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芙蓉鎮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3.22W

芙蓉鎮讀後感多篇

芙蓉鎮讀後感 篇一

復活節,比較悠閒的幾天,翻看了大陸小說“芙蓉鎮”。

小說情節並不復集,是描述一個山區小鎮的幾戶人家在文革前後十幾年的不一樣遭遇。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和那種生活的人來講,是十分沉悶的。記得十幾年前,由這部小說改拍成的電影來香港上影,我們一大幚朋友去看。不一樣的人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幾個香港長大的年輕人大叫很悶,看到鬥爭牛鬼蛇神的場面又哈哈大笑。而那幾個從內地來的朋友卻看得心境沉重,久久不能言語。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做豆腐小販,勤勞致富的女主角被人批鬥,沒收財產,而好食懶飛的人卻能夠不勞而獲,靠鬥爭他人好食好住,飛黃騰達。今日再看這部小說,印象最深仍然是這些。

今日上班走過中環,又見到標語號召準來港大陸孕婦上街遊行,向政府要求醫療福利。迴歸這十年來,不斷有人“爲民請命”,先是“貧窮人士”“新移民”,再是“南亞難民”“外地愛滋病人”,此刻又是“準來港大陸婦人”和“港產大陸bb”,完全不問這些人對香港的貢獻,一味要求政府支出福利,難道錢真的能夠從天上掉下來,從樹上長出來的嗎?到最後,是否又要用“行政手段”再行“分配財產”,建立一個“公義”社會,消滅“貧富懸殊”?

我不敢再想下去,但願在“芙蓉鎮”發生過的故事不要在香港再重演吧。

芙蓉鎮讀後感 篇二

《芙蓉鎮》一書,讀完之後,感覺意猶未盡。這樣的鴻篇鉅製,總感覺要還能按照故事的脈絡繼續下去,那該多好啊,留給讀者的期待很高,讓人不斷在回味其中的人生百態。

開篇就介紹了“芙蓉鎮”的名字由來,繼而,主人公芙蓉姐子——胡玉音登場了。她的故事由此展開敘述了,和丈夫在逢圩就賣豆腐,她家的小攤十分紅火,生意火爆,做生意的竅道,就在於做實、做細,手腳勤,嘴甜。

她和丈夫的小日子過得殷實,立刻就蓋起了樓房,人生就是大起大跌,沒有一帆風順,她受過的打擊磨難,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選擇慢慢消化磨難,解決問題,即使,每一天重複的幹掃院工作,她也能一絲不苟的完成,這樣的精神令人佩服,無論時局變遷,還是遇到天大的困難,都能從容應對。

芙蓉鎮讀後感 篇三

這個學期我看的小說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華先生的《芙蓉鎮》了。這篇十六萬字的長篇小說,古華先生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創作完成,而我,也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看完了這部小說,可見這部小說的魅力之大,我也確確實實被它引人入勝的情節與生動的人物形象給深深地吸引住了。

談到《芙蓉鎮》,我們就先得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古華。古華先生生於1942年,原名羅鴻玉,湖南嘉禾人。據資料記載:古華先生的家鄉是着名的民歌之鄉,那些飽和着痛苦、憂傷、歡樂和憧憬的民歌,給了古華最初的藝術薰陶。從農業專科學校肄業後,作爲農業工人和農村技術員,古華在五嶺山區一小鎮旁生活了十四年,勞動、求知、求食,並身不由己被捲進各種各樣的運動洪流裏,經歷時代風雲變幻、大地寒暑滄桑。遙遠的古老的山區小鎮,蒼莽的林區四時風光,淳樸的民風,石板街、老樟樹、吊腳樓、紅白喜慶、雞鳴大吠。對古華有一種古樸的吸引力和歷史的親切感。與農民長期的共同生活構成了古華創作的深厚基礎,也是他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古華閱讀興趣廣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獵之中。古華雖然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學習寫作,1962年開始發表短篇習作,但他創作的黃金時代卻是在“三中全會”之後。他認爲正是全會精神提高了他“認識生活的本事和剖析社會、人生的膽識”。《芙蓉鎮》就在這個時期內創作的一部佳作,而他的創作成功也與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正是他曲折而又多彩的人生豐富了他的創作、成就了他的作品。

《芙蓉鎮》描述了1963—1979年間我國湘南農村的社會風情:三年困難時期結束後,農村經濟剛剛復甦時,胡玉音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隊書記黎滿庚支持下,在鎮上擺起了米豆腐攤子,發了點兒“小財”,並用積攢的錢蓋了一座樓屋,但卻被被李國香和王秋赦作爲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證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農”,丈夫黎桂桂自殺,黎滿庚撤職,谷燕山被停職反省。之後“文革”開始,胡玉音更飽受屈辱,絕望中她和得到了“右派”秦書田的同情,兩人結爲“黑鬼夫妻”,秦書田所以被判勞改,胡玉音管制勞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胡玉音、秦書田、黎滿庚、谷燕山等人最終都摘掉了帽子,生活又回到了正軌。而王秋赦發了瘋,每一天淒涼地喊着“階級鬥爭,一抓就靈”,成爲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芙蓉鎮》情節曲折,矛盾突出,在醜陋中反射出人性的完美,並揭露了左傾思潮的危害,歌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勝利。

