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3.22W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品多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一

還是今天才看到這部電影,果然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我覺得很好非常好。從李教官救一羣女學生爲了守衛最後的南京時,從他本可以逃走卻守護教堂時。當神父從一個避難人一個旁觀者看到女學生們收到欺辱挺身而出成爲守護者,我都由衷的感動着。我不知道什麼是政治正確,我只知道這是戰爭中仍有的人性閃光,我覺得電影裏每一個角色都是我曾經見過的同一種精神,是戰士戰鬥到最後的堅持守護,是普通人在面對弱小被欺辱時的挺身而出,神父,玉墨姐姐,喬治,他們,都願意把生的機會讓給女學生,不是因爲誰比誰高貴而只是因爲她們更弱小更需要被保護,這只是一羣孩子啊。

又想起開頭的慘烈場面,不懈戰鬥的那些人,猙獰醜惡的日本兵,從屍體上踏過碾過的侵略者,被屠殺姦淫的百姓,這是我們永遠應該銘記的歷史,記得有一個微博讓大家寫下真正的現代史,不少人寫日本人對他們的爺爺奶奶父老鄉親多麼多麼好而共產黨纔是各種搶,真是讓人寒心啊,拜託這些人去看看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裏,那些亡魂,那些無辜者,最可悲的就是忘記。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二

紀伯倫的《先知》裏面有段話:“生活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一切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當你們帶着愛工作時,你們就與自己、與他人、與上帝會爲一體。”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釵》,收穫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

一部電影,一段時光,就是一段人生經歷,裏面有很多元素,戰爭,愛情,親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這裏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愛。

先說電影裏面的父親,被女兒冤枉是漢奸,但是血緣關係的愛,就是這樣,即使犧牲自己,也要讓子女能活的更好,父愛,母愛,永遠是最無私的。

關於彈鋼琴的日本軍官,從他的眼神和音樂裏面可以看到他有多麼的厭倦戰爭,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找到童年的那種幸福快樂。但是自己卻又身不由己,因爲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扮演了很多個角色,他是一個軍人,只能服從,即使是錯誤的,除非他能爲了真理拋棄尊嚴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有多少人被生活綁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關於陳喬治,我認爲他是演的最好的,從他身上,我們能學習到的最多,可以說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沒有逃離教堂,他一直在保護女學生,他一直在盡忠職守,他一直很聽神父的話,他是爲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 can!you can!”的期待,讓一個貪財貪酒貪色的人,變成一個閃爍着人性光輝、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對我們的親人,朋友,都是這樣的期待,這樣的無私,我想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好,我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關於李教官,我覺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護自己的下屬,保護女學生,他選擇了後者,因爲可能覺得後者更弱小,後者更有希望。戰爭的殘酷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來了,死也要一起死。

關於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經歷波折,職業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這部分人在關鍵時候最能挺身而出,因爲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而價值只有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體現。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嫵媚、溫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邊的每個人,即使他的職業你感覺很卑微,但是也許有一天,是他用犧牲來換取了你的性命。

關於約翰,我想起了以前一個學哲學的領導說的,不是好人先裝好人,裝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裝成功,裝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實還有很多有愛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更加努力的去愛這個世界,而我們應該抓緊現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從其中發現美,發現人性的優點,發現自己的意義。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三

自從看完《金陵十三釵》已然一週,留連之餘卻遲遲沒有動筆寫點什麼。其實早前業界媒體對該片的呼聲一度飆高,自然讓人滿懷期許。筆者實在小家子氣,甚至連坐在影院的當下都依舊難掩內心的激動,雙眼緊盯銀幕目不斜視,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放映時間非但沒有讓人睏乏,反而始終讓人神經緊繃。不得不說,上一次讓我有這種感覺還是那部風風火火的《讓子彈飛》,時隔一年之久,更讓人慨嘆這佳片匱乏的大陸電影市場,免不了一番唏噓。

