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思考(精選多篇)

目錄

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思考(精選多篇)
第一篇: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思考第二篇: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第三篇: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第四篇:實踐報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思考第五篇: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和思考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思考

萬年地處鄱陽湖東南岸,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現轄15個鄉鎮(6鎮9鄉)、151個行政村、1251個自然村,人口37萬,其中農業人口27.5萬人;土地面積1140.76公里,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近幾年來,萬年縣緊緊圍繞“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始終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爲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以立足農村實際、促進農業發展、富裕農民生活爲導向,以農村文明村鎮創建“五個一”工程爲重點,以提高農民文明素質爲根本,時刻尊重~,關注民生,反映民情,順應民心,走出了一條“人改造環境,環境改造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路。先後被評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縣、全國“三五”普法先進縣、全國司法行政工作先進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我縣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親民”爲出發點,着力健全建設機制,努力實現創建工作的“三大突破”。天下民爲本,萬事民爲先。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我縣始終把百姓的呼聲作爲第一信號,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機制,着力在全縣上下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合力。一是規範工作模式,實現了個體性領導向羣體性領導的突破。過去,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主要是由宣傳思想工作部門挑大樑、唱主角,1996年以後,我縣創新工作方式,逐步建立起縣文明委統一領導、各成員單位齊抓共管、各鄉鎮密切配合的創建工作模式,克服了“單打一”的格局,形成了“大合唱”的氛圍。二是細化工作目標,實現了一般性號召向具體性要求的突破。爲增強創建工作的操作性、科學性和針對性,我縣把創建文明村鎮工作目標分解爲宣傳教育工作、羣衆性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硬件建設工作、科技工作、衛生工作、文化工作、體育工作、廣播電視工作等8大類54個小項,分別制定標準和要求,逐項加以落實。三是嚴格工作考覈,實現了彈性規定向硬性規定的突破。爲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我縣先後建立了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導向機制、幫扶鄉鎮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和文明村鎮創建考覈以及農村社會保障等一系列長效工作機制,將各項工作納入幹部實績考覈體系,與幹部使用、獎懲直接掛鉤,有力地調動了廣大幹部投身於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年以來,全縣廣大幹部深入到新農村建設一線,梳理熱點、難點問題4000多條,解決問題3800餘件,辦實事300多件,新增農村富餘人員就業崗位3302個,勞務輸出4.82萬人,納入社會救助體系的農村特困羣衆達7800人。

二、以“爲民”爲切入點,着力打造建設平臺,努力改善農村的“三大環境”。改善農村的發展環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當前農民的迫切希望。我縣始終把改善羣衆的生產生活環境作爲工作的第一目標,着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重點是大力實施農村文明村鎮創建“五個一”工程,突出抓好小康示範村建設。一是科學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適度超前”和“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注重縣城總體規劃與鄉、村規劃相結合,以鄉鎮和行政村所在地爲主,由縣建設部門統一規劃設計,並提供風格迥異的小康樓圖紙供農民選用,有效避免“千村一面”和“年年建新房,不見新村莊”的現象。截止今年6月底,全縣15個鄉鎮已有13個制定了鄉鎮建設規劃,20%以上的行政村制定了村級規劃,大部分村的建設規劃正在制定當中。二是狠抓示範。根據縣域實際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我縣以“公路沿線文明走廊”創建爲重點,在全縣範圍內確定了10個鄉(鎮)和30個村作爲農村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示範點,並從中選擇了像石鎮鎮、富林村等一批班子強、基礎好、經濟較富裕的村鎮,率先啓動,以點帶面,梯度推進。同時,落實了縣級領導幹部掛點和縣直單位共建制度,建立了爲民便民的服務體系,規範了服務內容、辦事程序、工作制度和創建目標、創建責任人等制度,並一一張貼上牆,有力推動了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年,我縣石鎮鎮被推薦爲全國文明村鎮先進鄉鎮的候選單位。三是多元投入。實行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統籌安排農業綜合開發、水利、林業、扶貧開發、土地整理等各項涉農項目資金,着力建立“以財政投入爲引導、信貸投入爲輔助、農民投入爲主體、社會資本投入爲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年,全縣僅用於解決農村公路建設、縣城飲水工程、中國小危房改造、水利基礎設施以及林業改造建設等方面的國債資金就達2014萬元。四是完善設施。堅持從“一看樹二看路,三看衛生四看居住”的要求出發,以“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廁、改櫥、改圈,建公路、建沼氣、舊城改造)工程爲載體,大力整治“髒、亂、差”,積極倡導“淨、綠、美”,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有效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目前,我縣農村改水受益人口達97.88%;改廁受益戶5.35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投資600萬元興建沼氣池,農村沼氣池總量超過1萬個;農村農網改造全面完成,農村電費每度下降了0.5元;15個鄉鎮全部貫通水泥(油)路,通水泥路的行政村92個,佔總數的60.9%;農村移動電話和電話覆蓋率達99%,農村有線電視網絡覆蓋率已達50%;鄉鄉鎮鎮都建有條件優良、環境優美的光榮院(敬老院、福利院)。

