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錢學森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3.06W

錢學森觀後感【多篇】

錢學森觀後感 篇一

他,是我國導彈、火箭以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們心目中的“科學聖人”;他,毅然決然地放棄在美國的金錢、地位和名譽,只爲回來建設落後的祖國;他,創造了兩彈一星的不朽神話,令世人震撼,讓中國的崛起;他,一生貢獻巨大,卻拒絕了爲自己著寫傳奇、名留千古的機會,視名利如糞土,只求淡泊處世……他,就是爲了新中國的科學事業而奮鬥終生的偉大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早年留學於美國,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爲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專家。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爲終身教授。然而,錢學森卻把這一切看得很淡,當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時,錢學森便立即決定要回國去。他說:“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裏(指美國)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爲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就是在錢學森準備回國的時候,美國當局出面阻撓,在美國的仲裁法庭上,錢學森以黃鐘大呂般恢宏的聲音向世界宣告:“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

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之後,經過國家領導人的外交斡旋,他終於踏上了祖國的熱土。回國後,他顧不上洗去一路的風塵就迅速投身到新中國的科技建設中。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帶着毫無理論基礎科研的工作者,在條件及其艱苦設備極端簡陋的情況下,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爲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當之無愧於“導彈之父”和“航天之父”的稱號,他所開創的事業使當時落後的中國科技突飛猛進,讓中國人挺直了腰桿,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了話語權,開創了中國嶄新的局面!

錢學森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他極盡所學,爲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即使晚年,他也沒有停頓,仍然在爲祖國的科學事業殫精竭力;他的一生,亦是輝煌的一生,“兩彈一星”的成就是他傑出才華的寫照。然而,在有人讓他寫傳記,記下輝煌的一生時,他卻拒絕了,他笑着說:“傳記寫的是過去的事,我不願考慮過去,只想掌握未來。只要大家認爲我曾爲中華做過一點事,那便是對我的最高獎賞了!”

在錢學森的心中,國爲重,家爲輕。他的事蹟振奮人心,他的精神永不泯滅,他的品質永垂千古,他使我們感受到,愛國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有着一腔愛國的熱忱,才讓他一路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用思想與修養影響啓迪後來的攀登者。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錢學森的事蹟讓我想到悠悠中華五千年來不同領域的無數先行者們——如魯迅,以文字爲武器,捍衛民族尊嚴,揭露劣根性,抨擊時弊,俯首甘爲孺子牛,;岳飛,舍小家而成大義,精忠而報國;鄧世昌,英勇禦敵,爲國捐軀,浩氣長存;林則徐,剛直不阿,虎門銷煙,捍衛民族氣節;文天祥,笑談生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錢學森——一顆拳拳愛國心,兩項補白新技術,開啓科技新篇章,成就中國新高度!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錢學森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他深愛着的祖國和人民,他雖然已逝世,但他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他的靈魂將長存不朽!他的名字將永遠與中華共存!而他,也將永遠活在人們心裏!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勤勞樸實、艱苦奮鬥的作風,他們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托起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

錢學森觀後感 篇二

看過《錢學森》之後,感到一股正氣凜然在胸,同時也問自己,如果我是錢學森,能否像他那樣爲了祖國放棄在美國優質的生活和研究條件,回來過清苦日子,並且在中國核領域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造出兩彈?尤其是後者,錢學森徒有高級的大腦,但是雙手被中國核背景缺乏的現狀束住,他在面對慘淡現實的時候,應該是何等的無力與無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對聽不懂他講課的中國技術人員,臉上顯出的表情是受到衝擊、是無比失望,不過,他沒有像對外國學生那樣,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講一遍。

對於錢學森的毅然回國和回國後的廢寢忘食,我感到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理想主義精神,也生出了無力與無奈:現在這個時代還會不會出現如錢學森般擁有高尚情懷和強烈愛國責任感的奉獻者?

在和平與發展爲主題的當今,人們對國家的責任感漸微,或許只能在面臨重大災害後顯現出來;同時由於不再有“脣亡齒寒”的情況出現,人們對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與國家命運相連。作爲青年人,我想:如果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不再向往報效國家或回饋社會,而是看到國家和社會的不足後不思改變或無力改變,反去崇敬外界更加發達的環境和美好的生活,爭先涌出國門,那麼我們的國家不僅是用資源爲外國培養半成品,而且也將會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我想,每個看過這個片子的年輕人都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另外還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融合,哪怕只是一點,但也是對我們成長的這片土地的一種回報和推動。

