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認識(精選多篇)

第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認識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認識(精選多篇)

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認識

當前,在全市以及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而又紮紮實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舉措,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階段的具體化。從傳統農業重鎮如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角度出發,對建設新農村可理解爲:始終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以“服務城鎮,富裕農民”爲目標,通過實施“生態家園”建設活動,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包括經濟、社會、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會保障等涉及農村方方面面的有機統一體,是農村社會綜合發展程度的標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定位要準、要有新的發展觀念、好的發展思路和適合本地區實際的發展路子。綜合分析我鎮的現狀,我認爲,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上,我鎮新農村建設要按照“三增方向、三化聯動、四基一新”的基本思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三增方向”指的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財政增強;“三化聯動”指的是農村經濟產業化、環境建設生態化和精神生活健康化;“四基一新”指的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產業發展、農民基本素質提高、農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以鎮村爲主導,以農民爲主體,以規劃爲龍頭,以產業作支撐,以示範村爲帶動,以項目建設爲突破口,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做強富民產業,壯大新經濟組織,創建好班子,塑造新風貌,爲建設經濟發展、農民富裕、文化繁榮、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客觀分析新農村建設中的優勢和難點

梨林鎮是我市的傳統農業鄉鎮,素有濟源“東大門”之稱,新濟公路橫貫東西,207國道貫穿南北,濟焦、濟洛、濟晉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交通便捷,區位優越。全鎮地域平坦,總面積67.2平方公里,總人口43150人,轄45個行政村。

農業發展基礎良好。糧食播種面積69975畝,林果面積達到5600畝,溫室大棚達到310座,糧經比60:40;目前,主要以畜禽養殖、林果、蔬菜、糧食種植爲主導產業,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55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881元。

工業基礎得到加強。目前,我鎮鄉鎮企業達到3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從業人員3500餘人,初步形成紡織、化工、皮革加工等支柱產業。2014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30440萬元;地方企業入庫稅金539萬元。

城鎮設施逐步完善。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佔地87畝的綠色文化廣場、體育中心等文體設施。投資700萬元,完成了“運河橋、鐵路橋、工業路”的兩橋一路和集鎮建設,構築了四縱三橫的集鎮建設基本框架。

以上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爲我鎮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我鎮農村經濟社會也面臨着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缺乏能夠左右全鎮經濟發展的骨幹龍頭企業,三產發展滯後,特別是農村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增收空間越來越小。二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財力所限,基礎設施建設欠帳較多,凸現農村建設的相對落後;三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掌握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不夠。四是人居環境“髒亂差”現象比較嚴重。這些落後的農村面貌是全鎮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中最薄弱的環節。解決好這些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緊迫現實需要,需要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

二、科學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途徑

回顧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每當國民經濟出現結構性失衡、經濟失調的時候,農業都會受到傷害;凡是農業徘徊不前時,必然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無論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對農業的基礎地位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面對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加快農村發展正逢其時。

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既要立足當前緩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長遠解決根本性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多建樓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腳點是解放生產力,實現生活幸福、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因此,我鎮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將從實際出發,創新思維模式,探索新的途經,創造新的條件,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一)推進鎮域經濟穩步發展,使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實現新農村的發展目標,經濟是基礎,經濟不發展,建設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在新農村建設中,應以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來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通過產業在城鄉的互動,進一步打破城鄉界限,縮小城鄉差距,進而不斷提升鎮域經濟實力。一是抓好新產業的培植。產業發展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我鎮將加大項目引進建設力度,通過項目建設這個載體,集聚各類生產要素,調整和優化我鎮產業結構和工業佈局。今後,我鎮將着重服務和規劃好“三大工業園區”。服務好全市沿獲軹路,以東江爲基點的“東南新工業園”;以榮昌公司、興達公司爲起點向東延伸,建設“紡織工業園”;沿207國道和新濟路兩側用於工業園區建設。同時,我鎮要依託優勢產業,加快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未年五年,我鎮要努力新增4萬錠精梳棉紗生產規模,使紡織業總量達到10萬錠,形成豫西北地區規模較大的紡織園;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建成一家2萬噸無公害冷鮮肉製品企業;要通過招商引資爭取到10—15個較大規模的項目;產值超億元企業要達到3—5家,以工業化實現全鎮經濟總量的擴張,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強鎮富民。二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規模化經營,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沿新濟路、207國道爲重點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帶,抓好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圍繞奶牛、生豬、蛋雞三大優勢畜禽品種,在全鎮推行標準化養殖區和規模養殖場;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儲藏、保鮮、包裝和運銷業,加快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使羣衆生活環境不斷優化。以城帶鄉是建設新農村的有力引擎,要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鎮文明向農村輻射。在新農村建設中,我鎮將以抓好範莊、五里溝、大交、薛莊新村爲突破口,加大對農村道路、邊溝、衛生環境的整治力度,紮實推進水利、飲水安全、能源、廣播電視、通訊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文化、休閒、體育娛樂設施建設,使小城鎮及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通過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今年,我們計劃投資800萬元,啓動鎮區巷路改造、商貿樓開發、鎮區亮化、自來水鋪設、垃圾無害化處理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鄉村與城鎮的融合能力,建設農村道路8條20公里;解決羣衆吃水難題,完成7個村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

