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精選多篇)

第一篇: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

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精選多篇)

建構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建設和諧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極爲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設和諧新農村,沒有現存的路子可走,必須要進行探索和創新。圍繞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理論界進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進行探索性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深入進行探索,作出明確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陽東縣北慣鎮平地村掛點,創造性地提出、並率先地實行的“固本強基工程”,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進行了新的、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耀人的成績,有了明確的答案。張德江書記說:“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加強村委會建設,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村文明進步,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我暫且把這個“固本強基工程”名爲“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陽東模式”,簡稱爲“陽東模式”,這個模式具有極重要理論價值和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

這個模式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創新模式,它以“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爲理論指導。“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是“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基礎與指導方向。以民爲本,是我國傳統的“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執政爲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民大衆謀利益,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諧社會,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活動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在農村執政的基礎是紮根於村民中的基層黨支部,這個基層組織帶領村民,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熱切願望,得到村民真誠擁護,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厚的羣衆基礎和法律基礎。

一、這個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強領導村民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領導班子問題。張德江書記明確的指示說:“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關鍵是要把農村的班子建設好。”平地村領導班子建設的第一步,解決黨員幹部思想不夠解放和領導羣衆致富能力不強的問題,不斷地教育幹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建立培養幹部的教育機制,選派村幹部進市、縣黨校的大專班深造,系統學習理論、村務管理和實用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深造,提高了領導成員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思想觀念從傳統的小農經濟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逐漸樹立起市場經濟意識,解放了思想,開拓了眼界,增強了村幹部領導羣衆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變傳統的用人機制,採取組織推薦、羣衆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錄用村的“兩委”幹部,聘用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務工作人員等,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爲建設和諧新農村出力。第三步,爲了着眼於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持續發展,必須要培養村級領導班子的後備力量。平地村黨支部在“固本強基”思想的指導下,對支部的建設採用了新的教育培養機制,新的黨員活動載體,新的發展黨員的渠道,這樣就能不斷的從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的使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加強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領導力量。爲了能夠提高村級政權領導成員的管理能力,他們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職責明確,有章可循,便於更好地開展工作,也便於村民的監督。

建設和諧新農村必須要有強有力領導,必須要發揮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建設和諧新農村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要把存在了幾千年的、保守的、簡單循環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爲充滿激烈競爭的、面向世界市場的、爲消費者服務的、爲他人的需要而生產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組合中實現其價值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場和平的、漸進的、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改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當前的“三農”問題,其基本的原因是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矛盾造成的。換言之,必須徹底克服小農經濟的思想意識、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傳統的農村實現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同時,也必須實現了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才能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完成和諧新農村的建設。村黨支部是“三個代表”思想在農村的體現者與實踐者,因此,農村領導班子的建設必然成了極爲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綜合素質,提高帶領農民致富奔康的能力”,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關鍵問題。

二、這個模式,通過“三化並舉”,把“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作爲“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以工業化爲中心,促進產品化和城鎮化的建設。平地村“兩委”明確提出“工業富村”的發展思路,以萬象工業園作爲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先鋒,以工業化帶動種植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發展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來。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固本強基工程”以“富民”爲根本的任務,體現了“情爲民所繫,政爲民所執,利爲民所謀”的宗旨。在我國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優秀傳統。歷代儒家都把“富民”作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之一,早期啓蒙思想家唐甄明確得出,“立國這道無他,惟在於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爲國者。”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決定的、是自覺的,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付諸實踐的。不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不改變傳統的增長方式、不發展商品生產,就不能增加社會財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來。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財富分配的公平,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最基本的物質保障。

三、這個模式,十分重視村務工作的民主管理。領導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設和諧新農村重要條件。平地村“兩委”對領導班子的勤政和廉政建設,已作出相應的規定。在村務民主管理方面,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議事制度”、“村務情況通報制度”、“村務徵求意見制度”、“民主決策制度”、“‘兩委幹部例會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農村基層政權的建設,除了加強“兩委”建設之外,對村民的公共事務實行什麼樣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平地村創建“板凳會議”,使村務管理的人性化、科學化、民主化,讓村民參與議政、參與決策、參與管理,有利於廣泛地集中羣衆的智慧,使決策科學化,又能調動羣衆積極性。更重要的使村民對村務有了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建議權、監督權,使村民有了當家作主的自豪感,這樣能使村民心情舒暢地、積極地參加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從而能使“固本強基工程”的目標能順利實現。