三、以“愛民”爲立足點,着力抓住建設根本,努力提高農民的“兩大素質”。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因此,我縣堅持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全面實施“素質工程”,着力提高農民素質。一方面,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大力開展了“解放思想學教活動”、“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美好新江西”和“建設和諧平安江西,共創富民興贛大業——萬年在行動”主題教育,縱深推進了以“關注民情、心繫百姓”爲主題的“民情繫列”活動,形成了“讓農民得實惠、讓幹部受教育”的長效機制;以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爲契機,廣泛開展了“農村家庭道德評議”、“首屆十大道德標兵”和星級信用農戶、文明戶等評選活動,涌現出“全國農村學習實踐‘xxxx’重要思想基層幹部標兵

”1名、第三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1戶、全省首屆“十大道德標兵”1人,省級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3戶、地市級標兵戶36戶、縣級“十星農戶”5101戶。另一方面,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以“三下鄉”活動爲載體,深入開展了“科技活動月”、“百名醫生進千村”、“陽光工程”培訓等活動。精心編制農村普法簡易教材,紮實開展普法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堅持不懈地普及推廣自然科學、醫療衛生等科學知識,有效遏制了xx和封建迷信活動,率全省之先實現了農村死亡人員遺體火化率達100%的目標;先後投資6000多萬元興建了300餘幢農村中國小教學樓,每所農村學校都配備了電腦,適齡兒童就學率達100%;組織xx多名農技人員深入基層,幫助近15萬農民掌握了一至兩門實用技術;建立了以“縣文化館爲龍頭、鄉鎮文化站爲依託、村文化室爲基礎、各文化戶爲補充”的四級文化網絡,全縣15個鄉鎮都建有文化站,陳營鎮文化站榮獲省級“百強文化站”稱號,汪家鄉被評爲全國羣衆體育先進鄉。