三)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使幹部執政能力得到增強。新農村建設關鍵還要“以人爲本”,充分發揮人的積極因素,特別是廣大基層幹部的力量。我鎮將緊緊圍繞“五個一”工程,以全面爭創小康村(戶)活動爲基礎,紮實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和作風建設,充分發揮典型教育的示範作用,在各村、各支部廣泛開展“幹羣聯心”主題活動,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爭當先鋒模範;同時,我鎮還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引領農民致富的積極作用,推行“支部加協會”工作模式,實現黨支部職能作用的轉換。“支部加協會”活動,就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上,實現以黨支部爲核心,以農村專業協會爲紐帶,以科技大戶爲基礎,以生產基地爲依託的有機結合,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四)加強文明教育科技培訓,使農民素質日益提高。在新農村建設中,我鎮要在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等方面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通過組織實施科普大集、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爭取每年培訓農民達6000人(次)以上,爲農村經濟發展培養科技能人。從今年開始,我們將嘗試結合新農村建設在各村開展“能人帶動”工程,把農村思想素質好、致富本領高、社會影響大的農民評選出來作爲能人,組織他們與“想富不會富、要富沒門路”的農民結成幫帶對子,發揮能人在農業技術、產業項目、資金信息、市場銷售、外出務工經商經驗等諸多方面的優勢,幫助被帶動人從以種糧爲主的傳統種植業中儘快轉移出來,快速增收致富。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全面和諧。要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國小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新農村建設需要處理好幾方面的關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進入“十一五”向全黨提出的新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更是各級幹部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需要我們在具體實際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

一)既要立足當前,又要着眼長遠。“三農”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伴隨着工業化進程加快越來越突出。建設新農村,縮小城鄉差別,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這是一個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長期過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牢固樹立“打基礎、謀長遠”的思想,防止一哄而上,忽冷忽熱走極端,搞短期行爲,流於形式。必須把總體規劃與階段性目標結合起來,做到既有中長遠的規劃目標,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側重,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爭取年年有目標,事事有人管,一年一大步,年底結硬帳。要堅持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從農民最積極、條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個腳印,見到實效,既讓農民充滿信心,又要讓農民得到實惠,通過設施改造和建設,逐步推進電視有線化、網絡寬帶化、道路水泥化、垃圾日清化、排污專管化、環境生態化、農業產業化,不斷改善和提升農民的生產和居住條件。

二)掌握節奏,以點帶面,穩步推進。通過搞好試點,逐步積累經驗,完善政策,然後全面推廣,常常是解決很多難題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從先辦有條件辦的事、羣衆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做起,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允許起點有先有後,過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不搞“齊步走”。善於研究把握新農村建設的規律,注意多方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特別是規劃要依山就勢,順其自然,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

三)強化政府引導職責,發揮羣衆主體作用。各級黨委政府是建設新農村的領導者、組織者;廣大農民羣衆則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力量和主體。一方面黨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給予引導和扶持,重點在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技術、資金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切實爲農民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困難和問題,抓好新農村建設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更加註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依靠農民,相信農民,教育農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發動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斷改變家鄉面貌,使廣大農民自覺自願地擁護和參與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爲衡量我們建設新農村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儘量實現政府與農民羣