《芙蓉鎮》的人物描述也相當成功,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勤勞美麗、熱愛生活、渴望感情的胡玉音,以“癲”狂方式對抗這個“癲”狂時代的秦書田,“政治闖將”、靈魂扭曲的女人李國香,無知無能,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品行惡劣的“運動根子”王秋赦等等,都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與社會的變遷,並在大的時代背景下經過芙蓉鎮的小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完美與醜惡。

首先,人物是小說的靈魂。芙蓉鎮雖小,但它是各種人物性格相交匯的一個小社會。人物性格刻畫的深度,決定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人人物的個性愈突出,性格愈豐滿,小說就愈能廣泛深刻地再現社會複雜面貌。古華先生把人物的描述與整個時代大背景緊密地聯繫在一齊,讓人覺得這是貼切,具有風格的社會內涵。其次,古華先生的取材也異常好。《芙蓉鎮》緊扣當時的時代主題,充分地反映了人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那場浩劫的態度。古月先生在對這段歷史的再創作時以批判爲主,但也不乏客觀理性。正如他在小說中所說:“中國大地上出現的這場現代迷信的洪水,是歷史的產物,幾千年封建愚昧的變態、變種。不能簡單地歸責於某一位革命領袖。不要超越特定的歷史環境去大興魏晉之風,高談闊論。需要的是深入細緻的、冷靜客觀的研究,找出病根,以圖根治。”除此之外,他的選材也是讀者所感興趣的、願意理解的,不僅僅不向某些歷史題材的小說那樣較之無味,並且還能讓像我這樣的90後覺得耐人尋味。當然,小說之所以吸引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寫作技巧之高超。古華先生的語言生動、幽默、豐富、形象,在《芙蓉鎮》中運用得恰到好處。“烏龜不笑鱉,都在泥裏歇。都是一樣落難,一樣造孽。”、“王支書,我們

,我們總還算是人呀!再壞再黑也是個人……就算不是人,算雞公、雞婆,雄鵝、雌鵝,也不能禁我們婚配呀!”奉書田這些話,有着鮮明的個性,經過生動的語言描述,一個備受磨難,混世、樂天,任打任罰,玩世不恭的小知識分子活生生的呈此刻我們面前。“他生成就不是個正經八板的作田佬,而生成是個跑公差吃活水飯的人。兩三年下來,他田裏草比禾深,土裏藏得下鼠兔。之後他索性算它個球,門角落的鋤頭、鐮刀都生了鏽。”這生動的語言描述將王秋赦好吃懶做、不事農桑、坐吃山空的特點寫得淋漓盡致。另外,像“挖挖你的思想根源”、“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這些那個時代的標語,運用在文章內,使讀者不僅僅不就得“過時”,反倒是作者語言幽默的一種表現,讓讀者在笑過這些無知、愚昧的話後,更是笑這個時代的無知與愚昧,起到了很好的諷刺效果。

總之,《芙蓉鎮》的風雨是一個歷史縮影,無論是它的主題思想還是人物塑造、情節構思、語言描述都是值得稱道的。正是這成功的情節刻畫與人物描述,使得《芙蓉鎮》不愧爲一部文質兼美的小說。

芙蓉鎮讀後感 篇四

“安安心心成個家,過過老百姓的日子,別總想着和他們過不去”,這是小說最終秦書田告誡李國香的話。也許直到這時候,李國香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李國香,最初的飲食店經理,仗着自我在縣委工作的舅舅的關係,在政治上得到很多優勢。但此人虛榮心極強,看到胡玉英的生意如此紅火,覺得搶了自我的風頭,心裏產生了嫉妒心理,再加上對於糧站主任谷燕山的示愛遭到拒絕,更是懷恨在心。於是,一系列的活動就此展開。

胡玉英夫婦靠辛勤勞動掙來的錢,在芙蓉鎮蓋起了新房,卻被以李國香爲首的所謂革命分子作爲了鬥爭的對象。先是在“四清”運動中被劃爲富農,被迫撤掉豆腐攤子,丈夫也被逼自殺。與胡玉英有關的糧站主任谷燕山被停職反省,黎滿庚在壓力逼迫下交出了胡玉英代爲保管的1500塊錢,秦書田當衆下跪。接下來“***”胡玉英更是成爲批鬥的對象,被要求與秦書田一齊每一天去掃大街。兩個同命相連的人,在工作中相互照顧,漸漸產生了感情。當兩人寫申請結婚的時候卻因爲自我是“五類分子”而被無理的拒絕。

李國香一向單身,感情生活十分空虛,當聽說胡玉英與秦書田要登記結婚的時候,嫉妒心理再次爆發,在其指示下,王秋赦將兩人當衆逮捕。在掛着“***勝利果實”的條幅下,秦書田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胡玉英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這是一個人性扭曲的社會,正常人的正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正當的勞動得不到認可,反而成爲被批鬥的活靶子。這是一個被少數人利用,以革命的名義來到達個人目的運動。胡玉英的杯具正是李國香等一系列“政治闖將”一手策劃的,是由於他們的嫉妒心理導致的。