平地村的領導幹部實行人性化的管理,認真實行“情爲民所繫,政爲民所執,利爲民所謀”的宗旨,組織開展了“百名幹部進農戶”的活動,深入每家每戶,察民情,解民憂;還實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傳授致富技術、包解決實際困難、包幫助選準經濟項目、包指導家居美化。通過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動,把黨的溫暖送進了每個村民的心坎,拉進了黨員幹部與羣衆的距離,增強了村民爲實現“固本強基工程”的決心和信心,使他們與黨支部同心同德地爲實現“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而奮鬥,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這個模式,十分重視村民的全面素質的提高。人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質對生產力的水平、質量和發展速度具有極爲重要的影響。張書記號召平地村的幹部和羣衆:“學政治、學文化、學科技、學技能,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樹立遠大的理想,繼承黨的優良傳統,樹立艱苦奮鬥的精神”;“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農民。”平地村的領導班子,根據張書記的指示,把提高村民的全面素質作爲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來抓,是非常正確的。人的全面素質應該包括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是最基本的工作,平地村十分重視教育,投資建立學校,開辦村民“讀書室”。文化知識是基礎知識,有了文化基礎知識才能更好的學習科學技術,掌握生存的本領和致富的能力;人之爲人,重要的是要有道德,平地村開辦了道德倫理和法律知識培訓班,還開展“五好家庭學生評選活動、知識競賽以及文娛體育活動,通過多種形式來培養村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全體村民成爲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質應該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爲基礎的,對於外部環境所強制給予的種種挑戰和壓力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市場經濟是動態的、挑戰性的、競爭型的經濟,商場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沒有不遇上風浪的。要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求發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風險,所以一定要有堅強的心理素質。一個心理素質好的人,就是一個堅強的人。

在培養村民的全面素質時,還應該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種最根本的道德。仁者,愛人,屬於道德素質範疇;智,智慧,屬於文化素質範疇;勇,戰勝自我和一切困難,屬於心理素質範疇。人的全面素質,也可以說是應該具有“仁、智、勇”這“天下之三達德”。也就是說,有仁愛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戰勝一切困難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質的人。一切社會財富都是勞動者所創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質提高了,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五、這個模式,有一個雄偉的遠大目標。平地村的領導班子,樹立起了徹底改變農村面貌的決心,他們將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平地村建設成一個村民居住環境優美,村容村貌好的生態文明村,逐漸實現農村城鎮化。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在10%以下,我國高達80%。要把我國建設成爲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必須要實現農村城鎮化,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城鎮化的道路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簡單重複西方的老路。我國幅員廣大,不同地域,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異,因而不同地域、不同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也應該是不同的。平地村的城鎮化已經作出了詳細的規劃。

對於城鎮化的建設,張書記有明確的指示,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首先要作好規劃,分步實施,量力而行。規劃十分重要,中小城鎮(市)建設的規劃必須科學化,首先是環境的選擇(其中包括山、水、風向以及交通等)、生態建設、給水排水、電力和交通設施、商場的配置以及學校、幼兒園、圖書館等等,都應該作好科學的規劃,切忌小農經濟似的建設。

四川的“農家樂”特別發達,成都以及它的中小城市的周邊,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農家樂”,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收入,但是沒有有組織的規劃,硬件建設十分雜亂。如果以戰略的眼光進行有組織的、科學的規劃,四川的農家樂很有發展前途,它的發展也應該和城鎮化結合起來,使它兼有城鎮和農村的特點,這樣可以使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互動、交融,在改造農村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中國特色的城市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地城鎮化建設的經驗,亦可以借鑑。