衆目標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實現主導與主體的最佳結合,使新農村建設產生最佳的效果。

總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創新發展,積極主動、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好這次難得機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衆志成城,合力攻堅,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就一定能夠建設具有現代氣息、經濟發展、農民富裕、文化繁榮、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心得體會

警惕違法建築阻礙新農村建設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成爲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雖新時期的新農村標準爲“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但不管如何,安居才能樂業,俗話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往往是人多地少,老百姓富裕後,建房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無視《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和《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擅自在原有房屋加層,在空閒(荒)地、自留地、耕地甚至是基本農田上建設房屋,同時一部分村民爲追求經濟利益也藉機擅自建設房屋,致使農村違法建築漸成氾濫之勢,嚴重阻礙了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村民違法建築對以後村莊規劃建設和和諧社會多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首先,浪費寶貴而有限的土地資源。雖然農村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村民無序無規劃建設,會造成村內宅基地規劃無法落實,使規劃有序的宅基地出現殘缺不全,如一幢規劃是八間,因村民違法建築的擅自移位,可能整幢宅基地規劃得不到完整實施,無形中造成土地浪費。也會出現村內宅基地分配不公,人爲造成多佔土地建房。

其次,道路不暢,村容零亂。違法建築是村民自行定位施工建設的,根本無法考慮村莊規劃和所建房屋與周邊存在房屋的協調一致,也不會考慮違法所建房屋的道路進出和村裏其他村民的通行,直接影響整個村的道路暢通。村民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垃圾、污水不能統一排放和收集,影響村莊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

再次,所建房屋質量存在隱患。村民在違法建築施工過程中,受到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阻止,採取加班加點突擊施工,根本不顧建築工程的施工規範和質量要求,快速建好放,以既成事實,讓政府及相關部門難以拆除。如果拆除損失太大,村民的一生積蓄可能毀於一旦,讓其繼續使用,因房屋質量存在隱患,給村民以後的居住和使用壽命帶來影響,間接浪費了自己掙來不易的金錢。

最後,村內糾紛不斷,影響和諧社會建設。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農民對自己房屋是十分看重的,住房是家庭主要財產,如別人阻止他施工或別人施工的違法建築對他們的房屋有影響,都會導致村民激烈反應。如自己違法建築施工時被執法部門停工、拆除,他往往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打聽誰向執法部門舉報的,如是村裏人舉報就會引起打擊報復;如別人的違法建築對自己有影響,就會糾集他人“武力”解決,阻止違法建築施工。在村民違法建築施工過程經常引起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給平靜、和諧的村莊帶來不安寧、不團結。

基於違法建築在農村的不斷涌現,給新農村建設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防止違法建築在農村的遍地開花,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已爲遏制違法建築指明方向。各級政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兩手抓,一手抓服務,爲應建村民及時安排宅基地、建好房。各級政府主要是縣級政府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城鄉規劃部門要有公僕意識、服務意識,及時滿足村民迫切建房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在規劃爲工業區、工業園、大學城等區域,爲以後建設時拆遷方便和降低費用,下文件人爲凍結該區域的村莊規劃,隨着政府領導的變更,這些區域的建設暫擱,村莊規劃一凍就五年十年,隨着時間推移村民家庭成員增多,住房困難,由於沒有規劃無法正常報批,迫使其搞違法建築。現在有國家建設新農村的好政策,政府加大對農村村民建房的服務,違法建築就會在源頭逐漸減弱,直至消失。

一手抓查處,依法公平公正處理村民違法建築。各級政府主要是縣級政府,應整合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城鄉規劃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和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等力量,進駐各村全面展開調查,凡是有違法建築的村民和處理結果多在村裏張榜公佈,讓村民監督,讓被處理當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處過程中,要積極調動村幹部的積極性,雖然村民違法建築不斷出現與村幹部管理不力有很大關係,但是爲了村莊建設,改善村容村貌,還是要依靠村幹部的各種優勢,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向村民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宣講國家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政策,宣傳建房的土地、規劃法規。

有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的規定,通過各級政府和基層組織的共同努力,及時遏制違法建築的勢頭,讓村民走上合法建房之路,使其安居樂業,加快鄉村經濟發展。