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物是秦書田。當他被劃爲右派遭鬥爭的時候,顯示了他極大忍耐力,這樣的人物纔是真正的英雄,這樣的英雄能在各種環境下生活。在自我遭到胡玉英的指責時,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這是怎樣的一種樂觀心態。在被判處有期徒刑的時候,他告誡胡玉英“活下去,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這樣的一種堅韌,只是在這種精神的支持下,胡玉英頑強地堅持到了最終。當他出獄後在回家的船上碰到往日批鬥自我的李國香,他不僅僅不計較往日的仇與恨,反而耐心地勸告“安安心心成個家,過過老百姓的日子”,這又是何等的大度。秦書田身上反映出來的堅韌、大度、忍耐、樂觀,在日益浮躁的今日,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認真地學習。

小說整篇都是在一種壓力的環境中進行,到處都是革命,到處都是錯誤,這也真正反映了共和國那段不尋常的經歷。唯一使人感到一絲溫暖的是在胡玉英被判處有期徒刑的時候,因身懷有孕被批准監外執行,這多少也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

小說的結局很是發人深省。吊腳樓倒了,王秋赦瘋了,黑暗的歲月結束了,秦書田從監獄回來了,李國香到省裏去和一個離過婚的幹部結婚了,胡玉英的豆腐店又開起來了,谷燕山官復原職了……所有的生活又都恢復了平靜,共和國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胡玉英與秦書田辛勤勞動,一個善良賣力氣,一個聰明有才智,我想他們也許會成爲共和國首先富起來的人。李國香,秋後的黃花,儘管找到了最終的歸宿,也許會很有錢,政治上也會如魚得水,但註定是不會幸福的。

改革開放之後共和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我想如果寫一部續集的話,還是有很多東西可寫的,也許在暑假我就會去完成這個任務。

芙蓉鎮讀後感 篇五

讀《芙蓉鎮》緣起它的作者——古華,讀書時省下錢買了後卻只看了幾頁便被擱在一角,也許是那時考試時間緊不得不停了它,也許是興趣不大,自我也已記憶不清了,工作後它就一向放在書架上,忽然有一天整理書架纔想起這本未曾讀完的作品,急迫之心可想而知。

芙蓉鎮原名王村,王村古鎮是秦漢時期酉陽城舊址,是一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兩千多年曆史文化的古鎮。《芙蓉鎮》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歡遭際爲主線,表現了特定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升遷沉浮,揭露了“左”傾思潮的謬誤危害。。

《芙蓉鎮》以它那散發着濃郁泥土香氣的生活畫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但作者並不想有意識地炫耀這一點。他寫古今新舊風俗,力求在流動變易中蘊入咀嚼不盡的社會資料,“革命”和“造反”換來的市場蕭條;“階級鬥爭”帶來的人際關係的冷漠戒備;“三忠於四無限”的背後,人們哼起了反封建的民歌……古風舊俗常常演化爲“新風”惡俗,政治風俗化,風俗政治化,種種虛僞倒退的性質不言自明。這些充滿意味的場景爲人物活動供給了典型的、獨特的氛圍和環境,青石板街的故事貫穿始終:經濟生活的興衰,政治風雲的變幻,人際關係的疏密,人性的自然發展與異化扭曲,在那裏無不表現得淋漓盡致。單是鎮上“圩期”的變化,便是百姓們生活情狀的一個標誌。芙蓉鎮解放初期是“一旬三圩,一月九集”,之後打擊城鄉資本主義勢力,圩期一改再改,變成了星期圩、十天圩、半月圩。到了小說開篇的60年代初期,爲復甦元氣大傷的農村經濟,半月圩又改爲五大圩。到了十年浩劫,圩場形同虛設,無圩無人。黨的三中全會之後,圩期又是“一月三旬,每旬一六”。作者選取這些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年景作爲舞臺佈局,以小山鎮青石板街作爲中心場地,將俏麗善良的“芙蓉姐”胡玉音的故事穿插進一組人物當中去:耿直義氣的“北方大兵”谷燕山

、矯情陰毒的“政治女將”李國香、在良心悔愧中掙扎的大隊書記黎滿庚、饞懶頑劣的“運動根子”王秋赦、佯裝癲狂的“鐵帽右派”秦書田等。這些人物寫得個個血肉飽滿,各具特色,其命運相互關聯、旋轉交錯,組成一個不斷在變遷的“小社會”,而其中正隱現了整個大世道千家萬戶之聚散沉浮。

小說最終谷燕山當了鎮委書記,忙着治理芙蓉河;秦書田當上了縣文化館副館長,又忙着“採風”;胡玉音成了街辦米豆腐店的服務員;黎滿庚官復原職。而王秋赦則真的瘋了,前襟上掛滿了像章,聲音淒涼地喊着:“千萬不要忘記啊──”、“***,五六年又來一次啊──”“階級鬥爭,一抓就靈啊──”,像鬼魂幽靈徘徊在芙蓉鎮。

的確,如今哪座城鎮,沒有幾個瘋子在遊蕩、叫喊?他們是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

夜深人靜是想過去與此刻的世道,也想人與人之間的可喜與可悲。由此感嘆:對於淺薄者,寬容是藍天的深邃;對於偏執者,寬容是大海的遼闊;對於落拓者,寬容是夏夜迷人的星斗,爲你點燃生命的活力;對於悲觀者,寬容是冬日溫暖的陽光,爲你烘焙冷都的期望;對於受挫者,寬容是溫厚的手掌,攙扶着你搖搖欲墜的信念;對於迷途者,寬容是黑暗中堅守明亮的路燈,夜夜等候你的皈依……

