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伶官傳序讀後感議論文多篇

讀後感2.03W

伶官傳序讀後感議論文多篇

伶官傳序讀後感議論文 篇一

許皓翔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不錯的。一片完美的江山,嗚呼,彈指一揮間,煙消雲散。

李存勖,遙想當年,攻燕國,滅樑國,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就連天下豪傑都不能與他爲敵。可是,莊宗並沒有掌握這一盛世,後來的他,而是享受於安樂之中,寵幸伶人,不顧國家大事,只顧一己安樂。

後唐莊宗,本是一代梟雄,雄姿英發,平定了亂世,可最後,伶人擅權亂政,使朝廷上下互相猜疑,導致最後的“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衰敗時,伶人們使他困頓,自己死了,國家滅亡了,被天下人恥笑。玩物可使人沉迷,沉迷可使人喪志,李存勖寵幸伶人,喪失理智。像當年的吳王夫差,原本有實力平定天下,卻不聽衆臣勸告,寵愛西施,甚至喪志,最終導致被徹底打敗。

關羽大意失荊州,項羽自刎江邊。之所以他們都是失敗者,是因爲他們都沒有謙虛地對待實事,他們和莊宗一樣,驕傲自滿,導致丟了性命,被天下人嘲笑。

唐代詩人杜牧,少年得志,而且自己位列三公。但是,他並沒有驕傲,而是心無旁騖的工作,將名利置身於度外,虛心對待每一件事。

“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在微小的地方積累,聰明勇敢的人多會被所溺的事困擾。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如果總把忽微不放在眼裏,那麼最終會釀成大患。

伶官傳序讀後感議論文 篇二

王福嘉

後唐莊宗李存勖用了十五年時間平定天下,但三年就身死國滅,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莊宗李存勖寵信伶人使國家**,上下離心。莊宗李存勖花了十五年時間平定天下,之後卻驕傲自滿,恣意妄爲,因爲一時的勝利就處於長久的安逸享樂的狀態下。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時刻保持警醒,處在安逸的生活中停步不前是致命的錯誤,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同樣的。

在遠古時期,恐龍憑藉着自己巨大的體型在地球上稱霸,但在災難來臨之前它們並不思進取,停止了自身的進化,當災難過後,恐龍滅絕全部成爲了化石,但是那些不起眼卻不懈努力的生物活了下來。

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不止有李存勖,在唐代時就有這樣一對相反的例子。太宗李世民一生勵精圖治任用賢臣虛心納諫創造了一個盛世。可唐玄宗李隆基,雖然早年不懈努力開創了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了一個最鼎盛時期,但晚年安於享樂,任用奸臣,寵愛楊貴妃,不思進取反而遺留禍患,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大唐走向衰敗。

在我們的身邊好吃懶做,不思進取,半途而廢導致失敗的例子有很多。但是如果把握住自己,做到自律,這樣才能走向成功,不被淘汰。

這就是《伶官傳序》給我的啓示。

伶官傳序讀後感議論文 篇三

於東可

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主要敘述了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以爲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後來由勝轉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從中深刻認識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

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王朝如四季輪迴,悲劇不斷上演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畫卷。唐玄宗李隆基憂勞時迎來了開元盛世,逸豫時天寶危機釀成了安史之亂。李自成農民起義之初艱苦奮鬥,頗得民心。進入北京城後,軍將貪圖享受,驕橫腐化,失去民心最終失敗。開江破土容易,守住一世江山實屬不易。天下太平安逸享樂,過多沉溺於某些“伶人”,早已沒了當年鋒芒,喪失鬥志,失去進取心,最後亡身亡國。毛主席率領人民解放軍進北京之時告誡全黨全軍不學李自成,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居安思危,奮發圖強!

因此我們應該堅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國家盛衰興亡,與人,集體相關。憂勞可以集體不斷壯大,個人事業蒸蒸日上。唐太宗政治成功之後,不安於享樂,戒奢從簡,保持警惕之心,沒有被“伶人”左右。任用一批有志之士,誠懇聽取魏徵納諫,真正做到以銅爲鏡,以古爲鏡,以人爲鏡。迎來了聞名於世的貞觀之治!

今天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伶人”如網絡遊戲就是我的伶人。他讓我對課本失去興趣,整天沉迷於此,成績下降。開始認爲自律可以戰勝,不在意。最後腐蝕原本堅強意志,結果……

貪圖享樂,亡國敗身。以史爲鑑,警醒自我。切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堅守初心,不負韶華,專心讀書,爲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打下夯實基礎!