四、以“富民”爲主攻點,着力突出建設目的,努力促進農業經濟的“兩大轉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在於興縣富民。近年來,我縣圍繞“兩個65%”目標和省委提出的“20字”方針,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緊緊抓住“基地”、“產業”、“企業”三要素,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了萬年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一是特色產業進一步壯大。全面實施“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戰略,狠抓特色農產品基地及昌萬公路和206國道沿線瓜果、蔬菜、蠶桑、花卉苗木高效經濟作物帶建設,以貢米、生豬、珍珠爲主的特色種養髮展迅速。去年,全縣高效經濟作物佔種植業的比重達46%,養殖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2%;特色種養產業超糧食產值的專業村遍及15個鄉鎮,已達30多個,各類種養基地達26個,直接輻射帶動農戶3.8萬戶;農民人均收入達2775元,淨增542元,增長24.3%。二是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堅持把發展農業企業作爲農業產業化的核心環節,大力培育新興農業企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縣農業企業已達187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6家,國家無公害產品和“綠標”產品13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個;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達60多家,帶動農戶3萬多戶。三是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着眼於整合周邊3市18縣(市、區)近6億斤商品糧資源,去年興建了江南米業批發市場,今年1-5月已完成交易額達3327.9萬元。投資7000萬元的招商項目萬年珍珠城已基本竣工;面積達6000㎡的萬昌綜合市場,年交易額達1億元以上。~年,全縣有農產品上市爲主的有形市場29個,以糧食、肉食品爲主的上市商品成交量達7.7萬噸,上市成交額達4.1億元。同時,注重小城鎮建設與市場培育、發展非農產業相結合,使城鎮建設與產業建設互動發展。石鎮鎮招商引資興建了石鎮商貿廣場,可容納10000多人進行交易,帶動了鄱、餘、萬、樂四縣(市)附近市場繁榮;大源鎮結合轄區仙人洞、神農宮的旅遊開發,投資80萬元,將鎮區街道修繕一新,吸引了一批外來客商投資興業,去年新增個私業戶30戶。

回顧萬年建設新農村的歷程,我們體會到,要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傾情~是前提,體察民情是關鍵,關注民生是核心,實現民富是根本”。在這些方面,我們雖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爲:一是村鎮規劃有待進一步完善。我縣雖有87%的鄉鎮完成了所在地的建設規劃,但村級規劃相對落後,近4/5的行政村尚未形成規劃,絕大多數的自然村基本無規劃,而且規劃水平不高,侷限於當前現狀,缺乏長遠眼光。二是農村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強。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尤其是以公路交通、農田水利爲主的基礎設施和以衛生、教育等爲主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比如,上饒市連接波、餘、萬三縣的唯一咽喉要道——萬弋公路,是省會南昌經昌萬公路,直通浙江的第二條東西走向主通道。但由於線形差,半徑小,特別是盤嶺山頭山高路窄,彎多坡陡,行車艱難,已成爲濱湖三縣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另外,位於全省12條重點堤防工程之一的梓埠聯圩的大型泵站姚坊電排站年久失修,已臨近報廢程度,威脅到波、餘、萬三縣五鄉(鎮)8萬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等等。三是農民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幾年,我縣積極倡導“科學、文明、進步”的社會新風,取得了較爲明顯的成效,但賭博和一些陳舊落後的風俗在農村還一定程度的存在,特別是少數農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不足,片面的把市場經濟理解爲“金錢”的經濟,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有所減弱。四是城鎮化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我縣城鎮化進程起步晚、起點低、水平低,小城鎮非農產業規模小,經濟總量不大,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爲2.24:1,差距較大。同時,農民在創收、戶籍、就業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享受水平低於城鎮居民增收門路不多、渠道不寬,扶貧攻堅任務艱鉅。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爲本,堅持規劃先行,切實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重點要抓好“四個一”。

一是搞好一個規劃,推進城鄉一體化。始終堅持把科學規劃置於首位,圍繞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按照“羣衆積極性高的村鎮優先、移民扶貧村鎮優先、空心村優先”的原則,結合村村通項目的實施,以建設中心村、中心鎮爲重點,將村鎮建設計劃納入縣城總體規劃,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地對全縣城鄉建設進行全面規劃,加快縣鄉村城鎮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在操作中,規劃要由城建部門統一實施,經費可由縣鄉兩級分擔,不應增加農民負擔。計劃到~年,全縣所有鄉鎮和3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建設規劃;到~年,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村級規劃;到xx年,所有行政村完成村級建設規劃;力爭到2014年全縣農村人口減至20萬人,基本安置在中心村。

