的感受盡可能在腦海裏想象。一遍、兩遍、三遍……想象讓我逐漸平息,似乎有了感覺,臉皮慢慢變厚了,好像不再那麼害怕了。

這是這本書給我的一些感想和啓示,希望更多人能一起讀這本書,提升我們的能力。

近日,利用春節假期的時間,拜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俯卷仰思,感觸頗深。這本書通俗易懂,讀來頗爲受用,作者史蒂芬。科維博士通過運用大量生活、工作中的實例和生動形象的圖表,向世人介紹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高效能生活的基本原則,最終告誡我們,如果能遵循這七個原則,並把他們化爲行動,那麼實現真正的卓越的人生就不會遙遠。

這是一本關於每個人的人生成長的書,書中認爲人生成長需要經歷三個階段:1、依賴階段2、獨立階段3、互賴階段,也就是從0到一1,1一N的過程。

我們不難發現,處在依賴階段的人,最常用的一個字就是“你”,如“這事都是因爲你,纔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爲在這個階段中他們常常需要別人來對他的問題負責,需要別人對自己情緒負責,最終需要別人對他的人生負責。如果我們能真正擺脫依賴,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到了第二階段:獨立階段。在獨立的人的語言中,經常會聽到“我”字,比如“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的計劃、“我”的觀點。然而,從依賴到獨立是人生成長中最艱難的一公里,很多人都不能完成蛻變。所以,當我們一個人靜下心來的時候,不妨想一想,在人生最艱難的一公里征途中,我們走到了哪裏?是0.1還是0.9?

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科維認爲接下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互賴。互賴階段的人,追求的是你贏我也贏,即以實現“雙贏”爲目標,他們不僅能看到雙方的差異中各自的價值,也能看到雙方合作的潛力,最終達到1+1>2。

2020年我就要踏上寧杭文旅市場部的新崗位,對我而言面臨的是人生的又一段新的征程,在這樣的時間節點讀到這本書,彷彿讓我看到了一盞明燈。書中講到的兩大思維模式“遵循原則”和“由內而外”,就像是新徵途上的指南針和發動機,可以幫助我理清思路,指引我選擇正確的方向。

文旅工作對我來說既是陌生的又是具有挑戰性的,特別是進入市場銷售這一隊伍,就越發有難度了,這不禁讓我壓力倍增。如何才能快速地適應新崗位,轉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呢?科維在書中給了我答案,那就是從七個習慣的第一個習慣做起:積極主動。我們常常會說:“人生就像是一場沒有彩排的演出”,我們人生的這場演出,導演就是我們自己。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會經歷一些困難和挫折,面對困難和挫折,我們是失去信心,放棄希望,還是自己當導演,去積極主動地應對困難呢?我的答案,當然是後者。積極主動,是做好每一件事的第一步,也是邁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更是從依賴到獨立最關鍵的一步。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想要真正成功的人,首先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從正心、修身做起。那麼,在工作中也是一樣,我們不妨經常問一問自己,我是否做到了盡職盡責,我是否保持着一顆“初心”。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六

最近,讀了一本書,名爲《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完此書,感覺有很多收穫,現將體會談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從書中所談到的“七個習慣”來看,人的品德和觀念是取得高效能的基礎。七個習慣分別是: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積極主動這個詞如今經常出現在管理方面的著作中,它的涵義不僅僅是採取行動,還代表人必須爲自己負責。個人行爲取決於自身,而非外部環境:理智可以或者戰勝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在環境。

習慣二:以終爲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以終爲始”的習慣可以適用於各個不同的生活層面,而最基本的目的還是人生的最終期許,它是以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的原則爲基礎的。所有的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創造,和實際的即第二次創造。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構想,然後付諸實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有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他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要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就得排除次要事物上的牽絆,此時要有說“不”的勇氣。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是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一般人看事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爲自己之失。

習慣五: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則

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在互賴關係中,綜合效益是對付阻撓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的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地,阻力多半消極、負面、不合邏輯、情緒化、不自覺。不設法消除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彷彿施力於彈簧上,終有一天引起反彈。如果配合雙贏的動機、同理心的溝通技巧與統合綜效的整合功夫,不僅可以破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爲動力。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

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練自己,因爲生活與服務人羣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七