芙蓉鎮讀後感 篇六

古華的《芙蓉鎮》,是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虛構出來的湘西芙蓉鎮爲環境,以文化大革命的萌芽、發展、結束爲時間線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爲代表,是一部時代特色鮮明的長篇小說。

全書共分四章,每章七節,每個章節都有標題,結構緊湊,框架鮮明,作者的邏輯性很強。優秀的文學作品大致能夠分成兩類,分別是作者跟着作品走,或者作品跟着作者走。前者的優點是局部好看,但易輸於整體;後者整體思想性強,但局部不夠精彩。《芙蓉鎮》屬於第三種,即,全局上,作品跟着作者走,局部上,作者跟着作品走,所以,《芙蓉鎮》在故事上文字上即清晰又精彩。大局是框架,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但若拘泥於規矩,文學作品就成了刻板的數學題,美的感受就成了公式。這一點上,古華先生跟路遙頗爲相似。

《芙蓉鎮》是以寫時代爲目的的小說,人物是古華先生表現時代的工具。或者說,芙蓉鎮是濃縮了的文革背景下的中國,《芙蓉鎮》上的人物,是文革背景下,國民的代表。基於此,讀者會看到,古華先生在描述某個人物遭遇時,忽然筆鋒一轉,轉向當時的中國有同樣遭遇的那些同胞們。作者只是借題發揮,《芙蓉鎮》是古華先生抒發感傷的窗口。所以,雖然全書字數不多,人物不多,可是全書的表現力極強,讀者彷彿能聽到作者的心跳,與作品人物共同回到了那個瘋狂的年代。

所謂階級鬥爭,可是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所謂革命,可是是人革人的命。在本書中,文化大革命本身已經成爲了書中人物打擊報復的工具,供給了發泄的機會。這就使得這本書人性十足,一切故事,都是人事,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壞,也是建立在人的劣根性這一基礎之上的。《芙蓉鎮》並沒有簡單的停留在對文革的批判,而是更深入的剖析被捲入文革的那些人物,使讀者隨作者一齊反思人性。

芙蓉鎮讀後感 篇七

《芙蓉鎮》這本書是以文化大革命爲歷史背景的,書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則是文革中飽受冤屈的一個典型。

胡玉音在芙蓉鎮上開了一家米豆腐攤子,因她待客熱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興隆,於是遭到了另一家飲食店經理李國香的嫉恨。此時正值文革時期,李國香利用職務之便將胡玉音打成反革命分子,天天批鬥。但胡玉音並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說的話就是活下去,爲了我們的後人,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胡玉音堅強地活了下來。文革最終結束,芙蓉鎮又恢復了勃勃生機,胡玉音成爲了街辦米豆腐店的服務員。

讀芙蓉鎮時,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這個相信勤勞致富的女子,用自我的雙手創造了財富,賺了錢,蓋起了新樓屋,本應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當時的社會是不允許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爲新富婆。每當讀到胡玉音被社會唾棄、遭到打罵的情節,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同情這個勤勞善良的女子,同時也氣憤不已---要是李國香之類的壞人不曾出現就好了。或許我還太小,始終無法理解當時的社會現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胡玉音勤勞能幹,憑自我的力量發家致富,付出就有回報,這是理所應當的,怎樣就成了犯罪呢?

從另一個角度看,胡玉音是堅強的,這點讓我十分欽佩。應對挫折、坎坷,社會的種種不公平,她沒有喪失活下去的信心,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頑強地等待着這一畸形時代的結束,永遠進取、樂觀、向上。十年大革命,多少人經不起挫折的打擊,最終自殺。而常常挨鬥埃打得玉音,始終相信混亂的社會終將過去,新的時代終將到來。

胡玉音能承受令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幸福時代的我們更不應屈服於小小的困難。想想胡玉音,我們有何理由不樂觀、自信、堅強呢?

芙蓉鎮讀後感 篇八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芙蓉鎮》。是一部十分優秀的文學讀物。它的資料樸實,的的確確是改革初期的生活情景。主人公的悲慘經歷讓我們十分地感慨。

主人公胡玉音是一位新生的“富農分子”。那時候誰有錢有勢,政府就打擊誰。胡玉音因和丈夫一齊賣豆腐賣豬肉掙了點本錢。而李國香的出現讓這平靜的芙蓉鎮變得十分“熱鬧”。因爲李國香的出現也讓胡玉音的生活變得悲慘。

讀了《芙蓉鎮》一書,我心生感慨:如果沒有李國香,那就不會有胡玉音的悲慘經歷了。而胡玉音的經歷又正證明了改革開放初期的錯誤做法。如果沒有李國香的話,那整本書就失去了寫作的意義。

芙蓉鎮讀後感 篇九

放假期間,我閱讀了一篇長篇小說《芙蓉鎮》,作者是古華。這部小說是對歷史進行深切的反思,對極“左”路線破壞下的中國農村生活進行了深刻描繪的作品。這部小說,就像是作者說的,是唱了一曲嚴酷的鄉村之歌。然而,在這部作品之中,嚴酷之中見深情,但它同時又是一曲來之不易的新生活的讚歌,傾注着作者對黨的三中全會路線和政策的由衷熱愛。