二是抓好一批典型,加快新農村建設。結合小康示範村工程和文明村鎮創建“五個一”工程,按照規劃統一、建房面積統一、建房高度統一、式樣立面統一、外牆面磚統一“五統一”的原則,積極推廣“四位一體”(即豬舍、廁所、沼氣池、瓜果蔬菜種植)的能源生態模式,突出抓好10個示範鄉(鎮)、30個重點村的規劃建設,全面啓動“百萬小康生態村”示範工程,努力使新落成的村莊成爲“風格獨特、功能完善、整潔淨美、生活富裕”的花園式、生態型的小康生態村。力爭到xx年,全縣30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成爲小康生態村,達到中等小康水平生活的農戶4000戶;到2014年,全縣100個行政村、100個自然村成爲小康生態村,達到中等小康水平生活的農戶10000戶。

三是突出一個整治,改善農村環境。按照“總體部署,分步推進”的原則,以“五改三建”工程爲載體,大力開展“建設新農村,建設好家園”活動,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全面改善農村環境。重點是狠抓農村宅基地整治,通過拆舊建新、專項整治、村莊整理,盤活存量宅基地,來推進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強農村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等基礎設施和衛生、文化等服務設施建設,大力實施“三拆四清兩取締”工程,即拆除違章違法建築和露天糞坑、棚廁;清除亂堆亂放雜物、暴露垃圾和不良文化及其它有礙觀瞻現象;取締沿路攤販和非法市場,力爭農村環境“一年有起色、三年大變樣、五年換新貌”。同時,不斷創新載體,紮實開展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高農民素質。

四是抓住一個根本,發展農村經濟。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爲“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來抓,把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作爲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兩大動力源。重點是要按照“有限區域、無限發展”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布”的思路,做大做強貢米、生豬、珍珠三大特色產業。依託世界稻作起源和貢米原產地保護的品牌優勢,加快江南米業市場的建設步伐,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帶動鄱陽湖水稻主產區的18個縣(市、區)、900餘萬農民種植貢米系列優質稻,力爭到xx年,貢米系列優質稻基地達1000餘萬畝,着力形成全國最重要的優質稻生產基地之一;以鄱、餘、萬濱湖三縣爲主,抓緊規劃建設珍珠產業帶,同創“鄱陽湖”特色珍珠品牌,力爭到xx年,珍珠養殖面積擴大到15萬畝,同時切實加強與諸暨的聯繫與合作,不斷提升珍珠產業化層次,全力打造全國高品質特色淡水珍珠養殖基地和國際特色珍珠產加銷中心;以規模化、集約化、企業化養殖爲重點,切實推進生豬養殖標準化小區建設,積極引進知名精深加工企業,力爭到xx年,生豬出欄突破100萬頭, 努力建設成爲全國重要的生豬出口加工基地。同時,把加快農村金融體系建設作爲推動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着力破解農業投入、農村發展資金不足的“瓶頸”,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本文作者系中共萬年縣委副書記)

第二篇: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我認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我們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總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結合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粗淺地談一下自己的認

識和思考。經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只有千方百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爲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指導、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擴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設施蔬菜、優質瘦肉型豬、奶牛養殖“三種兩養”五大特色農業基地,大棚西瓜、設施蔬菜、地膜花生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6萬畝和15萬畝,奶牛、生豬常年存欄量分別達到3萬頭和38萬頭,被評爲“xx大棚西瓜之鄉”、“xx花生之鄉”和“國家食品工業基地縣”。扶持發展了xx、xx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進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項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2014年,全市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8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1。指導建立了西瓜、生豬等48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建了5000多人的農村經紀人隊伍,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的流通能力,使農民在流通環節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農村非農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了xx板材、xx石雕、xx電熱毯等8個各具特色的鄉鎮工業小區,引導現有和新建企業向小區集中發展,靠產業聚集擴大規模,增強對農村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拉動農民增收。規劃建設了107國道和xx、xx公路兩側經濟隆起帶,制定優惠政策,引導鼓勵農民沿路投資置業,開店辦廠,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營經濟的熱潮。採取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造、租賃承包等方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後勁。同時,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非農收入。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72元,同比增長9.2。

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才能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

