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教師讀書筆記《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

第一篇:《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讀書筆記

教師讀書筆記《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

教師節的時候,我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就是一本好書。書的名字就是《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書中精選了100多篇關於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等情感美文,讀了後給我很多的啓示。

讀了《被愛感動的世界》這一美文。給我的觸動很大。文中的樑老師是一位細心、耐心、有愛心,善於發現孩子身上閃光點的老師。樑老師面對口吃的“我”,耐心地聽我結結巴巴地讀完課文,並鄭重地說“本有幾個容易讀錯的字,但是xx同學卻讀對了,真是不錯!”有了樑老師的鼓勵,才成就了現在的“我”。從這個小故事中看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表揚或肯定,特別是孩子。老師、同伴的肯定是孩子學習的動力。

在一日生活中,我們要多鼓勵孩子,耐心地教給他們知識與本領,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

就如我班的歆歆小朋友,小班的時候,美術課總是不愛上,因爲她每次都是選一種顏色,而且都是深色,如:黑色、棕色等。在本子上胡亂地畫,經常把本子畫得很髒很髒,小朋友看到了總會說:“你畫得真難看,髒死了。”聽到同伴對她的評價,她很傷心,對畫畫更沒有興趣了。

我發現她每次上美術課都是無精打采的,還經常交上來的是白紙,上面什麼也不畫。我問她:“你爲什麼不畫呀?”她低着頭說:“我不會畫,畫得不好看,小朋友會取笑我的。”聽了她的話,我意識到,只有給她鼓勵,讓她對自己有信心。於是,我對她說:“歆歆,和老師一起畫好嗎?”她勉強答應了。於是我讓歆歆選一些漂亮的顏色,跟着我一步一步地畫,在我的指導下,歆歆的畫畫好了。我連忙把她的畫展示給小朋友看。小朋友看了歆歆的畫都說畫得真好,真漂亮。

得到了老師、同伴的肯定,歆歆對畫畫感興趣了,上課不再無精打采了,對自己也有了信心,她能大膽地選用漂亮的顏色作畫。她的畫越來越漂亮,還經常得到老師、小朋友的表揚。笑臉又回到了她的臉上。

