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多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多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覆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覆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並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繫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後,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麼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爲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並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範朗讀,並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範朗讀,然後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麼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後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麼關係?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係,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後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範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裏?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後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後教師示範,最後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爲第一句是表現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後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麼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麼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於)、

2、這兩句是問句,那麼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於後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於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爲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後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後,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於解釋爲在、從,第二個於解釋爲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後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於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於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裏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 學習“盛”“告”“困”“於”“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伶官傳序》教學設計4。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瞭解古代文化常識。

3.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閱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瞭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爲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樑、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註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註解)。

3.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我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在這53年間,先後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後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於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衆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後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於“人事”。文中最後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課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註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着。盛,裝着,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裏。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閱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後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伶官傳序》教學設計4》。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複句,意在強調後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後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於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後,以爲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後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着強烈的感情色彩。“可謂壯哉”在讚歎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着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複句強調後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於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爲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後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書設計(可配合疏通課文書寫)

6.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繫?

作者爲《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繫。因爲伶官的事蹟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複。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爲鑑,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繫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後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後唐的盛衰直接聯繫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寫作訓練:

選擇某一史實發表見解,自擬題目寫一篇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