我們把培育有文化、懂(更多好範文請關注:)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作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切入點,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加大農村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等文化陣地建設力度,爲農民茶餘飯後、農閒時間讀書、看報,學知識、學科技創造條件。充分利用農村“兩室”,鄉鎮成人學校等教育資源,定期舉辦先進適用技術、法律法規等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民羣衆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科技水平。深入開展“公民道德進萬家”活動,堅持不懈地對農民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導農民知榮辱、明是非、樹立現代文明新風。引導農民成立鼓樂隊、秧歌隊、戲曲班等業餘文化小組,經常組織開展羣衆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寓教於樂,豐富農民羣衆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羣衆的生活質量和文化品位。指導各村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增強了廣大農民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會等羣衆組織,引導羣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農村封建迷信、賭博和紅白事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一對好婆媳”、“友好鄰居”等評選活動,樹立、宣傳文明進步典型,在全市營造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風尚,爲農村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誌。只有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才能彰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魅力

近年來,我們以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爲契機,深入實施農村“三化二建一改”工程(道路硬化、庭院淨化、村莊綠化,建規模養殖小區、建沼氣池,改廁),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提高了農民羣衆的生活質量。在硬化方面,採取“一爭、二拿、三出”的形式,積極籌措建設資金。“一爭”,即抓住國家和省市加大對農業項目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有利時機,主動出擊,積極爭引項目和資金;“二拿”,即市、鄉兩級財政分別拿出部分創建獎勵資金。2014年以來,我市財政每年拿出幾百萬元,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緩解資金瓶頸制約;“三出”,即村集體帶頭出一點,工商企業主動出一點,農民羣衆自願出一點。目前,我市已經圓滿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目標,村級主要道路基本達到了硬化標準。在淨化上,堅持標本兼治、雙管齊下,做到“一整治、二清掃、三保證”。一整治,即環境集中整治;“二清掃”,即組織

第三篇: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我認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我們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總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結合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粗淺地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經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只有千方百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爲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指導、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擴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設施蔬菜、優質瘦肉型豬、奶牛養殖“三種兩養”五大特色農業基地,大棚西瓜、設施蔬菜、地膜花生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6萬畝和15萬畝,奶牛、生豬常年存欄量分別達到3萬頭和38萬頭,被評爲“xx大棚西瓜之鄉”、“xx花生之鄉”和“國家食品工業基地縣”。扶持發展了xx、xx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進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項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2014年,全市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8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1%。指導建立了西瓜、生豬等48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建了5000多人的農村經紀人隊伍,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的流通能力,使農民在流通環節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農村非農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了xx板材、xx石雕、xx電熱毯等8個各具特色的鄉鎮工業小區,引導現有和新建企業向小區集中發展,靠產業聚集擴大規模,增強對農村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拉動農民增收。規劃建設了107國道和xx、xx公路兩側經濟隆起帶,制定優惠政策,引導鼓勵農民沿路投資置業,開店辦廠,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營經濟的熱潮。採取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造、租賃承包等方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後勁。同時,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非農收入。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72元,同比增長9.2%。

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才能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

我們把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作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切入點,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加大農村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等文化陣地建設力度,爲農民茶餘飯後、農閒時間讀書、看報,學知識、學科技創造條件。充分利用農村“兩室”,鄉鎮成人學校等教育資源,定期舉辦先進適用技術、法律法規等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民羣衆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科技水平。深入開展“公民道德進萬家”活動,堅持不懈地對農民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導農民知榮辱、明是非、樹立現代文明新風。引導農民成立鼓樂隊、秧歌隊、戲曲班等業餘文化小組,經常組織開展羣衆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寓教於樂,豐富農民羣衆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羣衆的生活質量和文化品位。指導各村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增強了廣大農民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會等羣衆組織,引導羣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農村封建迷信、賭博和紅白事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一對好婆媳”、“友好鄰居”等評選活動,樹立、宣傳文明進步典型,在全市營造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風尚,爲農村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誌。只有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才能彰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魅力