讀了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受到了很大的啓發。這是一本很值得讀的書,書中強調品行修養的同時,還介紹了爲人處事的技巧。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組成的,俗語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爲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長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

書中通過一些細緻生動的故事來漸進入自己的觀點,它涵蓋的不僅僅是一些大的道理和人生方面的東西,更可貴的是它還探討了一些具體到家庭、教育及與人相處等方面的事物。這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爲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它們相輔相成,不管是對領導還是職工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以下就書中談到的七個習慣具體談一談感受:

習慣一:積極主動

“主動積極”即採取主動,爲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爲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主動積極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揚棄被動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懟別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如果你不向前走,誰又會推你走呢?因此,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實現個人願景的原則。主動積極是書中提及的第一條習慣,人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爲自己創造有利的機會,做一個真正“操之在我”的人。其中很有份量的一句話是“有選擇的自由,個人必須爲自己的選擇導致的結果承擔責任。”

習慣二:以終爲始

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爲什麼人、想做些什麼、要擁有什麼,並且能夠清晰明確地寫出來,以此作爲決策指導。因此,以終爲始是實現自我領導的原則,這將確保自己的行爲與目標保持一致,並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確立目標後全力以赴。許多人在埋頭苦幹時,尚未發掘人生的終極目標,只是爲忙碌而忙碌着,未曾洞悉自己心靈深處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審視過自己的人生信條:你到底要做什麼?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麼?只有確立了符合價值觀的人生目標,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恆地付諸實現,纔有可能獲得內心最大的滿足。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先是在腦海裏創造,其次纔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作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可說是願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它的決定。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之後,創造出一個文化。目標都可以設定,但“以終爲始”說的是“以結果爲目標”,因爲目 標有可能得不到,但結果是一個人一定得到的,所以你希望自己的結果如何,用此來刺激自己,調動自己的主動積極性,這纔是好習慣,高效能習慣。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每個人的“要事”都不一樣,因爲“要事”是因使命,價值觀來定的,所以“要事”是因人而定的,而且事情的重要性是大於時間的,所以緊急與否是時間管理的事,而“要事”的完成是與“以終爲始”的延續。有效能的人會用少量時間處理的緊急事件,他們將工作焦點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來保持效益與效率的平衡。“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點管理。先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自己掌握住重點並時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左右。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患不足的敵對式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己利人(輸贏)。我們的工作夥伴及家庭成員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我認爲“雙贏思維”把人引向了更高的層次,也是做人的境界,似乎更高於佛家學說,既現實又大愛,這一點很難做到,又很容易做到。大多數人的性格是做不到的,少數性格類似的人努力後會做到,所以“雙贏思維”是成熟所追求的目標,是對自己、社會了解的更深的表現,在這一點上,我認爲是七個習慣中最難做到的,也直接影響着“統合終效”。

在“雙贏思維”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思維上都提到了人際關係,我也這樣認爲。雙贏是人贏,而非物贏,那麼要不傷害自己還要讓雙方都好,就必須有兩好的人際關係,而書中的“主要流程”的第一點也說了“在勇氣與體諒之間實現平衡,以需求共同利益”,雙贏還要需要勇氣和體諒,所以要學會雙贏的思維。具有雙贏思維的人,往往有三種個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態。他們忠於自己的感受,價值觀和承諾,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覺,能以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待他人的想法及體驗,相信世界有足夠的發展資源和空間,人人都能共享。

利人利己觀念的形成是以誠信、成熟、豁達的品格爲基礎的。豁達的胸襟源於個人崇高的價值觀與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肯嘗試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和寬廣的選擇空間。書中提到了互賴,我是這樣認爲的,互賴是長期的一種合作方式,如果短期的合作,我認爲互補比較好,可能更加實用。

習慣五:知彼解己

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瞭解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啓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對方獲得瞭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談,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也就更流暢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在有了“雙贏思維”的基礎上,人就會耐心的去傾聽,纔會有合作產生,如果沒有“雙贏思維”的思想,就談不上了解對方和解放自己,這一點我做得不好,很多時候別人的話我是聽不進去的,所以根本就不瞭解對方的意圖,只是一味的認爲自己是對的,所以就不可能協作好。“知彼解己”需要的是主動,如果單方面去做是沒有效果的,所以瞭解到此習慣的人一定要拿出誠意來,畢竟大多數人還是使用過去的觀念去處理問題。