從影片宣傳之初《金陵十三釵》就不斷與好萊塢主動靠攏,一方面讓十三釵能夠大搖大擺的走向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卻讓太多潛在暗示影響了觀者的心緒。張藝謀數次失意飲恨奧斯卡,不管他本人在意與否,這種遺憾卻已然把自己趕鴨子上架,處於尷尬的境地。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聯手嚴歌苓的這部十三釵也必然要將申奧之事順水推舟。其實明眼人心裏都懂,奧斯卡的光環再耀眼,也不過僅僅一個公關遊戲,得獎要考量的因素太多,絕不是靠水準就能搞定的事,更何況是涉及到國際話題的最佳外語片呢。

迴歸到電影本身來講,片子固然不差。從張藝謀自身找標杆比對的話,確實遠超“十面滿城山楂樹”之流,也算對得起票價,但若真想以經典論之卻還是底氣不足,言之尚早。對這看似在所難免的失望思考了良久,覺得很大程度上緣於過多的期待。歸根結底,畢竟這早就不是《黃土地》那般“單純”的年代,市場的介入讓電影技術的渴求有了買單的對象,可與之俱來的還有讓人無所適從的機械感,縱使有恢弘的場面逼真的特效,卻始終有種心生斥避的虛幻揮之不。

劉恆的操刀改編的確讓嚴歌苓的故事更加張弛有度。刪掉了原作中神父的角色,進而豐富了約翰的人物形象,而十三釵作爲故事靈魂般的內核,玉墨、紅菱、豆蔻、香蘭、美花等十三個風情萬種的妓女同樣性格迥異,形象鮮明,能將相對龐雜的羣戲控制得簡而有序,實屬不易。然而不同於一般影片的傳統模式,影片後半段拋棄了大開大合的敘事走向,“女學生欲跳樓自盡,十三釵捨命代赴會”的重頭戲之後,故事卻在敘述者書娟的回想中戛然收尾,壓抑的情緒無處宣泄,難免容易讓人誤解爲高潮缺失,虎頭蛇尾。但客觀上講,其開放性的結尾的確剋制了相應的血腥與荒淫,也讓故事的昇華迎刃而解。

儘管如此,劇本中種。種人物行爲動機的處理還是顯得刻板規整,爲了使約翰的轉變不突兀所以安排其亡女的情節,爲了讓玉墨的選擇更具說服力於是交代她幼時被繼父強姦的悲劇。諸多衝突的化解大多依靠臺詞陳述,生硬且不夠討巧。再如豆蔻如何逃出教堂,香蘭緣何爲一雙耳環送命,這樣關鍵情節的詳略控制還是存在疏漏,以至於影片的戲劇性過於強烈,真實感大大降低。

當然,現在贅述所謂的缺點都更像雞蛋裏挑骨頭,在我看來,《金陵十三釵》依舊瑕不掩瑜。特別是攝影出身的張藝謀,在色彩的運用上相比前作更加恰如其分。灰暗的南京城對比爆破中的絢麗彩布、掃射下的破碎琉璃,每一道色彩的運用都蘊含着深刻的隱喻。沉重的戰爭之殤並不能埋葬國民軍的壯烈無畏以及女學生的純真善良,片中的每一個畫面無不揮灑着國人面對殘酷屠殺堅毅抗爭的血性。更值得肯定的是,電影並沒有流俗於刻意的煽情,配樂的淺淡以及鏡頭的剋制讓與悲慟隨之而來的憤怒都點到爲止,《金陵十三釵》無意利用民族軟肋煽動政治仇恨,我感受到最多的,都是一個民族的自醒與自勉。

從最初的好評如潮,到最近的負面新聞層出,輿論的陸續登陸讓《金陵十三釵》的口碑喜憂參半,更準確的說,是兩極分化。毫無疑問,這樣敏感而特別的題材會引起太多愛國之士的義憤不恥,事實上,讓我們自己來評斷南京大屠殺本就是件不理智也不厚道的事。歷史難以再現,質疑也無法控制,但無法容忍的是太多觀者都帶着可恥的有色眼鏡評價這部電影。還原真實就難以避免流血暴力,戲劇表達也必然着力情節特性,主觀客觀都無力討好,讓金陵十三釵難逃某些孤芳自賞的偏執辱罵。

