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於無聲中聽驚雷——讀《留白課堂》的思考

讀後感1.47W

於無聲中聽驚雷——讀《留白課堂》的思考

於無聲中聽驚雷——讀《留白課堂》的思考

在一粒沙子裏看到一個世界,一朵花裏發現一個天堂。

當我看完《留白課堂》這本書後,心中便有了對這句話的啓迪。教師既要傳授知識,更應探求此中智慧。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一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一些。我們的教育需要“留白”。

國中班主任是學生人格成長的導師,很多國中班主任都會對學生的終身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故事作爲人類文明的載體,對中學生的教育具有形象感知與榜樣引領的作用。長期以來,大部分教師熱衷於苦口婆心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卻不能引起學生的感動和思考。那麼如何改進當前說服式的教育呢?“故事留白”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理性的思路。

所謂“留白”,源自中國繪畫的構圖,意指創造“無中生有,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大家看過齊白石的蝦圖,儘管是用點墨構圖,空間還未填滿,一隻只栩栩如生的蝦已經躍然紙上。而“故事留白”則是教師做班級思想工作時,通過故事講解和必要停頓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對故事的情節和思想內涵加以體驗與消化,進行自我反思而促進個體成長,使教育呈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境,達到“於無聲中聽驚雷”的效果,從而實現學生的人格成長與思想進步。

故事“真”處留白,讓學生想象

有的老師在故事講解時,喜歡反覆強調人物性格的可貴與崇高,以爲不這樣講學生就不能深刻理解。作爲新手班主任的我,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其實你說的越多,學生就認定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不認可,或者你只想一味改變別人,那麼聽者就有可能從內心牴觸你的說教。我們在向學生分享故事時,在情節與爲人的“真”處留白,就給學生一個自主思考與認識“真”的機會。

比如爲了說明一個人的毅力的重要性,有班主任從網上找了田徑名將劉翔的故事,講了他如何在08年奧運會慘敗後的臥薪嚐膽,以期東山再起爲國爭光。當講到他在訓練中腳疼時,反覆強調他的大汗如雨、咬牙堅持。結果下邊一個學生說了一句:“老師,難道他不知道疼痛時的訓練是在做很多錯誤動作嗎?體育老師說過,機體受傷時最好休息。”搞得老師極爲尷尬。其實教師大可不必講那麼多本來就“莫須有”的情節,只要講講他前後比賽的狀況,提問學生想象他平時是如何訓練的,給學生充分想象的餘地即可。如果有學生來說出劉翔的訓練狀況,那纔是真正的“真”。但如果故事的每一根毫毛都有教師給出,那將一覽無餘而了無生機,這樣的故事教育,對學生的智商與心靈是一種傷害。

故事“善”處留白,促學生感悟

美國教育家克伯屈研究認爲,故事教育是最能促進學生向善的教育,故事本身給學生一種美好的形象,但這種美好形象必須留在學生的心底,而不是留在他們的耳邊。

“善”是一個抽象詞彙,很多學生只能意會而無法說出其內涵。所以故事講解時要給學生深刻領悟的空間。比如講禮儀時,老師會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但由於對這一禮節的強調過多,恰恰引來學生這樣的思考:主人公這樣做是不是爲了獲得家長的表揚呢?由於我們的家長現在普遍對孩子寵愛有加而使他們形成了個人主義的性格,所以我們儘可以在故事關鍵處給學生一個問題:孔融讓梨給你什麼樣的感受?或者乾脆不問,讓他們慢慢體會。

也就是說,在引導學生向善的過程中,“留白”藝術促使學生真正對“善”融會貫通與自我教育。

故事“美”處留白,引情感體驗

同樣,故事中的人性美不是教師講解出來的,而是學生通過美的感悟而內化纔是真的。我曾經給學生舉例網上傳的山西一個殘疾青年雖長得難看,卻數年如一日地替街坊鄰居免費送煤氣的故事。結果卻引來很多人的不解:有的說,這個人就是爲了出名;有的說,這個人也許是爲了通過送煤氣贏得異性的青睞;還有的甚至說,這個人長得難看,要是讓我嫁給他,給我錢我都不去……於是我靈機一動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最終大家一致把問題的結論集中到現在的人金錢至上而喪失心靈之美,那些長得英俊而只會索取的人,他們的心靈是最醜的。

我又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很多錢,你將捐助別人五萬元,那麼你最想捐助的人是哪一個?是不是那個青年?有一個學生說,當然是,因爲他心靈美;而另一個學生則說,心靈美的人不是爲了錢,我就是捐給他,他也不會要,我還是捐給那些窮人吧。儘管結果不同,但學生的內心感受卻實實在在得到了引導,故事留白引“美”到了實處。

“留白”策略不是對思想教育的順其自然、撒手不管,而是積極意義上的彰顯人性、引導思考。故事有了“陰晴圓缺”,學生纔有了思考的自信,教育才有了主體的喚醒。這就是所謂的“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