第二篇:《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讀後感

《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讀後感

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

泰安市第一實驗學校曹乃豐

首先非常感謝學校給我們提供了這次大家相互交流的機會!下面我將我假期讀書的感悟和大家彙報一下,《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讀後感。假期我讀了這本《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放幻燈片),本書共有這十輯內容,(放幻燈片不讀)(主題分別是:他們告訴我什麼叫老師;愛,總是差那麼一點點;高山覓流水;她那麼看過我;大地之語;與你偶遇在孤單的旅程;和一棵樹說了一下午話;忘記一粒沙子的溫柔;讓我們每天再做一次小孩;真味人生至平淡。)精選了100多篇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等情感美文,並將這些珍貴的情感與教師生涯的方方面面進行了類比。書裏面的小故事像是一個個和我傾訴說話的好朋友,樸實語言中有深厚的愛,讓我的心靈不斷地淨化着,給了我富有靈性的啓迪與感悟。當我跟隨昔日老師的足跡,走上神聖的講臺,那些曾影響了我一生的智慧,滋潤過我年少心靈的清泉,又該如何經由我的手,傳遞給同樣渴盼精神指引的孩子?而當我握住他們的手,一段溫暖相伴的旅程,又當如何明亮地開啓?靜心閱讀這本書,我從這一段段純真的師生情誼中,尋找到了所想要的答案。書中“被愛改變的世界”一文記錄了一所知名重點中學搞的一個活動。從本校德高望重的樑老師所教的學生當中,挑選出50位目前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弟子,要他們回憶中學生活中發生在樑老師身上最難忘記的一件事。(放幻燈片)樑老師面對口吃的我,有耐心的聽我讀完結結巴巴課文,並鄭重地說“本有幾個容易讀錯的字,但是姜杉禹同學卻讀對了,真是不錯!”我不敢想象,如果樑老師沒有讓我讀下去,如果他沒有表揚我,今天我會是什麼樣子,讀後感《《滋潤教師心靈的情感美文》讀後感》。 ——姜杉禹高二那個冬天的晚上,剛剛下過雪,樓梯很滑,燈光也很暗。晚自習後,我們和樑老師一起下樓,他走在前面,卻故意把手電筒的光亮往後傾斜,儘量落在我們腳底下。出來後,他站在丁字路口上,又用手電筒的光亮,一直把我們送到宿舍樓門口。那一束光亮,至今還溫暖着我。——劉夢梅……(放幻燈片)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學生們所反映的大多是一些生活細節。這些細節看起來瑣碎、微小而又平常,然而在學生的心目中,卻顯得溫暖、貼心而又刻骨銘心。也許,在學生們的心靈天平上,老師對自己的關懷、接納、欣賞以及尊重,纔是最最重要的。通向孩子心靈之路的並不是肥沃的田野,在這片土地上要獲得豐收,需要溫暖的陽光、溼潤的雨露。只有教師自然真誠的愛化爲陽光、化作雨露,才能滋潤出一批批破土而出的幼苗。讀完此書後“震後的一堂課”讓我感觸最深。(放幻燈片)這是汶川地震的第三天,鈴聲響後,大家卻是等了許久,始終不見講臺上的于丹開口說話。詫異之時,她終於擡起頭來,很慢很慢地說:“上課之前,一直有學生問我,在臨近學期末的這節課上,是否,該講一講考試的類型,而我想說的是,考試,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如果你們在看一看那些瞬間便被壓在樓下的孩子,看一看那些此刻缺衣少食的災民,看一看那一雙雙無助惶恐的眼睛,你們怎麼還能夠在這裏苦心琢磨,我是否會出多麼刁鑽古怪的題目,難爲你們?難道我們當下的教育,就從來沒有給過你們,在災難來臨時,應有的憐憫之心麼……”于丹老師一句句的責問,讓我對我的這份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教育不僅僅是爲了讓學生學好知識,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教育是情感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放幻燈片)只有教師本身的心靈純淨,才能給予學生最深層次的滋養和最有力的引導。在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我們讓學生帶走的不僅僅是分數,而更多地應該是讓他們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總之,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在教育中情感的重要性,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保持心靈的純淨,用人世間珍貴的情感不斷滋養自己的心靈。最後我想用一段書中的話結束我的演講:(放幻燈片)講臺人生,如果有色彩的話,應是黑白相間的,白的粉筆,黑的黑板。這樣的人生,有時像舊時的電影,素樸、安靜,並有膠片所帶來的顆粒的質感。它被校園的松柏簇擁着,寂淡、質樸,趨向於黑白的山水畫,平淡中,顯出真的人生底色。能夠有幸,一生爲師,應當心懷感恩。我的彙報結束了,謝謝大家!

第三篇:讀書滋潤心靈

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書籍的力量都是不可小覷的。古今中外,只有書籍,才能承載起幾千年不變地人類的智慧和經驗。文學大師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生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記得一位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雖然我讀的書籍並不多,對書籍有着深切的感情,有時候,一本好書就是良師益友,在寂寞時,書會給我以安慰;有疑難時,它會給我解答;遇到挫折時,它會給我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時,它會指引我向光明的前程邁進。因此,讀書,能潤澤人的心靈人生。