我們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瞭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衆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干擾和博採衆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歧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利基,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

統合綜效是對付阻礙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則消極、不合邏輯、情緒化和不自覺。不設法消除阻力的後果就等於向彈簧施加作用力,結果還是要反彈。如果將雙贏思維,換位溝通與統合綜效原則整合,不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爲助力,“統合綜效”就是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集思廣益的合作威力無比,有當人人都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時,才能衆志成城。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談到的是,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組織而言,習慣提供了願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徑;對家庭而言,習慣透過固定的個人及家庭活動,使家庭效能升級,就像建立傳統,使家庭日新月異,即是一例。

我們要懂得磨練自己。生活與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愛的財富。工作本身並不能給人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纔是真正的財富。

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學習前人和他人的經驗,是爲了把握更多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只有把從書中學來的東西用到實踐中,才能真正達到讀書的目的。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索,通過培養這七個習慣,我相信我可以不斷地進步,逐漸成長爲一位真正高效能的優秀教師。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 篇八

《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爲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指引我們思考我們一生真正的願景是什麼,只有在我們確認了我們人生真正的願景,在或長或短的一生中,縱使前行的路上遇到各種干擾或者困境,在願景的指引下,即使一切不如想象中那麼順利,我們也不會迷失方向,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從現在開始,以你的人生目標作爲衡量一切的標準,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由個人最重視的期許或者價值觀來決定這一切。”

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走冤枉路。在開始做任何事之前,我們都需要先認清方向。而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反而感到空虛,發現自己犧牲了很多更加寶貴的東西。若能先確定目標,洞察力就會大大改善。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人生只剩最後一年的時間,一年之後你即將告別這個世界,你希望在蓋棺定論時得到什麼樣的評價?

事物的兩次創造:第一次創造是智力上的創造(Mental Creation),然後付諸實現,即體力上的創造,或者稱之爲第二次創造(Second Creation)。我們的人生在付諸實現前,也應該有自己的設計藍圖,或者說人生願景。在整個構築過程中以它爲準繩,雖然中途會有修改,做不到盡善盡美,但至少我們構築願景的過程中不至於迷失方向。

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究竟什麼是我在追求的?現在在做的一切究竟是爲了什麼?”

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這是一個客觀原則。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劇本的編創者。“有些人自我意識薄弱,不願主動設計自己的生活,結果就讓影響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軌跡屈從於家庭,同事,朋友或者環境的壓力”其實,在自我意識,良知和想象力這些人類的獨特天賦的幫助下,每個人都有機會主動設計自己的人生劇本。

在以終爲始的習慣中,有一個重要原則基礎,“自我領導”。領導不同於管理,領導屬於第一次創造,而管理則屬於第二次創造。“領導與管理就好比思想與行爲。”“用彼得·德魯克和華倫·貝尼斯的話來說:管理是正確的做事,領導則是做正確的事”。每個人都需要成爲自己的領導者,樹立自我領導意識,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在價值觀的指引下,制定目標,提高效率,完成任務。

“人類的自我意識是積極處世的基礎,另兩項天賦想象力和良知,則使我們能在生活中發揚積極精神,施行自我領導。”

想象力能讓我們在心裏演練那些尚未釋放的潛能;良知能讓我們遵循自然法則或原則,發揮自己的獨特才智,選擇合適的貢獻方式。想象力,良知和自我意識的結合能幫助我們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在生活中,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同時扮演着多個不同的角色,我們是子女,妻子,丈夫,父母,職員,朋友…,而以終爲始則意味着我們需要帶着清晰的方向和價值觀來扮演自己不同的角色,爲我們的人生的第一次創造負責,從而使思維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而思維定式又決定着我們的行爲和態度。

你想過編寫自己的個人使命宣言嗎?在以終爲始這個習慣中,作者建議我們爲自己撰寫一份自己的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者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爲怎樣的人(品德),成就什麼樣的事業,以及爲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個人使命宣言,可以成爲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力量源泉,幫助我們隨機應變,成爲我們做出關鍵抉擇的基礎,從而幫助我們避免帶着成見或者偏見來對事態妄加推斷,也不必因循守舊的給各種事務定性分類。