平地村在發達的珠江三角洲的邊緣,城鎮化有許多優越的條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有一座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新的城鎮出現在中華大地上。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消滅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以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備條件。這三大差別的消滅,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使生產力得以高度的發展。平地村的“固本強基工程”實行“三化並舉”,村民一步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城鎮化的實現,爲消滅城鄉差別、工農差別,乃至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爲建設文明的、和諧的新農村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建設和諧社會,不僅是改革開放發展的現實所需要,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礎。當今各國社會、世界都充滿着矛盾、鬥爭、暴力,以至戰爭,世界極不和諧,爲何只有中國提出建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西方文化強調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中國文化則是強調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和諧與合一。儒家用陰陽互補、剛柔相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問題,十分重視“和爲貴”的思想,以建立人際和諧、社會和諧爲目標。因此,我們在建設和諧新農村時,應該要從傳統文化中去吸取其精華,吸取儒家和諧文化的基因。

第二篇: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體會

建構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建設和諧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極爲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設和諧新農村,沒有現存的路子可走,必須要進行探索和創新。圍繞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理論界進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進行探索性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深入進行探索。

這個模式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創新模式,它以“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爲理論指導。“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是“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基礎與指導方向。以民爲本,是我國傳統的“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執政爲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民大衆謀利益,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諧社會,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活動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在農村執政的基礎是紮根於村民中的基層黨支部,這個基層組織帶領村民,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熱切願望,得到村民真誠擁護,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厚的羣衆基礎和法律基礎。

一、這個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強領導村民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領導班子問題。

建設和諧新農村必須要有強有力領導,必須要發揮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建設和諧新農村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要把存在了幾千年的、保守的、簡單循環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爲充滿激烈競爭的、面向世界市場的、爲消費者服務的、爲他人的需要而生產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組合中實現其價值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場和平的、漸進的、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改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當前的“三農”問題,其基本的原因是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矛盾造成的。換言之,必須徹底克服小農經濟的思想意識、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傳統的農村實現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同時,也必須實現了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才能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完成和諧新農村的建設。村黨支部是“三個代表”思想在農村的體現者與實踐者,因此,農村領導班子的建設必然成了極爲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綜合(更多請搜索:)素質,提高帶領農民致富奔康的能力”,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關鍵問題。

二、這個模式,通過“三化並舉”,把“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作爲“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

以工業化爲中心,促進產品化和城鎮化的建設。以工業化帶動糧食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發展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來。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固本強基工程”以“富民”爲根本的任務,體現了“情爲民所繫,政爲民所執,利爲民所謀”的宗旨。在我國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優秀傳統。歷代儒家都把“富民”作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之一,早期啓蒙思想家唐甄明確得出,“立國這道無他,惟在於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爲國者。”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決定的、是自覺的,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付諸實踐的。不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不改變傳統的增長方式、不發展商品生產,就不能增加社會財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來。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財富分配的公平,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最基本的物質保障。

三、這個模式,十分重視村務工作的民主管理。領導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設和諧新農村重要條件。

在村務民主管理方面,建立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議事制度”、“村務情況通報制度”、“村務徵求意見制度”、“民主決策制度”、“‘兩委幹部例會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農村基層政權的建設,除了加強“兩委”建設之外,對村民的公共事務實行什麼樣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村民對村務有了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建議權、監督權,使村民有了當家作主的自豪感,這樣能使村民心情舒暢地、積極地參加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從而能使“固本強基工程”的目標能順利實現。

領導幹部實行人性化的管理,認真實行“情爲民所繫,政爲民所執,利爲民所謀”的宗旨,組織開展了“百名幹部進農戶”的活動,深入每家每戶,察民情,解民憂;還實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傳授致富技術、包解決實際困難、包幫助選準經濟項目、包指導家居美化。通過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動,把黨的溫暖送進了每個村民的心坎,拉進了黨員幹部與羣衆的距離,增強了村民爲實現“固本強基工程”的決心和信心,使他們與黨支部同心同德地爲實現“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而奮鬥,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這個模式,十分重視村民的全面素質的提高。人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質對生產力的水平、質量和發展速度具有極爲重要的影響。

號召幹部和羣衆:“學政治、學文化、學科技、學技能,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樹立遠大的理想,繼承黨的優良傳統,樹立艱苦奮鬥的精神”;“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農民。”人的全面素質應該包括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是最基本的工作,人之爲人,要使全體村民成爲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質應該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爲基礎的,對於外部環境所強制給予的種種挑戰和壓力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市場經濟是動態的、挑戰性的、競爭型的經濟,商場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沒有不遇上風浪的。要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求發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風險,所以一定要有堅強的心理素質。原創文祕材料,盡在網絡絡網。一個心理素質好的人,就是一個堅強的人。

