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對MIM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對MIM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對MIM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精選多篇)

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新的課程標準已將基本的MIM(數學思想和方法)作爲數學的基礎知識來要求,搞好MIM的研究與教學是增強學生數學觀念,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長期以來,一些本來生動活潑的MIM,由於被淹沒在大量的“加、減、乘、除和乘方、開方運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簡”、“解方程的技能訓練”以及“大量的人爲編造的以致脫離實際的所謂應用題”和“各種各樣的解題技巧、解題模式的訓練”中,而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和價值,學生也許學到了不少具體的數學知識,但卻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領悟到其內在的本質,只有知識的“軀體”而無思想的“靈魂”,談何“素養”?那麼,究竟如何通過MIM的滲透與應用來對學生進行思想觀念層次上的數學教育呢?我的體會有三:一、要重視數學思想史的介紹。教學中要儘可能多地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MIM功能,使學生學習到數學家們探索和研究數學的思想方法,讓學生感受到MIM的巨大價值。如國小階段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圓周率的推導、素數理論的建立……,國中階段無理方程、高次方程的解法、變量與函數的概念、正n邊形和圓的關係等等、等等……二、要倡導“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未來的數課程將力求形成“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衆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現代數學觀念和MIM。“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爲引導學生學習某個問題,必須精心設計出關於教學內容的問題系列,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性的思維活動,設置的問題,要啓發引導學生去發現、分析並解決。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成功地學到知識,而且學到統攝知識的MIM,從中讓他們發現數學真理的奧妙和體驗成功的愉悅。三、重點突出基本的MIM的介紹和滲透。我有幸教過八年的國中和近三年的國小,較詳細地瞭解義教育階段的數學教材,深感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滲透以下幾種類型的MIM:(1)、宏觀型的MIM如抽象概括、化歸、數學模型、數形結合、方程與函數、歸納猜想等;(2)、邏輯型的MIM如分類、類比、完全歸納、反證法、演繹法、特殊化等;(3)、技巧型的MIM如換元法、配方法、待定係數法等。據我的統計,義務教階段數學教材中MIM頻數分佈排列前六位的是:數學模型、演繹、抽象概括、化歸、特殊化和歸納猜想。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數學教學和教學檢測中,我僅對以上六種MIM中的演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視,而對其它方法的重視則不夠。事實上,另外五種宏觀型和邏輯型的MIM不僅在數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而且在其它學科甚至日常生活中有普遍的適用性,也是將現實世界數學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因此我們在保持重技巧型數學方法訓練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宏觀型和邏輯型MIM的教學,這也是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向我們提出的更高要求!總之,我們進行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而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我們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決不能單一地就知識而教知識,而應把一個個處於遊離狀態的知識點(塊)通過MIM滲透歸類到相應知識結構的網絡裏,唯有此,學生才抓住了數學的內在本質,纔有了獲取數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的動力工具!

第二篇:國中數學有效教學的幾點體會

國中數學有效教學的幾點體會

餘江縣桃李中學——蔡麗玲

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目前的中國小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而且還需要提供多種問題解決的方案。其中一種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們的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或技術。有效教學全國蓬勃展開,我以爲,所謂“有效教學”,不可以簡單的理解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也不可以憑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多少來衡量教學是否“有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爲。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爲“有效教學”。那麼在具體教學中如何開展有效教學呢? 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認真鑽研教材,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有效的備課應是備而有用的,應有利於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教,促進學生學得快、學得紮實。有效備課重要的根據學生個體,教師的鑽研、思考,採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手段。我力爭這樣備課:一、確定目標:這節課從不同角度來詮釋一次函數主要中的面積問題。二、確定教材:要教什麼內容,教學重點是什麼;

三、關注學生:教到什麼程度,教學難點是什麼,用什麼方法教,要讓每個學生上了這節課後,至少知道這節課是學數學,學了數學的哪些知識。如果教師一味地追求難度、深度、廣度,而一部分學生卻跟不上來,勢必他們就會把精力轉移到與上課無關的事中去(開小差);四、課後反思:“精煉提升",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寫出課後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可見備學生是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 課堂教學結構,實行分層次教學

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切實抓好五個環節:

1、明確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作爲教學的出發點;

2、指導學生開展嘗試活動,啓發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圍繞教學目標,組織變試訓練,注重一題多解,以提高訓練效率;

4、及時評價,實現多途徑、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饋矯正;

5、總結歸納,深化目標,引導學生概括所學知識、方法,並聯系已有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教學中可採取“低起點,多已層次”的教學方法,即適當放低教學起點,適當增加教學層次,儘可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例如:已知直線y=ax+ 1分別與x軸和y軸交於b

直線y=- x+b與x軸交於點a, y並且兩直線交點p爲(2,2)

(1) 求兩直線解析式;