在這部小說裏有不少的聲色並作的風俗畫面。那夾岸長滿木芙蓉的一河碧波,那邊遠山鎮青石板街上的雞鳴犬吠,那五嶺山脈腹地裏悠揚的民歌,多麼令人神往,引人遐思。在那裏民風淳樸,人們有互贈吃食的鄉情,每逢趕圩,更是繁華熱鬧。

這部小說也描繪了這樣一段歷史。剛開始芙蓉姐的米豆腐攤子交了好運,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可是好景不長,行情又變。到了十年浩劫,芙蓉鎮“街容”大變,變成一條紅彤彤的“語錄街”“標語街”“對聯街”。“檢舉揭發箱”赫然在目,王秋赫的民兵小方隊四處警戒。不要說“資本主義的浮魚們”不敢在圩場露面,就是狗、鴨、雞、兔、蜂這類小動物,也在“四不養”的條款下銷聲匿跡了。此時正如小民們的一首口訣所說,“死懶亂跳,政府依靠,努力生產,政府不管,有餘有賺,政府批判”。人們之間的關係也十分微妙:當年是互贈互吃,如今是互不竄門,原先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此刻是“階級陣線分明”。大家都有自知之明,“僅有十幾歲的娃娃不知厲害,不肯就範,但經過幾回鼻青臉腫的教訓之後,纔不做超越父母社會級別的輕舉妄動,小小年紀就曉得唉聲嘆氣……

這些真實的生活畫面,雖寫風俗的變異,實是寫社會的變易,蘊含着令人咀嚼不盡的社會資料和人生真諦。如今,改革開放已經三十週年,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樓,現代化的大型企業,時尚發展的人民生活。社會鼓勵勞動,進取扶持個體,大家互幫互助,和諧和睦。如果芙蓉姐能夠看到今日,該是怎樣的心境。歷史總愛開些玩笑,非典的肆虐,但中國人民心中始終有着和芙蓉姐一樣完美的願望,不屈抗爭,執着追求,再大的困境逆境我們也走了出來。瞭解過去,更讓我倍加珍惜此刻的生活;感懷歷史,此刻更有沉甸甸的職責感去創造歷史。“小社會”的動新社會的飛速發展,作爲炎黃子孫,我們豪情滿懷建設一個更爲強大的中國!

芙蓉鎮讀後感 篇十

古華的《芙蓉鎮》,今日上午在數據課上剛剛看完,感覺還不錯。

又是一部史書,講述的是是粵湘桂交界處的一個小鎮在中國60和70年代的故事。經過幾個人物人生的沉浮經歷,反映了文革前後時期的中國的風雲變幻的社會和不一樣的人物的命運以及百姓思想的變遷,同時這本書也挺紅的,紅軍的紅,一向歌頌我們...。讀這本書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感覺跟《平凡的世界》挺像的。可是跟《平凡的世界》不一樣的是,《芙蓉鎮》的篇幅比較短,人物也比較少,故事發生的地點就沒出這個鎮子,寫這本書古華沒把戰線拉長。

裏面有一句話我異常喜歡,“活着,像牲口一樣活着!”。主人遭受批鬥的時候,生活簡直生不如死,可是最終活了下來,平反後獲得了生命的重生。

最近看人朋友圈分享:考上人大的一個跟我同在山東大學聯考,同一屆的大二在讀學生王堯自殺了。平時他愛寫詩,似乎看破了世界,不想忍受世間的污濁。

怎樣說呢,我這位轉載的朋友,評論的很好,我也來引用一下:“詩是讓生命更完美的延伸,而不是中斷的藉口”。

不少作家都是想不開,自殺身亡的。

惋惜啊,期望他們安息。

《芙蓉鎮》的主人公生不如死地活着也未曾沒研究過自殺,可是他們最終的選擇是“像牲口一樣活着”,管什麼所謂的尊嚴,就是要“死皮賴臉”地活着纔有期望,生命能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捨生取義是另一回事,這不能相提並論)我挺佩服老秦的那種瀟灑的心境,每次被批鬥遊街都是昂首挺胸,“你們愛咋地咋地”。人們都喜歡去動物園看猴子,殊不知,人家猴子說不定在動物園看遊人玩呢……

芙蓉鎮讀後感 篇十一

以前從未聽說過《芙蓉鎮》這部作品。也從未聽說過古華這位作家爲何許人也。也許是冥之中,上天註定要我和他邂逅在圖書館——一個浪漫的地方。

隨意翻開《芙蓉鎮》,吸引我的是一句方言——“老表”。頓時讓我們之間感到無比的親切。於是乎拜讀之。

我從未對小說的結構、文字進行什麼解構分析,也沒有那種興趣。我不是文科專業,我喜歡就是小說給我的那種感覺,讀古龍,感受一種瀟灑;讀金庸,感受一種儒雅、正派;讀尼采,感受一種思辨;讀沈從文,感受一種純淨……

那《芙蓉鎮》給我什麼感受呢?這個我沒有感受到,可是作者將我的思緒引導了他描述的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和事。

在我的只是架構裏,對於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沒有太多的知識和影像的記憶。明白就是這回事我們在建國初期由於執政經驗的不足,以及一些個人崇拜的嚴重等等原因導致了執政上的錯誤,給我國人民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傷害。