近年來,我們以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爲契機,深入實施農村“三化二建一改”工程(道路硬化、庭院淨化、村莊綠化,建規模養殖小區、建沼氣池,改廁),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提高了農民羣衆的生活質量。在硬化方面,採取“一爭、二拿、三出”的形式,積極籌措建設資金。“一爭”,即抓住國家和省市加大對農業項目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有利時機,主動出擊,積極爭引項目和資金;“二拿”,即市、鄉兩級財政分別拿出部分創建獎勵資金。2014年以來,我市財政每年拿出幾百萬元,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緩解資金瓶頸制約;“三出”,即村集體帶頭出一點,工商企業主動出一點,農民羣衆自願出一點。目前,我市已經圓滿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目標,村級主要道路基本達到了硬化標準。在淨化上,堅持標本兼治、雙管齊下,做到“一整治、二清掃、三保證”。一整治,即環境集中整治;“二清掃”,即組織清掃隊定期定時清掃;“三保證”,即與每戶簽定責任狀,讓其保證不亂倒垃圾、不亂堆柴草、不亂潑髒水。在綠化上,積極實施“一網三綠”工程,“一網”,即田間林網。“三綠”,即房前屋後庭院綠、主幹街道兩側綠、活動場所重點綠。今年,全市完成田間林網植樹10萬棵,村莊綠化7萬棵,綠化荒灘1萬畝。加快“兩建、一改、一設”步伐。“兩建”,即建規模養殖小區,實行畜禽集中飼養,根除畜禽亂跑現象;建沼氣池,採取財政補貼、幹部示範帶頭等方式,引導農民建設沼氣池,全市沼氣池數量已突破1萬個。“一改”,即改廁,建設三段式沖水廁

醫療衛生下鄉活動,有效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活動載體,豐富羣衆文化生活。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更多地享受公共財政的陽光和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四篇:實踐報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實踐報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國家對人民有着巨大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就一直在變化着,農民的生化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最近幾年農村正在流行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就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農村的經濟條件。本小組通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查,瞭解自己所在地的農村建設現狀與相關政策,加深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義的認識,並通過對在調查中發現的現象、問題的討論思考,從而對中國農村建設有一個新的認識。 首先我們小組對何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了瞭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爲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實證明我們國家也確實按着這一綱領努力着。

國家進行農村建設,爲的就是農民能能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能夠生活安定和諧。不難發現,對於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問題,國家社會是十分重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主要還是靠種植農產品,圈養家畜,養育,種樹等,而政府爲了鼓勵農民,也對農民進行相應的補貼措施。農業稅的免除是對農民的一種解放,這讓本來就收入不是很多的農民着實少了分負擔,也寬裕了自家的經濟。

目前的農村較之前確實是有了很大的變化,一間間新立起的小洋房,紅磚綠瓦,四通八達的寬敞馬路,證明農民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是,仍然有的村口是泥石小路,在下雨天,泥巴混着雨水讓往來的行人着實費了把力。還有雖說大部分農民蓋上了新房,但我們不免也能看到一些年代很久的磚石搭起的小屋還在田間。農村裏還有小池塘,卻不見了往日的清澈。成片的鴨羣在池裏遊蕩,顯得池塘似乎小了些。這些說明雖然在國家的幫助和農民的辛勤耕種下,一些農民家庭的生活是好起來了,生活富足了,但是部分的農民生活好轉不代表整個農村的發展,不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與目標。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有的農村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忽略了生態,有的農村只有物質財富卻流失了精神財富,有的農村

村民外出打工荒廢田地。但是在我們此次調查中還是有農村是在保護環境和提高整體村民素質的同時謀發展的。因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法制建設,並不是農村生活條件好了,更不是部分農民生活好了就可以的。我們在關心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當重視農民素質教育,農村環境的保護,還有和諧生活的提倡。