在培養村民的全面素質時,還應該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種最根本的道德。仁者,愛人,屬於道德素質範疇;智,智慧,屬於文化素質範疇;勇,戰勝自我和一切困難,屬於心理素質範疇。人的全面素質,也可以說是應該具有“仁、智、勇”這“天下之三達德”。也就是說,有仁愛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戰勝一切困難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質的人。一切社會財富都是勞動者所創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質提高了,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在__%以下,我國高達__%。要把我國建設成爲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必須要實現農村城鎮化,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城鎮化的道路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簡單重複西方的老路。我國幅員廣大,不同地域,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異,因而不同地域、不同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也應該是不同的。平地村的城鎮化已經作出了詳細的規劃。

建設和諧社會,不僅是改革開放發展的現實所需要,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礎。當今各國社會、世界都充滿着矛盾、鬥爭、暴力,以至戰爭,世界極不和諧,爲何只有中國提出建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西方文化強調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中國文化則是強調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和諧與合一。儒家用陰陽互補、剛柔相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問題,十分重視“和爲貴”的思想,以建立人際和諧、社會和諧爲目標。因此,我們在建設和諧新農村時,應該要從傳統文化中去吸取其精華,吸取儒家和諧文化的基因。

第三篇: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體會

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

心得體會

金堂縣趙家鎮國小陳偉偉

建構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建設和諧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極爲重要的方面。如何建設和諧新農村,沒有現存的路子可走,必須要進行探索和創新。圍繞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理論界進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進行探索性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深入進行探索,作出明確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張德江同志在陽東縣北慣鎮平地村掛點,創造性地提出、並率先地實行的“固本強基工程”,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進行了新的、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耀人的成績,有了明確的答案。張德江書記說:“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加強村委會建設,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村文明進步,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我暫且把這個“固本強基工程”名爲“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陽東模式”,簡稱爲“陽東模式”,這個模式具有極重要理論價值和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

這個模式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創新模式,它以“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爲理論指導。“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是“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基礎與指導方向。

以民爲本,是我國傳統的“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執政爲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民大衆謀利益,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諧社會,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活動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在農村執政的基礎是紮根於村民中的基層黨支部,這個基層組織帶領村民,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熱切願望,得到村民真誠擁護,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厚的羣衆基礎和法律基礎。

第四篇: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

建構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建設和諧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極爲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設和諧新農村,沒有現存的路子可走,必須要進行探索和創新。圍繞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理論界進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進行探索性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深入進行探索,作出

明確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陽東縣北慣鎮平地村掛點,創造性地提出、並率先地實行的“固本強基工程”,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進行了新的、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耀人的成績,有了明確的答案。張德江書記說:“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加強村委會建設,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村文明進步,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我暫且把這個“固本強基工程”名爲“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陽東模式”,簡稱爲“陽東模式”,這個模式具有極重要理論價值和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這個模式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創新模式,它以“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爲理論指導。“固爲民之本,強執政之基”是“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基礎與指導方向。以民爲本,是我國傳統的“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執政爲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民大衆謀利益,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諧社會,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活動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在農村執政的基礎是紮根於村民中的基層黨支部,這個基層組織帶領村民,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熱切願望,得到村民真誠擁護,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厚的羣衆基礎和法律基礎。

一、這個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強領導村民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領導班子問題。張德江書記明確的指示說:“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關鍵是要把農村的班子建設好。”平地村領導班子建設的第一步,解決黨員幹部思想不夠解放和領導羣衆致富能力不強的問題,不斷地教育幹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建立培養幹部的教育機制,選派村幹部進市、縣黨校的大專班深造,系統學習理論、村務管理和實用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深造,提高了領導成員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思想觀念從傳統的小農經濟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逐漸樹立起市場經濟意識,解放了思想,開拓了眼界,增強了村幹部領導羣衆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變傳統的用人機制,採取組織推薦、羣衆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錄用村的“兩委”幹部,聘用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務工作人員等,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爲建設和諧新農村出力。第三步,爲了着眼於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持續發展,必須要培養村級領導班子的後備力量。平地村黨支部在“固本強基”思想的指導下,對支部的建設採用了新的教育培養機制,新的黨員活動載體,新的發展黨員的渠道,這樣就能不斷的從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的使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加強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領導力量。爲了能夠提高村級政權領導成員的管理能力,他們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職責明確,有章可循,便於更好地開展工作,也便於村民的監督。