一向以來,我對於這種解釋還是十分理解了,試想誰能無過呢?明白今日我才提醒我要用自我的眼光來重新看待這段歷史。

在那個歷史階段有太多的人遭受着精神和生活上的雙重煎熬,毀掉了多少本能夠幸福美滿的家庭,毀掉了多少情比金堅的友誼,毀掉了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

難道所以我們就應當反對黨嗎?當然不是!我們更應當仔細學習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想想我們此刻正常的社會軌道,是多少個幸福家庭,多少個生命,多少人挨批挨鬥換來的。僅有更加珍惜此刻我們纔會擁有更好的未來。

學習這段歷史,我們更應當學會自我思考,自我看待問題。那段歷史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盲目的崇拜是多麼的可怕(個人認爲:沒有知識是導致盲目崇拜的根源)。雖然我們國家內有很多有識之士反對,可還是當沒有知識的人佔的主力位置的時候,那好似多麼的可怕呀!

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芙蓉鎮》。

芙蓉鎮讀後感 篇十二

“安安心心成個家,過過老百姓的日子,別總想着和他們過不去”,這是小說最終秦書田告誡李國香的話。也許直到這時候,李國香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李國香,最初的飲食店經理,仗着自我在縣委工作的舅舅的關係,在政治上得到很多優勢。但此人虛榮心極強,看到胡玉英的生意如此紅火,覺得搶了自我的風頭,心裏產生了嫉妒心理,再加上對於糧站主任谷燕山的示愛遭到拒絕,更是懷恨在心。於是,一系列的活動就此展開。

胡玉英夫婦靠辛勤勞動掙來的錢,在芙蓉鎮蓋起了新房,卻被以李國香爲首的所謂革命分子作爲了鬥爭的對象。先是在“四清”運動中被劃爲富農,被迫撤掉豆腐攤子,丈夫也被逼自殺。與胡玉英有關的糧站主任谷燕山被停職反省,黎滿庚在壓力逼迫下交出了胡玉英代爲保管的1500塊錢,秦書田當衆下跪。接下來“文化大革命”胡玉英更是成爲批鬥的對象,被要求與秦書田一齊每一天去掃大街。兩個同命相連的人,在工作中相互照顧,漸漸產生了感情。當兩人寫申請結婚的時候卻因爲自我是“五類分子”而被無理的拒絕。

李國香一向單身,感情生活十分空虛,當聽說胡玉英與秦書田要登記結婚的時候,嫉妒心理再次爆發,在其指示下,王秋赦將兩人當衆逮捕。在掛着“文化大革命勝利果實”的條幅下,秦書田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胡玉英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這是一個人性扭曲的社會,正常人的正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正當的勞動得不到認可,反而成爲被批鬥的活靶子。這是一個被少數人利用,以革命的名義來到達個人目的運動。胡玉英的杯具正是李國香等一系列“政治闖將”一手策劃的,是由於他們的嫉妒心理導致的。

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物是秦書田。當他被劃爲右派遭鬥爭的時候,顯示了他極大忍耐力,這樣的人物纔是真正的英雄,這樣的英雄能在各種環境下生活。在自我遭到胡玉英的指責時,他說“天一亮,鬼就出不來了”,這是怎樣的一種樂觀心態。在被判處有期徒刑的時候,他告誡胡玉英“活下去,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這樣的一種堅韌,只是在這種精神的支持下,胡玉英頑強地堅持到了最終。當他出獄後在回家的船上碰到往日批鬥自我的李國香,他不僅僅不計較往日的仇與恨,反而耐心地勸告“安安心心成個家,過過老百姓的日子”,這又是何等的大度。秦書田身上反映出來的堅韌、大度、忍耐、樂觀,在日益浮躁的今日,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認真地學習。

小說整篇都是在一種壓力的環境中進行,到處都是革命,到處都是錯誤,這也真正反映了共和國那段不尋常的經歷。唯一使人感到一絲溫暖的是在胡玉英被判處有期徒刑的時候,因身懷有孕被批准監外執行,這多少也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

小說的結局很是發人深省。吊腳樓倒了,王秋赦瘋了,黑暗的歲月結束了,秦書田從監獄回來了,李國香到省裏去和一個離過婚的幹部結婚了,胡玉英的豆腐店又開起來了,谷燕山官復原職了……所有的生活又都恢復了平靜,共和國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胡玉英與秦書田辛勤勞動,一個善良賣力氣,一個聰明有才智,我想他們也許會成爲共和國首先富起來的人。李國香,秋後的黃花,儘管找到了最終的歸宿,也許會很有錢,政治上也會如魚得水,但註定是不會幸福的。

改革開放之後共和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我想如果寫一部續集的話,還是有很多東西可寫的,也許在暑假我就會去完成這個任務。

芙蓉鎮讀後感 篇十三

最近看的小說,似乎都是寫建國後到*****結束這段時間的作品,《將軍令》也是,宿舍裏,每一天也調侃地那個年代專用的語言。

古華的《芙蓉鎮》,一個有些閉塞的,民風純樸的,落後的小鎮,也被這場運動所侵襲着。一本書下來,都讓我能背毛澤東語錄第一條了,謂“敬祝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導師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萬壽無疆,萬壽無疆,萬壽無疆。林副主席身體健康,永遠健康,永遠健康!”。在今日看來,很多可笑的,甚至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那個活力燃燒的歲月,確實發生了。老實無比的人成了黑五類,勤勞致富成了走資派,當官的成了階下囚,下流卑鄙小人仗了權,永無止境的批鬥,折磨,承受不了的,自我結束了自我的生命。胡玉英之後被平反了卻怕再來各文革,所以繼續每一天掃大街。輿論的壓力是十分強大的,在當今的社會是這樣,在那個社會也如此。