總之,改革這麼多年,新農村的建設是在以前的基礎上更近一步地改變了農村的面貌,同時也不單單在經濟方面有所突破,就是在農民們的素質方面整體也是有所改善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有朝氣有生機的面貌。就我們的觀察發現,現在的農村特別是交通有很大的變化,以前的道路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氣基本上是不能滿足機動車的出入行駛的,道路高低不平給出入帶來很大的不便,現在就不同了,基本上實現了水泥或柏油大馬路通到家門口的願望。有的農村在政府幫助和倡導下搞起了蔬菜大棚,將原來的耕地改成了蔬菜大棚,蔬菜大棚的投資並不是很多而且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補助,這樣老百姓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都是將水稻小麥直接銷售出去,現在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將水稻小麥加工以後再賣出去,新農村的老百姓不再滿足作爲普普通通的農民了,他們想的是讓我們的土地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利潤。走進農村我們還可以發現現在的副業也很發達,道路兩邊是魚塘,養魚也是一個低成本高收入的投資。政府也越來越關注農村的建設,有了政府的補貼與支持社會主義下的新農村沒有理由不讓人眼前一亮。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外出打工這就使得農村的建設發展有所困難,爲了解決這樣的情況國家免除了賦稅同時還有補貼這樣就是人們 對土地又有了興趣 。現在很多地方提倡規劃農村的建房,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就是在這種規劃下,有的農村前幾年招商引資,以及提前城市化了,大家集中居住一片和諧。農民垃圾也不亂扔了,分類處理集中處理也是常事了,而且這些發展紅火的農村還是很注重環境綠化和生態保護的。連老村民們都開始鍛鍊,開始修身養性關心時事了。在社會主義的規劃下農村的面貌顯得那麼錯落有致富有生機。計劃生育後,孩子少了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現在的孩子也得到了比較好的教育,農村人民的整體素質也就相應地提高了。新農村的面貌不僅表現在外表我們所能看到的,很多東西是要我們去用心體會的。當然不管農村的經濟水平怎麼改變,農民所具有的純樸的素質沒有變,就是那份純樸讓我們體會到了團結的力量。對那些比較困難的家庭很多人會伸出愛心之手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國家的偉大決策,在這之下,農村的面貌

有了很大的改變,但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而且將是一場長久的戰役。當代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應當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一份貢獻。首要的是要先學好知識,其次是在心理上認知農村建設,關心農村的建設。只要我們牢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並維之奮鬥,必會使農村有一新面貌。

第五篇: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和思考

近年來,千燈鎮把新農村建設全面融入“兩個率先”的進程之中。今年,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各項指標的同時,新農村建設也躍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10月17日,省委書記李源潮視察千燈時,對千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做法給予了肯定並提出了殷切希望。我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加快發展爲主題,協調推進三次產業,經

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堅持發展不動搖,全鎮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預計今年可實現工業銷售80億元,gdp30億元,財政收入5億元。累計註冊內外資企業1400多家,投產700多家,總投資超100億元。其中,外資企業近400家,註冊資金8.7億美元,到賬資金4.5億美元;民營企業1000餘家,註冊資金25億元。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事業邁出成功第一步,今年4月30日順利對外開放,預計全年可接待遊客10萬人次。以國家農業示範區爲龍頭,現代高效農業取得長足發展,產業化步伐加快,累計引進農業項目45個,其中外資18個,註冊資金1.12億美元,民資27個,註冊資金2.3億元。

二、以促進增收爲目標,深入實施富民工程,農民收入實現新突破。富民工程持續實施,農民富裕程度不斷提高,預計今年人均收入達到9700多元。“三有工程”全面推進,全鎮就業率92,物業率70,技能率90。“五道保障”不斷完善,185戶農民領取低保,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9.9,轉社保人數2014多人,醫療保險參保率99.6。土地補償足額兌付,預計今年將兌付8000多萬元。拆遷農民利益得到保證,成爲農民致富新途徑,全鎮已拆遷農戶2200戶。三大合作社加速發展,總計組建31家,預計今年可爲農民增加收入600多萬元。