俗話說得好:鳥欲高飛先展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有書在手,苦悶的時候,書會告訴你:每次苦難都是一次淬火,只有敢於在火焰上修煉,才能百鍊成鋼;空虛的時候,有書在手,書會告訴你: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才能不再呻吟連連、怨天憂人,必能見到雨後彩虹;空閒的時候,有書在手,書會告訴你:怎樣用閒暇採集知識,用書籍來改變平庸;快樂的時候,有書在手,書會告訴你:珍惜眼下就是幸福,美好生活也許平凡,平凡也可以一樣燦爛。生活中充滿了各種誘惑,一個人變俗、變愚、變壞太容易,只有讀書纔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徑。因此,讀書是心靈感悟的過程,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讀書能消除孤獨。生活上的孤單可以忍受,但是,最痛苦的莫過於精神的孤獨。學習上沒有一個可以求助的人,這種滋味和體驗,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很難理解。讀書能夠滿足人的歸屬感,讓人融入社會圈子,減少孤獨感。因此,只要有書相伴,就能照亮人生航線的燈塔,就能引導人生到達彼岸的航標,就能滋潤人生枯燥的雨露,就是人生孤寂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讀書一生,就能爲忙碌和孤獨提供一份難得的寧靜和充實,就能伴隨人生度過艱苦的歲月。失意時,書是良師,書是諍友,讀書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書籍最大的優點是不嫌貧愛富,只要你選擇了它,它就永遠是你的忠實朋友,讀書人與書同行,日子永遠不會孤獨。 讀書可以填補幸福日子裏的淺薄,可以過濾人生中的浮躁,能夠點綴貧瘠日子裏清瘦,可以溫暖寂寞中的寒冷,可以洗掉愚昧的灰暗,可以割去自滿的驕傲,可以讓目光變得遠見,讀書可以讓人自知自明,可以知己知彼,更好地認識社會環境,可以鍛造骨骼的堅強,可以將夢想點亮…….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把人間萬象把世界一切化作了文字,讀書讓人從文字迴歸世界,不斷擴大認知。行就是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知行間存在或近或遠的距離,讀書讓心靈走在知行間,逐步走向知行合一。讀書滋潤心靈,從而更好地閱讀生活社會這本大書

讀書能怡情悅性。記得培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古人說過:讀而孜孜不倦,持之一恆,可育德行,可導人生。讀書養性,不僅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卷氣;在工作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且讀書更能提高寫作與分析能力,寫文章就有才思敏捷。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第四篇:《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中心在暑假裏推薦給我們閱讀的一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由北京師範大學吳國珍、餘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幾年前就留意過這本書,怎奈粗粗一覽感覺生澀,終究沒有勇氣看下去。這次一方面是出於“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因爲肖主任對本書的無比推崇,終於帶着勇氣,兼帶着些許的好奇,開展了閱讀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給經典著作下了幾個定義,其中兩個,我覺得很到位。他說,經典著作就是你初讀的時候就覺得像是重讀的書。你有重溫的感覺,好像你曾經讀過,爲什麼呢?因爲它談的問題是你關心的問題,是你自己靈魂中的問題,你對這問題是熟悉的。他又說,經典著作是你在重讀的時候好像是初讀一樣的書。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爲什麼呢?因爲它是獨特而開放的,它的獨特之處在你的眼前不斷展現,不斷和你交流,和你對話。

說實話,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於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需要你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需要來回反覆幾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經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這本書,我是漫讀加精讀,內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 “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於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少人涉足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典標誌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典,只遺憾我與它交臂錯過這幾年。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裏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髮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啓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這是本書導言中的一段話,多麼的震撼人心!爲什麼有的教師能有這種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爲教學是一項充滿複雜性的工作,除了學科、學生之外,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複雜性的理由,那就是“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無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師缺乏一種對生命的愛和對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對教學工作的渴望,那麼再好的教學技術,那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氣息的工具而已。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很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爲此也採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誌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於有時候教師是“迫於外在的壓力”而做,少了一種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教學的強烈憧憬。

“我所指的是生物學的基因和生態系統、哲學和神學的隱喻和參照系、文學素材中背叛與寬恕以及愛與失的原型。我所指的是人類學的人爲現象和族裔,工程學的原料的限制和潛能,管理學的系統邏輯,音樂和藝術的形狀和顏色,歷史學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學領域裏難以捉摸的正義觀等。”

這個“偉大事物”也許難以定義,但通過這麼多的例舉我們應該都能理解。當我們都關注於這個“偉大事物”,爲這個“偉大事物”深深吸引和着迷時,教育的共同體就會處於最佳、最優的狀態。比如,圍繞“偉大事物”而產生多元的觀點;對一些現象採用多重含義的解釋;歡迎有創見性的爭論,沒有憤怒和偏見;彼此間真誠相待;體驗謙卑,心存敬畏,等等。