我相信張藝謀並無娛樂大衆之意,特別是執掌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沉重而嚴肅的題材,選擇用這樣虛構的故事以“局”概全,以“惡”向善,是他的創作,更是他的膽魄。每個人都能成爲英雄,但不是每個人都敢成爲英雄。並非每個人都擁有犧牲的勇氣,《金陵十三釵》正是這樣一個在戰爭中激發人性的故事。正因生命無分貴賤,才讓十三釵的故事能撼動人們日益麻木的心,而人性本就複雜,太多存在永無好壞之分,“惡俗”二字就更像欲加之罪。所以,那些叫嚷着影片宣揚情色醜化國恥的人,我更想告訴你們,只有簡單善良的人才能看見一個美好光明的世界。

電影的產生即因娛樂,但也精妙於其“因材施教”的魅力。倘若抱着重讀歷史的態度,那《金陵十三釵》絕不是最爲合適的選擇。但它本身並無錯,錯在太多輕佻的靈魂正緩緩偏向世界的墮落。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四

《金陵十三釵》緊緊圍繞“南京大屠殺”中,爲拯救十幾名教會女學生而展開的故事。國軍殘餘士兵,爲拯救被日軍追逐的女生,浴血奮戰,頑強抵抗,讓女學生們逃進了戰場上唯一殘存的外籍教堂;美國殯葬人士約翰。米勒(貝爾飾演),爲阻止追逐進教堂對女生施行暴行的日軍士兵,假扮神父,正氣凜然,慘遭毒打;最後的國軍英雄李教官(佟大爲飾演),爲分散教堂裏日軍的獸行,一人對付幾十個日軍,直到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一羣逃難躲進教堂的秦淮青樓妓女,目睹女學生們爲保護她們而引開日軍注意力而慘遭欺凌,在看到女學生們爲了不再遭受欺侮而準備羣衆跳樓自殺的時候,在頭牌妓女玉墨(倪妮飾演)的提議下,頂替女學生們前去“赴日軍慶功宴”;理解神父遺願保護女生們的陳喬治(黃天元飾演),在最後差一名額(因有兩名妓女之前死於日軍之手)的緊要關頭,男扮女妝頂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書娟(張歆怡飾演)的父親(曹可凡飾演)爲了能讓女兒離開血腥的南京,不惜傾家蕩產並遭受親生女兒的歧視,假作漢奸在日軍中周旋,最後時刻沒有暴露妓女頂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慘遭日軍槍殺;最後,假神父約翰最後成功把十三名女學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車送出了南京。

整個電影的場景真實性再現,讓觀衆是在精神極度壓抑中看完的。從而,也讓觀衆對那場人爲災難懷有極其沉痛的深思。更讓觀衆對戰爭中人性的認識得到一種別樣的感知。

但是,劇情場景的真實掩蓋不了故事情節的虛假。首先,南京大屠殺時外國人的“安全區”都沒有安全可言,何況一個小小的教堂。個性是日軍士兵已經對教堂侵犯,並遭受了“一個人的重創(李教官的打擊)”之後,更不可能有日軍軍官假惺惺的致歉。其次,清純女學生與墮落妓女之間的矛盾開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之後卻能和平共處,相互救贖,令人難於信服。再次,人的天性“大難臨頭各自飛”,卻被《金陵十三釵》演繹成了“大難來臨,捨命救他人”的壯舉,這能讓人堅信嗎?!雖然這樣的主題是就應提倡,也務必提倡的,可體此刻對社會、對人生都“看破”的妓女們身上就更難以讓人信服!

《金陵十三釵》最大的敗筆是沒有交待清楚妓女們頂替女學生們“赴日軍慶功宴”的最後場景。她們的結局最終如何成了一個讓觀衆自己去思考,也是畫外音裏書娟的“迷”,更讓觀衆產生這真是個“壯舉嗎?”的疑問。已經花費六個億,難道就捨不得多點場景讓觀衆感受到妓女們“真實的悲壯”?從而讓觀衆更多堅信她們的“偉大”?