第三篇:縣委副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心得體會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三農”工作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過去的一年,是我縣農業農村工作經受重大考驗的一年。面對農業災多災重的實際困難,全縣廣大幹部羣衆不等不靠,迎難而上,保持了農村經濟較快發展勢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元,同比增長*%。今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對於開創全縣“三農”工作新局面,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我談幾點看法。

一、深刻領會,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爲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並以今年一號文件下發了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這一決策,是中央統攬全局、着眼長遠、與時俱進,全面推進新階段“三農”工作的具體部署,深刻反映了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和時代特徵,集中體現了億萬農民羣衆的強烈願望和根本利益,也完全符合**實際和全縣人民的根本利益。

1、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重點。無論是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還是基本實現現代化,關鍵都是在農村,難點都是在農村,重點也都是在農村。發達國家的實踐已經表明,保持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新農村建設好了,農村的全面小康才能實現,全縣的小康建設纔有堅實的基礎。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就是要扭轉“三農”發展明顯滯後的狀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確保現代化建設的順利推進。目前,我縣縣屬人口*(*(萬,其中**萬是農民,農民收入水平還僅僅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3%。儘管我縣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城鄉二元結構並未打破,城鄉分割的特徵依然明顯。可以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攻堅之戰、重點之戰、首要之戰,我們必須要打好、打成功。

2、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推進城鄉一體化,解決“三農”發展面臨的衆多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們的“三農”工作總體上還是同全國、全省一樣,仍然處於爬坡過坎階段,還普遍面臨着農民增收難、農業增效難、農村建設難、農民就業難等衆多難題,如果這些難題不解決,特別是農業弱質、農村落後、農民弱勢的狀況不改變,不僅會影響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而且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新農村建設,從我縣來講,就是要通過推動產業新發展、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構建新體制,把傳統農業改造建設成爲具有持久市場競爭力和能持續致富農民的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把傳統村落改造建設成爲讓農民也能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農村新社區,把傳統農民改造培育成爲能適應分工分業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形成城鄉互促、共同繁榮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我們在“三農”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之戰。

3、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把“三農”發展引入科學發展軌道,推進富民強縣的生動實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關於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歸結點。我們要建設的新農村,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推進的新農村,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三農”工作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人爲本,必須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着眼於所有城鎮鄉村,重視把農村的事情辦好。我們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總任務、總抓手,引導各級各有關部門把“三農”工作的重心放到增進農民利益、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民全面發展上來,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激發農民羣衆熱愛美好家鄉、建設美好家園、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創造性,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因此,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和黨員幹部一定要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使科學發展強“三農”、全面建設新農村成爲全縣上下的共同認識和一致行動,努力使我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市乃到全省的前列。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全縣人民的迫切願望。

二、明確要求,突出重點,找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攻方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重大歷史任務。根據中央及全省、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結合**實際,“十一五”時期我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構建和諧社會爲目的,以改善人居環境爲突破口,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爲根本,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全面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在產業新發展、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構建新體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使我縣成爲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最高的縣(市)之一。

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相信羣衆,依靠羣衆。以羣衆滿意爲第一取向,在充分尊重羣衆意願基礎上,確定新農村建設的方向,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羣衆的積極性。

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按照產業相對集聚、居住相對集中、土地相對集約、農村基礎設施各類要素相對集合的要求,以現代鄉村理念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並有步驟、有計劃地加以實施。

堅持典型示範,整村推進。選擇條件相對成熟的鎮村先行試點。在此基礎上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照不同類型,有梯次地推進。

堅持分級負責,分類考覈。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鄉村組織、農民爲主的要求來推進實施。並把此項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視任務完成、職責履行情況實施分類考覈。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要抓好“六大建設”:

1、農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要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爲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發展農村經濟,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核心,以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爲主線,多(來源本站:)元投入、多業並舉,充分利用市場手段優化資源配置,努力形成區域化佈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主要方向是,調優種植業、調大畜牧業、調強勞務產業、調快特色經濟。各鄉村要發揮優勢,注重打造一鄉一品或一村一特,努力爭創強鎮、強村,提升發展水平,不斷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要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等新形態,特別是要積極探索闢建農業生態園區、珍稀畜禽綜合養殖園區,以及特色旅遊園區等爲代表的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一產與二產、三產的有機結合。還要廣泛宣傳發動,培植並放大農民創業典型,千方百計營造“創業有功、致富光榮”的濃烈氛圍,營造“家家有項目、戶戶忙致富、人人會賺錢”的濃烈氛圍。