想到一句話:“孩子,你是否想過,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爲在你之前,有人抗議過、奮鬥過、爭取過、犧牲過。”如果我們意識到現在還算美好和安穩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嘔心瀝血甚至捐軀爲國,也許我們就能少點自我,多點大我,爲這個國家做點不算驚天動地但也能推動改善的事情。

錢學森觀後感 篇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一代人都在談論自己的理想。雖然我們很清楚,夢想之於理想的區別在於能夠實現夢想的機率遠低於理想,但是我們卻很難弄清楚,將夢想轉變爲理想的要點是什麼。

最近,所黨委組織觀看《錢學森》,電影講述了這位偉人畢其一生的心血,克服重重困難,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爲共和國國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艱辛歷程,爲每一箇中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關於理想的課。

每天在茶餘飯後讀報上網的時候,總會聽到和看到很多的抱怨,抱怨現實是多麼的殘酷,彷彿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永遠存在着各種各樣我們無法跨越的鴻溝。於是有人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所以現在的人們只有夢想沒有理想。但是,電影《錢學森》用這個偉人一生的奮鬥經歷告訴我們,理想與夢想之間最大的鴻溝是缺乏堅定的信念和真正的行動。

這部電影看似是在講述錢學森老先生的事蹟,但它實際上向我們展現了一代人的奮鬥歷程。他們就是在那樣一種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創造出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核武器。在創造奇蹟的過程中,沒有來自名牌大學的科學家,沒有基本的航空製造技術、沒有風洞、沒有研製導彈的基本參數,他們有的只是一個“能夠創造奇蹟的人”和“一批信仰堅定、願意爲共和國國防事業獻身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就是在這樣一個僅由信念與行動搭建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令世人驚歎的奇蹟。

在我們“痛心疾首”地空談我們的夢想時,是否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爲這個夢想做過什麼。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說“我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是我相信一分耕耘就會有一份積累,而成功就是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獲得的”。

錢學森觀後感 篇四

今天看了《錢學森》這部電影,我心裏面感觸特別多,對錢學森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沒看電影之前,我只知道他曾經出現在我們國中的課本里邊,知道他是“兩彈一星”之父,除此之外,我對他的瞭解可謂寥寥無幾。在電影播放的開始,帥氣的錢學森和漂亮的蔣英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對這對郎才女貌的夫妻產生愛慕之情,然而,出衆的外表不是他們的重點,重點是,在電影中,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錢學森,他的睿智,坦蕩,儒雅,才能,堅持和執着都牽動着我的心,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動詮釋了“愛國”兩個字的深刻含義。

美國人給錢學森一切最好的待遇,想盡辦法留住他,阻止他回國,但無論怎樣也阻止不了他那顆歸國的心!當他的朋友跟他說回到中國後中國沒有任何條件讓他施展才華時,錢學森卻說“在我的祖國,我可以做任何事,只要我願意,我甚至可以種蘋果!”最後他的確做到了,他種下了中國第一棵不平凡的蘋果——製造出屬於中國的原子彈。而當時國力薄弱,經濟發展落後,既沒有完好的設備,也沒有專業的人才,在這樣艱鉅的條件下,錢學森依然堅信中國可以製造出自己的導彈,當他的導彈第一次發射失敗時,他鎮定地說“不就是天上掉下來個東二嗎?今天掉下來了,明天我們把它射上去!”錢學森的話,總是那麼振奮人心,他在挫折面前沒有屈服,沒有失望,有的是信心,有的是希望!

最後在他的領導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導彈終於發射成功,在成功的那一刻,全國人民跳躍歡呼,看着勝利的一幕,我也情不自禁地流淚,我深深地被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和科學精神所感動

錢學森觀後感 篇五

“在他心裏,國爲重,家爲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觀看完電影《錢學森》,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20--年錢學森被評爲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錢老爲了偉大的祖國,獻出了自己無悔的青春,他是我們心中永垂不朽的民族脊樑!

他的心中有一個信念,學成歸國、報效許國,這是他永不動搖的赤子之心。

曾記否,電影中,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教授錢學森,堅持要離開之時,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你回去能做些什麼呢?”是啊,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中國,一窮二白,與擁有優越研究環境和資源的美國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可錢學森微微一笑,說:“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回去種蘋果。”看到這裏,我深深感動,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這裏飽含着多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即便在祖國的土地上種蘋果也心甘情願、無怨無悔! 反思今天,有多少國家耗資培養的精英在移民,有多少在外培養的優秀人才選擇留在國外,又有多少人在翹首以盼、羨慕大洋彼岸的優越生活和條件。