好的電影務必具備三大條件:一是故事真實感人,二是場景藝術逼真,三是主題正派具有廣泛社會教育好處。而《金陵十三釵》欠缺的正是第一條,故而,本人覺得《金陵十三釵》算不上好的電影,也不具備進軍奧斯卡的條件。但是,《金陵十三釵》比起張藝謀前幾年的純娛樂“商業大片”來已有很大進步,個性是他又一次推出的這新一批第一次上銀幕的年輕演員就給觀衆留下了十分震憾的深刻印象。期望張導再接再厲,能給觀衆帶來更多更好的電影作品!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五

一曲《淮河景》映襯在南京腔下顯得蕩氣迴腸,十二“名妓”在一幕幕回憶中手拿琵琶彈奏着內心的辛酸苦楚!視線模糊中,我彷彿又重歷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一段屈辱而血腥的國恥:

南京大屠殺的殘酷沒有誰會忘記,在半個中國淪陷下如同一朵法西斯植下而到極點的血之花。廢牆殘垣在硝煙瀰漫中讓殘忍成爲人的唯一生存法則,一幕幕回放着慘敗的花朵,如同曾經的向日葵隨着他人無情的進入而敗落,找不到太陽的方向。又有誰知道找回原來的回憶會讓人心裏這般痛苦,那逝去的曾經的真誠與無私永遠永遠不再了。

十幾名女學生爲躲避日軍在小男孩的帶領下躲入了教堂,裏面的安寧和外界喧囂殘暴成爲鮮明的對比。此時,十四名娼妓從娼門中逃出來爲躲避戰亂也來到教堂,然而其放蕩與潑辣,讓人不禁有些惱怒打擾了這神聖之地。再加上教堂內一個剛從美國前來接職的神父,陰錯陽差讓這二十幾個人竟成爲相互幫助、相互依賴的與命運抗爭的團體。教堂外有爲保護百姓而拼命的戰士,還有爲保女兒安全甘願做賣國賊,卻也爲女兒背叛日本敵軍,最後爲見女兒一面被打死的父親……

我不想訴說其中的情感糾葛,也不想說生與死的恐懼,只想對最後的最後那十二名娼妓和小男生說一聲:你們之前雖然地位身份是低賤的,但同是中國人、爲民族與同胞而挺身而出,這種行爲與天底下任何高尚的人一樣是讓人尊敬的。望着她們藏着玻璃碎片前去赴宴會的眼神,那是帶走了所有的辛酸和傷痛後的解脫,我不禁淚流滿面。我想她們是無悔的,偉大的,這份甘願是多少無賴與不捨,不願與害怕,可是她們去了……

依稀記得曾經的繁華,燈紅酒綠的享受,可如今卻是遍地橫屍,又有誰記得他們;他們無墳可歸的悲慘,又有誰關心!如今的南京一切都不再了,那一段段慘痛的痕跡也已在世人的冷漠中變成如同憐憫下的記念石碑,彷彿還是低喃過去的隱傷,可歷史終究過去了,是的,過去了!

日本鬼子的侵略帶來的不僅僅是破壞,更多的是人世間冷漠的瘟疫,傳染者每一個人,但有愛的不可能被傳染成冷漠的傀儡。曾經不堪的過去,對於那些娼妓也是無可奈何,卻也造就她們笑對他人的態度,對於寧願犧牲自己未來換取他人幸福與安全,卻也無悔。這需要怎樣的勇氣與堅強才能擔起這壓死人的石頭,恐怕只有她們自己知道這其中的辛酸與無奈。

自古傳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我說:商女不知亡國恨,只因未到心坎處。來時的妖嬈風光,走時的真情淚下,這其中的故事,只因人皆有情爲題讓這拉開了序幕。才登進這教堂時,遠遠望去竟發現如此美麗,讓這悠揚的笑聲成爲這孤寂有神聖教堂的一道風景線吧!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六

前天,我和媽媽以及媽媽的朋友一齊去看了時下最流行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是講述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發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亂,到處都是屍體,民衆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鬥,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那裏,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麼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着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爲是多麼鮮明的比較啊。同時藏在教堂裏的還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羣風塵女子。