2、農村新社區建設。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爲重點,整體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社區建設,努力把傳統村落改造建設成佈局合理、環境整潔、服務健全、文化豐富、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要以規劃爲導向,搞好縣域村莊佈局規劃和各鎮及中心村建設規劃,形成城鄉一體發展的新佈局。在村屯環境整治上重點抓好“四清四改”,即清垃圾、清糞堆、清柴草、清路障,改水、改竈、改廁、改圈。努力實現“三區分離”,即生活區與畜牧養殖區、工業小區分離。搞好村屯庭院淨化、綠化和美化,努力形成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文明新社區。

[1][2]下一頁

3、農村社會事業建設。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支撐作用和城市的帶動作用,推動公共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加快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加快向農村輻射,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新增財政投向社會事業要向農村傾斜,進一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條件,提高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水平。今年要切實把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廣泛開展羣衆性文化活動,繁榮羣衆文化生活。要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城鄉合作醫療、孤寡老人集中供養等制度,積極探索針對農業勞動者的養老保險辦法,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努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拓寬社會保障渠道,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做到少有所學、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助、貧有所濟。

4、現代農民素質建設。要順應現階段農民階層加速分化的趨勢,加大培訓教育力度,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技能、創業就業能力、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創新培訓方式,擴大對農村職業技術招生人數,大力培育農村後備勞動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要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系列創建活動,深化完善“百姓課堂”教育機制,引導農民樹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推動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使農民羣衆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5、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按照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的要求,建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着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要創新農村民主管理形式,結合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堅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原則,不斷建立和完善“四民主、兩公開”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促進“四民主兩公開”的制度化、規範化。要建立“民主管理日”制度,每月5日爲全縣“民主管理日”,讓農民羣衆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參加人員可以由農村老黨員、老幹部、村民代表等有一定的議事能力、具備相關知識的成員組成,要把財務公開作爲民主管理的重點,將農村資源發包、村集體債權債務、稅費改革和農業稅減免政策、村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種糧直接補貼、退耕還林還草款物兌現、土地徵用補償及分配,以及國家其他補貼農民、資助村集體的政策落實情況,及時納入民主管理的內容。農民羣衆要求公開的其他事項,也應公開。對於農民羣衆提出的質詢,村“兩委”班子要現場予以解釋和答覆,當場不能答覆的要在10內給予書面答覆。“民主管理日”原則上,每月一次,有事則開,無事可不開,但每季度頭一個月必須召開。各村提交“民主管理日”的議題要事先徵得鄉鎮黨委、政府的同意,紀檢監察等部門也要做好督促檢查工作。縣裏也要出臺一些相關配套政策,促進民主管理制度化、規範化。

6、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建設。要把深化城鄉配套改革作爲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動力,着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積極探索建立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勞動就業體制改革,形成城鄉居民平等就業制度,擴大農民轉移就業渠道。穩定和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以現有的種植大戶和農機合作社爲依託,採取綜合措施,推動土地規模經營,建立有利於節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民共享土地增值的機制。

三、強化舉措,合力共建,爲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提供保障

(一)廣泛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各鄉鎮要層層發動,廣泛宣傳,加力造勢,使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總體要求、工作內容及具體措施家喻戶曉,讓廣大農民從“要我建”轉變到“我要建”。宣傳部門和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圍繞新農村建設,精心策劃、製作好專題節目,及時跟進報道好思路、好經驗、好典型,興起全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潮。

(二)部門配合,加大新農村建設的力度。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縣直各部門要增強大局意識,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實搞好服務。要把新農村建設的任務、目標作爲今後農村工作的重點,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確保人力、物力、財力到位,保證工作順利進行。對所有項目、資金,要實施“政府統籌,捆綁使用,定向投放”,積極支持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要切實發揮指導、協調作用。組織部門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宣傳部門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報道力度,強化輿論