他的心中有一個信念,用學識改變中國人的命運,這是他永不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在那個年代,原子彈、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徵,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爲軍事強國的附庸。當時新中國非常缺乏人才和科學技術,錢學森回國後帶領着科研人員艱苦奮鬥,成功研製出東風系列導彈。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着,他帶領着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等困難,完成了兩彈對接,並且在羅布泊試驗成功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東風二號。當錢學森面對着東風二號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他與杜布里奇校長的談話,並很驕傲地在心中告訴杜布里奇校長:“這就是我種的‘蘋果’!”正是錢學森視祖國利益高於一切,他對祖國的發展有着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所以才能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帶領着科研人員勇於拼搏,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重大成就,爲中國的導彈事業奠定了基礎。錢學森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定要用我的學識改變中國人的命運!”他做到了,他完成了祖國交給他的艱鉅使命,他用自己十幾年的探索與專研,創造了中國國防與軍事領域的奇蹟!

一部電影,記錄了一個人的傳奇,掀開了一個國家的歷史。《錢學森》不僅在爲英雄立傳,更是在爲民族鑄魂。訴說這部歷史,不僅是對先人的緬懷,更是對老一輩人精神的弘揚!我們是新世紀的青年,我們要勇挑跨世紀的重任,爲把中國建設地更加美好而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爲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錢學森觀後感 篇六

很早就已在課本中學習過錢學森歸國的故事,那時就被他突破重重阻撓,一心回國,報效祖國的精神深深打動。這次公司組織全員觀影活動,我通過影片《錢學森》更加直觀地瞭解到了當時的那種困境,同時也對錢學森的傳奇一生有了更多的瞭解。

50年代的中國剛剛建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但當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激起了他強烈的歸國願望,雖然受到了重重阻撓和各種壓迫,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

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堅毅、執着、永不放棄以及對祖國深深的熱愛。1964年,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着,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等困難,完成兩彈對接,並且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爲中國的導彈事業奠定了基礎。他用他一生對正義的追求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祖國和人民的莊嚴承諾。他用他的一生對科學的探索證明了一個知識分子對科學理論的攀登永無止境。

新中國成立以來超高純鋁、鈦、鉭、銅等靶材原材料都依賴進口,被日本、美國的公司所壟斷。20__年江豐電子正式啓動了高純鋁鑄造項目,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江豐第一爐超高純鋁正式下線試驗生產,當兩根鑄錠緩緩從鑄井中升起的時候,我的內心十分激動,江豐終於在超高純鋁的生產研發領域邁出了最堅實的一步,也許再過幾個月,我們的靶材就能用上自己鑄造的超高純鋁了,不用再依賴國外進口,受到國外企業的限制了。

作爲新世紀的技術工人,我們更要學習錢學森的精神,更要繼承錢學森的精神,愛國、堅毅、執着、勇於創新。雖然我們不能像錢老那樣偉大,但我們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業。就像錢學森要離開美國的時候,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你回去能做什麼呢?”錢學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麼,也許,我還可以種蘋果。”也許,在錢老看來,只要爲祖國做事,哪怕是種蘋果,也是對祖國的報效。而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創造價值,就是對國家、對公司最大的報效。

錢學森觀後感 篇七

10月26日下午,測繪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學院和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黨支部聯合組織我們觀看了歷史記錄影片《錢學森》,讓我不僅對錢學森爺爺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爲錢老先生一絲不苟,赤膽忠心,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錢學森生於1911年,享年98歲,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以共產主義爲信念,無私奉獻祖國,爲我國的航天事業打開了新的篇章。這部影片講述了錢老先生光輝堅強的一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他在美國潛心求學,研究航天技術,學業有成,從事航天工作,過着富足安逸的生活,當他得知中華人民成立後就決心回國,奉獻於中國的航天事業,但已經在美國有了一定聲望和科研成果的他在回國上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強制阻止和巨大的威脅。影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一個錢學森相當於5個師的兵力,即使把他槍斃,也不要放他回中國”,他們甚至把他關進了監獄,有人和他說“你在中國根本發揮不了你的價值”他那句“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簡單樸實的一句話,透露着一箇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一種發自內心的執拗,當時他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脅迫,但他沒有妥協,始終堅定回國的決心,和爲祖國奉獻的信念,在留居美國的科學人士的幫助下終於走出了監獄。無奈下,他只能在美國住所潛心研究科學,期待有一天把研究成果帶回中國,爲祖國的航天事業做貢獻,影片中無數個夜晚錢老先生專注認真的眼神中燃燒着愛國的熊熊烈火,沒日沒夜的研究,只爲回國的那一天,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欽佩。終於在他四十四歲那年,中國政府歷經周折,終於讓他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