(2)求四邊形aobp的面積

把這個問題分成兩個小問題,適當降低難度,成。在嘗試到成功的喜悅之後,學生繼續解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先觀察圖形, 從圖形中獲得什麼信息,該四邊形的面積沒有公式可求,利用前面所學的知識怎麼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己完成。教師點思路,講方法,形成思路。最 後由學生講自己的解題思路,讓選擇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從而歸納歸納出解題方法:在直角座標系中求面積問題,往往化歸到有一條邊在座標軸上的三角形(規則圖形)的面積。

實行分層教學, 調整課堂結構,實施有效教學,起到了鞏固“雙基”和培優的作用。

三、實施有效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1、有效提問的方法

學生的智慧潛能如寶藏一樣需要開採、需要激發,“知識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國哈佛兒童教育學家尼普斯坦說:孩子的表現不如父母的意,老師覺得孩子教不會,其實這是因爲大人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潛能,只要用對方法,即使最頑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有一定的學習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經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辦法。 善問“十字訣”的辦法,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學生問答學習;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知識和知識間的異同;

替:讓學生多想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這樣的公式啓發:“除了……還有什麼?”;

可:可能會怎麼樣;

想:讓學生想各種各樣的情況;

組:把不同的知識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爲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類:是多和學生類推各種可能。

例如:一位教師在《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一節課中,提問道:假如平行四邊形一組邊垂直(例如鄰邊);四邊形的形狀可能發生什麼改變?相等時呢?想一想各種各樣的情況;除了邊改變,還有什麼替代(例如對角線);會有什麼改變?把這些組合條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會有什麼特徵?比較各種特殊四邊形的異同點。這位老師利用“善問”十字訣;有效的提問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

2、有效提問並學會傾聽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滿堂問與滿堂灌相比,雖然形式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認學生是可以自主學習的人,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如果用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着學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問題領着學生朝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滿堂問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教師並沒有領會學生,沒有領會只因爲沒有傾聽。很少人會想到: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爲傾聽。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爲有效教學資源。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於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後,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爲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

四、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學習交往理論認爲,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寬,有利於形成積極的、熱烈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於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引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師生、生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啓發,相互評議,以達到訓練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目地。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學關係,也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爲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爲規範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利用多煤體技術進行教學

人們感知事物是通過感官進行的,多媒體技術能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實現友好的人機對話,因而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某些現象的發生或再現某些事物時,可以超越時空,重視事物的再生或發生過程,由於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人的認知過程接近自然。課堂教學中,適時適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逼真,

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例如,對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教學,以前都是用剪紙、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但由於實際操作起來都有誤差,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現在利用“幾何畫板”隨意畫一個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個內角並求和,然後拖動三角形的頂點任意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發現:無論怎麼變,三個內角的和總是180度。這無疑大大地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爲什麼”的慾望。

再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三條中線、三條高或高的延長線、三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於一點時,傳統教學方式都是讓學生作圖、觀察、得出結論,但每個學生在作圖中總會出現種種誤差,導致三條線沒有相交於一點,即使交於一點了,也會心存疑惑:是否是個別現象?使得學生很難領會數學內容的本質。但利用多煤體技術就不同了,在幾何畫板或"z+z”智能教學平臺裏,只要畫出一個三角形,用菜單命令畫出相應的三條線,就能觀察到三線交於一點的事實,然後任意拖動三角形的頂點,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發現三線交於一點的事實總是不會改變的。這實驗,除了教師演示之外,學生也可自己動手,親手經歷,大大增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優化了教學過程,增強了教學效果。

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學生能否對數學產生興趣並且能自覺去鑽研,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和諧、生動、自然的學習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生產、生活中,應有意識地將現實生活中數學素材滲透於教學中,學生學習起來可避免枯燥無味而且有親切感和濃厚的興趣,直觀趣味和知識實用不僅使學生在輕鬆、愉快、興奮的狀態下進入學習的佳境,放下包袱,學有所得,而且能激勵他們養成勤於觀察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這一課時,“角是一個端點引出的兩條射線”,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時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熱,人們都習慣在樹下納涼,孩子們在樹下盪鞦韆。(出示盪鞦韆圖)瞧,老師來了。”(師擺臂作走路狀,並掛出示意圖:手臂與身體成一個角。)這時老師立即一轉話鋒,進入主題:“手臂這一擺,鞦韆這一蕩,就是一個數學概念。”這時,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擺臂、盪鞦韆怎麼會同數學概念連在一起呢?此時此刻,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以上是我對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一些認識。正所謂教學相長,教然後知不足。在教學中,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還應該更多的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才能幫助學生更輕鬆地學好數學。

第三篇: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剛擔任一年級的數學科時,翻開教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 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 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 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 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 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以下是本人從教一年級將近兩年的一點點體會: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

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 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 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爲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

