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新版多篇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新版多篇

譯文 篇一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樑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爲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裏。此後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着,揹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裝着樑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倉皇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裏去。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髮,大家的淚水沾溼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蹟,都是由於人事呢?

《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閒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傑,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人生中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中積澱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 篇二

伶官傳序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爲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伶官傳序註釋

伶官:伶,戲子,或唱戲雜技演員,現代的娛樂人員。伶官:宮庭裏供統治者娛樂表演的人物。可見封建朝代不思於民生,不思於進取,奢華淫樂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見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求本原來,探究。

其:語氣副詞,表示期望、命令的語氣。

廟:太廟,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

從事:這裏指負責具體事物的官員。

一少牢:用在豬、羊個一頭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組:絲帶,這裏指繩索。

抑:還是。

逸豫:逍遙遊樂,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戀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忽微:極細小的東西。

伶官傳序譯文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並告訴他說:“樑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爲兄弟,可是後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後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裏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裏,使人揹着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着樑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概,是多麼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裏發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裏去好;到了割下頭髮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溼衣襟的可憐地步,怎麼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爲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於人事呢?

《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傑,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後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於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於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於是作《伶官傳》。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 篇三

原文:

君子所求於人者薄,而辨是與非也無所苟。孔子罪宰予曰:“於予與何誅①!”罪冉求曰:“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②。”二子得罪於聖人,若當絕也,及爲科③以列其門弟子,取者不過數人,於宰予有辭命之善則取之,於冉求有政事之善則取之,不以不善而廢其善。孔子豈阿其所好哉?所求於人者薄也。管仲功施天下,孔子小之。門弟子三 千人,孔子獨稱顏回爲好學,問其餘,則未爲好學者。閔損、原憲、曾子之徒不與焉;冉求、宰予之得罪又如此。孔子豈不樂道人之善哉?辨是與非無所苟也。所求於人者薄,所以取人者厚。

蓋辨是與非者無所苟,所以明聖人之道。如宰予、冉求二子之不得列其善,則士之難全者衆矣;惡足以取人善乎?如管仲無所貶,則從政者若是而止矣;七十子之徒皆稱好學,則好學者若是而止矣,惡足以明聖人之道乎?取人如此,則吾之自取者重,而人之所處者易。明道如此,則吾之與人其所由可知矣。

故薄於責人,而非匿其過,不苟於論人,所以求其全。聖人之道,本乎中④而已。

【注】

①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②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③爲科:評定等級。

④中:指中庸。

譯文:

君子要求別人的東西很少,但分辨是非時卻一點不馬虎。孔子指責宰予時說:“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我能批評他什麼呢?”指責冉有又說:“你們敲着鼓去攻擊他就行了。”這兩個人得罪了聖人,孔子好像和他們決裂了,等到評定學生等級時,挑選的不過幾個人,因爲宰予善長辭令而被他選中,冉有善長政事也被選中,並不因爲他們的缺點而忽略他們的長處。難道這是孔子討好他喜歡的人嗎?只不過是由於對別人的要求很少而已。管仲的功績造福於天下,但孔子卻輕視他。有三千名學生,只表揚顏回好學,問到其他人,他就說,沒聽說誰是好學的。閔損、原憲、曾子等人都不在好學之列。冉求、宰予又這樣得罪了孔子,難道孔子不喜歡談論別人的長處嗎?只不過分辨是非一點不馬虎,要求別人的'很少,別人向他學習的卻很多。

分辨是非不馬虎可以闡明聖人之道。假如像宰予、冉求這樣的人都不可列入好的一類,那麼就難找到十全十美的人了,哪能發現別人的長處呢?假如對管仲不去批評,那麼從政的人只要做到這種地步就會停止,七十子都被稱讚好學,那麼好學的人只要像他們那樣學習就會停下來,怎麼能解釋聖人之道呢?這樣選取人的長處,我自己可以學習的就會很多,人們處世就會容易。像這樣明白道理,那麼我和別人運用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因此說對別人要求少,並非掩蓋他的過失,談論別人不馬虎,纔可以要求他全面。聖人之道,建立在中庸的基礎上。《春秋》的大義難道比這還容易嗎?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 篇四

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爲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 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樑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爲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裏。此後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着,揹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裝着樑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裏去。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髮,大家的淚水沾溼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蹟,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閒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傑,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裏僅僅是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