國後,他爭分奪秒潛心研究航天科研,並同時從事教育工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在他和一些科學家的努力下,1960年第一顆導彈“東風一號”成功發射,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他的學生們對他說服了他時,他這樣回答“不要服我,要服科學”,他告訴年輕人們要相信科學,同時他理性樂觀,在東風二號不幸發射失敗時,大家都感到遺憾和挫敗感,他說“不就是天上掉下個東二嗎,今天掉下來,明天我們把他給射上去”,然後認真分析失誤,在他的積極鼓勵與帶領下,中國的科技突飛猛進,在世界的舞臺上我們也可以挺直腰板,就像錢老先生說:“沒有原子彈和有了不用是兩回事”,我們再也不是東亞病夫!

電影尾聲,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有這樣一段對話“如果你不是嫁給了我,將會成爲一名著名的歌唱家”夫人堅定的回答“在中國可以沒有蔣英這樣的歌唱家,但不能沒有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

沒錯,中國需要這樣的科學家,錢老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留下了他熱愛祖國的英雄篇章,歷史會記住他,祖國會記住他,無數箇中華青年會記住他,並隨時鞭策自己,我相信自己並且努力做到繼承這種不計功利,鑽研科學,勇攀科技高峯,全心全意爲祖國奉獻的精神,努力學習,讓自己更完美,奉獻祖國,做祖國優秀的青年!

錢學森觀後感 篇八

最近,觀看了《錢學森》這部電影,錢學森的愛國之心、堅定信念和創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無法忘懷。

錢學森是我國導彈、火箭以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們心目中的“科學聖人”,他的身上有着豐厚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民族氣節,他的堅強毅力,他的艱苦樸素,他對父母師長的繾綣情懷,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有力地顯示了他的品格、情操,無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給我最突出印象和強烈感動,是其愛國主義者的情懷。作爲愛國主義典範的錢學森,愛國主義是貫穿他整個生命的主旋律,當他身在異國、羈縻難歸時,在美國法庭上以黃鐘大呂般的恢宏聲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他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終於踏上了祖國的熱土後,他顧不上洗去一路的風塵就投身到了新中國的科技建設中,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爲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錢學森的業績對於我——一個從事農業研究的研究生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從他身上使我對“愛國”這兩個字的理解由模糊變得逐漸清晰,愛國,就是要把祖國放在心間,以祖國利益至上;愛國,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奮發向上,爲我們的祖國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愛國不僅是一種心情,在落實爲實際行動的過程中更需要一種堅定的信念。錢學森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爲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繫在一起,爲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在研發“兩彈一星”的過程中,條件非常艱苦,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家又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_____的天災人禍,但他始終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爲新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我也從一次次的嘗試中明白了堅定就是一種信念,在動搖時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現在,從錢學森的故事裏我更體會出堅定這個詞語的新解:執着地做事、爲民族做事、爲祖國做事!

有了愛國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如何將它轉換成生產力呢?《錢學森》向我們展示了一位科學家的創新的力量。錢學森28歲時就與導師一起完成“卡門錢近似”公式,創立火箭與航空領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開創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兩門學科,不僅爲中國人的科學創造留下閃光足跡,對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也作出重要貢獻。或許緣於此,時任美國海軍副部長的金貝爾就認定,錢學森“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5個師的兵力!”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和科學家的價值。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主要表現在文明創造,反映在科技發展上。一個偉大的民族只有爲人類文明提供了大量創新成果,方可證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當代中國,弘揚錢學森的科學創新精神,對於引領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走向極其重要。而對於我們普普通通的一員,我們也需要具有創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創新纔能有發展,才能更好的爲國家和人民服務。

錢學森回到祖國後,也爲祖國創造了許多了許多東西,最偉大的是——導彈和原子彈結合起來融爲一體。錢學森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難完成的。在做之前他向毛主席和周總理保證在8年之內完成這項工程。

錢學森的創作開始了,剛開始一項很順利,後來在“東風2號”中失敗了。全軍都想放棄,但是被錢學森的一句話給振作起來了:“失敗了,我們可以再來。”最後在錢學森的鼓勵下成功發射了“東風2號”全軍都高興得不得了。從此,錢學森在中國成了有名的高級人物。

再回去的路上,我想:錢學森真是勇敢,他爲了回到自己的祖國不惜一切代價,最終回到了中國,他這種精神值得全民族人學習。

作爲一個從事農業研究的研究生,我感到是很光榮的,能爲中國最廣大的農民做一點事,是我一生最大的理想與追求。