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

第四篇:國中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國中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強調數學來自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教學本質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與創新能力。下面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聯繫生活現實,創設情境,理論聯繫實際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在七年級下期,學生都將轉入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學習,在頭天晚上備課時,我正愁眉不展的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課,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時候遇到的“警察與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據線報明察暗訪到一間小屋後,細聽到屋內的小偷正在分贓: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還差300元?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轉,就算出了有幾位小偷,多少贓款。”當我把這道數學題一出給同學們,衆說不一,卻很少有同學能短時內算出正確答案。於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講的新課內容,給同學們分析、講解、計算、求解。同學們這節課聽得特別認真,特別入神,知識也掌握得特別牢固。由於提出的問題源於生活現實,就縮短了教材內容與現實的差距,使學生興趣陡增,讓學生感到數學無處不在,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結合數學內容,佈置有個性發展的興趣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八年級上學期,同學們對乘方知識掌握比較牢固之時,我給學生留了一道作業:

觀察下列等式:

13=12

13+23=32

13+23+33=62

13+23+33+43=102

?

猜想:當有n項立方相加時的計算結果是_________。

第二天過去了,沒人應答;第三天過去了,沒人應答;第四天,有幾位同學找到我,遞給我答案:

當我點頭示意時,他們竟高興得歡呼起來,甚至有一個同學竟哽咽起來。是啊!同學要通過觀察、思考,再通過猜想,探索規律,從而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創新過程,而且跟應該注意到學生這方面的數學基礎,很大程度都還不具備,但卻能超出個人能力完成任務,實屬不易。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突破,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這是何等的重要啊!

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通過自己鑽研所得到的結果肯定是印象深刻的,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很多學生之所以害怕學習數學,就是因爲他們經常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成就感,只是在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失敗,無論家長、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都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數學學習無法正常進行。我本人也欣賞成功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課堂上的一個小問題可能就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炬。

三、參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進入八年級下期學習以後,同學們都將學習和掌握相似形的知識。一天,豔陽高照,我對同學們說:“這節課我們到學校操場上去上,同學們帶上你們認爲有用的測量工具,去測出操場上旗杆的高度。”

到操場以後,同學們都三五成羣的測量起來,由於事前我沒有給任何提示,全班五十多位同學,除有四位同學不知所措外,其他同學都找了不同的“參照物”──有以自己身高爲標準量影子;有以米刻度尺爲標準量影長;有以小樹爲標準量影廠。我在一旁觀察他們,指導他們,協助他們,心裏泛着甜蜜的滋味:我的學生漸漸長大了!更爲可喜的是通過這次測量活動,還意外的使好幾個原來基礎較差的同學補上了這一課,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有些數學問題,學生不親自做一做,是不會清楚、明白的。只有實踐活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和學生多聊聊天,進行思維溝通

教師和學生之間始終是存在代溝的,如何更(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好的確立教師的參與者、引領者地位,師生間的情感與思維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應該說大部分學生都是渴望與老師溝通與交流的,但往往是不意思或不敢與教師溝通,尤其是數學老師,個別成績較差的學生更害怕與老師面對面的交流。

每一節成功或不成功的數學課都有其閃光的東西。學生的數學成績好壞並不能直接決定學生的生活命運,我在數學課上就意識的向學生表達了我的想法,提出在數學思維訓練上我只不過比學生早訓練了幾年,“聞道在前”,加之“術業有專攻”,所以爲師。提出在數學思維訓練上人人都是一樣的,鼓勵學生不能迷信老師,要有自己的觀點,學會與老師爭論,要敢於懷疑老師。在數學課堂上我還經常以聊天的方式引入複習課和新課,讓學生在平和的狀態下進行數學思維課,效果比較好。

第五篇:六年級數學教學體會

六年級數學教學體會

中衛市常樂國小李平

在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這兩個單元中,爲了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乘法、除法的概念、計算法則和應用題。我認爲應該重視以下幾環節。

一、意義的拓展,以乘法爲例。

1、求和是多少?用加法來計算(加數不同的情況下)

2、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計算比較簡單。

3、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

4、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以後還要學習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也用乘法來計算。

在意義拓展的過程中,最好選擇學生熟悉的事例,配合圖等進行直觀教學,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重視法則的推倒過程。運用時儘可能給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

三、應用題的教學

1、認真讀題的習慣,最好能夠默記題的條件和所求問題。

2、突出單位“一”的教學。

3、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

4、將應用題轉化成文字題,依據意義列算式解答。 (也可鼓勵孩子直接將應用題敘述成文字題, 也可將線段圖敘述成文字題,再依據意義列式解答。在這裏可體現分層次教學。)

5、安排用數學的內容。

鼓勵學生髮現以生活爲背景的有關素材,自編應用題。

6、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四、教學中可適當運用三位一體教學。

在計算題的教學中,有目的選擇將計算題敘述成文字題,可以補充教材中文字題較少的缺陷。還可以將應用題轉化成文字題等。

總之,計算題、文字題、應用題之間恰到好處的轉化,不但可以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繫,還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