建設和諧新農村必須要有強有力領導,必須要發揮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建設和諧新農村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要把存在了幾千年的、保守的、簡單循環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爲充滿激烈競爭的、面向世界市場的、爲消費者服務的、爲他人的需要而生產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組合中實現其價值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場和平的、漸進的、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改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當前的“三農”問題,其基本的原因是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矛盾造成的。換言之,必須徹底克服小農經濟的思想意識、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傳統的農村實現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同時,也必須實現了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才能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完成和諧新農村的建設。村黨支部是“三個代表”思想在農村的體現者與實踐者,因此,農村領導班子的建設必然成了極爲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綜合素質,提高帶領農民致富奔康的能力”,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關鍵問題。

二、這個模式,通過“三化並舉”,把“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作爲“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以工業化爲中心,促進產品化和城鎮化的建設。平地村“兩委”明確提出“工業富村”的發展思路,以萬象工業園作爲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先鋒,以工業化帶動種植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發展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來。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第五篇:建設富裕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富裕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

高立國

阿榮旗六合鎮東山屯村位於阿榮旗的東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有111國道從境內穿過,交通便利。全村6個村民小組,443戶,共1864口人,2014年實績人均純收入4300元。近幾年,村黨支部、村委會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主健全爲目標,帶領羣衆探索出了一條農業以經濟作物爲主,畜牧業以奶牛業爲主,特色產業以鵝、蠶爲主,多業並舉,多條腿走路,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子。一個富裕、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在形成。

一、夯實經濟基礎,尋求產業支撐,實現農牧業產業化

東山屯村22014.5畝的耕地上,原來種植的多是大豆等便於田間管理的作物,但產值低、收入低。村幹部與羣衆共同分析本村的地理優勢,積極引導羣衆調整種植業結構,並把怎麼調、調什麼的決定權交給羣衆自己掌握,村幹部把精力放在服務上。2014年到赤峯參觀學習後,村幹部連續兩年請來了農業科技人員,宣講葵花的市場需求、種植技術、良種選擇等知識,大大提高了葵花的質量和畝產量,年人均增收600元左右。葵花的種植面積大幅上升。2014年東山屯村葵花的種植比例爲30%,玉米爲30%,大豆爲30%,馬鈴薯爲10%。

村黨支部認識到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不能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必須在農牧業產業化上作文章。於是村幹部積極與奈倫澱粉、淳江油脂等企業聯繫發展馬鈴薯,高油大豆等訂單農業,提高農產品產值,建立高油大豆(良種補貼)生產基地、馬鈴薯生產基地,實現產業化規模,增加農民收入。農民種植的高油大豆比普通大豆每公斤多賣0.04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35元,馬鈴薯訂單也獲得了農民的廣泛認同。

爲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東山屯村積極進行低等農田改造,目前已經擁有近1000畝的旱能灌、澇能排的噴灌地,其餘仍有5000畝土地可變爲噴灌地。發展畜牧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經過幾年的發展東山屯村目前共有奶牛162頭,肉牛500頭,羊4600只,豬1400頭。從2014年起,東山屯村就確定了發展以奶牛業爲主的畜牧業的發展思路。村幹部帶頭養牛,2014年成立了奶牛協會,促進了奶牛業的健康發展。爲擴大奶牛業發展,村委會與洛娃乳業達成協議,成立規模型奶站,建成奶牛養殖小區,牛奶收購執行廠家價格,僅奶資一項每頭牛爲農民增加800--1000元收入。全村有養豬廠兩個,年出欄500頭左右,遠銷到齊齊哈爾、海拉爾、扎蘭屯等地。