[1][2]下一頁

第四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體會

建構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建設和諧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極爲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設和諧新農村,沒有現存的路子可走,必須要進行探索和創新。圍繞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理論界進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進行探索性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深入進行探索,作出明確的回答。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陽東縣北慣鎮平地村掛點,創造性地提出、並率先地實行的“固本強基工程”,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進行了新的、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耀人的成績,有了明確的答案。張德江書記說:“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加強村委會建設,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村文明進步,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我暫且把這個“固本強基工程”名爲“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陽東模式”,簡稱爲“陽東模式”,這個模式具有極重要理論價值和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

這個模式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創新模式,它以“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爲理論指導。“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是“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基礎與指導方向。以民爲本,是我國傳統的“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執政爲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民大衆謀利益,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諧社會,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活動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在農村執政的基礎是紮根於村民中的基層黨支部,這個基層組織帶領村民,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熱切願望,得到村民真誠擁護,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厚的羣衆基礎和法律基礎。

一、這個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強領導村民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領導班子問題。

張德江書記明確的指示說:“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關鍵是要把農村的班子建設好。”平地村領導班子建設的第一步,解決黨員幹部思想不夠解放和領導羣衆致富能力不強的問題,不斷地教育幹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建立培養幹部的教育機制,選派村幹部進市、縣黨校的大專班深造,系統學習理論、村務管理和實用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深造,提高了領導成員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思想觀念從傳統的小農經濟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逐漸樹立起市場經濟意識,解放了思想,開拓了眼界,增強了村幹部領導羣衆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變傳統的用人機制,採取組織推薦、羣衆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錄用村的“兩委”幹部,聘用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務工作人員等,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爲建設和諧新農村出力。第三步,爲了着眼於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持續發展,必須要培養村級領導班子的後備力量。平地村黨支部在“固本強基”思想的指導下,對支部的建設採用了新的教育培養機制,新的黨員活動載體,新的發展黨員的渠道,這樣就能不斷的從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的使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加強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領導力量。爲了能夠提高村級政權領導成員的管理能力,他們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職責明確,有章可循,便於更好地開展工作,也便於村民的監督。

建設和諧新農村必須要有強有力領導,必須要發揮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建設和諧新農村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要把存在了幾千年的、保守的、簡單循環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爲充滿激烈競爭的、面向世界市場的、爲消費者服務的、爲他人的需要而生產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組合中實現其價值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場和平的、漸進的、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改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當前的“三農”問題,其基本的原因是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矛盾造成的。換言之,必須徹底克服小農經濟的思想意識、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傳統的農村實現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同時,也必須實現了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才能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完成和諧新農村的建設。村黨支部是“三個代表”思想在農村的體現者與實踐者,因此,農村領導班子的建設必然成了極爲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綜合素質,提高帶領農民致富奔康的能力”,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關鍵問題。

二、這個模式,通過“三化並舉”,把“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作爲“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

以工業化爲中心,促進產品化和城鎮化的建設。平地村“兩委”明確提出“工業富村”的發展思路,以萬象工業園作爲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先鋒,以工業化帶動種植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發展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來。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固本強基工程”以“富民”爲根本的任務,體現了“情爲民所繫,政爲民所執,利爲民所謀”的宗旨。在我國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優秀傳統。歷代儒家都把“富民”作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之一,早期啓蒙思想家唐甄明確得出,“立國這道無他,惟在於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爲國者。”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決定的、是自覺的,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付諸實踐的。不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不改變傳統的增長方式、不發展商品生產,就不能增加社會財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來。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財富分配的公平,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最基本的物質保障。

本新聞共2頁,當前在第1頁12

第五篇: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體會

建構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建設和諧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極爲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設和諧新農村,沒有現存的路子可走,必須要進行探索和創新。圍繞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理論界進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進行探索性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深入進行探索。

這個模式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創新模式,它以“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爲理論指導。“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是“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基礎與指導方向。以民爲本,是我國傳統的“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執政爲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民大衆謀利益,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諧社會,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活動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在農村執政的基礎是紮根於村民中的基層黨支部,這個基層組織帶領村民,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熱切願望,得到村民真誠擁護,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厚的羣衆基礎和法律基礎。

一、這個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強領導村民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領導班子問題。