古華的這本小說是比較寫實的,大多都是自我所觀察到的,甚至經歷過的一些事。以前高中的時候,我總覺得難以瞭解那段十分時期的一些人,一些事,此刻發現,讀這些小說,能幫忙我們好地瞭解,簡直是活生生地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年代的生活。

有時我們會想,爲什麼,那個時代,人們的有些行爲,是如此的荒誕不經,難以理解。我想可能是因爲那個年代,沒有改革開放,國人普遍思想單一的緣故吧。國人的思想裏,僅有一個國家,一個黨,一種政治生活,更何況是芙蓉鎮這樣閉塞的小鎮。到外面走了一次回來,帶點外面一些消息,所謂鬥爭的方法,就能在那裏引起轟動。同時,也使古老的小鎮原本純樸的民風黯然失色,原先的人們,鄰里之間,有好吃的,總要互相贈送,之後,爲了保全自我,都早早關門,也是一些人性,得到扭曲,也使得一些人,夢想混亂。被錯誤劃分的人,長期受到壓迫。可是,大部分的人,還是有同情心的。

改革開放,錯劃的人平反,小鎮重新繁榮,市場又興起了。可是,我覺得的,這樣的繁榮,已經不是原先的那個繁榮了,開始進入慢慢地,道德失落的年代了。雖然,小說到結束是讚美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可是,新時代的到來,到如今,我們是有目共睹的。回到小說開頭對芙蓉鎮最初的面貌描述看一下,那個美,真是可說。可是最終,芙蓉河裏,沒有了魚,沒有了蝦,兩旁沒有了水草,水也不是綠色的了,因爲一上一下建造了釀酒廠和造紙廠。這是否是我們需要的,真正要讚美的時代?我也相信,社會是向前發展,是提高的。可是,爲什麼,總感覺,我們失去了很多,空虛了很多,總是無法使自我的生命變得飽滿?

芙蓉鎮讀後感 篇十四

這個學期我看的小說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華先生的《芙蓉鎮》了。這篇十六萬字的長篇小說,古華先生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創作完成,而我,也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看完了這部小說,可見這部小說的魅力之大,我也確確實實被它引人入勝的情節與生動的人物形象給深深地吸引住了。

談到《芙蓉鎮》,我們就先得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古華。古華先生生於1942年,原名羅鴻玉,湖南嘉禾人。據資料記載:古華先生的家鄉是着名的民歌之鄉,那些飽和着痛苦、憂傷、歡樂和憧憬的民歌,給了古華最初的藝術薰陶。從農業專科學校肄業後,作爲農業工人和農村技術員,古華在五嶺山區一小鎮旁生活了十四年,勞動、求知、求食,並身不由己被捲進各種各樣的運動洪流裏,經歷時代風雲變幻、大地寒暑滄桑。遙遠的古老的山區小鎮,蒼莽的林區四時風光,淳樸的民風,石板街、老樟樹、吊腳樓、紅白喜慶、雞鳴大吠。對古華有一種古樸的吸引力和歷史的親切感。與農民長期的共同生活構成了古華創作的深厚基礎,也是他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古華閱讀興趣廣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獵之中。古華雖然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學習寫作,1962年開始發表短篇習作,但他創作的黃金時代卻是在“三中全會”之後。他認爲正是全會精神提高了他“認識生活的本事和剖析社會、人生的膽識”。《芙蓉鎮》就在這個時期內創作的一部佳作,而他的創作成功也與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正是他曲折而又多彩的人生豐富了他的創作、成就了他的作品。

《芙蓉鎮》描述了1963—1979年間我國湘南農村的社會風情:三年困難時期結束後,農村經濟剛剛復甦時,胡玉音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隊書記黎滿庚支持下,在鎮上擺起了米豆腐攤子,發了點兒“小財”,並用積攢的錢蓋了一座樓屋,但卻被被李國香和王秋赦作爲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證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農”,丈夫黎桂桂自殺,黎滿庚撤職,谷燕山被停職反省。之後“文革”開始,胡玉音更飽受屈辱,絕望中她和得到了“右派”秦書田的同情,兩人結爲“黑鬼夫妻”,秦書田所以被判勞改,胡玉音管制勞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胡玉音、秦書田、黎滿庚、谷燕山等人最終都摘掉了帽子,生活又回到了正軌。而王秋赦發了瘋,每一天淒涼地喊着“階級鬥爭,一抓就靈”,成爲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芙蓉鎮》情節曲折,矛盾突出,在醜陋中反射出人性的完美,並揭露了左傾思潮的危害,歌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勝利。

《芙蓉鎮》的人物描述也相當成功,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勤勞美麗、熱愛生活、渴望感情的胡玉音,以“癲”狂方式對抗這個“癲”狂時代的秦書田,“政治闖將”、靈魂扭曲的女人李國香,無知無能,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品行惡劣的“運動根子”王秋赦等等,都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與社會的變遷,並在大的時代背景下經過芙蓉鎮的小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完美與醜惡。