三、以科學規劃爲龍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小城鎮建設取得新成效。聘請專家學者制定了全鎮區域總體規劃和古鎮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單項規劃,以規劃指導全鎮小城鎮建設。三年來,累計投入公共設施建設資金15億多元。建成7米以上寬道路130多公里。教育、醫療、休閒、娛樂等公共設施不斷完善。街道改造及道路亮化工程相繼實施,小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全鎮綠化覆蓋率達20。

四、以長效管理爲抓手,持續加強環境建設,綜合環境呈現新面貌。以羣衆生活安心、放心、舒心爲目標,紮實開展農村“三清”工作,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全面實施工業經濟優化戰略,不斷強化招商選資和環保執法檢查工作。建設污水處理廠4個,日處理能力2.5萬噸。鎮區生活污水管網全面建成。不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保持社會穩定。建立健全各類長效管理機制,實現村鎮綜合環境管理的廣覆蓋、全天候和高績效。

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戰略,爲今後的新農村建設指明瞭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涉及廣泛的系統工程,它的內涵要求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和不同發展階段應該是不一樣的。千燈隸屬中國百強縣榜首的崑山,經濟比較發達,基礎比較紮實,而且有着很好的發展勢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應比其它地區有着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千燈要把新農村建設和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的目標緊緊結合在一起,在2014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同時,全面建設具有時代特點、崑山特色、千燈特徵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社會文明同步推進、全面發展,具有較高層次、基本達到現代化標準的新型農村形態,具體表現爲經濟繁榮、生活富裕、設施完善、生態良好、社會文明。

建設新農村,我們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富裕新農村。這是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堅持以發展爲主題,不斷壯大鎮村經濟實力。以工業化提升實力,大力推進招商選資工作,着力發展用地少、耗能少、科技高、效益高的高新技術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服務業致富農民,深入推進古鎮旅遊,並依託農業示範區,向生態休閒觀光旅遊延伸。發揮蘇滬高速公路在境內兩個互通的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國家農業示範區爲龍頭,加大農業投入,着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促進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和高科技化。力爭到2014年,全鎮的gdp達到50億元,人均1.2萬美元,財政收入10億元。累計內外資企業達到2014家,開工投產超1000家,工業銷售超160億元。要深入研究發展村級經濟的辦法,在3-5年內使全鎮各村的可用財力超百萬元。要深化“三有工程”,完善“五道保障”,努力使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每年不低於10,到2014年達到1.3萬元。

二是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民主新農村。這是新農村的體制保障。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教育引導全鎮共產黨員做加快發展的帶頭人、人民羣衆的貼心人、黨的方針政策的模範執行人和廉潔奉公的清白人。加強民主政治建設,

完善和深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在基層的實踐模式。加強效率效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羣衆滿意率。全面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堅持“三重一大”議事規則,深化廉政建設。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着力建好三支隊伍:一支具有號召力、戰鬥力、創新力的基層黨支部隊伍;一支善於宣傳、善解難題、善於幫助羣衆的村民委員會隊伍;一支能夠密切聯

系羣衆、熱情關心羣衆、幫助羣衆,能夠做好上下溝通的村民小組長隊伍。按照民主管理的要求,堅持做好農村“四公開一民主”建設。

三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文化新農村。這是新農村的人文保障。既要發揮現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羣衆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揚傳統文化精髓,營造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特別要依託古鎮旅遊,深挖文化底蘊,不斷髮展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有文化品位的新農村。要努力倡導現代文明生活,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繼續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以活動促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形成人人講衛生、個個守秩序的良好風尚。以衛生習慣、交通意識爲重點,全面開展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加大公共事業投入,完善教育、醫療、文化、休閒、娛樂等各類基礎設施,爲“文化千燈”建設提供物質條件。

本站向你推薦其他文章: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調查與思考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關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調查與思考

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