就我的理解,教育共同體中的“偉大事物”,其實也造就了所有捲入者的共同願景和目標,大家專注於“偉大事物”這一主體,彼此尊重,坦誠相對,教師既不是絕對的權威,學生也不會永遠不犯錯誤。爲了說明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共同體,作者爲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優秀的教師與一羣五歲的小孩圍坐在地板上,一齊讀一個關於大象的故事。透過那些孩子的眼睛,幾乎可以看見圓圈的中央真的有一隻大象!而且以那件偉大事物作爲媒介工具,其他的偉大事物也進入房間,例如語言和傳達意義的符號。

第五篇:幼兒教師《有吸引力的心靈》讀書筆記

作者簡介:瑪利亞•蒙臺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於羅馬大學畢業後,在本校附屬精神 病院作臨牀助手,致力於弱智兒童教育的研究,後成爲弱智兒童學校的主任教師。沒過多久,蒙臺梭利又進入羅馬大學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並創辦了第一所 “兒童之家”。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對世界教育帶來革命性變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贏得了各國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評價。

本書是根據二戰期間,蒙臺梭利在印度艾哈邁德巴德授課時的意大利語講稿而完成的。

第一章 兒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

兒童真正的創造力和潛能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今天,我們開始發現這些未經採擷的果實的價值,它們比金子還要珍貴,因爲它們屬於人類自己的精神世界。

兒童似乎在忠實、準確地根據自然界已經設計好的嚴格時間表進行語言學習,猶如一個經過嚴密組織的老式學校。

心理學家們肯定地說,與兒童相比,我們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艱苦學習才能學會兒童用3年就學會的東西。我們爲3歲之前的兒童提供的僅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學 校,他們在這裏可以通過環境的薰陶來學習知識,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導。教育不是老師教了什麼,而是人類自然而然發展的一個過程,是兒童從環境中獲取經驗得來 的。

如果一個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壓制而感到情緒低落。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須以人類個性爲基礎。

如果遵循這一原則,兒童就不會是一個負擔,而是一個向我們展示自然的偉大和神奇的尤物。我們所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僅僅需要幫助的人,他會通過自己的天賦喜好 不疲倦地進行學習,並且嚴格地遵守時間,最終長成了宇宙間最爲神奇的作品——人。我們作爲老師只能像奴僕伺候主人一樣協助這一進程順利進行。

第二章 決定一生的教育

教學體制與社會生活相當疏遠。教育界就像一個孤島,裏面人們的生活與世隔絕,並且準備終生這樣隔絕下去。

兒童的內在力量在適當的幫助和關心之下會使兒童變得更加堅強,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我們應該主動採取措施,對處於這一成長時期的兒童給予科學的關心和關注。就像保護他們使他們免受身體傷害一樣,我們也應當保護他們的心理,使他們的大腦和心靈免受傷害。

兒童並不是一個處處需要我們幫助的被動個體,並不是一個等待填充的空瓶子。恰恰相反,沒有兒童就沒有成年人,沒有兒童就沒有人類。

嬰兒的語言不是來自於母親,而來自於嬰兒自覺的學習,就像他從周圍的人身上學習各種習慣和傳統一樣。

父母一旦能夠說服自己從這一過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來,甘當這一成長過程的配角,他們的職責就會履行得更好。

兒童也是一個勞動者,他們勞動的目的是長大成人。父母要給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三章 成長的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0—6歲 它雖完全不同於以後的階段,但在這一時期的心理類型基本保持不變。可分爲兩個小的時期:0—3歲,成年人無法瞭解兒童的心理,我們無法直接對兒童施加任何影響。3—6歲,兒童開始變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響。