有一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殺時,躲在一個草堆中的人發出了一些聲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原以爲他們會把那幾個人找出來,誰知,他們竟然用刺刀狠狠扎進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來的刺刀上已經染上了殷紅的鮮血,我的心顫抖了一下。雖然我早在歷史書上了解到日本鬼子無惡不作,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還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惡了。而另一場戲,是日本軍隊到教堂搜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都在四處逃竄,當十四個風塵女子躲進地窖後,地窖裏發生了一場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緊緊頂住,只有一個叫墨玉的,一向說着:“讓學生進來。”而當女學生逃到地窖口時,日本人也已追到門口,其中一位學生毅然決然地帶着同學們離開了地窖,朝樓上逃去,這一刻,我看到了兩種不一樣的態度,一種是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安危的態度,一種是無私的態度,處處爲別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後想了很多,其實這兩種態度也就是此刻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人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樣的,有善良就會有自私啊。

最後一段,是學生在唱歌時,日本人聽了之後,要求她們去給日本軍隊唱歌。這天深夜,幾個女學生商量決定一齊跳樓自殺,決不爲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們那種寧死不屈的勇氣,更是她們的中國情結讓我感動。就在她們準備一齊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現了,說願意替她們去。看到那裏,我深深感動。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決定啊,爲了他人,犧牲自己,不也正是體現了中國人在災難面前團結互助的精神嗎?最後,她們一齊帶着“暗器”去了日本軍隊,而學生們安全離開了。

結局沒有放出來,留給人無限想象空間。看了之後,依然回味無窮。最後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點,是對中國團結精神最好的詮釋。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七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依然無法釋懷,對日本人侵略中國的痛恨。儘管,南京大屠殺離現今有一段時日了。但每每看到這些片段,心裏的痛根便會發芽。它告訴我們,國恥不能忘。

無法想象,那段日子,百姓是怎樣生存的。每天過着琉璃顛沛的日子,時常擔心自己的安危。正如影片中逃忙的女學生,借宿的秦淮女子一般?但是,又有多少人像她們幸運?我看到,更多的是,橫屍遍野。

但是,影片帶給我的,更多是感動。尤其是小男孩決定假扮女學生那段。那是我的淚點。當一個孤兒被撿起信仰,重拾他的希望,也許,會改變他的一生。小男孩的成全,不是犧牲,而是一份可歌可泣的舉動。

時間沖淡了許多,也許國人對日本的侵略行爲已經沒有那麼深了,《金陵十三釵》就很好地給我們提個醒。但是,我相信影片帶給我們的不是更多的仇恨,而是告訴我們,珍惜,正義,人性,情。

商女熟知亡國恨,贖幼之身永貞真,山崩地摧志猶在,興我中華休忘魂。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八

妓女也不一定就是壞人,白種人也不一定就是壞人,最後正是他們救了十二位女學生。

戰爭年代是非常殘酷的,可能能活到戰爭結束就是最大的勝利了。活着就是勝利。要以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當我從平江醫院轉到附二醫院的時候,路上我看到這個美麗的世界,當時多麼地美好,感覺自己獲得了新生,一切那麼地美好,感覺是一個新的世界,實際上真的是的,這個世界沒有我世界是正常運轉的,所以我又能參與這個世界,應該心懷感激。世界沒有說離開了誰不能過,科比都走了。

倪妮是第一次拍電影,就拍個女主角,氣質很好,身材也很好,其實人喜歡身材好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喜歡他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保持身材,我也要做到自律,我的下腹部需要減,我要研究研究下腹部減脂的鍛鍊,把下腹部的脂肪好好減一減,我的身材也就完美了。

人還是要多學一門語言,英語我沒事可以學學單詞,這個以後真的是可以用到的,而是學習並不影響我的業績,不學習可能也刷抖音了。

一個好的電影離不開一個好的故事,很多小說家提供了很多好的故事,導演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故事從書本上到熒幕上。導演也需要讀很多書,選出好的故事,然後找贊助找演員把電影拍好。導演需要非常大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無限大,想象力不設限。我的想象力也是,不要束縛了自己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