建設和諧新農村必須要有強有力領導,必須要發揮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建設和諧新農村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要把存在了幾千年的、保守的、簡單循環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爲充滿激烈競爭的、面向世界市場的、爲消費者服務的、爲他人的需要而生產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組合中實現其價值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場和平的、漸進的、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改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當前的“三農”問題,其基本的原因是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矛盾造成的。換言之,必須徹底克服小農經濟的思想意識、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傳統的農村實現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同時,也必須實現了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才能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完成和諧新農村的建設。村黨支部是“三個代表”思想在農村的體現者與實踐者,因此,農村領導班子的建設必然成了極爲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綜合素質,提高帶領農民致富奔康的能力”,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關鍵問題。

二、這個模式,通過“三化並舉”,把“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作爲“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

以工業化爲中心,促進產品化和城鎮化的建設。以工業化帶動糧食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發展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來。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固本強基工程”以“富民”爲根本的任務,體現了“情爲民所繫,政爲民所執,利爲民所謀”的宗旨。在我國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優秀傳統。歷代儒家都把“富民”作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之一,早期啓蒙思想家唐甄明確得出,“立國這道無他,惟在於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爲國者。”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決定的、是自覺的,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付諸實踐的。不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不改變傳統的增長方式、不發展商品生產,就不能增加社會財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來。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財富分配的公平,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最基本的物質保障。

三、這個模式,十分重視村務工作的民主管理。領導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設和諧新農村重要條件。

在村務民主管理方面,建立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議事制度”、“村務情況通報制度”、“村務徵求意見制度”、“民主決策制度”、“‘兩委幹部例會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農村基層政權的建設,除了加強“兩委”建設之外,對村民的公共事務實行什麼樣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村民對村務有了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建議權、監督權,使村民有了當家作主的自豪感,這樣能使村民心情舒暢地、積極地參加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從而能使“固本強基工程”的目標能順利實現。

領導幹部實行人性化的管理,認真實行“情爲民所繫,政爲民所執,利爲民所謀”的宗旨,組織開展了“百名幹部進農戶”的活動,深入每家每戶,察民情,解民憂;還實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傳授致富技術、包解決實際困難、包幫助選準經濟項目、包指導家居美化。通過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動,把黨的溫暖送進了每個村民的心坎,拉進了黨員幹部與羣衆的距離,增強了村民爲實現“固本強基工程”的決心和信心,使他們與黨支部同心同德地爲實現“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而奮鬥,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這個模式,十分重視村民的全面素質的提高。人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質對生產力的水平、質量和發展速度具有極爲重要的影響。

號召幹部和羣衆:“學政治、學文化、學科技、學技能,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樹立遠大的理想,繼承黨的優良傳統,樹立艱苦奮鬥的精神”;“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農民。”人的全面素質應該包括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是最基本的工作,人之爲人,要使全體村民成爲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質應該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爲基礎的,對於外部環境所強制給予的種種挑戰和壓力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市場經濟是動態的、挑戰性的、競爭型的經濟,商場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沒有不遇上風浪的。要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求發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風險,所以一定要有堅強的心理素質。原創文祕材料,盡在網絡絡網。一個心理素質好的人,就是一個堅強的人。

在培養村民的全面素質時,還應該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種最根本的道德。仁者,愛人,屬於道德素質範疇;智,智慧,屬於文化素質範疇;勇,戰勝自我和一切困難,屬於心理素質範疇。人的全面素質,也可以說是應該具有“仁、智、勇”這“天下之三達德”。也就是說,有仁愛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戰勝一切困難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質的人。一切社會財富都是勞動者所創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質提高了,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在__%以下,我國高達__%。要把我國建設成爲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必須要實現農村城鎮化,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城鎮化的道路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簡單重複西方的老路。我國幅員廣大,不同地域,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異,因而不同地域、不同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也應該是不同的。平地村的城鎮化已經作出了詳細的規劃。

建設和諧社會,不僅是改革開放發展的現實所需要,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礎。當今各國社會、世界都充滿着矛盾、鬥爭、暴力,以至戰爭,世界極不和諧,爲何只有中國提出建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西方文化強調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中國文化則是強調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和諧與合一。儒家用陰陽互補、剛柔相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問題,十分重視“和爲貴”的思想,以建立人際和諧、社會和諧爲目標。因此,我們在建設和諧新農村時,應該要從傳統文化中去吸取其精華,吸取儒家和諧文化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