第二階段:6—12歲 這一階段兒童平靜而快樂,在精神和身體上,他都處於一個健康、強壯和非常穩定的時期。在這兩個心理階段之間,身體也有明顯變化,換牙就是一例。

第三個階段: 12—18歲 這一階段人有相當大的變化,身體也在這一階段基本長成,18歲之後不會再發生顯著的變化。也可分爲兩個小的階段:12—15歲,15—18歲。

令人驚異的是,官方教育已從經驗上認識到了這些不同的心理類型。大多數國家的兒童6—12歲上國小,12歲以後的中學又分成國中和高中,這並非偶然巧合。

大學是學校教育的最高級別,與上面提到的學校教育沒有什麼實質性區別。這些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卻被當作兒童來對待:他們必須坐在那兒聽講,服從教授的要求。年輕人花費了多年時間去聽講,而僅僅聽講並不能培養一個真正的人才。只有實際工作和經驗才能使年輕人成熟起來。

今天同過去一樣,大學仍然被認爲是教學的最高目標,因爲在那裏讀書的都是人羣中的佼佼者。像我一樣,許多人也認爲,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不在大學,而在0—6歲這一階段。因爲人類的智慧就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的,心理定型也是在這一階段完成的。

兒童是如何學會語言的?我們說:“兒童記住了這些東西”。但是想要記住這些東西必須有記憶力,而兒童卻沒有。相反,他必須建立起記憶力。在人知道語序影響 語義之前,他必須先學會推理。這種能力也是兒童所缺乏的。成年人的大腦無法完成兒童大腦所完成的東西,從無到有地學習一種語言需要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

成年人是通過大腦學習知識的,而兒童則是通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我們的學習過程僅僅是一個接受者而已,知識輸入了我們的大腦,我們又把它儲存起來,我 們與這些知識卻沒有建立直接的聯繫,就像一個花瓶與它裏面裝的水沒有直接聯繫一樣。相反兒童經歷了一個轉型的過程,知識不僅僅進入了他們的大腦而且促使了 大腦的形成,成了大腦的一部分。兒童通過他們周圍的環境建立了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們稱這種心理類型爲“有吸收力的心靈”。

教育成了向兒童心理髮展提供幫助的手段,它不再是一個灌輸語言和觀點的過程了。

第四章 新的途徑

與成年人逐步走向死亡不同,兒童正在走向生命和輝煌。隨着年齡的增大,他變得愈加強壯和聰明。但年齡增長也有不好的一面,他無法像兒童時期那樣完善自己,簡單地說,再沒有人像以前那樣幫助他成長。

我們可以發現成年人有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作爲父母的心態,一種是作爲社會成員的心態。成年人作爲父母的心態表現出了人類無私奉獻的美好情感。

如果生存僅僅依靠強壯的身體,那麼物種早就消失了。因此,生存和物種延續的主要原因就是成年個體對幼仔的愛。這種愛使父母爲不能自衛的幼仔提供保護。

第五章 造物的奇蹟

每種動物,每種哺乳動物,包括人這個最爲神奇的動物,都是從一個簡單的細胞發展而來的,就像許多原始的細胞一樣,沒有任何差別。

本章主要講胚胎的發展過程,對理解後面的內容有所幫助,但聯繫不太密切。

第六章 胚胎學與行爲

就好像人類的原始生殖細胞裏面沒有人一樣,新生嬰兒也似乎沒有形成固定的心理個性。人類的心理平臺最初僅僅是一個物質的堆砌,一個細胞的組合。這一過程是 由我所稱的“有吸收力的心靈”來完成的。在這一平臺上,在感覺中心點的周圍依次逐漸形成了心理器官。這一過程是如此精密,以至於我們無法重現。

地球表面的自然和諧是由無數生命的共同努力得來的,每種生命都有它們各自的任務。生命不只是爲了保持其物種的延續而存在於地球上,它要對所有其他物種負起應有的責任。

因此,兒童不但有創造自我、追求完美的能力,他們的存在必定還有另一種目的,那就是創造和諧,爲整個生物羣體服務。

兒童負有雙重責任,如果我們只考慮其中一個,也就是他們的成長問題,兒童的巨大潛力可能就發揮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