依託資源,突出發展特色產業。一是拓寬致富門路,號召農民積極發展柞蠶、大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等特色產業。全村共有次生林300畝,放養柞蠶30把,每年收入近40萬元,柞蠶一項人均純收入增加200元左右。二是本着農戶自願的原則,村委會建立了600畝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種植無公害葵花、玉米、馬鈴薯。目前已能保證本村的自給自足,準備進一步向外發展,形成產業化規模。隨着畜牧業的發展及封山禁牧的需要,東山屯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一是養殖戶牲畜全部實行舍飼半舍飼,保護生態環境。二是號召種植青貯飼料,養畜戶每戶種植青貯玉米2畝,全村共種植160畝。三是草場實行養護,輪流休作,目前,可繼續用於發展畜牧業的宜牧草地、荒山面積有1500餘畝。

二、發展文教事業,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東山屯村容整潔,村路成形,街道平坦,農戶院牆整齊劃一,宅基地審批在按規劃實施,房屋成行。村委會每年春、秋兩季組織會戰,修路、清理邊溝、清掃垃圾,使村容整潔。

東山屯村現有學校一所,校舍佔地面積390m2,有教室、辦公室、文化活動室。學校已開發遠程教育,電腦已經應用於教育教學。

村民有文化活動室,備有報刊,科學種養書籍,樂器、棋類等文體活動用品,電教光碟等,每到節日或農閒時節就有村民來此活動。村裏也利用大型集會播放種養方面電教光碟組織農民觀看。

目前東山屯村衛生條件良好,飲用井水源充足,水質純淨,80%的農戶均已用上30--40米深的深井水。村裏有衛生所一處,備有常用的治療器械及常用藥品,醫學專業村醫一名,中專學歷,一般的病情可就地處理治療。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

在農村建設過程中,東山屯村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村委會在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中的組織領導作用。一是成立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在農戶與企業之間的橋樑與紐帶作用。從2014年4月起相繼成立了奶牛協會、農副產品協會、玉米協會、蠶業協會等。協會組織經紀人收購產品,保證價格,農戶保證產品質量,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產值,農民得到了實惠。協會爲農民尋求致富信息,瞭解致富途徑,村兩委爲農民爭取資金和項目。二是搞科技培訓,注重提高農民種養水平和素質。全村勞動力國中學歷佔70%,中專學歷佔3%。每年培訓率達80%以上,全村6個村民小組均有電教播放點,實現科技入戶。培訓知識科學實用,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除科技培訓外,不定期在種養大戶之間搞經驗交流會,最終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三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組”,讓村民有一個和諧、舒暢的生產生活環境。完善村規民約、村民學法守法。四是確定書記、村主任接待羣衆來訪日,每週的週六、週日書記、村主任在村委會接待來訪羣衆,解決羣衆提出來的困難和問題。此制度從2014年實行以來,每年爲農民解決40--50個(起)問題,全村無一起上訪案

件發生。村民自治機制健全,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參與意識增強。村兩委制定了“村民十大滿意”標準,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發展方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結合我村實際,確定今後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加強我村建設。

一是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牧業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以奶牛業爲主的畜牧業,在三、六組建能容納200戶養殖800頭奶牛的小區,建擠奶站一座,在四、五組建肉羊養殖基地,一組建規模養豬場。種植結構進一步調整,以提供飼草爲主玉米種植達30%,飼草5%,葵花30%,土豆20%,水澆地面積達60%,建設500畝的科技種植小區,建設以馬鈴薯澱粉粗加工爲主的農產品加工小區,荒山林木覆蓋達90%,放養柞蠶達80把,人均收入達10000元。

二是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主題,搞好村屯規劃,路村溝牆一體化,屯內街道標準化、並硬化,兩側院牆整齊劃一,邊溝石砌,邊溝植樹帶,各組道路形成循環。標準砂石公路、河道架橋、路邊植樹、達到風雨無阻。

三是是進行改廁,建沼氣池使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90%的農戶要建設標準廁所,100%的畜牧養戶建沼氣池,使牲畜糞便再利用,既節省能源,又清潔衛生。四是完善人民日益增長的衛生文化需求。建100m2 文化活動室、圖書室,1000m2羣衆活動廣場。

遠看羣山環抱的村屯綠樹掩映,羣山鬱鬱蔥蔥,農田水澆高科技含量的農作物茁壯成長,路邊工業小區機器鳴唱,養殖小區人畜忙碌的身影,文化廣場樂聲悠揚,協會辦公室討價聲不斷,屯內路暢、牆齊、窗明几淨、人人笑臉歡唱。

作者通聯:內蒙古阿榮旗六合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