伶官傳序讀後感議論文 篇四

劉書妤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意識、敵人對手往往會鼓勵鞭策你前行,而安逸生活就像一劑迷魂藥,麻痹了你對事物的認知。

“得天下難,失天下易。”自古帝王何嘗沒有聽過這句話,而實踐時從中汲取教訓卻難如登天,因此造成了治亂交替甚至是朝代更迭。唐明皇李隆基開創“開元盛世”,卻因寵貴妃、信佞臣而造成“安史之亂”;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爆發“巫蠱之禍”,但他昏聵一時,並非無可救藥,能及時醒悟,權衡利弊,因頒下“罪已詔”,使國家形勢轉危爲安。據說,康熙在千叟宴上爲他的敵人敬酒,因爲他們推動他立下豐功偉業,成就千古一帝。這些帝王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恰恰說明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不只是伶人,還有人生路上難免會出現的種種誘惑,在人們取得階段性成功想獎勵自己時,它們便乘虛而入,有些人因此麻痹心智,不思進取,最終只能葬送前程,抱憾一生。相反,也有些人看似失去了上天的眷顧,需要迎接勁敵的一次次的挑戰與攻擊,但實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命運給他們磨難的同時,也給了他們上進的動力,增大了成功的可能性。

惰性與生俱來,而誘惑更易讓人失去奮發進取的鬥志,所以防微杜漸,抵制誘惑纔是成功的關鍵。時時居安思危,不給誘惑乘虛而入的機會。在得到成功後,可放鬆卻不能放縱,讓自己休息身心,精神抖擻地去迎接下一次挑戰,而不是丟盔卸甲,安逸享樂,要避免重蹈李存勖之覆轍。

伶官傳序讀後感議論文 篇五

李佳霖

從歐陽修筆下,我們瞭解到了23歲的李存勖受命繼志,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爲父報仇,建立了後唐,卻因寵幸伶人,三年之後就身死國滅。這告訴我們“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常在微小之處積累,而聰明勇敢的人多會被溺愛的人或事所困擾。我們應該謹慎冷靜,防患於未然,不能爲了一時之快而衝昏了頭腦。

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早年勵精圖治,開疆擴土,趕退匈奴,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但晚年時不聽忠臣婉言勸告,崇信方術,窮兵黷武,曾多次巡遊,足跡遍及了大半個中國,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又因江充等奸臣欺詐而釀成了“巫蠱之禍”,其間前後共牽連了40多萬人,漢武帝也因此失去了太子和皇后。這正是他晚年肆意妄爲霍,不能謹慎冷靜地思考問題而造成的後果;是他爲了長生不老,求仙信巫而引來的一場巨大的災難。

在唐朝有一個皇帝叫李隆基,他剛剛繼承王位時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重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王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他在位後期開始逐漸地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唐朝從此由盛轉衰。從這件事例中告誡我們,做人不能貪圖享樂,過分地把精力花在業餘愛好上,而應當主次分明,時時都要保持謹慎,事情才能做得更好。

俗話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頑強的鬥志和勤奮都曾使後堂莊宗、漢武帝、唐玄宗成功過,但當他們喪失了這種鬥志和勤奮之後,毀滅便悄悄地接踵而來。《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亙古不變的。

伶官傳序讀後感議論文 篇六

王大爲

《伶官傳序》講述了後唐莊宗李存勖用了十五年時間爲父報仇,平定天下,卻因爲寵幸伶人而亡國身死的故事。歐陽修在文中感嘆“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是啊!難到成就霸業困難而失去它容易嗎?

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通過兄弟間手足相殘的方式登上天子寶座,勵精圖治,取得了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史稱貞觀之治。但在位晚期寵愛楊貴妃,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終日不理朝政,導致了安史之亂的暴發,自己親手締造的大唐盛世也付之東流。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起兵,攻下咸陽後自封西楚霸王,擁兵自重的劉邦起兵攻打項羽,於是項羽便與劉邦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因爲驕傲自滿使韓信投奔劉邦,又猜疑范增使范增辭官回家,糧草不足,手下離心,最終敗給劉邦,曾經的西楚霸王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一個成功的人不能放縱自己,要守住自己努力拼搏的成果。禍患常在微小之處積累,美好的德行和品質常被溺愛的人和事困擾,我們要細心發現生活中的小問題,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不要像李存勖那樣毀掉了自己親手打下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