作者建議,制定個人宣言必須從影響圈的核心開始。“利用自我意識檢查我們的地圖或思維定式是否符合實際,是否基於正確的原則;讀書筆記。利用良知作爲羅盤來審視我們獨特的聰明才智和貢獻手段;利用想象力來制定我們所渴求的人生目標,確定奮鬥的方向和目的。”當我們專注於我們的核心圈時,我們的影響圈就會被擴大。核心圈還會成爲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的源泉。

在這個習慣中,作者提出生活中應該以原則爲中心,而不是以其他的任何方面爲中心(配偶,家庭,金錢,工作,名利,享樂,敵人或朋友,宗教,自我。)“以朋友或敵人爲中心的人沒有內在安全感,自我價值變化無常,受制於他人的情緒和行爲;人生方向也取決於他人的迴應,時時揣摩如何反擊;他們的智慧受限於以敵人爲中心的偏執心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在該章的最後,作者也建議組織也應該爲組織設立使命宣言,並提出,設立組織宣言務必要重視員工的參與。“唯有參與,纔有認同”“一個真正反映每個成員的共同願景和價值觀的使命宣言,能調動他們的創造力和奉獻精神,使他們不再需要旁人的指導,監督和批評,因爲他們已經接受了不變的核心原則,接受了企業爲之奮鬥的共同目標”。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九

由於時間因素匆忙的讀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對於後三個習慣: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簡直就是囫圇吞棗。雖如此,仍感覺這是我讀過的對於調整自己思維和工作的最好的一本書。只要我還有夢想、我還追求進步,在以後的時間我會好好的研讀,相信此書的精髓會伴我開創事業的左右。特別是書中闡述的以始爲終、和要事第一兩個習慣對我感觸尤深。原來一直有種感覺,感覺我們所參觀交流的新華路國小的領導參加過“領袖素質培訓”或類似這樣的培訓,讀過這本書之後相信那是真的。現就我對“以終爲始”和“要事第一”的感悟闡述如下,希望對我們的工作思路的調整有所啓發。

“以終爲始”的定義按我的理解,就是先給我們的工作確定一個目標、一個富有挑戰情的目標、然後考慮我們當下就當是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個目標、已經站在了這個高度,那麼在這樣一個高度上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工作、怎樣度過我們的每一天。有了這樣一種信念、一種追求,無形中我們就會以未來的高度規範我們的行爲,換句話說也就是讓未來決定現在吧。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所以碌碌無爲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我們沒了目標沒了追求沒了方向,所以我們就沒了動力。要養成這樣習慣本書的作者就強調我們要撰寫個人使命宣言,宣言我們想成爲怎樣的人、成就怎樣的事業及爲此奠定的價值和原則。而在我們所有的生活中心中強調以原則爲中心,這樣我們纔不會偏離我們達到目的的軌道。另外它還強調個人的成功不是成功,只有團隊的成功纔是成功,而團隊的成功就要制定這個團隊這個組織的使命宣言,團隊的使命宣言又是要求團隊所有的成員共同制定併爲之努力奮鬥的,回看自己的工作思路,我們的一些要求一些目標卻都是自己或是班子成員參與制定的,沒有形成我們團隊共同的目標和理想,所以在執行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不高或是草率馬虎也就不難理解了。這也就印證了我經常反思的一句話——不是我們的老師不配合,而是我們的方法不得當。

再者是“要事第一的原則”,以前我在上班坐在辦公桌前的第一件事是把今天所要完成事情寫在工作日記中,第二天或是下午下班前查看任務完成的情況,自以爲自己對工作很負責、工作很條理,可看了這本書才發現以前的行爲還僅僅停留在時間管理的第一個層面,也就是最低的層面。在到新華路國小參觀交流之前,我曾查看並打印了他們的一週工作安排,當時感覺做到很難,看了此書才發現不僅不難而且是做好工作完成目標所必須的。過去總感覺我的團隊成員不夠優秀、缺乏責任,連一個簡單的治理學生隨手扔垃圾的習慣都做不好,害的我要每天的去彎腰撿拾、去給學生做榜樣、做表率,看了此書才知道我的過去是不懂得授權、不懂得責任情授權,不懂得作爲領導要知道只要求結果的授權、而不是傳授方法的授權。

總之這是一本給我很多反思給我很多啓迪的好書。只要還有夢想、只要還有追求我就希望你把此書好好的讀一下,它一定能幫助我們實行我們的夢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