首先,人物是小說的靈魂。芙蓉鎮雖小,但它是各種人物性格相交匯的一個小社會。人物性格刻畫的深度,決定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人人物的個性愈突出,性格愈豐滿,小說就愈能廣泛深刻地再現社會複雜面貌。古華先生把人物的描述與整個時代大背景緊密地聯繫在一齊,讓人覺得這是貼切,具有風格的社會內涵。

其次,古華先生的取材也異常好。《芙蓉鎮》緊扣當時的時代主題,充分地反映了人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那場浩劫的態度。古月先生在對這段歷史的再創作時以批判爲主,但也不乏客觀理性。正如他在小說中所說:“中國大地上出現的這場現代迷信的洪水,是歷史的產物,幾千年封建愚昧的變態、變種。不能簡單地歸責於某一位革命領袖。不要超越特定的歷史環境去大興魏晉之風,高談闊論。需要的是深入細緻的、冷靜客觀的研究,找出病根,以圖根治。”除此之外,他的選材也是讀者所感興趣的、願意理解的,不僅僅不向某些歷史題材的小說那樣較之無味,並且還能讓像我這樣的90後覺得耐人尋味。

當然,小說之所以吸引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寫作技巧之高超。古華先生的語言生動、幽默、豐富、形象,在《芙蓉鎮》中運用得恰到好處。“烏龜不笑鱉,都在泥裏歇。都是一樣落難,一樣造孽。”、“王支書,我們,我們總還算是人呀!再壞再黑也是個人……就算不是人,算雞公、雞婆,雄鵝、雌鵝,也不能禁我們婚配呀!”奉書田這些話,有着鮮明的個性,經過生動的語言描述,一個備受磨難,混世、樂天,任打任罰,玩世不恭的小知識分子活生生的呈此刻我們面前。“他生成就不是個正經八板的作田佬,而生成是個跑公差吃活水飯的人。兩三年下來,他田裏草比禾深,土裏藏得下鼠兔。之後他索性算它個球,門角落的鋤頭、鐮刀都生了鏽。”這生動的語言描述將王秋赦好吃懶做、不事農桑、坐吃山空的特點寫得淋漓盡致。另外,像“挖挖你的思想根源”、“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這些那個時代的標語,運用在文章內,使讀者不僅僅不就得“過時”,反倒是作者語言幽默的一種表現,讓讀者在笑過這些無知、愚昧的話後,更是笑這個時代的無知與愚昧,起到了很好的諷刺效果。

總之,《芙蓉鎮》的風雨是一個歷史縮影,無論是它的主題思想還是人物塑造、情節構思、語言描述都是值得稱道的。正是這成功的情節刻畫與人物描述,使得《芙蓉鎮》不愧爲一部文質兼美的小說。

芙蓉鎮讀後感 篇十五

讀完了《芙蓉鎮》,那是一種沉重,一種悲哀!

古華手中那支散發着濃厚泥土氣息的風俗畫筆,爲我們獻上了一幅寓政治風雲於世態民情的風俗畫、一曲哀婉而又嚴酷的山鄉民歌。我的媽媽是最熱情的牡羊座,天天都是笑口常開的。愛吃東西的媽媽剛好跟不愛吃的我相反,媽媽期望我健康快長大,每次我拒吃東西時,都會好言相勸,拜託他多吃一點。那一張張臉譜刻畫得活靈活現——

辣而不潑的一個美麗村姑豆腐西施胡玉音;

八面玲瓏而略帶風騷的李國香;

華而不實的混世魔王王秋赦;

剛正不阿的糧站站長谷燕山;

才華橫溢而又委曲求全的秦書田

……

一幅六七十年代,南方農村的生活畫卷樸實而又悲哀的展此刻我們面前。

我不屬於那個時代,但我深切的體會到那個時代的殘酷與慘烈,不是麼,如果政治權力沒有監督,如果一種錯誤的社會思潮成爲了主流,這個世界是多麼的可怕!

今日,我還是不能準確理解何爲"左傾",何爲“右傾”,我也不想去討論,我只是想了解那時人民生活的升遷沉浮,那個時代的別樣人生。

一切都成爲了歷史,塵封在我們的記憶!是對是錯,早已給出了定論!

我們不能責怪,因爲人都有自我的侷限性,因爲所有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而中國人本身又有神話某件事物的傳統,這是封建迷信的殘餘思想導致的不該發生的杯具,所以不必納悶爲什麼在溫飽尚未解決是情景下,人們對於“階級鬥爭”卻依然熱衷甚至狂熱。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

始終記得的,是這一句驚心動魄的話!是的,那是一個保全自我,出賣與背叛別人的時代,是一個九流三教瘋狂踐踏泯滅人性的時代,只能像牲口一樣活下去……

我們必須謳歌我們的時代,撥亂反正是何等偉大的決策,因爲它還給了我們一個完美情感和完整的人性!

今日,我們追求的是完美生活,我們幸福甚至自豪的走在大街上,因爲我們得到了這個社會全所未有的尊重!

我們的民族在曲折中前進,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那些傷痛與悲哀成爲了歷史,今日我們更有凝聚力應對災難和挑戰……

當看到國家領導人走向長江大堤,走進冰天雪地南方,走在地震災區最前沿……我們的時代是關注民生,我們的時代是尊重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